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城镇风的农村观察
在我国,只有以都市的视野观察农村的记录,才作为年月久远的文学得以流传世间。对此,如果不考虑另一个系统、另一种视点,那么在新文化的选择上也会出现阻碍,但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掌握相应的方法。对于城镇风进入农村,此前也确实有人忧虑,但防卫手段却只是隔绝。虽然希望以愚钝的隔离维持固有的状态,但其实主张者本人的内心早已被都市的学问所浸染。而且即使不喜变化,其动机也未必总是纯粹的。杂乱的现代生活技术,犹如禁苑之果,总是在无条件的好奇心之下被人们接受。人们放弃自己的批评与取舍,一味地期望以外力解决问题,其责任不如说在于劝诫这种风气的方法过于笨拙。
我们首先有必要重新站在村人的立场上,思考一下城镇风的农村观察在历史上到底有多大程度的根据,而这一工作并不特别困难。两种方向完全相反的思考方法,至今仍然支配着都市居民对农村的态度。而为了能保存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舆论不得不勉为其难。一个是对农村生活安逸、清净、快乐的赞歌,另一个是对其辛苦、穷困、寂寞无聊的同情。如果这两种描述俱是实情,那么很难想象它们能够同时存在。人世间本是苦乐掺杂,而现实中一般是苦的成分要多一些,所以人们常常将乐的慰藉寄托于远方,正所谓“往日可追思”①。农村凋敝的呼声容易引人注意,其原因也在于此。而都市人为了自己,也希望将农村描绘得更加光明,更加美丽,这是事实。我认为有相当的理由藏于其中。
我打算简单地称之为“归去来情绪”。换句话说,是离村初来都市者心中对未来的不安,以这种形式长久地保存了下来。当然,无论什么时世,田地里有稻米、林子里有薪柴的生活,都让人羡慕。但尤其在近代的都市,新来者为数众多,无论其中哪个阶级,都有人忍不住怀念从前的生活,那时天地广阔,生息自由,努力与兴奋在个人层面能够调和。对于他们来说,山水花木、四时风光,都不过是咏叹的对象,自然带来的愉悦主要来自其丰富。正是逐步远离生存资源的所谓“非农民”的不安,使得故乡变得难以忘怀。说法不同但至今尚行的休养之旅,或是游山、别墅等奢侈,也不过是源自希望尽量靠近食物之所在这一动物共通本能的表现。只是人的感情更为错综曲折,还难以将之利用于社会改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