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意图是只述及已经基本明了的事实,不涉及未得到确证仍处在研究中的内容。但是因“赛之川原”的问题已经开了头,就总要有个结论。很多山里都会有“赛之河原”这个地名,在那里,大大小小的石头被堆叠起来,氛围与寻常之地截然不同,我认为,这是古代信仰的痕迹,而绝不是街头巷尾的地狱故事的简单再现。一个人咽下最后一口气,再也听不到家人的呼唤,便跨过了生死界线,但是还留下遗骸这个有形物。再进一步,当遗骸也从现世消失,灵魂彻底成为无形的力量和情感,即一个单纯思念的对象的时候,更大的隔绝便产生了。我认为这就是古人的观念。阴阳两隔之后,祭祀便成为双方沟通的固定方式,平日任意轻率的接触属于禁忌。这便是“清和”①观念的基础,人们认为不遵守祭祀的禁忌,会惹怒“神”和“灵”。以山作为神灵所居之所,也是因我国地形而做的自然选择,这是信仰具体化的一个合理路径。“sae”是关口的标识,在那里一定会有不知道是谁弄出来的不可思议的石堆,于我们而言那是死秽的终点,从另一方面来看,却是去往神明清静地的起点。结果有好多人都会觉得这附近的某处应该是存在着什么东西的。如果以神明国度的说法来解释黄泉比良坂①这个远古传说的话,其间并不矛盾。反过来,如果把彼世当作污秽之所,我们就不可能把到那里的祖灵当作神来祭拜。
但随着人们对现世生活的日益执着,情感的重心已经偏向于此方,即还活着的人们的悲伤之情。即便没有《绘解比丘尼》②之类的牵强附会的解释,仍在此世流连忘返不肯离去的人也不在少数。例如,在羽后飞岛③的“赛之川原”,隔海相望的鸟海神山④之姿,如今也和过去一样受到崇敬和仰望,但是那里的岛民们没有人认为那是他们先祖的终留之所,剩下的仅仅是单纯的灵山信仰。在其他大多数的海滨小镇或港口,流行“送神”的仪式。具体做法是在小舟上装饰数盏灯火,推入海中让其漂走。这个仪式主要是为了超度无人祭祀的亡灵,令其去彼方净土。并不关心从天空到山峰的通路,想象彼世处在遥不可及的地平线之外的人已经越来越多。要问及哪一方的说法才是真的,我也是充满疑惑的。但是,有一点可以确信,过去的日本人并没有想象亡人一去不复返。还是有些人坚守古老的观念,没有接受所谓新的教化的。但是,他们也无法像以前的人们那样坚持认为人一旦离世,就进入这个国土中最为洁净清和之境安住下来。但是,在内心中描绘出一个虚无的幻境,将灵性完全归于虚无的人也并不多。大部分人的选择是尽量不去认真考虑这件事。这件事或许很难得出定论,但是,新旧两种观念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