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无能。
无能之人可以全身远害,永远不被征用,所以永远可以优哉游哉。枪打出头鸟,乱棒打死长角羊,能人危险!太风光了,太灿烂了,不好。英国人做事从不知道收手,所以一路衰落。你看所谓大英帝国鼎盛时,干了多少“风光”的事,如今安在哉?
三、无情。
人一无情,天都不能伤。人之所以老是被伤害就在于心太软。
心一硬当一回绝情人,你会发现人越绝情,其实越有情伤。多情怕被情累,无情则能成全天下有情人。
无私成其私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七章》
“后其身而身先”,指落于人后反能先到。“外其身而身存”,指把身体交出去反能保存。“以其无私成其私”,就是用无私来成就私心。
佛经讲“一念之觉醒”,使人认识自我。这个觉醒的自我就是私心。人一旦有私心,就会为自己找定位,争权利。私心让人觉醒,并认识自我。私心让人成功。
“我”是什么?是自己。
“自己”是什么?自己是一团肉。
这一团肉如此巨大精微,我们每个人凝视自己的身体都很有成就感。一个爱自己的人首先爱自己的肉体,就想满足自己的欲望,于是让嘴巴吃东西,让眼睛看东西,让手抓东西。
但是大千世界物质无限,“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有的人永不满足,所以永远得不到。
有的人容易满足,所以能够得到。
得到什么?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与其说人想要得到某种东西,不如说人想要得到某种感觉。有感觉就津津有味,没感觉就味如嚼蜡。
感觉从何而来?一是靠经验,二是靠本能。
光靠经验是靠不住的,因为任何人的经验都有限并且经验本身可能会误导。
本能永远是我们最可靠的朋友与导师。
本能是什么?本能就是使我们“觉醒”的那一念。食色之谓性,食欲、性欲、生之欲就是本能。
山河大地,电闪雷鸣。自然界驱动本能风云变幻,人类驱动本能则可以使自己成就大我。
要想成就大我就必须把自己交出去,与山河大地融为一体。这时有什么私心呢?没有私心。
没有私心杂念的人就很快乐,见人爱人,见狗爱狗,见天见地都是故人。
古希腊智者米松走在路上,常会对着大石头下拜。人们感到惊异,问他这是为什么?米松说:“难道你们没发现它比国王要活得长久吗?”
石头无知无欲无求无私心,所以无烦恼。人们天天从石头边走过,石头也不收费,确实无私。
太阳每天照耀我们,也从不收费,确实无私。
大地每天被我们踩,也从不叫苦,确实无私。
天地都是无私的,所以长久。
老子说“以无私成其私”,就是要我们把自身交出去,给家庭,给朋友,给团队,给国家民族,给全人类,给大自然,变小我为大我,这样才会成就真正的自我。与自己更默契,不偏离自己,就能得到自己。老子说:“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这句话就是说行有所持。所持何物?就是“道”。什么东西扶持我们,我们就以它为所持,以它为辎重。
道使人立,使人生,使人寿,使人喜乐,所以人必须依于道。
《圣经》上说:“耶和华啊,我依靠你,求你叫我永不羞愧。求你凭你的公义搭救我,点拨我;侧耳听我,拯救我。求你做我常住的磐石。你已经命中注定要救我,因为你是我的岩石,我的山寨。”
就这样,信徒通过祈祷而生信念,内修者通过行道与自然达成默契,心能安乐。
人不偏离自己,就能得到自己。
要与自己更默契。
要与自己水乳交融。
欧阳修有两句很妙的诗:“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要痴也是自己痴,不关别人什么事。
风与月虽然美,却是外在的,无法真正得到。风月无边,苦海也无边,说到底回头是岸。
这岸也不是岸,“杨柳岸晓风残月”,又是风月,又见离人,这岸太长了便不是岸。无休无止的送别,须得多少断肠人才能续上那心中的苦水?
不如不要那岸,不如回家种田种花。
回到自己身旁,就不会再有离别。
柳永问秦观:“你有几个情人?”
秦观说:“我已记不清了,你呢?”
柳永笑了:“我也记不清!”
秦观觉得这个问题很好笑,有一天抽空问苏东坡:“老师,你能不能告诉我你有几个情人?”
苏东坡训斥道:“少游莫太无礼。老夫只有一妻一妾而已,哪来什么情人。”
苏东坡也觉得这个问题很好笑,又问王安石:“荆公,你能不能告诉我你有几个情人?”
王安石勃然大怒:“老夫只有一妻,何来情人!”
苏东坡如醍醐灌顶,呆在了那里。王安石的为人他一向是看不起的,如今始知这老头确有过人之处。
人活一生,找那么多人,搞那么多事干吗?不如与自己搞好关系,有一两个谈得来的人就完全够了。北门成在原野上欣赏黄帝的音乐
庄子说:“北门成听见黄帝在广漠的原野上演奏咸池乐曲,开始时感到惊惧,再听时觉得松弛,听到最后却觉得迷惑,精神恍惚,疑惑不定,不知所措,便问黄帝这是为何?”
黄帝说:“我以人情来弹奏乐曲,以天理来伴演,以仁义来运行,以天道来确立。乐声终结而寻不着结尾,乐声开始而寻不着起头,一时消逝一时兴作,一时停止一时升起,变化方式无穷无尽,所以你感到惊惧。我又用阴阳交和来演奏,用日月光辉来烛照,约制情欲,凝守精神,乐声悠扬,节奏明朗,形体充满而内心却又好像不复存在,所以你觉得松弛。我用忘情忘我的境界来演奏,用自然的节奏加以调和,音调混同驰逐相辅相生,如众乐齐奏而不见形迹,昏暗而无声响,处于幽昧的境界,或以为它消逝,或以为它兴起,或以为它实在,或以为它虚华。所以你迷惑不解。迷惑才淳和无识,才合于道,到这境地,就与道融合相通了。”
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成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默默,乃不自得。”
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征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太清。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一死一生,一愤一起,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汝故惧也。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汝委蛇,故怠。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幽实而无声。”
庄子这个故事借乐说人,传承了黄帝人生之道的三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是人情世故。熟知为人之道当然也是境界,并且是一大境界。要在众人中相处,委实不易!人情人情,要有情,这样人与人可以相处。否则谁都冷冰冰,只好兵刃相见。如果说世上还有化腐朽为神奇之事,那么就是一个情字。事故事故,要把所有事情都看成已经过去,跳过事情去直接做人。把一切事当成故事听,要让它活而远离,不要它死而缠身。
第二个境界是太和。熊晋仁兄有专书讲太和哲学,我就不多说了。其要旨为:调和阴阳,缓慢操作。调和的关键不在于手巧,而在于手狠。大风要把小羊吹下山崖之际,你要狠狠握住小羊的腿。
第三个境界就是忘情。其要旨是:忘情不是忘掉情,而是忘掉遗忘这回事,不刻意去忘,自然忘情。庄子把这叫做“忘忘”。
与人合作不如与天合作
人是不可信的,天却不得不信。
老子说:“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
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与天相配合,也即天人合一的意思。天人合一,其实是人合天道,天是不管人的。
人越顺从自然,自然就越眷顾它,反之则消灭它,这是因为:人从天上来,虽然落地生了根,但仍受天道控制。不过这倒好,天对人的绝对控制又为人提供了保证。
《圣经》上说:“预备主的道,修直他的路。”这比诺亚造方舟更多了一层的意思:以自身为路,把肉体奉献给其他更无知的羔羊。
从前有个痴人,他不相信人会死。他笑着对人说:“你看你看,我的胳膊好好的,我的腿好好的,我的脑袋好好的,怎么会死呢?”
有个老人开导他:“现在是好好的,但以后就会死。”
痴人大笑:“现在好好的,以后也是好好的,如果要死,现在就死了。”
老人想了想好像也有道理,一头雾水离去了。
过了些年,老人死了,这个痴人身边的人也一个个死去了。痴人大惊:“怎么人越来越少?”
到死那天,他还不知道这就是“死”。
这个人可以说愚不可及,也可以说是不可战胜的。这种人的概念里只有人没有天,正是庄子说的天德健全之人。
庄子问孟子:什么是天?
孟子说:天就是空无一物,世界的本原。
孟子问孔子:什么是天?
孔子说:天就是一切满溢,不能再多了。
孔子问老子:什么是天?
老子说:天就是添,不断地添加垃圾。地就是递,不断地递垃圾上去。
孔子大笑着走了,老子一个人悄悄问天:天,你究竟是什么?
天说:我就是你所有的问题,所有的谜。我本身不负责提供谜底,谜底由你说了算。女偶传南伯子葵长寿秘诀
南伯子葵问女偶:“你这么大年龄,面容却像孩童,是何缘故?”
女偶答道:“我得道了。”
子葵:“道可以学得到吗?”
女偶:“不可以,以圣人之道传给圣人之才,才容易领悟。我用三天忘了天下,再七天而忘万物,再九天而无虑生死,心境才明彻,明彻才能感受‘道’,得道才能超越古今,而后才能无所谓生死。道之为物,无迎无送,无毁无成。”
子葵说:“那么你从哪儿得来的道?”
女偶说:“从文字那得到的,文字通过背诵得到,背诵通过解读得到,解读通过耳授得到,耳授通过实行得到,实行通过吟咏领会,吟咏通过静默得到,静默通过空虚,空虚通过迷茫之始得到。”
本篇不但讲了“传道”的关键,而且讲了“得道”的奥秘所在。
庄子有言:“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讲大家都是圣人,两相对应,自然就成了。这就是传道的关键。打个比方,美女看见美女,大家欣赏。美男看见美男,虽不交流,但彼此会心一笑。至于美男与美女在一起,还会有什么问题吗?只苦了那些丑女追美男者,自然是无望。但为什么丑男可以配美女?因为他丑得大方,丑得有内涵。
与其说传道,不如说证道。
道可证,不可传。
不同人之间悟道有先后,证道却一。圣道不远人,圣才不远道,二者水乳交融。谁是圣才?人人都是圣才。何以见得?因为你心向善,爱美。
2005年初夏,我在书商贺雄飞处与两博士辩论。一博士说性本善,一博士说性本恶,我说无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都承认有所本。有所本即承认有个创造者。这个创造者即道、即造化、即神、即上帝。上帝爱世人,使心有所属。你如以身证道,道也成就你。
证道之后,并非得道,而是忘道。
忘掉一切,得到一。
忘掉一,得到一切。
女偶说他用三天忘了天下,七天忘了万物,九天忘了自己,就是这个意思。
忘道的同时,你就得道了。你若念念不忘,必会有失。
庄子借女偶之口,具体讲了得道的九个科学程序,即:
文字→背诵→解读→耳授→实行→吟咏→静默→空虚→迷茫之始。
文字是大道之始。禅家一面说“不立文字”,一面又说有什么“文字禅”。据我说,文字还是要的。
文字的意义有二:
一、它是人说的话,
二、它是最初的命名。
老子说“道可道,名可名”,这个名可名就是指文字。
老子当初也不能道传天下,只得借《道德经》五千字。孔子就更有自知之明了,一面整理五经,一面作《春秋》,一面又对弟子传下诸多语录。老、孔二圣尚不能离文字,我们安敢“文外谈道”?
断不能离开《圣经》讲上帝,更不能妄立文字。
背诵是大道之人。文字有形,读之有声。有声则入耳,进而进入脑海深处。大脑如海绵,过滤各种声音。
圣音如乐,魔音如诉,取圣音。
柔音属雌,杂音属雄,取柔音。
柔而不和,还需再揉。柔而且和,就成了。
解读是大道之生。即证道。
耳授是大道之隐。总有些道理你需独享,我当私传。
实行是大道之出。有道而不行,等于无道。
吟咏是大道之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人吟咏得哲理,有人吟咏得诗意,当以诗意为上。何哉?哲理不过一悟,诗意却让人觉得美好。
静默是大道之酿。就像无声无息中美酒酿成,大道要久久酝酿,才得一醇。
空虚是大道之本。
迷茫是大道之始。
由空虚入迷茫,大道茫茫,我心也茫茫。以茫茫投茫茫,反得光亮。就像以明月投群星,反得光亮。
南伯子葵问乎女偶:“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曰:“吾闻道矣。”
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
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
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於讴,於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
庄子这个故事讲了两个意思:
一是要“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缺一不可。
这听起来很神秘、很难,其实一点也不神秘,一点也不难。
圣人之道到处都是,一切山山水水,一切花花草草,生者有生之道,死者有死之道,圣道即自然之道。
也可说自然无道,你看天看地,你的人就在其中。
你上不能升天,下不能人地,那你干吗?做人,做人什么意思?就是做出人样。
由此反证你还不是人样,当缺一根筋,你缺的不是智慧,更不是力量,而是一颗谦卑顺服的心。有了这根筋,你就可以被上帝牵引到光明所在。
庄子讲的这个故事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学道要注重文字。
文字是用来抛弃的,抛弃之前你却要看懂。书是用来扔的,扔之前你要知道它的轻重。孤独使孤独者丰富满天繁星让人眼花缭乱,不如只做一轮明月。
列子到齐国去,半路就回来了,碰见伯昏瞀人。
伯昏瞀人说:“你干吗呢?”
列子说:“我吓坏了?”
“为什么吓坏了?”
“我去买水喝,那人只有十瓶水,就一口气送给我五瓶,我吓坏了。”
“哈!这有什么好怕的?”
“你想想,他只有十瓶就送我五瓶,一定有求于我。再这样下去国君必会让我做大官,那岂不搞死人?我当然害怕。”
伯昏瞀人说:“嗯,你很会观察,是这样的!不过你也不用害怕,你就做好你自己,大家会保护你。”
他们一起到齐国去,刚一到齐国,刚住下,门外就站满了人。伯昏瞀人站在门口,拄着拐杖,拐杖的一头撑着脸,非常忧愁。站了一会儿,没说什么就走了。
接待的人告诉列子。
列子赶紧提着鞋、光着脚追上去。
伯昏瞀人说:“我先前就告诉你,大家会保护你,你看,果然这么多人来保护你。他们不但会保护你,而且你不能让他们不保护你。我感觉这样国君必会用你,我还感觉要出状况!也许我的感觉是我自身的事,也是无所谓啦。总之,你一旦为官,他们就不会把他们的真实意图告诉你。他们说的都是小人的话,必会毒害人。唉,这些人不开窍,有什么好相处的!”
道者宜独行,如果啥也没看清硬要去掺和什么,一定自找苦吃。
真人独处之道:
一、不与任何人交往,但也不与任何人断交。保持现状最好。你看那些人,心里对自己就有数。
二、自己觉悟,不要试图与人沟通,更不要试图改变谁。唯一能改变的是自己。
三、无私为他人,才能成就自己的私心。无私奉献着有大收获,处处藏私的人搞不大。
四、与自然为友,看山看水,你就温馨。如果还能在晚上看看月亮,你的灵性就不失。不要信什么劝人修行的鬼话,你自己该干什么继续干什么,绝不把自己交给任何理论、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事情。
五、以古人为师。古人的话都是糟粕,但古人已死,所以他害不到你了。今人的话全是学问,但一不留神你就完了。因此你亲近古人比较安全。我曾对中国社会出版社的牟洁女士说,我这些年都和古人玩,又能使古人和古人玩,实在不得已。并不是我不爱今人,正因为我太爱今人,所以要保留一部分人下来可以爱,重要的是,我要保留自己,不至于早早地就完了。
孟子反与子琴张唱歌、弹琴、吊丧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是好朋友。
子桑户死了,孔子派子贡去料理丧事。子贡看见孟子反和子琴张两人,一个在编歌曲,一个在弹琴。
子贡问道:“对着尸体歌唱,合乎礼仪吗?”
二人相视笑了笑说:“他哪里懂得礼仪的真正含义。”
子贡回去把所见告诉孔子。
孔子说:“他们是摆脱礼仪约束而游于人世之外的人,因而不拘礼节。”
说白了,那就是无礼。
有时就是要无礼,才能表示尊重。这个道理一点也不怪,原理如下:
无礼是真,以真示人。即是尊重。
孟子反与子琴张二人一弹一唱,非常默契。这种默契并非来自理解,而是来自不理解。
当两个都不明白的人在一起,就可以会心一笑了。他们不明白子桑户为什么要死?更不明白为什么死的不是自己?因此他们一弹一唱,与其说是悲伤别人,不如说是庆幸自己。
世上最迷人之事莫过于不可知。
你只需要对不可知之物保持敬畏,心中就永远有盼望。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待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己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
子贡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临尸而歌,颜色不变,无以命之。彼何人者邪?”
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
庄子这个故事讲了两种人生观,一种是游于方内,比如孔子。一种是游于方外,比如孟子反与子琴张。
所谓方内,即世内。古人认为世界是方的,因此称方内。游于方内即人世,游于方外即出世。
人常有出世之想,却不能实现。这要豁出去才可以办到。孟子反、子琴张二人临尸而歌,如此吊丧,实属荒诞。
但在他们,其实很自然。
因为他们原不晓得什么是礼,所以就不晓得什么是灭礼或失礼。
他们的心中一旦发出指令,他们就去做。
这样当然也会出,但总比老是抗拒指令好。一个人如果老是抗拒自己的心灵,他的心、他的灵就会弃他而去。
道法自然
成功遂事,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十七章》
顺其自然者自然亦顺之,所以常能成功。
老子这话是说:成功了,事办好了,人们都说我很自然。老子这话包括三层意思:
一是成功要靠自然之道。
二是自然之道能让我成功,这是有目共睹的。
三是应把一切的功劳归功于自然。
前两层意思较浅,第三层意思是重点。
基督徒做什么事情都说“赞美主!”道家也对自然时时刻刻充满感恩之心。大自然造就了人类,大自然造就了智者。人类最初的智慧从仿生而来,人类最高的智慧仍是行自然之道。可以说,谁得自然之道谁就会成功。
战国哲学家尹文在他的著作《尹文子》里讲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越王勾践被吴王打败后,立志报仇雪恨。为了鼓励士卒、百姓勇敢坚强起来,勾践对勇士特别尊敬。
有一天,勾践走路不小心踢到了一只青蛙。青蛙被踢,马上跳了起来,然后一动不动,怒气冲冲地鼓着肚子,瞪着眼睛向勾践挑战。
“真是一只勇敢的青蛙!”勾践赞叹不已,并且朝这只青蛙庄重地鞠了一躬,表示敬意。
在勾践的提倡下,越国的士卒、百姓越来越勇敢,最后和吴国打起仗来个个生龙活虎,毫不畏敌,打败了吴国。
勾践向勇敢青蛙致敬、学习,最终凭“青蛙之道”战胜了强大的对手,这就是他向自然界学习的好处。
古希腊大哲学家皮浪有一次与朋友们出海漫游,忽然遭遇海啸,同船的朋友们全都惊慌失措,皮浪却镇定自若。他指着船舱中一头正在安详吃食的小猪说:“大家看吧!真正的智者在吃东西呢!”大家一笑,都安静下来。小猪还没吃完东西海啸就停止了。
皮浪向镇定的小猪学习,最终带领朋友们用“小猪之道”战胜了可怕的海啸,这就是他向自然界学习的好处。
同样是在海上遭遇危险,中国的大智者谢安表现出了更大的学习智慧。
谢安是东晋时的大隐士,后来指挥东晋军队打败了前秦的百万大军,赢得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战役“淝水之战”的胜利。还在隐居时,有回谢安与朋友们也是出海漫游,忽遇狂风过海,掀起一阵阵大浪袭来。朋友们暗自叫苦,谢安一人镇定自若,四下望了一望,马上对船夫说:
“跟上那只海鸥!”
谢安威信很高,船夫不及多想,马上挥橹飞快地跟上海鸥。海鸥在波浪中穿行,小船也在波浪中穿行,不多久小船竟然在海鸥的带领下冲出了风浪区。
朋友们又高兴又敬畏,问是不是有海神指引?
谢安大笑道:“哪有什么海神!海鸥天天在海上生活,肯定有避开风浪的办法。只要我们能跟上它,就没什么危险。”
谢安向海鸥学习,带领朋友们用“海鸥之道”战胜了风浪,这就是向自然界虚心学习的好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
目前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智慧就是师法自然,而不是自以为是。
老子这句最著名的话有两解:
一、“法”就是师法,就是某物向某物学习。人向地学习,地向天学习,天向道学习,道向自然学习。自然是老师的老师,是祖师爷。
二、“法”就是被法约束,即臣服、被统治。人被地统治,地被天统治,天被道统治,道被自然统治。自然是君王的君王,是管理一切、派生出一切的上帝。
以上两解的第一层意思是“师法自然”。第二层意思是“臣服自然”。
关于师法自然,人类比较容易接受。
至于臣服自然,很多人就不能接受了。反叛者一听“臣服”两个字就要跳起来大叫:“我反叛!我反叛!我反叛!打倒!打倒!”我曾经是个反叛者,还专门就此写了一本名叫《弑神论》的哲学书。所渭“弑神”就是对神的反叛。我写道:
“从弑君到弑神,人类凭反叛获得解放。”
理论上是通的,但细想不可能。连解放军都不能“解放全世界”,我如何能弑神成功?
弑神者最终归于神的怀抱,说人定胜天的人必须还靠天吃饭,说过要走出森林的人类如今已感到回归自然的紧迫性。
回归自然说白了就是臣服于自然,甘心做自然的奴隶。“甘心做奴隶”这个说法又让人受不了,但说白了就是那么回事。人要听自然的话,无条件地遵循一切的自然规律,这不是做奴隶是什么?
很多人因此想不通,走上了极端。其实事情虽然严重,但问题不在于谁统治谁,而在于大家都干了些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有回海上行船被海盗俘虏并被卖做奴隶。人们问他能做什么?他说能“治理人”。第欧根尼让叫卖者喊:“谁愿意买一个主人?”人群哄堂大笑。但一个叫塞尼亚得的富人买了他做儿子的家庭教师。塞尼亚得非常尊重第欧根尼,常常说:“一个杰出的天才走进了我的家门。”
朋友们终于打听到了第欧根尼的下落,赶来要为他赎身。第欧根尼却阻止了他们,说:“作为哲人,即使我身为奴隶也是他人的自然统治者,就像医生为病人服务,却是病人的导师一样。”
第欧根尼这个故事正好说明了两个宝贵的道理:
一、奴隶可以是主人的主人,
二、做一个治理人的奴隶当然要好于做一个被治理的主人。
这两个道理看起来相当怪,细想来是那么回事。第欧根尼是奴隶没错,但他是主人家的家庭教师,开始时教孩子,慢慢地全家人都听他的教诲。就这样,奴隶成了主人的主人。这种角色的转变与双重性是双方都觉察到的,但双方都能接受,因为第欧根尼确实是个导师。他不在导师的位置做导师,而是在奴隶的位置做导师,这就反映了人类对智慧的天生依赖,并不因地位的颠倒而颠倒,而因智者的引导而引导。
警察要灭黑社会,常去请教监狱里的老犯人。
中国古代的士人(奴隶者)最大理想是做帝王师,就是为了做主人的主人。
老子说“道法自然”,包含一个重要的思想:
人类只有做好自然的奴隶,才能做好自然的主人。
也就是说:谁有道,谁就是主人。当千钧一发之际,谁能明白一些简单的整理,谁就可以反败为胜。
“臣服于自然”,最终为“自然之主”,这就是人类应有的智慧。
老子非常道就是老子自然道,它都强调了一个转换的问题。这种转换不是凭空的,而是像第欧根尼一样实实在在地做好分内之事。
所谓分内之事也不是天生的,而是从分外划进分内。所有的工作都是找来的,人类不断地学习与工作,会发现道在长大,手中的分内之事越来越多,作用越来越大。
成就这一切的当然是学习,向自然学习。
通过“臣服于自然”最终为“自然之主”,基础当然是“师法自然”。
另一个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常常坐在石阶上观赏蚂蚁和牧羊犬。有人问他为什么对自然之物有那么大的兴趣?德谟克利特说:“所有人都是自然的学生,智者更不例外。我们从蜘蛛身上学会了纺织,从燕子身上学会了建筑,从百灵鸟身上学会了歌唱。”
那么,我们当好了自然的学生,将来可以当自然的老师吗?回答也是肯定的。当然,我们当不了大自然的老师,可以当小自然的老师,“小自然”就是人类社会。
所谓“师法自然,可以成道”就是这个意思。
空的好处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老子·十一章》
如果车轮是个实心的菜板,必不如空心加轴转动灵活。
为什么菜板不能当车轮?因为菜板是实心的。我们如果把两个菜板穿起来当车轮使,必会相当别扭。
车轮要想转得快,就必须是空心的,还得有轴。这是因为,车轮要依靠圆心传力,如果轮体实心,就会传力受阻;如果空心而有轴,就会传力通畅。
老子说车轮“三十辐,共一毂”,是说三十根辐条插在车轴的圆木上。这样的结构模仿太阳,可以旋动前进。
老子是周朝的史官,周朝的史官是“管天”的,负责天象观测。老子长期观天象,从太阳的散光散热原理悟出了车轮——乃至一切球体(当然包括地球)的运动方式,在自然科学与哲学上都取得了罕见的巨大成就。
老子还发现,太阳并不是如地球、月亮一样是实心的,而是一个空心的气球,所以能传热相当畅通。如果是实心,必不通畅。
太阳散热快,是因为空心。车轮要想传力快,也必须空心。
老子说:“当其无,有车之用。”就是说车轮是空的,所以能转动起来。如果实心如菜板,也能转,但必不快不畅。
四川人有句俗谚:“火要空心,人要实心。”是讲在灶膛烧火时要把柴火拔空,这样有空气流通火才燃得好。“人要实心”,则指要踏实。
其实人也要“空心”才好,如果人心像石头,就会什么也想不到。空的妙处不在于什么都没有,真正什么都没有只会让人疯掉,空的妙处在于方便流通。佛门称空门,是不滞的。万法皆空,意即万法不滞。这样,三千世界才可自由出入,不为之所阻。
苏格拉底在与朋友聚会时常常会凝视空酒瓶。有一回柏拉图忍不住问他:“老师,你为什么看着空酒瓶?”
苏格拉底说:“因为空酒瓶能装酒。”
柏拉图没明白过来。
苏格拉底说:“酒瓶满了就不能装酒。”
柏拉图大悟。
恋世品
庄子梦蝶
有一天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翩翩然翻飞的一只蝴蝶,四处遨游,悠闲自在,根本不知道自己就是庄子。突然觉醒,发现自已分明就是庄子,不知是庄子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子。
庄子这个梦大有来头,我先从蝴蝶说起。
庄子曾经做过漆园吏这样的小官,漆园吏的工作就是管理漆树林。庄子天天在树林里转,对林中的花草树木很熟悉,当然也熟悉林中的昆虫,比如蝴蝶。
开始时,蝴蝶就是蝴蝶,不具有象征意义。
慢慢地,具体的蝴蝶变成了抽象的蝴蝶。
最后当庄子身上发生了某件事,他再注目蝴蝶,蝴蝶就升华了意义,对他有引领作用。
对于困守园中的庄子来说,蝴蝶就是自由的象征。
自由的蝴蝶,永远生活在春天。
蝴蝶即自由,梦蝶即追求自由,这就是“庄子梦蝶”的寓意。
明白了这一层,我们就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了。
“蝴蝶即自由”,那么我呢?
“梦蝶即追求自由”,那么这种追求什么时候才能到手?
第一个问题答案是:蝴蝶自由,我不自由。
第二个问题答案是:对自由的追求永远不能到手。
庄子显然明白这两点,这就是他忽然在美梦中醒转的原因。
他因此感到痛苦:蝴蝶是美好的,但他不是蝴蝶,蝴蝶越美好,就越跟他没什么干系。
他因此感到愤怒:我为什么不是蝴蝶?
他没有触须。
他没有翅膀。
他没有能飞的条件,空有想飞的意志。
空空的空气中,横亘着天堑,这空气在蝴蝶是桥,在他是绝壁,他飞不过去。
彼岸世界近在咫尺,但他就是过不去。
庄子问蝴蝶:“你为什么如此轻盈?”
蝴蝶说:“我不是轻盈,我也很沉重,但我很灵巧。”
庄子说:“能不能解释一下你的灵巧?”
蝴蝶一笑:“既然叫灵巧,那就只有自己知道,怎么说得出?”
庄子说:“你就随便说说吧!”
蝴蝶于是说:“我一开始并不是蝴蝶,我是一条虫,困在我母亲给我的枷锁般的温室里。我闷、我热、我长大、我挣扎、我用头钻出了壳,我扇动翅膀飞向大空。孩提时我压抑越大,长大后就越能飞翔。”
庄子打断它说:“你说得太笼统,请具体描述你打开翅膀的那一瞬间。”
蝴蝶歪着头,仔细想了想说:“哦……我想起来了,当时我的头一伸出壳外,马上有一股新鲜空气帮我洗脑,呵,这是上帝的灵,是宇宙的元气,它占老而新鲜,无所不在。我触电了,通灵了,头颅被过电后,马上变得勇敢。我奋力冲飞,不觉就跃向天空。翅膀?不,我不知道我有翅膀,我全身都在飞,翅膀只是起辅助作用。因此,起飞的关键并不在于翅膀,而在于你的头颅是否过电。”
庄子听到这里,精神为之一振。
蝴蝶接着说:“我打开翅膀的那一瞬间,一个隐秘的世界也打开了。我包裹着它,劫持着它,飞向更远。我扔下它,抛弃它,它反而更欢畅,向我匍匐,向我膜拜,向我奉献,由我践踏。”
庄子说:“你的翅膀轻轻划破空气的沉寂,沿着一道震**的微波前进,深入一个深邃的光圈,你的翅膀是倾斜的,沿着一个缝隙走,走,走,一直走到一个极宽阔的所在。那里风极大又极柔,那道灵、那股光、那阵风永远在那里鼓鼓地回旋着,你一旦飞到这里,就是不动也在飞翔,你不会再掉下去。从此你想飞就飞,想飞多远就飞多远。更可贵的是,你明白了飞翔并非最高的意义,因此会飞翔后你反而更多地停留在枝头,笑看那些忙着学飞翔的孩子们。”
蝴蝶说:“既然这些你都知道,为什么还要问我?”
庄子说:“我想知道,为什么你是蝴蝶,而我不是?”
蝴蝶说:“什么叫蝴蝶,什么又叫你?”
庄子指了指它的身体,又指了指自己的身体。
蝴蝶越发好笑了,冷不防向庄子飞过来。庄子“哎呀”一声,来不及躲开,就被蝴蝶严严实实地包裹在了怀中。他立刻觉得窒息过去,恍惚中他还在祷告:“我的神啊,我现在就归向你!”
醒来时的庄子,明白了自己原本就是一只蝴蝶。
既不是蝴蝶变成我,也不是我变成蝴蝶,而是我与蝴蝶一同化去,因为有那灵,飞翔就是自然的事了。
至于自由,已经不是问题。
我宁愿不要那自由,也要在神的牧养下快活一生。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讲自己的这个故事,是在主动现身说法,告诉我们通往自由之途只能是做梦,梦醒后一切照旧。自由是不存在的,丢掉自由,才会获得自由。蝴蝶不是为蝴蝶活着,蝴蝶是为花活着。人不是为人活着,人是为道活着。
谁在梦蝶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我们完全有能力做梦的主人,控制这个体内的魔鬼有限发作,甚至不发作,从此做一个真实的人。方法就是如《心经》所言:“心无挂碍,故远离一切颠倒梦想。”庄子梦蝴蝶,只梦一次就把它放飞走远,永不再回。
你以为你在活着吗?不,你在做梦!
庄子说:“至人无梦。”意思是至高无上的真人是不做梦的。庄子这么说显然是把梦当做一种不好的东西来看。有梦则不得为圣人,圣人就应该无梦。看来梦确实不是好东西,因为它妨碍人过真实的生活。
既然梦不是好东西,为什么还要做?这是因为做不做梦由不得人。
梦是霸道的,它想来就来,根本就不需要谁的同意。就这样,我们的大脑变成了梦的跑马场,经常被践踏得一片狼藉,更可怕的是,梦走时还对我们作出种种显示,等于在说:
“我还要来!”
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梦把人淘空,这是其一。
梦把人占据,这是其二。
梦把人废掉,这是其三。
梦有以上三害,堪称人类第一天敌,一般的人已经知道做梦伤身体、再警觉一点的人则清楚知道只要你混淆了梦境与现实,就会永远生活在迷茫、困惑中。
庄子通过自身的体验意在指出:梦境与现实容易混淆,稍有不慎就会搞错,你以为你活着吗?不,你在做梦。做梦不能叫活着,只能叫假活。
人的生命有三种基本形态:
一、正常活着。
二、假性活着、隐性活着,即做梦。
三、枯木死灰。
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一个正常活着的人,人们不是在做梦,就是枯木死灰。这样肯定不对头。
庄子梦见自己变成蝴蝶,这个梦恐怕有隐喻,恐怕是一个性梦。蝴蝶者,采花之物也。原来庄子也和所有的男人一样,做梦采花去了,醒来空自伤感,恨不得那不是梦。但即使那不是梦,又有多大意义呢?庄子也知道那没多大意义,所以自嘲了一番,舍梦而前行。
庄子是个达人。他在妻子死去时鼓盆而歌。没了老婆老是梦见美女,但立刻又醒悟这无意义,所以晚期的庄子基本上无情欲了,终于修仙成功。并不是说不该有情欲,而是说该有时就该有,那段时期过去就别再勉强,好养足精神干别的。
李商隐写了一首著名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其他几句我们暂且不管,只需要看它的第三句就可以了,“庄生晓梦迷蝴蝶”,讲的就是庄子的事。李商隐用了一个“迷”字,还算准确。但庄子毕竟是高人,只迷了一下,没有永远迷失,很快就觉醒。
李商隐最后写道“只是当时已惘然”,指出不但做梦是惘然,就连当时的实境也是惘然的,还算懂庄子。孔明也有两句诗写道:“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个有来头的人的说法。孔明认识到我们做的不是小梦,而是一个春秋大梦。梦是一个庞大无比的系统,比天空还空,比大海还大,吃人不吐骨头,非常贪婪凶恶。先觉者先获救,后觉者后获救,不觉者无疑死定了。
孔明“平生我自知”,很好,他清楚自己是谁,用“我”来抗衡“梦”,因此不畏一切梦。说到底,梦虽然厉害,也要依附于人。人为主而梦为客,绝非梦为主而人为客。
李后主如此写道:“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他完全搞错了,怎么会“小知身是客”呢?可见李后主完全迷失了自己,难怪会亡国亡家亡身。
我们完全有能力做梦的主人,控制这个体内的魔鬼有限发作,甚至可以让它永远不发作,从此做一个真实的人。我有个可行性方案供大家参考,那就是依照《心经》所言:“心无挂碍,故远离一切颠倒梦想。”不错,只要我们“心无挂碍”,随时“放下执著”,就可以远离梦魔。这样,我们就与天地万物合而为一,做一个真正的人、纯粹的人。正如庄子所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我就是整个宇宙,我生我死,都在我里面,又有什么可担心的?
没有什么不可以
不讲究是一种高姿态,它表明我已不在乎,或我已能控制。
老子说“和光同尘”。
和光同尘就是与世俗打成一片。深入其中,才能做世界的间谍:游刃于时空之中,穿梭于存在之外。道虽然“没有开始”(没有起源),但可以是“万物之宗”。
《圣经》上说:“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吗……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意思与老子相同。
没有什么不可以。人如果无为而活,那么事事走在人前。本来有问题的也没有了。早上我写作的时候,窗前开来一台拖拉机,大约是邻居要在门前砌一个石台。拖拉机在我跟前突突突地响,我的太阳穴与心脏也不由跟着它突突突地跳,我没有烦也没有怒,静静地起身上厕所,上完厕所浇浇花,过一会儿拖拉机也就开走了。
多么好的随便啊,它真能解决大问题。
没有什么不可以,太在乎了就不可以!
梦三觉五
什么是梦三觉五?
“梦三觉五”就是做梦做三回,觉醒要五次。
人生的梦会做三次。
第一次梦见自己飞上天,去海边。这是儿童时期天真的梦。
第二次梦见自己中状元,当大官,天下美女来相伴。这是青年时期名利的梦。
第三次梦见阎王来接,你在梦中挣扎,大汗淋漓醒来。这是老年时期死亡的梦。
有此三梦,就有五觉。
第一次觉醒,是在还没做过梦之前。婴儿无梦,一切完美。没有知觉,就会啼哭。婴儿的觉醒很新奇,也很累,不久就进入梦乡。这次觉醒开始为人,并为以后所有的梦打好铺垫。人的第一个梦是回忆,最后一个梦还是回忆。因此人的第一次觉醒很重要,决定一生。人在婴儿时期形成的感觉将指导终生。
第二次觉醒、第三次觉醒、第四次觉醒,分别是在做三次梦后发生,起总结作用,就像年终报告,自我分析一生各阶级成败。
第五次觉醒即“临终觉醒”,这是最彻底的一次觉醒。通过这次终极觉悟人会明白:“人生如梦”的“如”是如果的“如”,意思是人生如果是梦,就不会是像现在一样?会怎样?不知道,反正不是这样。反推人生不是梦,那么是什么?人生是吃饭。人的功能就是吃饭。天大的真理莫过于此,有此一悟,人就含笑而死。
不如原谅这个世界
即使所有的人都对不起你,还有一个人对你好,那就是你自己。
老子说:“报怨以德。”
老子这句话是对“报怨以怨”的否定,指出人不能用魔鬼的手段对付魔鬼,而要用天使的心灵成就世人。
“德”是“道”的必然表现,道生一切,一切又生道,这被生发出来的第二次道就是“德”。“德”的特点是可以从一切的德与非德之中获取,尤其从非德中获取最大。
以德报怨,怨消。以德报怨,德更大。因此人应无条件施德于人,自然会为大。
《圣经》上耶稣说:“要爱你的仇敌。”耶稣在临刑时说:“父啊,赦免他们(刽子手)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
如果报怨以怨,将失德,将前功尽弃,因此人在被杀之际,应祝福刽子手,为他祈祷。并深知自己已经获救。
你要原谅这个世界,原谅世人。
一切的仇恨无用,与其恨恨而死,不如原谅这个世界。
你能原谅曾经伤害过你的世界吗?你会的,因为你原本爱着这个世界。
你不是你自己,你是被造之物。你是自然之子,你属于整个天地。
近代著名诗僧曼殊大师身世很苦,从小饱受坎坷。有一天他又被人欺负了,一路大哭跑进了深山。
曼殊摸黑穿过一片树林,来到一处高高的石岩上。身下就是万丈深渊,夜风习习,他真想跳下去,了却此生,忽又见天边明月清朗可爱,不由心情渐渐平静,慢慢坐下来欣赏。
他看见月光之下,山河朗朗,了无纤尘。这个世界毕竟可爱。
曼殊本有慧根,当下心中豁然开朗,长吟曰:“易水潇潇人去矣,一天明月白如霜。”
曼殊原谅了这个世界,他重新爱上了这个世界。
鲁迅从日本归来,听说了曼殊的事情,专程前去拜访。斯人不在,庭中梅花正发,鲁迅慨然长叹:
“为人须如曼殊,处世而不怨,如庭中梅花自开自落,又有何怨。”
信心使人神奇
你相信自己行你就行,并且不能不行。
晋国公子范子华名气很大,举国上下都知道他。晋国国君很宠爱子华,让他常在左右。子华看上的人,晋国国君就封爵为官,子华不喜欢的人,晋国国君就一概罢免。在子华手下做门客的人比在朝中做官的人还多。子华让他手下的侠客比武,虽然常有人受伤也毫不在意。子华每天以此为戏,都成为晋国的一大风俗了。
禾生、子伯二人是子华手下的上等侠客,二人有一天到野外行走,借宿在田野上商丘开的家中。晚上,二人大声笑谈,说范子华的声名威势真是显赫极了,“能使活人死,又能使死人活。能使富人穷,又能使穷人富”。
商丘开是贫寒之人,躲在窗户底下听到了这些话,顿时心动。于是他背着粮食扛上簸箕,一副庄稼人打扮就去了子华家。
子华家的门客都是世家大族,穿着雪白的华丽衣服,往来乘坐高车大马,走起路来慢吞吞的,只抬头看天,从不看人。这些人见商丘开又老又弱,长得漆黑,衣服也不收拾,没人看得起他。渐渐的大家都欺负商丘开,商丘开也不生气。侠客们都武艺高强,但来来去去都差不多,大家都不觉得什么新鲜了,连开起玩笑来都无精打采的。
于是侠客们与商丘开登上一座高台。子华这天也在,就随便说了一句:“有人敢从高台上跳下去的赏赐百金。”侠客们争着要跳。
商丘开相信子华不会说假话,就抢先跳下去了。只见他动作优美得像一只飞鸟,轻轻着地,全身无伤。
侠客们以为他偶然如此,都不觉得有什么奇怪。
子华来了兴趣,又随便指着河湾里的水骗大家说:“那底下有宝珠,游下去就可以拿到。”
商丘开又下河去,毫不畏惧水深水急,一会儿就出来了,果然拿到一颗宝珠。
侠客们这才怀疑他是高人。范子华开始重用他,赏赐极多。
不久,范家的仓库起大火。子华说:“谁去火里取出锦缎来,取到多少我就赏他多少。”商丘开面无难色到火里去,烟尘不熏他,火也没把他烧着。
范家的侠客都以为他有道术,一起去拜他,说:“我们不知道先生有道而戏弄您,我们不知道先生是神人而欺负您,看来是先生在耍弄我们,把我们当聋子、瞎子了。敢问您的道术为何如此高明?”
商丘开说:“我没什么道术。即使我问自己的心这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所以然。话虽如此,有一个原因在这里,禾生与子伯二位兄长曾睡在我家里,我听他们说主公的势力能使活人死,又能使死人活。能使富人穷,又能使穷人富。我相信了他们的话,没有二样心思,因此就来了。来了后,我又相信你们的话全是真的,唯恐自己不够真诚,不够勇敢,因此我奋不顾身,忘记了身外的一切,只管用心去做。这样外物就好像在顺从我,没有冲突,我只不过在做一些好像事先就定好的事,因此一做就成。现在我才知道你们是在耍我,我感到后怕,内心有猜忌、考虑,凡事做之前明白了要多看多想,追想那些事情真是庆幸万分,我居然没被淹死燃死!我的心很烦乱,害怕极了,岂敢再靠近水火!”
从此后,范家的门客在路上碰到乞丐、马医都不敢再有不敬之心,必会下车作揖行礼。
孔子的弟子宰我听说了这件事,告诉孔子。
孔子说,“你们现在知道了吧?心中怀有坚定信念的人可以感动万物,天地鬼神都有感应,在整个宇宙之中都不会有什么阻隔,岂只可以不避危险、到水火中去而已!商丘开信的不过是假话都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信的是至诚的真道。小子们要记住这件事”!
我们都曾是商丘开,对自己做过那些“勇敢的事”后怕。
商丘开曾糊糊涂涂就跳下了高台,游进了水里,跑进了火里,都没受伤。他因被人愚弄而勇敢,因勇敢而神奇,进入了一种人魔的神奇状态。
商丘开毕竟有些智慧,他不要这神奇,要正常,因此果断离开范家。
信心使人神奇。
但只有正确的信念才能让人获得真道,真正地神奇起来。
祸与福的三场较量
第一场较量,祸赢了。
福得意洋洋,满面红光过日子。
福说:“我好好啊,我太幸福了。”
这时候祸悄悄来了,轻轻吹了口气,福就打了一个寒战。再一看,到处结冰了,树叶落光了,大地白茫茫一片。
福愤怒地问祸:“你为什么要来?我又没让你来。”
祸说:“并不是我要来,我就在你的里面,我一直都在,就像石头在水里面,只要你把水喝干了,我就露出来了。”
第二场较量,福赢了。
福时刻要报仇,偷袭祸。
祸说:“哎哟,谁给了我一刀?”
福说:“是我。你曾从我身上夺去的,我要加倍夺回。”
福抢走了祸的东西,重新幸福起来。但它知道自己的东西都是抢来的,因此日夜提心吊胆。而正因为它担心又失去,所以特别珍惜,注意培养,就把小福变成了大福。
第三场较量,它们打成了平手。
祸又来了,杀气腾腾。
福毫不艮惧,马上迎战。
它们打得热火朝天,难分难解。有时祸胜了,有时福胜了,谁一不注意,就会失手。因此它们永远警惕着,随时准备放手一搏,因此双方呈胶着状态,一直这样度过它的一生。世上只有精神的胜者,没有实际的胜者。打成平手就是胜利。
冷眼旁观独自行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老子·十六章》
一切都好像在蓬勃发展,其实都是泡沫,只有我们自身才是真实的。
老子说“万物并作”,意思是万事万物都在一起发作。当然“作”原来不是发作的意思,但我们可以把它当发作看。万物一起发作,说明万物都是病态的。
既然万物都在发病,那么这时我们瞎掺和什么?米松喜欢一个人在静处发笑,显然是对万物的否定。
老子在说了“万物并作”之后马上说:“吾以观复。”意思是“让我来看它们是如何反反复复的”。这句话显然是冷眼旁观的意思。
一切都好像在蓬勃发展,其实都是泡沫,只有我们自身才是真实的。
万物是万物,我们是我们。应保持距离。我写到此处时,窗外在放鞭炮,大概是有人在庆祝开业什么的。我如果一听鞭炮就扔下笔跑过去看热闹,大概什么也干不成了。我不理他,我继续做我该做的事,鞭炮声渐渐稀稀落落,最后窗外恢复平静。我如果追声而去,心必乱而身必移;当鞭炮声已平静,我的心却还不能平静,显然这是上了当,亏了本,亏本买卖我为什么要做?
朱自清在少年时喜欢闭门读书,过年也这样。亲戚家的孩子问他为什么不出门走走?多热闹啊。朱自清说:一出去看这看那,心就要乱几天,不划算,不如在家读书清静好玩。看来朱自清深得清静之旨,管他什么“万物并作”,我不“作”就是了。
后汉有两个大名士:管宁与华歆。两人为友,经常一起读书劳作。有回两人在园子里锄菜,不知谁锄到了一块金子。管宁继续锄他的菜,在他眼中金子与瓦石无异,在菜园的泥土中出现都是多余之物,应一并锄去。华歆则把金子捡了起来。还有一回,两人同席读书,忽闻门外传来车马之声,原来有贵人经过。管宁读书如故,雷打不惊;华歆抛书去门外看贵人,半天才回来。管宁因此割席分坐,大叹曰:“子非吾友也。”
无疑,华歆是个随波逐流者,管宁则是一个冷眼旁观的有操守者。在管宁看来,金子与瓦石无疑,贵人车马过门只会制造噪声,毫无意义。再亮的金子一晃而过,再漂亮的车马也是一晃而过,何必管他?如果金子已逝,车马已过我们还痴想不已,岂不是上了当、亏了本?亏本买卖我们为什么要做?
管宁凡事不动心,实是“贵我”之举。天地之间以我为贵,怎么可以贱卖?孔子说“非礼勿为,非礼勿视”,也包含了一个节约成本的意思在内。视了非礼之物,为了非礼之事,人就会心乱事乱,搅坏一大片,又要收拾残局,又要消化后果,太不划算。
《诗经》上说:“其出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是说出了东门,看到美女如云。虽然美女如云,并不是我想要的。《诗经》这段诗挺有意思,一句“匪我思存”大有管宁锄金如瓦石之意。管他什么红男绿女,都只不过是些颜色罢了。
看到一个焦急地向妓女要回衣服的男人,希腊智者第欧根尼讽刺道:“可怜的人,当失去这衣服对你来说更好时,现在你为什么还如此痛苦地要回它呢?”
脱掉的衣服还可以要回,人一脱掉自然本性,一味追逐欲望必会坠入无边地狱。我在《弑神后传》中写道:
“尔等红尘众生一切无用功,每日每事自取其辱。
可怜的高等畜生,你们等不到那份可口的血腥甜点。”
第欧根尼说“可怜的人”,我说“可怜的高等畜生”,意思都差不多,都是指英文叫man,汉语读音叫ren的东西。
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说别管万事万物如何热闹,我自冷眼旁观独自行。
鲁迅在《野草》中写道:“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运行。”
鲁迅把天堂、地狱、黄金世界视作一体,因为不乐意,所以不愿去。最后连自身也不乐意。虽然对自身不乐意,但并没否定自身。他还要倚仗自己举一杯并不存在的酒,去一个可能存在的地方。
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说万事万物,反反复复。天堂地狱的把戏无穷无尽,真正有智慧的人应当去另寻生存之地。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
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这种人境是摸得到的居所,而不是假想的海市蜃楼。外界是虚幻的,如果我们也虚幻,还能抓住什么?溺水的人见什么抓什么,新生婴儿也见什么抓什么。一者是因为恐慌,另一者是因为好奇。恐慌与好奇都是好东西,因为它能唤醒本能。麻木不仁地活着无异于行尸走肉,智者呼唤人们醒来,就像春风呼唤焦土醒来。
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虽是冷眼旁观,但并无憎恨、甚至要毁灭万物之意,而是任他繁华一片,我绝不打扰人家。相反,方便的时候还要提供方便。
耶稣说:“我来是为要成全你们。”
有道者一方面能成就自身,一方面能成全别人,这样他才能度己度人。有个禅宗公案:
有人问:“佛说要普度众生,谁来度佛?”
众僧哗然,以为大逆不道。
这时明月和尚越众而出,大声说道:“众生来度佛!”明月和尚的意思是佛在度众生时,佛也被众生度了。就像船接人过河,人过了河,船也过了河。
像风一样拥抱世界
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
——《庄子·天地》
我是一切好,我是最好。不但如此,我是唯一的好。这个唯一不是说在众人里唯一,而是说在天地间是唯一。不必他人证明,让我来证明自己。以我证我,乃见真我。不再求证,我乃为大。
谁都不如自己好,我们自己是最好的。
我们不说别人不好,而是说我们最好。萨特说:“他人即地狱。”这太过了。如果他人是地狱,那么我们也是地狱。人类命运息息相关,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就好比一个大家庭,任何一个家庭成员出了麻烦,那么整个家庭都麻烦;如果某人喜从天降,那么全家都喜从天降。古人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是有道理的。
大家都好,这很好。为了更好,就要突出一个最好。谁是最好?当然是我们自己了。必须认识到自己是最好的,你才会明白自我价值。
总之你要记住:我就是道,我能成就一切,当然不畏惧一切。
庄子讲了一个故事“不必羡慕他人”。
独脚兽夔羡慕那多脚的蚿,蚿羡慕那无脚的蛇。蛇羡慕那风,风羡慕那眼睛,眼睛羡慕那心灵。
夔对蚿说:“我用一只脚跳着行走,没有谁比我更简便的了,你用一万只脚行走,到底是怎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