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冬季奉公人”的缘起(1 / 1)

都市与农村 柳田国男 491 字 2个月前

天明时代②江户伴随歉收而出现的打砸抢**,是个迟到的发现。在此之前大家就知道,都市人口过多会妨碍非常时期紧急事件的应对。但长久以来劳动力的供给都只是交付于民间的自然,几乎没有任何可以调节的办法。作为政府,理想的状态是平时市内人手略有不足,而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提前从农村调集。然而各种事件络绎不绝,发生时间也不定,而且总是有人希望一旦有大规模需要就能马上建立起应对的制度并维持下去。每次大型火灾都会让建筑工匠的人数有所增加,于是火灾减少时就会感觉不景气,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甚至进一步出现了去农村打零工的现象。都市虽然在食物运输的方法上有着密切的关注,但对于生活本身的保障其实早已经断念了。

自古以来的劳动力供给,如同一条水脉绵延至今,近年水流渐缓,甚至趋向停滞,这样的势头一年比一年显著。人的移住绝非新的现象,但家的移住则是进入近世以后快速发展起来的。思考其原因当然也饶有兴味,但对于我们来说更为重要的问题是,今后会向何处去,或是怎样变化才好。无论如何,希望仅凭一纸训谕就能制止,那只是痴心妄想。

所谓“冬季奉公人”的起源,我认为当然比诸多城下町的成立还要古老。身处雪国,因冰雪掩盖而失去劳动机会的现象自古有之,昔日还要胜过如今。指望凭着三四个月的存粮,就能在炉火旁悠然自得地生活,仅从技术上而言就完全不可能。只吃几口粗糙的食物,如冬眠般蛰居的例子也并非全无,但年轻人与其这样勉强过活,还不如出外寻求活路。这是非常浅显的移住动机,完全不是出于社会上的事业或是机会之类对他们的引诱,而只是因为日本是一个到了冬季便会出现周期性工作不足而劳动力变得便宜的国度。

有的地方将这类人员流动称为“集谷”,以节省冬季的存谷为目的,将派不上用场的小孩和老人遣出村外。但既然外出做工,当然最好是收入丰厚,或是将那些即使不再回村也行的人派往看上去生活能够有保障的地方,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所以山村发展起了各种手工艺。以伐木、制木材、烧炭、种蘑菇为首,还有制桶师、竹篾编织师、“指物师”①、木匠等。这些人正如前面所说,较早与农业断绝了关系,其理由之一是很难仅在冬季务工。与之相反,造酒业的“百日男”②,很多即使与山没有直接联系,也至少是来自山国,春暖则回乡,继续耕作山里的旱地。都市即使在冬季也总是有工作的。也许更应该说都市因为他们在冬季的出力而大受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