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以蔽之,如今由于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已经无法将其直接视为村落衰颓的标志了。从前作为困难之村的第二个表现,是内部秩序动**,常常物议沸然。确实,这样的村落中一旦出现物议,就必然久久难以平息,村中官员也定然更迭频繁,令人头疼,所以必定十分醒目。生活普遍安乐、只是有些人嘴碎话多的情况,原本便极为少见。出现新的想法,往往是苦恼的产物,如果未能如愿则更容易激发矛盾,产生破罐破摔的倾向。“百姓一揆”①往往发生在此类动摇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旧式的为政者,也许会暗自希望这样的村落不仅是衰弱,而且最好是完全无力,这样更便于治理。
但对于现今的社会,这种情况是无法欢迎的。如果有这样的口碑,移住者自不必说,就连只是生意往来的人,也会渐渐减少。但已经无法仅凭这一点来推断村落的衰颓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从很久以前开始,在单纯的耕作之外,村落之中的种种利害关系就已经盘根错节。凭借单一的惯习管理整个村落、压制违反者的力量已经弱化。调和各方的利益需要一定的商议,人们已经不把辩解说明视为难事了。加上教育的巨大效果,新的思考大量增加。今天威胁到村落和平的“佃农问题”,已经不是仅仅依靠惯例、无须明言便可解决了。大家都承认,为了村落的改善,如今需要一些议论和思考。
总之,为了村落未来的幸福而忧虑如今的村人变得过于聪明、没有破绽,这不仅没有帮助,甚至常常有害。所谓聪明,走入负面就成为狡猾,这也并非只出现在农村。正因为之前有一些人还没能变聪明,所以才让恶意之徒在物议中获得了成功。随着教育的普及,当人们都变得能够深思熟虑之时,村落也许还能再回到从前无须争议的状态。因此,不管今日之状况如何,为了将来无须将此点作为村落凋敝的征兆,大家都需要继续努力。
与之相反,无论什么都以人言为是,昨日为左派的演讲所打动,今天又因右派的著作而感怀,这种轻浮的妥协性,已经显露其弊端了。这种妥协性不但意味着青年气概的消磨,而且在好不容易出现的都市文化的正确利用方面,也成为阻碍。如果只是单纯的模仿便可,村落的周围就有着无数的先例与指导,也有着更为贴切的经验。但如果不仅如此,还需要新时代的意识,需要能够取舍的自主性,那么下一步当然需要关注不同的土地、不同的立场。无论什么时代,自主能力的成长情况,才是村落盛衰的晴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