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佐渡北部隔海相望数十里的山形县羽后的飞岛①,也有一处赛之川原。虽被称为“川原”,但这里是岩石乱布的海滩。由村落而出,翻越小山丘的小路只有一条,这条路上有几座不知何人所搭建的石塔,虽然它们并没有被搭在路旁。这里用的石头较大,高度也超过四尺②,原来似乎也是一层一层累上去的,但没有梯子是到不了那么高的,可是当地并没有谁爬高搭建过这个石塔。当然,也不存在类似于小孩子伎俩的说法。据说就算有过学生把石塔推倒的恶作剧,石塔也会在一夜之间恢复原状,但此类事情似乎极少发生,并且现在石塔已经不是靠叠摞一颗颗石头的搭法堆积而成的了。我们注意到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岛民们死后的去处,但是村里的埋葬地却不在这里。岛上没有突出醒目的山峰,正对这处赛之川原的海中,有一块巨岩,其四周已成无法攀登的悬崖,由此被岛民们视为圣地来崇拜,在这个巨岩的对面,远远地横亘着鸟海山①的灵峰。虽然这类传说如今已经绝迹,但当地人仍然相信神灵们是从这片海滩出发渡海前往灵山的。
我从《飞鸟图志》②的作者那里听说,如果人们在这附近山上割草时,会听到优美的歌声,歌声一路沿着旁边那条小径朝着“赛之川原”的方向飘去,这个时候村里一定是有人刚刚去世了。住在路对面的老人在夜半三更时听到有人一边爬山一边自言自语,心想又有谁去世了,果不其然,翌日村里就有人家操办葬礼。据说有时候有低声啜泣的行人,还能听到另一个人“唉”的一声叹息,随行的女人则轻松愉快地哼着曲儿往山上走去。这些可能是沉浸在往昔的老人的一种幻觉,但这个应该是一种相信肉体虽然消失,但是还有灵魂存在的观念的反映。
在离此地很远的岩手县的偏远山村中,我也查访到完全同样的例子。在岩手县,亡灵所去之处不叫“赛之川原”,而被称作“den-dera野”。这个地名遍布全国各地,但每个地方的发音有略微的差异。一般认为这个词用汉字写作“莲台野”,但并没有定论。因为“莲台野”既有三昧,亦即埋葬地的意味;也指称建造并放置石塔的所谓参拜墓①;也有人称在共同墓地入口处的仪式场的石头台座为“莲台野”;每个地方所指都有不同,也有如岩手县的这个例子,认为“莲台野”就是死者登往的山中高地。听说在富士山北麓的某山村,人们称为“七个denrei”的七处灵地,在村南的高处以某种距离排列分布,它既不是现代意义的埋葬地,也不是所谓“石塔场”。我认为,这是“经年累月灵魂的居所一直在移动”的观念存在的反映,并且在富士山的信仰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