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育目的与宗教道德教育(1 / 1)

—、教育目的

如前所述,罗耀拉创建耶稣会最终是“为了上帝的更大光荣”。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耶稣会士努力提高和完善他们自身以及周围的人,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宗教信念,二是要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耶稣会教育和耶稣会的其他工作一样,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一最终目的的,而教育在培养信仰和知识和谐发展的耶稣会士方面发挥着最主要的作用。可以说,教育是实现耶稣会最终目的的重要工具,它以培养能帮助自己和他人灵魂的耶稣会士为直接目的,因此罗耀拉极为重视教育的作用。

在耶稣会教育所要培养的两种素质中,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宗教信仰是服务于上帝的精神基础,而知识及其运用方法则在两方面发挥着作用:一方面,通过知识的学习,认识、了解上帝所创造的世界,在体验和欣赏世界的统一和谐之美的过程中,产生对上帝的热爱与崇敬之情,这样,人们就会放弃世俗的、低级的追求,献身于服务上帝的活动;另一方面,掌握了知识及其运用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更有效地帮助自己和他人的灵魂,引导他们去为上帝服务。

总之,人能否得救,能否服务于上帝,需要他在信仰和知识两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发展。但在罗耀拉看来,在现实生活中,这两方面都令人满意的人并不多,这种矛盾就使得举办学校教育成为必要。

罗耀拉及其后继者所理解的教育包括两方面:一是为培养耶稣会士,提高耶稣会士的素质而进行的教育;二是为促进天主教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由耶稣会士对他人所进行的教育。耶稣会士担负着在世界各地传播天主教教义的重任,任务的艰巨性和所面临的环境条件的复杂性对他们的道德信仰、意志品格、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需要一种系统的教育来培养合格的耶稣会士。同时罗耀拉也看到,耶稣会教育不必局限于此,当它向社会敞开时,就会有更多的人了解耶稣会的宗旨和理想,掌握为“上帝青睐”的知识。因此,他建议耶稣会学校招收校外学者,向公众开放学校,至少在人文学科教育方面的学校,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开办更高层次的公共教育。[8]

因此,耶稣会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兼有培养耶稣会士的职业教育和面向大众的普通教育双重职能的教育。

二、宗教道德教育

在罗耀拉所设计的学校教育中,宗教道德教育是世俗知识教育的前提与准备,它能使学习者明确学习的目的,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意志。此外,与路德等宗教改革家不同,罗耀拉认为基督教会当时所面对的问题不在于其教义发生了偏离,而在于人们偏离了天主教的传统和信条,因此宗教改革的关键不是改造教会,而是改造个体。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罗耀拉赋予宗教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以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培养耶稣会士的教育中。宗教道德教育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当然在不同的阶段,对不同的对象要求有所不同。宗教道德教育的手段与方法除了教会学校普遍使用的忏悔、圣事、听弥撒、祈祷以及阅读宗教经典,学习神学之外,罗耀拉运用了一种特别的训练法,即精神训练法,他所撰写的《精神训练》也就成了教学用书。

罗耀拉的精神训练法是从人本有罪这一基督教的基本原理出发的。他认为,人们的心灵中原本都存有罪恶,这种罪恶可以被神性所取代,但是要经过严酷的痛苦的磨炼和斗争。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训练就是这样一种磨炼与斗争。“精神训练”的含义,罗耀拉本人是这样阐述的:“就像散步、行军、跑步是对身体的训练一样,精神训练是指使心灵摆脱一切放纵的欲望,进而寻求并获得使灵魂得救的上帝意志的各种方法。”[9]可见,精神训练的目的在于克服人性的缺陷,提高精神的境界,磨砺意志品格,形成像耶稣那样的人生态度。

为了让人们更容易接受和实践这种方法,罗耀拉设计了一个固定的、循序渐进的程序,整个过程历时30天,分为4段,每段1周左右。第一段首先从认识人的罪恶入手,在内心用意志的力量与之进行斗争,使灵魂得到净化。后面的训练以形成精神上的人神交流为主旨,练习者通过回忆和在头脑中再现耶稣基督从降生、下凡,到受难、复活、升天的全过程,获得神性的体验。在整个训练过程中,罗耀拉要求每位训练者每天进行反省,逐步克服自身的缺点,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以此来改造自己的行为。

除了这种集中时间、固定程序的精神训练外,罗耀拉还把精神训练法运用于日常的宗教道德教育中。学生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在专门人员的组织下进行集体训练。另外,每个人还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自我训练。经过训练,宗教信念深深地植入了训练者的思想中。

从以上介绍中,可以看出,精神训练具有不同于一般宗教道德教育方式的特点。第一,它不是一种被动的宗教道德内容的灌输,而是要求训练者在内心进行积极的体验,它不但要求人们承认自己的罪恶,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求人们以严峻、冷酷的态度与其进行斗争,通过斗争达到精神上的自我控制与完善。第二,它为人们创造了一种使整个身心融会于其中的环境,通过心理暗示,使训练者的意志、情感、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具体地说,就是要以上帝的意志为意志,粉碎一切自我表达的倾向;爱上帝之所爱;行上帝之所命,抛弃个人的权力、兴趣、爱好与意见,成为上帝和罗马教廷的忠实奴仆。

在精神训练中,罗耀拉特别强调训练者意志的磨砺,在他看来,意志可以约束情感,控制行为,一旦人的意志可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人就具有了某种神性,人神之间的交流也就成为自然。因此,说到底,精神训练是一种意志的训练。

精神训练除了具有特殊的宗教道德教育的意义之外,在一般教育的意义上,它也有不可忽视的价值,集中体现为它促进了教育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非智力因素一般是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五种基本心理因素。从教育的角度看,这些因素以动机为核心,调节着教学活动的进行,起着始动、定向、维持、调节等作用,对于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精神训练通过引导人们回忆,模仿耶稣的生活,不断克服自己内心的罪恶,从而使自己的意志更坚强,性格更完美,同时唤起人们崇敬和服务于上帝的情感与兴趣,而这又直接激发了人们进一步学习知识,提高自身动力的动机。可见,精神训练对知识的学习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精神训练法如上所述,有合理的、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和危害性。第一,透过刻板、枯燥的训练程式,晦涩、生硬的语言表述以及渗透于其中的宗教狂热,精神训练所展现的是一种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天路”历程。它的文化修养上的高起点和超凡脱俗的性质,将一般人,特别是没文化基础、不通晓整部《圣经》、家境贫寒的平民百姓排斥在外,因此后来的人称《精神训练》是罗耀拉为自己及其追随者和社会上层人士中虔诚信仰上帝的人写的书。第二,精神训练某些具体的方式和手段是极端的、荒谬的,如要求训练者长时间的冥思苦想,要求训练者用跪着、弯腰站立、眼睛仰视等不同寻常的姿势来强迫自己改变生活习惯等。这些方法与手段往往对训练者的身心造成伤害。罗耀拉本人当初在进行自我精神训练时,就曾一度思维紊乱,精神几近崩溃,并差点自杀。相对于东方传统的精神转化以静修、放松、自然为特征,罗耀拉的精神训练法显得刻板反人性。因此,对于他的精神训练法,我们在肯定其教育价值的同时,必须坚决摒弃其中的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