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川县等地,据说彼岸日正中间的那一天之外的日子里,一旦亡人被通灵,其灵位就会下降一个等级。这也是一个不利于通灵这个职业的俗信,而我感兴趣的是,这个俗信是如何产生的。我认为,和“遗体滴上了眼泪,亡人就无法往生”这个观念一样,上述俗信有斩断此世执着才是解脱之道的意思。但是如果发生在到达彼岸那一天的话则没有关系,这个解释恐怕仍不充分。据我推测,在过去亡灵还能开口的岁月里,一年中恐怕也只有那么一天,而随时随地的招请、挽留亡灵,徒然增加亡灵对此世的羁绊,这绝非成为先祖之道。除此之外,无法解释亡魂中还存有等级的现象。
但另一方面,与人们一直牵挂生死不明的亲人一样,人已经去世,但是不知道亡人临终的情形的时候,会想办法把亡人招请回来听听他的遗愿,这也是人之常情。最初这个行为可能与祭祀毫无关系。人们先是在“盆”和彼岸的祭祀之前做,后来甚至等不及那一天,就去请那些通神的游方巫女作法招魂。我认为,这个行为的背后隐藏着我们日本人的古老信仰,即人的“最后一念”将永远作用于身后的世界里。人若是平安终老,最后身心走向衰亡,也没有什么对未来的欲望的话,他们对后代的期望大体会是“全家人和和美美”,或是“别忘了上坟”之类的。但壮年夭亡的人却不同,他们还有未竟的事业和未遂的愿望,这些愿望如果不说出来,那就会被永远埋没。这些壮年夭亡的人要是找到理解他的人,得到共鸣,愿望便有可能实现。要是遗愿未遂留下遗憾,就绝不是死者自己一个人的事情了。因此,同族同门的人要听到死者的遗愿,这也可以说是为了完成整个家族的公共义务。当然遗愿中确实也有很多琐事、无理的愿望和糊涂想法等,但是,把这些都看作是往生的障碍而一概否定,也是不近人情的做法。在日本,这样的观念不被接受,我想也是理所当然的。
虽然不知道是什么人专门搜集的,但所有的幽灵故事都故意被搞成阴湿、偏狭、拙陋、无聊,让幽灵感到不快,进而利落地斩断对此世的执念,去往遥远的寂光净土。但是,在我们的社会里,为了高贵正义的事业而化作幽灵的亡魂也大量存在。但遗憾的是,这些观念传承的方式有些瑕疵,更有甚者,对此持批评态度的人大肆向世人展示那些无知妄行,以及阴惨的因果故事,导致这些幽灵观念受到世人的蔑视。长崎学者中岛广足①所著的《櫃之垂枝》②中,有这样一句话:“据说清朝人尊崇的是死后能成为幽灵,而那些什么事都没有的人反而会受到蔑视。”这话是否属实我们尚不得知,但是这个观念在我们日本确实是存在的。如今,有关幽灵的说辞日渐庸俗,一个原因是戏剧和民间通俗文学的流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那些巫女等说唱幽灵故事的人们毫无教养,把壮志未酬却英年早逝的人们的遗志传之后世的方法,其中有朴素地相信“在梦里相遇”的,也有在现世交谈的。
临终前咏唱的“辞世歌”,正在朝着取悦一般读者的、鄙俗的文艺方向堕落。即便如此,世界上还是没有哪个国家能像我们日本这样重视它。即使不使用“辞世歌”这个名称,我们还是可以找到更多的文字表达方式。即便在有生之年无法得到理解,人们还是会为了后世而留下自己的著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