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的地名经常成为话题,尤其是“地狱谷”之类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名字,纵使人们知道这个名字是去年才有的,也会不由自主地记住。这种情况为何如此之多?很多地方的山路都有同样的地名出现。奇怪的是,从没有人对此表示过疑问。听了赤城山中的赛之川原的传闻之后,我尝试重新整理并思考在迄今为止的旅行途中、书籍中或是他人的言谈中所听到的诸国的“赛之川原”。第一个关注点是,这些地名是没有汉字的。也就是说这是原生的日本思想,佛教只不过是在解释地狱的时候借用了这些日本概念。所以这些名字的现在称为“赛之川原”的地方极多,多数流传着与小孩之死相关联的石堆的故事。
来源值得探寻。通过空也①有名的作品《地藏和赞》,我们开始有了“物哀”的观念。由此将“赛之川原”与夭亡幼儿的前往的地狱的名字联系起来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山中的“赛之川原”中,谁也没想到涉及小孩子的地方居然这么多。在普通的路边,有很多用扁平石头搭起来的石塔,被弄塌后,又会在不知不觉间再次被搭建起来,人们说是小孩的亡灵所为,当然这个有人信有人不信,那些便是被称为“赛之川原”的地方。看看下面这些充满极度物哀而又稍稍不合常理的《地藏和赞》中的章句:
那个婴孩的作品/捡取了河岸边的石子/搭的第一层是为了爸爸/搭的第二层是为了妈妈/搭的第三层是为了给身在故乡的兄弟你我祈福/虽然白天是一个人在玩耍/但是日落黄昏的那个时候……
这只不过是文字中哀泣的父母利用了俗世传说。
①空也(903—972),日本平安时代中期的僧侣,人称阿弥陀圣、市圣、市上人。口称念佛之祖、民间的净土宗先驱者。《地藏和赞》是为了传播地藏信仰而编写的七五音节便于传唱的故事歌谣,传说是空也的作品,但是据考证应该作于18世纪上半叶。
我印象中的几个“赛之川原”,都与登上灵山的道路没有联系。在长野东南的远山和田一带,越过长野静冈县境的青崩岬流向深山的水室川的沿岸,青峰夹缝的四五个村镇之间,有条人迹罕至的道路,路途大体平坦的河床中有一处“赛之川原”。我曾到此,尝试数了一下这里的石塔。因为人不是青鬼①,并没有谁要故意推倒它,但是石塔像是随手累积起来的,仅仅一阵轻风也能马上将其吹倒,而倒了的石塔不知不觉间又会自己堆起来。我觉得这样的怪事如果发生在这里,并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
刚刚失去幼子的父母们自不必说,理解这种情感的人们,无论谁路过,都会往上添一点石头。通常来说,谁都没亲眼见过这些事。在我国,向路人诉说如此的悲痛以寻求协助供养的习俗,还有被称为“后生车”、“洗洒”②等其他方式。
在佐渡海府一带的海岸③处,有一个著名的“愿之赛之川原”。在远离人烟的海边,有一个洞窟,里面有放过遗骸的痕迹。当然这里不是精灵的最后归宿,但也有很多石佛,且能看到几座不知是谁所堆积的石塔。这里似乎也有传言说沙石上时不时出现小孩的足迹,当地人由此相信《地藏和赞》内容的真实性。但是我认为,这里的一切与幼小的灵魂并无关联。我的解释是,人们在朝圣巡礼的孤寂之旅中,肯定会思考死亡,或者追忆死者。他们自然而然地堆出这样的石塔。佐比河岸原本是京都五三昧①中的一处。那里不仅是村落的外围,同时也是现世与彼世的交界,因此也就被赋予了那样的地名,其词源之一可能是道祖神②的“sae”,自古以来持此说法的人不止一个。在多数登往灵山的道路上至今还残存着与此相同的说法,我觉得这个现象表明,我们的这个信仰和佛教并无直接关联,而是日本固有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