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三灵神(1 / 1)

关于先祖 柳田国男 620 字 1个月前

“神”和“御灵”,现在已经被认为是两种相异的事物了。“神祗②之御灵”这个语汇虽早见于古老的文献中,但并不能由此就断定日本最初的状态便如是。观念反映的是人们心灵深处的感受,所以探讨其何时起源并非易事。我们至少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具有因果联系的先后阶段。其变化是依照条件循序推进的,也正因为它是人所设立的制度,所以从记录上就可大致得知其时代。其实,这也并非是非常古老的现象。

向死者的“灵魂”致敬,树立木柱木牌、奉献清净的祭品,这些祭祀行为并没有对特定的人设限。虽然这种祭祀的方式没有过的从天而降的天神的子孙。

任何变化,也只是凭据这个“灵”曾经是“人”这样的理由而将其作为神加以祭拜的,但在过去曾经比现在难得多。在神道发达的时期,去参拜与“氏神”或“产土神”①无关的别的地方的大神社,将自己的心愿托付给神灵的现象的出现,和将“人”尊拜为“神”的时期是基本重合的。这看起来也并非偶然。那些学者无法解释的众多小神灵,虽然有无数被遗忘在家的内外得不到供奉,但总体而言,至这一时代为止,“神”的地位越来越高,神和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了。

将人放入神社中加以祭祀,首先要赋予人“灵神”的称号,这是中古以来的习惯。原来“灵神”这个语汇并不具有那样的意义,但当其成为一种神灵的名号后,再进一步就能成为神的存在了,由此便比单单被称为“灵”或“御灵”的等级高了一些。在这里,古人完全想象不到的神灵系统的层级制就诞生了。

为数众多的实例中,著名的伊予地区②“和灵神”③的诞生④的例子,非常贴切地表达了这个时代的思想。主人公山家清兵卫①是正义之士,他抱冤含恨而死,死后过百年,其怨灵便大肆作祟,地方民众恐惧之余,将其以“灵神”之名加以祭祀,但是似乎未能平息其愤怒,也未能显示其温厚之德泽。于是人们又以“大明神”②的神号加以供奉,奠定了现在广泛的信仰基础。

但是上述神灵层级的思考方式,多数人并未留意此差别,大家只是按照习惯祭拜而已。例如,关西有“和灵大神明”,关东有“佐仓的宗吾”③,就显灵的形式而言相当相似,但祭祀宗吾的场所现在也被称为“灵堂”,因为其没有被列入神社的系列中,且作祟的力量非常强大,故人们对其神力的信赖也随之增强。这是双方完全相同的地方。如此说来,还有“御灵”“今宫”或“若宫”④这样的称呼,很明显将人作为神祭祀的例子还有许多,其中的一部分作为神社得到公认,剩下的一部分还属于各家中的私祭,处于“神”或"灵神"很难判定的状态之中。今后如果这些民间的事实大体上全部为世人所知晓的话,我国的神社制度便可确立,但现在不管怎样,细微之中仍不可避免地存在界限未明的部分。特别是名称,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自然而然生成的,第二种是不假思索接受外来的,第三种是内容变了但外形依旧的。这三种情况混在一起,也妨碍着我们的理解。事物的发展很少有从复杂到简单的。我们宁愿相信早期的信仰形态更为单纯,这里的“神龛”和“御灵棚”之间的对立,或许就是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