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的政治家,可以说是与文化发展关系最浅的阶层。其证据之一,便是学问、文章及其他一切技艺都有着向中央集中的倾向。这是我国让人完全无法称颂的特点之一,恐怕世界各国都难以找出同样的例子。而这与施政之术间没有任何因果关系,无论直接还是间接,这一点都是公认的事实。并非国家加强了中央的政府机构,于是将天才们带到了首都。今天东京的出版业,名副其实是君临全国,政府不要说支持,就算是管理也难以做到,而这一倾向是继承自前代。江户时代直到中期以前,良书佳卷主要出自京都,后来武藏国东部①需求增加,制版师的技艺在江户发展起来,最终能力过剩,连无益之书也做得极尽精巧。在乡村享受读书乐趣的人,其兴趣受到都市著述种种任性的支配可以说渊源已久,并非是印刷复制技术出现后的事。以文字进行教育的方式,本来就是兴于帝都,并仅在帝都维持的。只有千里迢迢负笈上京并长期停留才能潜心学问,而利用学问也需要居住于都市之中。明治时代以前,身有“学艺”即受过书本教育就能受到高度承认,被委以重任,这样的机会可以说数不胜数。既然学问在十几个世纪中一贯为都市人严密垄断,那么一旦踏入这一领域就会尊崇都市而以乡村为“鄙”,也便是不得已的结果了。
但是,到了教育普及、文字的恩泽将要遍及穷乡僻壤的时代,自然需要有其他的准备。所谓文字之师,也是都市文化的颁布者。人们在无意识中受到感化,也在有意识地进行模仿。这时对文学有自信甚至野心的人,把都市当作自己一展风姿的舞台,希望登高一呼而号令天下,实属自然,而争先恐后以市井喝彩之声吸引远方的注意,也成为一种需要。村落率真的赞美却带来自我轻视的风气,其原因便在于此。无论学问还是技艺,原本都并非与都市密不可分,只看其题目之宽、取材之广便可得知。其渊源远比市镇的诞生更早,在我们的祖先都还居于乡野之时便已出现。因偶然被盛入异国之花篮,主要装饰于贵人之家,而终为雅俗二流,长期以来前者仅仅代表都市的文化。如果任其自然,不经过大幅的补充修订,当然不可能有助于当今农村与都市的调和。不幸的是,并不希望发生这种变化的,依然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