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克顿(Philip Melanchthon,1497—1560年)是宗教改革时期最著名的希腊文专家、人文主义学者、基督教新教神学家和新教人文主义教育家。他是路德派新教学校改革的天才组织者,被尊称为“日耳曼导师”。他于1527年撰写的萨克森学校计划,对德国中等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
一、生平与主要教育实践
梅兰克顿于1497年出生于布里顿(Bretten)的一个书香贵族家庭,是当时的大人文主义学者罗伊希林的侄孙,从小天资聪慧,又在家里受到“博闻多识,一以贯之”的教育。罗伊希林在梅兰克顿7岁时已年过七旬,便悉心教育梅兰克顿自己生平所学的东西。梅兰克顿从小把希腊文、拉丁文和希伯来文的《圣经》及其注释读得精熟透彻,对于数学、历史、法律和医学也无不寻根问底地探究学习。梅兰克顿先后在海德堡大学和杜本根大学读书,虽然还是个学生,却已经是一位最有学问的学者了。
梅兰克顿以一位最优秀的希腊文专家的身份就任萨克森大学。1518年萨克森一个学术机构要求罗伊希林推荐一位少年学者到威丁堡大学教授希腊文。他竭力推荐梅兰克顿,在推荐信上把少年梅兰克顿视为与荷兰的伊拉斯谟齐名的人文主义学者,写道:“梅兰克顿甚当其选,如他会来就任,就会为大学增加无上荣光。以我所知,日耳曼中没有比他更好的。”[49]当梅兰克顿到萨克森大学时,他当场就用希腊文发表了轰动全校的就职演讲,听者无不为之感动,使得所有神学班的学生都大呼要学希腊文。[50]
届时,路德已经在威丁堡大学主讲神学,梅兰克顿受路德影响开始研究神学,路德也受梅兰克顿的影响开始研究希腊文、希伯来文原著的《圣经》,两人交往甚密,路德和他在威丁堡大学主讲的神学和古典文学,使威丁堡大学成为新教研究中心。梅兰克顿是少数几个了解路德在形成他的“因信称义”思想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思想挣扎的人之一,是较早深刻领悟出“因信称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的人之一,也是较深刻地理解到路德的新教教育理念的进步之处的人之一。而且,他先于路德批驳变体论,为《圣经》权威做辩护,和路德一起确立“因信称义”的神学原则。他花了40年以上的时间制定新教的神学基础,1530年草拟《奥格斯堡信纲》,阐述了信义宗信仰的原则,是新教内部派别“信义宗”的奠基人之一。[51]
梅兰克顿在大学曾深入研究神学、修辞学、唯名论和希腊文、拉丁文、希伯来文的古典作品,著拉丁、希腊文典,讲授《圣经》、神学著作史及其古典名著,还涉及修辞学、辩证法、伦理学、历史、物理学等各种科目,又组织刊刻各种经典,在大学中深受学生和教师尊重,又时常有社会上的名人与高层人士来向他请教,这些都是其他大多数教授所望尘莫及的。梅兰克顿渊博的学识、四方称颂的教学和天才的组织,深得学生的爱戴,和学生感情深厚,关系融洽,而且他的学生后来在全国各地大多成为得力的教授或教士,在实行和传播梅兰克顿的教育主张的过程中非常得力,所有这些都促使梅兰克顿在路德派新教学校改革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521—1522年,梅兰克顿协助路德把希腊文《圣经》翻译成德语本,他出色的希腊文造诣给路德很大帮助,后来在路德对全部《圣经》的长达13年的翻译工作中,梅兰克顿都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和帮助。梅兰克顿自己也亲自为各级学生编写了文笔优美的文法教科书,有些教科书直到18世纪还在使用。
梅兰克顿是较早较杰出的新教改革家,他在1525年就为艾斯勒本和纽伦堡的第一批新教高等学校起草章程和安排课程,后来陆续改组了海德堡等几所大学,并在马尔堡、科尼斯堡、耶拿创建了新教大学,并且曾经应各地教友们的来信要求,就56个城市有关开设和管理学校的问题回信作答。1527年,梅兰克顿被任命为萨克森学校视学,他应萨克森选侯的邀请,领导一个三人小组巡视萨克森的教育,就教育的需要提出报告。这份报告被称为“历史上第一份学校调查报告的视察书”[52]。1528年,梅兰克顿在艾斯勒本和纽伦堡学校章程的基础上写了著名的《萨克森学校计划》,此后,他在不同时期为日耳曼中部和南部的许多城市和小邦拟订的学校条例,通过他的学生的传播推广,成为许多学校条例的蓝本。到1560年他逝世时,他创立的学校体制几乎已经在德国各城市很普遍了。[53]
二、萨克森学校计划
梅兰克顿认为教育的目的是造就文化上的虔诚。[54]这说明他是一个虔诚的新教徒。然而,他又深信古典文学对培养文化上的虔诚的非凡价值,并且按照他所认定的能够培养文化上虔诚的标准对古典文学加以选择,试图把一切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启迪思想的东西纳入学校课程,想方设法使学生所学习的内容能够培养文化上的虔诚。这种把人文主义的智慧与新教精神相结合的教育理想,体现在他所倡导的侧重于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和教育领袖的教育活动中。著名的《萨克森学校计划》,主要适合于培养大学预科性质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后来该计划促进了风行欧洲的文科中学的大发展。
《萨克森学校计划》的办学宗旨,可以用梅兰克顿在1526年纽伦堡中学的开学典礼上的一段话来概括:
除经过以历代实为基础的教育而正确训练的心智健全的人以外,是不能够正确地理解宗教信仰和道德义务之真理的。故此,教育你们城市青年的共同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了父母身上,因而也落到了社会的身上。首先,务必让孩子们受到宗教教育,但这意味着良好的文化教养是必备的先决条件……拉丁学校是为教授基础拉丁语而建立的,并将进行调整,以为预定进入高级学校的学生做好准备训练。[55]
这些办学宗旨,更具体地体现在《萨克森学校计划》中规定的教育阶段和每一个阶段的课程内容中。按照《萨克森学校计划》,每一所学校应包含三个等级的教育,每一个阶段的课程内容又包含如下内容。
在第一等级中,应授予本国语文及拉丁语文的初步读写、拉丁文法。学习的主要目标是熟练背诵拉丁文,掌握拉丁文的基础。课本是梅兰克顿编写的拉丁文小学读本,内容有字母、路德信经、圣主祈祷文与教会仪式的祈祷文及赞美诗等,还兼学音乐。
在第二等级中,应以拉丁文为讲授语言,拉丁文法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应给予彻底熟通,主要学文字源流、章句法、声韵学。还应阅读拉丁作家的著作,选读的名著有《伊索寓言》以及《伊拉斯谟会话集》,以便给语法规则提供实例和扩大词汇量,并继续宗教教育,重视阅读新旧约圣经、路德信经、圣主祈祷文、十诫、诵圣诗等。
在第三等级中,应阅读更为高深的拉丁文著作,包括李维和塞路斯特(Sallust)写的历史、维吉尔和奥维德的诗、《荷马史诗》、西塞罗的雄辩术和伦理学著作,文法学习注重声韵学部分并研读名学、修辞学与辩证术,要求用拉丁文作文,会话全用拉丁文。[56]
显然,《萨克森学校计划》不注重国语、数学、科学和历史,就连路德在早期强调的希腊文和希伯来文也被放弃了。梅兰克顿在1525年的《艾斯勒本计划》中,允许拉丁语掌握很好的、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获准学习希腊文和希伯来文,也可以获准学习数学和人文学科,但是1528年的《萨克森学校计划》因为面向的是中小学生,更有限制。梅兰克顿说:“教师只须注意教授儿童拉丁语,而不要教授德语、希腊语和希伯来语。以前有人这样做,徒然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分散了注意,有害无益。”[57]
从减轻学生语言学习负担的角度来说,梅兰克顿的主张无可非议,因为文艺复兴以后,学校既丢不下中世纪唯一通用的拉丁文,又要学文艺复兴以后崇尚的希腊文和希伯来文,再加上母语学习的迫切需要,学生确实不堪语言学习的重负。
然而,从选择哪一种语言进行学习的角度说,与梅兰克顿杰出的学术造诣鲜明对照的,是梅兰克顿对民众教育需要的漠不关心,对现实生活迫切需要的母语学习的忽视,脱离了新教改革所坚持的基本原则——人的全部生活必须以经验为基础,坚持民众教育和学习掌握本族语言,是以个人信仰为基础的宗教信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从《萨克森学校计划》中可见,梅兰克顿一方面非常注重宗教教育目的,甚至在对古典文学的价值取向上都存在重伦理轻美学的倾向。另一方面,梅兰克顿和人文主义教育家一样,比较注重拉丁语文法的教学,几乎每个阶段都要求学习文法,与伊拉斯谟相比,梅兰克顿更加重视学习韵律学和语法。但是,梅兰克顿却不像有些人文主义学者那样只重视形式而忽视内容,在他的计划中,还不是为学习语法而学习语法,语法与文学的学习是有区分的。他说,只有牢固掌握拉丁语法,才能使学生学会会话分析语句和以拉丁语写作。当然,拉丁学校不要忽视学习公认的作家的作品。可见,梅兰克顿力图集中新教的理想和人文主义的精神于教育领域,但有所偏向人文主义教育。后来受他影响而致力于文科中学事业发展的新教教育家中,则有明显的向更狭隘的形式主义发展的倾向。
三、文科中学的发展
梅兰克顿奠定的德国文科中学的雏形,后来逐渐成为日耳曼学校体制中最主要的典范。在文科中学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最著名、影响最大、传播到全欧洲的是斯图谟于1538年在斯特拉斯堡创办的文科中学。
斯图谟出生于莱因省,幼年到贵族家庭受教育,曾经在列日学校学习。1524年大学毕业后,在大学担任古典文和辩证法教授,主张学校要在巩固信仰、丰富知识、长于辩论方面发挥作用。30岁时开始担任斯特拉斯堡文科中学的校长,按照列日学校的模式进行管理,此后担任该校校长长达45年之久。
斯图谟的办学宗旨和理想是:“那聪明而且动人的忠敬,应为我们研究学习的唯一的目的,但仅仅忠敬还不够,还应学习科学文明和辩证艺术,知识和文辞的典雅雄辩也应该为我们学习的。所以,学校和教师都要为达到此目的而精勤努力。”[58]他又明确指出:教育要完成他的最终的目的,要具备三重的要素,即忠敬、知识和雄辩。他还概括了当时许多人正在实践的经验,先后发表《创办学校的最佳方法》(1537年斯特拉斯堡文科中学创立时面世的课程教学计划)、《写给各级教师的经典信》(1565)、《本校普通实验的报告册》[59]三份重要文件,提出他的学制安排、课程编制和教法,并且在斯特拉斯堡文科中学沿用30年不变,直接影响到萨克森、符腾堡乃至更大范围内的学校的学制和课程。
在学制方面,斯图谟要求学生6~7岁入学,15~16岁结束小学、中学的学习。学校组织根据学生的能力共分十级,每年进行隆重的升学仪式,每班分成若干个十人小组,选年长的学生任班长进行管理,并且常奖励成绩优秀、学习勤奋的学生。学生十级毕业优秀者可以进一步读五年的大学课程。
在课程方面,斯图谟是围绕教育的目的来制定的,他认为,忠敬一事,多由师生问答和信经训练而成;知识多由精通掌握拉丁文和希腊文而获得;雄辩多由拉丁文的训练而获得,培养学生自如运用拉丁文的说话能力、演讲能力,要求写作生动,文笔清丽,使说话和写作成为有效的交际媒介。前四年学生主要读拉丁文典,培养读、说、听、写的能力。儿童开始读路德的《教义问答摘要》,读三年德文,读三年以上拉丁文;第四年至第五年读《主日训语》,第五年读耶乐姆书、保罗书信。历史、数学和自然科学都推延到五年级后的高级课程才开始,甚至没有时间安排教算术的基础,数学要到高年级课程的最后一年才开始讲授。学生的本族语在学校一律禁止,西塞罗主义又占了统治地位。[60]
可见,斯图谟的课程远不如梅兰克顿的课程宽广,明显地向北方人文主义固有的形式主义倾向退化。然而,斯图谟文科中学总体上是沿着梅兰克顿开创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确定了斯特拉斯堡文科中学的发展模式,并且成为一种广泛效法的榜样,决定了斯图谟时代以及此后三个多世纪的人文主义学校的共同类型。[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