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1 / 1)

老庄人生 王少农 10220 字 1个月前

简单说几句

人有两个特点:一个就是都要吃饭,一个就是都要做梦。关于吃饭的问题没法说,个人的饭碗有多大,自有上天安排。至于做梦的问题,我倒觉得人的自主权要大些。我讲老庄无非是讲做梦的问题,老庄说三道四,无非是告诉我们什么是梦,老庄说七说八,无非是告诉我们怎样战胜梦魇。这个世界上的人大都昏昏欲睡,春天困于情,夏天困于暑,秋天困于凉,冬天则困于过年饭。一年到头,昏昏沉沉,一天到晚,沉沉昏昏。什么时候才能醒?经历了很多事以后,我们才知道要读老庄。老庄好啊,早读老庄早日醒来!

逍遥九问

一、什么是逍遥游?

逍遥游就是重返自由。

二、真有自由吗?

有的。但真正的自由是指自由地穿梭于各种罗网中,不是空****地行走。人在城市里的自由度要大于在沙漠里。回归自然是栽一棵树,重返自由是种一株花,并像小王子一样日夜守候,不再出走。

重返自由就是回归现在。

三、怎样才能逍遥游?

培养元气。不认为世间之事为万箭穿心,而认为是百川归海,因为所有的事都在向我汇拢,助我成长,一切都是好的。当下就觉悟,随地可逍遥。

四、逍遥游是一生一次,还是可以几次?

一生一次。人的一生我可以用七个字概括,那就是“一生一死一逍遥”。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只能生一次,死一次,逍遥一次。生死一次这不消说,“逍遥一次”指人培养元气到了一定时候就会被圣灵充满,彻底轻松快乐。那时我们都不会说话了,只会唱歌。那时我们都不会走路了,只会飞翔。

五、鲲化为鹏就自由了吗?就逍遥游了吗?

是的。鲲化为鹏后不再是鱼,而是鸟。乌相对风来说并不自由,但鸟相对鱼来说是自由的。自由是相对的,逍遥是绝对的。鲲化为鹏后,由鱼道升华为鸟道,这次实实在在的飞跃给了它实实在在的逍遥。

六、鲲一开始为什么在水里?

因为它无法选择,只能接受任何一款不平等条约。

任何事物无法选择开始,人是被生的,不能自己生自己。鲲从哪里开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必须有个不自由的开始,就像富人开始时都很穷。这种“两端转化”带来了快乐。

七、鹏从北冥飞向南冥,有什么意义?

它去寻找更多的鲲,变化更多的鹏。无数的鹏一起飞起,可以扇动整个大海也飞起来,整个地球也飞起来,重新组合成新版地球。空中是乐园,地面是乐土。

八、人老是自由会不会无聊?

会啊,当然会!所以人应该自己找一些束缚,然后再打开束缚,这样你才会快乐,并且更自由。从前有个富翁过好日子过烦了,就抛弃财产,重新白手起家,又成为更大的富翁。

九、逍遥游能游多久?

游不了多久。飞累了的天使也知道停在树梢休息一下。有限逍遥,无限快乐。人的一生虽只逍遥一次,却可以快乐永久。因为你是鹏,不再是鲲。

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九义

——《老子·三章》

能做到什么都不做,就可以什么都做,并能做好了。

天天听人说老子“无为”,可到底“无为”是什么,不知道。笔者曾在1998年作《无为九论》,解释“无为”的九种具体含义。旧作已湮灭于故纸,故纸已湮灭于坑灰,坑灰已湮灭于滚滚红尘。今日回忆起来,供读者参悟。

一、无为就是“无所为”,指不做什么的状态。

人们经常回答别人问他“最近做什么呢”时说“不做什么”,这个“不做什么”就是无所为,含义复杂,一般指“没做什么”、“不打算做什么”、“暂时没事做或暂时不想做事”。“无所为”即无所谓。

二、无为就是“不做”。指一种拒绝的态度。

“君子无为”通常就是指君子有所不为的意思。老子说的“无为”通常就是指不做。不是少做,而是不做。不是少吃一点,而是根本不吃。这就不是随便了,而是有坚持。“无为”拒绝一切,是一种智慧的高姿态,表示我已经山历海,剩下的事就是与自己对话,外物于我如浮云,浮云于我如不存在。

“不做”是完美的。

三、无为就是“勿为”,指不要做。

这是对“不做”这一自我意志的外化,要求不要做某事。这种要求已构成事件,要求别人或自己不要做某事,这本身就是一件事。用事来做事就会陷入事的连环套,多不能得。所以要用人来做事,不要用事来做事。要求别人或自己“勿为”通常是无效的。比如孔子说“非礼勿视”,就是无效的。老子不会说这样的话,可见老子在这方面懂得比孔子多。

四、无为就是“无以为”,指没有条件做。以至做不起来。

这时的“无为”是一种缺陷。

五、无为就是“以无为之”,指不受约束地做事。

“以无为之”是一种极高境界,它既不是用事做事,也不是用人做事,而是用“道”做事,人甘当“道”的工具,把自己交出去是自由的,这时往往不重结果,而重享受过程。

六、无为就是“为无”。指做事追求零结果。零效果。不求得失而求均衡。不求胜负而求和谐。

这是一种极高境界,已是道本身。佛经上说:“不增不减,不净不垢。”《古兰经》上说:“他(安拉)既不生育,他也不被生育。”与老子“无为”的这一义(为无)相通。

七、无为就是“自为”,指自己规定自身。让外力失效,让外力无所作为。

黑格尔《法哲学》上说:“这时它(意志)是自为的自由的,是以自由为对象的,它就是自由。”自为就是自由,其程序分三步走:一是清除外力,不再“他为”;二是自己做自己,自为主宰;三是自己也不做自己,消失主宰,任一切自然、随便。

八、无为就是“清静一下”。指在某时喊暂停,从M0ve到Stop。热火朝天时不妨暂时冷却。吹吹风。

所谓“风”,可以是自然风,外在风,也可以是自己体内的风——清气。人在热辣辣时可以驱动体内清气降温,中医气功治热感冒有一法,就是静坐一下,而不是用毛巾热敷或冰块冷敷。

九、无为就是“暂时休克”。指假寐与假死。

孔子第一次见老子时惊叹老子像龙一样,是动态的,活生生至极的。与此相反,《庄子》上讲道人壶子大战郑国神巫季成,第一次壶子示季成以“地文”,面如死灰,季成认为他要死了;第二次壶子示季成以“天壤”,季成认为起死回生了;第三次壶子示季成“太冲莫胜”,朦朦胧胧,季成不识,仓皇逃走。壶子第一次展示的神功就是假死,假死之时,人的全身高度灵敏,看似不动,其实更有活力。假死之后,人精神焕发有脱胎换骨之功效。自己休克很难,有两层功法:一、我假装;二、我假装自己在假装。第二层功法“我假装自己在假装”,其实就是没装,但这个没装又是装的结果,让人自己也搞不清楚,所以真正的假装就是连自己也不觉得。

为,无为,为无为——上联

装。假装,装假装——下联

非非是是——横批

老子“无为之道”的九种基本含义如上所述。

老子看到,人们做事都是在假装,都是虚伪的。为即“伪”。“伪”就是“人之所为皆为伪”的意思。为什么人做事是在假装呢?这主要是针对人类每时每刻都处于模仿状态。模仿别人就是假装别人,这时人自身没法不认为自己是虚伪的。一个男孩向一个女孩说“我爱你”时,他会想到:我说的和电影上一样,至少和别人一样。女孩听了嫣然一笑,问“真的吗”?这样的情节已绝对重复N次,每次都相同。而人又不能摆脱这种模式,一遍遍下来,让人彻底怀疑其真实性,就像一个警惕的女人一听某位男士向她求爱时说“我爱你”,马上就会想到:“这是个骗子!”

萨特在其名著《虚无与存在主义》中写道:他曾观察过一个酒吧侍者的行为,发现这个侍者无论是在快乐地吹着口哨向客人送酒送茶时,还是皱着眉头收拾桌子时,都在表演自身,他在很好地诠释自己的身份,很好地使侍者更像侍者,达到完美境界。萨特从而发现:人在表演自身,使自己更像自己。

萨特的这个发现与老子的发现完全一样,虽说晚了三千年,但对于西方人来说,还很新鲜。

老子说的“无为”就是“勿伪”的意思。“为”就是“伪”,人一动就在模仿,人一动就是假的。但人又不能不动,所以成了个“伪人类”。

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意思就是所谓智慧全是伪装的把戏,因此人应该“绝圣弃智”。

“无为”(勿伪)实际上就是“假装在假装”的意思,通过和光同尘混入世道,把它催生催死。比如一个卧底警察打人黑帮,为了使黑帮灭得更快,他就要用黑帮手段帮黑帮壮大。“物壮则老”,这样黑帮就完蛋了。如果这个卧底警察不懂这个,偏要去制恶,将会被黑帮黑掉。

老子就是用黑帮手段帮助这个黑暗的世界,让人们小国寡民,让人们绝圣弃智,等等,意在点醒世人:够了、够了,可以罢手了。

但老子不会像佛家一样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而是说:“苦海不是海,岸也不是岸,你回的也不是自己的头!”让人彻底空掉,这样才能复活为真人。

老子“无为”,意在去伪。

这对我们做人做事有最直接有用的现实指导。我们为什么做得不好?因为“伪得不够”,还不善于模仿别人;我们为什么还没做到最好?因为我们没去“去伪”。

从不知伪到知伪,从伪得不够到伪得太多,最后通过去伪而成真人,这就是人觉悟的一生。

做人求真的人,坦然。

做事求真的人,痛快。

痛快加坦然,人就爽了。

唐朝有个无能子,他在其著作《无能子》上说:“所谓本者,无为之为心也。”说的就是人要求本求真,就要以无为为心,就要去伪。

无能子标榜自己“无能”,就是很有意思的。

老子的“无为”其实就是“无能”,就是没有能力。人就是太有能力了,所以丧失基本能力。要想有回天、变天、出九重天的大能力,首先就要使自己无能。

一是去事。去掉杂事、不该做的事、模棱两可的事。

二是去人。走掉、假寐、假死。

三是去能。打掉自己所谓的能力,隐藏自身,如《易经》所言的“潜龙勿用”。

去能之后,人就是无能之人。无能故无害,所以能全身。

《庄子·逍遥游》讲的那棵无用之树得以避免砍伐,就是得益于无能,得益于无为。

无能让人避害。

无能让人有大能。

无能让人全能。

圣人看似无能,其实无所不能。

所谓“无所不能”,不是什么都行,而是有大作为的意思。

无为是大为——上联

无能即全能——下联

生生死死——横批

入世与出世

入世品

神龙不见首尾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老子·十四章》

做事情不能让人测知,否则会被控制。

“迎之不见其首”,指看不见开头。

“随之不见其后”,指找不到结尾。

看不见开头并不是没有开头,而是开头被隐藏。

找不到结尾并不是没有结尾,而是结尾被隐蔽。

做大事之人如神龙一般,自身清清楚楚,却让人只看到该看到的部分。有人看到龙鳞,说是金子;有人看到龙爪,说是霹雳。其实都是它。管中窥豹,只能看见斑点;盲人摸象,只能摸到厚墙。豹与象都只能走不能飞,已经让人如此难以见到全貌,何况飞龙!

庄子说“目无全牛”,但他没说“目无全龙”。龙是无法看全的,因为它太长太远,太高太散。而正因为它如此庞大,所以是可以触摸的。越大的东西越能走近,因为它把空间逼小了。人走在大山上,走了半天还以为没上山,往下一看原来已经在山上了。山太高太大,以至缓缓上升时人容易忽略。

龙有道吗?龙有道。龙的道有两条:一是大,二是飞。

龙之大充盈宇宙,让人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只能看见一段龙身蜿蜒游弋。

龙之飞舒展风云,驭气为车轮,借日做轴心,逍遥太空。

我们要学习龙的“大”,不能让人见全貌,这样做事才能自己掌握而不被人控制。

我们要学习龙的“飞”,借用一切资源为我所用,凡是看见的都是我的,凡是我的都可以使用。于是能上天人地,无所不能。

再说说深藏不露。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老子·十五章》

深渊的深小能测出来,要石头落下去才知道。

所谓“微妙玄通”,就是有些事很微妙,很神秘,但又很说得通,一点就破。

所谓“深不可识”,就是深藏不露,让人不可知或不可全知。

庄子说:“钝刀易割。”意思就是钝刀容易割手,因为它的锋芒看不见,看似没有锋芒,只要你陷入它的机锋,它就会锋芒毕露。

从深藏不露到锋芒毕露,最后又善刀而藏之,锋芒内敛而消失。刀伤人而刀不觉,人被伤而刀无伤,造成这一效果的乃是刀的“钝锋”。这一问题可以参考“珠峰原理”。

苏东坡家在峨眉山下,少年时有次去山上玩,看见一个老和尚在磨刀——别人磨刀刃,这个老和尚却磨刀柄。

苏东坡见此哑然失笑:“喂,老和尚!你磨刀柄做什么?”

老和尚边磨边说:“这样不割手呀。”

“我从没听说刀柄会割手。”苏东坡那时还打不破这禅机,没怎么在意就下山去了。

时光荏苒六十年,当苏东坡感觉自己也是个老和尚时,有一天忽然明白了自己这一生之所以多灾多难,拿不准自己的命运,岂不正因为刀柄割手吗?割手的往往不是刀刃,因为刀刃再锋利也隔了段距离,刀柄与手零距离,往往会硌伤,甚至割伤了自己的手都不知道。

苏东坡一下子明白了“刀柄会割手”的道理,回想那个峨眉山僧磨刀柄,真是个高人。既然刀柄会割手,人又不能不拿刀,那么就应该常磨刀柄。

去其锋芒,乃可把握。还没使刀就反而被刀所伤最不值得。刀不伤人,刀柄伤人。善磨刀柄者善使刀,做事无不利。

《诗经》上说:“以柯伐柯,其则不远。”前一个“柯”指斧柄,后一个“柯”指木头。斧柄也是木头做的,人拿起木头砍木头,伤木头的不是斧子,而是斧柄。所谓“以柯伐柯,其则不远”,就是说用木头砍木头,就会懂得伐木之道。“则”,法则也,道也。

“以柯伐柯”,就是以其道治其身。

“磨刀柄”,指让刀不伤手。

小李飞刀使刀时,手与刀合而为一,所以他的刀已成为他的手的外延,永不伤手。

刀都是磨出来的,人们只知道刀的锋利,却不知道刀最关键的部位是刀柄,而不是刀刃、刀尖。原因很简单,刀柄是着力、传力的所在,耍刀就是耍刀柄,谁也不能手拈刀尖来作战,那样只会伤了自己。

老子的“非常道”,就是让人反着想,顺着想,条条想透。人们常以为刀刃、刀尖是刀,其实真正的刀是刀柄。刀无刃还是刀,刀无柄就是一块什么也不是的铁片。

鲲化为鹏

北冥里面有条鱼,名字叫做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有一天它突然变成一只鸟,名字叫做鹏。

鹏的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大,只要它猛地飞起来,翅膀展开就像垂天之云,给大地从南到北投下一道长长的阴影。

这只鸟儿,将随着海啸迁徙到南冥去。南冥就是传说中的天池。

有一本叫《齐谐》的书,专门讲神话。这本书上说:大鹏鸟如果要飞到南冥,就会击水三千里,借助滚滚的气流上升,一直升到九万里高空。它是依靠六月里的热气飞翔的。那六月的热气啊,把世界蒸腾不休,像野马奔跑,像尘埃四散,又像所有的生物在互相吹气,太壮观了。

天空是如此苍茫,难道这苍茫就是它的本色吗?难道它还要永远苍茫下去吗?它如此苍茫,是不是因为太远了,以至根本无法达到?

唉,你如果从下边看下来,也是这样的。

而且,如果一条河没多深,那么它就不能过大船。打个比方,你把一杯水倒在堂前的小坑里,用小草做条船,那么就可以浮起来。如果你把杯子当船,就会沉下去,为什么呢?因为水浅。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阵风太小,那么就载不动大鹏的翅膀。

因此,大鹏要飞九万里,就一定要把风甩掉,就像船甩掉河,人甩掉路。这样,才能走得远。

从今以后,它鄙要把风远远抛弃,并且要背对着青天,不要想着上天堂,它才能往自己的目标飞去。

蝉和斑鸠笑大鹏说:“瞧瞧我们,‘呼’地飞起,碰到树了就停下来,掉在地上就是了,你又何必辛辛苦苦飞九万里?”

这些小家伙哪里知道大鹏的志向。如果你只是去野地里走走,在外面吃几顿饭回来就可以了,肚子还鼓鼓的。如果你要走一百里,就要准备好干粮。如果要走千里远,就要花三个月的时间来准备了。这两个小东西又知道什么?

小智慧比不上大智慧,小娃儿比不上老头子。为什么我也这么说?你看,树林里的蘑菇早上长起来,晚上就蔫了,它不知道月圆月缺。蝉活一夏,不知春秋,这就叫小年。在楚国的南面有一种冥灵木,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上古又有一种大椿树,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这就叫大年。如此看来,彭祖只活了八百岁,就不得了了,大家都一个劲儿向他学习,这不是很可悲的事吗?

这,就是小与大的区别。

区别就是你饿了的时候看见小笼包与大馒头。当然是首选大馒头。你可以抓过来就吃,不需要用筷子和碟子。

大的优点不在于大,而在于方便。

大鹏鸟的优点不在于大,同样在于方便。

它可以去南冥,也可以回到北冥,也可以到东溟、西溟去玩。如果不大,则占有空间小,占用资源少,不能尽意。

记住:为了摆脱小的困扰,一定要做大!

更要记住:为了摆脱大的困扰,一定要做大!

后一个大就不只是形式大了,而是有大法则、大境界了。

老子讲辩证,说“大象无形”。

庄子不讲辩证,说有“小大之辩”。

老子认为大小无区别,庄子认为大小有区别,而且区别大了。

老子讲相对。

庄子讲绝对。

谁不知世界是相对的,我偏要绝对!

绝对好!不绝对不能进入绝对的境界。

2005年夏天,我和施袁喜、曾德旷三人合请赵群吃饭,席上施袁喜说他不赞成“非此即彼”,我说:就是要非此即彼。从做人上讲,或者是朋友,或者不是朋友,这不是很简单的吗?从做事上讲,一件事或者能成,或者不成,这难道不是更简单的吗?

赵群闻此大笑,同意我的观点。因为赵群这个人也很极端。只有极端的人才能理解极端的人。当然,包容的人更能理解极端的人。

曾德旷闻此微笑,自顾饮酒。

施袁喜到底不同意我的观点,彼此不能说服。人与人不能沟通,酒与酒可以沟通。于是那天我们喝了很多酒,是那年夏天很爽的一次。

《庄子》开篇就讲了一个“大鱼变大鸟”的故事,说的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做人的道理,不是空谈,不是玄言。

“大鱼变大鸟”是什么意思呢?

一、大变身要有大本钱。

你一条小鱼,能变大鸟吗?小鱼不但不能变大鸟,而且不能变小鸟,因为你压根就不能变!不但不能变,而且早被大鱼吃了。

二、大了还不变,就会死。

大鱼不变成大鸟,就会成为老鱼,很快就变成死鱼、干鱼。

三、大则变,是自然。

大鱼变大鸟,从游的鱼到飞的鱼,从飞的鱼到飞的鸟,看似神奇,其实自然。

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不是乱侃,而是对我们有参照价值的寓言。它实实在在、明明白白。初读《逍遥游》的朋友会沉醉在庄子的诗意笔法之中,只看到它的优美,看不到它的哲理。

哲理一:凡事有时。

太白诗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是学的庄子。鲲会化为鹏,这是一定的。小男孩会长成大丈夫,这也是一定的。关键在于你敢不敢去做,更重要的是你敢不敢信这个“时”!

时者,天时也。天有命,人有时,你不得不做大!

哲理二:凡事有度。

鹏飞九万里到南冥,它为什么不飞十万里?因为那样就飞过了。

从北冥到南冥,就只有九万里的路程,你飞十万里有意义吗?

谁不知道你翅膀大,“若垂天之云”,别让自己的翅膀把你带向毫无意义的远方。

有个人到了一个城市,哪里都好奇,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不知不觉迷了路,蹲在路边大哭。有个好心的人用车把他带回去,路上他紧闭双眼,再也不敢看那些花花绿绿的景观。

凡事有度,心里有数。

超过这度,事情就变得无意义,人就变成了废物。

一碗米饭你刚好吃饱,再喝点茶,嚼两片水果沙拉就挺享受,为什么还要硬撑下三碗呢?

老情人车站见面,分外亲热。这时你应该上去拥抱亲吻,但你如果亲个没完,就会闻到口臭,这又何必呢?

凡事有度,你便有福可享。

哲理三:凡事有变。

有变化。变化成就了计划。

鲲看见变天,心里就欢喜。一切机会只在变化中。一成不变就毫无机会。

鲲想变到“无”的境地,不但不做鱼了,而且不做一切有形之物。它要回归无形,嬉戏于无有。比风更流通,比空气更透明,直接做一个快乐的精灵。

但它却变成了一只有形的鸟。这一次变化也是在意料之外,但它马上接受、享受、拜受、领受这发生的有意思的变化。

这是极高的做人境界。

你等公车上班,本来要坐300路,结果300路太挤挤不上,你只能坐特8路,谁知一上车就挨着一个美女,岂不是很美好的一件事?

变化是丰富。

变化是展现生活的B面。

没有变化就没有新鲜感,承认自己被改变,承认自己在变化,并且承认变有变的道理,这才是一个积极上进并且不失本心的人。

凡事有变,明白这一点,乃可成事。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鹅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此小大之辩也。

庄子这段故事分三段讲:

第一段是故事主体,讲鲲化为鹏,寓意为人通过修道顺天获得自由。

第二段是故事插曲,庄子一连举了三个小故事:一、蝉与斑鸠笑大鹏鸟飞那么远;二、远行不比近处游玩,要多带粮食;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彭祖在自然之物面前,根本不算长寿。这三个小故事寓意为小不能与大比。

第三段是故事结论,庄子假借汤与棘的讨论,再次雄辩地证明大就是大,小就是小,近就是近,远就是远。人要走得远,只有变得大。并且要遵循自然规律才能神奇飞跃。

做人一定要走独木桥

独木桥不挤,独行人不迷。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

“大象”就是大道的形象,一面它“大象无形”,一面它又像一头大象:庞大,有具体的形状,并且在走。

当此之时,我们应该骑上“大道”这头巨象,平稳地走路,开心地看风景,这样我们就不会孤独。

到了一定时候,人应该跳下大象,自己走路,因为大象太大,进不了窄门,而大道之门是狭窄的,一如玄牝。

《圣经》上耶稣说:“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是这样的,开始时是“执大象,天下往”,到一定时候则“弃大象,我独往”。当然也并不是独自一人,说“独往”意思是获道的人毕竟很少。

独木桥不挤,独行人不迷。

要想永不迷失,就要自己走路。

人跟人不一样,路跟路也不一样。世上的路大多是绝路,少有生路。唯一的生路已经悬挂起来了,它像一根枯藤,而绝对不是一道美丽的彩虹。彩虹掠过半边天空,它从大地出发,又回到大地,这样的阳光道是走不出去的,是没有希望的,很快就消失。

而那条被悬挂在空中的路,是来自天堂的阴影。不要怕这阴影,阴影表明那背后有真正的阳光。

你一旦踏上这独木桥,你就坦然了。

因为你已无法回头,所以走得踏实。断了来路,你才有前路。

人生处处有传奇,生命时时有奇迹。

只要你敢走了那条独木桥,你就会迎来生命中真正的阳光。

朝三暮四的养猴人

养猴的人喂猴子吃饭时说:“早上给你们吃三个果子,晚上给你们吃四个果子。”

猴子们非常生气。

养猴的人便说:“那么早上给你们吃四个果子,晚上给你们吃三个果子。”

这群猴子听了都很高兴。

成语“朝三暮四”即源于此。

不要笑这群猴子愚蠢,我们连猴子都不如。

猴子虽然被愚弄,但再怎么着,它们拿到果子吃的时候真的很开心。

人最严重的问题不是没果子吃,而是吃果子的时候没感觉。

这其中有人的问题,也有果子本身的问题。

人的问题指人太贪婪,弄得自己很匆忙,囫囵吞枣、猪八戒吃人参果,当然吃不出滋味。很多人面前有山珍海味,耳中却充满各种音乐;讲话,心中又在想七想八;看似在吃饭,何异于一具尸体。倒不如一边看电视,一边吃方便面享受。当然,要说真正吃得享受,当属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和苏东坡大吃红烧肉了。

果子本身的问题更大。世上有善果,有恶果。你吃一个恶果,能吃出善吗?你吃一个苦果,能吃出甜吗?当然不能。

因此果子的问题实际上又是人的问题,现代化的果园催大的果子,甜而不甘,你要到山里去,向猴子请教哪里有好果子吃。

可惜猴子也被囚禁了,又被愚弄了。

那个人说:我朝三暮四,好不好?

猴子们“吱吱吱”反抗。

那个人又说:那么我朝四暮三,好不好?

猴子们“嗷嗷嗷”欢呼。

可悲的不是猴子,而是那个自以为有趣的驯猴人。他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早被驯服,自己的天性早被驯化,他早被愚弄,并且正在被愚弄。

更可怕的是:我们自己骗自己。

不是别人对我们朝三暮四,事实上是我们自己朝三暮四。

我们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如此多变的心,安得不彷徨?今天爱这个,明天爱那个,一起爱又没那个胆也没那个能力,于是好好的人生被自己糟蹋了。

能不能定下心来?

能不能只有一个唯一,而不是对每个人都说“你是我的唯一”!

能不能不诡辩,不说“你和她真的很不一样”!

她和她当然不一样,就连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也不一样。

你变了。

不是变心,而是没了心。

庄子说“心斋”,意思是把自已的心珍视起来。斋戒三日,对此心,如对神。一定要尊敬这颗心,一定要依赖、信赖这颗心,因为没有了它,你真的就不能活了。

纣王无道,生剖了比干的心。比干用手捧着自己的心递给了纣王,纣王看了一下,终于满足地递给了妲己。妲己却把比干的心随手给了身边的狗。就这样,大忠臣把他一颗红心展示给了他的残忍的君王,君王取悦他的爱妃,爱妃将忠臣的心施舍给了她的爱犬。就这样,我们的心被狗吃了。

记住:是我们自愿的。

我们自愿把心献给残暴者。

我们自愿把心给狗吃。

不能怨人,只能怨自己甘被愚弄。比干没了他的心,飘飘忽忽走出大门,茫茫然走到菜市场。他看到卖空心菜的,不由问:“这菜没了心还能活吗?”

卖菜的说:“菜没了心还能活,人没了心不能活。”

比干大叫一声,吐血而亡。

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要想心死者醒来,必须举行“心斋”仪式,也即“坐忘”。忘掉自己,忘掉过去。战士忘了伤,才能上战场,舔伤自怜者,不如现在就去死!

狙公赋茅,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

而暮三。”众狙皆悦。

庄子这个故事寓意为世人善变,却于现状丝毫无改。因此人最好不要玩花样,否则把戏早晚会被戳穿。猴子好骗,你自己不好骗。你在耍猴的同时,也在把自己当猴耍,又何必?

不如放猴归山,我自耕田。这样就不用朝三暮四,也不用朝四暮三!这样你是你自已,朝朝暮暮心都安宁。

老子说:“道恒无名。”

道恒无名意思是大道没有一成不变的说法,经常处于不可言说的无名状态,这话是对“名可铝,非常名”的补充。

一切的名号都是加上去的,但我们不可以说“如果天使叫魔鬼,那么魔鬼就是天使”。原始的命名最重要,第一次的命名记录了大道本身,是固定的。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是有名字的,并且这名字伴着我们的一生不改:人就是我们的名字,人怎么折腾无非是人。有此界定,人就不会追求无限,而力图在有限中做得更好。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在说“道”与“名”这两个名里,“名”可以更改,但“道”作为第一个名是不能更改的。“道”就是道。必须这样,人类才能叫得出名字,才会被牧羊人引领。

我们一方面要保守自己最初的名,并赋自己以美名,一方面要为人类创大利。总而言之,此生不可虚度,人生要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做人一定要有理想,才有盼头。

中国名气最大的人是孔子,无论什么时代,总有人提他的名字,评他、说他、学他、敌他。

孔子可不是那种浪得虚名的人,他之所以获大名,是因为获得了大道。钱穆先生在《孔子传》的序里讲:中国历史自孔子分。孔子承夏、商、周三代之学,并歼后世之业。孔子本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孤儿,十七岁以前父母俱无。少年孔子立志苦修,并且“多能鄙事”(干过很多粗活),终于被当时的大臣季氏关注,聘为“季氏史”(家臣),后慢慢做了委吏(会计)、乘田(农官)等小官吏。后来鲁昭公被大臣赶下台,孔子随鲁昭公到齐国。孔子的操守和能力渐渐出众,大夫孟僖子在临死时遗命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两人拜孔子为师。

孔子周游列国,名动一时。孔子周游列国不是像后来苏秦、张仪一样到处游说求名,而是在传道过程中自然有名。

孔子归鲁后,居家修订五经,开私学授徒,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又被当时的鲁哀公尊为“国老”。孔子在鲁定公时期,曾执“鲁国相”(鲁国宰相),但圣人孔子之铝当然要大于宰相孔子之名,原因很简单:名从道出,合大道者必享大名。

人有四傲

一、我有身体。

我有脚,可以走路。我有嘴巴,可以说话。我有手,可以写字。多么让人骄傲!我是全能的,高自动、高智能型机器,想动就动,不想动就停下来。我的最大缺点是要吃饭,但我可以自己找到饭吃,这就更骄傲了。

二、我有灵魂。

每到晚上我就灵魂出窍,去天上与上帝沟通。我是编故事的能手,能把上帝哄得很开心。我每晚的梦很精彩,**迭起,悬念不断,这全是灵魂一手导演的。我又是导演,又是编剧,又是演员,我还自己唱主题曲。

三、我在做事。

我做事纯属好奇,全无功利心。我爬山不是为了征服山,而是要看看我到底能爬多高,山上的风景到底有多美。我无功利心,所以收获极大。我心宁静,坐在石头上时不因日落而伤感。

四、我在做人。

我原不知道我是人,有一天知道了就很惊奇:原来我是人!动物有一万种,人却只有一种,那就是懂得去爱。果然是昙花一现,每天都是昙花一现,每个人都是昙花一现。所有的昙花一现加起来就成了永恒。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

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接着推出“名”与“欲”,三个概念都归于“妙”。老子的意思是一切都归于妙,凡是妙的都是道。这一字同于《圣经》上的话“神看着是好的”“好的”就是“妙”。这个世界必然是妙的,这就是道。

道是昙花一现的,否则不会那么奇妙。

昙花一现的道,人人趋之若鹜。因为如果没有这道,我们连昙花一现与也没有,真正是白活了。

除了昙花一现,我们别无所有!

老子说人生就像头发一样短暂。

我说人生就像一句话一样短暂。一句话还没说完,你前面说的已经消逝了。你越急消逝得越快,你说得越多消逝得越多。

短暂好,短的就是好的。

天才都短命,好诗都短小,最可爱的女孩子必是短发。

你小时候听说世上有“昙花一现”这种事,你很震惊,又不信世上怎么会有这样短暂的事呢?眼前的山,身边的人,看上去都已经存在了很久,并且好像会永远存在下去,怎么会“一闪就不见了”?

后来你才知道,一切确实都是昙花一现的。

存在,是为了消逝。

存在一下,换来的只是永久的消逝。

你天天走的路,越来越苍白。路边的景象,越来越模糊。每天走路的人,都是新的。

你每到一个地方,每见一个人,每做一件事,都有一种“我曾经来过”、“我曾经见过”、“我曾经做过”的感觉。于是,你明白一切只不过是重演。

明白这一点的人才活得洒脱不累,活得明白。

人的骄傲从何而来?来自对自我的认知与认同。不仅要知道自己是谁,更要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梁漱溟讲孔子的学问是“自己学”,我讲老庄也不过是“学自己”。你还期待什么高深的知识?这就完全够用了,只要你明白。

“我活够了。”

老人们对我说。我于是心里灰暗下来。

“我太烦了。”

朋友们对我说。我于是心里阴暗下来。

“我太苦了。”

女人们对我说。我于是心里一片黑暗。

我从不说这样的话,并且,我尽量不说以下的话:

“我不会成功……”

“我无法做到……”

“我很穷……”

“我很失望,因为世界非我所想。”

世界当然非我所想,但这又有什么呢?应该有的是惊喜,不应有失落。花落枝头,它会看见一幅流动的风景,可以亲吻在枝头时早就想亲吻的青草与白石。

我更不会说:“我无法高兴起来……”

我有办法让自己高兴起来,并且办法很多。我在《孔子做人绝学》中写道:“快乐就像眨眼睛,任何时候你想做就能做到。”谁不会眨眼睛呢?你完全可以让自己随时高兴起来。

很多事情不需要讲道理,越讲越没道理,不如不讲道理。比如很多伤害是无法避免的,与其作无用的挣扎,不如默默接受,反而可以减轻伤害。

庄子指出,为人应该“喜怒通四时”,意思就是说勇敢面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喜怒都要顺其自然,很多时候要学会默默接受与默默忍受,这样可以减轻伤害,较快渡过难关。

同样地,很多事情是无条件的。比如爱。我曾在一个讲座上讲到“真爱有四无”。

一、爱是无条件的。

我们往往要求所爱之人这样那样,其实没必要。你喜欢爱,你就去爱。不要讲条件,不要讲利益。你只要去爱就可以了。

二、爱是无因果的。

人们把爱叫姻缘,以为真有什么神秘的因果在内,其实远不是这么回事。爱是偶然发生的,只有邂逅相逢,没有预定的道理。所以,我们不要讲因果,以为稳吃稳拿,而要珍惜眼前,因为它会随时溜走。

三、爱是无原则的。

爱有什么原则呢?没有原则,你不要讲道理,要讲良心。规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这是徒劳的,不如天马行空,为所欲为,彼此无阻碍,彼此无伤害。

四、爱是无增无减的。

你不会在爱中收获什么,也不会因爱减少什么。一切照旧,爱的能量守恒。你以为惊天动地,其实天地不动,动的是自己。因此要保持一颗永远宁静的心,永远保持一颗骄傲的心。

明白了“真爱有四无”,你才会明白爱是怎么回事,人生是怎么回事,才有可能重返自由,逍遥一生。

不管你是何种人,只要你:一、心中有爱,二、永远保持一颗骄傲的心。你就可以成功,你就可以快乐。

踏雪无痕

善行无辙迹。

——《老子·二十七章》

“善行”就是会走路,会开车。“辙迹”就是车轮印。“善行无辙迹”的意思就是会开车的人不留下车迹。引申义为会走路的人不留下脚印。

人走路想不留下脚印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做到留下脚印后让脚印消失。聪明的罪犯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消除指纹,爱清洁的家庭主妇会在客人走后马上拖地,这就是让痕迹消失的简单办法。

如果不想人为地消除痕迹,也简单容易得很,时间会让所有的痕迹自动消失。我在《甲骨英雄》一诗中写道:“你死后,手印开花,脚印长草。”手印开花是联想,脚印长草却是真实的。脚印如果长了草,过不久草就会把脚印掩盖,草根会把脚印划破分割,最后泥土与草一起让脚印消失。

除了人为与时间这两者可以让脚印消失外,自然界本来就具有自动消除脚印的功能。一群鸭子摇摇摆摆排队过泥塘,后面的脚印盖住了前面的脚印,整体上虽然留下了一大串脚印,但走在前面的鸭子却真的消失了脚印。如果是会飞的野鸭就更简单了。野鸭子就是野鹜,王勃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这里,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四者都没有脚印,没有痕迹,因为它们融成了一片。

野鸭在水面起飞,一阵扑腾昂首远去,这就叫“踏水无痕”。踏水怎么会有痕呢?水开水合,“以无有入于无间”,水的细密足以让一切印痕消融。

天鹅落在雪地里,白鸟落白地,完全看不见。天鹅冒雪而来,寻其旧侣。旧侣不在,空余满天雪花。天鹅又冒雪而去,它的脚印来时清晰,一走就会被大雪掩埋,这就叫“踏雪无痕”。只要雪够大,一切痕迹都会被掩盖。踏雪无痕的奥秘就在于走过后雪还在下,把脚印掩埋了。

从前有个学武的人,一心要练成“踏雪无痕”的上乘轻功,但无论他怎么练都会在雪地上留下脚印,这人真是懊恼极了。有一次他早上起来,碰巧昨晚的雪还在下,他无意中一看,惊住了,他昨天练功留下的脚印不见了!这人一下跳起来三丈高,以为自己已经练成了“踏雪无痕”的绝技,但再一想才知道是雪一直在下,把他的脚印一点一点掩埋了。这人于是知道世上根本就没有一门叫“踏雪无痕”的轻功,如果有,那一定是大雪把脚印掩盖了。老天爷的轻功最好,人怎么能妄想做到不可能的事?有了这一场“雪中之悟”,这人放弃了练轻功,专门干起一些不留痕迹的勾当,从此江湖上多了一个神出鬼没的独行大盗。

世上还有种人叫“多情公子”,他平生获得女人无数,多得连他自己也记不清,老是混淆,十分麻烦。有一天,多情公子决定出家,那么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忘记所有他曾拥有过的女人。但显然这难度相当大,活生生的女人们已经连同她们的肉体镶嵌在了他的灵魂中,而“割除灵魂”的手术至今未被灵魂医学界试验成功。多情公子每天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最简单也可能最管用的办法,那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他又回到当初认识女人A的地方,回想那一瞬间,等待旧情人出现。河水脉脉,落日熔金,伊人毕竟不来。多情公子等啊等,不见芳影,脑海里一片混乱,最后“原地忘却”了当初就在此地遇见的情人。

见这一招灵验,多情公子马上如法炮制,分别来到广东、上海、海边、山村,终于用“追想无效,原地忘却”的方法忘掉了女人B、女孩C、少妇D、新娘E、少女F、姑娘G,乃至一切的旧情人。

世上还有种人叫“成功者”,他也是最能忘记的。在打江山时,他心狠手辣,无所不用其极。忘恩负义,六亲不认,卖友求荣,有机会的在暗中可能还卖过国,杀过百姓。但有一天,他成功了,于是受到大众的顶礼膜拜,人们高呼“万岁!万岁!”这个成功者也飘飘然了,骤然忘记了自己是什么角色,自己是什么货色,忘记了自己一辈子满手满脸都是鲜血。他非常熟练地待人接物,非常圆满地办好各项大事,不时巡视四方,感觉自己确实不负众望!最后在他的带领下,很多人受益无穷,在人们的赞美声中这人无疾而终,经宇宙共和国议会研究决定,加封此人为“忘川国主”。

老子曰:“善行无辙迹。”意思是高手走路不留痕迹。其具体办法已如上所述,能翻得过筋斗的人完全可以做到,翻不过的就会连同自己的脚印一起被大雪掩埋。

庄子希望自己“速朽”,与希望“不朽”者有着不同的人生旨趣。究竟哪一种人活得更自在难分高下,我们各人“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人应该做真实的自我。家有“贵生”,杨朱“为我”,老子说:“天道无亲,恒与善人。”看来还是做“善人”比较无愧于心。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天地造化无穷,人生际遇有限,没有永远的人生,只有永远的自然。没有“人”,只有“道”。没有“幻”,只有“真”。没有过去未来,只有现在。没有东南西北,只有中间。任他喜怒哀乐,我自无知无欲。

程子曰:“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可见孔子传承了老子的自然之道,不过他又把老子直指天道的“非常道”变为回归俗世的寻常道,也是相当能翻筋斗的人。我们有了读老子的基础,读孔子自然不成问题了。

阴阳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二章》

一切都是对立而互补的,阴阳相生相克,变化相辅相成,事件相激相随。

懂得互动,就懂得人生。掌握互动,就掌握事情。总之,不要互动而动,要互动而不为之所动。也就是说,要从技术上互动、领先,但心里不要互动,要有坚持。

阴阳之道有三:

一是**。如黑暗、弯曲、阻碍、阴柔、笨拙等事物阴性的一面。

二是阳道。如光明、直接、通坦、阳刚、巧妙等事物阳性的一面。

三是阴阳道。阴阳道是**与阳道的中间道,其中有混合、包含、排斥等性质。阴阳道有亦阴亦阳、非阴非阳、半阴半阳、假阴假阳、阴中有阳等情况。

中间道:中与间不同。中是分离,间是中分,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白鹭洲分开二水,毫不混淆。间是插入,杜甫《滕王亭子》诗云:“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这个“仙家犬吠白云间”的“间”,便是犬与云的融合了。中是分离,间是插入,那么中间就是一边分离,一边插入了。中间道就是以中为表,以间为里。实际上还是在一起,没有分开,只不过倾向时不一样罢了。墙上草,原上花,随风忽左忽右,焉能定之。因此,决定中间道的不是它本身,而是它头上的那阵风。我们看波纹的运动就明白了。

——混合,分混而合,混而不合。大米加小米熬成米粥,这是混而合。米中有沙粒,沙粒熬不成粥,这是混而不合。

——包含,分包而含,包而不含。父母抱婴儿,哺之乳之,这是包含。鸡蛋里蛋清是蛋清,蛋黄是蛋黄,各不一样。从整体来讲,一个鸡蛋是包而含;从蛋清与蛋黄各自看,是包而不含。等我们把鸡蛋打在碗里,用筷子拌匀,那就只能是又包又含了。

——排斥,分排而斥,排而不斥。“斥”是排开,“排斥”本是指意愿上主动排开它,客观上又已排开。落花离开树枝,是树枝排斥它,属排而斥。落花回到地上,是泥土吸收它,又将它的养分输送给树,这是“排而不斥”。说到底,世界是一个大系统,没有完全的排斥,只有不完全的吸收。

阴阳道:阴与阳不同,道与道相同。就“道”而言,阴就是阳。《易经》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阴一阳”,并不是说同时有一个阴与一个阳,“一”在此不是数词,而是动词,指一统、统一。“一阴一阳”就是统阴又统阳,把阴阳对调、统一、合一、为一、成一、独一、存一。

亦阴亦阳是太阳,太阳是纯阳,纯阳才是亦阴亦阳,因为它是已经统一且独一的道。太阳发光、发黑(太阳黑子、日食),又发冷(使地球背面奇寒,太阳不给它光,只给它阴影),又发热。实际上“太阳”就是太古之阳的意思,古人指先天元气。古人并没把太阳看成一个实心蛋糕,而是看成一个空心气球。

半阴半阳是月亮,月有阴晴圆缺。

假阴假阳是人类,人类完全够不上资格,天人合一是春秋大梦。天绝不会与人合一,只会把人灭掉。人定胜天也好,天人合一也好,都是一厢情愿。人之所为是“伪”。老子说“绝智弃圣”,就是这个道理。要想做真人,就要有真道。什么是真道?纯阳,做太阳。你说你不会发光,但我说你会发黑,而且又会发冷又会发热。我不是说你感冒了,而是说你本来有更多的“非常道”可以发挥。假阴为阳,假阳为阴,假阴假阳假到底就纯粹了。你假装到底,就成了“真人”。婴儿不知道自己是“人”,慢慢长大才知道,这一知道就不可逆转了,于是他永远是人。其实也不是永远是人,而是永远做人。人是做出来的,你强调“我是人”,就很有“人”的感觉。一个傻瓜如果天天想“我是花”,当然他就变成花了。你说他并不是花,但需知:万物本无名,名乃赋之而成物。老子说:“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即是。这个问题需要深入,在此先说到这儿。

老子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全前后相随。”都是讲一组性质相反事物的变化相随,由曲线第三态推动发展。这条曲线就是阴阳鱼中的那道“s”,是构成阴阳三态的关键。

这条曲线它的功能是补充旧的系统(阴、阳)成为新的系统(阴、阳、中间),以便三选一,以非常道进入更高级状态。

一般人认为事物发展是阴阳两极对冲而形成的,其实关键是由第三极带动的。第三极(中间线)带动了整个世界从小到大,其生长的轨迹清晰可见。

事物的发展取决于两要素:

一是阴阳两极的对冲势态,

二是第三极的生长势态。

第三极的生长势态决定新事物的产生,当然阴阳两极对冲也可能冲得第三极变化生长,阴阳中间的那条中间线的伸长即可视为是阴阳两边着力挤压的结果。

简明地讲,事物发展的根本在内部,即阴阳两极的运动;形成新事物的关键在外部,即中间态的运动。这内外运动相加,匀速而变力,即可实现诸多构想。

鸿蒙说天人合一

云将去东面游玩,经过神木的枝头遇见鸿蒙,鸿蒙像小雀一样跳跃着玩耍。

云将见此情形,知道遇上了高人,便向鸿蒙请教:“天气不和谐,地气郁结了,四时变化不合节令,我想融合天气的精华来养育万物,应该怎么办?”

鸿蒙不回答。

又过三年,云将又向东游玩,经过宋国的原野,又遇上鸿蒙。

云将高兴极了,叩头行礼,想听鸿蒙的指点。

鸿蒙说:“自在遨游,随心所欲,不扰乱自然常规,不违背事物真情。摒弃思虑,清心静神,顺应自然无为,万物就会自化,把伦理和万物一并忘掉,和混混茫茫的自然之气相合为一。”

云将叩头于地,拜毕告辞而去。

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鸿蒙方将拊脾雀跃而游。云将曰:“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今我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为之奈何?”鸿蒙拊脾雀跃掉头曰:“吾弗知,吾弗知!”云将不得问。

又三年,东游,过有宋之野,而适遭鸿蒙。云将大喜,再拜稽首,愿闻于鸿蒙。

鸿蒙曰:“意!心养。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堕尔形体,吐尔聪明。伦与物忘,大同乎滓溟。解心释神,莫然无魂。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故自生。”

《庄子》中这个好玩的故事借鸿蒙之口讲了一个道理——人要“无为而物自化”,意思就是你什么也不用做,外物自然会朝你想的方向变化。

为何天地之道如此神奇?这是因为你无为之后,就回到自然,就加入了自然的变化。这个时候,万物随自然变化,也可以说随你而变化。

这就是你不想改变人了,人却因你而改变。你不想做事了,事情却因你而成。

你千辛万苦想做一件事,又想明白原本不用去做。于是你放弃,就在你放弃之时或稍后,事情自动就成了。

你千辛万苦追一个人,最终放弃。但过不久她却主动来找你。

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你没做什么,你才会成为你想要的样子。

出世品

有用与无用

世上没有无用之物,一切都有用处,关键在于你会不会用。一旦进入物我合一的境界,就可以与物融为一体,知其用、悟其妙,并且深知它的来历。从而明白物、我与一切的往昔、现在与将在,就可以借一切的妙用实现自我。

《庄子》中讲了一个“大葫芦”的故事。

魏王送惠子一种大葫芦的种子,惠子把它种在地里,长出容量为五石的大葫芦,用来盛水坚硬程度不够,锯开做瓢又没有容下它的水缸,惠子认为大而无用,就把葫芦砸碎了。

庄子对惠子说:“这是你不会使用大的东西,宋国有一个世世代代以漂洗为业的人,制造了一种不龟裂手的药物。有个客人愿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这个宋人视这药物用处不大而卖给客人。客人拿了药方游说吴王,率兵与越国作战,因有这药而大败越国,这个客人得以封侯。这个客人便懂得事物的大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何不把它作为轻舟而浮游于江湖,可见你心如茅塞还未开通。”

庄子揭示:世上没有无用之物,一切都有用处,关键在于你会不会用。

越是无用之物,越可以大用。因为大用之物都会以无用的面貌示人,它不符合规范,别成一格,有明眼人识之。

在高明的画家看来,败墙枯木,都可以入画。

在高明的琴家看来,流水风声,都可以谱成曲。

在高明的诗人看来,街头争吵,房中大闹,都饱含浓浓诗意,可以入诗。

为什么有时我们会觉得某物无用,这是因为那时我们没进人物我合一的境界,物是物,我是我,毫不相干,因此不能理解此物的用处、妙处。更不知道此物大有来头。

《圣经》里的魔鬼撒旦是个大坏蛋,但它也有用,因为它可以试出一个人信用的程度、爱的真伪。比如《马太福音》讲:

撒旦试探耶稣,趁他饿了,说:“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吩咐这些石头变成食物。”

耶稣不吃他这一套,拒绝点石成食。

撒旦又试探耶稣,带耶稣到圣殿顶上,说:“你如果是神的儿子,就跳下去,因为神会托着你。”

耶稣又不吃他这一套,说:“不可试探主你的神!”

撒旦又把耶稣带到一座最高的山,将山下一切繁华指给他看,说:“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这一切赐给你。”

耶稣怒了,说:“撒旦退去吧!”

在这里,耶稣因为撒旦的三次试探而坚定了信心。

在这里,魔鬼是有用的,而且用处巨大。

由此相推,世上一切试探、磨难、忧患、痛苦都是有用的,因为它助我成长。

老子说:“贵大患若身。”意思是大患难、大忧患是宝贵的,我要珍惜它像珍惜自己的身体一样。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道家、儒家、基督教都向我们明示了一切皆有用处,旨在最后指出:我们自身当然也是有用的。

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我们成为厌世者与自厌者的可能。

一般人误以为老庄消极厌世,其实大谬不然。

老子是个积极用世的思想家,指导人们以内心的柔克外面世界的刚,保全自身,并因无为而获大为,因无功而成大功。

庄子则为我们指出了人们重获自由的现实途径,那就是如鲲化为鹏般的逍遥游。

圣人爱世人,所以要用种种圣贤书来启迪我们,心之所至,用之所至,怎么能说是无意义的、无用的呢?

按《圣经》的说法,人是神的奴仆,即使如此,我们也要做好奴仆的

人有三宝。

一、无用。

无用之人众人不理,因此可以大行其道,畅通无阻,摇身一变为大有用之人。鲲还泡在水里时,巨大无比,不吃不喝,就像个大笨蛋,海里的鱼都笑它太无用了。鲲一概不管,潜心自修,终于乘风而起,化为巨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