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1 / 1)

老庄人生 王少农 10245 字 1个月前

影子承认:“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承认自己心无恒定是勇敢的。谁不渴望永恒,知道自己不永恒是真实的。

我们作为影子的一生或明或暗,所幸的是不曾欺骗自个儿。

我问庄子:“你死了多久?”

庄子说:“两千多年。”

我说:“你死后在于什么?”

庄子说:“忙死了!我以为死了就永远休息,所以我曾说过‘其生或浮、其死若休’这样的话,谁知全然不是那样!”

我说:“可不可以把死者的生活告诉给我们这样的生者,或者说未亡人?”

庄子不答,反问我:“你愿不愿意做我的影子?”

我满口答应。

于是我跟着他到了一个地方。

这里一切全然黑暗,看不到光,也看不到影子。我消失在了空气中,就像影子消失在黑暗里。我大声喊他的名字,他不答应,我使劲地爬行,终于爬出,我站起来!我从影子变成了人。

我站在光明下,疑惑地打量这光明。又回头看自己的影子,忽然一种爱怜的感觉从心中油然而生。

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

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蜉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庄子这个故事讲凡事要有谱,也即要有影子。没影子的事别做,做了也是空虚。

影子承认自己依附他人,但谁又不依附别人?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互相依存,人没资格独立,就应好好地把自己的影子带大。当你的影子也站起来了的那一天,你就真的成为天底下的人了。

变化止于内心

他人不知我变化,我就能变化他人。

大海边上有个人喜欢海鸥,每天早上到海上去与海鸥玩。海鸥都认识他,成百只地向他飞来,越飞越多。这个人的父亲说:“听说海鸥都跟你熟,这样吧,你给我抓一只来看看。”第二天这个人又到海上,怪了,海鸥都飞舞着不肯下来。列子因此说:“最好的话就是不说话,最高明的做法就是什么也不做。你的智慧人人都知道,那就浅了。”

鸟都知道人要害它。并非鸟与人心灵感应,而是人有邪念必会精神外泄。瞧,那人一副诡诈的样子谁看不出来!

所以《圣经》上说:“远离诡诈的舌头。”岂止你口中有舌头,你全身都是舌头,别把别人当傻子,你有什么歪心思自己先就显露出来了。很多人常常惊奇地想:我还没说,他怎么就知道了?他怎么知道,你自己告诉他的!你的眼神闪烁,语言闪烁,全身都在闪烁,谁会看不见?

所以还是诚实一点好。人诚实时像一块大石头,别人很难识别与攻破。

高手处世之道就是要当石头,你要把心里的想法放在心里,不要显示出来。——不是不显示,而是压根没有。不是压根没有,而是好像没有!如果那个捕鸟人不等他父亲说,自己在与海鸥玩着玩着时就突然下手,谁还躲得过他?

高手之道是什么?是看不见。是什么?是没有。难道真的没有吗?只是你看不见而已!

之所以你看不见他有变化,是因为他的变化止于内心,没有外泄。等他终于有动作时,他已经把结局预设好!你骤然落入他的程序,就无力挣扎了。

知道这一点,始可反制他人。

正所谓:他人不知我变化,我就能变化他人。

请记住:变化一定要止于内心。

圣人与强盗的两场交易

第一场交易:强盗卖,圣人买。

强盗在闹市吆喝:“快来买噢,上好衣服三件,一万两银子一件,一共只要三万两。”

有人问:“什么衣服这么贵?”

强盗说:“‘权力’外衣一件值万两,‘名气’马甲一件值万两,‘仁义’内衣一万两,谁来买?”

众人都想买,但都买不起。

这时圣人悄悄地走上前,把手中的银票慌慌张张地甩给强盗:“给你!三万两。”然后把三件衣服一股脑儿就抱走了。

众人不解:“他哪里有钱?”

强盗一边数钱一边大笑:“嘿!他比我入行早。”

第二场交易:圣人卖,强盗买。

圣人在闹市吆喝:“快来买噢,上好衣服三件,只要一两银子一件,大贱卖!”

有人问:“你卖什么衣服?”

圣人说:“‘道德’外衣一件,‘法律’马甲一件,‘文化’内衣一件,应有尽有,谁来买?”

众人都嗤笑他:“这种衣服谁穿?白送我也不要!”

这时强盗越众而出:“都给我吧!”

众人不解:“你要它何用?”

强盗神秘而去。

圣人一边数钱一边大笑:“只有他理解我!”

浮世品

随遇而安

澹兮其若海,漂兮若无止

——《老子·十五章》

“澹”,波浪起伏的样子。曹操《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又比喻深不可测。贾谊《鹏鸟赋》:“澹乎若深渊之静。”

老子说:“澹兮其若海。”意思非常微妙,“澹”在此又是动态的,又是静态的。动态的,是说海浪在奔腾。静态的,是说大海整体上是安静的,深不可测。

“澹兮其若海”,是说像海一样深邃。动与静相合,归静。浅与深相合,归深。大海就这样安静下去,深邃起来。

《列子》上说:

渤海的东面不知过了几亿里,有个大海沟,它实在是一个无底洞。因为它没有底,名字就叫“归墟”,意思是吸纳万物回归的废墟。地上的水,天河的水,全都灌注到这里来,归墟只吸不排,从来都无增无减。

《列子》上讲的“归墟”并不是只吸收不排出的物体,世界上没有只吸收不排出的物体,太阳之所以时时刻刻,散光散热,就在于它时时刻刻吸收宇宙之气。归墟好像只吸不排,是因为它太庞大了,增长一点,减少一点都看不出来。

老子讲“澹兮其若海”,就是我们应该像太阳与归墟一样深不可测。元朝有个刘元卿,刘元卿写了一部《贤弈编》,上面有一个值得深思的故事。

一个盲人从一条干涸的小溪上的木桥上过,盲人上了木桥,感觉脚下在摇,桥下很空。木桥的中间缺了块木板,盲人走在这里一脚踏空,幸好他反应快抓住桥边不放,以为一松手就会掉进万丈深渊。路人告诉他,没有深渊,你尽管往下轻轻着地。盲人还是不敢,被“深渊”吓得大哭起来,哭了半天,他的手也吊疼了,不能再坚持,心想反正都是死,何必再受苦,就横下心来一跳,结果没摔死,盲人松了一大口气,苦笑道:“早知道脚下就是实地,我又何必把自己悬吊在空中呢?”

我们不应该笑这个盲人,因为他本身看不见。我们应该笑自己,因为我们往往也自己制造吓人的深渊,这“深渊”其实不存在,即使存在也一点都不深,我们只管用心用力地下脚,就会脚踏实地。

很多事物外表看起来深不可测,其实一点也不深。与之相反,有的事物看起来浅,其实深不可测,不懂的人就会陷进去。

很多被水淹死的人都是因为犯了一个错误:他们看到眼前的水清清澈澈,便认为把清澈当水浅,结果就被淹死了。清澈不等于浅,相反,清澈往往是深。圣人的智慧都是清澈的,但都深不可测。之所以又深邃又清澈,只因为它的纯净。这种纯净是一种生态,如果谁想打破这种生态,就会被自然之力反弹。很多人追逐美女屡遭重创,就因为美女的美是一种和谐生态,谁要想打破这种生态,就会被保护这种生态的自然之力反伤。

所以老子说“澹兮其若海”,就是说我们要真实的大海,不要做虚构的深渊。虚构的深渊吓不死人,真正的大海才是生命所在。老子说“漂兮若无止”,就是要让人们随遇而安。

不但大海上的人要随遇而安,就是大海本身也要随遇而安。大海因为太庞大,自身又滋生大鱼小鱼,所以它无法管理自身的每一个细节,正如人没法管好自己的每一个细胞一样。整体上运行良好就不错了。这种整体上运行良好就是随遇而安。

大海随自己的波涛**漾,人随自己的命运起伏,这没什么不好,该漂就漂,该泊就泊。“漂泊”不仅在漂,也在泊岸。“漂兮若无止”并不是随波逐流,永不靠岸。

大海不是止于岸,而是止于波涛。它止于自身。

所谓“漂无所止”就是不止于外物,而是止于自身。看似无所止,其实就止于自身。人不是停在路上,而是停在自己身上。只有内在的停才是真正的停,否则天动地动,怎么能停下来?

随遇而安的人不是安于环境,而是安于自身。所以他能成功,成功就是成全自己。

有人问古希腊智者赫拉克利特:对人类而言,世界意味着什么?

赫拉克利特说: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一样,它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一定的分寸熄灭。

赫拉克利特讲的“分寸”就是人自身的刻度,也就是某个点。比如爱情的某个点可能是结婚,某一个点可能是离婚。成功的某个点可能是一次演讲,失败的某个点可能是一场聚会等等。

佛经里也有“火宅”的说法,说人生活在一片燃烧的火屋中。这片火既不烧屋,也不烧身,只是自己燃烧,只有开了慧眼的人才能看见这片火将来会焚毁一切,所以,智者的任务就是一面不唤醒众人,以免吓坏他们,一面唤醒自己,寻找灭火的方法。

随遇而安,就是安居于火宅。佛经上说人生活在火宅中,宅中之火是看不见的,虽然常人不会受影响,但必定会一点一点地被这种看不见的火夺走身边之物。有智慧的人一方面要带领常人安居于火宅(因为暂时别无去处),一方面要积极寻找灭火或搬家的途径。

老子说:“澹兮其若海,漂兮若无止”,就是要让人们随遇而安。哪怕是漂浮在海面,也不忘欣赏海天一色的美景。哪怕是居住在火宅中,也要活得安定团结。这样才有出路。

不可太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老子·四章》

“盈”就是满,月盈则亏,水盈则溢。水与月都是自然界最有道的两种事物,连它们都不能太满,何况人。“不盈”指不满,不太过。整句话的意思是指我们要用道来使力做事,这样才不会太过。

从前有个人,天天想赚很多钱去享受人间的快乐,于是他努力工作,待人和善,终于凭努力与机遇钱越赚越多。于是他迫不及待地去享受,山水、女人、地位,各种游乐的方式他都想玩遍,忽然有一天他发觉自己陷入了空虚,丧失了一切兴趣,他睁大眼睛看着手中的钞票,感觉自己被卖了,而且是被贱卖。

其实这个人并不是被卖了,而是迷了。人是他自己,怎么会被卖了呢?即使卖一万次、被外物使用一万次,他还是他自己。人不怕被卖,就怕被改装。

这个人迷失在物欲中,原因很简单,凡事太过,好事就会变成坏事。钱是好东西,可以服务生命,但太多就要生出管理成本,更会引出事端,十分麻烦。

凡事不可太过,应有度。

这个度不是外物加于自身的规章制度,而是每个人自知自明的极限与临界点。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可以翻十万八千里,可能这就是他的极限,你让他翻十一万里,恐怕就难。

人在各方面都是有限的,行动,认知,莫不如此。所以《庄子》曾叹: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就是说有限认知的人不可能获得无限的知识。如果硬要用有限追求无限,那么注定失败。

这么看来,人生就一片灰暗吗?生命是有限的,人生知识是有限的,做事水平是有限的,因此干什么都注定不完美,注定不能尽兴。

其实也未必。婴儿吃奶,吃饱了就笑眯眯的不再吃了,多么完美的境界,他很尽兴啊,倒是喂奶的母亲还在一个劲儿地催:“多吃点啊,宝宝!”你看,完美就这样被破坏了。

所以,完美可以实现,问题不在于完美能否实现,而在于能不能“止于至善”,不要自己画蛇添足,自己打破完美。正因为什么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能享受无限。为什么呢?因为有限让人知足,知足即完美。

不知足的人很糟糕,他们很难让自己满意。既然自己都不能让自己满意,天底下自然就没有让他满意的事了。

有个医生向苏格拉底诉苦,说吃什么东西都没有胃口。苏格拉底知道他是吃多了;就说:“我这里倒有治你这种病的良方。”那位医生忙问是什么方子,苏格拉底回答说:“不要再吃了。”

老子讲“道冲而用之”的“冲”,指向上使力。“用”,指向目标进发。“冲”是围绕“用”的,如果不围绕“用”,就会一冲就散,什么也没有。火箭之所以不是烟花,就在于它不是为了冲而冲,不是为了升空而升空,而是为了达到某个运行轨道。

又要“冲”,并且要冲得远,又不能一冲就散,这就是“度”了。一冲就散就是老子讲的“盈”,溢出了,散掉了。有“度”就可以避免“盈”。

我们用空盆接水,正好。

用半盆水再接水,要注意。

如果端一盆满满的水再去接水,那就是有病了。

非常不幸的人,人们往往都是在“满盆接水”,浪费了溢出的好水。所以最好用空盆接水,用空腹吃饭,空房子才好摆家具。如果已经有些家具了,就要注意协调。

“道冲而用之”的“冲”又通“盅”,指空杯子,也是空杯好盛酒的意思。

动静相宜孔子与颜回关于做人的密谈

卫国君主办事专断,不顾人生死,颜回决定要去纠正卫君,特来向孔子辞行。

孔子说:“你在道德修养方面没有什么成绩,怎么去纠正暴君的过失呢?只怕到卫国后会被杀害。未能取信于他便进言,只会死路一条。夏桀杀关龙逢,商纣王杀比干就是这个道理。”

颜回说:“我保持外貌端庄,内心谦虚,勉力行事可以吗?”

孔子说:“卫君喜怒无常,大德都无法感化他,何况小德。”

颜回说:“那我内心正直,外表恭敬呢?”

孔子说:“你这是固执,你不会感化他的,你太执著于己见了。”

颜回说:“那该怎么办呢?”

孔子说:“摒弃杂念,专一心思,达到空明心境,在名利场中不为名利所动,卫君能采纳你的意见就说,不能采纳就不说,空明之境能生出光明,可以感化万物。”

孔子的意思是要顺应恶人,也即通过顺恶的方式制恶。

以恶制恶,恶就大了。

顺恶以制恶,则消恶于无形。

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孔子五十三岁那年,开始了漫长的周游列国之旅,第一站就是卫国。卫国国君卫灵公想让孔子做官,孔子拒绝了,因为他看出:卫灵公已不可救药。同时他也看出:自己也早就不可救药,否则怎会有鲁国之败,今日之辱?卫灵公夫人南子欲乱孔子,而卫灵公视孔子为求官之徒,种种这些,孔子居然都能忍下,这不是一种不可救药的做人的勇敢吗?

勇敢到了极点,便是无耻。

而当一个不可救药的人遇见另一个不可救药的人,还说什么拯救?

当此之时,或者大家狂欢一场,忘情敌我,或者相忘于江湖,除此以外,天下虽大,天下人虽多,并无第二条路可走。

庄子这个故事讲的道理是——

一、不要拯救别人。

拯救别人是一件极可笑的事,你救得了吗?你以拯救为名做你想做的事,谁还看不出来?

二、凡事太认真就是病。

颜回欲救卫君,嗯,很好。问题是这种事不能太认真,太认真了,被拯救者就要灭掉拯救者。孟子说“人之所患在于好为人师”,我说世人多有“拯救病”。要说认真,疯狗打起架来都是很认真的,因此我又把这叫“认真病”。

动静相宜我问庄子:“天下难道不是做事者的天下?”

庄子说:“你想做事,尽管做去。你想做人,也尽管做去。但这是你自己的事,又与天下有什么关系?你看,世人生老病死,天上浮云悠悠。这个世界什么都好,就是太无情。你的一切努力全失效,你的一切成功不过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既然是虚荣心,也不是真正的满足。人心贪婪,饱了还要,永远也不会满足。我看见做事者前赴后继,就知道他们在共赴死地;我看见成功者你来我往,就知道他们都是些空心人。孔子告诉颜回要保持内心空明,就是说要在心中放一面镜子,不时照照人之虚妄与我之丑恶,就明白该怎么办。世界都这样了,该怎么办难道还不简单?你应该冷笑人的冷笑,而不热心人的热心。”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平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庄子这个故事是说人不可以轻用其锋,要善刀而藏之,最好永远不用。《易经》上说“潜龙勿用”即此。

有本事又永远不用,会不会憋死?答案是:不会憋死。人一旦学会了游泳就终身会游,一旦遇见洪水,不但可以逃生,还可以救人。平时你却小必见一条河就去游,见一个坑就去下。

动静相宜

居善地……动善时。

——《老子·八章》

老子说“居善地”,就是说人要自己选择好地方。“动善时”,就是说人要自己选择一个好的时候上路动身。综述其意,人要主动制造天时地利,不是坐等,而是积极选择。

天时可以制造吗?当然可以,一切都是制造出来的。春夏秋冬、风云雷电都是自然界制造出来的。人不能制造春夏秋冬、风云雷电,但可以参与制造。所谓参与制造,就是享受制造的过程,简言之,就是享受现成,如春天看花,夏天看彩虹等,赶上时候就叫制造天时,因为造物主如果没有人看到与享受它的作品,一定也无趣得很。有了我们的参与天时才会准时。地利当然也可以制造,那就是自己走到对自己有利的地方去。

罗马皇帝、哲学家奥勒留在一次宫廷宴会中告诫大臣们说:“做每件事,说每句话,都要注意到你每时每刻都可能结束你的生命。”

是这样的,所谓“天时”随时会降临,因此我们要主动趋吉避凶。老子说“动善时”,意在告诫人们要自己把握生命的火候,要自求多福,积极主动赶往好时候,就像赶集一样,你去了就能买到好东西,不去就没有。

所谓“居善地”,就是自己找好地方。

刘备先前转战中原,一无所获,后来得了四川宝地,才得以实现抱负,称起帝来。刘备如果不“居善地”,必将继续被曹操追得满天飞。

所谓“动善时”,就是自己找好时候出来活动。

蛇怕冷,冬天也不好捕食,所以它为自己预设好了冬眠。冬眠一过,就在春天缓缓苏醒,正好赶上捕食的好时候。

善生善死

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庄子·大宗师》

从前有个百岁老人做寿,亲朋满座,自然有人向他请教长寿之道。

老人死活不谈,好像躲避一件亏心事一样。逼之再三,老人只得说了。

说之前老人问大家:“你们要我说真话还是假话?”

大家当然要求他说真话。

老人于是说:“我的长寿秘诀就是‘得过且过’。”

没人听懂他话中的奥秘,老人的满堂孝子贤孙听了也很不高兴,听起来老爷子这话好像在被虐待一样,其实当然不是这样。

他说的“得过且过”也就是老人们常说的“过一天算一天”,是一种认真的处世态度,已得自然之道。

所以谓“过一天算一天”,指一天就当一天过,而不是当两天或几天。人们常恨光阴太短,常把一天当两天,结果匆匆忙忙,手上永远有忙不完的事,连一天都过不好,过日子就像囫囵吞枣。而“得过且过”并不是不管明天,而是过好今天。这是很重要的。

老人已经说出了他长寿的秘诀,但人们还不明白,还逼他说得更清楚些。

老人没办法,于是说:“我的长寿秘诀就是‘不知死活’。”

闻者大哗。

老人心里很好笑,心想我要是说出更真的话来,恐怕这些人要哄堂大散了。

老人说他的长寿秘诀是“不知死活”确实是句实在话,没有骗人。百岁老人是不会骗人的,因为他已经没了骗人的必要。

什么是“不知死活”?就是既不知生,也不知死的意思。死是不可知、不可测的,说“不知死”大家还可以认同,但怎么会“不知生”呢?须知我们正在活着呀!怎会连自己活着都不知道?莫非心已麻木?

是,但又不全是。前面我们已讲过为人要如“枯木死灰”才好,现在我们可以进一步说:

我们连自己是枯木死灰都不知道!

忘了!

庄子说“忘忘”是什么意思呢?

一、我忘记一切。

二、我连“忘了”这回事都忘了。

这就叫“忘忘”。

由此看来,“不知死活”当然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为人处世没有任何阴影障碍,当然长寿快乐。

从前有个人欺压了一个老人,一直怕老人全家报仇。过了些年他又碰到这个老人了,赶紧躲开,老人却请他喝酒,原因是老人恍惚记得他们见过面,应该是“朋友”。

那个人只好陪老人喝酒,席上他不停地套话,看老人有没有什么对他不利的心思,谁知老人一边喝酒一边唱歌,敢情全把当年的事忘了!

那人满脸羞愧,辞席而去,反把老人一愣,还以为他不胜酒力哩。

你看,吃了亏的人还高兴,曾经占强的却抬不起头来。这戏剧性的一幕全因一个“忘”字带来。“不知死活”,真是一个忘情境界,忘我境界,当然会长寿。

怎么会突然想到“长寿”的问题呢?我又不是养生家,又不是医家,年纪轻轻有什么资格乱弹琴?

原来我是有所针对的。我谈长寿之道,当然是因为人们太不长寿,因为我已看到了太多早逝与夭折,一种死亡的阴影笼罩世间,人们谈死色变。

寿者不谈生死。

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就是此意。

但我们不必讳谈生死,既然一切相皆为寿者相,那么我们是可以谈的,只有谈开,才能达生,才能长寿。

没有人相死,没有人不想长寿。但人们并没有真正想过什么是死,什么又是长寿。生死大事,想明白了才活得踏实。

小孩子不知有死,于是活得快乐。

一旦明白人是会死的,就整日不开心,除非被各种事情占据大脑,否则一旦触及这个敏感话题,就会陷入痛苦与不快,并且这种感觉将终生伴随。

此乃人生之大害。

人生当为乐,何必自寻烦恼?

也许有人要说:不是我自寻烦恼,而是烦恼来找我。就像我不想有影子,但走在太阳底下自然有影子。

这很好,你既然明白了你与太阳及影子三者间的关系,就应该看到影子并不能危害你什么,而太阳却实实在在给你以生命。

因此你如果讨厌影子,不看不管就可以了,何必耿耿于怀?

你恐惧影子像蛇,怕被它吞噬,于是疯狂逃跑,但无论你逃到哪里影子都跟定你,于是胆小的人被自己吓疯了。

影子是你自己的影子,难道它还真能吃你?当然不可能。

因此你不必管影子就可以了,任其自然。

你只需要享受阳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多好。

死亡就是影子,生命就是阳光,你只需要热爱阳光,淡化影子的位置,就可以青春永驻。

但你又说,即使我不管自身的影子,但外部的黑暗却不能视而不见,因为它是如此巨大,仿佛充满一切。“我真的很怕黑……”

但我告诉你,黑暗是不可怕的。因为黑暗并不黑,正如我的朋友俞心焦说的:

“在没有光明的地方,黑暗也是一盏明灯。”

正是如此,黑暗是一盏灯,而不是灯后的黑暗。

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

光明是灯,黑暗是灯,这样我们被两盏灯照耀。

同样地,生是灯,死也是灯,我们还不能明白吗?那边原本就很美好。

但我们不会因彼岸的美好而忽略此岸的美好,我们两面都要美好,朝阳与落日都是好的。

光明者的黑暗是一盏灯。

义人的死亡必能复活。

这样,我们就可以战胜黑暗与死亡,与它们心平气和交朋友,不但可以长寿,并且还将因拥有一颗善心而得永生。

不生不死,爱本永恒。

不净不垢,污泥即莲花。

不增不减,寿者相,一切相。

庄子讲了一个故事“病了就睡觉”。

子杞、子舆、子犁、子来是好朋友。

一次子舆生病了,腰弯背驼,五脏穴口朝上,肩膀高过头顶,颈椎朝天隆起,可子舆却很闲适,若无其事。

子杞来看他,说:“你嫌弃你自己吗?”

子舆说:“不,我安心适时,顺应变化。”

不久子来也病了,喘着粗气将要死去,妻儿围在床前哭泣,子犁去看他,说:“去,走开,不要惊扰由生到死的过程。”

他对子来说:“造物主会把你变成老鼠的肝,或是小虫的翅膀。”

子来说:“我把生看作是好事,也把死看成好事。”

他说完酣然睡去,又自在醒来。

子舆、子来无疑都是智者,他们明白自己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生病或死亡,而是对自己的动摇。

如果自己不动摇,那么没有什么能动摇我们。耶稣也不能避免自己不上十字架,但他知道自己必因信心而复活。他果然复活了。

关于生死,庄子说:“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也就是“善生善死”的意思。有道之人不但会生,还会死。很多人连死都不会,这是不划算的。会死的人,死得放心,甚至死得甜蜜,不会死的人死得痛苦,受尽折磨。

一切都是你的心造成的。你想做什么人,你就会是什么人。是你决定了自己的生死,生命是你自己的,不能推诿别人。

一切都在转换

我永远在变,唯一不变的是我多变的心。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这话点明世间一切都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它们处于向对立面转化的过程中。

从根本上讲,人是他的反面。

而使这反面与正面相互转化的力量就是道,得道则祸转化为福,不得道则福转化为祸。

《圣经》上耶稣说:“你们贫穷的人有福了”,又说,“但你们富足的人有祸了。”就是这个意思。

有一次,我对我朋友说了句很妙的话,我说:“我永远在变,唯一不变的是我多变的心。”

朋友们都觉得很有意思。

我永远在变,其实没变。因为如果真的在变,就会彻底变来不变了。既然还在变,那么就并没有变了。

世上最不会变心的是花花公子。他多变,但他每次都花心,说明每次都还是老样子。

世上最可信的是巧舌如簧的商人。他多变,但他爱钱逐利的心不会变,因此可以彼此信任交往。

最可怕的是诚实君子,平时不变,一变起来就要你的命。

蜕化而不退化

像蛇一样脱皮,像蝉一样羽化。

舜问丞:“我能拥有道吗?”

丞说:“你的身体都不是你的,你怎能拥有道?”

舜说:“我的身体不是我的,是谁的呢?”

丞说:“是天地让你有个形状摆在那里。你的生命不是你的,是天地相和相生的结果。你的本性不是你的,是天地相顺应的结果。你的后人不是你的,是天地让你蜕化的结果。你不是天,因此走哪里去不知道,待着也不知道干什么,吃东西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吃。天地霸道,好大一股气哟,卷来卷去人说没就没了,你说你能有什么?”

从小到大,我从轻到重,形体数变,每次看照片,好像不认识。不但人跟人不一样,并且不同时空的人也不一样。

我不断变形,最后勉强成为现在这个样,但这也不是说以后就固定不变了,错,我还要继续变下去,一直到死。可是死了我还要变,成土成灰成烟。由此可见,我自己的身体我是不能自主的。形体上的变化是这样,生理需要当然就更难自主了,渴了我无论如何要找水喝,饿了无论如何要找饭吃。

我不但不能自主我的身体,并且压根不能自主我的思想与灵魂。过去我跟着别人做无神论者,现在我信基督。我明白了我确实是不属于我。我由造物主所造,由父母所生,我的死亡已经限定在地球,寿命最多一百岁。

你看,我已把我的生死看得雪亮,这么说来,我是不是已经绝望了呢?错,刚好相反,我看到了希望。

既然生死不由我,那么中间这个阶段我可以更珍惜,做得更好。

死亡是一块大蛋糕,我把它当生日礼物吃。死亡是一笔大生意,我毫不犹豫签下这张大订单。

越复杂越好调和

你炒菜只放油盐很难调和出好滋味,多放些作料就能调和了。

赵国的赵襄子率领十万人马去中山国打猎,所到之处放火烧林,烟尘百里。有一个人从石壁里出来,随着烟烬上下。大家都说是鬼物。等火烧过了,这个人慢慢地走出来,好像根本没经历这场大火。赵襄子很奇怪,把他留下来,细细地观察他:样子五官,是人;呼吸说话,还是人。

赵襄子问:“你有什么道术住在石头里面?有什么道术跑到火里不怕烧?”

这人说:“什么东西叫石头?什么东西叫火?”

赵襄子说:“你刚才跑出来的地方就是石头,你刚才钻进去的就是火。”

这人说:“我不知道!”

魏文侯听见了这件事,问孔子的弟子子夏:“这是什么人呀?”

子夏说:“依我听老师讲的,懂得调和万物的人就与万物相同,外物就不会伤害到他,无论是在坚硬的金石里散步,还是在凶猛的水里火里跳舞,都可以。”

魏文侯说:“我的先生你怎么不这样!”

子夏说:“这样做先得放开一切心机,抛弃一切智慧,回到原始状态,我还做不到。既然如此,我试着跟你说说这些的工夫还是有的。”

魏文侯说:“孔子为什么不这样?”

子夏说:“孔子当然会,但他可以不那样做了。”

魏文侯很高兴。

有些道理很奇妙。比如生日蛋糕,孩子越小,蛋糕越大,等到大人过生日,那就可有可无了。原因是:小孩吃不了大蛋糕,因此给小孩买大蛋糕最划算,可以见者有份。

比这还奇妙的是《列子》讲的这个故事,野人可以水火都不怕,因为他不知道那是水火,也就没有条件反射,不知道“火前抖一抖,水前缩一缩”了。

子夏把这种简单的道理引申为大道理,更妙,要知道子夏是在面对着一个国王说话,当然要讲大道理了,你总不能让他像我一样对谁都谈酒谈女人吧?

子夏说那野人没有心机,状态很原始,很纯粹,纯粹是一,一生万物,因此就可以调和万物了,水火不能伤。子夏的话很有道理,但他说错了。

调和不是简单状态下能办到的,而是复杂状态的必然趋势。当然,需要妙手为之。

由此看来,古人向往的境界只有现代人才能办到!

空气与镜子的两场对话

一、镜子自夸

镜子说:“啊,我真大,我里面什么都有。无数的美女每天都来看我,总也看不够。美女都嫁给了镜子,我就是她们的老公。”

空气笑着说:“当红颜成白骨,你还做她们的老公吗?”

镜子不服气地说:“总比你好,空空的什么也没有。”

空气微微笑。

二、空气抒情

空气一觉醒来,伸了一个懒腰,开始抒情。

它说:“我真快乐,我什么也没有。鸟儿在我里面飞,飞一会儿就走了。风来云去,也总是一瞬间。我的一生是自己的,不会被任何人占据。我真快乐,因为我一无所有,所以不会丧失。”

镜子惭愧地说:“你是对的,老兄。我其实也是空空的,但不如你快乐,以后我要向你学习。”

问世品

失去又何妨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老子·九章》

有的东西拿在手里会不断溢出,这时不如不要,否则会无限增长把自己埋掉。

有个阿拉伯神话说一个人去寻宝藏,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他小心翼翼地进了山洞,看到里面有个宝瓶,宝瓶上贴着一张字条写道:“打开瓶盖,里面就会冒出金沙。请在取到足量的金沙后把盖子盖上。”这人欣喜若狂,打开了瓶盖,果然是宝物,一开盖金沙就像礼花炮一样飞射而出,黄金灿烂,就像做梦一样美。“发大财了!”这人用袋子装,用帽子接,用衣服兜,用双手捧,甚至鞋子里面也盛满了金沙。宝瓶里的金沙如喷泉般涌出,越喷越多,渐渐地这人没东西装了,金沙从他手上溢出……溢出,但他还是一动不动地跪在地上捧着手接。他太高兴了,太疯狂了,太痴迷了,只顾欣赏金沙狂涌的美景,忘了宝瓶上的告诫:“请在取到足量的金沙后把盖子盖上。”最后,他被埋葬在了金沙的厚堆里。

很多人就像这个寻宝的人一样愚蠢,寻到宝后贪心过重,结果被宝物埋葬。佛家说的“酒、色、气、财”皆是“贪、嗔、痴”,正是如此。

喝酒令人爽,但一贪杯就要出丑出事,甚至有人因为喝酒而丢官掉命,可以说被“酒”埋葬了。

情欲令人爽,但一贪色就要出丑出事,多少英雄豪杰毁在女人手上,多少痴情女子毁在男人身上,可以说他们被“色”埋葬了。

斗气赌气令人来劲,但气太盛就伤身体、出事,很多人就是少忍了一口气做蠢事,最后吃了大亏,被“气”埋葬了。

钱财令人活得人模狗样,但太重钱就会干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事,多少人不能收手,结果被“财”埋葬了。

千万别说“酒”、“色”、“气”、“财”置人于死地这样的老生常谈太俗太没意思,世人往往就栽在这上面。《老子》全书专论“酒”、“色”、“气”、“财”的地方不下十处,可见老子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人生之险,莫过于酒色气财。

所以,我们必须时刻牢记老子的教诲:“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沉默不简单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五章》

说话多了人就会智穷词穷,不如守住心中想法不说。有时候什么也不说更有力量,因为沉默时让人觉得充满暗示。

维特根斯坦说:“凡是可以说的,就能明白地说;凡是不可以说的,对他就必须沉默。”

沉默丰富了我们言说的内容,也丰富了我们言说的技巧。

《三国演义》里刘备与诸葛亮初次见面话就很多很多,因为他们双方都有太多倾诉与交流表达的欲望,所以话多在这时是必然的,也是有用的。

另一场合,《红楼梦》里林黛玉离开贾府回老家扬州吊父,再回贾府时,宝玉与黛玉一见面,彼此无多话,只是人哭我哭,彼此问候而已,完全是沉默。

宝玉与黛玉这次见面为什么会如此沉默?因为别后重逢他们要说的话太多了,所以干脆什么也不说。

沉默在此成全了他们的情意,如果任何一方涉及敏感话题都只会打破完美。宝黛二人冰雪聪明,当然是什么也没说。

老子指出:“多言数穷”,实际上提出了三个命题:

一就是“多言数穷”,指话说多了会智穷词穷。

二就是“少言数中”,指适当说话可以应对。

三就是“无言数丰”,指不说话会觉得说了很多。

显然老子是侧重于第三个命题。当他说“多言数穷”的同时也就是在说“无言数丰”。

老子主张“无为”,所以也主张“无言”。

“无言”不是什么也不说,而是“没有话”。

之所以没有话,是让话在肚子里自己与自己对话,或借助身体语言暗示。

“没有话”时,人全身都在说话,眼神、嘴唇,甚至拿杯子的动作,走路的姿势全都在作明确的言说。

粗心的人一见别人不说话就闷,细心的人会从对方的无言中解读对方的语言、态度、观点与暗示、指示。

《西游记》上菩提祖师手持戒尺在孙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孙悟空就明白了是让他三更时分进去传道。

像孙悟空一样玲珑剔透还很难,但我们至少应该懂得别人不说话是什么意思。

“多言数穷”,就是说话多了会让自己智穷词穷。

我们可以常常看到一些人喜欢喋喋不休,实际上他自己也知道没有效果,所说的不会实现。所以当有人话特别多时,可以让他说个够,以冷场来对付他。这种人只要你一开口他就来劲,说天说地,不知所云,让人头晕。或者强行打断他,逼问他“你究竟在说什么?”或请求他“你能否把你的观点一句话说清?”或者沉默,乃至离去,让他自己无趣,闭上臭嘴。你看,多言的人多讨厌,我们自己千万不要做这种让人讨厌的人。

有个饶舌者喋喋不休地谈论亚里士多德,然后问亚里士多德是否烦得要死?亚里士多德回答说:“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我根本就没听你在说什么。”

当然,在必须彻底表达自己全部意思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多说、说透,诸葛亮“舌战群儒”,应对那么多人的诘难,话不多是不行的,而话多的前提是话精辟。

当我们自己感觉说不出什么有意思的话时,就应该打住,或把语言说简洁一些,以免漏洞百出,活生生当了别人的话靶子,让人肆意攻击。有人老是在心中愤愤不平:“他们为什么老是攻击我?”这总是事出有因,一定是自己在什么场合说过什么足以让人攻击的话。

话可以用来和解,也可以用来杀人。《三国演义》里诸葛亮骂死王朗,孔子也曾对子路说:“上士杀人用笔端,中士杀人用语言,下士杀人用石盘。”一句要命的话确实可以置人于死地,所以,人们要避免多说话、说错话,千万别引来别人毒语攻身,更不要示人以可以攻击的弱处。任何人都是脆弱的,不可以以脆弱示人。有人动辄示人以伤口:看看这里,我伤得多深!他以为别人会帮他救他,殊不知他在展示自己的死穴,死期不远了。

说重点,多言的结果往往就是死。你说赢了别人意义也不大,弄不好会把对方逼急,做出什么暴力行为。很多人说话滔滔不绝,天下公理都被他说尽了,殊不知在他最得意时往往会被迎头一击。

人不能陶醉于自身,至少要一边说话一边看人,不要自顾抒情、演说,那样会弄得自己不好收场,何必。

老子说“多言数穷”,一个“穷”字道出了话多之人的窘迫。话越多,越窘迫。何必自己逼自己,所以,大部分时候多言是不必要的。多言必多心,多心必多事。

只有平时不多言,才能在该多言时多发言。像秉烛夜谈,长亭话别,这些都是应该尽兴说话的时候。但如果平时都把话说完了,该说的时候忽然哑了声,那也是大煞风景的。

所以,人在平时一定不可多言。“少言数中”,就是少说话可以从容应对。

很多人平时沉默寡言,关键时候不说则已,说则语惊四座,起到关键作用。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行为。

东晋画圣顾恺之有句名言:

“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

意思是画一幅画无论好坏,都不如说话应对有意思。“悟对通神”,这个词形象地说明了人在说话时可以通过当下领悟获得“通神”般的快感。

顾恺之是个极喜欢说话的爽快人,但平时话不多,所以在张扬个性方面做得恰如其分。

有一次顾恺之从绍兴回南京,有人问他绍兴风景如何?顾恺之随口就说:

“千岩竞秀,万壁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如此锦心绣口,当然不是平时贫嘴可以修炼出来的。顾恺之修养极高,人又豪爽,又有沉思的习惯,当然出口就是锦绣文章。

与顾恺之同时代的王献之也是说话风流倜傥的名士,也曾有人问王献之绍兴风景如何?王献之说:

“从山**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把江南仙境徐徐道出。

魏晋名士的这种洒脱情怀与不凡的语言表达能力源于他们深厚的文化修养与从容的处世方式,真是神仙一品的人物。

古希腊演说家安提丰有个有趣的规矩,他与一般人说话一律收费,可见他的话多么金贵!苏格拉底认为智者的智慧不能用钱衡量,安提丰说:

“你不向与你交往的人索取报酬,你是正义的。但是,每一件衣服或每一所房子都是值钱的,不能白送。如果你的谈话有价值,那一定会要求别人付以适当的价值。”

安提丰与苏格拉底都是正确的,智者与智者说话自然不能用钱衡量,比如安提丰这次和苏格拉底说话就没向苏格拉底收费;智者和一般人说话,就应该收学费。

安提丰刚到雅典时生活困难,曾挂牌行医。他行什么医呢?用语言治病。有点类似现在的触发式心理语言疗法,可见语言在智者手上可以玩得出神入化,功能多多。

安提丰在少年时就能说善辩,他有一次与雅典执政官伯里克利有过一场关于法律的经典辩论。

安提丰:“什么是法律?”

伯里克利:“人民在一起讨论,决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并且书写下来就是法律。法律代表多数人的意志。”

安提丰:“如果少数人强迫多数人服从,算不算法律?”

伯里克利:“凡少数人迫使占多数的人做违反自己意志的事情,就不是法律,而是暴力。”

安提丰:“雅典绝大部分居民是奴隶和外邦人,这些人从来无权参加人民大会,从来不得过问雅典的法律。因此,雅典的法律是违背多数人意志的,这不是法律而是暴力。”

伯里克利无言以对。

在这次辩论中,双方共进行了三个回合。安提丰话并不多,但因为直指要害,所以成为胜者。

老子说“多言数穷”的同时也在说“少言数中”,安提丰的这次辩论可以为证。

“无言数丰”,就是沉默让人丰富。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指出很多人实际上是“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也就是说,话多的人多虚伪,话越多越虚伪。一个花花公子骗小女孩的通常手段就是夸夸其谈,能从天上谈到地下,好像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如果把花花公子的话录下来给这个小女孩在十年后听一遍,这位后小女孩一定会惊跳起来:“他说的全是假的!”大呼上当不已。《易经》上说:“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要想让人觉得话中有清芳,就必须像兰花一样默默开放。

老子还说:“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就是说知道的人不说话,说话的人不知道。

人们在说话时往往只知道自己在说话,而不知道说了什么。所以要想知道自己说什么,最好不说话。那就是沉默。

当然,“沉默”也不是简单的不说话,说话也可以是沉默。我们可以同时说话与沉默,也可以边说话边沉默,也可以在说话中沉默,在沉默中说话。

流水不说话,水中的石头溅起浪花,浪花与石头就是水的话。

大山不说话,风吹树响,风与树就是山在说话。

人不说话,“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眉目笑容都是话。

《庄子》说,一般的人用嘴说话,有修养的人用肚子说话(指打好腹稿),高人则用脚后跟说话(指晃动身体表达意思)。我们应把身体语言发挥得更好,佛教中有几十种手势,分别表示不同的含义。而一般人只会摆手表示拒绝,挥手表示告别,可见身体语言可挖掘的地方还很多。

身体语言之上的语言是灵魂语言,指精神暗示等。这一层面是最高明的。会了这种语言,就可以达到仙佛圣人的境界,完全不用开口。佛的嘴唇是用来念咒语的,不是用来说话的。就像牛的嘴巴是用来吃草与“哞哞”叫的,而不是用来吵架的。

佛不是牛,但佛与牛都有别于人,那就是它们都不像人一样用嘴巴来说话。它们用灵魂来说话。凡是用嘴说话的生物都会用眼、耳、口、鼻、舌五官,太复杂了,不如心灵感应更直接。

简单声音就够用了,何必再复杂化操作?人类纯属自己搞事,动物的快乐程度之所以高于人类,就在于它简单。

苏东坡说:“人生识字糊涂始。”同样地,“人生说话昏庸始”。人的话很少让人爽,通常都让人昏昏欲睡。为了使爽人说爽话,那么就要如老子所说“不如守中”。

“守中”,就是守住心中意念,不轻易耗散。《庄子》中黄帝向广成子请教长久之道,广成子说: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看来“无视无听”确实是仙家至宝。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人一天到晚如果被各种杂音充斥耳朵,就会真的什么也听不见。

大树没有嘴巴与耳朵,能活千年,因为它无知无欲,守住了精气神,所以可以长生。

人想要长久一点,快乐一点,就要简单一点,不要多话,不要多事。

古希腊哲人第欧根尼有一天看到一个小孩用双手捧水喝,他马上扔掉了自己的杯子,并说:“这个孩子教育了我。”

子桑对命运说“不”

子舆和子桑是好朋友。

有一回阴雨一连下了十天,子舆担心子桑饿出病来,就带饭给他吃。

来到子桑门前,听到子桑像在唱歌,又像哭泣,还弹着琴:“父亲啊!母亲啊!天啊!人啊!”歌声衰微,歌词急促。

子舆进门说:“你唱歌怎么这种调子?”子桑说:“我在探求使人处于如此困窘的原因,父母要我贫困吗?天地偏要让我贫困吗?我没有找到原因,然而我到了如此绝境,还是由于‘命’啊!我承认有命,但我对命运说‘不’。”

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

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庄子这个故事借子桑之口追问人的命运:既然一切都安排好了,还要我做什么?

人生贵在参与,你明知无望,还积极去做,也不会成功,但可以在做的过程中做出意想之外的事情。如果什么也不做,就只能真的任人宰割了。

死过一次的人特别能打拼

就当自己是死人,才能活出个样子。

老子说“出生入死”。

这句话指人必生必死,必然复活。“入死”是主动的,进入死之后才能战胜死亡,不进入死亡必不能亲历诸多决斗。

《圣经》上耶稣说:“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

你要当自己是死人,才能活出个样子。

古往今来干出大事的人多半都死过。死过一次的人特别能打拼。

唐伯虎少年时空有一身文才与好长相,功名失利,情场也失利,灰心得要死。

有一次文征明与祝枝山跑来看他,见他一个人在**自言自语,二人躲了起来,听他说什么。

唐伯虎问自己:“我是不是死了?”

他回答自己:“我还没死。(又摇了摇头)不,我已经死了。”

“你死了怎么还在这里?”

“躯壳罢了!”

“知道自己是躯壳说明还有感觉。”

“我已麻木,就像水边石头,山上积雪。”

“水边石头要长草,山上积雪要化了。”

“真的吗?”

“真的。”

唐伯虎喃喃自语:“我要用这融化的积雪,浇灌那石头上的青草。”

祝枝山和文征明听到这里走了出来,向唐伯虎相与庆贺,庆贺他获得新生。

唐伯虎见他们俩一下子冒出来,吓了一跳。三个人拥抱在一起,非常的开心。唐伯虎心中若去块垒,建议大家去喝酒,自然是一番开心的大醉。从那以后,唐伯虎功名也得意,情场也得意,成了天下闻名的江南第一才子。

世界如炼狱

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

——《庄子·大宗师》

自然之道是公平的,有所得必有所失。小福可以变大福,暂时的福变永久的福。老子说:“福兮祸兮所倚,祸兮福之所伏。”讲的是祸与福可以互相转换,既有福变成祸,也有因祸得福。因此,一个人懂这些就应该做到:

一、有福时要谨慎,不要太张扬,避免福变为祸。

二、有祸时要乐观,更要达观。要看到祸有好的一面,并且将很快转化为福。

关于第二个问题,《圣经》上有极好的论述,那就是著名的“山上宝掣训”中的一段,出自耶稣基督之口。

耶稣在山上说: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

自然之道是公平的,有所得必有所失,这样你才会珍惜即有,而追求未有。如即有之物你不珍惜,必将连本带利全失去。

因世人贪婪,圣城将全毁,耶稣为耶路撒冷哀哭。他走出了圣殿,对门徒说:

“你们不是看见这殿宇了吗?我实话告诉你们:将来在这里,没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将不被拆毁。”

然后耶稣在橄榄山上坐着说: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人本**,但连**之身也夺去,便只有将灵魂下地狱的份。佛经上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的命运都是自找的,一切的祸都是自找的,我们只有心怀恩义,才能自求多福,不至于早早就完蛋。

《圣经》上说下地狱的门是宽的,去的人很多,进天国的门是窄的,去的人很少。我们当然要去天国,不可自寻死路,随尘世的恶俗沉浮,必无出路。

庄子说:“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是的,这个世界犹如炼狱,这是不可避免的熬煎,唯有真金不怕火烧,待火熄灭时,自会大放光彩。借死亡的力量反弹重生,就像蝙蝠热爱黑暗,我热爱死亡这股洪水把我冲到了新大陆。

子贡看书看累了,就对孔子说:“让我歇会儿吧!”

孔子说:“人活着没有歇的。”

子贡说:“那我就没办法休息了?”

孔子说:“有的。你看见外面的荒地没有?那山多高呀,像房子,像城墙,像台阶,像院子,你可以在那里休息。”

子贡明白了,就赞叹说:“伟大啊死亡,君子在这儿休息,小人在这儿落户。”

孔子点头说:“子贡,你也明白啦。人都知道活着好,不知活着是一件苦差事。人都知道老了麻烦大,却不知老了好舒服。人都知道死了不好,却不知死了是休息。晏子说过一句话:‘好啊,远古时代就有死亡了!让仁者安息,不仁者闭嘴。’死亡是大道境界。古时候说死人是归人,如果说死人是归人,那么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就是行人了。行走却不知道回头,这是失去了家园的人。一个人离开了他的家,全世界都知道他错了。现在天下人都失去了家园,却没人知道这错得更远。从前有个人离开家乡与亲人,荒废了家业,到处游**不回来,世人都说他是浪**子。从前又有个人有贤明在世,本事大,心眼活,张扬处世迷失自己,这是谁呀?世上人都说他是智谋之士。这两种人都迷失了自己。但世人跟随他们中的一种人,不跟随另一种人,只有圣人知道什么人才可以真正地相处,什么人必须远离。”

孔子说死亡是大道境界,不虚!

如果有人问我:“你又没死过,你怎么知道死亡是怎么回事?”

我会告诉他:“你怎么知道我没死过?过去的我已经死亡,这叫不叫死?现在的我正在死去,这叫不叫死?当然叫死,我真的死过,我真的曾经死亡。我之所以还活着,正是我借死亡之力反弹为生。我在《禅的哲理》一书中写道:‘死亡牵动着我’,是的,死亡是我的线,我是死亡的木偶。我不由自己操纵,这样正好,我可以省心了。落入洪水的浮瓶随水西东,投生为人的我随命漂流。我已失我爱,我已失我家乡,但我就是我的爱,我就是我的家乡,只要我不自己迷失,则洪水把我带到哪里我就热爱哪里,并且我爱这洪水。就像蝙蝠热爱黑暗,我这个投靠死荫的人当然热爱死亡。孔子视死者为归人,生者为行人,行人不归,他的行走将丧失意义,并且走不远。行人知归。则行走有意义,并且走得远。——我将跟随死亡去任何一个地方!”

死与生

死是生的老师。

死对生说:“你会了吗?”

生说:“我会了。你教我的学问很好。”

死说:“说说看!”

生说:“你教我明白你为大,因此我畏死,我珍惜光阴,我奋斗,我成功。”

死是生的朋友。

死对生说:“走,我们一起玩玩去。”

生说:“我还没准备好呢。”

死说:“没关系,你想要的我那里都有:衣服,伴侣,名誉,快乐。”

生说:“我还是不要吧!我没你那么富有,我现在还不能玩。朋友,离我远点!”

死是生的兄弟。

死对生说:“弟弟!”

生说:“谁喊我?”

死说:“我在这里。”

生说:“什么事?”

死说:“我们找妈妈去吧!”

生说:“她在哪里?”死说:“她在天上。”于是兄弟俩手拉手一起消失。

精通一样就会一通百通

会游泳就会划船,会划船就会自己造船。会造船就会造房子,就有家。

颜回问孔子:“我曾经渡过一个深渊,看到划船的人如有神助。我问他:‘划船可以学吗?’他说:‘可以。会游泳的人就可以教他划船,精通游泳的人有很多能耐。你看那些会水的人,即使从来没见过船,也能拿起桨来就划。’我问他怎么会这样?他不告诉我。老师你说这是为什么?”

孔子说:“哇!这人真厉害。我和你玩文字玩太久了,并未达到真实的地步,却还要顽固地走下去。会游泳的人可以教他划船,因为他已摸清水性,操作起来就轻巧。精通游泳的人有很多能耐,因为他已忘记了自己的水性,恢复了更多的天性。至于那些会水的人没见过船就能划,他们看深渊就像看平地,看船翻了就像看他自己的车停下来一样平常。即使万物都反过来、倾覆了在他面前,他也不会被盖住,又怎么会走不通呢?打个比方:你在瓦片上雕刻就轻巧,在刀上雕刻就害怕,在黄金上雕刻就看不清楚。你的灵巧是一样的,但得有所顾虑,几次下来你就明白了要注重外物。凡是注重外物的人内心也必随外物拱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