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抟(871-989,唐咸通十二年至北宋端拱二年),宇图南,自号扶摇子,后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唐普州崇龛(今四川重庆潼南西境)人。五代、北宋初道教学者,太极文化创始人。
陈抟像陈抟开创的太极文化,主要包含由他首创的先天易学,所绘制出的简易《太极图》、《先天方圆图》和由他传出的《河图》、《洛书》,及其所著的《易龙图序》、《太极阴阳说》、《正易心法注》等图表和文章,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产生于五代后期.对于统一全国,发展国民经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推进人类文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等,都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陈抟开创的太极文化,主要包含由他首创的先天易学,所绘制出的简易《太极图》、《先天方圆图》和由他传出的《河图》、《洛书》,及其所著的《易龙图序》、《太极阴阳说》、《正易心法注》等图表和文章,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产生于五代后期,对于统一全国,发展国民经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堆进人类文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等,都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太极文化以《太极图》为核心,包含着我国独有的阴阳学说、八卦学说、河图洛书学说等。海内外许多学者都一致肯定我国的太极文化,是科学原理的基本雏形。韩国把太极图、八卦图作为他们的国旗图案。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1646~1716)创二进制,在康熙年间来华访问时得到《先天方圆图》后,他惊喜地发现“先天”六十四卦的阴阳爻数据,竟与他的“二进制”原理相吻合,从而进一步完善了二进制,成为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基本原理。
1.绘制先天方圆图
《先天图》的外层为一大圆圈,表示无极的宇宙,天地万物,无不包藏其中;圆又表示无穷运转,万物生生灭灭,无始无终,永无体止。圆圈之内的阴阳二仪.白色象征阳,为动态,黑色象征阴,为静态,一动一静,陈抟绘制的先天图妙合而凝,动静互含而“长于变”,黑白西条鱼形作环抱之状。象征阴阳二气纲组**,是“太极生两仪”之意。阴阳消长表示为渐进过程,其中蕴含八卦之象。阴阳二气此长彼消,呈渐进有序的变化规律,阴阳二仪中的白黑二点,俗称鱼眼眼,白点为阳精。黑点为阴魄。黑中显白点,代表阴中有阳,象征月中含阳精;白中显黑点,代表阳中有阴,象征日中有阴魄。
四川安岳真相寺陈抟像陈抟将道家《老子》“复命于无极”和儒家《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哲理融合在一起,创制出《太极图》,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从此,儒道两家的哲学本体论有了中心概念——“道”和“太极”的认识:物质的本原即是“道”,物质的阴阳本质即是“太极”。这样,儒道两家都把“道”和“太极”及阴阳八卦学说,作为哲学本体论的基础。
陈抟绘制的先天方圆圈
陈抟绘制的《先天方圆图》,依据”天圆地方”说:首先把太极阴阳两仪学说落实到“天地”2字上,设想“天”、“地”各有64象。象即物,任何物质的东西,都不出“天地阴阳”这个基本范畴,因而作出了“动之则分为四象,静之则总归太极”的结论。《先天方圆图》圆图内圈着方图,圆图象征天包地外,方图象征地处天中。其组合之妙,皆符合《易》学原理。
得道仙翁于洛阳龙门石窟陈抟墨迹陈抟最初时常出没于河南一带都邑,即史书所谓“多在京国之间”。他拒绝同世人交往,野冠草服,行歌坐乐,日游肆,加上他早有诗名,于是名声大震。京洛“士大夫挹其清风,欲识先生面,如景星彩云之出,争先睹为快”。
后来陈抟离开洛阳,漫游天下。后晋时他到过巴蜀。后来在云游中遇到孙君仿和獐皮处士,说武当山儿室岩是隐居的好地方,陈抟遂人武当山。《宋史)说,他在武当山服气辟谷,恬然自处,达20余年之久,一方面苦修道家内功,一方面潜心易学研究。
2.预见自己“非帝即仙”
他善于观相看骨,预言未来。他曾对着镜子给自己看相,十分自信地预见自己的未来“非帝即仙”。这就是说,不当皇帝,就做神仙,二者必居其一。这大概就是他不去深山野岭,而游京国之间的隐秘,是他起名“图南”(谋图南面称帝之意)的根源。他曾有《隐武当山诗》:
万事若在手,百年聊称情。
他时南面去,记得此山名。
这诗反映出这位玄门弟子有图谋南面称帝,主宰万事的政治抱负。
后周时陈抟移居华山云台观。在华山,陈抟不是闭门长睡,便是与吕洞宾、钟放等隐十交游,似乎没有什么奇异之举。其实,这位年过70的老道并未放弃武当山立下的雄心壮志,在冷静地观察天下局势的变化,寻找南面称帝的时机。
陈抟当时社会上关于陈抟的传闻不少,或云陈抟隐所并无道士居住,只有兽迹鸟声;或说樵夫远望白骨一堆,近看乃陈抟在熟睡。华川长官罗彦威把这些传说奏报周世宗柴荣。世宗为五代明主,本不相信仙佛等事,他曾以为僧尼不耕不织,坐费衣食,掀起过废佛运动。现在他想收揽天下英雄,说不定这位道士有奇才远略,于显德三年(956年)召85岁的陈抟进京。世宗派人把陈抟锁在宫中,令侍卫军士轮番守护,以证实陈抟的“睡功”。果然,陈抟熟睡月余方起。柴荣信服陈抟是有道之士,非虚妄怪诞之徒,乃在便殿召见了他,向他求教黄白之术、成仙之道。陈抟却郑重地说:“陛下为四海之主,当以致治为念,奈何留意黄白之事乎!”世宗对陈抟的回答本不高兴,又被“善睡”所迷惑,就摆出礼贤下十的姿态,拜陈抟为谏议大夫。陈抟坚辞不受。最后世宗赐号“希夷先生”,送归华山,令当地官员多加关照。
不久,周世宗病故,嗣君年幼。陈抟认为这是夺取皇位的最佳机会,便率领追随者数百人向汴京进发。尽管他料事如神,却没料到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捷足先登。他在途中听说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了后周政权,自知无力扭转乾坤,“非帝”已成定局,唯成仙一途了,遂回归华山,永为道士。
《太华希夷志》说,陈抟“当五代之时,有拨乱济世之志,所学得皇王帝伯之道,闻宋太祖登极,知天下已定,遂人华山为道士”。历史的阴差阳错使陈抟未能实现他“万事在握”的夙愿,但他的经邦济世之才还是为后代所公认。宋太宗在诏书中称陈抟“道尊黄老,怀经纶之长策;不谒王侯,蕴将相之奇才”,并赐号“希夷先生”。“希”与“夷”,即出自本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