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灵”的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这一点我们已经达成共识。正月的“御灵饭”,往往被放进年饭里食用,或者保存起来留到六月一日“齿固”①仪式上炒食;还有的用来作为防火和祛除夏季疫病的“供品”。也有口头传说,在播种的时候,把“御灵饭”一起撒到地里,会获得丰收等。由此可知,“御灵饭”本来没有被认为是什么不吉利的东西。信州北部等地,还有把插在“御灵饭”上的筷子拔出放置一旁的日子,不过时间上各家并不统一。早的从正月二日到三、四日;也有的到“送松”②的日子,或者到正月十六日;也有的到午日。还有的地方是到了和主人出生年干支一样的干支日,把“御灵饭”取下,有的家里则只有主人才能吃取下的御灵饭。东北地区有些家只有继承家业的儿子或者女儿才能吃,其他兄弟姐妹不能染指。作为先祖和子孙的纽带,没有比这样的做法更具体又适当的了。每年的初春重复此事,是历史绵长的老户的一大喜事。“御灵饭”原先一直是作为“供品"供奉到"先祖棚"上,"先祖棚”的门就一直关着。后来把“供品”撤下来,作为驱邪求福的手段加以利用,很明显这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的,而且这也只能解释为是对“盆”祭佛教化的一种反映。
把两个极端的例子放在一起看,变迁的过程就很清楚了。秋田县的鸟海山麓的一些村落,会设置称为“神灵座”的“神棚”,挂上蚕茧形状的糯米团,把十二个饭团放到簸箕中,每个糯米团上插上新的杉木筷。前面提到的安家村的例子也一样,这个是取代年神祭的仪式。岩手县水泽町的“御灵饭”是供奉在佛龛上的,不同之处是放置十二个饭团的白纸前部,用红色画三个圆圈,让人联想起“三玉”这个词语。红色表明这个仪式不是凶礼。当然,如果家中有丧事,当年是不举行这个仪式的。但是在信州的一些地方,南安昙野郡的大野川等地,当年有人过世的家庭,除夕夜会将白米饭盛满高出碗边,上面插五根筷子,左邻右舍前来慰问,陪着守夜。下伊那郡南端的大川内村也是如此,年内有人过世的人家称为“初御灵”,高高盛满的饭碗上插几根筷子,供奉到年神龛上,这个称为“御灵祭”,近亲者聚集到这家,称为“参见御灵”。这些地方并非没有先祖祭,只是这样的家庭为刚去世的人举行同样的祭祀的话,那些当年平安无事的门户就不举行同样的祭祀,或者避免用同样的名称,至少在正月能回避此事,也是理所当然的。饭的上面插几根筷子,供奉到年神龛上,这些做法和别的地方的“御灵饭”做法一样,由此可知这个习俗原来出自同一个仪式。但是,过去那些当年有丧事的家庭,年三十到正月能否举行祭灵仪式,我个人认为是不被允许的,但是还没有确实的证据。不过如果有心,在这些地方自己仔细调查,还是可以确认的。换言之,这个和“盆”的“魂祭”一样,对身边亲人的追怀之情,超越了认为丧事污秽的观念,这个也是变化的结果之一。而另一方面,也有无法超越,结果反而后退的地方,这就是正月的祭灵。因为现在还有一些地方处在分裂的过程中,因此把两者放在一起比较,可以看出结果。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机,这一点会越来越难理解,说明起来也愈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