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八 家与孩童(1 / 1)

关于先祖 柳田国男 455 字 2个月前

日本转世观念的第二个特色是有让灵魂变年轻的思想。小孩子的“生身玉”①也被称作“maburi”“ubu”“utsutsu”。和成人相比,孩子灵魂出窍的危险更大,但也可以很轻松地转移到下一个人生,也可以说是出入灵活。冲绳诸岛的所谓“童墓”,是为六岁以下夭折的儿童单划出的埋葬地。在近畿、中国地区等处也有“儿三昧②”或者“子墓”的名称,与此类似的,这些夭折儿童的墓地,不但与成人使用的墓地不同,其埋葬方式也不同。死者小不一定意味着仪式从简,在佐渡,孩子的墓会装饰别样的花篮;在阿波的祖谷山③,则会竖立船形的石头;在对马①北部等地,如果墓碑的上半部分雕刻佛像且上了色,就知道这是小孩子的墓。在关东、东北的乡下,很多地方不为死婴设墓,而将其埋在自家屋内的地下,巫女们称之为“嫩叶之魂”。“嫩叶之魂”没有死秽,而且非常值得珍重,为了让它们早点重见此世之光,人们会将其安置在与此世尽量近的地方,从而让它们得以早日转世。在青森县的东部一带,埋葬死去的孩子时要把一条鱼放在死者手上。有的家的做法是给死者穿上紫色的衣服,往其嘴里塞上鱼干。与前所述的“解愿”相反,这个做法是要通过有腥气的食物来防止其灵魂落入佛道,可能也与“七岁前的小孩都是神”这个谚语在全国范围内流行有某些关系。在津轻,也有请年轻女子踩踏小孩子坟墓的习俗。与让死去的小孩持鱼的南部习俗一样,当地人都知道这是为了小孩子的早日转世。

如果说这种转世自远古以来便是不断循环往复的,那所谓的“年轻的灵魂”的存在便显得不合逻辑,我的推测是,人们认为灵魂通过短暂的驻留让自身变得年轻健壮,有活力。

相较于七八十岁漫长的一生,忙忙碌碌、疲惫不堪,寄宿在年轻旺盛的肉体上的灵魂,可以忍受此世的艰难困苦,进而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如果大志未遂突然撒手尘缘,身后之事如何?人们不可避免地会考虑此事。所谓返老还童,就是多数的年轻人走向社会,赞美青春,肯定年轻的魅力,这在日本古代历史中十分清晰可见。而针对老年人的衰老疲惫的魂魄,人们则希望其能好好将息,并再次寄宿到精力充沛的肉体上。这一天的到来,就是最后年祭的时候,或者三十三年祭最后的仪式。我想,这就是古人们这个观念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