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加尔文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 / 1)

一、建立学校

宗教改革前,日内瓦有一所学校,教授一些文法、逻辑、艺术方面的课程。宗教改革时,由于资金及教师的缺乏,这所学校于1531年被迫关闭。1535年,在法莱尔的敦促下,该校重新开放,由新教牧师扫尼尔(Saunier)负责。加尔文到来后,便积极加强学校的建设,他邀请自己的老师科迪埃来日内瓦,协助开展教育工作。他们制订了学校的建设规划,主张儿童不论贫富,都应接受教育。学校每天早上五点开课,学习希伯来文、希腊文、拉丁文和法语。1537年1月30日,市议会发布命令,要求市民必须把子女送到日内瓦学校读书,否则便剥夺孩子的市民资格。此外,加尔文还专门为儿童编写了《教义问答》,作为他们学习基督教信仰知识的基础教材。由于大批学者从巴塞尔、伯尔尼、苏黎世等市赶来加盟,该校曾繁荣一时。

加尔文被迫离开日内瓦后,该校又因资金和教师缺乏陷入困境。加尔文在斯特拉斯堡时多半时间从事教育工作,并结识了斯图谟,熟悉了他在那里开展的教育改革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重返日内瓦后,他便着手改革日内瓦的教育,并再次到斯特拉斯堡参观取经。1541年的《教会法令草案》中专门规定设立宣教师(doctor),负责教义的教导工作,并设神学讲师两名,分别讲授《旧约》和《新约》。为了保证学生掌握正确的教义,加尔文拟建立一所学校,教授语言和人文学科,为神学研究打基础,并为培养合格的牧师及世俗政府的管理人员做准备。根据惯例,学校实行男女分校制。[13]

但是,加尔文的种种努力直到1559年才变为现实。1558年,市议会开始讨论教育问题,经过多方筹措资金,并选定一块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的地皮后,学校于同年年底开工,1559年主体工程完工。市政府于1559年6月颁布了《中学法令》(College Ordin-ances)和《学院法令》(Academy Ordinances),正式进行教育体制的规划。

中学(schola privata)是学院的准备阶段,设一名校长,七名教师,分七个班级,学生主要学习语言和一些人文学科,如拉丁文、希腊文、希伯来文、法语、逻辑、辩证法、修辞、古典历史、哲学等,学生要能阅读维吉尔、西塞罗、李维、波里比阿、色诺芬、德谟斯提尼的作品。此外,宗教教育也是重要内容之一,每天都有固定的宗教活动,星期三全天不上课,学生要全体去听布道。

学生从中学毕业后便升入日内瓦学院学习,主要课程有神学、希伯来文、希腊散文、哲学、辩证法、修辞学、数学及自然科学等,另外还有医学,后来又增设了法学。由于学院的主要目的便是为教会培养牧师而非学者,因此,神学,尤其是《圣经》占主要地位。学院设一名院长,下设各科教师,专门设希伯来文、希腊文和艺术科讲师。他们在每周一、周二、周四各讲两次课,周三、周五每天一次,周六没课,周日去听布道。希伯来讲师上午讲《旧约》,下午结合《旧约》原文,讲文法。希腊文在希伯来文课之后,上午讲道德哲学,研读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普鲁塔克及其他基督教作家的有关著作,下午精选著名诗人、演说家或历史学家的名篇,讲解赏析。艺术课在希腊文课之后,上午讲授物理学,下午讲授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西赛罗或荷鲁斯的作品。[14]

除中学和学院外,还有幼儿教育。1545年11月,加尔文又重新编写《教义问答》,它采取问答的方式,逐条地解释基督教义。该《教义问答》更通俗易懂,便于儿童记忆,同时也更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它很快便被译成各种文字,并逐渐取代了路德的《教义问答》。

《教会法令草案》规定,所有市民和居民的孩子都必须学习《教义问答》。家长在每周日中午12点要按所在教区,把孩子送往教堂,由牧师负责授课,只有通过有关考试的合格者才能领受圣餐。[15]

这样,幼儿阶段的基础教义教育、中学的语言及人文学科的教育加上学院阶段的神学教育,便构成了日内瓦的教育体系。

二、加尔文论教育

(一)论教育目的

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道德教化。

学校教育不但要培养有知识的实用人才,而且要全面地培养好的基督徒,也就是选民。《中学法令》明确表示“教学的主要目的便是爱上帝恨邪恶”[16],意在培养有道德的新人。此外,还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观念,按时上下课;相互之间要团结友爱,要以民主的方式解决争端;要勤勉,衣着整齐;要按时参加宗教活动。

(二)论教师

加尔文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把教师视为教育乃至其宗教理想最终能否实现的关键。他曾多方邀请著名学者来日内瓦任教,扫尼尔、科迪埃及著名人文主义者卡斯特里奥都先后执教于此。学院建立前,他更是从洛桑等地招来许多著名学者,并任命贝撒(Theodore Beza)为学院院长。贝撒是巴黎大学、布尔日大学及奥尔良大学的毕业生,著名的《圣经》研究专家,更是加尔文的忠实信徒。在他的领导下,学院的师资力量大增,为高质量的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加尔文认为,学校校长及教师应由合格的专业人士担任。《教会法令草案》规定,校长“必须学识渊博,又善于管理校舍事务和教谕,并能亲自讲课,只要在他的领导下,能够开展语言和辩证法的教学工作,并能圆满完成任务,就可以获任、连任”[17]。《中学法令》规定,校长必须“敬畏上帝,称职,友善待人,既不能太古板也不能太严厉,应是教师的典范,富有耐心,善于处理各种困难问题”[18]。教师的选任要同牧师的选举一样遵循严格的民主程序,要经过宗教教义、信仰、学识、人品等方面的民主考察,先由牧师选出,候选人再亲自到议会接受询问,合格后方准予就任。加尔文崇尚以民主的方式办学,并强**师要有工作热心和敬业精神,教育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以热情感动学生,使之发生情感变化。

(三)论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教学相长

加尔文认为,学生各自的特点不同,教师在授课时不应千篇一律,更不能简单化,而要照顾大多数,因材施教。他说:“明智的教师善于调整自己,使所讲内容与学生的理解力相适应,教学的首要原则便是照顾那些较弱较差的人,不要超出他们的理解力。简言之,教学必须循序渐进,切忌急于求成。”[19]教师要善用修辞,巧设比喻,讲课要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修养,因为语言是人交际的工具,也是社会的纽带,是思想的影像和镜子。毫无生气的语言是不会带来好的教学效果的。对这一点加尔文深有体会。他本人不仅担任学院的教师,而且每天要到处布道。他认为传道(preaching)和教学(teaching)是一回事,只不过对象略有不同而已。前者是年龄各异、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教徒,后者则是年龄差异不大的专业学生。相比之下,传道教育难度更大,更需要较高的教学技巧。因此,他讲道时总是深入浅出,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把道理讲明白,再与现实例子相结合,加深听众的印象,避免举过多的例子。但是,在学院教学时则又有不同,他总是从《圣经》的原文入手,从字词的构成探讨文句的含义,先提出问题,再配以精彩丰富的材料论证,最后,再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确保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还要使他们养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是学生,一个好牧师或好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学生,教师要与学生打成一片,不要把自己孤立在讲台上,只有走到学生中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教学相长。他说:“那些肩负教育及劝导职责的人不应高高在上地对别人发号施令,而要走到学生中去,成为他们的一员。”[20]教育的方式要温和适当,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过于严厉会使结果适得其反,不但会吓坏学生,而且会扭曲孩子的性格,使之产生逆反心理,不能很好地遵守纪律。一位优秀的教师“应当总是鼓励而不是打击学生。因为只有在我们觉得毫无希望时,才会不听从教诲”[21]。

(四)重视历史的道德教化作用

加尔文是个人文主义者,坚信教育的价值,认为它不但可以训练人的思想,而且可以提高人的美德,塑造人的性格。他认为,基督徒生活的本质便是以精神的能量为营养的进步增长过程,进步是终生的事,至死方渝,而教育便是进步的阶梯。他说,那些自认为懂得够多,不再愿意学习的人是十足的疯子,真正有学问的人永远在不断学习中不断进步。人无完人,任何人都需要教育来弥补自己知识上的不足,学习是毕生的事。教育使人逐渐走向上帝。[22]

教育的目的之一便是道德教化。虽然加尔文并不太相信个人自己的经验会提高个人的道德,但他却相信他人的经验,尤其是历史在提高人的道德方面的作用。

加尔文认为,历史有相似之处,过去的经验,尤其是历史上记载的经验是推理的重要支柱,史家的记载里不但有合乎伦理的行为典范,而且有违反伦理的恶例,它像一面镜子,使人检视自己的行为,效法前者,鄙弃后者,所以历史比哲学能更好地给人以伦理教育。他说:“历史是教会我们如何安排生活的真正学校。”[23]历史上的有德行的人物,尤其是《圣经》里的基督及使徒,他们的严谨节制、圣洁、仁爱、忍耐、温和、鄙弃世俗世界及其他美德是人学习效法的榜样。从某种意义上,基督徒的一生便是向基督学习的过程,是以他为榜样的自我教育过程。虽然如此,这并不意味着要人盲目地效仿。他认为,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学习,同样的方式可能对每个人产生的作用并不一定相同。他还认为,人不但要从历史中学习有助于个人道德的东西,而且还要通过历史看到人类的进步,看到光明的未来。虽然现实中有很多丑恶现象,但历史的前途是光明的,应保持乐观的心情。

(五)重视音乐教育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加尔文是个反对娱乐、反对音乐舞蹈的代表,事实并非如此。他并不反对音乐,反对的只是不健康的音乐。他认为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影响人的情感,有助于宗教教化。1537年,他在起草《日内瓦教会组织与崇拜条例》时便把唱诗作为一项内容。他在斯特拉斯堡任牧师时,就把会众共同唱圣赞美诗作为仪式的一部分。日内瓦设有专职的音乐教师,布尔亚瓦(Louis Bourgeois)从1541年到1557年专门负责学生的音乐教育。1541年的《教会法令草案》也把唱圣赞美诗列为重要建设内容之一。《中学法令》规定,每天11~12点为学生唱歌时间。加尔文认为,教堂是传播福音的地方,福音就是好消息,好消息使人幸福愉快,幸福愉快则歌唱,同样,人在不高兴时放声歌唱也能驱掉忧愁,使心情好转起来。他说:“你疲倦吗?音乐会使你高兴起来。”[24]在举行宗教仪式时全体唱圣赞美诗,既可以加深对教义的理解,又便于记忆。歌唱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与天使的交流。歌唱“如鞭子,鞭策我们祈祷赞美上帝,默想他的造物,以便爱、畏惧、尊敬、荣耀上帝”[25]。加尔文大力推崇的唱赞美诗方式也成为其教派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影响与评价

加尔文在瑞士推行的改革,不但为瑞士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且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也很大。加尔文教派先后传入英国、法国、尼德兰及其他欧洲国家和地区,还传到了美洲大陆,有力地推动了改革事业的发展。加尔文教也在向外扩展的过程中成为新的一大派别,成为未来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武器之一。加尔文的主张反映了新兴阶级的要求,恩格斯说:“加尔文的信条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勇敢的人的要求。他的先定学说,就是下面这一事实在宗教上的反映:在商业竞争的世界中,成功或失败不取决于个人的活动或才智,而取决于不受他支配的情况。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一个人的意志或行动,而是未知的至高的经济力量的摆布。”[26]

日内瓦学院在传播加尔文教的过程中作用非凡。那里云集了各地的新教徒,他们不但学习了加尔文教的教义,而且对那里的教育事业印象很深。加尔文坚决主张提高全体民众的文化水平,反对少数人垄断知识,尤其是神学。他攻击教皇把神学变成了书斋里的研究,反对教皇轻视民众,更反对贵族垄断知识。他认为上帝之道并非只传给少数几个神学家,而是及于所有的人、所有的民族。因此,人人必须学习教义,有正确的信仰,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推行广泛的平民教育,让每个孩子都受教育。这一信念成为后来加尔文教盛行地区的一大特点之一。加尔文等新教改革家也成为近代平民教育的先驱之一。

由于新教教育的出发点之一便是肃清天主教会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对人的统治,所以加尔文的教育改革的主要着眼点便是宗教,为教会培养合格的牧师。从根本上看,这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教育。从效果上看,它也较好地实现了保卫新教事业的目的,教育改革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抗天主教会教育的重要手段。虽然学院里设有许多人文学科,对民众的文化素质提高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它们都是服务于宗教这个主要目的的,所以,加尔文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缺陷。由于教会在教育方面的权力过大,对教师的任免权多由他们决定,世俗政府的权力相对过小。因此,世俗教育的发展便受到制约。日内瓦虽然在成立之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渐渐地,它的领导地位被荷兰等地的大学超过,日内瓦也渐趋落后。这其中固然有其他原因,但教育目的方面的不足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面对急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日内瓦没有及时调整教育方针,必然要落后。这一点在后来的苏格兰也曾出现过。相比之下,荷兰更有眼光些。他们由政府来掌握教育事务,把宗教教育作为一个目的,而把世俗教育作为主要目的,以顺应时代的发展。

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及教育改革在反对封建天主教会的斗争中起了积极的作用,他代表的是新兴阶级,其革命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由于受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资产阶级的力量还相对较弱,一时间无法推翻封建势力。他的理论里既有革命的东西,也有一些旧的东西,还没完全脱掉宗教的外衣,只能用一种信仰反对另一种信仰,其革命性也只是处在朦胧的自发阶段。这种二重性也使得他的教育思想呈现出新旧并存的特征,这也正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