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所谓温情主义的基础(1 / 1)

都市与农村 柳田国男 424 字 1个月前

对子女的爱是至情,均分也是正义,但如果弄错了其使用的地方,这些也能成为不幸的根源。多数农民,其家传的田地,本就不是广阔富足的。只能保障劳作于此的人过着不缺衣少食但简单朴素的生活。主人能够不亲临田间而经营的农场,只限于贵人与神社、寺院等不多的情况,即使是武士,居住于乡间之时也要作为“亲方”握锄下田。等到放弃弓箭变为专门的农民,不再需要重视“总领”,于是一代一代分田割地,以至于有人认为意为“蠢材”的“tawake”一词就是由此而来①。直到无地可分,这才将次男以下热爱农事的孩子,送到别的规模较大的农家去做“年季奉公”,好有个将来的指望。

因此被称为“小前(komae)”的最小规模的自耕农,与佃农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丰收之年前者乐趣更多,而歉收之岁则是后者更为无忧。地主缴纳“定免”,即固定金额的地租,而对内则加以照顾减少租金,被认为是一种功劳,这在历史上有根有据。现在当然已经没有这样的责任了,但从前至少不能让人饿死是“地亲”②无言的承诺,“年季奉公人”的贫穷父母也以此作为内心的些许安慰。让“庭子”③“抱百姓”④饿肚子的事叫外人听到不好,这样的感觉依然存在。我知道在信州的伊那谷,“亲方众”⑤之中还有直到近年依然保有备荒的谷仓的。小规模的“长百姓”虽然消费自由,但如果自己准备不足,在歉收之时就一定会遇到困难,其境遇不如说比佃农更加不稳定。

近年常被使用的“温情主义”一词,如果我的记忆不错,应该是床次竹二郎氏①最早使用的,是个十分不准确的新词。如果说“温情的事实”,也许还有一些。佃农之中虽然也有人不满,但不知为何感觉到负有责任,难以背叛,也就是还记得从前受到的庇护。而“地亲”除了赏酒喝、对佃农按时纳米给予奖励,也觉得颇有优越感,虽然说不上来是因为什么。其实这都源于自古以来的关系,因为曾经存在过共同的经济利益。而如今就算想恢复到从前,也极为困难。更何况是新近购入土地成立公司的人,做些出借物品还附送礼品的事,将之称为“温情主义”,已经不是夸张而是驴唇不对马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