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们可以发现,所谓习俗一般有两种,由此,考察习俗的方式也有两种。其中一种是当事人知晓这一习俗的意义,而对于外来的人来说就略显新奇,因此他们会抱有较大的好奇心。经过别人的解说他们知道了其中的含义,对于了解远离自己家乡的这片土地上某些难以想象的事实,这些得来的知识就成了某种有力的参考,并不断地累积起来。被译为“土俗学”或是“民族学”的“ethnography”①这一学问如今依然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主力军。另外一种则被称为“奇风异俗”,即使是当事人也很难理解为何会有这种习俗的存在,因此,这是一种一旦有了某种契机人们就会立即终止的、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习俗。从比例上来说当然比前者要少得多,但所谓“奇特”与“罕见”同立场有关,对于一无所知的外国人来说,所有的日本习俗或许都要归于这一类,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类习俗也并非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既然是习俗,就有其
存在的合理性,与第一种习俗不同的地方在于其中有些部分任何人都难以解释清楚。但凡人类所行之事,从一开始就必定带有某种意义、某种目的。所谓“难以理解”只不过是与之相关的知识被埋没了而已,这同时也是学问的乐趣所在。我们把这类事实称为“残留”,也称为“无意识的传承”,但这些称呼是否恰当也不能轻易做出判断。总之,研究这一问题的除了“民俗学”——英文称为“folklore”——之外别无其他。抱有人文关怀的人们甚至能够深入其他民族的民俗学,或者说如今这个时代,如果没有这样的人将是一大不幸。但我们已经肩负了国内这一问题的研究重担,其精力和心思已经在此,因此更容易自始至终地关注日本内部的习俗。如此一来,那些近在眼前的迄今为止尚未解开的谜团,就会一点一点地沐浴在学问的阳光之下。其中,尤其是有关婚姻的知识需要依靠我们的努力使之成为人人皆知的普遍常识。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能让千千万万的人焦急等待着自己亲自掌握做出明智判断的本领。我们必须迅速丰富他们的常识,这也是我试图考察婚姻礼仪的最初动机。
二
去年我亲自撰写序言并出版的《女子之书》中,有一篇名为《出嫁之前》的文章出自一名新婚女子之手。该文并未局限于自己身上发生的事,这一点拥有巨大的价值,但是其中一节偶然提到了青森县东部的一个叫作五户的城市,在“嫁入”那天,当新娘到达并来到席间与对方的亲戚进行“杯事”之时,仅有新郎一人无所事事,只是在厨房帮忙烫酒。对于居住在大城市的人来说这简直是个笑话,如今别说在城市,即使是在农村也非常少见了。在五户人看来这也只是一个奇谈,绝不会大张旗鼓地当成好事一样四处宣扬。然而实际上,在日本与之相似的例子绝不在少数。令我吃惊的是,这类习俗竟然拥有如此难以抹杀的深厚力量,甚至与其他任何观念都水火不容。也许有人认为,东北地区的开发始于中世,其后由于与中央之间的交通不够发达,于是上述奇特的习俗便只能从相邻的民族流传而来,而这种习俗在农村尤为常见也丝毫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我想说的是,这绝不是某一个地方的习俗——也就是说不是所谓地方风俗,而是有一个必须存在的一般理由。而且在观察的过程当中,我们逐渐明白,古老的习俗原本就是如此,且每种习俗都有其理所当然的源头,于是,这绝不是可以付之一笑的话题。
虽然我也有留意观察,但发现在东北六县当中,再也难以找到与五户相似的例子。这恐怕是在东北较为富裕的家庭中,有不少人认为这一做法会遭人嘲笑,因此先于其他家庭开始对这一习俗进行改良的结果。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所谓“习俗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被弱化了。这是与所谓“社会阶层”的结构相关联的问题,然而不论如何试图维护新的居住者的地位,这一观念的影响也没到能够全面覆盖的程度,因此,古老的形态在某些地方还依然得以保存。只不过是这些古老的形态仅仅作为这一个地方的代表性特色,并不向外部公开而已。民间传承的调查与观察尤其需要在东北地区积极、热情地开展,其原因就在于此。哪怕只是一个突然出现的个例,也不可视而不见,其原因也在于此。
三
然而遗憾的是,整体来看我们的资料搜集依然没有什么进展。所幸少数实例分布于全国各个角落,因此在推进调查这个意义上,我感到应该将今日问题之所在向更多的志同道合者展示出来,但如果关注这一问题的人一开始就很少的话,那么我们也就无法像现在这样做出如此细致绵密的论述了。
按照顺序,首先应该从关东地区开始。茨城县北部某村的实例通过前些年我与伙伴们的同期调查已经逐渐清晰,其中一部分研究成果也已经公开发表。这个地方的所谓“shugen(祝言)”①分为新郎与新娘两方,当然根据一般的观念,更加偏重于娶妻或迎婿的一方。新郎一方的“shugen(祝言)”在当地称为"hikiawase"或者是“ohikiai”②,以新娘与新郎家的亲戚之间的“杯事”为主要环节,结束之后再前往宴会现场。新郎本人虽然会列席“hikiawase”,但此后会立刻退到厨房里帮忙做一些杂事。也就是说,烫酒就是他这一天的全部工作。这个习俗中始终贯彻着“shugen(祝言)”不以新郎为对象这个宗旨,但最后新郎会在席间短暂地露面,简单问候在场的人。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里也有让新娘吃下满满一碗米饭这种被称为“新娘的takamori”的仪式,但负责服侍的只有女性“媒人”,她只是让新娘吃一口便罢,之后要如何处理却不得而知。按照其他地方的习俗,这一“takamorimeshi”①仅会在新婚夫妇面前摆放一碗,两人当着众人之面将其吃下的场景会成为当天的重头戏,甚至在有些地方,其间新郎新娘的母亲会将饭箱拿到席间,并亲自为其添饭直到溢出饭碗。也就是说,夫妻双方通过分食同一碗饭来建立某种关联,这与夫妇间的“杯事”拥有完全相同的目的。在进行上述仪式的前提下,却又将新郎置于宴会中心之外,可以说这绝不仅仅是一种程序上的简化而已。
此外还有另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发生在距离上述事例发生地点以南十几里的千叶县的原野地带,也就是毗邻上总与下总边界的山武郡境村。这是出生于此地的秋叶隆教授从其母亲那里听来并已经公之于众的事例,因此具有很高的可信性。在这个村子里,人们将“嫁入”时的“shugen(祝言)”称为“uketoriwatashi no sakazuki”②,不光是新郎,就是新娘也只是前来但并不出席。也就是说,这被看作男女双方亲戚互相接触的仪式。然而,即便在这个场合,“takamorimeshi”的习惯也没有消失。一般将饭食放在另一个房间供新娘食用,此后又由新娘将剩下的饭食端给躲在厨房里的新郎,并让他食用其中的一部分。似乎这被称为“kasawakemeshi”。所谓“kasa”指的是很小的餐具——如饭碗的盖子之类的东西,不论在哪里,“takamorimeshi”都是用这种容器食用的。这本来是新婚男女在洞房花烛夜互相立下誓约时举行的仪式,为何与亲戚们的“杯(事)”的祝贺宴会合并在一起了呢?当地人反而无法解释这一问题。根据我的想象,因为这是一种令人印象深刻且非常容易模仿的做法,所以后世的人们为了使婚宴更加豪华热闹,就从江户时代的各种习俗中独独挑选了这一种沿用至现在。
四
有关伊豆诸岛的风俗,有若干见闻录流传于世,但这些资料都出自游客之手,因此难免有不甚精确之处,此后又不断发生变化,因此难以作为确凿的证据加以参考,但是,至少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些古老的痕迹。例如,在大岛等地,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人妻的女性一般情况下并不举行“嫁入”仪式,但是近年来,以“嫁入”作为婚姻开始的情况越来越多。明治三十九年(1906)的调查被登载于《人类学杂志》第246期,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此岛的“嫁入”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了傍晚,新娘就会换上日常便装中较新的一件,在亲戚或者“媒人”的带领下步行而来。于是,许多双方的亲友聚集在一起,互相祝贺并小酌几杯。其间,新娘一直孤零零地站在土间①的角落里,就这样等着亲戚和“媒人”们相继离开,然后才会与新郎的父母、兄弟姐妹进行“hikiai”。新郎也会在这个时候前往友人家中玩耍,通常不会出现在席间。也就是说,这种入家仪式的目的并不是决定当事人双方的夫妻关系,一言以蔽之,只不过是新娘成为新郎家庭成员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且一般情况下新郎的父母会有两三天的时间居住于隐居室中,同时这也是新娘继承主妇地位的仪式。在小小岛屿内部的婚姻中,新娘新郎绝非在这个时候才第一次见面,应该很早以前二人就已经立下誓约,只不过在父母为了隐退做好准备之前,一直在外等候罢了。这对于父母来说也绝不是什么秘密,而且双方都了然于心,因此也不会造成什么隔阂,“媒人”的工作负担大大减轻,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轻松愉快的世界。如今,又过去四十载,这个习俗必然发生了变化,但岛屿上非常流行隐居,若要把隐居地当成自己的长期居所,那么年轻男女就不得不在家以外的地方寻找住所。“嫁入”就等于“okatanari”①,也就是等于正式登上主妇之位。只有这个习俗以些许不同的形式存在于各个地方,且一直被保存下来。
据说以前,从立下婚约到“嫁入”的这一段时期通常都会成为令人难忘的美好时光。未来的主妇虽然不会搬来,但会用其他各种方法试图与对方的父母建立亲子般的关系,这种说法在七岛中的其他小岛上也广泛流传。近藤富藏是曾在八丈岛生活了六十多年的被流放的罪人,此人留下的《八丈实记》②(卷十八)中提到,由于入家仪式是在同居数年以后才举行的,所以新郎并不会出席仪式。似乎新郎在此时定会前往别处,这应该是一种自古以来就有的习俗。这是一位现在已经无人知其名的老人在一百年前讲述的事情了。当时,“寝宿”③形式的生活非常流行。此后幕府时代的风俗警察认为这一做法有伤风化,因此加以取缔,这使得年轻人们都想要尽快地进入自己的家庭,从而对父母的隐居更加迫不及待了。
五
新娘“嫁入”时仅着便装对于我们来说或许也有些不可思议,在遥远的对马海岸和濑户内海的一两个岛屿上,也能见到同样的习俗。那么是否盛装华服就完全没有用武之地了呢?其实,新娘必须着盛装的日子另有其他。在伊豆各岛,妻子会在丈夫亲戚的葬礼上盛装出席。我们可以把这看作主妇的就任仪式。不论去到哪里,葬礼与祭礼自古以来都是“晴”之日①,出席之人皆着“晴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过去的某个时代、某个地方,人们为了新娘着想,而不将“嫁入”这天规定为“晴”之日。
提出这个话题似乎有些跑题,然而新娘出嫁时随身行李的运送虽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但在很多地方,人们依然将搬运行李与“嫁入”仪式分开在不同的日子进行。当然,人们已经逐渐开始倾向于尽量早些把行李运送完毕,但在德岛县等地,仍有人专门在另外的日子,甚至是特意改变路线来搬运新娘的行李。在近畿周边的伊贺地带,以及与之毗邻的奈良县的东侧等地,人们认为行李经过一年以上方能到达的才算作是“高雅”的做法,而与行李同时到达的新娘则被贬低为“tsurikakeyome”①。在滋贺县的湖北地区等地,新娘到达夫家并安顿好之后再过上很长一段时间才会前往娘家取回自己的衣物,在前一任的主妇隐居或者去世,并且拿到仓库的钥匙之前,都会将自己的随身物件托付给娘家,也不能随便触碰家中的储藏室和储衣柜。也就是说,“一家不容二主”的观念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常识,在大家族中,主妇工作的交接是非常重要的程序,母亲们都是从年轻时代走过来的,因此她们会坚决彻底地守住自己的权力,有时甚至会持续到自己的丈夫去世之后。在婆媳不同住的国度里,或者说在不同住的时代里,婆媳之间恐怕不存在什么相互同情。然而刻意让她们凑在一起并埋下纠纷的种子,这无论如何都不能算是一种给人带来幸福的变革,但这似乎是源于武家这一阶级的特殊要求。这一源头虽然尚未彻底查明,但也能列出几点。第一,我所说的“远方婚姻”;第二,女子在自己娘家地位的下降;第三,家庭收入来源过于单一而产生的经济上的必要性;第四,基于儒教伦理的有些牵强附会的解释;第五,仅在成年仪式之前对青年男女进行生活常识的培训已经不能满足需要;第六,获得住所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等。另外还有其他各种原因,但综合来看,尽早把女儿送入女婿家中的这一愿望越来越迫切,最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状况,在这样的社会中,以“嫁入”作为婚姻的开始,或者作为恋爱的萌芽期竟然毫无不妥。当租房变得越来越容易,都市里开始流行与父母分居,如若房子烧毁走投无路则不得不忍受着窘迫和父母挤在一起,一旦有了点微薄的收入便将父母之言抛于脑后,不受任何束缚。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或许我们可以说过去的同居主义并不是那么合情合理的现象。只不过从今往后我们不能止步于对未来的预测,而现在正是思考什么才是最为安全稳妥的方式,怎样做才能培养出健康茁壮的后代等重要问题的时候。如今,已经没有余地给我们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说任性之言了。
六
虽说如此,但如果不是以弄清诸多疑问为基础,上述“说教”恐怕很少有人会耐心听取。所以我们还需要对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伊豆诸岛——如御藏岛、利岛等岛屿——近世以来发生的变化对于我们来说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团。如果伊豆半岛历史悠久的地方也残留着类似的婚姻方式的话,那么对于我们解决问题则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坦白地讲,这些婚姻方式只不过还暂时处于我们的调查可以触及的范围外,并不能就此断定完全不存在。与伊豆相对的海角顶端是纪州,发生在那里的一个小村庄中的例子被记录在《结婚宝典》一书中。其内容应该是转载于某个风俗画报,这本杂志中多为旅人夸大其词的见闻,因此可信性并不高,但其中也提到了新郎会在婚礼的当晚离开家,并不出席仪式。在伊势的度会郡面向外海并与之相毗邻的熊野四郡又是怎样的情况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如果能够在调查得以开展的地方获得若干类似的例子,那么上述志摩南端的资料,就会成为可以信赖的重要参考。
一直以来我们都非常重视证据的搜集,稍不留神就会漏掉重要的内容,甚至是听到不着调的谎言。然而,接下来我将要列举的两个事例从来没有过交错却大体上趋于一致,在每个地方也基本上保持统一。其中之一是在北陆一带,从能登半岛到加贺、越前,这里大概有四个地方;另外一个是在九州的南部,尤其是集中在鹿儿岛县。除此之外,我还期待着例如分布在土佐的冲之岛这样偏远地方的一些证据也将源源不断地出现。根据当地的实际状况、距离和交通等因素,我们也可以从现有的资料中大致推测出哪些地方还留有上述证据。
然而我们如果连调查方法和关注点都要一一论述的话,那么对于事实本身的关注度就会降低,因此接下来我将专注于对事实记录的介绍。新郎缺席的现象在北陆地区主要集中于能登的凤至郡黑岛村的一端。在这里,婚姻主要限定于村内,嫁往外村的现象尤其不受欢迎。郡志中记载,这一天的仪式以亲子之间——也就是新郎父母与新娘之间——的“杯(事)”为主,有的地方也会进行“夫妇杯”①,有的地方则没有这个环节。但郡志是以大多数新郎会离开家而藏身于某处为例,所以上述“夫妇杯”的环节不存在也很正常,这恐怕是因为躲在厨房里烫酒的工作实在是有失颜面,于是就独自离家不知去向了。但只有在对方是婿养子的情况下,新娘才会在厨房里忙碌,她们在宾客们酒意正浓之时着正装来到席间,并向新郎表达问候,也就是说,就算双方都在场,“杯(事)”也是不存在的。在同一本郡志中还记载,有一个叫作鹈川的村中,在“嫁入”宴会的那一天,不但公婆与新娘不会进行“杯事”,新娘与新郎之间也几乎不会进行“式三献”②的仪式。在半岛的皆月浦等地,新婚夫妇之间并没有“杯事”,只有婆婆与新娘会进行“亲子杯”。或许婆婆一人代表了新郎的双亲,但总之是将“嫁入”视为婚礼的核心,与此同时,却并没有将这一天视为夫妻关系确定的日子,以如今的常识来看恐怕是难以理解的。
七
与上述地点仅相隔十几里的加贺能美郡里也有相似的习俗,并被记录在杂志《民俗学》(二之八)中。虽然没有说明具体是哪个村子,但恐怕在那里有很多相似的例子,因此记录下来的内容已经足以说明事实。文中提到,在结婚的当日,新郎没有任何任务,也不会出席任何宴席,所以连衣服都不用更换。他们躲在窗户的角落或是后门门口,又或者是混入厨房的人群之中,协助备酒。第二天会举办婚宴,一直到第三天的夜里之前,新郎都不与新娘见面,也不会出入客人的席间。如果新娘是素未谋面之人,在她到达的时候新郎会忍不住想去偷看,但如果这样做就会立刻遭到耻笑。如果对方是平日就十分熟识的村内人则姑且不谈,但戴着丝绵帽子,从老远的地方娶来的新娘就这样被隔离开来,未免太不人道。于是,甚至出现了新娘要将新婚**献于惠比须神①这一毫无根据的说法。如此低俗的戏言竟然也给人们提供笑料,说不定就是这种奇葩的规定获得广泛认可的结果。
至少我们有证据证明一直到相邻的福井县的海岸都能够见到上述习俗。《乡土研究》(七之四)中记录着越前丹生郡城崎村的部分区域的某个习俗,即在婚礼当天,人们会逼迫新郎外出。在某一年的区长会议上,议长再次对这一风俗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希望能够进行一些修改,但没有一人回应,因此也就不了了之了。根据我的想象,其他人的反应并非想要维持这一传统。虽然所有人都认为这一习俗有许多不妥,但既没有充分的理由也没有合理的必要,人们也就无法下定决心把这一自古以来就有的习俗彻底废除,也就是说,这种习俗的由来已经难以追溯了。
以前,“嫁入”并不是夫妻生活的开始,在当事人的婚姻已经结成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再进行“杯(事)”。在这样的时代里,上述少见的例外情况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近年来“媒人”会从很远的地方将素未谋面的新娘带来,于是优先于所有环节之上的就是当事人们的“hikiawase”,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逐渐习惯了这个古老的方式,而且由于变化是缓慢发生的,所以人们并没有刻意进行更深的思考,依然将原有的东西沿袭了下来。在恰好与北陆互为表里①,位于日本国土的边缘之边缘的四国和九州等地,相同的习俗也保存了下来。这一事实恰好向我们揭示了这些习俗绝不是什么时髦的爱好或是流行的趋势。
八
土佐冲之岛的例子曾经是由我们的伙伴进行调查的,与之内容大致相同的新闻报道登载于昭和四年(1929)八月的大阪《朝日新闻》上,其中并没有什么夸大其词的表述。岛屿位于土佐西部的海面上,过去曾经与伊予之间有过领土纷争,但由于是一个孤岛,所以还保存着一些其他的古老风俗。在新娘出嫁的当晚,以新郎为首所有的年轻男性统统都会外出,在他们离家的期间仅由双方父母来完成仪式。曲终人散,当新娘的跟随者们悉数退下之后,新郎和其他男子才会一同返回家中。据说这一做法表现了男性即使在结婚当夜也不忘工作的勤奋精神,但新闻报道的附记中写道,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当事人双方在仪式举办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恋爱关系,所以已经没有必要再进行“shugen(祝言)”,仅由双方父母操持办妥即可。
据樱田胜德君①听到的说法,这个岛屿的“嫁入”与伊豆其他岛屿不同,“嫁入”本身意味着年轻夫妇的“分家”或者是房屋的让与,而父母们并不会立刻“隐居”。如此一来,“嫁入”就成了仅对自己的儿子已选定终身伴侣这一事实进行认定的仪式了。即便如此,“杯事”也不需要新郎的列席,毫无疑问,这是因为事实上他已经不再是“新郎”,二人的夫妻关系已经尽人皆知,所以到了这个地步已经不再需要进行“杯事”了。但是要将对方视为自己家人,并且正式开始“本家”与“分家”的生活则依然需要有一个正式的仪式才算稳妥。于是有时候并不是男女双方已经结为夫妻就等同于已经得到周围所有人的认可。在乡下,人们似乎曾经对这种不稳定的状态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忧虑。但很多人会感到这至少从女性的立场上来说是一大损失,因此而误了前途的先例也越来越多,于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开始向着“三思而后行”的做法倾斜,而我并不认为这是对婚姻自由的限制。如果是情投意合的伴侣,只要有足够的忍耐力静静等待时机的成熟,总有一天能够光明正大地成为令人羡慕的夫妻。只不过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守护这一伟大爱情的人越来越少,我们不得不承认,人们变得容易见异思迁,既是这一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同时也是它所导致的结果。
正如前述东海诸岛的事例所显示的那样,最初婚姻完全与继承无关。曾经,如果父母的一方去世,那么在新的主人和主妇上任之前,一边悠闲地经营婚姻生活一边静静地等待的年轻夫妇到了后来,就会开始想要为了尽快得到父母的同意而事先做一些准备工作,或者迫不及待地希望父母能够早点隐居以便更早“嫁入”,这是因为“婚舍”也就是“寝宿”①问题,即究竟应该让年轻的夫妇居住在哪里这一问题越来越难以解决。一开始我推测是由女方的娘家提供初期的婚舍,但这仅限于一部分受到认可和支持的婚姻,后来我慢慢发现,这对于很多夫妻来说是无法苛求的事情。这是因为女方提供婚舍就意味着女方的父母明里暗里已经认可了这桩婚姻。在八丈岛等地,据说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而在长门的见岛、老岐岛等地,都设有为年轻夫妇准备的距离女性娘家较远的“寝宿”。这些“寝宿”都非常狭小简陋,而且脏乱无比。若不是白天在室外进行高强度劳动,仅在夜间前来留宿,或者是对奢侈生活尚无概念的男性,无论如何都无法屈居于这样的陋室。如果再添了人丁,情况就会变得更糟。因此,他们对尽早回家的渴望恐怕比任何人都要强烈吧。
九
然而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不是在上述婚姻业已结成,只有迎新娘的仪式一直都会晚一步进行的情况下人们对新郎的态度,而是从一个陌生的家庭中迎来素未谋面的新娘时,也会如此地忽视新郎的存在,这究竟是为何?这看起来是个微不足道的问题,但如果不充分进行说明,又将成为一个被埋没的知识。或许有人会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习惯或是一种惰性而已,但就算如此,明明有人因此而感到困扰,却既不抱怨也不反抗,使得这一习惯一直持续至今,不得不说这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力量。如果说经验告诉我们,拥有确实的存在理由的习惯绝不会轻易发生改变,那么不论这是好事还是坏事,至少我们都应该给予其更多的关注。
此文一旦发表,或许还能够获得更多九州南部的事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些事例都被看作稀松平常之事,从来没有被当作奇闻逸事流传于世。虽然我目前所知的只有三处,但恰好分布在三个方向。其一是位于萨摩西部海上的甑岛列岛北端的一个叫里村的士族部落,这里相对来说比较开放,与中央文化的交流也较为频繁,但即使这样,在“嫁入”的当晚新郎也照样会消失。可以想象,在列岛的其他村落里也是一样的情况。其二是距离此地非常遥远的大隅半岛东海岸的内之浦一带——尤其是岸良村等地,这里还残留着浓浓的古风,高桥文太郎①的见闻录中记载,这里至今仍然没有所谓“三三九度”②。最近只有较为发达的地方才会进行“三三九度”的仪式,而过去大部分地方都没有。新郎在迎亲之夜会藏身于某处,一直等到宴会结束、宾客散去,才会回到家中。因此,是没有机会进行“夫妇杯”的。
其三是位于雾岛山北侧、宫崎县西侧的真幸乡。这里的事例在我的已故挚友栖木范行的著作《日向马关田的传承》③中有详细的记述。这里是武家与农家混住的大规模村落,但新郎会在“嫁入”的当晚前往邻居家中玩耍,只留新娘一人参加宴会,这已经成了一种惯例。我通过此书第一次注意到,这一奇特的习俗竟然不是单方面的,也就是说与“嫁入”相对的“婿入”,也是只有新郎列席婚宴,并与新娘的父母、兄弟姐妹和其他亲戚进行“杯事”,只不过此时不会出席宴会的是新娘罢了。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这种现象在全国各处都能见到。由此我们可以判断,虽然如今的婚礼已经变得极为简略,但我国的婚礼原本就是由“婿入”与“嫁入”这两种形式构成的。
十
可以说,在这两种互相对立的仪式中,过去曾有一个阶段“婿入”比“娶入”重要得多。这固然不能成为母系继承制残存的证据,但毕竟其中一方即将失去一位家庭成员,因此,比起要增加一位家庭成员的一方,他们更加需要精神上的慰藉,而且父母也希望和子女继续保持亲密关系,于是力量被削弱的一方总是感到痛苦失落的。然而众所周知,实际上随着时代的变化,“婿入”时的彩礼愈渐轻薄,所谓简略仪式已经形同虚设,与完全没有并无两样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嫁入”就是婚姻的开始。若没有什么天大的理由,这样的变化便不可能发生,但这个理由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或许可以将圆满回答这一疑问作为文化史学进步的一大目标吧。
我虽然在这里自以为是地夸夸其谈,但其实自己也尚无任何头绪,实在是滑稽至极。但至少,我的脑海里已经浮现出些许的线索。同时,我也始终注意搜集各种视角的新的资料,避免做出草率而冒失的判断。例如在冲绳,婚礼当晚新郎潜入那霸市过①的“游廓”里彻夜不归是近世以来的风气。虽然也有愚蠢的人认为这是为了告诫女性应控制自己的嫉妒心而进行的最初的“考验”,但恐怕连他们自己也不相信。我们无法得知在“游廓”建成之前,这个地方是用来做什么的。要想解决这个疑问,首先需要对这里与九州南部之间的——也就是位于通道上的——各个岛屿的习俗进行调查,但我们暂且可以认为这里也与前述事例的核心部分相同——即以新娘与新郎父母的“亲子杯”为主,当日,新郎通常会无所事事。但这里的例子存在一种特殊性,不能等同于东北的青森县三户郡的情况。在冲绳县诸岛,迁移新娘的宴会被称为“nibichi”。这个说法或许是来自“nebiki”②一词,也可能是n、m音在这里发生了转换,而原本应该是“mebiki”①。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这里的仪式并不会备酒,人们会以水代酒一饮而尽,这称为“水盛”,而且新婚夫妇也会进行这种“杯(事)”。还有一个不同点是,“杯(事)”结束以后,新娘会立刻
返回娘家,到了第三天晚上再回到夫家,并以此作为正式的仪式;另外,在举办仪式的当晚,新郎的朋友们会用各种办法善意地捉弄这对新人,这种情况在日本内地虽然也并非没有,但在冲绳尤其盛行。《人类学杂志》中曾有过几个报道,在这里还有一个奇特的习俗,就是强行拉着新郎到家中最为污秽的地方行走,而且这是上流阶级的婚礼上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八重山主岛,也会在新娘到来的时刻,强制新郎进入此岛最为肮脏的场所——也就是猪窝兼茅房。这些做法都不仅仅是“yomeoshimi”②的表现,它们或许是来源于某些咒术。总之,为了尽量减轻这些奇风异俗带来的痛苦,新郎们就会前往妓院之类的地方花天酒地,不醉不归,由此逐渐形成了这一恶习。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与其他地方的“新郎不出席”的习俗视为同一事物。或许是两个隐藏起来的原因相互结合,从而产生了如此令人不悦的习俗。那么,在这两个原因中,仪式是作为亲子关系的契约,而对于夫妇结缘来说,一些其他的自古以来的条件已经具备,或许这种观点占据了主流的地位。还有一种说法,在中等以下的家庭中,在“nebiki”的次日男性会前往花街柳巷,女性则会去观赏戏剧,二者各不相干。总之我们可以看出,当事人并没有打算把这一天看作为了他们而准备的重要日子。“婿入”的仪式先于迎娶新娘的仪式而举办,这在冲绳非常普遍,当天,除了与新娘的双亲进行“水盛”之外,还会前往其家中参拜火神与祖灵。而这些活动新娘是否会参加呢?这只是其中一种观点,目前我尚无机会进行确认。眼下比较清晰的一个例子是在宫古岛八重山中部的多良间岛上,“婿入”会在“shugen(祝言)”之日清晨满潮之时进行,而仪式中却没有新娘的身影,这也被视为标准的做法。
十一
所谓“婿入”,正如我曾经详细论述的那样,现在大多数已经退化为在“嫁入”之后三天左右,即在新娘回门的日子里与之合并举行。在那之前新娘的主要亲戚们互相见面、互相敬酒,并从这一天开始互相接近的就已经是远方亲戚或附近的邻居了,也就是说净是些没有直接关系的人,因此越来越不受到重视,甚至有很多人连新娘嫁去哪家都不知道。在家与家之间的对立较为激烈的时代,“婿入”原本就是“求人”的一方所希望的方式,因此才会被看作重要交往的开始。于是,如今在乡下的每个角落,仍有众多人认为这个环节是不可省略的。在这些地方,在“嫁入”的当日,就算只比“嫁入”早一点点,也要先完成“婿入”,在这之前是不会把新娘送出的。因此有时候会变为新郎亲自前来迎接的形式。总体来看,针对公婆的礼仪与迎亲的礼仪被严格地区分开来,而且为了划分界限,甚至出现了新郎的“shirinige”这样的奇特风俗。也就是说,人们清楚地区分以下二者——希望与岳父岳母建立永久的亲子关系才是“婿入”的唯一目的,而将新娘接到自己家中则是另外需要商量的事。因此,这一天,在这个场合,新娘的在场远远比新郎更引起周围人们的关注。①根据我的推测,虽然现在的婚礼人多杂乱容易混入其中,而且新娘在狭小的房子里也无处躲藏,但是新娘不参加“婿入”仪式的“亲子杯”是一种常识,因此也很少在各种报告中被特别提到。但是根据目前我们已经确定的事实,除了前述多良间岛的“mukuiri”以及雾岛山麓的“婿入”以外,相似的例子还能在全国各处找到。在周防大岛等地,此时新娘一般都在厨房劳动,新郎有时候也会帮忙烫酒。在这种场合下,新娘就算逃走也没有地方去。在鸟取县的米子地区,新郎一般在“嫁入”的前一天到来,三十年前的报纸上也曾经提到,新娘并不会在宴席上露脸。在东北地区的陆中花卷附近,“婿入”在“嫁入”当天的傍晚开始,在进行“亲子杯”之时,新娘也是不出现的。关东地区的群马西岸北甘乐郡史中提到,在“婿入”的时候新娘会去往别家,之后才会回来进行简单的问候。如果是童养媳的话,在信州的松本附近,会在“婿入”的时候把女儿送到别人家,此后才会让她回到男方家中。这种做法似乎说是“嫁入”才更为合适。在上州附近,就算是当天晚上将要出嫁的新娘子也会在“婿入”之时被藏匿起来。在甲州上九一色附近的“婿入”,与迎亲一起举行且二人同行而归,但即便是这样,新郎与新娘双亲进行“杯(事)”的仪式之时,新娘本人也是不出席的。人们都认为,实在是有必要向外界宣称这并不是为新婚夫妇准备的仪式。
十二
这个问题并不经常被人提及,所以我将所知的资料进行了冗长的列举。虽然能够预测到相同的例子此后还会被不断地追加进来,但也只会稍加留意,只有在与之矛盾的事实得到确认的时候,我才打算拿出来做一比较。在“神前结婚”①这些新鲜事物出现以前,夫妻的“杯事”在“婚舍”里——也就是双方共同生活的地方——举行,如今则是在新郎的家中举行。因此“婿入”应该在即将前往的新娘父母家中举行,那么在那里并不会举行二人的结婚仪式也不奇怪。但是以前却与现在不同,自己的妻子长期留在娘家劳动,待两三个孩子出生之后,才会搬到夫家就任主妇的位置,因此,通常情况下在此之前就已经完成了“杯事”。而以“嫁入”为开始的近代婚姻却不能如此。因此人们更加提倡在“婿入”之时不必举办夫妻的“杯(事)”,不仅如此,还特意在那个时候让新娘外出,或者身着便装在厨房里劳动。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因为意识到制度的变化而做出的习惯上的改变。
另一方面,新郎一方针对此事则需要追加一些必要的仪式。在“祝言”的席间才第一次看到妻子的容颜,这就算是再时髦的做法,也很少有人模仿,原本至少有办法在商量婚事的途中就让二人互相认识,因此,今天我们称之为“miai”的,原本也是在定情之日进行,我们甚至可以想象,“miai”或许就是“meai”①。所谓“miai”,不仅仅是让新郎从远处悄悄观望新娘的样子,双方通过“miai”想要极力避免的就是半途而废,因为这样也会招致外人的各种猜测。而将其解释为一种“面试”的,是所谓文化人对文字的拘泥。民间使用“miai”一词的地域并不广。于是在有些地方,当婚姻契约在实质上已经确立之时,人们会以“结纳婿”为名暂且容许二人保持亲密的关系,而在同一天也一定举行“杯(事)”,因此实际上到此为止婚姻已经算是正式成立了。虽然事情进展到这个地步已经不太可能出现谈判破裂的情况,但那些懂得给自己留下余地的谨慎之人,都只是把它当成整件事的一个环节,并迫不及待地盼望彻底事成的那一天早点到来。
小笠原流②的书中曾对“嫁入”当日的“夫妇杯”进行了极尽华丽的描写,但我认为这只不过是局限于某个阶级的偶然现象。如今沿用这一方式的婚礼已经寥寥无几,即使是同样认为这个环节必不可少,在婚礼上的做法也是各有不同。迎亲的家庭有一间叫作“小座”的屋子,或者是用屏风围起来临时隔出一个空间。新娘被人带到这间屋子里,并与新郎进行“夫妇杯”。最近我们得知,夫妻双方当着亲戚的面进行最初的“杯(事)”,然后马不停蹄地开始与彼此的亲戚进行“杯(事)”,这明显是两种仪式的合并和简化。美酒是当天的压轴戏,因此无论如何都要把重点放在后面的酒宴上。或许是觉得这样的安排并非新婚夫妇二人所愿,于是让他们早早离席,另外单独进行“床杯”等其他仪式,因此就出现了要进行两次“杯(事)”的奇怪习俗。虽说是自古就有的惯例,但其必要性在哪里,我们实在是难以理解。
近世的婚礼变成了一种过度的消费,人们为了将所有的精力与财力都用在刀刃上,就想出了很多简化程序的方法。毕竟是一生仅有一次的回忆,谁都希望能尽量办得奢侈排场,这一点无可厚非,但由于这一变化发生得过于突然,我们甚至都还未察觉到各地家庭已经采用了五花八门的新方式,更不用说去追溯这一变化发生的过程了,这不得不说是巨大的损失。婚礼的当晚新郎在厨房里手足无措,人们只会去关注这个难得一见的场景,但是我认为,这一现象真正的价值,在于它更能促使我们思考为何这种习俗会得以存在。一言以蔽之,我们现在称为“婚礼”的,实际上是主妇的入家仪式,或者是主妇候选人的就任仪式,其目的主要是让新娘与四周的人结为一家、一族。当事人双方的结合远比这个仪式要开始得早,只不过需要重新认可一次而已。新郎当天在自己家中无所事事本是理所当然,却不断有人觉得稀罕,想要关注,甚至觉得可疑。有些地方至今仍然能够看到这样的事例,在那里,配偶选择相对更加自由,而且妻子会受到来自娘家的更多保护。但我们不能将其视为一种旧有习俗的保存。这是因为过去的家庭和家庭之间关系亲密,没有必要煞有介事地进行“婿入”和“嫁入”仪式,亲戚间的“杯(事)”这样的走过场的事也没有任何必要。总之,婚礼是由于相隔较远的家庭之间的结合才发展起来的。最初只是情投意合的两人共饮一杯酒,分食一碟菜,感情便从这柴米油盐中逐渐萌发出来。
(昭和二十二年《未来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