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想占有更多,却被更多占有了。
我不贪心,便不会迷失自己。
我视我为小我,我视人为大人。我小他大,我感到害怕。我不妄为,我努力保全自己。我所做的事都是小事,但小事情也有大满足。这样岂不也好?
一只小蜗牛趴在石头上,他看到一头大象走过。大象的身后跟了一群饿狮。不久狮群吃了大象,地上染得一片绯红。小蜗牛看到了这一幕,胆战心惊,又为自己感到庆幸。狮子是不会来吃一只小蜗牛的,我越小越安全,我越没用就越有用。
在我的书桌上摆了一盆水仙花,是我的弟弟送我的。水仙花不值钱,但我接过花芽时好生欢喜。我照弟弟所说剥去了花芽上的泥,找来一个盆洗干净,把花芽放进去,注入清水。于是我的桌上又多了一道风景。我每天看着它长一点,想象它即将在冬天里为我开出几朵花来,我的心里真的很满足?
游刃三境界
游于牛内
目无全牛,刀有全牛。刀游于牛内,顺其走势而解之。游刃于牛内,牛与刀合二为一,牛就是刀,刀就是牛,就像水就是墨,墨就是水,因此将墨投入水中,水即为墨所染。王羲之的洗墨池很小,只需要洗几次就可以将池水洗黑。庖丁的丁很小,只需要不停地在牛内游走就可以将牛肢解。
游于牛外
刀游于牛内时,刀为牛控制,不得不顺其走势而解之。解牛之后,刀解放了,牛也解放了,这时的刀不再游走,但却实现了真正的游走。刀游于牛外,牛不再是牛,刀还是刀。
游于刃外
刀不游于牛内,而是游于刃外,这样才真正的游刃有余。游于刃外,就是刀游于刀锋之上,人游于人间之外。刀不是刀,人不是人,才不会受伤,才会全身而退。退无可退时,可以不退。
得到一点就够了
那一点其实就是全部,一切都从一点点开始。
老子说:“天得一以清,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老子认为得到“一”就能得到生命的真谛,反之则必然毁灭。
那么“一”是什么?“一”就是道。准确讲,“一”是道的第一次应用,也就是“太一”,“太初”。
《圣经》上说:“太初有道。”就是说最开始时就有“道”,并不是慢慢地才有道。
第一次是最宝贵的,世界的第一次觉醒,熊晋仁把它叫做“原始震撼”,有了这次震撼,就可以苏醒过来,开始有滋有味的生命过程与永生之旅。
所谓一就是一点,那一点其实就是全部。一切都是从一点点开始。
如果某人对你一点点好,那么在他心里必然对你有好感。因为如果没有好感,那么他一点点好都不会给你。
地上万物丛生,各自得到的都只有一点阳光,但我说我们已得到了整个太阳。
热恋中的男孩对女孩说:“我要你的全部。”
女孩想了想说:“不行,我只能把有限的时间给你,我还要去工作,还要孝敬我的父母。我不能给你全部。我没有你要的全部。”
男孩失望地离去了,他以为那女孩不理解他。
其实他错了。女孩愿意给他的那一部分,已经是她能够付出的全部。
朱子说:“心一也,有指体而言者,有指用而言者,惟观其所见何如耳。”
朱子这话是说:人心是一样的,差别仅在于内收与外放而已,关键在于行为做出了什么。
你的一点行为,透露出了你的全部心思。
路边的果树,只要你一伸手即为恶。只要你去叫来主人,他就会卖给你甚至送给你,这便为善了。
别说主人无恶犬看守果树,你心中应有一只恶犬看守你的良知。
朱子晚年后悔自己“存天理、灭人欲”之说,遣散了自己的姬妾自己一个人过。说什么“存天理、灭人欲”,他分明是存自虽的天理,灭人家的人欲。这是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的。
朱子晚年这一点点行为,终于使他终于跻身圣贤之列,可谓不易。
永远游刃有余
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
——《庄子·齐物论》
“游刃有余”不是指巧,而是指大。如洪水泛滥,冲到哪里都游刃有余。人们通常以为“游刃有余”是圆滑、是聪明,其实刚好相反,它是很大气的,它重拙,所以有效,所谓“重剑无锋”即此。庖丁解牛,“巧”的背后是一种大力在游动。
高手处世,应该从“人无我有”的地方人手,要骑墙,不要碰壁,这样才能左右逢源。
同样地,如果是对敌,也要从对方的薄弱环节进攻,这样才能将它逐一瓦解。
老子说:“以无有人于无间”(用没有进入没有的空间),也就是这个意思。
怎样才能永远游刃有余?庄子说:“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这样就可以永远游刃有余。
“注焉而不满”,指永远注不满。
“酌焉而不竭”,就是永远取用不完。
大海就是这样的,既注不满,又用不完。俗语说:“大海不可斗量”,也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做人做到大海的境界,当然就可以游刃有余了。比如大海泛滥为洪水,洪水冲击岸上市,自然是游刃有余的,因为它力太大,所以一切阻碍在它面前都失却了效果。这才是真正的游刃有余。
“游刃有余”不是指巧,而是指大。
人们通常以为“游刃有余”是一种圆滑,是一种聪明,其实刚好相反,“游刃有余”是很大气的,它重拙,所以有效,所谓“重剑无锋”即此。
庖丁解牛是巧,但这巧的背后是一股大力在推着他的手游动,否则必不能将大牛肢解。这一点我们必须看到,这是以前人们都忽略了的。
游刃有余是一种心手合一的境界,它关注于手上的事情,不分心,也不贪多,点到为此,所以胜算很大,做人成功且快乐。
人憩品
一定要戒掉幻想这口瘾
不要自己制造迷幻药服下,要真正做一回人。
老成子听见尹文说“我们人类就是造物主的幻术变出来的”之后,相信了他的话,回家深刻地思考了三个月,于是能让自己生死自由,能让春夏秋冬四季都正常,不至于季节颠倒或偏差。但他又能让冬天打雷,夏天起冰。让飞的学会走路,让只会走路的会飞。老成子终身不写书,因此他的绝活就没有传下来。
列子说:“善于变化的人他的道术总是隐秘的,他的作为又与常人没什么区别。照此推想,三皇五帝的莫大功德、莫大作为,未必都是他们有多么的厉害,或者就是一种幻术变化出来的。但幻术就是幻术,又怎能测出来呢?”
列子的怀疑有理,既然一切都是幻变出来的,谁搞的事?其实先前我已经说了,不是谁向我们施幻术,而是我们自己向自己施幻术。
每当我们想得到什么时,我们就向自己施幻术——假装已经占有。
每当我们想得到什么又得不到时,我们就向自己施幻术——假装我不在乎,是我不要了。
每当我们被伤害,我们就向自己施幻术——他伤得更惨。
每当我们要死了,我们就向自己施幻术——我不过休息一下,我没有失败。
这样看来,人的一生无非是幻术,人的文化无非是幻术。好看但虚假,厉害但全无用处!
有没有不要幻术就能生活的人?有的,那就是真心做人的人,道家称之为“真人”。一颗真心不易寻找,你认为它在大荒之中,昆仑山上,其实它就在你的每一次哭与笑中。
真人处世之道:
一、不要幻觉,要真实的感觉。如果这感觉亦真亦幻,那么就不要这感觉,没感觉我也能做好!
二、不要幻术,要用最老土的办法穿衣吃饭。小时候饿了找娘,长大了饿了找饭,并把饭给娘。老子说:“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即是此意。
三、不要幻想,要用最笨的方法求爱。求不到就算了,绝不意**与苦恋一生。如果你的某个想法亦真亦幻,那就彻底抛弃这想法,什么想法也没有也不会死人。因为你有手,完全可以养活自己。宁肯要真实的草,也不要幻想的苗。
四、不要相信任何幻灯片!别人给你说的,都是在空墙上放幻灯片,你能拿来当饭吃吗?不可相信人,你要相信自己。你来自泥土,必能向天空伸展你的花与实。老子劝孔子扔掉仁义
孔子欲把西边的经书储藏在周王室,子路出主意说:“听说王室掌管典籍的史官老子,引退在家,先生想藏书可以请他帮忙。”
孔子前去看望老子,老子对孔子的要求却不答应,孔子反复解释,老子打断他的话说:“太复杂了,只说要点。”
孔子说:“要点在仁义。”
老子问:“仁义是人的本性吗?”
孔子说:“君子不仁不能成就名声,不义不足以立身社会。”
老子问:“什么是仁义?”
孔子说:“中正而和乐外物,兼爱而无偏私便是仁义。”
老子说:“无私就是希望获得更多人对自己的爱,先生想让天下的人都失去养育自己的条件吗?天地常在,日月常明,循自然状态行事就是最好的了。又何必标榜仁义,岂不是像击鼓寻找逃跑的人吗?鼓声越大,跑得越远,先生莫扰乱了人的本性啊。”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
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繙十二经以说。老聃中其说,曰:“大谩,愿闻其要。”孔子曰:“要在仁义。”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老聃曰:“请问何谓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老聃曰:“意!几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庄子讲这个用意很明显,讲人要扔掉道德啊文化啊,这些枷锁,才能回归本性。
人的道德之所以是坏的,就是因为它借劝善而助恶。它以劝你回归本性的方式乱你的本性。邪者莫不自夸是正,正人君子又往往太邪门,正邪之外,始有正义。善恶之外,始有善道。
庄子指出:造化生出这个世界,已经不错,你要是觉得它不完美,你另外造一个看!你显然造不出,你只能局部修补,这就是为害了,须知原形不可更改!
知道得越少越好
知道得越多越苦恼,越少越轻松。不知道就不苦恼。
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
这句话指出“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人到的地方越多,见过的事越多,知道得越少。
人获得真理不是因为多,而是因为少。
明白逝去的,明白遗憾,才会悟道。
同时,少让人丰富,可以完美。
《圣经》上耶稣说:“我实话告诉你,这穷寡妇所投的(捐献)比众人还多,因为众人都是自己有余,争出来投在捐项里;但这寡妇发现自己不足,把她的一切都投上了。”
正因为寡妇拥有少,所以她的投入比任何人都多,为神悦纳。
人知道得越多越苦恼,越少越轻松。不知道就不苦恼。
玄奘万里取经归来,唐太宗问他:
“取到真经了吗?”
“取到了。共有三十五大部,五千零四十八卷。”
唐太宗不由怅然若失。又问中国之外有多少国家?
玄奘说:“西域有三十大国,三百小国。西域之外有天竺,天竺之外有大食、大秦。大秦之外还有无数国度。”
唐太宗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他以前认为中国是最大的,甚至是唯一的。如今才知道远远不是那么回事。
他因知道得多而得大苦恼。
知识害人,知识误人。
人人爱说“我有见识”,其实有什么见识。把一根筷子放进水杯里,筷子长大而弯曲。你还敢相信你的眼睛吗?
大雾里一个小水洼你远远望去以为是个大湖,你告诉旁人要准备船,结果雾散了一跃就过去了,你还敢夸自己有见识吗?
问风,风不知道自己来自何方。问云,云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散。
问自己,什么是自己?
我们果然也不知道。不知道好!知道了又有什么用?不如安安静静地享受现在。你看云多美好,看风多美妙。
你不用问,你欣赏身边的变化就可以了。
你什么都不用知道,你只管把现成的拿来用就好了。南郭子綦承认自己是枯木死灰
南郭子綦靠着小桌子坐着,呼吸缓慢,离神去智,好像精神脱离了肉体。
他的弟弟颜成子游陪他在跟前,问道:“怎么回事呀?诚然形体可以像枯木,心灵难道也可以像死灰吗?”
子綦说:“如今我已摒弃了偏执的我,你知道吗?你也许听说过人籁,但未听过地籁,也许听说过地籁,却未听说过天籁吧!”
子游说:“请问何为三籁?”
子綦说:“竹箫吹出的谓之人籁,风吹万种窍孔所发出的不同声音谓之地籁和天籁。”
“枯木死灰”一词即源于上面这段话,但并没几个人懂他的意思。下面我先来解“枯木死灰”,再来说“三籁”。
“枯木”指干枯的树木,“死灰”指熄灭的火灰。“枯木”与“死灰”两个词单看没什么,连起来看就有意思极了。
人的一生就是从枯木到死灰的过程。
准确地说,人的一生要经过三个阶段:荣木、枯木、死灰。
所谓“荣木”,指茂盛的树木,比喻人活得好的时候。但这时你真的活得好吗?枯荣之间,吾心何之?
陶渊明有首《荣木》诗,专门言此:
“采采荣木,
结根于兹。
晨耀其华,
夕已丧之。
人生若寄,
憔悴有时。
静言孔念,
中心怅而。”
陶渊明这首诗大意是:“繁茂的树木啊,结根于此。早上盛开美丽的花朵,晚上就已经掉下来了。人生就像寄居枝头的花,自然就到了憔悴的时候。静下来想想这一切多么无情,我的心中多么惆怅。”
诗人只知道哭穷途,哲人比较好些,知道理性思考问题,但也不管用,只有勇于做事的英雄才可抵抗人生的空虚。
没有不枯的木。
今日的繁华,就是明日的衰败。
人生到了枯木时期,有人整天喊郁闷,他知道好日子已永远过去,永远不再来。他不甘,但他无法,在命运面前只能束手就擒。
难道我们真的只能束手就擒吗?
被黑白两道追杀的通缉犯求生的最好方式是自首。一进牢房,他就安心了。
同样地,人生到了枯木时期,唯一可以自救的方式就是先行死亡。
这就是庄子说“枯木死灰”的真正用意。
所谓先行死亡,就是自动进入死灰期。
心如死灰,人奈我何!!
好了,这些话不能多说,也没到完全说透的时候。下面我来解庄子“三籁”之说。
三籁指人籁、地籁、天籁。
人们常说“天籁之音”,其实哪有什么天籁之音?真正的天籁之音不是我辈俗人有福气听到的。我们一天到晚听到的无非是人籁。如能听到地籁,就很有档次了。至于天籁,只有在梦里。
“籁”,本指箫音。箫的声音是气流从竹孔中挤压出来的,因此它天然含有一种幽怨之情。南箫幽远,北箫清亮,其实都一样,北京有句土话,说吹箫能“招鬼”,指的就是说箫的声音太幽,好像引人到了地狱。
小杜名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此处的“玉人”,分明就是小杜意**中的女鬼。明月虽然朗朗,二十四桥却早已不存在,唐朝的小杜要去找南朝的二十四桥,岂非做梦?他还说让玉人教他吹箫,真是不可救药的意**。如果今人读了小杜这首诗去扬州寻梦,那就更痴了。
庄子以箫音比喻人籁。人籁即人的声音,人的声音都是压抑出来的,尖尖的,低低的,幽幽的,像鬼叫。从早到晚,你听不到一句人话,几乎全是鬼叫。比如:公共汽车上售票员声声催魂,让你买票。比如:菜市场屠夫高声叫卖猪肉,何异刽子手刑场得意。又比如:你正午觉,冷不防被什么学校的喇叭吵醒,细听是在进行美德教育,有让人大起阴魂不散的感叹。
人籁当然让人烦透,地籁要好一些。
你走到荒郊野外去,听听风吹杨树叶“沙沙”地响,这声俗称“鬼拍手”,到底比人拍手好听些。你不妨索性坐在杨树下。对,要坐舒服,不要怕脏。你听你听,风吹杨树响,“沙沙”,“苏苏”,继而“呼呼”、“呜呜”,大风来了。你听到九万里高空上气流滚滚。你闭目冥想,听见风吹翼响的声音。那是大鹏鸟带着一股水汽从北冥飞起。它振翼轻飞,无声无息中飞向心中假想的天地,却很快迷失在遥远的旅行里。
你想到神奇的大鹏鸟也终将无所依托,不由得情绪低落,为之不欢。你睁开眼,站起来,看远山。
太阳轰隆远逝。
大地喧闹不休,不肯宁静。
于是你明白所谓“地籁”也不过如此,你从此彻底抛弃了一切人籁与地籁,走上漫漫的寻找天籁之途。
南郭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几者,非昔之隐几者也?”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子游曰:“敢问其方。”
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冷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成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这个故事庄子讲:人要听天籁,才会苏醒心灵。老子说“五音令人耳聋”,指的就是庄子说的“人籁”。人籁郁闷,地籁无常,唯有天籁之音,是心灵的解放。要想听到天籁之音,非得敬天畏神不可。放手一搏不如放手不搏你最大的胆量是放弃。
列子为伯昏无人显示他的射箭术。
列子把弓拉满,放杯水在手肘上,他开始射箭了,一支箭射过去,下一支箭又开射。
箭矢纷飞,列子肘上的水杯滴水不漏。
列子的射箭术异常沉稳,但还跟人没什么两样。
伯昏无人说:“你这是为射箭而射箭,不是射箭的更高境界‘不射之射’。‘不射之射’不是为了射箭,而是为了封箭。不是用箭射中靶心,而是用箭射中箭心,将所有的箭射走。这需要胆量。我跟你到高山上去,我们脚踩乱石,面对着深渊,你还能射吗?”
于是伯昏无人来到高山上,脚踩乱石,面对着深渊,背朝着列子走来走去。又坐在深渊边上,两只脚垂在上面甩**,就像坐在深渊上洗脚。
列子目睹伯昏无人的神定之术,马上匍匐在地,又佩服又害怕,汗水从头流到脚。
伯昏无人说:“至高无上的人可以飞升天境,又可以潜入地府,在八极之中挥洒自如,气色不变。现在你害怕成这个样子,看来于此道是不行了!”
一个人小时候吓破了胆,再想胆子大很难。办法也不是没有,你给他一个壮胆的机会,让他做一件够大够威风的事,就成了。
正是这样,你要给你自己机会壮胆。不是你胆子本来就小,而是你不让它大。要自己给自己机会,自己壮胆。
伯昏无人在深渊上洗脚,把列子吓坏了。伯昏无人说:“你应该处变不惊,有极大的定力才能修道。”做什么都要胆子大,连做缩头乌龟胆子都要大——不是每个人都敢逃跑。你想想你当初为什么敢冒着风险溜掉,当然就敢留下来了。
定力来自胆量。
胆量并非来自自信,而是来自对外物的敬畏。
你敬畏那条大瀑布,你才敢跳下去。你被它抓住了魂飞起来,这是你胆量的所在,而绝不是你认为自己能战胜这条大瀑布就跳下去了。同样的,你与强敌对阵,因为敬畏他,所以才能激发你的斗志干掉他。如果不知敬畏对手,一味自信,就会被对方干掉。
敬畏天地,你就有了胆。
我在《永定河之舟》一诗中写道:
“山脊有人目测鹰的胆量。”
鹰敬畏山,因此飞起来。
人又敬畏鹰,因此可以干掉它。
但你干掉它又有什么意思呢?放手一搏不如放手不搏。放过它,从而放过自己。伯昏无人如果真的跳下深渊洗脚,那就太不划算了。
你最大的胆量是放弃。
千里马痛恨该死的伯乐
马的蹄子可以践踏霜雪,毛可以抵御风寒。它喝泉水吃青草,翘足跳跃,此乃马的天性。
后来所谓“伯乐”出现,凿削马蹄,烙上印记,烙首绊脚把马拴起来,驱人马槽,使马死掉十分之二、三,然后又饿着它,渴着它,驱驰,奔跑,训练,修饰,加以皮鞭和竹条的威胁,马已死了大半。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吃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烙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庄子借伯乐毁掉了千里马的故事,讲人被人类社会毁掉了天性。在庄子故事中,“伯乐”即仁义,而“千里马”就是人。
马弃伯乐而生。
人弃仁义而活。
可悲的不是人毁我,而是自毁天性。
根本不理一切试探
塞其兑,闭其门。
——《老子·五十二章》
塞住你的口,闭上你的门。兑就是口(见《易经·说卦》)。闭口并且闭门,只有封闭状态才能成就自身。不是要你从容应对试探,而是要你根本不理试探。试探之所以是试探,就是要你接招。你不接招,他的一切高明手段必然落空。
东晋名士顾和做扬州从事,月初去上朝。到了没多久,先把车停在大门外。
大臣周凯去见丞相王导,经过顾和身边。顾和扪虱而坐,好像没看见周凯。
周凯已经走远了,又走回来,指着顾和的心说:“你这里面有什么呀?”
顾和说:“这里而是深不可测的东西!”
周凯进了大门,对王导说:“您手下的一名小吏我看有大臣之才。”
周凯说错了,顾和根本不是大臣之才,而是大匠之才。我的意思是:只有他伤别人的,别人伤不了他!当然,他更懂得彼此不相伤。《庄子》上讲有个大匠(宗师级别的木匠),碰到一棵神木,大匠的弟子要砍,大匠敬畏这神木,决定不砍,彼此不相伤。
总有些东西让人敬畏。
总有些东西让对手敬畏。
总有些东西让敌人敬畏。
明白这个,你就真正地无畏了。
顾和为官凶险极大。他不惊不乱,做自己该做的事,无机心,无巧手,就不会被更大的机心与巧手掐灭。
我在这里欣赏的显然不只是顾和“扪虱而谈”的风度,而是欣赏他风度背后的智慧。
顾和是拙而巧者。看似笨拙,其实巧妙。
周凯是巧而拙者。看似巧妙,其实笨拙。
周凯就因为做人太乖巧,后来被王敦杀掉。周凯先前在王导与王敦间穿行,又经常调和王导与皇帝、王导与群臣间的关系,看似巧手,其实他的力全部没落到点子上。有一次有人说王导坏话,皇帝要杀王导,多亏周凯救了王导。但在这节骨眼上,周凯竟然不对王导明说是他周凯救了王导,还对王导开玩笑,使王导误以为周凯也是害他的人中的一个。后来王敦叛乱,拿群臣开刀。王敦要杀周凯,王导没有意见。等到再后来王敦之乱平息了,王导检查过去的文书,忽然发现了周凯当日救他的奏章,这才明白周凯救过他。王导本是性情中人,不由大哭:
“我不杀伯仁(周凯字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冥冥之中,负此良友。”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王导杀伯仁案”的来由,教训不在于王导,而在于像周凯一样的人。王导当然无过错,错在周凯自己找死。
周凯因乖巧而丧生。
我们当然要做顾和。而周凯竟然还敢试探顾和的斤两,可见他确实不知道自己的斤两!
顾和不但不吃周凯那一套,而且不吃王导那一套。王导是贤相也好,权臣也好,跟他没关系。他做官也就是有碗饭吃,跟做农民、商人没区别。
有了这种心态,才能把官做好。做官是他的工作,他当然要把工作做好。
做人方面,顾和也很高明。他根本不理一切试探。
不是要你从容应对试探,而是要你根本不理一切试探。
试探之后,即是陷阱。
你不看他的眼睛,他的眼神就毒不到你。当然,你看他的眼睛又何妨!不过是一双死鱼眼,你清清亮亮的眼睛还怕他吗?
你不与他说话,他话里的针就刺不到你。当然,你与他说话又何妨!不过是一根针,你让他刺空气去!
周凯问得蠢,他问顾和:你的心里都装了些什么呀?
顾和回答得绝,他说:我的心里装的东西深不可测!
顾和让周凯明白:你想干什么我都知道,我知道的却非你所想。
一句话就把周凯挡回去了。
试探之所以是试,就是要你接招。你不接招,他的一切高明手段必然落空,便无麻烦。
当然,接招又何妨。智者最大的招数就是“无”,让对方的针刺空气去。
魔鬼对耶稣说——
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跳下去(从圣城的殿顶上)。
耶稣说——
不可试探主你的神。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知其母,又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老子·五十二章》
天下有个开始,世界有个起源,那就是道,道是天下万物的母亲。既然知道了这个母亲,就应该知道她的儿子,那就是人。人是大道的儿子。既然知道我们是大道的儿子,就应该紧紧守住我们盼母亲。这样就终生都没有售处。讲具体点,你要闭上你的嘴,关上你的门,不用那么累。如果你狮子大张口,一定要想办成所谓的大事,那么到死都没人救得了你。看见细微,才叫有眼力。坚守不去伤害的原则,才叫有能力。你要用你获得的大道回归正途,也就是回归自然,不要自己给自己惹祸,这就叫抓住了常有之道,可得解脱。
“天下母”,天下万物的母亲,指道。
“不殆”,没有危害。
“兑”,嘴巴。
“济其事”,想办成他的事。“济”,成功。
“明”,好眼力。
“柔”,不逞强,甘愿为下,甘愿孤独。此处指不去伤害。
“用其光”,用你的大道。光,智慧,指大道。
“明”,光明世界,指本来宇宙,天堂,也可解释为自然。
“袭常”,抓住、获得常道。袭不是袭击,也不是承袭,指迅速抓住。
老子这章主要讲要封闭自己,才能接通黑暗之光,进入大道。不要太全开放自己,否则就是为别人献祭。
不必理会别人的话中玄机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
——《老子·四十九章》
讲信用的人我相信他,不讲信用的人我也相信他。老子这话是说:根本不用管对方是什么人,我一概相信。这是一种“把死马当活马医”的高妙办法。
洪炎《山中闻杜鹃》:“山中二月闻杜鹃,百草争芳已销歇。绿阴初不待薰风,啼鸟区区自流血。北窗移灯欲三更,南山高林时一声。言归汝亦无归处,何用多言伤我情:”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很妙:“言归汝亦无归处,何用多言伤我情。”什么意思呢?翻译过来就是:杜鹃杜鹃,你自己要回去也没有回去的地方,又何必声声叫唤、说那么多话让我伤感呢?
说是伤感,其实是犬烦。杜鹃鸟天天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其实它能归到哪里去呢?最可笑的是它还劝人“不如归去”!岂不讨人厌?
好比一个在外面跑的行人,他心里还有微弱的希望,自己也还知道家乡的方向,因此他还能继续走下去。但这时他碰到一个疯子对他说:
“你应该去那里。”还指给他看。
或说:“你应该回去。”还做恳劝状。
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当然是要毫不理会,走自己的路。
有人要问:“你怎么知道那人是不是疯子?”
回答是:“正因为我不能确定他是不是疯子,所以我不能理他。”
没有人不被试探的。
你无论走到哪里,到处可见试探你的人。他们想从你身上套东西,语言闪烁,又不时透露出“机会”与“希望”让你钻。
当然不要理会他。
我们尤其不要理会那些充满玄机的话。
有话请直接说。
凡是听到太深奥的话你就不要听,并且说:“对不起,你说的我听不懂。”走开,离去,最好永远不要再相见。
有的人自以为说话很妙,处处充满玄机。碰到这种情况你不必理会,他的玄机、他设的局自然失效。
一切机巧全然无用,从现在开始,你要用最没有技巧的方式活着。
魔鬼说——
说话是获取人灵魂的简便方法。情场浪子几句话就让小女孩上钩,政客用一番富有**的演讲就让人上当。当然,必要时要伴以眼泪,或“坦诚而爽朗的笑声”。
天使说——
我们说话不是为了说服谁,甚至不是为了沟通,我们说话是为了向可以说得上话的人倾诉。在另一个时候,比如春天,我们用歌声代替歌声说话。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也,歙歙焉。
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老子·四十九章》
圣人没有心。不是没有心,而是以百姓的心为心,想人所想。善人我也善待他,不善的人我也善待他,就得到了善。讲信用的人我相信他,不讲信用的人我也相信他,就得到了信。圣人处大下,不敢不害怕。圣人治天下,反倒不害怕了,只是一个求清静。人个个都有私心,专注于自己的耳朵听到的、眼睛看到的,唉,圣人引导他们回归自然,乃至清静无为,就像对小孩子一样。
“心”,思想。
“圣人无心”,圣人没有思想,也没有智慧,有的只是一片自由状态与自然状态。
“百姓心”,即常人心,即做人求虚荣,做事求成功等种种贪婪欲望。
“怵怵”,音chu,害怕。
“浑其心”,淡其心。“浑”,浑沌,即清静无为的自然状态。
“注其耳目”,关注自身感受,指身陷小我,不能自拔。
“孩之”,把他当小孩。孩,动词,以之为孩。
老子这段话主要讲圣人与常人之间是个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圣人引导常人,回归自然,投身大道。圣人想获得引导常人的资格,就要包容。常人有心(有私心)、常人不善、常人不信(不讲信用)、常人只管自个,这些人性不好的一面圣人统统包容。
不是改正他,而是包容他。
好比江河不会把地面清洗干净再流过去,而是什么地方都流。
鱼不可脱于渊。
自己解套
——《庄子·口箧》
人生的麻烦,全是各种礼俗搞的。杜甫诗云:“先王设网罟,作法害残生”,就是此意。人必须反叛世俗才能快意人生,否则必作茧自缚,玩火自焚。庄子说:“包不可脱于渊”,就是讲人不可自失本性。
有多少人,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这就是禽兽行为了。
很多人自以为是正人君子,其实是禽兽、有的人一生是从禽兽到圣人,行的人一生是从圣人到禽兽。凡此种种,皆是虚妄。你要做男盗女娼,就好好地做男盗女娼,反正“盗亦有道”,反正“笑贫不笑娼”,娟与盗并不是最畜生的一种活法,最畜生的活法是满仁义道德的那种人。咱不玩那一套。不好玩。
最近我看了一本知青小说《狼性高原》,里面对当时情况的揭露让人触目惊心。几万知青被赶到青海高原,任那些头头们宰割。指导员在麦地里作践女知青,连长夜袭洞房,师长将看得上的姑娘唤来房中任意凌辱,等等,这些畜生都是满口仁义道德,却丧尽了天良、
有多虚伪,就有多残酷。
中国的这种传统由来久矣,源于人性古来即有的堕落,原不关提倡“仁义”的孔子什么事,不关儒家什么事。“儒教”是西方学者炮制的一门宗教,根本不存在;“礼教”是“五四”革命家臆想的一种传统,也根本不仔在。只有儒家与儒学是真实的。
我们与其清算传统,不如清算自己的人性。
在每个人的内心,魔鬼在蠢蠢欲动……
这个魔鬼就叫“自以为是”。
人闲品
行事之情而忘其身。
相忘于江湖
——《庄子·人间世》
江湖很大,一条鱼可以与另一条鱼水不相逢。同样的,大道宽广,人与人可以互不伤害,各自前行。不要强迫走在一起,不要牵挂。忘掉他是纪念他的最好方式。
人之所患,在于老是忘不了自己,同时对别人耿耿于怀。
那种时刻忘不了自己的人,将迷失自己。
永远对别人耿耿于怀的人,将受伤害更深。
人不忘掉自己是很麻烦的,容易养成一种坏习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人都应该围着他转,一切事情都应该为他服务。这显然不可能,为什么不忘掉自己轻松生活?
忘掉自己包括三个主要方面:
一、忘掉自己的能力。
这一层最重要,以为自己很有能力,就会去搞很多事,以致收不了场,以致累死。庄子说:“能者多劳,智者多忧”,就是这个意思。庄子又说“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也是此意。
二、忘掉自己的身份。
人一旦戴上各种高帽子,就想在各种场合证明它,结果弄得自己很狼狈。我有个朋友,自认为很有钱,其实他远不是那种富甲一方、甚至富可敌国的大富翁,只是一般的有钱人而已,结果他写了一本教人怎样致富的书,被圈里朋友嘲笑不已,书也不好卖,富人俱乐部也不会因此而吸纳他,真是贻笑大方。
三、忘掉自己的不快。
人都有烦恼,你越烦恼,烦恼就越大;忘掉烦恼,烦恼就变小了,甚至没有了。
有的人活得一生倒霉,并不是社会对他不公,而是他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不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把屠刀就是自己心中的阴影,它是最锋利的刀,把一个人很轻易废掉,杀人不见血。
由此推断,我们应该忘掉自己的一切,这样才活得轻松,活得自在。比如,男人应该忘掉他的旧情人,女人应该忘掉她的旧相好,才不会被往事折磨,才能有更大的幸福。
有的人生活离不开一个记事本,上面把一整天、甚至整月、一整年的计划都安排好了,每天只做计划内的事,处处忘不了自己的事,时时刻刻忘不了自己的人,结果把自己变成机器,一点儿都不爽。
忘了自己才能得到自己。
得到自己后,又要忘掉自己,不能有所保留。人心里一多事,就会烦乱,什么也办不好,应如老子所言“虚其心,果实腹”,这样才是自然的人,自由的人,才能逍遥游。
庄子讲了一个“断脚圣人”的寓言。
鲁国有一个被砍断一只脚的人叫王骀,跟他学的人和孔子的弟子一样多。
孔子的学生常季问孔子:“王骀站不能给人以教诲,坐不能议论大事,跟他学的人空虚而来,满载而归,好奇怪啊,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他是圣人,学识和品行都高于我,我将拜他为师,我要引导天下人去跟他学。”
常季说:“王骀是怎样运用心智的呢?”
孔子说:“他只求自由,忘心而忘形,忘形而忘情。在忘情的浑同境界之中,看自己断了一只脚就像失落了一块泥土,超尘绝垢,大家都乐意跟从他。”
好一句“看自己的脚就像石头”,这样就无得无失,能与自己心平气和地做朋友。
庄子说:“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讲的就是一定要忘记该忘记的所有事。江湖很大,一条鱼可以与另一条鱼永不相逢。同样,大道宽广,人与人可以互不伤害,各自前行。不要强迫走在一起,不要牵挂。忘掉他是纪念他的最好方式。
这样,我们既忘了自己,也忘了别人,可以轻轻松松,重获自由。
一定要与有些人绝交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
——《老子·十九章》
拒绝圣人,抛弃智慧,人就会获利百倍。连圣人与智慧都要弃绝,何况常人!只有舍得放弃,才有收获。绝交一些人,才能交往另一些人。不绝交无法找到真正志同道合的人。
东汉管宁和华歆两人在园子里锄菜,忽然从地里锄到了一片金子。管宁只管锄地,看到金子就跟石头瓦片没什么区别。华歆却把金子捡起来扔了。
他们又曾经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门外有人坐着豪华马车经过,管宁读书就读书,根本不为之所动,华歆却放下书到门口看。
管宁就拿刀把席子割开,表示了自己对华歆的轻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绝交是人的一大美德。
一定要与有的人绝交。不绝交不足以理清恩怨向前走。世路多荆棘,世人多险恶,与其与虎狼为伴,不如与虎狼绝交,走自己的路。
其实,绝交亦是宽恕与包容。
绝交仅仅是不来往,并没有要去攻击对方,甚至击倒对方。刚才我说“与虎狼绝交”,不说“猎杀虎狼”,就是此意。虽是猎人,也不能剥夺虎狼的生存权。一所以你不能灭他,并且你未必灭得了他,最明智的选择就是离开。
这不是一般的离开,而是绝交。
一走开就永远不再走到一起。
你绝交一些人,才能交往另一些人。不绝交则无法找到真正志同道合的人
如果你绝交的足你最好的朋友,并且你知道与他绝交就再也找不到这样的人了,那怎么办?
答案是:依然要绝交。
不绝交不足以成就自己。
不绝交不足以成全对方。
记住:刘备可以暂时依附曹操,但两人不会成为真正的朋友。哪怕他们曾经青梅煮酒,笑谈天下英雄,依然不能朋友到底。
不能朋友到底,那就是说到底是敌人。
当然,你可以像管宁割席一样,以绝交代替对敌,便是真正爱对方,真正为对方着想了。
记住:绝交是爱。
你要是真爱自己,真爱对方,就一定要与他绝交。
与其枯藤缠树同生同死,不如砍掉那根藤,各自做一棵大树。我在《庄子改变一生心态》中已细释庄子为什么要说人应“相忘于江湖”,有心的朋友可以互参。
魔鬼说——
朋友是拿来背叛的,当没有了利用价值,就贱卖了吧。如果他不肯借钱给我,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人越坏,事业就干得越大,钱就越多。
天使说——
朋友可以绝交,不可以欺骗。小房间里结下的友谊,大饭店都装不下。事业不怕做不大,就怕做不好。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言以为义不足,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十九章》
让圣人绝迹,抛弃一切智慧,人类就会获利百倍。不要那仁义,人类就会恢复本性,自然而然就讲孝道,并有慈爱的心。不要那机巧与名利,形形色色的强盗就会自行消失。我这三句话写下来可能还不够,所以我让这三句话都有所归属,它们都只是一个意思:要让你的本性现出来,要让你的真心不散失,私心要少,欲望更不能多。
“绝”,绝交,不要。
“弃”,抛弃,放弃。
“见”,通现。
“素”,没染过的素帛,比喻本性。
“抱”,抱紧,不散失。
“朴”,没经过砍伐修剪的自然状态下的树木,比喻人的真心。
老子这段话重点是“绝圣弃智”,天下都是圣人搞砸的,都是智慧惹的祸。非与圣人绝交不可,非与智慧绝缘不可,人再不回到本来面目,将会自厌而死。
放过别人,回归自身
死缠烂打,不如恩怨两清。
老子说:“万物归焉,而弗为主。”
这句话就是说一切归向自身,同时又不占有。越不占有,拥有越多。
《圣经》上耶稣说:“他不竞争,不喧嚷,街上也没有人听见他的声音。外邦人都要仰望他的名。”
是这样的,当万物归向我们自身时,应当让它们静静地穿过我们的身体去该去的地方,不要拦阻,不要挽留,就像草原不在黑夜挽留羊群一样。
死缠烂打,不如恩怨两清。
你要放过别人,回归自身。其实“放过别人”这说法也不对,你不是上帝,无法做到放不放过某人。恐怕真实情况是别人不放过你。
明白这一点,你会悚然一惧,反省自身。
由于几年前对一个老前辈的一句诺言,我在今年继续办起了当初和他一齐创办的香山书院。由于我的不济,很不幸,一年下来毫无成绩,书院的人一个个地走光了。尤其让我苦恼的是,有些人一走就向我要钱,并说我亏欠他,给的不够。对此我相当恼火,我感觉他们想在我身上捞一把,人心很坏。当然也有一半的人不是这样,毕竟还是有些人真正地在做事做人。
每当人家不放过我时,我就心里害怕。但一想我并没做错什么时,我就坦然。恐瞑心渐渐消失,自然有了应对的办法。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用去管他!
当初我也打算用种种办法不放过某人,到最后关头又都放弃了。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
传说王安石当初迫害苏东坡,写信给苏东坡,信上只有六个字:“去死,去死,去死。”
王安石很反感苏东坡反对他的新政,因此不顾朋友之情,动了杀念。
苏东坡见信大惊,马上回信给王安石,信上也只有六个字:“何必,何必,何必。”
信还没寄走,佛印和尚走来,不由分说,将苏东坡的那六个字抹掉,另写了六个字:“甚善,甚善,甚善。”
苏东坡大悟,立即不再害怕了。把信马上寄给了王安石。王安石看了那“甚善,甚善,甚善”的六个字,羞愧不已。
千万要强迫自己
越是强迫自己,越能给自己自由
老子说:“强行者有志也。”
老子在此发出了强者之音,不再以柔弱示人。人很多事必须强行突破。
老子一面说“无为”,一面说“强为”(强行),这是针对不同情况。总的来说,当以强为达成无为。
《圣经》里耶稣说:“匠人所弃的石头,已做了房角的头块石头。”
第一次是抛弃与放弃,第二次则重用它。这是因为可用材料不多了,或者那块石头本身是块好材料,因为要用它做基石。
万物都是有用的,没有什么资源不可以用,人喜欢的,可以尽管去用,并可以强行去用,因为这一切是自然赐予。
人越强迫自己,越接近无为而成的自然状态。
人越是强迫自己,越能给自己自由。
非洲雄狮为了捕到羚羊,强迫自己趴在草里一动不动达半天之久。澳洲鳄鱼为了捕到小野牛,把自己半浮在水面装成一段枯木,它强迫自己不动,才能突然爆发出地动山摇的威力。
不强迫自己,怎能解放自己。
压力越大,释放越大。
有一片云,羡慕别的云能下雨。它心想:我为什么不能下雨呢?它在空中飘来飘去,找不到答案。
一块老年的云告诉它:“小东西,你不要东游西**,你要站在下方有水的地方一动不动,等太阳把水蒸气蒸发上来。”
小云说:“那样不是要等很久,很难受吗?”
老云说:“是很难受,那你玩去吧!”
老云说完,哈哈大笑,又忙着电闪雷鸣,下雨去了。
小云想了想,终于决定强迫自己飘到了一面大湖的上面,停住不动了。风来它不管,鸟来它不看,它一心晒太阳。太阳渐渐越来越大,把湖里的水蒸气,“哗哗哗”地蒸了上来,小云满心欢喜,像海绵一样地吸着水。它终于吸满了水,全身又热又冷,急剧膨胀,竟变成了一块巨大的山一样的大乌云,遮蔽了天空。下午的天气越来越热,空中气流忙碌地奔跑,一阵大风吹来,大乌云喊出来了:“我要下雨!”它忍不住向着天空一声痛快地尖叫,向着大地“轰”的一声打开了风雨的仓库。转眼大雨倾盆,它终于做出了很早以前就想做出的样子。
乘物以游心。
乘物以游心
——《庄子·人间世》
打个比方,我们要修一座大楼,就要挖地基,用什么来填坑呢?并不一定要好材料,一般的石头瓦片就可以,甚至垃圾也可以。这就叫一切为我所用。
婴儿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他看到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因此她是完美的,整天洋溢着欢乐。
人一长大,就不知足。各种规矩告诉他什么是你的,什么不是,什么碰得,什么碰不得,这样,人就与世界产生距离,遗憾充盈人心,甚至仇视整个世界。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万事万物都是在一个世界中,每物互含而互有,我是山,我是水,我是日月乾坤,总之,我是一切。
一切都是同一的,都有共性。
之所以我们看到一棵树感到“好看”,是因为认同它的姿态及种种感觉,从根本上讲,是认同树的灵魂。
树的灵魂是什么?那就是一种生命的美。人当然也有生命的美,于是能认同这棵树。
两种生命相遇,生生不息。
两种美相逢,更美。
我是树,树是我。
庄子说“乘物以游心”,就是这个意思。鲲要借助大海之力才能飞起,人要借助身边的物才能成功。所谓“游心”,指心随物走,而不是自己出神。“心随物走”,就是同化。同化就会加人大化,从而得道,修成自然之身。
庄子说“鱼相忘于江湖”,但也说“乘物以游心”,就是物要与物在一起更有力量,人借助物势,才能逍遥游。比如两棵树各自生长在悬崖边,索然无趣,有朝一日它们忽然相逢,当然更美。
庄子的这两种说法没有矛盾,都是自然状态。比如两条鱼游着游着就把对方忘了,游着游着又相逢了,这要看环境的大小了。环境小则易相逢,环境大则不易相逢,环境极大则永不相逢。
庄子讲了一个寓言“孔子教子高做人”。
楚国的叶公子高将要出使齐国,齐国对待使者很傲慢,如果办不成事,他担心要受楚王惩罚,事情办成功了,定会因忧喜交集而生病。因此来请求孔子的教导。
孔子说:“注重内心修养的人,不受悲欢的影响,知道世事艰难,无可奈何而安心去做事,道德就修到了极点。遇到不得已的事情能把握真情并忘掉自己,哪里还有贪生怕死的念头。借事物的自然而使心志自在遨游,寄托于不得已而蓄养心中的精气,这是最好的办法。”
孔子的大意也就是要心随物走,自然可以做到一切为我所用。
不要做先驱,先驱早死。
不要做先知先觉,先知先觉必犯众怒。
也不要落后于人,落后就挨打。
紧跟物走,这才是自然状态,可以获取成功。春天就看花,秋天就赏红叶,如果想在春天就赏红叶,用现代科技手段也可以办到,但有什么用?不如任其自然。
从前有两个人在悬崖边上玩,不小心掉到瀑布里。一个人挣扎,被水边的大石头碰死;另一个人索性不动,结果被冲下悬崖,上,醒来身上完好无伤,太阳晒在屁股上,非常舒服。
各人走好平衡木
命运虽不平等,心里却要平稳。
又被卷到沙滩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老子在此处说“负阴抱阳”,在前面还说过“知雄守雌”,都是讲要平衡阴阳,从而推动自身发展。
阴阳不和,必损阳,而不会损阴。
《圣经》里耶稣说的:“人都说你们好的时候,你们就有福了。”
为了真正的好,耶稣上了十字架,以自身为羔羊,以肉身而成道。
我们可以把老子这句“负阴抱阳”很自然地理解为“负罪而拥抱阳光”,这是我们肉身成道的有效途径。老子没有“负罪”的学说,但有“负阴”一说,后世道教(太平道)则有“承负”的学说(“负罪”),可以说是继承了老子的思想。
在罪与非罪之间,在爱与恨之间,在命运之间,我们要走好各自的平衡木。
当然,我们不可能都像刘璇一样灵巧,但我们既然有了走独木桥的经验,也就可以慢慢地找到平衡了。
所谓“平衡”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安排好生活,平衡各种关系;二是心里要平衡。主要是心理要平衡。心里一失衡,就会怨天尤人,过得不舒心。
需知我们的命运虽不平等,心里却要平衡。
有了这平衡,一切皆可平定。
没了这平衡,自家先乱了阵脚,如何干大事。
枯木死灰的好处
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庄子·齐物论》
凡是你认为自己是个死人了,是好的。好在哪里?好在对别人没有伤害了。人一动就错,一思考就错,一行走就迷失,认识到这一点你会惶恐,好,惶恐好,人不惶恐不知道好歹,人不绝望不知道去路。死过一回的人特别能打拼。
庄子说:“近死之心,莫使复阳。”
庄子这话是说:要死的人不要让他再活过来。什么意思?是不是太残忍了?
原来这话的真正意思不是上面所说的字面意思,而是说:要尊重将死之人,不要干扰他的死亡,不要用强行手段“拯救”他。
这种“拯救”往往是不人道的,致死的。死亡并不可怕,它是一种自然过程,虽然不必赞美,但应该尊重。人类社会搞得乌七八糟,很多力量让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各种力量打着“拯救”的旗号到处招摇撞骗,严重地伤害了世人,故庄子有此说。
庄子在另一处还说:“人其尽死,而我独存!”
当然说的并不是要所有人都死,他一个人独活,庄子是说要保持一种遗世独立的姿态,这种姿态是一种拒绝,但正因为是拒绝,所以有距离,从而不会对人产生伤害。自美自圣,又使人看见,能将世人引向善的一面。归于大道。
《圣经》上耶稣说:“天国近了,你们应该悔改。”并说如不悔改就要下地狱。同样地,耶稣这话的背后意思是劝人向善,并不是真要收拾人。耶稣伟力无边,但只救人,从不杀人。他临死还为刽子手祝福,确有博大仁爱。
由此见,做人做得好像枯木死灰一样,是好的。
凡是你感到没意思了,是好的。
凡是你感到绝望了,是好的。
凡是你感到无路可走了,是好的。
凡是你认为自己是个死人了,是好的。
好在哪里?好在对别人没有伤害了。人一动就错,一思考就错,一行走就迷失,做任何事情都会对某人某物造成伤害。比如你走在路上,自以为无事,其实你已经踩死了一个蚂蚁,杀害了一个无罪的精灵。
认识到这种无所不在的现象你会惶恐,好,惶恐好,人不惶恐不知道好歹,人不绝望不知道去路。
做人好像枯木死灰一样,你就知道反省了。内心不屈的意志强迫你为善,内心的渴望强迫你奋起,死过一回的人特别能打拼,因为他无畏,已能放开一切。因为他珍惜机会,不再浪费赎来的光阴。
就这样,枯木逢春,死灰复燃,你获救了,救你的乃是自己,更是一种慈爱而公正的自然规律。
庄子说:“近死之心,莫使复阳。”意思就是说过去种种,该死的都让它死吧。过去不死的话,今日就没法活。因此痛定思痛,以一种枯木死灰的冷酷姿态笑看昨日的我死去,换求今日的新生。
庄子说:“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泠风即人风,飘风即地风,厉风即天风。天风来了,众窍为虚。意思就是说万事万物都在天风的面前暴露出了它空空洞洞的内部结构,风来风往,无物可挡。
手不能穿墙,声音能穿墙。嘴巴啃不动石头,水滴却能穿石。风,就是这种声音与水,它以一种伟力穿透一切事物,当然也穿透所有的枯木死灰,赋予它新的新生状态。
枯木好燃,死灰飘得远,它们离生最远,离重生却最近。
庄子说枯木死木好,意在指出枯木是最好燃的。同样,人只有把自己变成枯木,才能最好地燃烧起来。所谓枯木,就是指一种枯槁而精神内敛的自闭状态。
从前面我们已知道,逍遥游不是一般意义的获得自由,而是重获自由。因此枯木死灰是最能重获自由的。它以近死的姿态而不死,以遗世独立的姿态不伤害任何人,它以身体的朽换来心灵的全面复苏。圣人都是形如枯木死灰的,枯木死灰好。
当然,这只是形如枯木死灰,不是真正的枯木死灰,二者要严格分开,否则要误导世人。真正的枯木死灰是将死的不祥征兆,有什么好?我们尊重死,但更珍惜生。惜生者必得全生。
朝三暮四的故事并非意在指出猴子愚蠢,被人愚弄。而意在指出:颠倒来看事情,往往效果不一样。就拿“枯木死灰”的问题来看,我们是先生后死呢?还是先死后生?当然先死后生好。我说的“枯木死灰好”,意思等同于“哀兵必胜”、“置之死地而后生”。
在此基础上,还多了一层更精妙的意思,什么意思呢?《庄子》又特意为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丽姬是艾地封疆守土之人的女儿,貌美如花,晋国征伐丽戎时俘获了丽姬。丽姬因被俘而悲痛欲绝,泪水浸透了衣襟。后来她进了晋国的王宫,跟晋王睡觉,与晋王一同享受山珍海味,晋国的富庶超过艾地,丽姬这才后悔当初不该哭泣。
其妙义即为:顺生者必得全生。要想人生美满,就要顺其自然,如此而已,而已。
所有的伤害都会把你转移到更好的地方去,绝处必逢生,任何困难挺一挺就过去了。庄子指出:枯木死灰是一种渡过难关、战胜痛苦的必不可少的心态。人如果不曾体会过枯木死灰的心情,人就不能重新为人。要绝望就绝望到底,这样才会另寻出路。
与其后悔不如忘掉
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
——《老子·十三章》
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等到我没了这身体,我又有什么可忧患的。人本来就生在忧患中,因此注定有怨有悔。其实敢后悔不失为勇夫,很多人连后悔的勇气也没有。该后悔的时候就后悔,有后悔才有总结。但与其后悔又不如忘掉。
读了苏东坡与秦观的诗,我们再来读黄庭坚的诗。黄庭坚《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