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身疾病与社会心理因素
心身疾病指那些心理社会因素和情绪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病程的演变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并呈现躯体症状的躯体疾病。确定心身疾病的标准是:心理上有意外的环境刺激,在时间上与某种躯体状况的产生或加剧有联系;躯体状况有可以证实的器质性病变或有已知的病理心理过程;这种状况不是由于躯体疾病所引起的。
(一)冠心病与社会心理因素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可以引起焦虑、恐惧、愤怒、内疚和沮丧的心理刺激,都可以作为“扳机”,促使冠心病的发生或复发,有调查发现,在事业上经历过4次或更多挫折的人,比未受过重大挫折的人,冠心病的患病率高4倍。
冠心病与性格行为特征也有很大关系。具有A型性格特征的人,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较高。A型性格特征是:有雄心壮志,喜欢竞争,为取得成绩而努力奋斗;性情急躁,缺乏耐心,容易激动;有时间紧迫感,行动匆忙;对人有敌意。与此相反的性格叫做B型性格,其特征包括:不争强好胜,随遇而安,做事不慌不忙。研究表明,A型性格者的冠心病发病率是B型性者格的2倍,心脏病复发率是B型性格者的5倍。A型性格行为对冠心病的作用超过年龄、血压、血脂和吸烟等因素,是一种独立的冠心病危险因素。
(二)原发性高血压与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环境引起的心理紧张刺激是引起高血压的重要因素。运动实验发现,将大鼠置于十分拥挤和相互竞争的“社会心理”环境中(例如让大鼠在取食时遭受电击或经过一场厮打而造成应激状态)那么动物可因此患上高血压。流行病学的调查也发现,社会不安、混乱和分裂、躯体损害、暴力、婚姻不和等都能导致高血压病发作。职业上精神高度紧张的人们,如航空调度、警察、消防队员、司机等,常罹患高血压。此外,高血压与A型性格行为也有一定关系。
关于社会心理因素如何引起高血压的说法很多,一般认为,除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其他内分泌激素等参与外,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失调在发病中也起重要作用。由于社会心理因素造成的不良刺激引起长时间的、强烈的和反复的精神紧张、焦虑、忧愁和烦恼,使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发生紊乱,不能对皮层下中枢进行正常的控制。当皮层下缩血管中枢形成优势灶时,会引起全身小动脉**,从而使血压升高。
(三)癌症与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经济、职业、生活习惯等社会因素导致的心理紧张和人格特征与癌症有密切关系。亲人亡故、遗弃、隔离、人际关系矛盾、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冲击、突然失去安全保障等原因,可以通过所造成的心理紧张,促使癌症的发生。我国有人调查过癌症患者的社会心理状态,发现发病前有明显的社会心理因素影响者为76%,而一般内科病人只有32%。以受精神刺激的强度来比较,癌症患者受到的精神刺激强度比一般病人要高。
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癌症的原因,目前认为主要是心理紧张产生的不良情绪对机体免疫机能有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免疫系统识别、消灭癌细胞的“免疫监视”作用。动物实验表明,心理紧张可促使肿瘤发展,如小鼠在紧张环境下皮质类固醇增多,T细胞减少,胸腺退化,参与免疫的淋巴系统缩小。也有研究表明,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睦的家庭生活,健全的社会福利保证,坚定的信仰等再加上防止致癌物的措施,可减少癌症的发病率。
(四)溃疡病与社会心理因素
消化性溃疡和紧张刺激的关系十分密切。用鼠做电击实验,发现反复突然受击的鼠所患消化性溃疡比预先知道要受电击的鼠要重,而同期未受电击的鼠则无溃疡发生。流行病学研究也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于战局紧张,德国士兵中曾有整个连队突然患应急性胃溃疡的情况。一家医院的调查表明,因心理刺激而引起情绪不好致病的达74%。
一般认为,溃疡病的社会心理机制是:持续强烈的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如焦虑、痛苦、愤怒、羞辱和负罪感等情绪,可通过大脑皮层下中枢丘脑下部,改变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迷走神经异常兴奋时,会影响胃肠道消化液的分泌,促使胃酸持续增长而发生消化性溃疡。同时,人处于情绪激动和紧张状态时,通过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后者具有兴奋胃酸,促使胃蛋白酶分泌和抑制胃黏膜分泌的作用,可以增强对迷走神经冲动和胃泌素等刺激的反应,从而促进消化性溃疡的形成。
(五)支气管哮喘与社会心理因素
支气管哮喘是由于肺及呼吸道黏膜肿胀、**变窄而造成的呼吸困难。其病因有三:应变性过敏源、感染和心理因素。情绪紧张可引起支气管收缩。当发怒时,迷走神经兴奋,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增加气流阻力。由于支气管平滑肌不仅有与迷走神经介质结合的M型胆碱能受体,还有β型肾上腺素能受体,交感神经兴奋时释放介质与β受体结合,支气管平滑肌舒张。若交感神经作用降低,迷走神经兴奋性相对增高,则引起支气管哮喘。
综上所述,各种心身疾病都以心理社会紧张刺激为诱因。目前,对心身疾病病因的研究倾向于采取多元化路线,包括社会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等方面的全面分析;当今对心身疾病的防治也倾向于应用综合性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心理调节和体育锻炼等。
二、体育锻炼对心身疾病和心理健康的作用
关于体育锻炼对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的作用,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对长期体育锻炼和一次性运动活动效果的比较上。长期体育锻炼是指每天都进行的锻炼活动,且这种锻炼活动持续很长时期。用于研究的长期体育锻炼安排一般都持续10~12个月。一次性运动活动是指持续时间为30分钟左右的运动活动。有研究指出,一次性自行车功率计的练习就可使健康和不太健康的大学生焦虑程度下降。但是,这种一次性运动活动没有对消极情绪的长期控制起作用。必须定期坚持体育锻炼,才能维持对消极情绪的长期控制。
(一)长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研究表明,有氧练习(连续有节奏的运动)和力量、灵活性练习均可改善中年健康男子的心理健康水平。有趣的是,尽管有氧练习提高了最大吸氧量15%,而力量、灵活性练习没有提高,但都改善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还有研究表明,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和长期进行渐进性放松练习(全身各部位依次先紧张再放松的放松方法)均可降低城市工作中压力较大的妇女的焦虑水平并提高她们的自定效能(一个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持有的信心和期望,即对自己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具备的潜在能力的认识)。另外,长期进行游泳、健美、击剑等练习,也可以促进积极情绪。
对于一个健康的人来说,进行长期体育锻炼会有上述促进心理健康的效益,而对于一个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来说,这种效益就会更加明显。因为我们要期待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过长期体育锻炼大幅度地改变其心理健康水平,显然是不现实的。心理健康的人在体育锻炼之前抑郁、焦虑程度就较低。这样,体育锻炼进一步降低其抑郁、焦虑程度的可能性自然就小一些。而有心理疾患的人如果抑郁、焦虑程度很高,通过长期体育锻炼显著改善心理状态的可能性则相对较大。有一项研究表明,进行8周的体育锻炼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另有研究表明,进行有氧练习的学生,其心境状况改善的程度比控制组大,特别是那些练习前存在情绪问题的学生,其心理状态改善的程度最为明显,这显示了体育锻炼可能对有心理疾患的人具有更明显的效益。
(二)体育锻炼对焦虑和抑郁的治疗作用
焦虑和抑郁是普通人和精神病患者遇到的两种最常见的情绪困扰。下面我们将介绍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表的两项重要的元分析(不同研究结果的统计性总结)结果和一项文献综述研究结果。
1.1990年,诺瑟等人对1969~1989年间进行的80项有关体育锻炼对抑郁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
一次性运动活动和长期的体育锻炼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这种作用在需要得到特殊心理照顾的被试者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即他们的抑郁通过体育锻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改善;体育锻炼既可降低特质性抑郁(长期的、稳定的),也可降低状态性抑郁(短期的、波动的);体育锻炼既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也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有氧练习(低强度、长时间)和无氧练习(高强度,短时间)均可降低抑郁;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多少周)和频率(每周多少次)与抑郁的降低程度有关;体育锻炼比放松练习和其他愉快活动能更有效地降低抑郁;体育锻炼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比单纯进行体育锻炼能更有效地降低抑郁。
2.1991年,彼特鲁茨罗等人对1960~1989年间进行的104项有关体育锻炼对焦虑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
运动活动时间必须长于20分钟,才能有效地降低焦虑;渐进性放松练习同体育锻炼一样可以有效地降低状态焦虑(波动的、暂时的焦虑状态);体育锻炼比渐进性放松能更有效地降低特质焦虑(长期的、稳定的焦虑倾向);无氧练习不能降低焦虑;长期的和一次性的有氧练习均可有效地降低状态焦虑;体育锻炼必须坚持10周以上,才可能有效地降低物质焦虑。
体育锻炼对焦虑的控制作用一般是与对抑郁的控制作用同时产生的,但可能存在一点不同,这就是无氧练习可有效地降低抑郁,却不能有效地降低焦虑,这表明:如果希望改善整体的情绪状况,最好采用有氧练习。
3.1992年,拉方丹等人对1985~1990年间涉及有氧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且实验控制十分严格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其结果同诺瑟等人1990年的研究和彼特鲁茨罗等人1991年的研究结果相似:有氧练习可降低焦虑、抑郁;有氧练习对长期性的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治疗作用;锻炼者参加锻炼前的焦虑、抑郁程度越高,受益于体育锻炼的程度也越大;体育锻炼后,即使心血管功能没有提高,焦虑、抑郁程度也可能下降。
总的来说,系统的体育锻炼不但对生理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心理健康也具有至少是同样重要的作用。
思考题
1.健康的概念是什么?
2.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3.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哪些症状?
4.讲述心理健康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