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 葬礼的目的(1 / 1)

关于先祖 柳田国男 705 字 1个月前

虽然不论古今文野,没有人不承认生死两相隔,但是我觉得关于分界的观念可能古今相异。简单来说,遗骸不是彼世之物,而属于此世。相信灵魂存在的人,当然会觉得灵从脱离肉体的一瞬间就开始进入彼世了。万一有什么情况,如灵虽然已不再寓于身,但只要仍有一丁点儿的关联,该灵便不能被当作完全的灵来祭拜。有这样的观念也很自然,仅仅从生者的角度来考虑遗骸,会认为让灵界去处理更好。遗骸是有形之物,而且带有污秽,处理起来大费周章,这对阳界和阴界而言都是一样的。但出于世之常理和人之常情,此世的我们还是应该承担起处理遗骸的责任。在这一点上,民族之间存在差异,丧俗也因此而不同。但在我国,有依照外国的制度来急于修订丧葬制度的倾向,由此导致了目前存在的某些混乱和隔膜。多数常民所施行的遗骸处理方法,素来与所谓厚葬相去甚远,其目的在于让遗骸尽快消失,而不是保存。人们不认为遗骸应该作为冥界的代表而受到膜拜。一般来说,人们对认为值得保存的东西是不会简单粗暴地对待的。不幸的是,当今制定政策的人们并不了解这一点。我以前的研究报告,提到过下越后①等地有在新埋葬地上栽种小树的风俗;或是从海边捡来形状各异的小石子放置在埋葬地上作为枕石等,这些做法如今在日本各地仍可以看到。虽然参与葬礼的人们谁都明确记着这些小树和石子,但这些人一旦不在了,埋葬地就会被自然忘却,只剩松林和野地。东北等地还有每年祭祀结束,会一点点弄平埋葬地的隆起部分的习俗;很多人是希望让埋葬地尽早变得不为人知的,但有勒石立碑的做法后,这一心愿就不可能了,于是往往有荒废的墓出现。东京是个好例子,在四谷的寺町等的坡道上,用石碑堆砌的石墙和石阶随处可见。这样想来,在对故人还记忆犹新的时候,墓地就被清理掉,是一件令人不快的事情。也就是说,到了必须重新考量三十三年结束祭祀的制度的时候了。

国土有限,人口却日益增加,对于变化的要求毋庸置疑。都市扩大导致人口增加,这从三百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从那时起遗骸处理方式就已经逐渐变得杂乱无章。但就算从那时起,空地较多的乡下却有让现世生活的最后余韵静静消失的方法。人们认为如果能把遗骸送到人迹罕至的深山或原野尽头并放在那儿,是最好的。最初当然是在近旁建造丧屋①,服丧者待在里面;但当服丧期结束后,对故人的记忆也就逐渐消失了。与此同时,祖灵也会日渐清和,并亲近子孙,能够自由地降临祭坛,然后渐渐地升高,远远地眺望着它所深深留恋的子孙们的生活,这样先祖观念的形成也就顺理成章了。

随着对周围空地的开垦,有关先祖的观念已经发生了若干变化。亡者前往的座座山峰被统合归总,佛教逐渐占据支配地位。很多小岛,比如飞岛的赛之川原,就是在海岸的一隅划出部分人迹罕至的区域,以作为亡者通往灵魂安息处的出入口。但经济的原因很容易让这样的处所发生变化,如今这里大抵已经成了船靠岸后卸货堆货的场所,现世与彼世两个世界之间的接触变得越发粗陋和简单。

虽然说明似乎还有些不足,但我觉得灵魂脱离肉身向高山行去的观点,与把灵柩送往山阴处的习惯之间可能多少有些关系。我们相信,随着形骸的消失,灵魂会从山麓入山,最终在离天最近的清静之境、平和之地聚集。这或许也是四月八日参拜山岳的理由,据说山神会在春天到来的时候降临村落,保佑谷物发芽成长,这或许是信仰的基础。天空和大海无限广阔,灵魂在其间来去自如,但是我们从未把最终的归宿放在域外之所,一言以蔽之,我们深爱着自己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