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
徐福(生卒年不详),齐人。当年,秦始皇希望自己长生不老。徐福于前219年,上书秦始皇,说海中的瀛洲、蓬莱、方丈三座仙山中住有神仙。秦始皇于是派徐福人海求仙,耗资巨大,但并未找到。传说后来徐福到达“平原广泽”,就在那里自立为王,并为当地带去了农耕、捕鱼、捕鲸和沥纸的好方法,自此以后,再未回国。
茅盈
茅盈(前145年-?),字叔申,咸阳人,传说为道教茅山派的祖师。茅盈与其弟茅固、茅哀并称为“三茅真茅盈君”。相传茅盈18岁时人恒山修道,49岁返回家中。后来他隐居在江苏句容东南方的句曲山,修炼并采药给人治病。
张道陵
张道陵(34年-156年),字辅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道教天师。他7岁读老子《道德经》,通晓天文、地理、诸子、五经等,从学者达到千余人。59年,他以直言极谏科被任命为巴郡江州令。后来,他立志研究黄老之道,见世风日下,于是就弃官归隐北邙山。142年,他在蜀汉境内设置二十四治,用以布化行道。规定凡是人道的人要交五斗米为信物,人称“五斗米道”。
魏伯阳
魏伯阳(生卒年不详),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东汉炼丹理论家。他的事迹最早见于东晋葛洪编著的《神仙传》一书。书中记载,魏伯阳出身高贵,性好道术,在家闲居,修身养性,不乐仕宦。他曾经和弟子“人山作神仙丹”,丹炼成之后,将其吃下肚,结果“丹人口即死”。著有《参同契》、《五相类》等。
左慈
左慈(生卒年不详),字元放,庐江(今安徽庐江)人,东汉末年的方士。他年少时住在天柱山,学习炼丹。葛洪《抱朴子·金丹篇》说,他是葛玄之师,传授他《太清丹经》、《九鼎丹经》、《金液丹经》等。许多史书、方志中都记载了庐江有左慈的钓鱼台、左慈井、玉虚观、白羊岗等遗迹,到现在还有部分保存。
三茅真君
三茅真君是道教尊奉的三位仙人!!茅盈、茅固、茅表三兄弟。他们是道教茅山派的祖师。大约是汉景帝、汉武帝时(公元前156-前87年》人。至宋代,三茅真君始得皇帝封号。过去三茅真君庙多在南方。葛玄
葛玄(164年-244年),字孝先,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三国吴道士,人称“太极葛仙翁”。他自幼好学,博览五经,尤喜老、庄之说。后从左慈习得《太清》、《九鼎》、《金液》等丹经。相传,葛玄不食五谷杂粮,并能用符水为人治病。道教灵宝派阁皂宗将其奉为祖师。某些道教流派还将他与张道陵、许逊、萨守坚等人并称为四大天师。
王弼
王弼(226年-249年),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金乡一带)人,三国时期玄学家。在当时,他常与名士清谈辩论,坚持“当其所得,莫能夺也”的论点,得到了很多名士的赏识。然而王弼为人高傲,常以自己的长处来取笑他人,所以被当权者所忌恨。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王弼被牵连,故被迫辞官,后因病身亡。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等。
郭象
葛稚川移居图
此图表现葛洪携子侄迁居于罗浮山炼丹的故事。葛洪在东晋初,被封为关内侯。后退居罗浮山(今广东增城东)炼丹,归宗于道家。郭象(?-312年),字子玄,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西晋玄学家。他曾任司徒掾、黄门侍郎、太傅主簿等职。郭象认为天地间的所有事物都是相互独立的,各自发展,没有统一的根据,所以他反对有生于无的观点。他还认为名教与自然也是相辅相成的,名教符合人的本性,人的本性也应符合名教。他还借用这种观点来论证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合理性。著有《庄子注》。
许逊
许逊(239年-374年),字敬之,汝南(今河南汝南)人,东晋道士。他曾担任过旌阳县令一职,世称“许旌阳”。后来由于晋室动乱不堪,他弃官东归,在各地游历。相传,在374年,许逊全家共四十二人在南昌西山拔宅飞升。到宋代,他被封为“神功妙济真君”,又称“许真君”。传世的著作有《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石函记》等。
葛洪
葛洪(283年-363年),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东晋道教领袖、炼丹家、医药学家。他既精通丹道,又研习医术,学贯百家,思想深远,著作丰富,人称小仙翁。葛洪不但在道教理论的发展上屡立奇功,而且在治术、医学、音乐、文学等方面也有很多成就。他晚年在广东罗浮山中隐居,在炼丹采药之暇,从事著述。主要著作有《抱朴子》等。
吴猛
吴猛(生卒年不详),字世云,濮阳(今河南濮阳)人,东晋道士。吴猛性至孝,曾先后向丁义神、鲍靓修习,学得秘法。230年中,他得到白云符,广为传播,使得道术在吴晋之间盛行。北宋徽宗将他封为真人。后世流行许多关于吴猛的传奇故事,干宝在《搜神记》中也有一些记载。
寇谦之
寇谦之(365年-448年),原名谦,字辅真,上谷昌平(今北京)人,北魏道士、道教改革家。他反对旧的教内组织制度和旧的教义,并对道官职位的世袭制度进行改革,主张儒道兼修;主张唯贤是授、信守五常;同时,将佛引人道中,持戒修行,并宣扬六道轮回。他通过模仿佛教轨仪,确立了道教斋戒符篆的典章制度,对推动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崔浩
崔浩(381年-450年),字伯渊,小名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他出身于世家大族清河崔氏家族,曾在北魏朝廷做过司徒,受到皇帝的宠信,还曾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方的统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崔浩是一位狂热的道教信徒,他曾拜寇谦之为师,对道教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陆修静
陆修静(406年-477年),字元德,吴兴(今浙江吴兴东)人,南朝宋道士。他自幼喜欢文籍,穷究象纬;早年曾离家修道,广游云梦山、衡山、罗浮山、峨眉山等名山。453年,宋文帝派人将他请人宫中讲道。但是,陆修静不愿受官场束缚,于是拒绝了,继续周游四方。461年,他驻留在庐山太虚观,聚众研经传道,对庐山道教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陶弘景
陶弘景(452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真人,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梁道士。他精通儒学经典,以文章辞句著称。梁武帝本想延揽他人朝为官,但被陶弘景拒绝了。梁武帝便常与他商讨朝廷大事,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陶弘景在历算、地理、医药等方面都颇有研究。传世著作有《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本草经集注》等。
王远知
王远知(530年-635年),字广德,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隋唐道士。他曾在茅山隐居,静修陶弘景的上清经法。陈宣帝曾派人召他人重阳殿讲论,对其大加赞赏。611年,隋文帝也派人迎请他人宫请教仙事。唐玄宗为了纪念他,曾命李含光在太平观造影堂摹写他的画像。著有《易总》等。
成玄英
成玄英(生卒年不详),字子实,陕州(今河南陕县)人,唐初道教学者。631年,唐太宗派人将他召入宫中讲道,加号“西华法师”。他曾致力于为老、庄之学的经典作注释,还强烈推崇《道德经》、《庄子》等书,并在注疏中着重阐发“重玄之道”的思想,使得道教哲理得到进一步深化。著作有《老子道德经注》、《开题序诀义疏》,已经佚失。
潘师正
潘师正(586年-684年),字子真,谥号“体玄先生”,贝州宗城(今属河北)人,隋唐时期道士。他自幼熟读六经,并得到母亲口授《道德经》。后来,他先后在茅山、嵩阳双泉顶、逍遥谷等地修道长达二十余年。676年,唐高宗巡幸洛阳,召见潘师正,对他极为礼遇。《正统道藏》中收录有《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其中记载了唐高宗和潘师正的对话。
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647年-735年),字子微,自号白云子,法号道隐,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唐代道士、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他从师于潘师正,并学到符篆及辟谷、导引、服食之术。他在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尤精于隶书、篆书,时人称“金剪刀书”。他与李白、贺知章、孟浩然等人同号“仙宗十友”。他的理论自成体系,对后世的内丹学、理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吴筠
吴筠(?-778年),字贞节,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代道士。他早年屡试不第,于是前往嵩山向潘师正拜师,并传习上清经法。开元年间(713年-741年),他南下游历,访道茅山、天台、沧海等地。唐玄宗闻其名,曾在大同殿召见他,赐待诏翰林。他曾几次向玄宗请求返还嵩山,直到安史之乱中才得到允许。后来他在剡中隐居,与李白等人相酬和。著有《玄纲论》、《神仙可学论》等。
八仙图李含光
李含光(682年-769年),又称玄静先生,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唐代道士、茅山宗第13代宗师。他最初在龙兴观出家为道土,精通老、庄、周易等学说。729年,他拜司马承祯为师,后在王屋山传受道法。唐肃宗曾多次夸赞李含光,称他“久契真要,深通元微,游逍遥之境,得朝彻之道”。著有《三玄异同论》、《周易义略》、《老庄学说》等。
张果
张果(生卒年不详),唐朝道士。相传,张果小时在中条山隐居,往来于汾、晋间。733年,唐玄宗召见张果至京,向他询问神仙之事。玄宗本想将玉真公主赐予张果,但被他固辞;于是,玄宗改为赐号“通玄先生”,提拔他为银青光禄大夫,并在恒山为他建立栖霞观。我国民间传说的“八仙”故事中的张果老就是以张果为原型,他的很多事迹都在民间广为流传。
吕洞宾
吕洞宾(798年-?),名岩,字洞宾,河中永乐(今山西芮城)人,唐代道士、道教神仙“八仙”之一。他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熟读经史,曾做过地方官吏。由于他厌倦了乱世纷争,于是就散尽家财,到九峰山修行,取道号纯阳子。道教把他称为“剑仙”、“酒仙”、“诗仙”等,民间流传着许多他的故事。著有《吕祖全书》、《九真上书》、《孚佑上帝文集》、等。
施肩吾
施肩吾(生卒年不详),字希圣,自号栖真子,洪州(今江西南昌)人,唐朝道士。他自幼心怀隐居学仙的志向,**不羁。820年,他考中进士,但是他深知仕途险恶,于是辞职离开官场,东归故里。长庆(821年-824年),他在洪州西山隐居学仙,张籍称其为“烟霞客”。施肩吾也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描写的大多是隐居学仙的乐趣和山林景色,《全唐诗》中录存有他的诗歌。
刘海蟾
刘海蟾(生卒年不详),名操,字宗成、昭远,号海蟾子,燕山(今北京)人,五代道士、道教全真派五祖之一。他原在五代燕主刘宗光朝为相,后来受到高人点化,于是辞官寻道,并向吕洞宾修习丹道,在代州凤凰山归隐。他平时喜好谈论性、命之理,崇尚黄老道术。著有《还金篇》、《黄帝阴符经集解》等。
赵归真
赵归真(?-846年),人称赵炼师,唐代道士。他在唐敬宗朝曾任两街道门都教授博士一职,时常出入宫掖。为敬宗“说以神仙之术”。在文宗朝曾奉命与八十名道士在宫中做道场。唐武宗喜好道术修摄之事,即位后对赵归真更加宠信。845年,赵归真和他举荐的数名道士相互勾结,欺压僧侣。846年,武宗因为每天服用赵归真等所炼的丹药,中毒致死,赵归真于是被杖杀。
闾丘方远
闾丘方远(?-902年),字大方,号玄同先生,舒州宿松(今属安徽)人,唐末五代道士、道教南岳天台宗的重要人物。他16岁就博览经史。34岁时,他在天台山玉霄宫受法箓,后从学弟子超过二百多人。他曾从卷帙浩繁的《太平经》中精选三十篇,编成了简明读本,命名为《太平经钞》。
杜光庭
杜光庭(850年-933年),字宾至,号东瀛子,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唐代道士。因屡次科举考试不第,他在唐懿宗咸通年间(860年-873年)前往天台山学道,拜应夷节为师,是司马承祯的五传弟子。他钻研上清派服气之法,有“传真天师”、“山中宰相”之誉。他晚年在青城山定居,潜心悟道,死后葬于清都观。著有《历代崇道记》。
彭晓
彭晓(?-954年),本姓程,字秀川,号真一子,西蜀永康人,唐末五代道士。相传他曾遇到高人所传丹诀,并在飞鹤山修行,自称“昌利化飞鹤山真一子”。他常用篆符为人治病,号为“铁扇符”。他主张性、命双修,在修炼养生、阐发内丹等方面造诣颇深。传世著作有《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鼎器歌》、《还丹内象金钥匙火龙水虎论》等。
陈抟
陈抟(?-989年),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今安徽亳县)人,五代宋初道教学者。他屡试不第,又与高道隐士往来甚密,于是便决心出家。他是北宋三教合流的第一个倡导者,他把黄老的清静无为思想和道教的修炼方术与儒家的修养、佛教的禅观融会贯通,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被后人称为“陈抟老祖”、“睡仙”等。
曹国舅
曹国舅(生卒年不详),名佾,也作景休,字公伯,真定(今河北邢台)人,道教八仙之一。相传,他是宋仁宗朝的大国舅。史书记载,他性情和易,通晓音律,长于作诗。《神仙通鉴》中记载,他不喜富贵,却仰慕仙道,于是人山修炼,被钟离权、吕洞宾收为徒弟,很快他也修成仙道。
张伯端
张伯端(?-1082年),字平叔,号紫阳,天台(今浙江天台)人,世称悟真先生、紫玄真人、紫阳真人,北宋道士,金丹派南宗五祖之一。他自幼博览三教经书,广泛涉猎各种方术。他在成都遇到刘海蟾授道,于是著书立说,传道天下。在内丹学说上,他主张以内丹作为修仙的途径,强调先修命、后修性,对佛教禅宗的“明性”境界尤其推崇。著有《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禅宗诗偈》等。
刘混康
刘混康(1036年-1108年),字志通,世称“华阳先生”,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北宋道士。在宋神宗朝(1068年-1085年)他就已经名扬天下,受到神宗器重。1108年,在宋徽宗的一再催促下,刘混康奉诏出山。到京城后,他曾奉命在上清储祥宫建造元符别观。徽宗对他极为宠信,曾赐号“葆真观妙冲和先生”,并先后赠诗七十多次。
张继先
张继先(1092年-1127年),字遵正,又字道正,号“翛然子”,北宋末期道士、道教正一派的第30代天师。宋徽宗曾四次派人召其入京,建造醮内廷,并赐其号为“虚靖先生”。张继先得到徽宗的恩宠,但是他淡泊名利,多次请求回归山野,清静修道。他认为“心”为万法之宗,主张人身有“精气、元气、元神”三宝。著有《大道歌》、《心说》等。
王文卿
王文卿(1093年-1153年),字予道、述道,号冲和子,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北宋末南宋初道士、神霄派创始人。他自幼慕道,能诗善文;长大后他得到异人传习道法,修得风雷之术。1122年,他奉诏人京,赐馆于九阳总真宫。1126年,他回乡侍奉母亲,之后朝廷多次征召而不应。著有《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
林灵素
林灵素(生卒年不详),初名灵噩,一作灵蘁,字岁昌,温州永嘉人,北宋末期道士、道教神霄派的核心人物。他原是佛门童子,后来改从道教,远游到蜀地,习得《五雷玉书》。宋徽宗极为宠信他。1118年,他曾上呈《释经诋诬道教议》一卷。1119年,他建议徽宗下诏,将佛改为道。后触帝怒,被斥还温州。著有《归正议》。
曾慥
曾慥(?-1155年),字端伯,号至游子,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两宋年间道教学者、诗人。曾任仓部员外郎、尚书郎、直宝文阁等职。他晚年隐居在银峰,潜心研习道术。他为了研究和进行养生修道,曾从大量道书中精选修道养生术的资料,编成《道枢》四十二卷。另著有《集神仙传》、《类说》、《通鉴补遗》、《宋百家诗选》、《乐府雅词》等。
萧抱珍
萧抱珍(?-1166年),又名元升,卫州(今河南卫辉)人,金代道士、道教太一道的创始人。他原修习箓,并将其演化为“太一三元法篆”,后在卫州自创太一教传道。他主张以内炼为主,符篆为用。太一道的主要宗旨是祈禳劾治、治病驱邪。太一道的教徒坚持以符篆法修传,以符水祈禳,同时也注重内炼。太一教规定道士出家必须受密篆法物,嗣教者还需要改姓萧。
王重阳
王重阳(1112年-1170年),名中字、世雄,字允卿、德威、知明等,号重阳子,金代道士、全真道创始人。1159年,王重阳弃家外游,在甘河镇偶遇神人传授内炼真诀,得以悟道出家。1167年,他东出潼关,前往山东布教,并创立全真道。他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地位平等。传世著作有《重阳全真王重阳
王重阳拜别登程,太守纥石烈出郊外为其送行。分别时间后会之地,王重阳说: “夷门。”后来纥石烈听闻王重阳升化,痛心礼拜。图中所示为王重阳会别纥石烈的情节。集》、《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
孙不二
孙不二(1119年-1182年),法名不二,号清净散人,或称孙仙姑,宁海(今山东牟平)人,马钰的妻子,金代女道士、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王重阳在她家借住时,曾以“分梨”的比喻点化孙不二和马钰。1169年,她在金莲堂出家,王重阳传授她天符云篆秘诀。她初在洛阳凤仙姑洞修道,修成后在伊河、洛河流域游历,并传道度人。著有《孙不二元君法语》等。
刘德仁
刘德仁(1122年-1180年),号无忧子,沧州乐陵(今属山东)人,金代道士、道教教派大道教的创始人。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年-1189年),他奉诏入京居天长观,被赐号“东岳真人”。他行教共38年,提倡“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虚心实腹,守气养神”。他曾作九条戒法传习教徒,即忠君孝亲、诚以待人、清净无邪、安贫乐道、力耕而食、量人为用、不盗窃、不饮酒、不骄盈等。
马丹阳
马丹阳(1123年-1183年),原名从义,字宜甫,改名钰,字宫宝,号丹阳子,宁海(今山东牟平)人,金代道士、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1169年,他和妻子孙不二共同拜王重阳为师。后来,他传真布道,不仅继承全真道,并开创遇仙派,广收门徒,弟子众多。元世祖赠封其为“丹阳抱一无为真人”,世称“丹阳真人”。他还擅长针灸疗法。著有《神光璨》、《洞玄金玉集》等。
谭处端
谭处端(1123年-1185年),本名谭玉,字伯玉,后来改名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宁海(今山东牟平)人,金代道士、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他博览经史,擅长草书和隶书。1167年,王重阳到山东传道时,医好了他久治不愈的风痹病,谭处端因此皈依全真道,苦心修炼。王重阳逝世后,他在伊、洛一带隐居。著有《水云集》传世。
王处一郝大通
郝大通(1140年-1212年),名磷,字太古,号恬然子,又号广宁子,法名大通,宁海(今山东牟平)人,金代道士、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他喜好黄、老、庄、列、方外之书,擅长卜卦占筮之术,尤其精通《大易》。1168年,他得到王重阳的点化,皈依全真教。1175年,他在行乞时有所顿悟,于是在桥下苦修六年,人称“不语先生”;功成后继续往北传教。著有《太古集》。
王处一
王处一(1142年-1217年),号玉阳子,或全阳子,宁海(今山东牟平)人,金代道士、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1168年,他拜王重阳为师,长期在昆嵛山烟霞洞隐居,人称“铁脚先生”。他苦修九年,终于得到大道之要。1188年,他奉金世宗之召,人京主持万春节醮事。著有《云光集》、《西岳华山志》。
刘处玄
刘处玄(1147年-1203年),字通妙,号长生子,山东东莱(今山东掖县)人,金代道士、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他从小丧父,孝敬母亲,不爱慕荣华富贵,清静自守。1169年,王重阳到掖城传道,收他为徒。王重阳去世后,他一个人隐遁于京洛。静心炼性。著有《黄帝阴符经注》、《黄庭内景玉经注》、《无为清净长生真人至真语录》、《仙乐集》等。
丘处机
丘处机(1148年-1227年),字通密,号长春子,世称长春真人,登州栖霞(今属山东)人,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他19岁时在宁海出家,拜王重阳为师。王重阳逝世后,他到蹯溪穴居修炼,历时六年,人称“蓑笠先生”。功成后,他又在陇州龙门山隐居,后开创了全真道龙门派。他在雪山觐见成吉思汗时,多有进言,曾影响成吉思汗下令“止杀”。著有《大丹直指》、《鸣道集》等。
尹志平
尹志平(1169年-1251年),字太和,沧州(今属河北)人,全真道第六代掌教。他曾随丘处机觐见成吉思汗。在丘处机死后,他成为掌教宗师。在他掌教期间,全真教受到元朝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发展十分兴盛。1235年,他在沁州(今山西沁源)主持黄篆醮事。1236年,他奉旨在云中试经,并度化千余道士。他70岁时,传位李志常,并归隐大房山清和宫。著有《葆光集》等。
白玉蟾
白玉蟾(1194年-?),原名葛长庚,字如晦,又字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琼山道人等,福建闽清人。南宋道士、内丹理论家、金丹派南宗五祖之一。他醉心玄学,离家外出遍访名师,参游各地,苦心修炼,在惠州遇到高人点化,修习金丹火候法。后来他在武夷山隐居修道,并致力于传播丹道。他的内丹学说以“精、气、神”为中心。著有《玉隆集》、《上清集》等行世。
俞琰
张三丰塑像
无论是在小说中还是在影视作品中都有很多关于张三丰的描写,那是因为张三丰掀起了道教发展的一个新**。俞琰(生卒年不详),字玉吾,号全阳子、林屋山人,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宋末元初道教学者。他自幼好学博览,人元后隐居不仕,专心著书立说。他继承家传,潜心《周易》,并涉猎丹道。他曾作《玄牝之门赋》,在道友中广为传诵。著有《周易集说》、《易图纂要》、《阴符经注》等。
张三丰
张三丰(生卒年不详),本名通,名全一,又名君宝,字君实,号玄子,辽东懿州(今辽宁阜新)人,元末明初道士,三丰派的创始人。史载张三丰大耳圆目、须髯如戟、龟形鹤背,寒来暑往只穿一件衲衣。他继承了自陈抟以来道教宗师倡导的三教同一学说和内丹炼养思想,行踪飘忽不定,明朝廷多次派人查访而不得。他在武当山创立三丰派,掀起了道教发展的新**。著有《大道论》、《玄机直讲》等。
张留孙
张留孙(1248年-1321年),字师汉,信州贵溪(今属江西)人,元代道教领袖、玄派创始人。他自幼入江西龙虎山,成为正一道教掌教天师张宗演的弟子。随着地位的提升,张留孙自立玄教,并且得到元朝统治者的承认,历经成宗、武宗、仁宗、英宗四朝,备受宠遇。他握有实际职掌,政治地位极高,道教权力极大,在当时道教各派中居首领地位。
刘渊然
刘渊然(1351年-1432年),号体玄子,萧县(今属安徽)人,元末明初道士、长春派创始人。他自幼是祥符宫道士,曾受业于紫阳观赵原阳。1393年,明太祖慕其名,将其召至京城,赐号“高道”,颇得太祖宠信。后来由于他得罪朝中权贵,被贬至云南,在当地传教,广收门徒。他精通道教经典,道行精妙。1425年,他回朝受封,并成为全国道教的领袖。
张宇初
张宇初(?-1410年),字子旋,别号耆山,明代正一派道士。他是公认的历代天师中最博学的人之一,有“道门硕儒”之称。1380年,明太祖敕受他为“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管理天下道教事。传世著作有《岘泉集》、《道门十规》、《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等。此外,他还擅画墨竹,代表作《秋林平远图》、《夏林清隐图》等传世。
邵以正
邵以正(?-1462年),别号止止道人,又称承康子,明代道士。他是刘渊然的弟子,刘渊然向朝廷告老时举荐了他,被召为道录司左玄义,后升任左正一,统领京师道教。当时朝廷的大禳祈之事,大多由他主持。他曾奉命督校《正统道藏》一书,另著有《长春刘真人语录》等。此外,他还编著了一部医学丛书《青囊杂纂》,对道教医学经方的收集、整理和传播做出了杰出贡献。
陆西星
陆西星(1520年-1606年),字长庚,号潜虚子,扬州兴化(今届江苏)人,明代内丹东派开创者。他九次参加乡试,都不中,于是弃儒为道,入山隐居。他自称吕洞宾曾降临他的北海草堂,住了二十日,并亲自授予他丹诀。他把这次授受情况,整理成《宾翁自记》、《道缘汇录》等书。他自称得到吕洞宾的真传、著书立说,阐发内丹的要旨,开创内丹东一派。
王常月
王常月(?-1680年),俗名王平,法名为常月,号昆阳,潞安府长治(今山西长治)人,清代初年全真道龙门支派律宗的第七代律师,被誉为“中兴之祖”。他毕生以振兴龙门派为己任,曾在华山隐居,刻苦修道。1656年,他奉旨在白云观说戒,招收弟子千余人。他受到顺治帝的器重,被赐“国师”。1662年,他亲率弟子南下南京、杭州、湖州等地开坛授戒。著有《碧苑坛经》、《钵鉴》等。
李西月
李西月(生卒年不详),名平权,号涵虚,又号长乙山人,四川乐山人,清代内丹西派开创者。他在养病期间,拜道教高人郑朴山为师。相传,他曾先后得到张三丰、吕洞宾等人传授内丹要诀。他为人效仿陆西星,以隐士的身份弘扬仙道,但不出家。他虽然继承了道教的炼养之道,却不受戒律的约束。他所开创的流派自成一家,世称“西派”。著有《太上十三经注解》、《三车秘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