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越后传吉式”移民(1 / 1)

都市与农村 柳田国男 584 字 1个月前

虽然周围平原并不下雪的地方也有很多“年季奉公人”来到江户,但最不需要技巧的体力活都得依靠每年从信州③、北国的农村结队前来的勤劳的冬季打工者。所谓“江户雀”④称他们为“椋鸟”,虽然颇为失礼,但在季节变换之际成群结队飞越山丘,再三三两两分散到暖和的土地生活,这样的习性,二者也真是出乎意料的一致。在大都市常常讥笑别人的人群中工作,是否是他们最能心安的选择,虽然十分可疑,但都市中确实有无数的杂役等待着他们。将较晚运至的稻谷分为小份,储藏于各处仓库之中,是一份工作。将稻谷精制为米、捣制成“饼”①留待春天,也是一份工作。运送薪炭当然是极重的体力活,而将柴劈好后堆放于各家灶边、冬季大规模的打水运送等工作,也都是身体羸弱者想都不敢想的重活。至于澡堂的奉公人从“椋鸟”之中辈出,除此之外还有若干别的理由。

当然,如果去近旁的村庄找寻,也能找来无数人前来务工,但这些工作特地等待着北国的短期移民,自有其理由。不用说,这是因为条件对雇主更为有利。因为这些人家中都有着不得不外出打工的理由,所以要求很少。即使一年的工作之中有一半是时期不必固定的,但若不是工钱便宜,也不可能去指望入冬前来开春即走的人。其中特别实诚而且用着顺手的人,以后便不再依靠中介者的介绍,每年都到同一处工作,于是便产生了“得意场”②的关系。再进一步,出现了主人增加薪金将其挽留,在同一家工作五年七年后,身揣多年积蓄,志得意满地回到村里的人。我将这类人称为“越后传吉式”移民。

传说中,传吉为了重兴家运来到江户,历尽了千辛万苦。但并非只有他一个人打破了冬季奉公的古型,实际上同类的例子数不胜数。他们对都市更为熟悉是原因之一,但更为根本的原因,是其故乡的村落有着比忍受缺少一人更为难熬的生活上的需要,或是有更多的人认为他们赚了大钱衣锦还乡,比年年回乡祭拜田神、盆佛②更好。村里所需的劳动力其实总是可以应付的,这从现在同样地方众多年轻人成群前往北海道从事夏季零工这一现象就能看出来。

越后的传吉在返回故乡的途中,因为他人的好心而得救,后来二人结为夫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一点是最为文学的。除了这一小部分,我认为故事表现的就是某个时代真实存在的传吉们的普遍经历。在武州③、上州④连接北国的道路沿线,近世定居下来的北国出身的商人为数众多。听说他们大多都并非由北国直接前来,而是在去江户做工后的北归途中,因为某种机遇和条件而最终留下来的。事实是否果真如此,需要进一步确认,但至少说明如此程度的江户生活仍然不足以找到配偶成为町人,而与出生的故乡之间的感情也渐渐淡薄,因此机会往往存于二者之间。随着故乡的吸引力继续衰弱,后来的人们连归乡路也不再踏上,有余力者也就积极地去成为盐原太助①去了。当今屈指可数的大富豪无一不是来自北国的土地,我认为自己的此种推测绝非只是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