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农业的商业化,也许大家还有些耳生,但确实已经是迫切的需要了。与以前相比,许多农家工作种类锐减,生计压迫日增。不考虑产品的估值,便难以坚持一直以来的勤勉。加之他们的子女陆续进入都市,扩大着消费者的队伍,如果农村人自己不积极尝试商业化,那么在其外部出现取而代之者已是必然。《米谷法》①便是一例,因为村内的当事人迟迟没有动静,于是有人为之心焦而制定出了这样的东西。其本心是出于对农村的好意,但好意未必就是良策的担保,已经有诸多迹象显示了这一点。
首先,所谓商业化,并不等于对中央大市场的服从,也不需要是大宗的交易。无论是船运还是仓储,稻米都无法大量聚集一处。而大米是全国各处都在种植、都在食用的,并非什么珍奇之物。一定要集聚相当的数量,还要预备若干的追加,这只是大规模的都市、矿山、工业地区的需要,是参与其供给的商人的需要。这里还要提及内外贸易的差别。远销才需要确定品牌,照样备货,做好一次性大额交易的准备。但在我们之间,则是立即出售,每天零售。无论销售还是生产,大量集聚都毫无益处,事实上也不可能。自始至终,都只是商人们展示夸张的数字,希望为自己的行为创造方便而已。被他们的吆喝声所迷惑,谈不上是什么商业化。
简单来说这是都市势力的浸润,也是农村经济自给的解体。在这个意义上,商业正在逐步统治农村,农业要想回到长远而言对自己有利的业务上,希望甚为渺茫。归根结底这是商业化到底由谁来计划以及目的是什么的问题。目前表面上是为了都市,但实际上只是为了商人更自由地在农村开展业务而已。日本的养蚕业在技术的进步上可以与任何精巧的工业媲美,其功劳全部属于农村人,也是他们将来强有力的希望所在。但一旦将其交付与大宗贸易,便只能承认外部者的指导权,自身甘居前线的斗士。最近三十年肥料的配给形式确是商业化了,但管理者也并非农民。农民只是在给定的条件下,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殚精竭虑。农村凋敝感的与日俱增并非中央集权制的恶果,依我看来,这是因为农民还未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