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斧神工
源自《庄子·达生》:
有个叫做庆的木工,削木做鐮,鐮做成了,观看的人以为是“鬼斧神工”。鲁侯看见了,问道:“你是用什么技术做成的?”庆回答说:“我是个工人。哪里谈得上什么技术?不过,倒有一点小小的诀窍。我做鐮的时候,不敢耗费精神,要先斋戒以安定心神,开初的三天,不敢有丝毫的庆赏爵禄的思念;到了第五天,毁誉巧拙一类心思也没有了;到了第七天,四肢形体都不再想念了,甚至连朝廷也忘记了,这时候,技巧极为专一,外部的纷扰对我不起作用,然后我才进入山林观察树木之性质,自然就能找到最为合适的,鑪钟宛然出现在眼前,尔后进行加工。我心之自然与树木之天然相合,乐器鐮就是这样造出来的。”
庚桑楚言天道
源自《庄子·庚桑楚》:
庚桑楚使畏垒大治,畏垒之民都很尊敬他,要为他建立社稷,当作祖宗一样来祭祀。庚桑楚心中不悦。弟子问其故,庚桑楚说这都是大自然的功劳,“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夫春与秋,岂无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畏垒之民把功德归于庚桑楚,他想起老子经常教导的“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话,认为自己没有做到而心中不快。
列子说妻
源自《庄子·让王》:
列子家穷,容貌有饥色。有人便告诉了郑相郑子阳,说列御寇盖有道之士,居君之国而穷,表明君不好士,请君不要这么做。郑子阳即令官吏送粟给列子。列子辞而不授。使者离去,列子妻痛心地责备列子,说凡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逸乐。现在面有饥色,郑相关心我们,派人送来粮食,您却不接受,难道不是命里注定我们要受穷吗?列子笑着说,郑相本人并不了解我,而是根据旁人之言而送我粟,至其罪罚我时,又将凭旁人之言,因此我不接受他的粟。列子死后,百姓果然把郑子阳杀了。
神巫季咸
源自《庄子·应帝王》:
郑国有个名叫季咸的神巫,能占算出人的生死存亡,祸福寿天,预言哪年哪月哪日发生,没有不灵验的,如同神仙一样准确。郑国人见了他,都惊慌地躲开,生怕说出了自己的死期。列子看到这些情况,佩服的五体投地,回去对他的老师壶子说:“原来我以为您的道术最高了,没想到现在还有比您更高的!”壶子不以为然,说道:“我只给你传授了道的概念,还没有传授其中的奥妙,你就自以为得道了吗?雌鸟没有雄鸟,哪能生出卵来!你用表面的道与人周旋,必然会暴露自己,使人看破你的秘密。去,把季咸请来,让他看一看我。”
御风而行的列子
列子·战国时道家。《庄子》多载其说,道家又加以神化。《正统道藏》本《冲虚至德真经》前有《列子传》,言其居郑圃40年.人无识者。初事壶秋子,后师老商氏,友伯高子。尽二子之道,九年而后能御风而行。该图即绘此情景,明代张路作。第二天,列子邀季咸给壶子看相。离开壶子家后,季咸长叹一声,对列子说:“你的老师面如湿灰,一脸怪相,看样子活不成了,快要死了,过不了十天。”列子哭的死去活来,泪湿衣衫,进去把这话向壶子讲了一遍。壶子并不惊慌,慢条斯理地说:“刚才我处于人静状态,心息相依,若寂若净,虚无恬淡。他大概是只看到我生机闭塞才这样说的吧。再请他来看看。”
次日,列子又邀季咸去给壶子看相。季咸出来对列子说:“幸运啊!你的老师遇上了我,现在有救了,完全有救了,我看见他那闭塞的生机又开始活动了。”列子面有喜色,把这话告诉了壶子。壶子说:“我刚才给他看的是运气时的情形,意与气合,杂念不入,一线生机从脚跟慢慢升起。他可能是只看到了这线生机。请让他再来看看吧。”
次日,列子再次邀季咸去见壶子。季咸一出门就说:“你老师神情恍惚,我无法给他相面。等他心神安宁的时候,再叫我来吧。”列子见壶子,又把这话讲了。壶子说:“我刚才处于阴阳相合的太虚境界。他只看到我守气不动的平和貌相,却看不到脸上有任何别的征兆。达到气机平静有九种状态,这几天我只给他看了三种:一种是像小鱼在潭中微微游动那样安静,一种是像水静止不动一般,一种是溪水虽流但动中有静。还是叫他再来看吧。”
于是,列子又一次叫季咸给壶子看相。季咸来到壶子面前,脚跟还没有站稳,就大惊失色,仓皇逃跑了。壶子喊:“追上他!”列子急忙出门,但没有抓住,回来对壶子说:“不见踪影了,不知去向了,我没有追上。”壶子说:“刚才我给他看的,也没有脱离大道,是万象俱空的境界,一点迹象都不表露出来。他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就像狂风吹起的草芥,就像激流撞击的浮萍,六神无主,狼狈逃跑了。”
列子这才知道自己学识浅薄,没有真正掌握大道。从此返回故乡,三年不出家门。后来,他替妻子烧饭,喂猪就像侍候家人一般,天真待物,不染红尘,摈弃浮华,返朴还淳,持守虚静,直到终身。
无用之用
源自《庄子·逍遥游》:惠子对庄子说:“魏王给了我一粒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在地里,而结的大葫芦有五石之大的容量。用它盛水,它的坚固程度不能胜任;把它切开做成瓢,却又没有这么大的水缸去容纳它。这个葫芦不能算不大了,可因为它没有任何用处,我就把它砸碎了。”
庄子说:“这是你不会用‘大’啊!宋国有一个人,善于制造不皲手的药物,他家世世代代以漂丝絮为业,只在漂丝絮时,擦这个药,可以使手不皲。有一个客人惠子听说这件事后,找到这个人,要用一百金买他的药方。这个人就把全家人召集在一起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以漂丝絮为业,所得不过数金;现今卖出这个药方,一下子可以得到一百金,还是卖了吧。’这个客人买到这个药方,去游说吴王。这时,越国正准备打吴国,吴国就派这位客人为将军,率兵和越国打仗。他率兵和越国进行水战,正是冬天寒冷的时候,因为有了不皲手的药物,把越国打败了,吴王因此奖赏给他一大片土地。同样是一个不皲手的药方,一个人因此而得到奖赏,另一个却只是用它来漂丝絮,为什么呢?因为用法不同,想法不同。现在你有能装五石的大葫芦,为什么就想不到把它作成一个盛酒的大坛子,拿上它去遨游江湖呢?你只愁它太大,没有东西容得下,可见你的心被蓬茅所塞,还没有通达啊!”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们把它叫臭椿。它的树身长的非常粗大,无法用木匠的工具去量;它的小枝子又生的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虽然生长在大路旁边,但是,木匠来回经过,却没有人理睬它。你的言论,大是很大了,就是没有用,所以,大家都不相信。”
庄子说:“你见过野猫吧?它们屈着身子埋伏起来,等着捕捉出来活动的小动物。在捕捉小动物时,东西跳跃,不避高低,结果踏中猎人设置的捕兽机关,死在捕兽的网子里面。再看那牦牛,它大得像垂在天边的云彩,大是很大了,但不会捉老鼠。现在你有那么一棵大树,发愁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广大无边的旷野里?人们无所作为地在它旁边徘徊,逍遥自在地在它下面躺着休息,斧头无法砍伐它,任何东西也不能损害它。虽然没有什么用处,但又有什么祸患呢!”
画地而趋
源自《庄子·人世间》:
孔子到了楚国,楚国的狂人接舆一边唱一边走过孔子的门外。他唱道:“凤啊,凤啊,你的德行怎么堕落到这个地步了!未来的世道,值不得等待;过去的时代,已无法追回。天下有道的时候,圣人成就了他的事业;天下无道的时候,圣人愉快地生活着。现在的世道啊,仅仅能够免受刑戮。‘幸福’乃轻得像羽毛,谁知道它能载重多少?那灾祸,却是沉重得像苍茫的大地,谁也不知道向哪里躲避。算了吧,算了吧!不要再向人们宣扬你那些道德。危险啊,危险啊,画地为牢,无法摆脱!迷阳草,迷阳草,有刺又有毒,你不要堵住了我的路。我走起路来左避右躲,你不要割伤了我的脚!”
秦皇信道
源自《抱朴子·内篇》:
秦朝时,有一个安期生先生,在海边卖药,琅琊人一代一代都能见到他,估计已经有一千年了。秦始皇知道后,就派人请他到宫中交谈,谈话持续了三天三夜。安期生话意境高,宗旨深远,广征博引。秦始皇感到很惊异,于是就赐给安期生金璧一方,价值数千万。安期生接受了金璧,将它放在阜乡亭,并用一两赤玉舄回报秦始皇,同时留下一封书信说:“再过数千年,到蓬莱山来找我。”
安期生见秦始皇时已一千岁了,并未死去。秦始皇刚烈残暴,傲慢凶狠,是天下不相信神仙的人,同时又是容不得与他有不同言论的人。秦始皇问安期生长生不死术,安期生回答得很确当,使秦始皇醒悟过来,相信世间必定有仙道。既用厚礼赐安期生,又心甘情愿地学长生不死术,但没有高明的老师,而被卢放、徐福之流所欺骗愚弄,所以不能得到长生术。如果安期生的言论没有根据的话,那么三天三夜中,早已理屈词穷,必定被秦始皇投下油锅或者杀头,免不了有杀身之祸,他又怎么能得到赏赐呢?
赤雀衔书
源自《抱朴子·内篇》:
春秋时,吴王命令部下采伐山石,修建宫殿,在一块石头中开采到一部书,紫色的文字写在黄金的简片上,吴王和臣子们都不能阅读,就派使者带了书去请教孔丘。
使者到了孔丘那里,骗孔丘说:“吴王在宫中闲居时,有一只赤雀衔着这书放在宫殿上,因看不懂它的内容,所以从远方送来向你求教。”
孔丘看了一看书说:“这是《灵宝方》,讲述的是长生不老的方法,原来隐藏在水中,已经与天地一样长久了,大禹治水时得到了它,朝贡到宫殿中。大禹升仙前,又将它封存在深山的石盒中,现在吩咐赤雀衔了送给吴王,这是天所赐给的。”
由此而论,说明大禹是长生不死的,而且孔丘也是知道的,怎么不知道孔丘等人不都在秘密修炼长生不老术呢?正又说明即使圣人不修炼仙术,但不能说仙术是无功效的。
伯阳炼丹
源自葛洪《神仙传》:魏伯阳吴地人,出身高贵,雅好道术,他不肯当官,只求清居闲处,涵养性情。时人不知其家世。他常说些“治理人民”的话,其实是在讲养生的道理,曾人山烧炼仙丹。魏伯阳进山炼丹的时候,带了三个徒弟和一条狗。他知道有两个徒弟心不够虔诚,就告诫他们:“丹炼成,要先试验,让白狗吃一吃,如果白狗一吃就能起飞,人就能吃;如果白狗一吃即死,人就不要吃了。”
炼丹要掌握火候。如果转数不足,“和合”不充分,丹就含有毒素,吃下去就会暂时处于“昏死”状态,伯阳故意把这种“转数”未足的含毒之丹给白狗吃,白狗马上就死了。伯阳对三个弟子说:“炼丹惟恐不成,今日炼成了,让狗吃,狗死了,恐怕是没有得到神明的旨意,再吃下去其命运恐怕还是与狗一样,你们以为如何?”徒弟们问:“师父您打算服下金丹吧?”伯阳答:“我已违背世情,离家人山,现在没有求得成仙的大道,再回家去实在羞耻得很哪!不论是生是死,休管成仙成鬼,我只有把金丹吃下去!”伯阳说罢,拿起金丹就吞服。丹刚刚人口,伯阳就“死”了。徒弟们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有两个徒弟犹豫地说:“咱们跟随师父进山来炼丹,目的就是为了长生不死,现在师父一吃就死了,该怎么办呢?”另一个徒弟说:“咱们的师父非凡庸之辈,吃了丹就死,恐怕另有天意吧?”他又拿起丹来吃,其“结局”与师父一样。剩下两个弟子说:“炼丹就是为了永生,现在吃丹反而丢了性命,干嘛还要炼丹呢?如果不服用金丹,还可以在人世间快活几十年。”于是,两人决定不再服丹。一起出了深山回家,准备为师父和死去的师兄弟买棺材,收埋尸体。两位徒弟走后,伯阳立刻就从地上跃起来,抱起吃了丹的那位徒弟和白狗,求仙去了。在路上,遇到一位从家乡来人山砍柴的樵夫,伯阳亲笔写了书信,托付给这个樵夫,对两位筹备棺材的弟子表示感谢。两位已回家的弟子看了书信,又后悔又气恼。
道魔较法
源自《厉世真仙体道通鉴》:
张道陵到鹤鸣山时,大魔王率领鬼兵进攻,把鹤鸣山团团围住。张道陵施展了法术,鬼帅倒地不能起来,叩头求饶。鬼帅打了败仗之后,口服心不服,想计价还价,与张道陵争夺信仰者。张道陵正告:“你们既然想同我爭夺民众,那就再较量一下法力,以定胜负。”第一次,比试“投火”。张道陵投身大火中,脚踩青莲而出;鬼帅投身于火却被火所烧。第二次,比“钻木”。张道陵头身钻进木头中,出来时木头的窟窿自动合拢;鬼帅钻木,碰了一下就倒在地上。第三次,比潜水。张道陵入水,乘龙而出;鬼帅入水就被水溺得喘不过气来。第四次,比钻石头。张道陵身人石中,石头被穿透;而鬼帅只能钻进一寸深。第五次,比钻铁。张道陵一钻,又透过去;鬼帅只钻进去半寸。以后又分别比试很多项目,最后鬼帅才服输。
栾巴救千金
源自葛洪《神仙传》:
汉桓帝时豫章太守栾巴善于行啸法。栾巴刚到豫章当太守的时候,了解到庐山上有一座神庙,其“神”能于帐中同外人说话,每每饮酒,在空中传递杯子。栾巴断定这是精怪作祟,准备捉拿,精怪害怕,化为书生,骗了齐郡太守,因其“善谈五经”,齐郡太守把女儿嫁给这位“书生”。栾巴赶来揭露真相,然后朝着空中长啸,“书生”现了原形,原来是一只狸。
王重阳“以水代酒”
源自《甘水仙源录》:
道教全真派领袖王重阳,字允卿,后世封他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奉为“神仙”。王重阳嗜酒成性,他平日出门,随身带个酒壶。有一天,他站在路中,有个道人高声叫喊:“王害风(王重阳自己的戏称),把酒拿来。”王重阳应声就把酒壶递给道人。道人一饮而尽,却指派王重阳用空酒壶到甘河中取水,并且要求王重阳当即喝下。王重阳一喝,发现味道非常好。原来,那位道人就是神仙刘海蟾(刘操)。从此,王重阳以水代酒。
道家神杯
源自《太极葛仙公传》:
被金丹道派尊奉为“仙公”的葛玄,善于喝酒。有一天,一位客人拜访葛仙公。仙公为客人敬酒,没有传送酒杯,杯子自动地飞到客人跟前,客人如果没把酒喝完,酒杯就不会离开。葛仙公生来嗜好饮酒,一次可以喝上一斛,每次喝醉的时候,就跳进深渊溪水中躺着,一整天不起来,直到酒醉解除了,才从水中浮上来,但身体却不会浸湿。
啸旨
源自《啸旨》:
啸有流云霄、高柳蝉啸、空林夜鬼啸、巫峡猿啸、鸿鹄啸、古木鸢啸等等,这些形式也都是模拟自然声响而成的。
酒仙张九哥
源自《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宋代有一位云游道人叫做张九哥,载人仙谱。张九哥常常在京城的街道上随便走,经常向人家讨钱,如果钱多了,他就把多余部分再送给别人。他的吃喝很随便,让人看起来觉得有点邋遢。许多好奇的小孩总是跟在他背后走。有一天,燕王在楼上看见张他,便招呼九哥喝酒,张九哥接过一碗酒一饮而尽。过了不久,张九哥又与燕王见面,燕王给他一壶酒,张九哥依然一饮而尽。一年以后,张九哥突然来到燕王宫殿,要向燕王告别。门卫不肯让他进去,他不管三七二十一,直闯而人,宫中人看见张九哥不通报便闯入宫,都十分惊讶。燕王召门卫询问情况,门卫把张九哥要求进殿的话说了一遍,燕王忙招呼张九哥。张九哥说:“承蒙大王赐酒,我即将离开此地,今日特来相别。”为了报答燕王给酒喝,张九哥在宫中表演了“剪布化蜂蝶”的技艺,他把布剪成蜜蜂、蝴蝶的形状,不知何故,竟然一只只都变成真的蜜蜂和真的蝴蝶,在宫中飞来飞去。
唐皇与道人
源自杜光庭《道教灵验记》:
开元十七年,蜀州新津县(今属四川省)新兴居寺于四月八日举行大斋会。有一位邋遢道人混入僧众中就坐,因不满众僧讥笑,遂闯入佛殿之中,众僧恐其毁坏佛像器物,人内搜寻,不见道人身影,却在一根殿柱上发现了道人形迹,看上去很分明,有人拿刀斧刮削,越刮削形迹越明显。这件事惊动了长史张敬忠,亲自察看之后便写了奏章,向皇帝报告,皇帝诏命林昭隐出使蜀州迎取像柱。这根留下道人形迹的殿柱就被搬到唐代首都长安,安放于东明观中。唐明皇下令模拟柱上隐形之像,画在绢布上,赐给所有道观和一些大臣。
宁封子升仙
源自《列仙传》:
黄帝时人宁封子在烧野兽时获得一块硬泥,于是悟出了制造陶器的道理。有一天,宁封子正在制陶,来了个异人替他掌火,异人能使火冒出五色之烟。异人把“五色烟火”之法传给宁封子。宁封子有了道术,即将“升化”(化尸为仙)时,捡来许多木柴,点燃了火,置身于火堆之中,随着烟气上下。
咒语要诀
源自《云笈七签》卷四十六《秘要诀法》:
谈到咒语的实施时说:“凡传授上法之时,有经之师,当先求感应,然后传之,乃人室烧香,密愿神明,即心拜经前微咒(咒略!)”感应的对象可以有不同,但最基本的则是人们所崇拜的神明。因此,几乎所有的咒语都涉及或潜藏神明之名称,即使有例外,诵念者的心目中也有若明若暗的神明对象。
玉阳真人
源自《体玄真人显异录》:
王处一,号玉阳,宁海人,曾居昆仑山因霞洞修仙,世称之为“玉阳真人”。有一天,王处一奉皇帝诏,从沧州经过,有四位皇亲请王处一到他们捐建的道观内居住。第二天,酒使刘氏请王处一喝酒。王处一答应了酒使的要求,一同到了酒家。酒使说:“久闻先生饮酒不醉,只恨无缘相见,今天。先生的高尚德操已惊动了皇上,有幸拜见,敢请先生畅饮一醉,以足平生之愿。”王处一因为已经吃过饭,要求休息一下再喝。酒使刘氏便退下。没多久,听见王处一鼾声如雷。刘氏与妻子进入酒库为王处一备酒。忽然看见王处一已经在酒库中,扛着酒坛,接连不断地喝。酒使夫妇互相使了眼色,悄悄走出酒库,谁知大厅上王处一依然靠在几案边上呼呼大睡。酒使夫妇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再往酒库,看见王处一已经喝完了一坛酒。
女仙麻姑
源自葛洪《神仙传》:
仙人王方平与年青貌美的女仙麻姑下降蔡经的家。麻姑想见蔡之母和他的媳妇侄子。那时,蔡经弟媳分娩没多久,麻姑观察了一下环境便知道了,于是表示暂且不入内看。她在地上撒了一些米粒,竟变成珍珠。老仙王方平看到麻姑在施展法术,就对蔡经家人说:“我不玩幻化把戏,而想送酒给你们,这种酒出自‘天厨’,味道浓烈,要饮时必须掺点水,你们不要见怪。”于是,以一升酒,配水一斗,让大家喝。一下子酒就喝完了。王方平又运用“意念搬运法”,以千钱托“意中信使”从余杭老妇那里买回五斗酒,与众人痛饮。
樊夫人
源自《神仙传·樊夫人》:
刘纲字伯鸾,为上虞县令。其夫人乃樊氏也。刘纲会些道术,他写的檄文能召唤鬼神,他还潜修道行,世人皆知县令修练道术。
刘纲崇尚家清净无为之说,在其为官其间,政令畅通,绩效显著,百姓受惠,无旱涝之灾,无流离颠沛之苦,深得当地百姓爱戴敬仰。
在闲暇时,刘纲常与妻子樊夫人较量道行的高低。如夫妻两人一起坐在堂上,刘纲先作火焰焚烧起舂谷的屋子,火从东头烧起,樊夫人用道术禁止,火即刻熄灭了。
刘纲家的庭院中间有两棵桃树,夫妻两人各自对一棵桃树忿动咒语,然后驱使两棵树互相搏斗,过了许久,刘纲所咒的那棵树打不过另外一棵桃树,几度逃出篱笆之外。
刘纲取来盘子,吐唾液在盘中,唾液立即变成一条鲜蹦活跳的鲫鱼;樊夫人也唾人盘中,居然成了一头水獭,并且把那余鱼吞吃下去。
刘纲每次与樊夫人比试道术高低时都略为逊色。
盗理
源自《列子·天瑞》:
齐国有位富人国氏,位宋国有个穷人向氏,宋人向氏步行至齐国,向国氏请教发财之术。
国氏说:“我擅长偷盗。自偷盗始,第一年没有衣食之忧,第二年开始富裕,第三年家财殷实,今后我想用一部分钱财接济邻里。”
向氏听后十分高兴,不过他听进去的只是一句财富是由偷盗来的,并没真正领悟国氏说的偷盗道理。于是他翻墙挖壁,凡眼中看到,手能摸到的东西,全都拿回家里。没有过多久,向氏案发,不但以赃物俱在而获罪,而且连他过去积聚的财物也被没收了。向氏以为国氏骗了他,就到齐国去面责他。
国氏问他:“你是如何偷盗的?”向氏就讲了自己的情况。
国氏说:“唉!你难道竟这么不懂偷盗的道理吗?现在让我来告诉你吧。我听说天有四季节令,地有资源肥利。我偷盗的是天时地利。云雨能滋润灌溉,山川河流能育养物产,我偷取用来种植禾苗,繁盛庄稼,建筑院墙,兴建房屋。我在陆地上偷的是禽鸟走兽,在水里偷的是鱼虾龟鳖,没有什么不是偷盗而来的。庄稼、土木、禽兽、鱼鳖,都是自然界的产物,哪是属于我所有的呢?然而我偷盗天地物产就不会有什么灾祸。像金玉珍宝、谷帛财货,都是别人所积聚的财产,难道是老天给你的吗?你如今偷盗了这些东西而被定罪受罚,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向氏听后,还是感到迷惑不解,他以为国氏又在欺骗自己,就赶到东郭先生那儿,去问个明白。
东郭先生说:“人的全身难道不都是偷盗而来的吗?盗来阴阳和气形成你的生命,造就你的形体,更何况身外之物呢?哪一件不是盗来的?当然,天地万物都互相关联,把它们看作是自己的而加以占有,全是心里受到迷惑的结果。国氏讲的那种偷盗,符合所谓公道,所以没有灾祸;而你的那种偷盗,全属私心,所以会获罪名,但为公为私的,都是偷盗;不为公不为私的,也属偷盗。公也好,私也好,都是天地的德性表现。真正明白天地德性的人,哪会去想谁是偷盗,谁又不是偷盗呢?”
主仆易位
源自《列子·周穆王》:
周国有户尹姓人家,家境富裕,善于经营。而在他家干活的仆人,从早到晚不让休息。仆人中有位老者天天累得精疲力竭,手脚麻木,尹氏却仍催他多干活。白天,他干活时呻吟呼号;到了晚上,他就因疲惫不堪而昏昏熟睡。在昏睡中,他的精神散乱,恍惚不定,可他夜夜都在梦中登上国王宝座,位居百姓之上,总理一国之事。他还梦见自己在宫观楼台中游览宴乐,随心所欲的恣意寻欢,实在是快乐无比。等他早上一觉醒来,又去干他的苦力活。有人对他这么劳累很同情,就来安慰他。
老仆人说:“人生百年,白天和黑夜各分其半。我白天做人家的仆役,确实很苦;可到了夜里,我就当上国王,快活无比,我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姓尹的富户由于每天都心里盘算着世事,考虑的是家业,因此身疲心劳,到晚上也照样昏昏熟睡。每夜他都梦见自己沦为别人的奴仆,奔走服役,样样都干,主人还要斥骂杖打,受尽了凌辱欺侮。他在睡梦中梦话不断,呻吟和痛苦的呼声往往通宵达旦。尹氏为此十分苦恼,于是便去向朋友讨教,看看有什么法子可帮他摆脱这番苦恼。那位朋友说:
“你的地位已够显赫,资产财富也很多,远远胜过别人。至于夜里梦为仆人,苦和安逸互相反复,这就是符合事物规律的人世常情。你想在睡觉醒来时和睡得烂熟时,都兼有快乐,哪有这么好的事啊!”
尹氏听了这位朋友的话,以后就放宽了手下仆役们的工作期限和进度,并把自己每天该做的事也省掉了不少。这样,尹氏在夜里梦中的病苦也就减轻了一些。
名实之理
源自《列子·杨朱》:
杨朱周游天下,来到鲁国孟氏家中。孟氏请教杨朱道:“人生在世,如此而已,何必去追逐名利呢?”
黄帝梦入华胥国
《列子·黄帝》讲述了黄帝梦游华胥国的寓言,借黄帝之口说出“至道不可以情求”。张湛于此章注曰:“役心智未足以养性命,只足以焦形也。”“用聪明未足以致治,只足以乱神也。”意即戒除心中的一切欲望、情感和理智,凭着“神游”,才能够进入至道的境界。杨朱说:“有了名声就可以致富呀!”
孟氏说:“富有的人为什么还要追求名声呢?”
杨朱答道:“是为了获取显贵的社会地位。”
孟氏又问:‘那么已经显贵的人为何还要不肯罢休呢?”
杨朱回答道:“这是为了他的身后。”
孟氏又追问道:“人都死了,身后的名声还有什么用处呢?”
杨朱说:“是为了子孙后代。”
孟氏听了又问:“名声对子孙又有什么益处呢?”
杨朱说:“受名声驱使的人必定使人身体劳苦,精神焦虑烦恼。但有了名声的人,自己的宗族都能享受到恩泽,乡邻左右也会沾光,又何况他个人的子孙后代呢?”
孟氏说:“凡是追求名声的人都讲究廉洁,廉洁就会贫穷;追求名声之人也都讲究谦让,谦让地位就不会高。”
杨朱则说:“当年管仲做齐国国相,国君**乐时他也跟着**乐,国君奢侈时他也照样奢侈,国君怎么说,他就怎么做,一切顺从国君的意旨,政令照样得以推行,齐国照样称霸于诸侯。可他死了以后,管氏宗族就因管仲当年没有追求声名,就此衰落下来。田常当了齐相后,国君骄傲时他却谦虚以待,国君
大肆聚敛、搜刮财富时,他却施舍家财。齐国百姓都归心于田氏,姜氏的齐国天下终于被田氏所取代,田氏子孙至今还享有齐国哩!”孟氏听罢,感叹道:“看来还是真名声让人贫穷低贱,虚假的名声却能使人富贵啊!”
杨朱说:“求实的没有名,求名的没有实。所谓名声者,不过是虚伪的东西而已。过去尧、舜假装将天下让给许由的善卷,却因此而不失天下,得以长享用君主之位。伯夷和叔齐真的把孤竹国君位让出,却最终亡国,并饿死在首阳山,真实和虚假的区别,人们就可以明白了。”
大治与小治
源自《列子·杨朱》:
杨朱去见梁王,他说道:“治理天下就像翻手掌那么容易。”
梁王说:“你家中有一妻一妾,尚且不能处理,有三亩园地也不能耕耘,而说治天下易如翻掌,这是为何?”
杨朱对梁王说:“大王,你见过牧羊人吗,一百多只的一群羊,只要叫一个五尺高的儿童拿着鞭子跟随着,就能指挥自如,想往东就往东,想往西就往西。假如叫尧牵着一头羊,舜拿着鞭子跟随在后面,那就不能前进了。而且我听说,能够吞掉船的大鱼,从来不游支流小河;飞得很高的鸿鹄,从来不栖止于污水池塘,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们的目标远大。黄钟、大吕,不可为繁琐的舞蹈反复演奏,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种音乐稀少。能够治理大事的人不治理小事,能够成大功的人不成小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江妃
源自《列仙传·江妃二女》:
江妃二女,人们不明其来历,但常见她们在江边出没,便称之为“江妃二女。”
这一天,江妃二女散步于汉水岸边时,正好与郑交甫主仆打了个照面。郑交甫年少为人轻浮,见到江妃二女宛如天仙,以为自己交上了好运,碰到两个漂亮姑娘,却不知道她们乃是神仙。郑交甫对自己的仆人说:“我想请她们解下身上佩带的玉饰送给我留作纪念,也好与这两个美人结识一番。”
仆人听了,不以为然,他摇头对主人说:“这个地方的人,都是伶牙利齿的,如果您讨不到,岂不自讨没趣,后悔不已吗?”
郑交甫听不进仆人的忠告,就上前与江妃二女打起招呼:
“二位姑娘辛苦了!”
二女说:“先生您远道赶路才辛苦呢,我们又有什么辛苦呢?”
郑交甫见对方已搭上了腔,就开口吟道:“桔子、柚子啊,我用方筐装,放在汉水中,顺流往下漂,我随竹筐行,饮取桔、柚汁。”
郑交甫接着又说道:“你们也该知道我是一个出言不逊,举止粗鲁的人了吧。我就是想向你们讨身上佩带的玉饰啊。”
江妃二女听罢,并没有怎么责怪郑交甫唐突,倒是模仿了郑交甫的语气应道:
“桔子、柚子啊,我用圆筐装,放在汉水中,顺流往下漂,我随竹筐行,饮取桔、柚汁。”
吟完,她们就随手解下佩带的玉饰交给郑交甫。郑交甫大喜过望,像捧宝贝一样接过来,当即就揣在怀里紧贴住心口处,担心江妃二女再索回,也不顾身边的仆人了,急步前行几十步,就想早点抽身离开。可当他停步想把玩一番这不同寻常的信物时,一摸怀中已空空如也,哪儿还有什么玉佩!郑交甫再回过头来,想看看江妃二女,居然也是踪迹全无了。
点石化羊
源自《神仙传·皇初平》:
皇初平,丹溪人,十五岁时开始牧羊。有一道士见其善良,便把他带到金华山石室中,一呆就是四十年,便不再想家乡。皇初平的哥哥皇初起到处寻找弟弟,没有找到,后来在街头卜了一卦。
算命的对他说:
“过去我曾在金华山中看见有一个叫皇初平的人,莫非他就是你的弟弟?”
皇初起听了很惊喜,立即随此人去金华山寻弟,果然在那里找到了初平,兄弟相见,悲喜交集。兄长问初平他放牧的羊在何处,初平说都在山里。他哥哥往东看去,没有羊的踪影,只见一片垒垒的白石。便对初平说:
“山里并没有羊啊?”
初平说:“羊是在那里,只是兄长自己看不见而已。”
其兄与初平一同前往寻羊,到了山东面,初平口中念道:
“叱叱,羊起来吧!”于是,白石皆起变成了数万头羊。
兄长说:“我弟独得神仙之道了,我可以学么?”
初平说:“可以,酷爱道的人便得道。”皇初起便也舍弃妻子儿女,留在山上,与初平一同服食松柏、茯苓,持续上万日之后也得道了,有隐身之术,在太阳下已无身影,且面有童子之色。后来,兄弟俩相伴回乡,亲戚们几乎都已死光了,于是仍回到山中。临走时,将丹方传授给南伯逢,此人后来改姓为赤松子。初起改名为鲁班,初平改名松子。
烂柯忘归
源自《洞仙传·王质》:
王质,东阳人,有一天去山中砍柴,一会儿迷失了路途。在山中转来转去不辨方向,当他转到一个山坳处,忽然发现一个石洞。他在山洞里不知走了多少路,拐了过多少弯,眼前豁然一亮、发现一个新天地。远远一望,只见几个童子打闹和说笑。王质平时也喜爱下棋,他就放下柴担,将斧子随手砍在一株柯上,一饶有兴趣地看两个童子对奕。童子发现王质观棋,就很有礼貌地从怀中取出一颗枣仁似地东西送给他,并要王质含在嘴里咽汁。王质接过枣仁放在口中站在他两旁观棋。不多久,两个童子下完了,他俩看看王质说:
“你已来了很久,可以回家了。”
王质被提醒便准备回家,当他去拿斧子时,发现斧头深深地嵌在树干之中,斧柄也已经腐烂了,他只好空手在童子的指点下下山。不想当他到达山下,全然不是原来面貌,却是时移境迁的数百年之后。
返老还童
源自《神仙传·伯山甫》:
有个叫伯山甫的人,是雍州(今陕西一带)人氏。平时在华山修炼,精思守一、服饵,成为他生活的主要内容。他还经常回乡去探望自己家里的亲人。都已过了二百多年,可是伯山甫看上去还是一点都不显龙钟老态。
伯山甫每次去别人家,进屋后,往往就知道人家先世祖辈以来的善恶功过,就仿佛是亲眼目睹一般。他也能预知未来的吉凶好坏,没有不被他说中和应验的。有次回家后,见外甥女年老衰朽,伯山甫就将带的丸药给了她。伯山甫的外甥女在服药时,年龄已逾七十,是古稀之人,可她吃下伯山甫送的药后,居然逐渐地变得年轻起来,最后竟由老还少,变得貌如桃花,在肤色上与少女都没有区别。
后来,汉朝派遣使者经过西河城东之地,汉使见到有位女子正在用鞭子抽打一个老翁。只见这个老翁头发雪白,低头长跪受罚,毫无半点反抗之意。使者感到奇怪,就问其中缘由。这个女子说:“这是我的儿子。以前我的舅舅伯山甫,曾以神方教我,我觉得很有效,才叫这忤逆小儿服食此药。谁知他就是不肯吃这神药,以致到现在衰老成这个模样,看上去比我差远了。我实在是气不过,这才用鞭子教训教训他。”
使者又问这位妇女和她的儿子现在各有多少岁。女子答道:“我今年二百三十岁,儿子今年七十岁。”伯山甫的这个外甥女以后也去了西岳华山。
玉子修道
源自《神仙传·玉子》:
玉子,是南郡(今湖北境内)人,原来的姓名为张震。自幼即学习众经书。周幽王时,朝廷征召他去当官,他却不肯出任。玉子曾对人慨叹道:“人生在世,一天天地过去,离生越来越远,离死却越来越近了。如果只是贪图富贵,却不知道修身养性炼形的话,生命到了尽头,气绝身亡,即使位居王侯,家中金玉如山,又比地上的灰土好到哪儿去呢?看来,只有神仙度世才可以无穷无尽啊。”
太玄女图于是,一心想修炼成仙的玉子,投长桑子的门下学道,接受了他传授的许多道术。玉子在这基础上,自己钻研修造出一种修炼得道之法,他以五行相生相克之意,用以养性治病消灾散祸。他的道术还能呼云唤雨,兴雷成雾。每次与众弟子出行时,用泥土捏为马形后交给每个人,并让他们全都闭上眼睛,只有片刻功夫,他们就都乘上了高头大马,这种马都能日行千里。传说后来,玉子到崆峒山炼丹得道去了。
指下奇功
源自《神仙传·太玄女》:
太玄女原来的姓名叫颛和,年纪很轻时她的丈夫就撒手西去。有个术士在观察了太玄女与她儿子的面相后,就说道:“母子二人都不会长寿。”太玄女听了术士此言,就立志学道,以求延年益寿。
太玄女所攻习的是玉子之术,功成后能人水而不弄湿衣裳,严冬季节里,她穿着单衣行走于水上,却能保持肤色不变,身体温暖如常,可以持续几天都这样。太玄女还能将官府宫殿、甚至城市中世人所居住的房屋迁移到别处,看上去与原来没有差异。不过,当她用手一指,这些幻象立即不见影踪。
太玄女的手指确有奇特的功能,如遇房门及屋中柜、盒等装有锁的,太玄女以手指后,房门、柜等都会开启。她如果用手指向山丘,就会出现山崩;指向树木,树即枯死。但她如再以手指一下,上述这些又都会恢复原状。
太玄女带着弟子们外出时,行到山间,已届黄昏。太玄女用手杖叩击岩石,岩石显现出开启的门户。进入其中,床帷米仓俱备,因此,太玄女与弟子们虽行万里之外,也能过平常一样的生活。
太玄女法术甚高,她所演练的三十六术,很有神效,曾无数次救活濒死之人。
人们不知道太玄女平时到底服食些什么,只是见她的容貌越来越年轻,一头乌发如同黑漆。后来她得道,人们再没见过她。
尸解仙法
源自《真诰》:
晋元帝大兴元年,鲍靓往江东,于蒋山遇阴真人。阴真人说:“你有道骨,我将授予你尸解仙法。此法分上下两等。上等用刀,下等用竹木,但都得以丹砂朱笔书写‘太上太玄阴生符’于刀刃竹木左右,继而画脸目,如死于**之状,真身即可隐遁而去。”鲍靓得此法后往丹阳郡。死时葬于石子冈。后苏峻作乱,挖掘鲍靓墓,开棺却不见尸骨,仅存大刀一把。苏峻部下欲取走大刀,突然坟墓左右出现兵马喊杀嘶叫声,大惊失色,而大刀也发出如雷震耳的响声。
胎息
源自《胎息杂诀》:
胎息是修习气法者所追求的一种高深境界。按照《胎息杂诀》所说,其基本要领是“无思无虑,体合自然,心如死灰,形如槁木”。这是实施胎息功在意念上的要诀。胎息的宗旨正是要恢复婴儿于母腹中的自然呼吸状态。这种恢复,既是思想意念由杂而专的纯化过程,又是后天呼吸法式向先天法式的复归。
介琰隐身
源自《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介琰有隐身之术。他曾随师父白羊公杜必前往东海郡,经过吴国地域,吴主孙权待之以礼,构筑静室使之安歇。每天,孙权都亲自来探望,派人照料。吴主知道介琰有道术,想学习,但介琰不肯传授,吴主孙权大怒,吩咐左右把介琰捆绑起来,命士卒开弓射箭,介琰使了隐身术,留下绳索,潜行而去。
使我之气,攻我之疾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有《服气疗病》篇,认为“凡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从时至时,便自消矣”。这是以我之气攻我之病的服气疗病法。
脏腑清休,气泰无病
源自《服气精义论》:
生之为命,以形与神为资本;气之所和,本于脏腑;因此,“形神贞颐,则生全而享寿;脏腑清休,则气泰而无病”。然而,世人禀精结胎的初始,各因四时的异诞的不同而形立,“性之本罕备五常之节”。所以,躁扰多端,嗜欲增结,或是“积不、痾于受生之始”,或是“致疾于役身之时”。由此,喜怒忧伤,便自内而生疾;寒暑饮食,便自外而成病。说明形体中疾病之所以生成,有源于自身内部的精神性因素,也有源于自身外部的物质性因素。因此,诊断疾病、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都必须从内部和外部、物质性因素和精神性因素着眼。
修道“五渐门”
源自《天隐子》:
修真达性,不能顿悟,而必须“渐而进之,安而行之”,于是提出修道的“五渐门”之说,即“澡身虚心”的“斋戒”门,“深居静室”的“安处”门,“收心复性”的“存想”门,“遗形忘我”的“坐忘”门和“万法通神”的“神解”门。该书还强调:“了一则渐次至二,了二则渐次至三,了三则渐次至四,了四则渐次至五,神仙成矣。”
女仙“授书”
源自《真诰》卷二:
七月一日夜,紫微王夫人九华安妃等神仙同时降临坛场。过了一段时光,道人杨羲虔诚地向各位神仙介绍了自己的情况,祈求安身之术,并想知道贵贱之分别、寿命的长短。于是,女仙九华安妃(附体于降神者)开口大笑。后来,九华安妃便“授书”杨羲。
日林“石镜”
源自《述异记》:
日林国有个石境,人们管它叫仙人镜,其方有数百里,闪闪发光。可以照透五脏六腑。国人中如果有疾病,在大镜前照一照,便知道病起于哪一个脏腑,然后采神药服用,病就会好。
沧海桑田
源自葛洪《神仙传》:
女仙麻姑下降王远家。麻姑自称她已经三次看见东海变为桑田,她到蓬莱时又发现水比过去浅了一半左右,于是怀疑大海还会变成陆地。麻姑之意为:人间变化是巨大的,而仙人却能长生。只有追求永恒之道,与道合为一体,方能超出生死之外。
真诰
源自梁朝道士陶弘景《真诰》:
“真诰,真人口授之诰也。”“真人”是道教对神仙人物的尊称。“诰”是上对下的一种诫勉。可知“真诰”与“神灵附体而告”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