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的繁荣成为农村陷于不利或是衰颓凋敝的一种征兆,这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但幸运的是,现在还只停留于倾向,没有人相信这一偏颇的发展就是最后的完成形态,匡正修补的方法还有很多。为了不留下永世的遗憾,首先应该仔细思考究竟需要什么。仅凭近年的少量事实便将都市视为危害加以抨击,应该称之为“诗人式的武断”。按照今天的人口状况,健全的都市多多益善,这需要农村人用自己的双手去积极计划与建设。应该引以为戒的是都市的弊端,或是对都市不当的利用方法。脏水与孩子,和尚与袈裟①,完全是两回事。
都市的范围,其实并未得到明确的定义。如果将不宜称之为农村的全都视为都市,那么其中就应该有着若干的类型和阶段。我们最先注意到的是都市之间有着成长速度上的巨大差异。大致而言,极少数大规模都市成长迅速,中等以下城市中不少都是发展停滞,甚至从各方面看来都在萎缩的,而繁荣的那些也一定有其简单而直接的理由,其发展的限度也容易预测。也许这就是世人一面更加尊崇大都市,一面将一切责任归于政治上的集权主义的理由。但其实,并不曾有人在心中描绘过那样的计划或是期待,因此这也是需要研究的一个意外。
更重要的问题是,都市居民更容易被驱逐,因此其命运之悲惨常常甚于村民,并且难以凭借自己的力量获得挽回的机会。这一点无法如同农村凋敝那样有人高声疾呼,往往只被当作个别的偶发事件或自然趋势,无论当事人自己还是别人都过于轻视。这种“衰颓”绝不可能为周围的村落带来幸福,而从现在的不安、动摇之中有着都市与农村的共同要素来看,在这一点上不如说二者利益一致。我们不能拘泥于都市这一笼统的名称,而以隔岸观火的态度去对待。
都市的盛衰,当然不能仅以人口的多寡为量度。有新增的居民,就一定有其诱因,也有其前景,这是今天的常识。但即使人数相同,如果出力者离去,依赖者取而代之,都市的面貌在很短时间内就会为之一变。很久未兴起新的事业,缺少能与土地相连而被人们记忆的反映时代文化的设施,都市中众多这样的事例,都是因为以上肉眼不可见的变化。通过调查很容易知道,不只是沦落的世家,居住在都市的传统工匠在迂腐程度上有时也远胜农民。他们无法适应时代而废弃职业离开后,绝不会出现后继者,都市的生产也随之一点点减少,最终成为今天这样纯粹的消费之地,而在将来自农村者视为猎物这一点上,甚至比中央的大都市还要残酷。
外国的事例未必能成为参考,但都市繁荣的最初动机一般都是竞争,是与邻近都市之间的对抗,自我意识因而觉醒,最终成为一个有机体。日本经常会有小家子气的政治战略,企图挑动地方间的争斗而巩固中央的地位,但二流以下的都市还从未显示出相互对立的气势。当然这也可以解释为对皇都景仰之情的无意义的重复,这些都市最终因为人口和面积等外在条件而轻易承认了大都市的优越地位,不仅自己甘拜下风,而且利用每一次机会充当中央势力的引路人,尝试借此在更小的地方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往往带来令人啼笑皆非的模仿,文化也变得难以忍受的单调,只用去看看那些刷着天蓝色油漆的小建筑物①就不难知道。如此这般,独特的生活方式渐渐消泯,各处都丧失了自己的特色,只留下厌农的风气。都市的人口流动过于频繁、剧烈,难以察觉到自己的这一弱点并进而寻找新的前进道路。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未来将成为都市居民的农村人身上,期待他们对此倾向能够事先留意了。如果他们也做不到,那么日本人终究逃不过缺乏建设都市的能力这一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