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绝学无忧”,主要有三层意思:不随众人;要做婴儿;要做傻瓜。三层意思层层递进,最后推出结论:投身大道,人才可能真正无陇无虑。
楚狂接舆说治人不如治己
肩吾拜见接舆。
接舆说:“过去你老师给你说了些什么?”
肩吾说:“他告诉我,做国君的一定要凭借自己的意志制定法度,人民谁敢不听从?”
接舆说:“那是骗人的做法。圣人治理天下,不用法度。圣人先正自己而后改变他人,任人各尽所能就是了。治人不如治己,治己甚有乐趣!”
肩吾见狂接舆。狂接舆曰:“日中始何以语女?”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
狂接舆曰:“是欺德也。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夫圣人之治也,治外乎?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
庄子这个故事讲治人即欺人,治天下即欺天下。
治人不如治己,自己是自己的,随便你怎么折腾也没人管。好家伙,你没把自己收拾好,反去收拾别人,那别人是随便让你收拾的吗?
治人必丧人丧己,治己则得人得己得天下,整个世界通过自省、自悟、自为、自美,从而都是自己的。
沙子不用去治河,把自己冲刷干净就可以了。
河不用治海,流到该流的地方去就可以了。
海不用治天,它与天空搞好水循环就可以了。
天也没想过要治人,它的风雨雷电全是不得不为之的自然现象,压根与人无关。
因此,你也不要想一天到晚怎样去整人害人,或帮人助人了,歇歇吧你,别装上帝了,踏踏实实做人才会活出滋味。
不必忌恨他人
仇视是一种胆怯,真正勇敢的人温和。
老子说“天地不仁”与“圣人不仁”。这话指出这个世界根本上是冷酷的,残忍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人才希望,用冷酷战胜冷酷,用更大的残忍消灭残忍。
《圣经》上耶稣说:“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意思同此。
老子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玄牝”就是天地总开关,宇宙大阀门。“玄牝”是什么呢?就是连接母亲与婴儿的子宫。老子说的“道”,就是**。《老子》全书讲母亲与婴儿的地方特别多,意在指出我们这个“子世界”与“母世界”的关联。人要求幸福,须知前世。《圣经》上耶稣说:“我从父出来,到了世界,我又离开世界,往父那里去。”此处的“父”是宇宙总法则,其实就是“母”,父母同体而多元。老子说的“以顺众父”,揭示了“父”(法则)有很多个,都要顺从。
人以叛逆始,以顺从终。又以残酷始,温和终。
苏东坡对明月和尚说:“听说道家有尸解之说,通过自残身体来获得身心解放。”
明月和尚说:“我不知道啊。你听谁说的?”
苏东坡说:“我听王安石说的。”
明月和尚说:“那你就去找王安石吧。”
苏东坡沉默了,因为正是王安石把他贬到了距京城千里之外的黄州。
过了不久,王安石的变革因严刑峻法而遭普遍反对失败了,王安石本人也被皇帝处死。苏东坡得知这消息,写诗叹息道:
“残人若己终无益,荆公原来是商君。”
诗中苏东坡把王安石比作商鞅,指出他的做法太残酷,以致事与愿违。
从此苏东坡做人温和起来,连明月和尚都夸他是个好居士。人镜相逢
第一次,人恨镜子。
人问镜子:“你是谁?”
镜子问人:“你是谁?”
人说:“我是某某。”
人生气了:“别跟我学。”
镜子生气了:“别跟我学。”
人真的生气了,就把镜子砸碎了,得意地说:“哼,看你还学不学?”
破碎的镜子依然是镜子,它依然说:“哼,看你还学不学?”
人无计可施,只好逃走。
第二次,人爱镜子。
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照镜子,结果过不了多久,头发胡子长得像被抓后的萨达姆,谁也认不出他了。人人视之为恐怖分子,除之而后快。
这人没法,只好又站到了镜子面前。
镜子里伸出一个手来与他相握:“欢迎你回来,朋友!”
这人只好说:“随你怎么整吧。”
镜子认真地说:“我不是整你,是帮你恢复原样。”
于是镜子里又伸出一个手来,手里拿着剃须刀、肥皂。镜子很轻柔地帮这个人刮胡子,最后0K了,请这人看:“怎么样,伙计?”
这人眼睛一亮:“好年轻啊,好酷啊,这才是我。谢谢你,镜子。”
镜子也愉快地说:“没什么,只要你记得我。”
自己掌握生命的火候
火候一到,人生可以随意烹调。
老子说:“天下,神器也。”
这句话是说要做天下万国的王,就必须为神所悦纳,从而掌握神器(道)引领世界。
不但如此,天是一物,天下也是一物,天下本身是个大容器,一个大鼎,时间煮沸空间,生死烹调存在,万物莫不玩火自焚。
当此之时,谁能掌握火,谁就是王。
《圣经》上说:“万军之神啊,求你回转,从天上垂看,眷顾这葡萄树(生命树),保护你右手所栽的和你为自己所坚固的枝干。这树已经被焚烧,被刀砍伐。”
话说得很明白,问题的关键在于“回转”。回转就是仙家说的“丹成九转”,通俗点讲就是“回炉烧”,再通俗点讲就是“炒回锅肉”。
炒回锅肉的程序是先把肉煮熟,然后再切片爆炒,这样肉质鲜嫩,营养丰富。
人如果能把自己当回锅肉炒,一定可以被悦纳,可以为王。
苏东坡被贬官黄州,无聊得要死,心情烦躁。黄州当地人爱吃猪肉,但不是很会做。苏东坡闲来无事,自己试着烹肉吃,他把黄州产的猪肉用四川人的做法火烧来吃,谁知竟合成了奇特的美味,佛印和尚尝了尝,称赞这肉是“天下第一猪”。苏东坡见这和尚如此搞笑,哈哈大笑。黄州人本不知道苏东坡是谁,见他发明了这好吃的红烧肉,就把这道菜叫“东坡肉”。苏东坡大笑:“看来他们是想吃我的肉了。”
佛印和尚问苏东坡:“你是怎样烧出来的?”
苏东坡说:“观其火候,其味必美。我开三次锅,见锅里的肉成琥珀色,就可以吃了。”
苏东坡有了这烧红烧肉的功夫,慢慢悟出了做事要讲火候。渐渐地他不焦不躁了,虽被贬官,赛似神仙,把远在京城等着他死的那帮人气得要死。
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论烹茶之道:
“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小人与君子的三次战斗
第一次,君子赢了。
君子左手拿棍子,右手拿风俗,对小人说:“你这小人,该死!该死!”小人没有办法,只好逃走。
第二次,小人赢了。
君子又左手拿棍子,右手拿风俗,对小人说:“你这小人,该死!该死!”
小人这次不干了,他也拿了根棍子与君子对打,又对君子手里的风俗说:“去你的吧!”
君子没招了,只好逃走。
第三次。小人赢了。
到了世界末日,君子与小人一起逃难。
小人到处找吃的,君子很久才放下面子去找吃的,没有小人找得多,找得好。君子一看不妙,来抢小人的东西。
小人捡起一根棍子说:“你这君子,该死!该死!”
君子太虚弱,就被打死了。
人意品
有瑕疵才是美玉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老子·十二章》
难得的宝物妨害人的进步。越难到手的东西越没用,求完美就是求完蛋。求完美即自杀。世上只有百分百的石头,没有百分百的美玉。“美玉无瑕”是骗人的。连空气都有灰尘,你怎敢说你没有杂质?明白自己本来就“不纯”,你才能纯洁自己,解脱自己。
西晋左思写了一篇《三都赋》,自以为不错,当时的人却讽刺他,说他写的不成。
左思后来把文章给张公看。
张公说:“你写得太好了,可以与张衡写的《二京赋》齐名。但你的文章世人还不看重,要经过有名气的人包装才行。”
左思于是求当时的大名士皇甫谧帮忙。
皇甫谧见了左思的文章十分欣赏,就为他作了一篇序。
于是先前说他不行的人都说他好得不得了了。
你看,古人都懂得包装、炒作。要干事情就是要用手段!不用手段,你断不能彰显自己。
左思把自己展示了三次:
第一次乱展示,结果俗人不识货,大大地把他嘲笑了一通。
第二次他明白要给行家看。但光是行家欣赏不管用,要打入市场就要用市场手段,而不是用行业手段。我们不要大行家推荐,要大名家推荐,才是正道。
第三次左思就去找大名家了。大名家一提拔,他就出名了。
名气意味着认可。
名人所占资源极多。
你有好东西不要乱展示,要像左思一样才好。其实左思深知其道,当初他写《三都赋》,就是沾张衡《二京赋》的光。果然,大行家张公把他这点看出来了,才有了接下来的戏剧性情节。
左思是西晋屈指可数的大文学家,你看他都懂得跟风炒作、包装,你千万不要说他不纯,错!人无手段则其名不扬,其事不彰,其人无成!
明白自己本来就“不纯”,你才能真正纯洁自己,解脱自己。
人不怕不纯,就怕太纯。
水至清则无鱼。
你太纯了就固执,孔子说“无执”,佛家说“去掉执著”,都讲人不能太纯,才能最终纯起来。
太纯了为何有害?举个例子,希特勒忠于自己的理想,终生为之奋斗,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叫《我的奋斗》,可以说是个很“纯”的人。这种“纯”害了他也害了世人,你说你还敢不敢太纯?
太纯了你就以为自己是唯一正确的,就听不进劝,那么很快你就完了。《红楼梦》上林黛玉早死,就因为一个“纯”字。
说白了,世上没有真正“纯”的人。
凡是太纯的人都有病,
凡是太纯的人都别有用心。
你看,这是纯吗?
你无须提防那些“很复杂的人”,你要提防那些“很纯的人”!
恐怖分子的信仰都是很单纯的!
我们不要这种纯,而要另一种“纯”。孔子把它叫“大同”,熊晋仁把它叫“太和境界”,指一种融通后的同一。虽是同一,却依然“和而不同”,因此可以于人无害,于己无损。太和境界中人人只有和气,无霸气,有给予,无掠夺。要成人之美,而不夺人之美。
把不纯的美玉砸碎,就成了纯粹的石头。
做美玉不如做石头。美玉只不过用于炫耀,石头却可以长久。
魔鬼说——
做人不如做强盗,做强盗不如做魔鬼。亲自做事不如驱使人做事,驱使人做事又不如搞破坏乐趣更大些。你只要跟我走,你就是单纯的!
天使说——
用我心里的善,成就外在的美。做事是我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做事,毋宁死!我通过做事做好我自己。我一心为他人时,我才是单纯的。凡事只为自己考虑,就收获有限。我以复杂至单纯,而不把单纯搞复杂。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十二章》
五颜六色的东西好看,看久了就眼花缭乱,就会瞎了你的眼睛。五音八调好听,听多了就会让你的耳朵聋。五味美食会彻底败坏你的口味。一天到晚东游西**会让你的心发狂。难得的宝物会拴住你的脚。所以啊,圣人只吃有限的东西,不敢去享受无限的世界,因此要舍弃那些害人之物,只取身边之物。
“五色”,原指青、黄、赤、白、黑,老子代指五颜六色的花花世界。老子此处说的“色”,略同于释迦牟尼说的“色”,即色相,世界的表象。
“五音”,原指宫、商、角、徵、羽,老子借指世界上一切的噪声杂音。这个世界充满喧嚣,从早到晚只有吵闹。静音是真正的音。无乐是真正的乐。
“五味”,原指酸、苦、甘、辛、咸,老子从饮食滋味借指人生滋味,后世之人动不动就说“我吃过很多酸甜苦辣”即源于此。
“爽”,不是现在说的“爽”(爽快、舒服),而是指变味。太爽了就要变味。爽又通霜,指口生霜(疮)。
“难得之货”,指宝贝东西,包括人。
老子这段话在说好东西最会摧毁人。
不是用过度了会摧毁人,而是本来就会摧毁人。不管你用得过度,还是适度。最好是不用。少用少伤,不用就不伤。
但完全不用也不可能。老子既说“五味令人口爽”,又说要“为腹”,看来他的意思不是求没有,而是求少。无就是少。真正想达到“无”的境地不可能,因为你不是造物主,不能把自己变成没有。,但你可以少下去——通过不做的方式做好自己。
不要那些好东西、好事情,不要那完美。
完美不是美,完美是完。
为人处世要笨拙一点
物不而物,故能物物。
——《庄子·在宥》
笨拙者往往做事直奔主题,不取巧,所以有大巧。无锋芒,所以有大锋芒。说白了,一个太有心机的人让人觉得阴险,谁也不喜欢。他笨一点,就透明一点,透明一点,就开心一点。
处世乖巧者必是庸人。
真正大气而有大作为的人处事都很笨拙,在家被老婆骂,出门常常坐错车,办事老是丢三落四,常被人取笑为大笨蛋,但说来也怪,大笨蛋居然能办成很多大事,并且人们都喜欢他。
这是怎么回事?
这是因为笨拙者往往做事直奔主题,不取巧,所以有大巧。无锋芒。所以有大锋芒。
并且他自己很快乐。别人说他笨,他就以为自己真的很笨,于是傻笑,心里就更高兴了。傻人会傻乐,傻人有傻福。主要就是他的快乐比别人多一点,虽然他比别人可能吃亏得多,但吃亏是福,老吃亏也就不吃亏了,说不定还有赚。主要就是他心中无事,无机巧,不复杂,所以简单快乐。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也是聪明人,最后为聪明所误,一味争天下,一味与人钩心斗角,最后把自己累死了。如果诸葛亮老老实实在山上做农夫,就不至于死得那么惨。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也是气死、累死、病死的。人的机心有限,人与人的斗争却是无限的,你赢了这一回,怎么能保证永远都赢?
今天中国社会出版社的两位编辑来我家借扫描仪,聊天时一位牟洁女士说她在做谋略方面的书,问我可有研究?我就把我刚出的一本讲《孙子兵法今用》给她看,并说:
“一般人讲的谋略是小谋略,都是讲如何通过钩心斗角战胜别人。而真正的‘谋略’不是为了取胜,而是为了求和,大家清静。胜负毫无意义,虽胜犹败,只有和棋才是真正的胜利。因为这样才不会有下一番反扑与争斗,可以腾出时间与精力来做自己喜欢的事。”
牟洁编辑表示赞同。类似的话我也曾对另一位朋友,研究中国文化的司马烈人老师讲过,他也认为有理。
中国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地方,也就是她最高明的地方、最有益的地方就在于“平和”。
西方文化、阿拉伯文化,包括印度文化都是好斗的,只有中国文化既不伤人,也不受伤,所以能自身完美无缺,永远滋润国人的心灵。
中国文化中道家与儒家都很好,老子与孔子无区别,庄子与孟子是好友,都讲如何才使自己更好、更自由。墨家也很好,学佛家要小心一点,法家则不可学。
庄子学说简单清晰,易学易懂,他全书就讲如何才能获得自由境界——逍遥。这是诸子中最有现代色彩、最适合现代人学习的一派。
但他虽讲逍遥,却不务虚,非常踏实,就好比鲲要化为鹏,先要在大海里泡上很长一段时间。
庄子又教我们不要太巧,不要有机心,为人要笨拙一点,才会享受各种人生乐趣,确是金玉良言。说白了,一个太有心机的人让人觉得阴险,谁也不喜欢。你笨一点,就透明一点。透明一点,就开心一点。
谆芒教苑风
谆芒向东游,到海边遇上苑风。
苑风问:“去哪里?”
谆芒说:“去大海。”
苑风说:“为何要去大海?”
谆芒说:“大海被百川注入而不溢,又被人们不停舀取而不竭,境界很高,所以我想去游历。”
苑风说:“那你不去关心百姓吗?我希望听到圣人统驭天下的情况。”
谆芒说:“圣人统驭天下,使人人都能看清事情真相而去做自己该做的事,行为和说话人人都能自觉训化,此为圣治。”
苑风说:“请说德人。”
谆芒说:“安居无思索,行动无谋略,思想无美丑,得财物而不知从何来,饮食充足而不知从何出,财物共享,利益共得。”
苑风说:“请说神人。”
谆芒说:“乘驾光辉,不见形迹,一切由着性情,与天地共乐而不为万事所累。”
谆芒能把圣人、德人、神人三者的境界道出来,说明他已得道,所以弃天下而远游。最高的神人境界就是“不累”。
“不累”源于没有机心。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
去掉机心。
果然快乐。
庄子说:“物而不物,故能物物”,就是说不要老是用机心役使外物为自己服务,你无机心,才会领悟机锋何在,才能真正控制它们,而不被控制,才会自由。
笨拙一点,再笨拙一点,你就会发现其实你已经拥有。你只需要享受现有一切就够了,你已有一百万何必再去争一分钱?
世间唯有失败好
失败让人痛苦,痛苦让人清醒,清醒让人行动,行动让人成功。总的来说失败让人清醒,做人最难得的是清醒。
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话让人很恼火。人如果追求一种所谓玄妙的境界,注定会吃大苦头。
世上全是笨道理,世人只有下死工夫,才能勉强活下来。
谁要是认为真有什么玄之又玄的东西,一定是自欺欺人。成功啊,幸福啊,这些好听的名词在骗谁。幸福是不存在的,但我们可以避免更大不幸。
成功是不存在的,人的一生除了失败还是失败,唯一的收获是对“我必失败”的清醒认识!
这道理实实在在,一点儿也不玄。一切玄之又玄的东西都是故弄玄虚,何足一哂。中国人在大门口爱搞一个遮挡视线的玄关,让人误以为里面很神秘,其实里面什么也没有!我在北京见过很多漂亮的玄关,转过去一看都是些破破烂烂的大杂院!
你看,所谓玄的东西就是这样。
玄,是为了遮丑而已。
凡是不能直接看、直接听、直接说的,都不是好东西。
人一坦**,便无所谓成功与失败。如果硬要选择,那么我就选择失败。且看成功者的样子:
成功者一:赚了大钱,每天挥霍享乐,天天如此,天天空虚,最后闹得连觉也不会睡了,只能依靠药物麻醉自己,这样算成功吗?
成功者二:得了大名,每天云里雾里,到处炫耀,生怕人不知。日久天长,弄得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了!这样算成功吗?
成功者三:情场得意,到处偎红倚翠,自认为此生必能风流死,谁知一转眼红颜消失,白骨堆来,这个世界赐给风流人的唯有杨柳岸晓风残月而已。
可悲啊成功者,人一成功就死到临头了。
成功让人昏庸,失败让人清醒。
弘一大师晚年为自己取了一个号叫“二一老人”,为什么叫二一老人呢?意思是他享有两个一,这两个一取自一句宋诗和一句清诗,分别是苏东坡的“一事无成人渐老”,和吴梅村的“一钱不值何消说”,这两句诗弘一法师引以为知己,于是合二为一,为自己取了个号叫“二一老人”。这真是深入骨髓的清醒了。
读者诸君千万勿以为这太灰暗,灰暗中其实有光明。坑中之灰,不暗则不明。
弘一法师说:
“诸位要晓得:我的性情是很特别的,我只希望我的事情失败,因为事情失败、不完满,这才使我常常大惭愧,能够晓得自己的德行见缺,自己的修善不足,那我才可努力用功,努力改过向善。
一个人如果事情做完满了,那么这个人就会心满意足,洋洋得意,反而增长他高我慢的念头,生出种种的过失来,所以还是不去希望完满的好。我近来,每每想到‘二一老人’这个名字,都觉得很有意味。”
弘一大师这番话是在南普陀寺对寺中僧众讲的。讲者娓娓道来,听者无不心生欢喜。这样真真切切的大实话,实在不多闻。
世上多一个老实人,地狱就少了糊涂鬼。有的人做人都不清醒,何况做鬼。
老子说:“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指出人应在恰当时候隐没。
《圣经》上说了一万遍“时候近了”,“时候到了”,都在强调人世随处都是末日,人只有领先一步隐没,才能不被末日吞噬。
《圣经》上又说:“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可见黑暗是顽欲固的,不可战胜的。人本身黑暗一片,是不接受光的,因此应在恰当时候自己隐没。
人不可能战胜黑暗,人注定会失败。明白这一点,才会无畏于黑暗!
大迷惑才有大收获
处乎无响,行乎无方。
——《庄子·在宥》
人应该感谢迷惑的日子,因为它在迷雾里隐藏着桃源。只要你顺着小溪走,就会发现落英缤纷的桃花林。只要你敢进山进洞,就别有洞天。
每个人都有大惑不解的时候,有些事你想破头也想不明白,于是你闷了,烦了,心里堵得慌,发誓不再去想某人,不再做某事,但有些事无法回避,说不定到了哪天,你又会悲剧重演。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你是迷惑的。
你迷惑,是因为触及了某些事的核心。就像要进入地心必先经过重重地幔,你要解决某些要害问题也不可能绕开层层迷雾。
由此可见,迷惑是正确的,它标志着你进入了状态,只要穿过迷雾,你就能着陆,因获道而获救,因获救而获道,从此进入良性循环,每天都是新的、有意思的。
孔子说:“智者不惑。”那么怎样才算是“智者”呢?古希腊人将“智者”释为雄辩师,犹太人将“智者”释为先知,应该说犹太人的看法比较好。汉字“智”本身已回答了什么是智。
“智”字由两个字组成,上面是“知”,下面是“日”,合起来就是知天的意思。日者天也。知天就是智。你知道天机,紧跟天时,那么你就是智慧的,不再迷惑。
熊晋仁把他的书房取名为“抱日斋”,这个“抱”字用得好,庄子有“抱残守缺”之意,葛洪道号“抱朴子”,这个“抱”字大有来头。抱曰抱曰,只有抱住,日子才不会溜走,才能重见天日。
抱时要用力,才会有所擒获。
用力,表明是下了决心的。
只要你用力,就是你的。你不用力就会溜走。修炼是一件乐事也是一件苦事,你必须全力以赴,才能见真谛。
当年我与熊晋仁、俞心焦诸友一起干事业,遭到了失败,俞心焦入狱,熊晋仁皈依佛门,我皈依基督,各有各的迷惑与麻烦,现在麻烦也没有了,迷惑也没有了。就我个人的体悟来说,主要是用反省的传统方式走出了迷惑,主要有三问,每问都是扪心自问。
第一问,我是不是虚妄的?
如果是,去之。
第二问,我是不是害人的?
如果是,去之。
第三问,我是不是烦人的?
如果是,去之。
经过这番“三问三去之”后,我的心中豁然开朗,明白一些简单而宝贵的道理。
有大迷惑才有大收获。
有大迷惑就有大收获。
“迷惑”给人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人觉醒,敢于命名自身,将外物赋予新的、前所未有的意义,这就近于道了。
婴儿看见雪,惊讶无比,小家伙迷惑了。过了会儿,她就指着雪说“啊啊”,表明她已认识雪,这样她就高兴了。
雪在下。
雪不是因人而下。
它自己下,自己美。
人见雪而觉美。她因雪而美,同时也是自己美。
雪是天的境界,人是自己的境界。人境同于天境,当眼中无雾时,便可朗见一切。
孔子向老子问道
孔子五十一岁仍未得“道”,便往南拜见老子,说:“我从制度去寻道,五年来没有得到。从阴阳变化去寻求,十二年也没得道。”
老子说:“道不能用来奉献,也不能给予。至人对仁只是借路,对义只是暂住,这样才能探求内心真实的遨游。”
孔子见了老子回家,三天不说话,弟子问:“先生对老子有什么教育吗?”
孔子说:“我如今见到龙了,他有尸体般的安定和像龙一样的神情飞扬。我哪里对他能有什么教育。”
子贡去问老子:“三皇五帝治理天下方式不同,但都有好名声,唯独先生不认为他们是圣人,为什么?”
老子说:“黄帝治理天下,百姓淳朴,有人死了亲属不哭泣也没人非议。唐尧治理天下,有人根据地位差别来亲近亲人也无人非议。虞舜使百姓立志竞争。夏禹治理天下,人心多变,各怀私心,三皇的人智,对上掩蔽了日月光明,对下违背了山川精华,就破坏了四时运转。”
孔子对老子说:“我研究了《诗》、《书》、《礼》、《乐》、《易》、《春秋》,拿去见七十二国君,以讲解先王的道理,却无人采用,是何缘故呢?”
老子说:“六经不过是先王留下的遗迹,而非遗迹本原,如果得道,无论怎样都行,失去道无论如何都不行。”
孔子不出门已有三月,终于得道。
孔子、子贡师徒二人都问道于老子,而老子所有的话都在告诉他们:别问我,问自己。古人已“那样”,你已“这样”,而无论这样或那样都是不对的。究竟要怎样,问自己。孔子明白了,于是回家静思三月,也悟道了。
孔子悟出了什么?
原来他明白了一切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不要从古往今来、万事万物上去找理由。孔子早年想“治世”,结果在鲁国遭到破产,旋即周游列国也无所得。孔子大惑不解,明白要从“治世”回到“治身”上去,这样就轻松了。孔子有此一悟,终于保持了内心宁静,修成正果。
庄子早年做过一个小官,叫“漆园吏”,大概是管漆园的。漆园里当然是漆树林,树林外是更茂密的树林,里面生成着各种大树小树。庄子做这个官非常好玩,可以亲近大自然,更可以与粗鲁的割漆工吹龙门阵。长期以来,受益极深。
庄子爱讲故事,这恐怕与他长期与工人们相处有关,劳动人民在空闲时都是爱讲故事的。庄子说话爱打比方,说寓言,这也是下里巴人特有的言说方式。
庄子书中提到了很多树木与鸟兽鱼虫,就是当初在漆园见过的,这加深了庄子对天时的理解,俨然是植物学家与动物学家。
漆园里的季节变化又是如此丰富,这更加深了庄子对天时的理解,恐怕比坐在房间里透过窗户观天象的老子还要懂天时。
庄子后来不喜欢做官了,楚王请他当大官也不干,庄子也像孔子一样到处跑,但他不是求官,而是求道。求官者未必得官,求道者却必会得道,因为道是内在的,一求就有。而官是外在的,无法把握。
总之,庄子比孔子更纯粹,在某些方面比老子还厉害。
庄子所有的迷惑不在于人世,而在于自然界。但他也早就把这些迷惑就地解决,还在漆园里时,庄子就已经在逍遥游了。
他的走出漆园不是非得走出,而是兴之所至,随意而游。就像鲲化为鹏后,从北冥飞到南冥,也可以从南冥飞回北冥,也可以自由飞往东溟西溟或其他地方。世界无限,不必每处都去,任拣一处游玩都是最好的。
庄子说:“处乎无响,行乎无方。”这话近于黄帝说的“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意思就是要处在听不到声音的地方,走在没有方向的所在,这样才是正确的道。
道为一。
多则丧道。
道为无。
有则丧道。
凡有声响,必无真音。凡有方向,必无所指。庄子教我们谢绝任何声音的造访,意在使心宁静。教我们不必朝所有的方向走,意在指出地面上的一切道路都只是循环,只有垂直上升,方可见天门洞开,那是唯一的路。
但庄子又说不要因此抛弃大地,他指出:只要我们重获自由,就可以逍遥游;只要逍遥游,就天上地下无区别;一切问题从自我解决,一切问题当下解决。
庄子真真是个明白人,我们可以放心学习他的道,用他的道来辅佐我们自身的道,会发觉本是一道,于是可以会心一笑,抛书而自快了。
做人就像驯虎
顺从它,娱乐它,就能收服它。
周宣王的牧正(官名,管畜牧)手下有个工人叫梁鸯,最会驯养野禽野兽。他把这些野物统统喂养在大园子里,即使是虎狼雕鹗这些猛禽猛兽,无不顺服。梁鸯的园子是一大奇观,各种动物雌雄追逐,成群来往,同类相戏,异类不相食。
周宣王担心梁鸯的这门驯兽的绝活会失传,就让毛丘园来学。
梁鸯对毛丘园说:“我不过是一个工人,有什么可以讲的办法。大凡动物,你顺着它它就高兴,逆着它它就发怒,这是有血气的一切动物的天性。但它这些血气、喜怒又怎会乱发一通呢?都因为逆了它的天性。所以它会侵犯人。我喂老虎不敢喂活物,怕引起它的杀心。也不敢喂整只的动物,怕引起它破坏的心。有时让它饥饿,诱发起它的怒心,让它自己消耗掉。虎与人不是同类,何等威风,但它也会向饲养它的人献媚,因为我先就顺从它,所以它也顺从我。如果我要杀了它,它当然要吃我。哈哈,我又怎么敢冒犯它呢?我也不是完全顺从它,把它搞得太高兴它就会情绪反复怪异,高兴之后必是发怒,发怒之后也常会高兴起来,这都不是中庸之道。如今我已经没了顺从它或冒犯它的意思,一切任其自然,不惊动它们。这样一来,哈,这些鸟兽都把我当做它们的同伴了。所以它们在我的园子里就不再想森林旷野,在我这儿睡觉就不再想深山老林了。就是这些道理使它们这样。”
老虎要吃人,人也要吃老虎。什么叫“人也要吃老虎”?这个问题全提得怪,你没有看过藏民摆的摊吗?他的摊上就有虎骨。你问他“老虎呢?”他就说“吃了”。
但我在这里说的并不是真正的吃老虎,而是说人类吃定了老虎,也就是“梁鸯驯虎”了。
梁鸯驯虎之道说神秘也不神秘,说白了就是:
一、顺从它,娱乐它,就能收服它。
二、折磨它,恩赐它,就能统治它。
三、同化它,抛弃它,就能世世代代统治它全家。
好了,这种话不能多说,老虎听见了要吃人呢!
匠石梦见神树
一个叫匠石的木匠带着徒弟去齐国,在曲辕这个地方看见一棵被人用来祭祀的社树(神树),这棵神树大得可供几千头牛遮阴,观赏的人像赶集似的拥来拥去。
匠石去了看也不看一眼,直往前走。
徒弟问:“我从未见过这么大的树,先生为何不肯看一眼?”
匠石说:“这是一棵无用的散木,是不能取材的树,所以才这么长寿。”
匠人回家,梦见那棵神树对他说:“有用的木头都因为才能的显露而害苦了自己一生,不能享受天年,我的无用恰是我的大用。”
匠石醒后把梦中情况告诉了徒弟,徒弟说:“它既求无用,又何必做社树让人观赏呢?”
匠石说:“它寄托于社(祭祀),可免遭砍伐,以此来保护自己,与众不同。哪里像你理解的那样。”
庄子这个故事有三个人物:神树、匠石、徒弟。下面我不妨也用庄子笔法,借这三个人之口,看能不能说出点道理来。等这三个人都说了,我再与庄子进行讨论。
徒弟说——这些年我跟着师父到过很多地方,师父空着手,我背着一个大背篼,里面装满斧子、锤子、墨斗、刨子等干活的工具。你如果从北京西客站经过,可以看到我这副打扮的手艺人。
我跟着师父一路走,见过笔直的大松树,师父把它砍一下做房梁。也见过弯不溜秋的大桑树,师父把它砍下,大的做车轮,小的做弯弓,正合适。但我从没见过这样高大又古怪的神树。说它高大,果然高大。说它古怪,是说它身上疙疙瘩瘩,难看死了。国王不是要造一座高人云端的宫殿吗?师父为什么看都不看它一眼?也许加工加工,它正适用。
我问师父,师父说它是一棵散木,大而无用。啊,我知道了,其实师父是不乐意国王让他找一棵高到可以做最大宫殿的最大屋梁的树。师父不喜欢国王,但谁叫他是个有名的木匠呢?如果是我,就叫上一百个人把这棵树砍倒。但谁叫他是我的师父呢?既然师父不让砍,那我就不砍呗。
今早上我去见师父,师父说他昨晚做了一个梦,说他梦见了这棵神树,神树对他说:“我因无用而享受天年。”嘿,又是一个撒谎的家伙。它说它无用,我看它用处大得很,那么多人拜它。这些道理我全明白,但我没必要在师父面前表现太聪明。师父说我傻,我就傻给他看。好在师父也活不了几年了,等明儿师父一死,我就把这棵树砍下来卖给国王。但听说国王已经得了重病,如果国王也死了,这么大一棵树到时我卖给谁呢?
匠石说——唉,我老了。天降神木,慰我今生。想不到就在我要死的时候,还能看见这么好的一棵神树。那天我和我的小徒弟远远地过来,我以为前面是一朵云,但它又不飘走。我以为是一座山,又太突兀。我以为是一把剑,但谁能使用这么大的一把剑呢?它的剑柄深埋在土里。我走近一看,原来是一棵大树,我一生梦寐以求的大树。
作为木匠,我没别的爱好,就喜欢好木料。看见好木料我远远地就能闻到它身上的清香,幽香。树木本身比它开的花更香更醇。至于它身上的纹理,只有日光下的水能与它比美。云烟的花纹太虚,没它清楚。虎皮身上的花纹太粗,没它细腻。我深爱这木纹,就像深爱我曲折蜿蜒而又坚韧前进的一生。每次我躺在地板上睡觉,或是吃饭俯身看饭桌,总有种掉泪的感觉,谁知道在一棵树粗糙的树皮下,有一颗如此明净光滑的心!
看到这棵神木,我决定从此停止砍伐。就让它永远自由生长吧,我没有必要砍下它、剥开它、制造它、加工它,它本身就是一根活的擎天柱。
我的徒弟问我为什么不看它一眼?我说我的心里全是它,闭眼都能看见。但我不敢正视它,我唯有羞愧。它是完全的,纯粹的,自然的,而我的一生自我砍伐,如今已是千疮百孔。唯有先行腐朽,才能生长出一棵新的小树。
夜半我呻吟的时候,它来了。它告诉我之所以它能保全自己,恰恰是因为无用。而我呢,就是因为太有用了,以至不可收拾。我的名气太大,到处有人请我砍树、做家具、修房造屋,还有人请我去做弓箭矛戟,唉,他们把我当什么了。
作为木匠,我应该埋葬自己的斧,让它重新发芽。
神树说——我不是造物主宠爱的,相反,我是被人抛弃的废物。就像那块石头无缘补天,我也无缘为大地增加什么风景。我一生下来就难看死了,全身疙疙瘩瘩,我现在还是疙疙瘩瘩。不要问我多少岁了,我只记得我刚发芽的那一年,遇见了一场大火。因我的心包裹在丑陋而结实的树皮里,我竟躲过了这一劫。
又过了多少年,冰川时代来临了。又因为我的丑陋与结实,我自己给自己取暖,又活下来了。然后又是洪水来临,这时我的根已经与岩石生在一起,我的干已经紧靠一座山,洪水冲不倒我,海啸吹不走我,我活下来了。
千千万万沧海桑田,万万千千无因无缘。我总是赶不上好时候。有时下雨,明日月到我跟前,但就是浇不到我身上。我看着眼前青山绿水,百花盛开,我自憔悴,以泪自浇。后来山崩地裂的时代又来临,我身边的大山倒崩,一头滑进海里,大路被水淹没,花花草草瞬时无踪。我惊讶得不得了,四处看天看地,到处空无一物,偌大一个乾坤就只有我一个人。
我好寂寞啊,在寂寞中我疯狂成长,我希望高起来,大起来,我要让自己身上长虫长草,我要自己制造一个生物繁多的世界。果然,我的身上慢慢长满虫子,那些虫子曰日夜夜啃噬我的心,我的生命日夜空虚,但我竞也凭借这被啃噬的痛感度过了漫漫长夜。没这折磨,也许我早就死去?
后来我也麻木了,虫咬我也不疼,火烧我也不痒,我不知道我是一棵树还是一块石头,反正就那么无知无觉地生长着。我眼前曾有大处大片的森林,那些兄弟们都因为长得太好被人砍走了。只有我,又大又难看,因此没人要。
我最大的麻烦在于我不会衰老,我真害怕我就这么一直长下去,我渴望有人把我砍倒,重新做一回别的什么。
啊,我渴望的那个人终于来到,但他为何见了我就远远地抛开了他锋利的巨斧?
我问庄子:“那些人为什么要拜一棵树?”
庄子说:“那些人用烟熏火燎的方式拜一棵树,是希望它死。”
我问:“它何以不死?”
庄子说:“白天热气蒸腾而上,它全数吸收,这些水蒸气夜晚化作一场霖雨,施洒人间。”
我问:“它为何如此伟大?”
庄子说:“它不是伟大,是没办法。最高境界的人就像这棵神木,不怕人拜,也不怕人害。”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石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关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无所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将比予于文木邪?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匠石觉而诊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几有剪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誉之,不亦远乎!”
庄子假托大树,讲述了理想中的人生。那棵神树之所以长寿而不至于夭折,原因有二:一是难看无用。二是有所依托,为人保护。
第一条最重要,人一有用,好事坏事就一起找上门来,而主要是坏事居多。你本想做好事,结果就做成了坏事。你一做事就坏事,不做事又叫怎么会这样?因为你太有用。你一旦没什么用,众人眼中你是阿呆,那么就不会坏事临门,时时得福。你偏又在关键时候发挥关键作用,大家就知你为圣人。
第二条也很重要,人之所以无所谓地踩死一只蚂蚁,是因为这只蚂蚁没有依靠。假如这只蚂蚁附在一条蛇上,你还踩死它吗?附于善者善不能久,人采蜜而毁蜂之家。附于恶者甚善,又可保身,又能制恶于内,就像蚂蚁附于蛇,人不敢伤,蚂蚁并且以蛇为食,一窝蜂吞掉恶蛇。有缺陷才完美
连缺陷都没有,一定是假的。有缺陷才真实,有缺陷才完美。
老子说:“大成若缺。”
“大成”,指成道。虽然已经大成,但还有缺陷。
“若缺”就是有缺陷,因为如果已经完善,就不会感觉“若缺”。缺陷主要指孤独。获道的人毕竟太少,所以要珍惜每一寸光阴,每一分钟的恩典,道的沐泽。
《圣经》记载:“耶稣尝了那醋(临死时耶稣说‘我渴了’,士兵给他醋喝),就说:‘成了!’便低下头,将魂交给了神。”
耶稣说的“成了”(好了),就是“大成若缺”。耶稣一人上天堂,这是人间的重大缺陷,但这同时印证了“道成肉身”的真理。
一切都有缺陷,一切都有重大缺陷。
越是大缺陷,越能带来大的好处。
阿炳的眼睛瞎了,但听力因此更加聪敏。阿炳每天沉浸在黑暗里,但他接受到的声音异常丰富。
瞎子听到了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这全由他的缺陷带来。
有一天,阿炳随手带了一把二胡走出了苏州城,走到一个泉边坐下。
他听到了泉声的声音。
刚开始他身边人声嘈杂,件慢慢杂声消失,泉声显现出来了。
阿炳不用侧耳也能倾听。长期浸在黑暗中使他全身都是耳朵。他听到水从泉眼中流出来,幽幽咽咽,回响在石壁上,回音袅袅,好像丝竹的声音。
远处传来山寺钟磬。
磬声悠扬。
阿炳默默地听了很久,回去就谱成了绝世名曲《二泉映月》,我视此曲为天下第一名曲。我外公在世时最爱听这支曲子,我弟弟也喜欢拉这首曲子。我对弟弟说:“拉二泉映月要闭着眼睛啦。”
《二泉映月》比《春江花月夜》还好。春江花月夜是用来“看”的,二泉映月才是真正用来“听”的。
只有瞎子才有真正的听觉,这是上帝对他的必然补偿。有缺陷才完美。
古龙笔下的楚留香也有缺陷,楚留香的鼻子有问题,嗅觉不灵,但他因此避开了很多迷药、毒药。又因为他无意中养成了爱摸鼻子的独特习惯,竟又为他平添了几许风度。
支离疏的生存绝招
有个人名叫支离疏,长得奇形怪状,下巴隐藏在肚脐里,双肩高过头顶,颈后的发髻朝天,五脏的血管出口都向上,两条大腿和胸旁肋骨并生在一起。
他为人缝衣浆洗,足够度日,又为人簸米筛糠,足够养活十口人。
国君征兵时,支离疏撸袖扬臂在征兵人面前摇摆而游,也没人理睬他。每回支离疏总因身残而免除劳役。国君向残疾人赈济米粟时,支离疏还领得三钟米和十捆柴火,像他这样的人形体残缺,却能养身,享尽天寿。
支离疏比王骀境界更高。
王骀还被人称为圣人。
支离疏只被人视为常人。
“称为圣人”,就要被勒索,就要忍受被人追随之苦,更要忍受被人崇拜之苦。
“视为常人”,则一切轻松,不会惊动一大片,而我得自在。
不要做圣人,偏要做常人才是圣人境界。
世上的事很怪,你一心想做某件事,一直办不到,等你不想做了的时候,反而成了。
我把这叫做“我事戏我心”,意思是我做的事情在戏弄我的心,好像一个家伙在洋洋得意地指着他的主人说:瞧,又搞事了!但话虽如此,他还得听他主人的。
因此一个人只要有足够的耐心,事情必会成。
而更大的戏弄在于:你千辛万苦做成一件事,往往味同嚼蜡。如果你不怕成功而无滋味,那你尽管做去!
还有的事很怪,你一心想成为某种人,一旦成了,就不能把自己当这种人。
导师不能把自己当导师,圣人不能把自己当圣人,才能做好自己的角色。
支离疏不把自己当圣人,只把自己当常人,因此才敢大摇大摆的。我把这叫做“反着做人”。虽说是反着,却是正道。
还有的事更怪,你发现没有,大凡一件好事来了,其他的好事也跟着来。一件坏事来了,其他的坏事也跟着来。
我把这叫做“同聚原理”,指世上的事情相邀相约,一有机会就一哄而上。明白了这个,你在好事坏事面前都能对付,不至于乱了阵脚。
人不但要战胜坏事,更要战胜好事。
好事让人乱性,危害甚大,因此我们不可以一心想着好事,实际上却是坏事给我们的益处较大。当然我们不会傻到盼望坏事,我只是想说人被好事坏事轮番折腾,应看淡之!
人毁于事,而成于人。
严格地说,我们要做“人”,不能做“事”。
我们做人成功靠的不是进取,而是坚守固有之道,发扬一颗本心。所谓固有之道,就是本来就好,而非因你而好。如果你想真的好,就要回到最初的状态。
雾中行走,越走越远。
雾里看花,目迷五色。
你不如退回去,重见旧日光明胜似赶赴未来黑暗。雾中前进,恐有深渊。你退你让,才是平原。
有一个人,从上帝那里来,名叫耶稣,他的心装着世人,甘愿为他们上十字架。但直到如今,世人依然迷惑。
如不能明心悟道,每天的生活就够你受的,更不要妄谈拯救了。
我们的本能是可以相信的,因为它是上帝放在我们心中的灵光。一次次,我们从死亡中走出,靠的难道是什么外在的东西?
本能即固有之道。
但本能本身不能成为本能,需要经验激发。
经验激发本能。
就像自由本身不能成为自由,需要枷锁激发。
我问庄子:“支离疏为什么能得自由?”
庄子说:“因为他敢作出重大牺牲,并且丝毫不怕这个世界。”
支离疏者,颐隐于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卫管在上,两髀为胁。挫针治繲,足以糊口;鼓荚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庄子这个故事不是说人会因祸得福,而是说会因祸得祸,因福得福,世上的事全是伴生,好事一连串,坏事也一连串,无有不爽!
因此开头很重要。支离疏之所以开头开得好,是因为他天生残疾。他已无条件接受造物主的任何创造,因此上帝嘉奖他,因他是一个在自然面前顺服的人。
人得福,绝非自己有什么美德,而是有一颗顺服自然的心。
“弱者”制强人
柔弱胜刚强。
——《老子·三十六章》
勉强做不了强者。有时,甘做“弱者”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不与强者较劲,可以保存自身。强者不会太久,他有衰败日,而我无强盛时,因此我以我之弱胜他之强。柔者有韧性,生长之势无穷;刚者嘎嘣脆,当然容易折断。
西晋司马师东征,聘请了上党人李喜为从事中。
司马师就取笑李喜说:“我听说原先我父亲(指司马懿)聘请你你不肯俯就,如今我聘请你你却来了,这是为什么呀?”
李喜说:“你父亲对我以礼,我就以礼却之。如今你对我下了命令,我是一介草民,焉敢不从!”
李喜的话十分耐人寻味。表现上是服从,实际上是以完全的不抵抗表示完全的不服从。甘地的“不抵抗”、“非暴力运动”也即此也。
司马氏不仁,杀人无数,比如我心仪的“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就是见杀于司马昭、司马师兄弟。如果李喜以死相抗,那么就真的只有死了。
龙性难驯,这是嵇康的死因。
但天底下的人有几个是龙?哪怕是龙也要做一条潜龙。或者,你索性不做龙,就做一条狗又何妨?世上哪有狗?最终你还是一条狼!
龙性难驯,狼性也难驯。龙与狼实无高下之分,有的只是相同的野性!
但野狼也知道躲避猎人,暂时还做不了野狼的你因此暂时委屈自己,也不是不可以。忍辱负重,是为大丈夫也。
魔鬼说——
除了上帝我谁也不怕,但上帝也要听我的,因为上帝靠我大行其道。
天使说——
世上无绝对的强者。敬畏上帝,博爱世人,你才能真正强大。要爱你的仇敌。一点微弱的光照亮黑暗,一颗微弱的心同样可以照亮世界。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三十六章》
想要抓到手,先要张开手。想要削弱他,先让他强大。想要废了他,先让他兴盛。想要夺他权,先要给他利。这就叫微小处的功夫。柔的胜刚的,弱的胜强的。鱼儿不能没有水,国王的宝座不能随便给人看。
“翕”。音xi,收缩,引申为抓到手。
“微明”,细微处的光亮,指心谋大事者的微妙手段。太阳升起,从微明到大亮。智者成事,也是从微明到大亮。
“柔”,软。软的才能充满。民间故事中那个老人问他的三个儿子:“什么东西‘一粒谷、撒满屋’呀?”他最小的儿子答道:“阿爸,是灯!”对了,一粒柔光,撒满整个屋子。光不柔,断不能刺入万物。智慧的剑锋不柔,断不能刺入空虚。
“刚”,硬。太硬了就折断。又软又硬就折不断。如果是刚刚好的“刚”,就是完美的境界。
“弱”,虚。根据“无可以有,少可以多”的宇宙法则,虚的可以实,弱的可以强。削弱是自保,示弱是自强。
“强”,大。所有的强都是逞强,在整个天地面前你有多强?强中更有强中手。即使已经强大,也不逞强、称强,这才是真正强者的做法。
“渊”,深水。水有多深,鱼有多大。
“利器”。利器原指宝刀,老子在此借指国君的权杖。引申为致命武器。玩枪即玩水,枪手无枪,剑客无剑,才能以自身为利器。
老子这段话全篇讲谋略,一句话概括:以柔克刚。
关键在于:柔者可以变形,因此敌不能伤、不能阻。水遇凹则满,遇凸则绕道而过。
关键在于:柔者可以无形。香气入鼻无形,毒气入鼻也无形,最好的与最坏的都是无形的。
关键在于:柔者可以穿越万物。你虽用塞子塞好洒瓶,空气穿瓶而入。以石为坝挡水,水滴穿石而下,而泻,而崩。暴君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民心无形而夺之。蒲衣子很高兴被称做牛马
啮缺问王倪,一连四次都得不到回答,啮缺高兴得跳跃起来,去蒲衣子那里把情况告诉了他。
蒲衣子说:“你如今知道了吗?虞舜不如伏羲氏。虞舜心怀仁义以结人心,虽然也能得到百姓拥戴,但还不曾超脱外物的牵累。伏羲睡卧时安稳舒服,醒来时悠闲自在,任人把自己称为马,任人把自己称为牛,他的智慧真实无为,德行真实可信,从不为外物牵累。如今我也很高兴被称做牛马!”
啮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啮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
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十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庄子这个故事借把虞舜与伏羲氏的两种做人之道相比较,得出的结论就是:做人要不累,关键在于不被外界牵累。人家说你是牛马你就是牛马,你越辩解越无用,不如承认,并且自得其乐。
人情品
人生当以有情始,绝情终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老子·三章》
不去见心里想见的,强行使自己心不乱。再揪心的事,眼不
见心不烦。不见、不理、不管、不在乎,这“四不主义”实是做
人绝学!绝情是残酷的,但比起陷入情中不能自拔就轻得多。人
生当以有情始,绝情终。这样你才能解救自己,成全他人。
苏舜钦《宿华严寺诗》:“危构崔嵬出太虚,坐看斜日堕平芜。白烟覆地澄江阔,皎月当天尺璧孤。疏磬悲吟来竹阁,青灯寂寞照吟躯。老僧怪我何为者,说尽兴亡涕泪俱。”
我又看见一个古人在我面前流泪了,但这又有什么稀奇?古人的泪是泪,难道今人的泪不是泪?阅尽今人泪,还笑古人痴。
古人给我最大的教益是“情”,给我最大的麻烦也是情。我曾在很多文章上、很多书上、很多场合中推销过中国的“性情传统”,鼓吹不已,人莫不烦,而我自以为有意思。
其实误矣。
有情不如无情。
多情不如绝情。
正好比一束花不如一块石头长久。
日本有个搞建筑的人在一片繁花茂盛的樱花林中建了一座房子,里面有庭院,却绝无花木,也无草坪,有的是一片沙石,明净空灵,人一到此地,立刻由繁华人冷清,大有情趣。这座房子被日本人评为该年度建筑设计之冠,日本人的禅学修为毕竟不浅。
我的老家原名“破桥”,这个名字怪吧?其实也不怪,因为那里本来就有一座残破的大石桥。也不是古桥,反正就是一座天天被人踩的破石桥。
我甚爱这破石桥,甚爱那桥下之水,桥边之竹,还有那桥头的一棵大黄桷树。那棵大黄桷树也不是古树,反正就是一棵树。你要问有多大?桌子那么大;多高?梯子那么高。很多小孩都拜记给这棵树当干儿子,小名就叫“黄桷”。
我甚爱那黄桷树,但后来它被砍时我竟也没有多大惋惜。这是无情,还是有情极了,以至并不在乎它的存在。
陕北民歌有一句:“面对面还想你。”“想你”,说明你并不在我面前。那在我面前的是什么?是你。虽然是你,但还想你。这是不是很怪?一点都不怪。怪只怪你没经历过这种事情。
正因为有情极了,以至并不当她存在!
有情的至极是无情。
多情的最高境界是绝情。
绝情是残酷的,但比起陷入情中不能自拔就轻得多。
人生当以有情始,绝情终。这样你才能解救自己,成全他人。
画中的黄桷树已被砍掉,破桥已经冷落,马溪河里的船已稀少。这就是我的家乡破桥。
我爱家乡的回忆胜于爱家乡,我爱自己又胜于爱回忆。因此我得出的结论竟是:最好的东西都可有可无。从根本上讲,没有比有好。
老子说:“善行无辙迹。”即此。
魔鬼说——
我只要你的肉体就可以了,高贵的灵魂留给你吧!
天使说——
就像芳草守望斜阳,我永远守望你的美丽。我知道你并不因我而存在,我还是不能没有你。但你是永恒的,我是短暂的,因此我只有先离开你,通过死亡的方式与你同赴永恒。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责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三章》
不崇尚会做事的贤人,人们就不相争。不看重难得的货财,人们就不做强盗。关键在于,不乱展示人们想要的东西,就可以使他们的心不乱,因此所谓圣人之治就是让人没那么多心思,而应该让人吃饱。不要、止人胸怀大志,身体健康就行了。常使人无知无欲,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乱来。只做无为之事,那么没有治不好的人。所谓无为之事,就是不搞事,只做开心的事,只做让人轻松自在的事。
“贤”,贤人。贤人指会做事的人,圣人指有极高修养的人。
“不见可欲”,见通现,显现、展示。解释为看见也通。“可欲”,心里所想的,可欲即所欲,可通所。“不见可欲”就是见不到心里想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