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动摇当然有其远因。只不过加剧其恶化的条件,在近代迅速并且露骨地显现出来了而已。但是我认为,在进入这样的社会之时,如果能设法让以农为生的人觉察到自己所拥有的力量,那么事情就不会以这样的方式发展至今了。这也正是我对我们的革新充满希望的理由。
在三种宝贵的经验方面,不如说乡下人有着教授城里人的资格。第一是化勤劳为快乐的技术,也可以称之为丰饶的欢喜。在都市,只有一小部分从事艺术或是学问文章之人能够在个人层面感受到这一喜悦,而在农村,则是普通人在一生之中能无数次地感受到这种幸福。只是与税金斗争的农民努力将其压抑、隐藏起来,而无责任的田园文学则对之多了几分夸大,于是村内渐渐没有了愿意对
之加以思考的人。第二是对凭着深思熟虑后的消费改善,有着无数条道路可以保持安定生活的了解。从反面的情况看,被视为保守固陋的农村生活,在长久的岁月之中,有着无数的取舍选择,也经常因为其选择的失败而烦恼。近来,其变化尤其剧烈,而且因为凡事都仰仗中央的指导,所以完全没有思考选择是否妥当的余地。但是,更新的东西未必是更好的东西,事后我们才发现棉纺毛织会增加感冒,食物的热度会让牙齿变弱,大米的精制会带来脚气的流行。一直以来,我国的农民以耐心观察为实验,然后据此调节土地的生产。只有他们,在针对奢侈浪费的批评之外,能够注意到人们往往会将愚蠢的选择误认为生活的改良。如今,他们已经怠慢其责任了。
第三,也是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将土地等自然的恩泽与人的幸福相联系的方法。社会变得复杂,滥用和阻碍便开始出现,我们的制度之拙劣令人羞愧。但即便我们并非狭隘的岛国,除了农业,人们也依然没有让物质变得更加丰富的手段,而除了农村人,也再没有人能专门执掌这一方面了。无论交易如何精巧,也无法消费比生产量更多的物质,这一点无论是家是村是国还是世界,都没有不同。虽然这一限度约束着个人,也约束着昔日的乡党,但随着团体规模的扩大,也许并非如此,或是也许如此但仍旧希望多取少予的念头变得日益强烈。如果贫困是消费总量超过了生产总量这一状态的别名,那么只要对个人的欲望放任自由,就总会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让某个角落的某个别人陷入困境。为了让这些人甘于困境,种种法令或是道德应运而生,而察觉其不合理、不愿继续忍受下去的人也与日俱增。如果要谈分配的公平,首先得承认对社会整体消费加以管理的必要性。虽说在所谓自给经济上有着长期经验的农村人,比任何人都适合来制定这样的方案,但在消费方面,他们却又在模仿新的不可能的事情。
这种新的乡村风,比很久以前曾遭受嘲笑的那种更坏。虽说穷困则求解脱之策,从某种意义而言,正因为今日生活艰辛,所以才特别羡慕别人,但非常明确的是,都市人不假思虑的浪费正是造成他们生活困顿的直接原因,而积极去模仿这一点,在任何意义上都无法成为抵抗。按如今的状况,即使农村人能幸运地摆脱贫困,或是其劳动条件能够得到显著改善,争斗与不平等也仍将继续,难以摆脱将要成为都市人手下败将的心理阴影。农村人采用与都市同样的生活方式甚为不便,如果这就是衰颓,那么农村自身并没有摆脱衰颓的方法,不如说是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