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内容可能有点偏离主题,讨论新年的松饰的话,使用的这些松枝松木,农村现在一般都称为“迎申”。在“二战”之前,松木松枝不可能用船大量运输到大城市来,也因为可能受到浪费燃料之类的批评,所以使用松木松枝也不可能仅仅是一种兴趣爱好。本来“迎松”叫“迎正月”,“迎松”的日子是腊月十三日,现在看来是太早了一些,松枝要如何青翠欲滴地保存到正月十五日,我也不明白。最近“迎松”的日子一般是腊月二十八日,可能会推迟一天,但是不会延迟到年三十。这个习俗大多是因为年神是从山上降临到村里的,居住在河的下流的家也不能在比自己房屋低的地方“迎松”。在山上找到合适的松木,要奉上神酒,用新的草绳捆好,然后小心仔细地背回来,背的人还必须是年轻的主祭者。背回来的松木要横放在屋子里最干净的地方,意思是让其好好休养。也有的家庭这个
时候就供奉神酒,然后把松木立起来,并且在立起来前要把松木下部适当的地方削尖,这被称为给“松树大人”“洗脚”。
看了这么多的实例,我们不禁会拿它们和“盆棚”①以及“迎盆”②的各种习俗相比较,“盆”是佛事,迎年神则是清净第一的圣洁仪式。两者的一致必有关联,不可能是偶然发生的,特别是在历法没有公布、不识字的人有很多的农村,以前“盆”和新年要相隔半年,考虑到“迎盆”是在春天第一个月的满月的夜晚,会让人联想到“迎盆”和迎年神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当然,对这个结论我们还无法断言,但是仔细比较两者的习俗会发现,“盆”除了常设的“执佛龛”③,还要在这一天新设置祭坛。这一点和元旦类似。但是“盆”并不涉及吉向方位的问题,在水边、门口或者屋檐下都可以,选择地点的标准是神灵从外面容易找到的地方。有一个不同的是,“盆”除了松之外,不用其他的绿色植物。可以取代松的,有被称为“盆花”的,即上山采集各种应时的野花,然后装饰到祭坛上。时间上大部分村落是十一日,因为太早了盆花会凋谢。还有一个相似点,便是数日之前要做“盆道”,也称“割盆草”,具体做法是把由山上自高处而下的小路清扫得干干净净。和年末屋内除尘的大扫除相对,农历七月七日有从水井提水清扫和整理工具等习俗。用木材烧炉灶的人家要在“盆”之前清扫灰尘,比这重要得多的是正月的迎春仪式和拜年。“盆”时有被称为“盆礼”和“盆义理”①的人际拜访。“卷”内的人们要郑重地互相打招呼,对本家更是要尽到礼数。可能有人会说“盆”祭时候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相互打招呼之前,先要去“先祖棚”行礼,这个在那些恪守旧例的老人中间是常识。祭祀尚未成佛的亡灵以及刚刚过世的人,这种消解悲伤的仪式,到了近代尤其变得重要,因此,这些部分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其实十年、二十年间没有什么不幸,平平安安的家庭要多得多,观察这些家庭之间的互相往来,便可知正月和“盆”的习俗是何等类似。安详愉快的“盆”,人们互道平安时使用的互相祝福的祝词,和新年伊始的问候词是基本相同的。而新年的时候,对遭遇了不幸的家庭,也有相应的不同的应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