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子降生
老子的身世有着七彩迷离的传说,尤其是有关他的降生,充满着一段奇异的神话。传说他的母亲是感受了从天而降的神灵所化之气而怀孕,一怀就是整整八十一年。一天,他的母亲正坐在李树下歇息,忽听得天上仙乐奏鸣,四周香风阵阵,便觉左腋一阵剧痛,随之从腋下生出一个鹤发童颜,顶有日光,身滋白血,面凝金色,耳有三孔,美眉广颊的小孩。孩子一生下来就走了九步,步落之处,莲花绽起。他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我当开扬无上道法,普渡一切芸芸众生。”他还指着面前的李树说,“这就是我的姓。”当他的母亲带他去洗澡时,九条神龙飞驾而来,化做九条巨鲤,吸水为他喷浴。虽然这段传说像女娲以五彩石补天,精卫以衔木而填沧海那样虚幻神话,但可以说老子的确是一位非凡的传奇之人。
2.老子出关
春秋末年,在东周王朝都城雒邑(现河南洛阳东)通往西部边陲函谷关的漫漫长路上,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驾着青牛缓缓西行。
函谷关位于现河南省灵宝县境内西南,是周王朝西去秦国的重要关隘。
自武王姬发灭商起,周王朝历经数百年,曾经有过那么多的辉煌。如今气数将尽,群雄并起,战乱频仍,简直没有一块安静的地方让人打理生计,更不用说做学问了。因此每天经由这里出关躲避战乱的人很多,那位老者正是西去人流中的一个,他就是当代国学大师,首都图书馆长老子。
负责守卫函谷关的关令名叫喜(又称尹喜、关尹),据传说,他自幼聪慧过人,好观天文,精通占星之术,并能根据星体的明暗和位置来预测人的吉凶祸福。
尹喜曾在朝廷中担任大夫,他廉洁勤政,学识高深,颇受王室赏识,如果继续做下去,肯定前途无量。不过尹喜的志向并不在此。据说,他有一天观看天象,发现有一团祥瑞的紫气在东方聚集并缓缓向西移动,便知有圣人将要经函谷关西去,于是主动辞去大夫的职务,到这个偏僻的边防关隘当了关令。
上任伊始,尹喜就特别叮嘱一个叫孙景的关吏:“如果发现一个容貌与众不同或者服饰奇特的人从这里出关,要及时禀告我,千万不要错过了。”
在函谷关旁,尹喜结草为楼,称之“楼观”。他日日斋戒,坚持观察天象,静心修道,密切关注紫气的行迹,等候圣人的到来。
这一天,气候特别闷热。尹喜用过午膳,便觉两眼皮发沉,于是回到房内和衣小憩。刚倒在**,便迷迷糊糊地人了梦境。朦胧中听到天空仙乐悠扬,紫气氤氲,有人对着他的耳朵轻声地说:
紫气东来三万里,
圣人西行经此地。
青牛驾车载老翁,
藏行匿迹混元气。
太清道德天尊,戴敦邦作
玉清、上清、太清合称为“三清”,是道教信奉的三位最高尊神。太清道德天尊即被道教奉为教王酌老子,约自北魏起,又称太上老君。《魏书·释老志》谓,老子先天地生,厥迹无常,历任三皇五帝之师。《云笈七箴》云:“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听到这里,尹喜猛然从梦中惊醒。恰在这时,就听得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孙景前来报告:一位相貌奇特之人驾着青牛已到关口准备过关。
尹喜急忙出城喊道:“哎呀,李老先生,今天总算把您盼来了,请下牛休息吧。”
老子不免有些纳闷:“这是什么地方?怎么会有人认识我,而且搞得这么热闹?”他连忙睁开眼睛,一看才知道,眼前的地方名叫函谷关,城门口站着一大群人在欢迎自己,说话的是个将军模样的人,面孔很熟是图书馆的常客,所以和老子很熟悉。只是老子一向不愿打听别人的名字,认为名字不过是一个人的代号,用不着去关心,因此始终不知道这位长官的尊姓大名,以致叫不出他的名字。
“李老先生,您打算上哪儿去呀?”关尹喜关切地问道。
“这可说不准。天地之间这么大,一个人犹如一片树叶,随风飘零,落到哪里可不一定。”老子说话,总带有一点儿哲学的味道。
“这么说来,今后要找到您就太难了。
关尹喜言毕,便向他索取关牒,老子向他索取关牒,尹喜却拿不出来,这一下,可正给了尹喜一个机会,他本色当行地说:“没有关牒,依法是不能过关的。不过嘛,你一定要过关,也可以设法通融,你可也得懂规矩。”所谓“规矩”就是陋规,送贿赂。这时,老子似乎连买马的钱都没有,哪儿凑得出“规矩”。好在这位尹喜,对于老子的规矩,志不在钱,所以对他说:“只要你传道给我。”老子没法,只好认了。
3.老子写书传道
老子在关今尹喜的招待所里,提笔先写下了书名:《道德经》。
为什么给书取这么一个名字呢?这就要从老子的思想说起了。
经过几十年的思考和探索,老子认为“道”是最根本的东西,它是一种物质,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它生成的。也许你看不见它,听不到它,摸不着它,但是它确实存在,并且很有规律地在那里运动。其实,老子所说的“道”,就是物质和物质运动的规律。当表示物质的时候,“道”是“有形”的;当表示运动规律的时候,“道”又是“无形”的。
赵子昂书《道德经》
在老子看来,“道”生成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老子信“道”,信“德”,就是不信“神”,不信“鬼”,这在两千多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他要写的这本书,就是讲“道”、讲“德”的经典著作,所以取名叫做《道德经》。
书名取好了,往下该写书的具体内容。老子用了九天时间写了81章,大约5000字,平均每天要写九章。
《老子》书影
5000字的一本书,现在的人看来是薄了一点,可在那时候算得上是大部头的著作了。不说别的,光是竹简就写了一大摞,好几十斤重。
写书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尽管书的基本观点和内容老子早就考虑成熟了,但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各部分之间应当怎样安排,还需要精心组织,细细思量。老子还力求把文字写得更优美一些,特别希望语句能够合辙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这样,自己写的书就可以为更多的人接受。所以,在写《道德经)的那些日子里,老子把全部身心都投入进去了。
当然,首要的问题是要把“道”讲清楚。可惜的是,“道”不容易用语言来表达。对“道”的思考过程(老子把这种思维叫做‘名’)也很难用语言来描述。所以,老子在第一章的开头就这样写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道”这样东西,如果能用语言来说明,那就不是普遍永恒的“道”。思维也是这样,如果能用语言表达,那就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思维。
后来,老子又补充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道”用话说出口,那就像白开水一样,淡得没有味道。)
老子心里很明白,不能指望人家一下子就能把“道”弄懂,必须反复讲述,才能使“道”深人人心。所以,他在写了专门讲“道”的第一章以后,又在4、8、9、14、15、16、18、21、25、32、37、40、42、47、51、73等章节里,从不同的角度论述“道”的存在,“道”的作用,“道”怎样生得万物。
老子化胡成佛图
楼观派在佛道争辩中认为,老子西行去了印度。在那里化身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4.老子不知所终
老子以变相红包,留下了这部著作,两度流沙不知所终。而他的这部著作,流传下来,到了唐代,道家鼎盛起来,道教变成国教。这时,道教的人,要抗拒佛教,就有一个进士,也是五代时的宰相,名叫杜光庭的,依据佛经的义理,写了很多道经。有一说,后世对于没有事实根据而胡凑的著作,叫作“杜撰”,即由此而来。其中有一部叫作《老子化胡经》,说老于到了印度以后,摇身一变,成了释迦牟尼。在佛教中,也有些伪经,说中国孔子是文殊菩萨摇身一变而成。宗教方面,这些扯来扯去,有趣的无稽之谈,古往今来,不可胜数。
据说老子离开函谷关人秦后,遍游秦国各地的名山大川,最后隐居于扶风一带讲学,传播他的道家思想。老子高寿,又活了好多年,终老于扶风。由于老子学识高深,宽于待人,深受当地百姓爱戴,所以前来吊唁的人不少。老子曾在槐里讲学,那里的百姓怀念他,将他葬于槐里,就是现在陕西省周至县东南的终南山麓。
老君传道与学道之士图
图中以老子为中心.四周有各种云气。使人物有似处于一静天境或仙境的感觉,老子端坐于一铺着毛皮的岩石之上,皓首、大耳、两手交握,右手在上示阳,左手在下示阴,头部罩有黄色光环,左侧有一女仙,钗饰环珮,双手托一盘仙桃,右倒立一有三缕胡的男仙,身披蓝边绿袍,手捧笏板,双目圆瞪;坐前二仙之间,跪一学道之士。5.庄子记载老子之死
庄子在其著作中认为老子去了西秦,并死于秦哀公时期。
庄子说:老聃死了,有位叫秦失的隐士去吊丧,只哭几声就出来了。老聃的弟子问他:“你不是我老师的朋友吗?”
秦失说:“是啊!”
弟子又问:“那么伤是来吊祭他,应当表示悲伤才对,怎么反而这样草率?”
秦失回答:“这样就可以了。起初我还以为他是凡人,现在才知道他不是。刚才我进去的时候,看见许多老人像哭自己孩子一样的哭他,许多年轻人像哭自己母亲一样的哭他。他们情不自禁地说出话来,不期而然地流下眼泪,乃是违反天理,倍增依恋的表现啊!他们已忘了受之于天的本性。古时候称这种情形为‘遁天之刑’一违反天然之理,被世俗的感情所束缚,像受到刑罚一样。
“你们的老师应时而生,顺理而死,有什么好悲泣的?若能安于时机的进展,顺着自然的变化,把生死置之度外,所谓的痛苦欢乐也就不能闯进心怀了。古时候把这种情形叫做‘解脱’。”
老子在没死之前,他就解脱了。老子所固守的“道”以自然为法则,以无为处世应物,成就了万物,也成就了自我。所以,后世继之而起的修道之人往往也效法老子道性的自然法则。
6.由国教到三经之首
《老子》这部著作,则确实是被徒弟所逼,一定要得到他的道,因此只好留下这部著作来。尹喜得到老子的传授,亦即得到了这五千字的《道德经》以后,自己果然也成道了。因此,连官也不要做,或者连移交也没有办,就挂冠丽去,也不知所终。
道教就是这样传说,由老子传给关尹子,继续往下传,更是壶子、列子、庄子。一路传下去,到了唐朝,便摇身一变而成为国教,而(老子》一书,也成了道教的三经之首。道教三经,是道教主要的三部经典,包括:由《老子》改称的《道德经》,《庄子》改称的《南华经》与《列子》改称的《冲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