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个人贫困与总体贫困(1 / 1)

都市与农村 柳田国男 593 字 1个月前

全村一致,从外部看来是美好的,一般而言,也被视为村中共同繁荣的证据。但就每个村民的立场而言,可以明确地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境遇的长期相似而对他者的心情有深切的理解,与其说是人们不做想象之外的事情,不如说是人们做的事身边的人都能预料。另一类是村里有着十分热心而且话多的老大这样的角色,只要他在就不允许出现任何动摇,在他的努力下形成了一致。处于内部的人是无法认为不管哪种方式,只要最后意见一致就都是一样的。大权在握者专制的方式有时也会效果不错,但近来为各方面所滥用,也难以永续。因为其前提是个人的威信。

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类型呢?还是与村落的历史相关。在只有百年历史的“新田”村落①,其历程自是一目了然,而我认为即使是更为古老的“本田”村落,即最初建村之际由五家或七家定下协议共同合作而形成的村落中,也一直都是采取“共和”方式的。之后即使出现“分家”,或有百姓跟随,但“本家”只有一家,在其他本家眼中地位也是对等的。与之相反,如果是“草分”①之家率领并关照其手下而开拓的村落,即使这一“草分”之家中落甚至夭折,也依然会出现代替它的中心,代表村落总体的利益。小小的个人,如果没有特别的事端,也并不对此表示异议,只是顺从地跟随大势。当然,有权势者也会受到名誉规则的束缚,基本采取彻底的温情主义。一般而言,这种村落都伴随着贫富的悬隔,经济状况并不一致,只有遇到共同的灾难之时,村落的凋敝才会显示于人前。也就是说,农村的部分衰微,常常能够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潜藏在这种全村一致之中。

所谓农村凋敝,当然指的是各家各户的疲敝,在此之外,并不存在集合起来才出现疲敝的可能。但是一些打算详加考察的学者,总是追问到底是全体还是一部分,如果是一部分那么是哪一部分,占多大比例。实际上,无论村落如何不幸,无论其中的小百姓利益如何一致,都不可能无一例外地每家都债台高筑、缺衣少食。如果符合这样的条件才算是贫困村,那么日本就一定是贫困村极少的国度了。即使存在常年富裕之家,或者因为他人的困苦而大发横财之人,或是有一半左右的村民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如果亲眼所见穷困者连年增加,朝夕听闻他们的苦楚,哪怕只是模模糊糊得出这片土地已经无法单凭农业而维持下去了这一结论,那么这个村落确实正在衰颓之中。接下来需要认真思考的是,其原因是这一村落独有的还是更为普遍的,其治疗方法在内还是在外。在都市的底层,不但有许多人深陷难以忍受的极端贫困之中而无法得到救济,日复一日坠入困苦深渊者的比例也比农村要高得多。其原因有一半是存于都市内部,目前还无法追溯诊治其源头,只能尝试贫困救助制度这样的对症疗法,但我并不相信其推定能够中其正鹄。另一方面,对于农村凋敝完全无法凭借村民自身的力量而有所改观这一看法,我也是大大地存疑。有没有办法,只有曾经尝试过的人才能够断言。而对此别说尝试,就连思考也还未能得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