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取代传统的实验(1 / 1)

都市与农村 柳田国男 791 字 2个月前

村落教育中确实有着助人的愿望。即使是小农的微弱力量,将之集结在一起,先是与自然的威压相对抗,继而能够驾驭自然为我所用,这对于他们而言,是令人信心倍增的实验。拥有土地的自豪,常常以同情漂泊流浪者的形式显现,这一点只要看看在我国的村落,待客之道成为贸易的起源,赠答成为所有仪式的基础,就可以知道。无须与人相争便可以生产出国家财富的最主要部分,这一意识曾经让他们成为外部文化最为自由的批评者和选择者。这种自信一方面强化了他们的道义心,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对技艺的兴趣变得丰富。一百五十年前通贝里①在其游记中就曾盛赞日本农业技术的进步举世无双。农民不是仅仅生产而已,而是将耕耘作为一门技艺,以令人惊异的天分与热情将其打磨至臻,这在外国人眼里也是一目了然。这自然不是强迫下的经济行为所具有的特点,但众多的劝农书籍却对此视若无睹。

令他们为纳税的忠诚与邻保内的善行而战战兢兢的,是行政。毫无疑问,村落生活要求巨大的忍耐、诸多的辞让。但按照国人的风气,难以想象仅仅如此,就得以维持数百年的和平。一面对抗都市的新的压迫,一面维持旧的生活方式,十分不易,但乡亲父老依然不惜为此花费最大的努力。在他们的教育里,记忆是教科书,无须以文字形式传承,但影响却能长久持续。村内的问题,他们全都以自己的力量解决。对如今甚为棘手的酒与菜食买卖的限制,对卖春业的拒绝,对身残重病鳏寡孤独者的照顾,以及对不适合从事农业的“没出息的家伙”的应对,从前各地都有各地的规矩,完全无须官府税吏干预其中。

还有对都市生活的批评。现在看起来只是缺乏自我约束力的老人们虽已不在其位还却念叨着旧日的口号了,但作为村落教育,这曾是有效的法则。大体而言,根据各地各家的生产能力,对以兴趣、流行为基础的消费加以限制,这一常识是健全的。在单一的农村生产组织中,将消费与贫富差别分开考虑,也并非不可能。而一旦开放交流,社会充满新的智巧之后,将奢侈作为自由财产制度的敌人而驱逐就变得越来越难。农村承认有城镇风和乡村风的差异,主张应该坚守自己目前拥有的领地,恐怕也是感受到这一逻辑难以贯彻之后的结果。令人惊讶的是,无时不在的调和心早就承认了各个利益团体的独立,尽量避免相对不利方面的接触,致力于以各自固有的长处相互协助、相互牵制。

当然,以上的考察应该还有不足和误解之处,但农村并未懈怠,而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正在酝酿更为复杂的社会组织。将文化视为一种潮流,以追随为能事,这种风气原本就只限于一些读书人。在都市与农村这一最为显著的对比之外,村与村之间也有着年龄的老幼和存立条件的异同。劳动的配置因地利与人口增减而完全不同,只能视作有意为之。在村落之中,各家也有着各家的擅长或不拿手,有着财力与家世的不同等级。这些交织在一起,各自发挥各自的本分,才能作为一个集团生活下去。村人对此深信不疑,有时甚至略显过度。虽然目标显然是协调,但他们心中的阶级意识、保护自身利益的念头,也绝非一直沉睡不醒。就在难以期待单凭精进不休便可以开拓出光明坦途,而新的方法还尚未思考成熟之际,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国家的统一教育被大力宣扬,从前官员或都市人所需的生活准备,他们主要以读书、写字、算数等为内容的教育,被要求于所有农村儿童。儿童们成长为村人的最为有效的时期,都被挪用到了学校之中。也许不乏保守固陋之处,但通过长期实践积累的自治训练,有朝一日也能让都市同享恩泽的“口耳之学”,因为不会读写的谦逊的老教师们①的引退,其传统的丝线突然断了,于是只凭着书本来了解自己村落的生活的人越来越多。最近几年的纷乱与动摇的确是苦涩的教训,但也可以说是填补这一教育缺陷的有益的新练习。将来的农村人,一定要重新确立为了乡党的教育,恢复失去的经济自治。前辈们以为通过使用不同的国语课本这种雕虫小技就能唤醒农村的生机与活力,这种错误意见我们决不可盲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