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半代”外出务工②的悲哀(1 / 1)

都市与农村 柳田国男 479 字 1个月前

《家职要道》③一书中有“已为商人之子弟,不可再召回故乡”的训诫。这也许是认为那些一听到召唤便满不在乎回来的子弟,其实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商人,担心这种半吊子尤其容易对农村有坏的影响吧。但不管怎么说,近代商人归乡的机会不多,渐渐也不被故乡召唤了。所谓归乡,自然不是指随时的访问,而是重新成为村民。如果还是父母执掌家事的时期,也许可以悄无声息地同从前一样被算作是一个孩子,如果不是这样,那么首要的是自己获得村民资格。从前,有房有田几乎是村民资格的唯一象征,今天医生、教师、小商人等职业也成为在村中独立拥有自己家庭的基础。也许将来村落组织能如我们期待的那样变得完善,相关者也有大把回村居住的机会,但如今在有限的资格尚无空缺的情况下,即使衣锦还乡,也依然不得不过着别墅生活者似的与村民相悬隔的生活。若非如此,就得排挤掉某个村人。对此,村落当然会早早显示出拒绝的态度。

“冬季奉公人”在近世的进化,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同一个倾向。如果村落四周还有一些可开辟的余地,在父母的辛苦下还能独立出新的一家,那么即使是家中的次男,父母也会希望他尽量能年年回村,亲近农活,这是为人父母的人之常情。而如果土地均已开发殆尽,成了有主之地,那么如果不是握有积蓄,回乡就毫无意义。而外出务工的时间一长,村里的情况、自己的心境都会发生变化,除了游玩,几乎不再回村。逃债、私奔等没有退路的人另当别论,最初可以说没有送人出村而希望他们不再回来的。后来渐渐预料到会出现不再回来的结果,从一开始就根据本人的能力,希望他们离村后成为僧侣、商人或是工匠,这是一种思想的进步。即使尚未成功,也足以当作经验,去寻找更为有效的道路。将之视为盲动,一律加以警惕戒备,是过于低估了农民的能力。

所谓“半代”外出打工的风气,是被束缚于长久历史而形成的一种不彻底的情况,在海外移民方面,我们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很多人口头说是“移民”,其实只是以汇款为目的,为在故乡成为地主,新建房屋,在银行拥有存款而欣喜,正是此类。而在内地的都市,永远以同乡会的前辈自居但却一直无法归乡定居的人,如今还怀着长屋时代暂且应付的心情,安然坐视恶人结党营私利用市政。如果能及时加以注意,整理纷乱复杂的心情,那么不但能找到自己的幸福,也能找到都市与农村,以及双方居民今后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