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成子说“多知为败”,指出知识智慧多了,反而使人败亡。我们看那些为害全人类的大盗大屠夫们,都是非常智慧的。你说要是智慧落在好人手中就好了!这是不可能的,恶者总是占先一切,当然也占先智慧。
因此人要抛弃智慧,人人抛弃智慧,则恶者无所占先。大家都退到婴儿状态,有竞争伤害也不严重。
人事品
把自己明码实价卖出去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十一章》
拥有它就要利用它,如果还没有也要间接使用。任何东西“有”才有用,“没有”就没用。利从有出。要善作交换。一个人值多少钱可以量化。世上没有无价之宝,只有有价之人。明白自己的价格,你才会把心态摆正与人交往。
汉朝祖光禄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但非常有孝心,他经常为母亲做饭。
大官员王平北听说了他的好名声,就送给他两个丫环,后来又推荐祖光禄为中郎官。
有人嘲笑祖光禄说:“你的身价是丫环的好几倍哟!”
祖光禄说:“对头!你没听说过百里奚是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买来的吗?”
人太抬举自己,就不大好解脱了。
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斤两,你做事才不会大而无用。
同时,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你心里才有底。
说是“价值”太抽象,其实是价格。
人是有价格的。
人的价格体现他的人格。
你值多少,你做得就多大。
你值什么,你就是什么。
记住:你一定要把自己明码实价卖出去。如果你不标价,别人不敢接受你。某年某月某天,我对司马烈人先生说:“懂得交换原理,则百事可为。”司马烈人无异议,彼此心照不宣。
我的这种骇人听闻、看起来极不尊重人权、实则。
上之所引“祖光禄事件”即可说明。
我们可以算一下,在王平北的眼睛里祖光禄的身价是这样的:
第一次:一个祖光禄=两个丫环
第二次:一个祖光禄=一个中郎官
祖光禄由此身价升值,可以用来作更大的交换了。
那个人笑祖光禄值两个丫环,没想到祖光禄正以此为荣呢!
请一定把自己明码实价卖出去。祖光禄的孝道使他具有身价,凶此可以换来更大的道。一个人值多少钱可以量化。世上没有无价之宝,只有有价之人。明白自己的价格,你才会把心态摆正与人交往。恭喜你,你解脱了,因为你的一生从此走上正轨,可以操作了。
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的“易”就是交易的易,《易经》是一部讲如何与人做生意的书。关于这一点,我有专书详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我写的《易经大智慧全集》。当初周文王被商纣王关在牢里,就是被周公用土地赎出来的。《易经》是市场经济理论的老祖宗。
《易经》说:“行有尚。”指人的行为要有标准,不能什么都做。以什么为标准呢?那就是要创造最大价值。《易经》全篇都讲一个“利”字,教人如何求利。如:“元亨利贞”;如:“枯杨生梯,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等。
《易经》说:“求小得。”指开始要为小,然后才能为大。如我先前所说的祖光禄的两次价格就体现了他从小得到大得的升值过程。
《易经》说:“失得勿恤。”指不要在乎得失才会将失降到最小,将得获取到最大。《易经》说:“高尚其事,不事王侯。”指自己身价太高,王侯已经买不起了!
噢,连王侯都买不起的人是什么人?
当然是圣人。
王侯可以买来祖光禄,却买不来嵇中散,即此。
凡是标榜自己价格的,皆可买之。
如诸葛亮标榜他是隐士,刘备即以他为隐士而买之。
如祖光禄标榜他是孝子,王平北即以他为孝子而买之。
连孔子都说他:“沽之哉,沽之哉,我待善价而沽也!”又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孔子的标价一点都不高,因此他很容易就被录用了!先做中都宰,再摄行相事,玩大了。
到后来孔子发觉自己这样太亏了,因此他果断离开鲁国,就像老子当年果断离开周王室一样。他们认识到自己太富了,当然不屑于与穷人为伍。
从有价到有无穷之价,他太值钱了。
这个价值只有他自己看得出来。
记住:是“有无穷之价”,不是“无价”。无价等于一钱不值,等于没人要,等于自弃。有无穷之价则是说该人可以无限升值,但他升在哪里,现阶段值多少,又可以看得出来,标得上去,因此让人放心并且尊敬。
我们做人从“有价”到“有无穷之价”,包括以下五个阶段,或说境界:
一、一文不值时期。
二、贱卖时期。
三、物有所值时期。
四、超值时期。
五、无限升值时期。
“一文不值时期”人最惨,没人当你存在,并且还嫌你碍事,妨碍地球运转。你因受辱而崛起,如韩信乞食于亭长后终于觉醒:我要自己找饭吃!
“贱卖时期”人有了幸福感。虽然是贱卖,但毕竟卖得出去。这就是祖光禄很自豪自己值两个丫环的原因。真正的大人物都从贱卖自己开始!一块美玉开始只值一文钱,后来不断易主,易时,易事,就值万金!当然贱卖毕竟不是什么好事,贱卖让你充满更大耻辱!因此你更加奋发,更加聪明,更懂得交换原理。
“物有所值时期”人有了归宿感。你物有所值,对自己有了清楚的认识,并认识到自己的更大潜能。你一边不动声色与人交易,与世界交易,一边作更大索取!当然,你首先把自己做得更好。
“物超所值时期”你的价格飙升了。你真正值钱了。因为你创造的价值,更因为你开创的道路,你不再只是你自己。
“无限升值时期”你功德圆满。你都不知道自己值多少钱了,绝对是天文数字。你赚的速度以光速计算,世界却还在作蜗牛式发展。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即此也。
从一文不值时期到无限升值时期,这一神奇转变全有赖于你自己内心的修为。
在此我最想说的是:你必须先把自己明码标价卖出去,否则你一百年、一万年都不能发迹。
太俗了,我的观点太俗了,实在有负圣人教诲。
《易经》说:“失得勿恤。”指不要在乎得失才会将失降到最小,将得获取到最大。
有时反而是越少越好。
老子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矣。”
魔鬼说——
人是魔鬼的前身。人生就是从人到鬼的过程。人间是一个黑洞。吞噬一切,一去不返。
天使说——
堕落的天使通过信仰再次升华。人生要重新找回自己。通过奉献自己的方式为他人做工,并使自己成为想成为的人。人间是个虫洞。我与宇宙平行。回到未来,开创过去。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十一章》
做车轮的人用三十根铁条围绕一个轴心,铁条与铁条之间是空的。这就叫“车是空的才有用”。做陶罐的人把泥巴在手中揉来揉去,然后“啪”的一声紧紧地把泥巴履在模具上,做出来是个空心的陶器,而不是个实心货,因为它中间原本裹了一个模具,用火烧好后从模具中取出来,中间自然就是空的,可以装水装物。这就叫“陶器是空的才有用”。我们再来看修房子,匠人都要在墙上留下一个空框框好做窗户,如果堵得严严实实,就没法住人。这就叫“房子要空的才有用”。什么都要空的才有用。所以,已有的让它发挥作用,空的却作用更大。有与无交叉,就成形。有与无交换,就生出无限的作用。
“辐”,音fu,车轮上的辐条,形状大体同于今天的自行车车轮上的铁条。古制:车轮像月,一个月有三十天,所以车轮有三十根辐条,因此叫“三十辐”。
“毂”,音gu,车轮中心的轴。即车轴。
“埏埴”,音shan zhi,揉泥巴。埏,揉捏。埴,黏土。
“户牖”,门窗。牖音you,窗。
老子这段话重点是讲:任何事物都包括看得见的形状(“有”),与看不见的空间(“无有”)两部分,这没有的与有的共同作用,才能物尽其用,人尽其功。
有与无相辅相成,交替使用,妙用无穷。
孔子告诉叶公子高不用害怕做事
楚国的叶公子高将要出使齐国,齐国对待使者很傲慢,如果办不成事,他担心要受楚王惩罚,事情办成功了,定会因忧喜交集而生病。因此来请求孔子的教导。
孔子说:“注重内心修养的人,不受悲欢的影响,知道世事艰难,无可奈何而安心去做事,自然有办法。遇到不得已的事情能把握真情并忘掉自己,哪里还有贪生怕死的念头。借事物的自然状态做事,从而使心志自在遨游,蓄养心中的精气,这是最好的办法。”
叶公子高这个人很搞笑,事情不成怕被罚,事情成了又怕受不了那个高兴劲。事情成不成他都害怕,你说这样他能做成什么事?
这个叶公子高,就是成语“叶公好龙”中的那个叶公。看来这人是这个德行,凡事狐疑,想,又害怕,一旦真的到手,反而受不了。
叶公这个经典形象代表很大一部分人,他们渴望动真的,又不敢动真的。他们的一生都处在对别人的羡慕和对自己的深深悔恨中,我绝不同情这种人,只是觉得他好笑。
叶公的反面是孔子。孔子一生敢动真格,是个敢作敢当的大丈夫。
又据钱穆《孔子传》记载,孔子是叶公的好朋友,并且还视叶公为贤人,在周游列国的路上还曾投奔他。
我问庄子:孔子为什么还要视叶公为贤人?
庄子说:贤人不必有好行为,有美德即可。
我问:叶公有什么美德?
庄子说:比如他曾收留落难的孔子,又比如他虽然心中还没作出决定,依然敢前往齐国做使者。叶公做事不为自己,这是美德。
我又问:对不起,我再揭一下叶公的短,他为什么怕那条龙?
庄子严肃地说:谁不怕龙。
我点头道:如此看来,叶公也是一种真实的人。
庄子严肃地说:不是“一种”真实的人,压根就是唯一真实的人。世上除了叶公,别无其他人。孔子是敢于做决断的叶公,叶公是还没做决断的孔子。
庄子借孔子的口告诉叶公子高做人应果断,做事应顺其自然。这两方面缺一不可。
做人果断很重要,不是先作选择再行动,而是先行动后选择,或说一边行动一边选择。
你说:没看清怎么动手捕鱼?
我说:等你看清楚别人也看清楚了,哪儿还有你的份!你要吃独食或占大份,就要一来就上。
凡事一来就上,对方必无准备。你不给他时间反抗,他怎么反抗?傻瓜才兵对兵、将对将、和尚对和尚,聪明人一来就当和尚。
明白这一点,你的心就悠闲自在。都当和尚了,人奈我何?
叶公子高按孔子的指示出使齐国,大大地发了一笔小财回来。
他见齐王如见乞丐,反而向对方施舍。他不提建议,他只是给予。他这样干搞对了,当时秦国是第一大国,楚国是第二大国,齐国是第三大国,余下的国家都是小邦。叶公代表第二大国与第三大国打交道,难道还怕他齐王?齐王本来想狠狠杀一下叶公的威风,反复试探,见此人不开窍,没了办法,只好送一笔钱把他打发走。
叶公得了甜头,从此做事有主见,并且平平淡淡而不累。
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子其有以语我来!”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
庄子借孔子之口揭示了人做事之道,非常到位。
孔子先说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这话好,人必须做事,这是逃不掉。不要问为什么?因为你长了一张嘴巴要吃饭。
孔子又说“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这话是说做事就要动感情,忘了自己,并且没工夫去悦生恶死。
孔子最后告诉叶公“夫子其行可矣”,让他尽管去做。
据《论语》,孔子讲他自己“知其不可而为之”,我们再把《庄子》中庄子假托孔子说的这番话结合在一起,可以得出一句很妙的话:
我自做我事,无心管事情。
不是无心管他人,而是无心管事情。你做事,你用心做事,用感情做事,做着做着就把该事忘了。更妙的事,你忘了还在做。最妙的是,你一边忘,一边做,最后就成了。
有时冒险反而安全了
静胜躁,寒用热。
——《老子·四十五章》
做事畏畏缩缩,必然不成。世上的事没有不冒险就能做成的。有时冒险反而安全了。
东晋梅颐曾经帮助过当时的大臣陶侃。梅颐后来做豫章太守时,因为一件事被丞相王导抓住把柄,就把他抓起来,要收拾他。
陶侃听说了,就说:“现在天子已经很老了,什么事都要经过大臣的手处理才行。王丞相既然能抓人,我也能放人。”于是派人在江口把押送梅颐的人截住,硬生生地夺过来了。
这个故事很经典,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受到教益。
一方面,当然讲人要有骨气。梅颐是士人,陶侃是大臣,王导是丞相。梅颐并非依赖陶侃避免王导的打击,而是不买整个统治阶层的账。
一方面,陶侃知恩报恩,可以大书一笔。
但我要在这里着重讲的,是陶侃敢于冒险的勇气。
先介绍一下王导。王导是东晋开国元勋,大丞相。王导做丞相,他的哥哥王敦做大将军,二人势力之大当时无人可及,俗谚“王与马,共天下”,指的就是王导。王导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相,东晋没他不行。王导做事有一套,他说做事要“举大纲而不拘小节”,这句办事名言成就了他,也因此做错了不少事。贤相当然也会犯错误,这很正常。王导执政喜欢频繁地换人,借此抓权,这当然是不对的。比如梅颐做豫章太守犯了事,王导马上就撤他,这对豫章的局面来说,不好。王导撤梅颐是为了换上王敦的人。王敦后来就在豫章、武昌等地坐大。王敦在王导的纵容下,竟至反叛。王导又不得不反过来花大工夫、下大力气灭了王敦,绕了一个大圈改正自己的错误。同样是丞相,同样要抓权,后来张居正就做得比较好。张居正一不树立亲党,二不频繁换人,而是下一番硬工夫终于把明朝的吏治收拾来像模像样。黎东方先生《细说明朝》一书中对张居正的办事方式有详述。
陶侃也是东晋开国元勋,是个有大功劳的将军,特别在平定王敦的战争中,陶侃作用大。陶侃一直在补救王导的弊端,比如这次救了梅颐。陶侃又懂得维护王导的统治与权威,因此二人无冲突。这是陶侃能做人的地方,也是他会做事的地方。陶侃并非权力大得足以与王导抗衡,而足他做事有一套,因此王导也不得不敬他三分。顺便说一下,陶渊明就是陶侃的后人,陶渊明的修为那么高,自然是家学。
王导要收拾梅颐,陶侃要救梅颐,怎么办?
当时皇帝空置,一切命令从王导出。陶侃不可能与斗,但又不能不斗。他很聪明,选择了“不斗之斗”。
什么是“不斗之斗?”
“不斗之斗”就是通过不争的方式争,通过不斗的方式斗。
陶侃当时是这样做的:他派人截住王导的人,说:“梅颐罪大恶极,在我那里也犯下了大案,请允许我先处治他,再交给丞相治罪。”这样,他通过“配合”王导的方式救了梅颐。他这样说,并出示公文,并且不由分说,行动坚决,事情就成了。
但事情的关键在于陶侃敢冒险。
有勇有谋,“勇”成就了“谋”。
通常我们不是缺办法,而是缺勇气。
记住:有时冒险反而安全了。越不敢冒险越不安全。
做事委委琐琐,必然不成。世上的事没有不冒险就能做成的。事情往往是:你一冒险,就成了!
当然,我说的是“往往”,不是绝对。这其中有技巧。冒险是“硬来”,但这不是“硬而硬”,而是“软而硬”。所谓“软而硬”,就是有技巧、有分寸地硬上,甘冒大险做大事。当同时要留后路。
魔鬼说——
来吧,敢冒险地狱也是天堂。
天使说——
鸟儿一冒险就飞起来了。天堂也要冒险才能到达。魔鬼给你勇气,上帝让你懂得敬畏。你越敬畏,就越有真正的勇气去做成看似冒险的事。鸟儿的后路是巢,你的后路却是出巢觅食。你以前路为后路,就走得远。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以为天下正。
——《老子·四十五章》
最大的成功依然好像有缺陷,但它很管用,是用不坏的。最大的圆满好像在被什么东西冲散,但它是用不完的。最直的好像在弯曲,最巧的好像笨极了,最会说话的人好像傻瓜。使劲猛冲,可以打破僵局。清静无为,又能战胜热火朝天。清静好呵,是人间的正道。
“大成”,最大的成功。
“不弊”,不旧,不坏。
“大盈”,大圆满。
“躁”,不是急躁、浮躁的意思,指猛力前冲。
“天下正”,天下的正道。
老子这段话很有意思,讲清静好,又说躁进管用。那我们究竟该清静无为,还是该冒险躁进?两者都要,不冲那么一下,断不能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
大水不冲成瀑布,成不了高深莫测的深渊。黄帝派恍兮惚兮的人找到宝珠
黄帝在赤水以北游玩,登昆仑山时遗失了玄珠,派才智超群的智去寻找,但没找到。
派善于明察的离朱去寻找也没找到。
派善于闻声辩言的瘼诟去找,仍未找到。
于是派恍兮惚兮的象罔去寻找,象罔却把玄珠找回来了。
黄帝说:“奇怪啊,只有象罔才能够找回玄珠吗?”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瘼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阁,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庄子说“象罔得珠”,是具有排他性的。
所有的事情都要在恍惚状态下完成。
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恍惚的、移动的、幻灭的、不确定的、混沌的,我们如果也是恍惚的、移动的、幻灭的、不确定的、混沌的,那么就与世界对应,事情就成了。你不对应,就不能到位,永不能成。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在此我也不妨说破。——凡事要有误差,才能做成。因为事情本身在动,你设计得再完美也会变。越完美离设想的距离越大。你预先留出误差,反而一做就成,并且吻合初衷。
不要试图解决问题
与其试图解决旧问题,不如在新问题里发现新的机遇。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这话预示了世上的问题是不可解决的。
有世界就有矛盾,有世界就有问题。
要想没有问题是不可能的,要想彻底解决问题也是不可能的。
与其试图解决问题,不如放下问题。
与其试图解决旧问题,不如在新问题里发现新的机遇。
聂鲁达说:“我来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我来是为了歌唱。”
多么好的一句话,应作座右铭天天颂之。
老子说“执今道御今有”,是说古道已不管用,要用今道做今人。
《圣经》上说,“起初,神创造天地。”神创造世界,这不是一个过去式,而是现在进行时,神创造了世界,并且,神正在创造世界。
因此,一切都是创新的。耶稣“因信称义”,而不是“因律法称义”,反叛了古人。老子说“执今道御今有”,也在反叛古道,并且正在反叛。因为老子在说这番时,已经意识到他也必将成为古人,他的道已经沦为古道。《老子》揭示了常道常新的道理。
常道常新拯救了我们。我们本来死于诸多旧问题,但常道常新告诉我们可以用新问题解决旧问题。
旧问题是不可解决的,但当新问题出现时它就不是问题了。
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新问题,并通过新问题来解决旧问题。比如你欠人家一百元这是旧问题,但有一天你又向人借了一万元,那么先前欠的一百元就不算什么了。
只要你记住人活在世上债是还不清的,你就会轻松。
只要你明白任何人都有问题,并且将来的问题会更大,那么你目前面临的问题就根本算不了什么了。
不经意而得之
神动而无随。
——《庄子·在宥》
要放松,才能融入环境。要恍惚,不要专注,你才会有“偶得”。这种“偶得”其实是“必得”,是掌握了对“偶得”之物出没的规律后的必然结果。所谓无意就是无多意,所谓不经意就是不贪心。这样越大意就越有发现,越粗心越有大惊喜。
很多人患了强迫症,不但强迫别人,也强迫自己,结果到处不讨好。并且自己给自己过不去,太累了。
强迫是无用的,刻意做事境界不高。
很多东西只有顺其自然,才能在不经意间得到。火候未到,功夫未到,你怎么着急也没用。不如节约精力,着力于自我的成长。
世界在变化,在你成长的同时,原来的一些难事已经自我瓦解得差不多了,你再从节骨眼上下力,自然可以攻破。
从前有个青年喜欢一个小姑娘,可是是人家还很小,还在上中学。青年痴心一片,不停追求,结果自然是毫无结果,反而讨人厌,又耽误自己的时间。
这个青年痛定思痛,决定暂时抛开,等这小姑娘长大了再去求婚,于是埋头干事业,几年后,他成了一个成功人士,而当年那个小姑娘也大学毕业了。春节他们相逢于故乡,终于再续前缘,做了夫妻。
要放松,才能融入环境。
走在黑夜里你能看见黑车上的黑衣人吗?你睁大你的黑眼睛找了半天都找不到,最后发现原来坐在你身边的朋友就是那个黑衣人。这不是笑话,我们常常不见眼前之物,老是投眼十丈外,却不见眼前。
要恍惚,不要专注,你才会有“偶得”。
这种“偶得”其实是“必得”,因为它是你掌握了对“偶然”之物出没的规律后的必然结果。
花花公子老是“碰上”艳遇,杀人惯犯总是“不小心”把人杀死了,小孩子胸前挂的钥匙常常“不巧”丢掉了,这些偶然的背后全是必然。
顺藤摸瓜,藤粗必瓜大。
但如果这根藤是根枯藤,你最好就不要摸了,因为既然是枯藤,恐怕早就瓜熟蒂落,被别人摸去了。
同样地,如果这根藤无限长,你也不要再像拔河一样往前进军,因为太长的藤不合常理,藤上必无瓜。不如放弃。
庄子说我们要“神动而无随”,就是这个道理。寻找一样东西时我们要神先动(指运用智慧心算目测),身体且稳住。这样才有胜算,并且不会掉入陷阱。动物性急,常被人诱入深坑。我们难道也要这样吗?
不要动,对方自然会动,你不暴露,它必暴露。这样你就会找到它,而它找不到你。
你要确信,你要找的人,你要做的事正在前方等着你。但不是坐在大路上,而是藏在某个洞穴中。你完全不必四处搜寻,你只需要迟到一会儿,只需要轻轻地走,只需要装作不在意,对方就会主动落入你眼中,最后落在你手上。
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神奇。
我们说“无意中就把事情做成了”,不是走马观花的意思,而是下马观花。所观之花可以有一万朵,但一定要下马观看。这样,我们走在花园中才能凭感觉找到最美的一朵。
在《小王子》中,小王子在地球上看到有处花园中有一万朵玫瑰,他不禁怅然若失,因为在此之前他只拥有一朵。但小王子深爱那一朵,最终弃万而得一。如果他想弃一而得万,就会连一朵也得不到。
所谓无意,就是无多意。
所谓不经意,就是不贪心。
这样,越大意的人就能有所发现,你的粗心会给你带来大惊喜。
缺什么就做什么
人不是做事缺能力,而是做人缺心思。
老子说:“天之道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老子指出,这是天道。道是公平的,给每个人等量的东西,凡有的,让他分出去;凡没有的,让他获得。一切无怨。
这样,每一个人都丰丰满满,都会分得一份饼。前提是你得慕道,并且敢认敢吃这饼。有时候饼看起来很少,但可以“众人都吃,并且吃饱了”。因为“饼”是无处不在的,就像水一样,原本不需要刻意寻求,它就在身边。“饼”就是道。
人不是做事缺能力,而是做人缺心思。这世上一切现成,你的能力也是现成的。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只要你想到就能做到。
澳洲树袋熊喜欢吃树里的虫子,它找到一棵病树就用爪子敲,听到传来“咚咚”声就知道里面是空的,一定有虫,于是它扒开树皮,把爪子伸进去,但爪子够不着虫子,怎么办呢?它还是把爪子往里使劲伸。一代一代,最后树袋熊的爪子竟然进化成近一尺长,无论多深的树洞都能抓到虫子。我从电视上看到树袋熊用它的超长手指掏树虫的那一幕,真是震惊极了。
它什么也不缺,它完全凭自身就能实现愿望。虽然那愿望曾经永远离它还有一毫米远,但它终于用千米万米的力量战胜了这一毫米。
可以拥有多一点
伦与物忘,大同乎津溟
——《庄子·养生主》
过了“拥有要少要无”的阶段,可以拥有多一点。因为你那时已是领头人物与中心人物,不拥有多一点,反而不能带领万物前行。注意,是“拥有”,不是“占有”。
庄子讲的“大同”与孔子讲的“大同”不一样,孔子讲的“大同”是让人往前走,最后都到一个地方;而庄子讲的大同是让人就地觉醒,明白大家原都在一个地方。
孔子的手段是“礼”,庄子的手段是“道”。礼从道出,说到底,还是道来得齐。
庄子在《齐物论》中已讲过要“与万物齐一”,在此又讲“伦与物忘,大同乎滓溟”,意思是物我两忘,在自然洪荒中同生同死。既然同生死,就不分彼此,可以拥有多一点。
一个平时节约的人在勤劳致富后可以多花点钱,这是可以理解的。
一个多情公子因为才高八斗赢得众多女子青睐,他可以多有几个情人,这是可以理解的。
同样,获道之人因为与万物同归,引领大物,自然也是可以拥有多一点。
一般来讲,我们要讲“拥有少一点”好,因为那样才是清静无为的做法。但过了这阶段后,就可以“拥有多一点”了。因为那时你已经是个领头人物与中心人物,你不拥有多一点,反而不能带领万物前行。
很多时候,我们必须拥有多一点。
我在《光线传奇》一诗的结尾写道:
“我是一枝欢乐小箭,
带领万物射向托起的远方。
我洞穿的心灵供你穿越,
我悬浮的目光将你萦绕。”
后两句比较重要,讲我已引领众人后,也要把我奉献给众人。可以拥有多一点,这不是指某人,而是大家都拥有多一点。具体讲是大家交叉拥有,共同拥有。这样就可以把拥有之物从少变成多。这样,大家的生命都会充盈、饱满,就像一块成熟的麦田黄澄澄地等待收割。
多到一定时候,就没有了。拥有到尽头,就会失去。有智慧的人不等手上之物被掠夺,就自己先放弃,这样就不会因失去而痛苦,却多了一分轻松的快感。
落花缤纷,这是对花与树的双重解脱。满树繁花时,其实树本身觉得闷,只有等繁花落尽,它才恢复轻松的自由之身,同时又期待新的花季降临……
如此循环不已,莫有其极。所以我们不要做树,要做花,这样才潇洒自在,逍遥游。
我在家里来了客人时,满心欢喜,但又觉得烦,因为要陪他说话,劳神,客人走后还要打扫半天。既高兴,又累,好处与坏处刚好抵消,等于客人没来。但我又真实地失去了时间,所以还是赔了。
而自己做客人就不同了,可以不管那么多,谈得拢就谈,吃饭喝酒可以随意,我又用我的话或其他帮助让朋友受益,我给予的多于他给予的,我不欠他,同时我拥有很多,包括逝去的时间也是永久拥有了,所有赚了一大笔。
可以拥有多一点,关键是看怎样拥有。
注意,是“拥有”,不是“占有”。
“占有”是霸道的做法,“拥有”是温柔的做法。“占有”很笨重,会伤害人;“拥有”很轻盈,双方都幸福。
打个比方,齐人有一妻一妾一情人,妻是拥有,妾是既拥有又占有,情人则完全是占有,说到底当然是妻子好,因为她不会失去。情人就不同了,她可以做你的情人,也可以做别人的情人。你怕失去她,就拼命占有,同时拼命讨好她,但这都是没用的。
拥有流星不如拥有星空。
怎样拥有多一点
尧到华地巡视。
华地守护封疆的人祝福他:“祝福圣人长寿!”
尧说:“不要。”
“祝福圣人富有。”
“不要。”
“祝福圣人多男孩。”
“不要。”
守护封疆的人说:“人们都求长寿、富有、多男孩,你为何不想要?”
尧说:“多男孩就多恐惧,富有则多麻烦,长寿则多辱。”
守护封疆人说:“天生万民,自然会授予一定职事,富有使人共享,有何麻烦?天下太平,万物昌盛很好,长寿厌世可以离开人世而升天,无病、老、死之忧,有何不可?”
守护封疆的人离去时,尧跟在他后面说:“请问该怎么办?”
守护封疆的人说:“你回去吧。”
尧拥有天下,拥有很多,他又怕失去,有些想放弃。那守护封疆的人告诉他你可以通过与大家分享而拥有更多,同时不会失去。
这多好。
好东西越分享越多,越分享越好。
孟子曰:“独乐乐不若众乐乐”,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我们开怀大笑时,如果是与一大群朋友在一起笑,就可以笑倒一大片,笑声多,欢乐多。独自微笑当然也是一大人生境界,但两个人一起微笑,那种微妙的快感也是很好的。
多与少是平等的。
有与无是平等的。
我们有时可以不要,有时可以少要一点,有时可以多要一点,要看具体情况而定。总述庄子妙义为:
一、关于“无”。天下本我有,可以不要。虽说不要,其实已拥有。
二、关于“少”。为了凸显我在天下之中的本体地位,可以稍稍出众。一旦太张扬,马上退回去做隐士,孤独是一种繁华。
三、关于“多”。我已获道,应当引领众生。这时可以拥有多一点,大施雨露,才能万卉齐芳。
当已经拥有多一点时,要注意公平问题,不能赏也不能罚。凡是通过赏罚手段达成“同一”的,必会很快失去。伯成子耕田
尧统驭天下,立伯成子为诸侯。尧授位于舜,舜授位于禹,伯成子辞官回家种田,禹前去看他时,伯成子正在田间耕作。
禹上前居于下方,站着问:“尧在位时,先生被立为诸侯,今我在位时先生却辞官归隐,清问为何?”
伯成子说:“尧统驭天下,不赏奖百姓自然勤勉,不刑罚百姓自然戒恶,现在你施行赏罚百姓却不仁爱,刑罚建立,后世祸端却从此开始,先生怎么不走开呢,别耽误我的事。”
于是低头耕种,不管禹了。
不要赏罚别人。
你才会拥有更多。
尧舜的境界都很高,禹的境界稍为差一点。大禹治水拯救了中国,但大禹也打开了名利的大门,用赏罚等暴力手段治天下,从此生民禁锢,积重难返。这与自然之道背道而驰。如今我们要重返自由,就必须意识到这个问题。
黄帝当年也是用杀伐取天下,后来被广成子点化,明白要清静无为,这才开了我中华数千载文明历史。大禹只学了黄帝的事功,没有学黄帝的道,所以算不上圣人。
一切人生而平等,生而自由。这不是谁给的,因为我本来就有。通过先掠夺后解放方式获得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
须知:生命高贵。
须知:我本自然,我本自由。
企图自己自由而让人不自由的人,必会被自然之道反弹,很快丧失自由。
生存就是奇迹
不要说没有奇迹,生存就是奇迹。不要说没有神,是谁总在绝望时将你拯救?
老子说:“治之乎其未乱”。
这句话就是说要趁灾难还没降临,要寻求解脱与拯救之道。
对现在而言,那就是一心依主(道),用信心换定力,从而可以应对末日怖景。要用心聆听神启,要用心体悟神迹,自然可以飞升。
《圣经》上耶稣说:“时候近了。我已将你的道赐给他们。”
大道改写末日命运,因为末日本是道的一枝,而大道是大树,是生长大树的大地,是承载大地的一切过去未来所有的宇宙。有了这个,就不会乱,更不会死。
能改写末日的必是一种大能,不是依靠自己,而是依靠大道。自己的力量是渺小的,唯有进入大道的洪流,才能壮大自身。
不要说没有奇迹,生存就是奇迹。
不要说没有神,是谁总在绝望时将你拯救?
如果你还有一分老实,你就不得不承认确有一种力量从未抛弃过你。你得意时觉察不到它,因为你的心已饱满;但当你失意时你就明白它的存在,因为你的心已空虚。
有一次我在黄河源头考察,去爬一座高岩。岩石又高又滑,更要命的是天上下着雪,我根本看不清眼前以外的东西。我拼命地往上爬,手指都冻僵了。爬到一半我悬在了半空,不能上也不能下,眼前只有光滑冰冷的石壁,身边只有雪在纷乱地下。
我该怎么办呢?
这时我看了看天空,雪落进我的眼里,我反倒觉得有一种清凉。我想我不会葬身于此,我活动了一下手,又继续往上爬。
我不管那雪,更不管它是怎样地乱、怎样地飞。我也不管那石壁是如何地冰冷光滑。反正我的手指已麻木了,我才不管冷不冷,就拼命地往上爬。
我终于爬上去了。这时我已经激动得全身热气腾腾了。刚才一定发生了什么,否则我一定爬不上来。我激动地摔在雪地上,晕了过去,不知过了多久,一个藏民骑着一匹马向我走了过来,我醒了。他并没来救我,我自己站了起来,回去了。
丑鬼哀骀它美妾无数
卫国有个面貌丑陋的人叫哀骀它,男人跟他相处,想念他而舍不得离去。女人见到他,即请求父母,说:“与其做别人的妻,不如做哀骀它的妾。”
这样的女人已有十余人了,而且人数还在增加。
从没听说哀骀它倡导什么,只见他附和别人。他没有君王的地位去拯救别人的苦难,也没有钱财去养饱别人的肚子。见识也超不过四邻,男人、女人却都亲近他。
鲁哀公召见他,果见他的相貌丑陋得让天下人惊骇。但不出一个月便发现他的过人之处。不足一年便十分信任他,决定将国事委给他。
哀骀它无意答应,也无心推辞,后来他还是离开了鲁哀公。
鲁哀公怅然若失,问孔子:“哀骀它是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说:“哀骀它不说话也能取信于人,为才全之人,日夜不间断地随物保持春天般的生机,和外物产生和谐的感应。”
哀骀它又比支离疏高一筹。
支离疏不过把自己当常人,哀骀它却让人感到亲切。支离疏还与人有距离,哀骀它完全与人打成一片。
一团和气,从而一股霸气。
我们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可以总结出哀骀它的四大美德。如果人能做到一样就不得了了,哀骀它四德俱全,不是圣人是什么?难怪孔子如此欣赏此人。
哀骀它丑得自然。
哀骀它的丑是天生的,不是后天自我扭曲所致。我们常见一些人丑陋,多半是他表情古怪、五官不洁给人的不佳印象。假如一个人面容整洁,表情自然大方,又怎么会丑?
哀骀它丑得自然,这说明他心中已无障碍。通过后天的努力达到了与先天的和解,修身有成。
哀骀它丑得大方。
这种大方不是因富有带来的大方,而是因为贫穷带来的大方。——都已经这样了,索性通达些。我们常可以发现,你没钱时向穷朋友借钱能借到,向富朋友借不到,就是这个道理。
哀骀它一无所有,因此一无所失。好东西他随手就用,不积存。坏东西他随手就扔,不为之所害。因此他在斤斤计较的人们面前,自然与众不同。大方何谓哉?大方不是把富余的给人,而是把并不富余的给人。
做人豁达,收获乃大。
因为你是流通的,顺畅的,美物就随美德而至,那些好东西,必会归向你。
做人透明,心中就光明。
因为你无阴暗面,那些暗无天日的日子就不会再来。
哀骀它丑得有理。
他发现自己的存在是有道理的,一切自有安排,而他偏又享尽自由。这种矛盾又实在的现象被他看出,他不得不承认自己活着是上帝他老人家白给的恩赐。造物主会向他所造的索要什么呢?不需要。我们有的上帝都有,上帝有的我们却没有。
哀骀它心中敬畏上帝,做人就明白。从此他有充足的理由活着,不怕乱世害人,也不怕盛世扰人。他的心始终清静,就像空中的泉。
哀骀它不提倡什么,他明白“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他只需要享受现成就可以了。
作为被造者,我们无法创造什么,但可以去改变。
我们无法去发明什么,但可以去发现。
这就够了。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日与人为妻,宁为夫子妾者,数十而未止也。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人之腹,又以恶骇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异乎人者也。是何人者也?”
仲尼曰:“今哀骀它未言而信,无功而亲,使人授己国,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哀公曰:“何谓才全?”
仲尼曰:“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
“何谓德不形?”
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庄子讲的这个故事意在说明:天性完全者,人格必然纯粹,自然就有亲和力。
我们常见一些人脸上有凶光,就知他有事烦于心。
我们又常见一些人脸上有柔光,就知他天性保全,自然有一股祥云罩身。
人欲品
失去的就让它永远失去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老子·二十九章》
任何事情都败在做的人手中,任何东西都丢失在拿的人手上。事情强为之,必定失败。做人太执著,反而会失去。失去的就让它永远失去吧!既不必留恋,也不必幻想再出现。如果以失去为代价,换来暂时的拥有,那么你还是赚了。因为:你本来一无所有。
我们来读一首欧阳修的《再和明妃曲》:“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稀,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竞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美人”的遭遇最能说明人类的命运。
我们把人类文明比喻成美人的美丽,是最恰当不过。它是丽质天成的,更是后天努力的结果。但这竟也敌不过宿命的毁灭。
欧阳修作《再和明妃曲》,明为咏美人,实是伤悼北宋王朝的衰落,也是对人类命运的忧思。
最好的,必遭最大的破坏。
最美的,必遭最大的毁灭。
最热闹的,必会化为最大的冷清。
这,就是《红楼梦》上说的“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了。
聪明的你,是选择先热闹后冷清呢?还是选择先冷清后热闹?
当然是先冷清后热闹!
耐得住寂寞,你就耐得住繁华,就不会失落。
我家门口本来是一大片荒地,现在建起了一个学校。天天我坐在窗前写字,每隔一段时间眼前就涌现繁华。早上一次,中午两次,晚上一次,除了周六、周日,每天我都要看见四次人潮汹涌的景象在我眼前去了又来。我的眼前繁华极了,但那关我什么事呢?我写我的字,我写我的书。
我曾在家乡小学当过代课老师,那段时间发生了很多事,我曾迷恋着它。但现在对我来说,那已经不算什么了。我不让过去套住我的心。
失去的就让它永远失去吧!
既不必留恋,也不必幻想再出现。
如果以失去为代价,换来暂时的拥有,那么我还是赚了。因为:我本来一无所有。
本来一切好事都轮不到我,但我竟然拥有微弱的幸福,无疑这是上帝对我额外的眷顾。或者这是他偶然漏掉的光明一角,照亮了一处黑屋中的尘埃?
无论如何,我的一生都是赚。
可以满足了。
魔鬼说——
我只要不停地得到,至于得到的是什么,得到后又怎样,我全然不管。只要得到就好,得不到就毁了它。我是魔鬼,魔鬼看这个世界就像男人看女人,就像政治家看一个国家。
天使说——
失去的只是肉体,收获。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赢;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二十九章》
那些人想要取得天下,就去乱搞,我看他们是停不下来了,也并无用处。要知道天下是一个神器,只有神才能主宰,人最好不要乱搞。事情败就败在做事者手中,东西丢就丢在拿东西的人手上。你看,万事万物都被自然规律支配:有的自己生长,有的寄生;有的大笑,有的叹息;有的强大,有的虚弱;有的可以活下去,有的却很快就败了。因此啊,圣人做事不过分,做人不贪多,没有骄傲的心。
“天下”,不是虚指苍天之下,而是实指地上万国。
“神器”,从天到地,神创世界如圆球。道家说天下为鼎器、丹炉,非常形象。神器就是供神做试验的器皿。天下是个器皿,是个实验室,人是试验品,道是药剂。“神器”也可指王位。王者有权柄,《圣经》上讲王者的权柄乃是上帝所赐。而真正的王者是有道。
“嘘”,大笑,含有嘲笑别人的意思。
“吹”,叹息。
“赢”,通赢,音lei,瘦弱。
“隳”,音hui,毁坏。
“去甚”,甚指过分,去甚即不要过分。
“去奢”,奢指奢侈,去奢即不要贪多。
“去泰”,泰指安居享受,去泰即不贪图享受。
老子这段话主要讲做人不可以无边无际,要脚踏实地。不能把无当有,才能从有中做出无。
人生三有
人生有限
人活一生,寿有限,事也有限。哭有限,笑也有限。有限使人有底,有限反而使人尽欢。两个人喝有限的一瓶酒,眼睛有底,口中有味,心中有数,因此喝得有滋有味。如果强行喝一百瓶,就会连一瓶都喝不了就吓瘫了。因为太多是令人恐怖的,无限只会造成混乱。
人生有悔
青年人悔少年时,中年人悔青年时,老年人悔一生。有悔好,有悔则近道矣。有悔就知道自己一生太虚妄,但知道虚妄总比什么也不知道好。“无悔”的人是自欺欺人,谁没做过错事?人不知悔改,就会一错到底,不可救药矣。世上没有后悔药,但有后悔人。后悔人以自己为药,于是包治百病,精神抖擞,不再后悔。
人生有爱
爱是件划得来的事,可以以少换多,以无换有。从前有个小伙子爱一个姑娘,他家本贫穷,为了追求此女倾家**产,所幸成功了,大快。姑娘的陪嫁极丰,小伙子一下子竟然暴富,美死了。这样的事当然不多,但爱确实是一件只赚不赔的事,你付出一点,就会收获极多,主要是会获取一种为人的美好感觉。有人的爱赔了,是因为下注不对。赔了也好,长见识,可供老时回忆起来自嘲一通,津津有味。
圣人不积。
圣人不积
——《老子·八十一章》
圣人不会积蓄什么,因为他本身生生不息,用之不尽。太阳不存留阳光,阳光天天有。你不存留生命,好日子也天天有。
东晋名士王恭从会稽(绍兴)回建康(南京),王大去看望他,看见他坐的席子非常好看,就说:“喂,你的席子好漂亮啊,一定是从会稽带回来的,送给我吧!”
王恭说:“好!”
马上就把自己坐的席子卷起来送给王大。王大走了,王恭没有席子了,就坐在地上。
王大听说后,非常吃惊,就对王恭说:“我以为你很多,因此才让你送给我。早知道你只有一张席,无论如何我也不敢让你忍痛割爱了。”
王恭笑了笑:“这算什么。你可能不知道,我做人从来‘身无长物’。”
“身无长物”就是“身无余物”。身无余物好!刚刚够用胜于用都用不完。
用都用不完,就会有人帮你用,帮你完。
西晋王恺与石崇斗富,一个是大富豪,一个是超级大富豪,他们的东西真是用都用不完。这样势必会引起管理混乱,因此大富豪常见的“理财方式”就是糟蹋它,少一些他就能掌握了。正如暴君常见的“管理方式”是杀人,少一些人他就好统治了。
王恺与石崇斗富,石崇胜出,皇帝就灭了石崇。后来西晋被胡人灭了,整个王氏大家族都险些被一窝端,王恺显然也完了。幸有王导聪明,伴司马睿南下建康,是为东晋。
西晋就是因为太富足,两下就完了。东晋吸取了西晋的教训,王导等人勤俭治国,始保一息。
由此可见,东西太多了绝不是好事,就像一个男人女人多了绝不是好事一样。因为这其中有个管理成本。管不好就要出乱子。
小比大更大。
少比多更多。
无用比有用好。
够用就行比用不完更充足。
如果我们回到一两千年前的古人书斋里,会发现他只有一琴一剑一书,绝无多余的东西。琴者自娱,剑者自励,书者自修。
如果要去掉一样,就去掉剑。藏锋为人,锋芒更大。
如果再去掉一样,就去掉琴。无声无息,乃是大师境界。
如果还要去掉一样,就去掉书。尽信书不如无书。
如果还要去掉一样东西,那就去掉这间房。你到处走走,胜于自己坐黑屋子。
如果你还要去掉一样东西,那就去掉你自己。
你把自己看成一个自然之物,比如石木、木头什么的,你就解脱了。
魔鬼说——
我能用金钱买通上帝,让他为我另外造一个让我为所欲为的世界。
天使说——
上帝让我们拥有金钱,是用来修造圣殿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八十一章》
值得相信的话听起来不好听,好听的话不要去信。已得善道的人不去争辩,老是争辩的人其实不自信,因为他还没得到善道。善道就是大道,大道好,所以叫善道。智者都不渊博,他只是善。学者才渊博,渊博的人恰恰是最紧要的地方他不知道。圣人从不费心积存什么,因为他与大道同体同化,他为人做工,自己越富有。他把东西给别人,自己越多。由此可见天道是可信的、是善的、是能赐人智慧的,它必有利于人,不会害人。圣人学习天道,在做人做事过程中不与人争,不与天争,自然有成。
“信言”,值得相信的话。
“美言”,好听话。今天常说的“美言两句”就源于此。
“善者”,不是心善的人,而是指已得善道的人。区别在于:心善是自己善,善道是上天所赐下的,不是你自己的善心善行得来。人之所以获救不是因为有善心善行,而是被神拣选悦纳。神之所以要用这样让人觉得不可理喻的方式救赎人,是为了免得让人因自己的善行自夸。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讲天道本来是不讲情面的,但又常赐福给善人。上帝有公义、有威严,同时有慈爱。道无善恶,但因为人心向善,所以上帝就赐下善道。我们需知善道不是唯一的道,但它是最适合人的道。道本身也有主人,那就是神(上帝)。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说:“人不若天,天不若道,道不若神。”讲得很明白了。一般的学者说:“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其实神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书中多次讲到“神”。
“辩者”,为自己争辩的人。人犯了罪,都说自己“冤”,都有“缘由”。殊不知承认自己有罪才是真。认识自己的真才能以“此真”易“彼真”,做个真人。“此真”指真实的善,“彼真”指真实的恶。
“知者”,即先知、智者。先知有道,他的道在知识之上。你听他的话从知识上是讲不通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真理。有知识、有学问,人依然不过是人。有道、有善、有爱,人才可以做天使。
“博者”,博学的人。人因博学而死,知识堵塞人的心智,学问扭曲人的思想,贪婪好学卑下人的境界。你与一个博士很难沟通,完全不如与一个卖西瓜的人好相处。
“不积”,不积存什么。夏天西瓜好吃,但你不必要买大堆西瓜一直吃到冬天。
老子这段话讲不要积存,不要争抢,不要贪多。好比车上掉下一筐西红柿,路上的人一哄而上,结果都捡到烂西红柿,脏了手。
天性三毁
毁于事
事多必烦,烦多必乱,乱多必毁。所以要“无为”,要“无事”。
毁于人
人多必争,争来争去输赢都是输,因为散了元气。所以要进入“无人境界”,走到哪里都是我自己。我不是众人中的一个,也不是我就是众人,而是我就是我。
毁于心
人心贪婪,整天要这要那,要到了就高兴,要不到就生气,来来去去,搞得人气急败坏,自毁修为。所以要宁静,息心,不可妄求。
无所求,无所失
婴儿不贪婪,心里不难受。即使难受过一会儿就好了。做人要像婴儿一样才好。短暂的人生,永远的婴儿。
老子说:“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这句话讲人要软弱如婴儿,才能领悟真正的人的境界。
《圣经》上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凡要承受神国的,若不像小孩子(婴儿),断不能进去。”
耶稣与老子都讲了婴儿的可贵,人必须是婴儿才能获救。
不贪婪的人得到的多。
海边的水鸟从高空射进水里,它看到水里满是鱼,这时如果它每条都想要,那么它一条也得不到。它看准最能到手的一条张开嘴巴,那么就能得到。
人海茫茫,每一个人你都想认识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找一位身边的人做朋友,你会发现你已拥有全世界。
有涯胜过无涯
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庄子·齐物论》
无限是没有意义的,有限才有意义。我们只能在短暂中活出永恒,而不能在永恒中活出永恒。因为一切的认知都需要一个点。一个成形的镜子才能照物。
人的一切都是有限的,心越大的人越失落,当然应该知足,做有限的事才能成功,做有限的事才能做好,这样才能以一颗有限的心享受无限。
《庄子》有句名言: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庄子在此讲得很清楚,不能用有涯追随无涯,那样会累死而什么也得不到,就像夸父追日,完全自己找死。
反之,我们不用有涯随无涯,而是用有涯随有涯,那么就可以实现梦想。
夸父如果不去追日,而是追一只野兔,那么以他的身手完全可以追到,大吃一顿,多美。
婴儿天性好奇,见什么都要,结果只能要到有限的一点。幸好婴儿不懂得什么是失望,不会难过。
我们连婴儿都不如,每天都被各种欲望搞得很烦,完全没有必要。不如镇定自如,努力做好有限的事,自然有好的结果。
今天我在家看了一场NBA比赛,是湖人队对马刺队。马刺队前三节都领先,但在最后一节败下阵来。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归于湖人队的奥尼尔等大球星太强外,应当归功于湖人队主教练“禅师”的镇定。
“禅师”教导大鲨鱼等人打球要稳,一分一分争,不要一开场就想“我赢了”。“禅师”的这种风格很对我的胃口,我们为人如打比赛,应当做有限制的拼搏,才能收获无限多的成功。
相当巧,在看NBA之前我还看一场中日足球比赛,中国队0:2大败。不是中国队员弱,而是章法太乱,眼高手低,以“有涯随无涯”,当然会输。
庄子说:“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就是说当以自我为中心,这样才能应付无穷无尽的事。如果一个人伟大得不得了,把自己交出去,很快就会迷失在各种力量的争夺中,直至消失。
所谓“环中”,就是连环的中心,世界就像一个连环套,无穷无尽的变幻让人眼花缭乱,但变来变去有什么用呢?实在毫无意义。连婴儿都知道看电视看累了就把头扭开,我们成年人看电视却老是期待更好的节目,结果把自己搞得很累,成了电视的奴隶。
明心见性,我本有限。
而正因为有限,我们才知足,才能去享受,从而在有限里品味无限,我们只能在短暂中活出永恒,而不能在永恒中活出永恒,因为一切的认知都需要一点,一个凝固成形的镜子才能照出无穷无尽的精彩画面。
小事情也可大满足
容易满足胜似永不满足,悠然止步胜似永远进取。
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指出:贪欲使人败亡,知足就不受辱,不受辱则喜乐而寿长,生命有味。欲有“善欲”与“恶欲”之分,人莫不有欲,善欲成善道,恶欲成恶行,行道的人多多益善,行恶的人行恶足以败身。
《圣经》上说:“恶人经营,得虚浮的工价;敬畏神的,得实在的果效。”就是这个意思。
容易满足胜似永不满足。
悠然止步胜似永远进取。
进取心即贪婪心,人一贪婪天都不能救。
善于满足的人善于生活,活得有滋有味。不满足的人心里永远长草,长野草,长不开花也不结果的草。心中的草在疯长的人,其心易乱,其志易衰,其身易死,其事易败。
从前有个人什么都想得到,种种欲念在他心里长了草。他心里的草日渐疯长,最后蒙蔽了他的心。那草得了他贪欲的滋养,在他体内不断滋生,最后长满他的腹,又从他的耳朵、鼻孔、嘴巴和眼睛里爬出来。他什么也看不见了,他只看见眼前有一大片野草。他说不出话来了,草堵住了他的嘴。他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