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艺术定居于都市,就结果而言的确是值得欣喜的现象。不但全国的才俊因此少了遭受埋没之苦,络绎而来,以新的力量加以传承,而且学问艺术也在内外的刺激之下茁壮成长。整体而言明朗华丽,而且变化较快,是近来文化的重要特点。这间接地引导国民,在气质及处世方法上有了世上少见的轻快,也无须为之后悔。但因其所处之地的关系,不但农业之外的从业者首先得以享用其成果,工商业者更有着加以利用、降低成本、增加销量的方便,这些人在交易中的立场变得有利,资本也自然容易集中,进一步发挥对地方的控制力,这一点无可辩驳。
都市的繁荣原本只是一个结果,但如今却开始将本是自己滋养之源的学问艺术拉近,限制其自由了。正因如此,看上去变化多端的文艺倾向,其实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所预料,能够抢先一步引领流行。科学虽然似乎无所不能,但其中也有着众多的阶段,只有最能为资本家所用的那些,才能吸引最多的研究者,这也是同样的道理。学问的成长和发展,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自然了。人们的选择会为生计左右,国家本应将其综合到全人类的利益中去,但实际担当判断之任的却是不学无术的俗人。至少教育的中心应该置于政治的范围之外,这一必要性已经日益迫切。
近代更为都市的学问艺术增添了一名新的指导者。当年大和朝廷采用唐式,皇都高高在上,只可仰视。同样,五山僧人①委身俗世热心从事的学问,也不过是让田野村夫甘心俯首,惊叹拜服。而如今的归化文明,更是以数倍的浓厚程度刺激并支持着都市人的兴趣。在保守派尚不具备力量与之对立、争取平衡的国度,所谓取长补短的国策,带来了颇为棘手的混乱。但所谓都城、朝廷,无论在哪个民族,都是外国文化的主要入口,敏锐地把握和应用外国文化,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东西,是我们都市的一大特点。如今的时代,国家充满自信,所有的固有思想都开始苏醒,却只有学问艺术,至少在外观上日益失去国民的色调,如海岸边的松树悄悄改变着姿态,其原因来自都市的地位,来自置都市于内外交界之处,让它率先与远来的风潮相互冲撞、调和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