20小时《牡丹亭》飞快地过去了
20小时《牡丹亭》飞快地过去了
投资逾百万美元,排练长达一年时间,在国际新闻中被无数次报道,由陈士争导演的长达20小时的《牡丹亭》,终于在林肯中心艺术节亮相了。“值得吗?”这个问题不停地冒出来。
从一位到了上个星期三第一场演出时还抱着矛盾心情的观众的角度来看,答案是毫无疑问的“值得”。经过去年传媒报道这部昆剧经典不可离开中国的新闻的一番渲染后,应该吸引了一些买单场票的、只观看某折某场的观众。但真正可以从这一套剧得到艺术体验的,是坚持把整套戏都看完、百分百出席的热心人。
作为一个亲身看完整套《牡丹亭》的人,在这里就上海文化局“封建、迷信、色情”(feudal, superstitious, pornographic)的批评,发表一下个人观点。
封建?当然。这个剧本是15世纪后期创作的;那个时候就是封建社会嘛。迷信?肯定。鬼魂就是任何伟大的文化不可缺少的文学元素(要是没有父亲的鬼魂出现,哈姆雷特怎么办?)。色情?尺度与乔叟(Chaucer)和薄卡丘(Boccacio)的传统十分吻合。从现代西方国家的标准来看,连纽约最守清规戒律的人—市长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都不会抬起一根眉毛。
明显地,整个过程不单是源于一位上海官员敏感的触觉。我也可以想象,要是美国人听说,为了介绍“纯正”美国音乐剧到中国,选中的剧目竟是《飞燕金枪》(Annie Get Your Gun)或者是《画舫璇宫》(Showboat),他们又会有什么反应?因为这两部音乐剧都含有当时的种族歧视元素,跟我们现在的观点已绝对不同。所以,最好的解决方法是为观众多提供一些关于故事文化背景的解释,而不是将整套戏禁演。
大部分昆剧迷认识的《牡丹亭》,就是杜丽娘与她的梦中情人、英俊书生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虽然遇上天意死亡与家庭反对,可是他们的爱火没有熄灭。故事可以说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大团圆结局的版本,当然中间发生的桥段,不一定令人释然。
剧中主角是令人眼前一亮的钱熠,她本来已经参与了上海的制作。演员们对陈士争的还原制作(reconstruction)十分投入,虽然演员群体的音乐水平不够均匀。昆剧与京剧的差别,主要在唱腔与声线的运用,因为昆剧更加接近平常讲话的音域。还有,昆剧没有西方人不习惯的、比较刺耳的京胡伴奏,而由悠扬的竹笛代替。京剧演出吵闹的武场也很少在昆剧中出现,要是有这种场面,一定是因为剧情所需。
从视觉上,陈士争的制作有不少令人瞠目的美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舞台设计都美轮美奂,在戏剧的过程中不断变化,与故事情节、不同人物的出现同步蜕变(除了两位主角外,其他演员都是一身十角)。而服装是中国最出色的裁缝根据成曙一的设计制作的,就像一层层多姿多彩的绫罗绸缎,慢慢地揭开。
刚才的赞美,也可以落在汤显祖的曲词上。虽然西方观众还需要时间投入昆剧音乐的美学与唱腔手法(我大概到了第一场演出后的90分钟才开始适应),但这个制作附有一丝不苟、充满文采的英文字幕,让整个故事从容地发展,就像与唐代同期,西方的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或蒙特威尔第。
《牡丹亭》的每场演出累积而成的效果,把这套戏曲提升到更高一层。导演把足本55折完全搬到台上,所以《牡丹亭》再不是经典爱情故事了,它变成一个史诗般的旅程,环抱着汤显祖当年社会的每一个阶层。关于什么是“真实”(authentic),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学者们一定会议论纷纷(听说上海已经开始筹备政府准许的《牡丹亭》演出版本),但陈士争的制作已经为中国传统艺术做出了很大贡献,因为他把昆剧推广到西方来。
汤显祖不但把戏剧性场面掌握得恰当,他更是文学大彩画的卓越人才。就像普鲁斯特、狄更斯或托尔斯泰,他创作的《牡丹亭》的故事情节表面上十分简单,但在加上很多细节后,故事的价值竟大幅提升了,成为一个大师笔下探索世人丰盛生命意义的作品。剧本很细腻:不但在文本,整个演出—虽然好像有点傻,因为票价昂贵极了,210美元一张—都值得重看。这个制作是我一生观赏戏剧演出中,感觉最长的90分钟,也是我从没想到过的最痛快的20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