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市的构成者中,除了来自农村的武士、“町役人”①、“御用方”②,以及人夫、各类工匠、小贩等,还有不太受到关注的重要组成成分,随着时间发展起来。提到江户的经验,从大约二百年前开始,一种被称为“落首”③的文学逐步兴起,催生了以机智和讽刺批评一切世相的时尚。这些文字或被传诵或被模仿,至今仍留存于各处。其兴盛一时,与其说是出于创造,不如说是因为应用,是有此种兴趣之人无限增加的结果。称为阶级也许不太精确,但作为作者或欣赏者而关涉其中的人群大体固定。他们给人的印象是工作较为清闲的“御家人”④、商家的“乐隐居”⑤等,或是医生、茶人、俳人、棋师之类交游广泛者,都是些颇有文才,也谙熟世事,但并不打算通过学问思索而涵养公心的人。因此,武断地将“落首”视为“民众之声”,认为其讽刺之中隐藏着政治改良的动机,是不符合事实的。不如说其中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如其嘲讽的关注对象,尤其是对缺点的指摘,都只是基于肤浅皮相的观察、迎合眼前多数人的意向而已,即使作为史论,也并无太大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意见作为舆论其论证非常薄弱,但却赋予了成为其诱因的偏见以令人悚然的尖刻,这也可以说是都市的一个特色。二十多年前日俄战争时,我在报纸上见到大量谩骂上村舰队①的读者来信,才第一次知道了“落首”文学在日本的都市依然威势不减。但这一威压的力量,绝非是随着江户的成长而生成的,实际上从中世末期开始,京都就渐渐为此而烦忧。所谓“京童(kyowaranbe)爱逞口舌之利”,说的正是这个意思。所谓“warawabe(童)”,是指不承担责任的无名之辈,古老正史中出现的“童谣”也是同样的意思。少年只不过是最后的模仿者,不可能对这种事业有特别的兴趣。只是从局外者的角度看,其中的孩子气并非只在于无甚大过的淘气。
整体而言较为轻浮,思虑浅薄,喜欢搞笑,往往拘泥于形式上的有趣,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此为其一。容易因群体或是新事物的刺激而兴奋,倾心于此并时时追随,而这种机会很多,于是常常心理状态异常,观察角度特殊,此为其二。然后是无所事事的闲散时间较多,灵活好动,一刻也停不住,这也造就了他们容易关心他人的问题、将别人的想法当成自己想法的倾向。还有就是他们会想方设法在邻里之外找寻一时的伙伴,并努力磨炼这一技能。总之,都是一般儿童具有的特点,培养好了能成为公共的力量,而往坏处发展就会形成看客根性,而“京童”因为其境遇,这种特点更为突出。与他们正相反,安居村中一生耕作的人,几乎没有培养这种气质的机会。所以生活平静安稳,对上面也少怨言。每逢社会发展碰壁,交流断绝,所谓流言不见于坊间之时,都市的“落首”文学式批评便销声匿迹,农村的淳朴无心则为人们所推崇。文艺作品很长时期都以权助①、田吾作②为主角创作笑话来抚慰都市人的百无聊赖,只是将这些笑话所借鉴参考的经验之外的那些经验略加变形而形成的对农村的想象,如今仍在为某种说辞提供着材料。如果确实存在新的都市之害,那应该就是改革的不够成熟,以及对旧事物不加思考的沿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