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如果没有逍遥音乐节,伦敦的仲夏将是一片音乐荒漠”。如今,逍遥音乐会早已成为伦敦,乃至整个英国音乐文化的象征。BBC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指挥家基瑞·贝罗拉维克曾用“全球规模最盛大,也是最民主的音乐节日”加以形容,恐怕极端的用词也唯有“BBC Prom”可以承受,它将BBC逍遥音乐节推向了现代音乐节的桂冠宝座。
缔造者:罗伯特·纽曼与亨利·伍德
18世纪中叶,伦敦的漫步音乐会盛行,人们喜欢在美丽的英式花园欣赏音乐会。“户外音乐会”的概念在罗伯特·纽曼之前,仅是一种非正式的娱乐项目。1894年春,伦敦刚落成不久的皇后音乐厅负责人纽曼约见了指挥家亨利·伍德。当时年仅25岁的亨利·伍德已是英国著名的音乐家,涉猎极为广泛:管风琴演奏、钢琴伴奏、作曲及配器编排、声乐及合唱指导、交响乐团指挥,甚至是歌剧制作。这是一个音乐的通才,对于罗伯特·纽曼即将“放手一搏”的庞大音乐计划而言,亨利·伍德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纽曼向伍德解释道:“我打算运作一系列音乐会,用最易被接受的方式培养自己的观众。每晚都会有音乐会,曲目从最流行的入手,再逐步提升,值到拥有一批能够也愿意欣赏古典和现代音乐的人。”纽曼的初衷实为为新音乐厅积攒人气及口碑,不想出色的音乐推广理念却成就了全世界古典音乐的知名品牌。1895年2月,纽曼正式任命伍德为皇后音乐厅乐团的永久指挥,并于首届逍遥音乐节执棒。至此,漫步音乐会威风凛凛地走进了奢华的音乐厅。
最初,该系列音乐会被称为“罗伯特·纽曼先生的逍遥漫步音乐会”,音乐会的时长亦大大超出今天人们的欣赏标准,完整的一场曲目常要持续三个小时之久。大量价格低廉的站票仅要5先令,花上相当于今天的1.05英镑就能欣赏一整个音乐季的演出。罗伯特·纽曼认为传统古典音乐会过于严肃正经,无法吸引普罗大众参与,他决意改革古典音乐会形式,允许音乐会听众在音乐会中随意走动散步,甚至可以吃喝、吸烟!音乐会在曲目编排上亦花费心思:那些听起来格外“严肃”的作品被严格控制在上半场,下半场则是乐团的表演狂欢,包含流行歌剧里的流行唱段和优美小品。
1895年8月10日,“罗伯特·纽曼先生的逍遥漫步音乐会”的系列演出在伦敦皇后音乐厅正式揭幕。在首届音乐节上,逢周一晚上演瓦格纳、逢周五晚上演贝多芬的传统被确立了下来。伍德与纽曼渴望能向人们介绍更为多样宽泛的音乐类型,在乐季的“菜单”上总是富有胆识地混合现当代的作品,年轻的新生代音乐家被巧妙地编排进音乐季。到1920年,经由亨利·伍德本人提携进入逍遥音乐节的人包括理查·施特劳斯、德彪西、拉赫马尼诺夫、拉威尔和拉尔夫·沃恩·威廉姆斯。当年他们还是初出茅庐,如今都已是古典乐坛大名鼎鼎的人物。音乐节对近现代的音乐贡献在这些古典先锋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证明。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公众开始反感有关德国的一切,包括德国的音乐。当时的伍德与纽曼因为提出“最伟大的音乐与艺术是全世界共有的财产,永不会被偏见与流言击碎”而遭受孤立。很快,纽曼宣告破产,出版商Chappell and Co.接手了音乐厅的租赁业务,接管驻厅乐团,并将其更名为“新皇后音乐厅乐团”。期间,纽曼仍然悉心编排逍遥音乐会的所有节目,直到1926年11月突然离世。亨利·伍德随之成为唯一与逍遥音乐节共生死的元老。伍德不断地扩大音乐节的曲目涉猎,到了20年代,逍遥音乐会已经从少有难度作品,为大众服务的音乐会变成演奏当代音乐家曲目的盛会。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缔造者,在每年闭幕的终场之夜,由“逍遥者”代表为摆放在音乐厅管风琴前的亨利·伍德塑像献上月桂花圈。今天,即使人们都用“BBC Prom”来称呼音乐节,在音乐会入场券上,却依然可以看到如此字样:BBC音乐呈现亨利·伍德的逍遥漫步音乐会(BBC Music presents the Henry Wood Promenade Concerts)。
虽有伍德的坚持,逍遥音乐节一直入不敷出。1927年,Chappell and Co.宣布撤出所有资金。也就在同一年,BBC广播公司确立了“推广、教育和娱乐”的委托公司身份,在理念上与亨利·伍德创办逍遥音乐节的初衷完全一致。从此,“亨利·伍德的逍遥漫步音乐会”开启了全新的时代,一个被称作“BBC Prom”的黄金时代。
BBC的黄金时代
1927年,BBC将广播大楼设于音乐厅的边上,开始主办音乐会。随着1930年BBC交响乐团的成立,它取代了亨利·伍德爵士的交响乐团,成为该音乐厅的主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逍遥音乐节的演出依然保留一些特定作曲家的曲目,比如瓦格纳和贝多芬。新皇后音乐厅在一次空袭中尽毁,1942年逍遥音乐节只能搬至现今人们熟知的新家——阿尔伯特皇家音乐厅。战后,逍遥音乐节开始邀请其他交响乐团加入乐季的演出,曼彻斯特的哈雷交响乐团在约翰·巴比罗利爵士的带领下成为首个在音乐节上亮相的非伦敦交响乐团,随后有伯恩茅斯交响乐团、利物浦爱乐等。一些国内重要的音乐人物相继登场:格罗夫,科林·戴维斯,德尔·马尔·诺曼,查尔斯·马克拉斯,音乐节的发展也愈发地宽容开放起来。瓦格纳之夜的演出很快被视为过时的东西,1953年开启的维也纳之夜及作曲家周年庆典纪念系列成为新一轮的流行,受到人们极热烈地追捧。
随着新一代BBC音乐版块负责人威廉·格洛克爵士(William Glock)的到任,逍遥音乐节在定位上有所变动,曲目的重心调整为时代实验性作品。这些作品既要大胆又要体现全世界的音乐发展趋势。音乐节通过作曲家委约的方式,于每一季推出一系列新作,让人们有机会听到最当下的潮流,一批先锋作曲家因这里而成就声名,如卡特尔、马斯维尔·戴维斯、梅西安。1959年至1964年间,新作品出现的数量比原先要多出两倍不止。1963年,乐季开始邀请当时世界上著名的音乐人物,如索尔帝,利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和朱里尼。1966年,首个外国乐团——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在逍遥音乐节上亮相,随后的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波兰广播交响乐团及捷克爱乐都见证了音乐节从相对保守到逐渐成为国际主流音乐节的转变。
60年代是创意迸发的年代,BBC Prom开始引入全套歌剧的演出,如1961年莫扎特的《唐璜》。曲目甚至包含了非西方文化传统的内容,如印度、泰国、印度尼西亚及日本的作品。进入20世纪末,打击乐、爵士、黑人灵歌、电子音乐及为儿童表演的特别演出也加入其中。1994年,逍遥音乐节迎来第一百个乐季,如今每年有超过70场音乐会在音乐节期间上演。逍遥音乐节的全部音乐会都由BBC广播三台在全英国境内转播,在电视上的BBC频道亦可以观看部分演出实况,同时BBC网络播放音乐会现场,疯狂的“最后之夜”更是在全世界的许多国家同步进行转播。逍遥音乐会被打上了大大的BBC标志,观众的数量也逐年增长,怕是再没有一个古典音乐节如它令全世界的爱乐者们疯狂。
疯狂的终场之夜
宛如狂欢的“终场之夜”是每年音乐节的谢幕,亦是夏日的**。阿尔伯特皇家音乐厅,如万神殿般可以容纳近九千名观众的音乐厅座无虚席。中心区域的展示区可容纳超过近千名站票观众!这座音乐厅几乎天然契合“逍遥漫步”的概念,购买廉价站票的观众紧靠中心舞台,占据了最为黄金的位置。人们打扮得五颜六色,像最疯狂的球迷那样手执国旗,为每个精彩的演出段落摇旗呐喊!在伦敦海德公园、特拉发加广场等地树立起超大屏幕,直播闭幕盛典,最后燃放烟火。十多万伦敦人露天观看直播,电视直播信号覆盖数亿观众。九千名观众的热烈回应,被音乐家们视为独一无二的馈赠。2000年,安德鲁·戴维斯爵士与BBC交响乐团合同期满,指挥最后一场闭幕音乐会时,全场观众齐唱欢送歌,被看作逍遥音乐会最感人的一幕。
与其他音乐会不同,“终场之夜”被英国人看作一次向英国传统致敬、向祖国致意的民众聚会。艾尔加的《威风凛凛进行曲》、亨利·伍德爵士的《大海之歌》及最后全场齐唱的英国国歌都是传统保留曲目,近些年伍德的《大海之歌》时而被替换,但传统的格局是不可动摇的。每次临近结束,指挥家会转身向所有观众和音乐家致谢,感谢为乐季提供财务支持的慈善机构,并宣布下一届逍遥音乐节开幕的时间。该传统可追溯到1941年,亨利·伍德爵士第一次在“终场之夜”发表的演说。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逍遥音乐节在定位上不断地调整充实,而当年纽曼与伍德设定的目标却被稳固地保留了下来:尽可能向更多人呈现更多的音乐,为大众呈现最高水平的演出。这是音乐节永不过时的全部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