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授狼以渔(1 / 1)

狼皮卷 马银春 8092 字 1个月前

狼会在小狼有独立能力的时候坚决离开它,因为狼知道,如果当不成狼,就只能当羊了。

1. 授狼以渔,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

狼族的每一个成员都以培养训练幼狼为自己的职责,幼狼是狼群的未来,是它们继续生存的希望。

人类也经常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教育孩子呢?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应是我们要求孩子做到的最重要的做人准则。鲁迅也要求大家做到“有确信,不自欺”,能抵御各种**,能迎接各种挑战,坦然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让自己的人格伟岸起来,让自信的脊梁高挺起来,因为这才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唯唯诺诺的人生是肯定失败的,只会依赖大人的孩子永远无法适应社会,无法堂堂正正地做人。而要想压治这种心理疾病,就要及早开始,就要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天起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放开手脚,让孩子当家做主,逐步完善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使孩子形成自己的主见,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有远见的家长理应在这方面做得更出色,因为这是关系孩子未来幸福的一件大事。

孩子对家长的依赖程度,是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到了七八岁还不会自己穿衣服、整理书包,而有的孩子还没上学就开始帮着大人做家务。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关键在于家长是否放手让孩子去干。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的父母整日为生计奔波,无暇顾及孩子的日常琐事,于是这些小事便全由孩子自己处理了。现在呢,独生子女如同众星捧月一般,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精心呵护着,许多理应由孩子做的事情都被大人承包了,孩子过得很舒心,但却丧失了宝贵的自我管理能力。

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假如我们的孩子连自己的日常生活都无法料理,穿衣服要大人帮忙,整理房间是父母的事,一点生活自理能力也没有,孩子又怎能在走上社会之后,井井有条地处理纷繁的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呢?

有个孩子在跑步时鞋带开了,险些摔个跟头,急得在一旁哇哇大哭。老师忙问怎么了,孩子说他自己不会系鞋带。老师顿时一脸愕然,只好俯身替他把鞋带系上。

很难想像,这样的孩子将来会有什么作为?即便孩子的功课门门优秀,但由于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也将寸步难行。

有一个孩子自理能力极差,一次母亲有事必须离家数天,为使孩子不致挨饿,母亲特意烙了一张大饼,在中间挖了个洞,套在孩子的脖子上,以为孩子只要一低头就能吃上饼,定然不会饿肚子。岂料母亲回来时却发现孩子已经饿死了,原来孩子只把下巴底下的那片饼吃了,却不会伸手将饼挪动一下,将其余的饼都吃到肚子里。

这只是一个故事,讽刺了孩子的懒惰、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不幸的是,如果家长将孩子该做的事情全部包办、让孩子养不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的话,总有一天孩子会因为离开父母的照料,而手足无措,丧失立足社会的根基的。

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必须从日常小事做起。穿衣服、洗衣服、扫地、整理房间、整理书包、包书皮,所有这些事情都应逐步交给孩子自己完成。就是上学、放学接送孩子这项事务,家长也该放手了,如果不是路途特别遥远,家长尽可让孩子自行来去。

让孩子多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自己管理自己的日常事务,虽说在当前会引发孩子的不快和怨言,但从长远来看,却非常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家长只要把道理给孩子讲清楚,孩子还是很乐意去做的。当孩子学会处理一件日常事务后,家长记着夸奖一番:“真不错!真能干,是个大人了。”那么孩子的兴致一定更高。

让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在日常生活的锻炼中逐步走向完善,有条理,会安排,巧打算,那么不仅使孩子从小学会了自立,而且也使孩子摆脱了依赖大人的恶习,心理健全起来。

我们总认为孩子年纪太小,许多事情都办不好,因此不愿放手让孩子多干活,惟恐孩子把事情办砸了。其实越是对孩子束手束脚,越会形成孩子的依赖心理。孩子想:“反正做这样的事情轮不到我,我还不如自自在在地玩呢。”

如果孩子时时处处求助于大人,做事毫无主见,孩子的自信心就会丧失殆尽。如果孩子失去了自信,那么孩子除了听命于他人之外,竟再无别的谋生之道,这不是与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相去甚远吗?

我们观看拳击比赛时,常常见到拳击手信心百倍地走上台来,张牙舞爪地挥舞着双拳,向对手吼道:“我一定要打败你!”单是这股气势,单是这种自信,就可以让拳击手多了一半胜算。

可我们那些娇生惯养的孩子呢?除了向父母显威风之外,面对困难和挫折,何曾还有一点自信?只剩下哭鼻子了。

当然,幼小的孩子也是经受不住过于沉重的打击的。为了锻炼孩子尽快适应社会,尽快建立坚强的自信,我们必须给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当家作主。

在家里,父母可以让孩子暂时管理一段时间的家务,遇事让孩子拿主意,父母只给予一定的帮助。可以肯定的是,孩子对这一做法兴趣很浓,他们会以大人般的姿态认真处理每一件事务,不仅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而且也懂得了父母的艰辛,学会了体谅大人。

在学校,让孩子当小干部,协助老师管理班级,同样是当家作主的一种尝试。有经验的教师早已打破让学习好的学生当班干部的惯例,而是轮流坐庄,让每个同学都轮番上阵,体验一下管理别人的乐趣;或是引入竞争机制,让孩子竞选班长,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在孩子的游戏中,当家作主同样被贯穿始终。那些在小伙伴中起主导作用、能把小伙伴指挥得团团转转的孩子,无疑具有极强的自信和较为出色的组织才能,定会在未来的生活中崭露头角。

在“过家家”之类的孩子游戏中,孩子分别担任家庭中的角色,尝试着像大人一样当家做主,虽是游戏,但却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强化了孩子的自主意识。在一系列由孩子组织、大人协助的集体活动中,孩子的主见在悄然形成,健全的心理在逐步发展。

不要小看“让孩子当家作主”的积极意义,也不要轻视孩子那些充满童趣的游戏,要知道,只有在这些再真实不过的生活中,“自己做自己的主人”的口号才落到了实处。

有一个孩子给父母当了一天“导游”,在一个星期天与父母一起到附近的一个旅游点去游览。父母为了锻炼他当家作主的能力,特意让他安排全天的活动。他极为兴奋,提前打听了旅游点的有关情况,进行了周密的安排:何时出发、坐什么车、门票多少钱、游览的路线、就餐的地点、返回的时间,都进行了反复论证。结果,那天的游览虽出现了一些小的波折,但也算成功。为此,他自豪了好多天,自信心大为增强。

只要家长、老师有意识地让孩子去进行当家作主的尝试,孩子就会兴致勃勃地倾注满腔热情,让自己的自主意识充分发挥出来,做得有声有色。

做自己的主人,这是高度自信的体现。我们都知道,我们的最大敌人不是艰难困苦,而是自己,因此,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才显得异常重要,也异常困难。只要摆脱了依赖别人的恶习,时刻对自己充满信心,就能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自身的缺陷,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形成高大的人格,走向灿烂的明天。

狼言狼语

我们身处的社会不是围绕某一个人的需求而运转的,这是大家的社会,体现着不同人之间的利益,没有人会被选为宠儿,过于依赖就会产生极度的失望。作为父母,在孩子幼年时就应该鼓励他们逐渐创造出自己独立的世界,在情感和行为上都达到真正的独立。

2. 克勤克俭,发扬美德

在一个狼群中,只有领头的阿尔法狼和它的惟一配偶可以有繁衍后代的权力,其他的公狼和母狼都没有这样的权力。阿尔法狼是狼群中最优秀的狼,而它的配偶也是母狼中的佼佼者,它们的**所生育的后代,保证了狼群后代的质量,这大概类似于人类的“优生优育”吧。这就提醒我们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要为下一代的成长付出全部的心血。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曾国藩所处时代,是清王朝的乾嘉盛世转而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先生所著,其中收录了曾国藩先生写给父母、兄弟以及子女的多封家书,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氏家书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所要求于儿子的“克勤克俭”,语出《尚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意思是说: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克勤克俭,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传说中的古代圣贤都是这样做的,他们对于国家大事尽心尽力。大禹勤劳于治水大业,三过家门而不入。尧特别关心群众,认为别人挨饿受冻,是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家,是自己的过错。古代圣贤的生活都十分节俭,经常穿着粗布衣裳,吃粗米饭,喝野菜汤。由于尧、舜、禹,在事业和生活上克勤克俭,所以赢得了百姓的拥戴。

这克勤克俭实际可以归纳为两字:“勤俭”。

勤俭就是勤劳节俭,包括努力工作和节约用度两个重要方面。我国自古就以勤俭作为修身治家治国的美德,《左传》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墨子》有“俭节则昌,**佚则亡”之论。古人认为能否做到勤俭,是关系到生存败亡的大事,不可轻忽。在现代社会,经济增长和物质消费的观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勤俭作为一种美德,作为一种工作态度、生活作风或治国方针,仍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古往今来,成功的创业者大都经过艰苦奋斗的阶段,所以比较注意勤俭节约。但是对守业者来说则正好相反,他们没有经历过创业的艰辛,容易贪图奢侈享乐,最终的命运必然是事业的衰败,国家的灭亡。这是几千年的历史所昭示的真理。我国人民现在生活日益富足,但追求高享受的风气渐渐泛滥,而且还在逐渐升级。人都想过好日子,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过于奢华是不可取的,而且这种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惟俭可以助廉。”对于官员而言,贪污受贿,不廉洁,往往是因为贪得无厌、迷恋奢侈生活,而俭朴的德行有助于抑制这种过分的欲望,所以,节俭是富国的重要国策,也是防腐倡廉的重要途径。

克勤克俭,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李嘉诚信奉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处世哲学,一贯勤俭诚信。论资财,他有亿万之巨;论生活,他淡泊俭朴。在创业的艰苦岁月里,他每日凌晨即起床读书,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晚上还坚持自学。事业有成之后,仍保持奋进拼搏的精神和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他至今仍住在30多年以前购置的一所旧房子里,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旧式西装,戴的是廉价电子手表,没有任何奢侈恶习。

他说:“我觉得简单的生活更令人愉快。”他清晨喜欢去打高尔夫球,以锻炼身体。为了节约点滴时间,他于上班途中在车上浏览当天的中外文报刊,了解国内外重大新闻,把与公司有关的内容划出记号或作出批示,到办公室及时交予秘书处理,一切工作多数在办公时间办妥。他平时喜欢与家人好友喝茶聊天,假日或乘船出海,或游泳潜水,或漫步沙滩,或登山赏景,偶尔也去异国他乡尝试滑雪的乐趣。他的生活既简单朴素,又多姿多彩。

李嘉诚和妻子庄月明生育二子:长子李泽钜,次子李泽楷。李嘉诚在生活方面要求他们克勤克俭,不求奢华。两个儿子被他送入斯坦福大学学习,除了必要的学费、生活费之外,不多给一分钱,就是要他们养成不胡乱挥霍的习惯。

在他的悉心教导下,李泽钜和李泽楷两兄弟在今日香港商界犹如他们的父亲。李泽钜现任“长实”集团副主席兼副董事总经理、“和黄”集团执行董事、“港灯”集团董事及香港汇丰银行董事等职务,1993年4月被中国政府聘任为港事顾问;李泽楷现任“和黄”副主席,于1993年自行创立盈科拓展集团,任主席兼行政总裁。

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所以唐人街遍布世界,就是凭着中国人那双勤劳的手打出来的。那些当初下南洋、下西洋讨生活的祖辈,虽然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人地两生,经济更是窘迫,但是他们相互扶携帮衬,很快就能在当地落地生根。

他们做当地人不愿意做的粗重工作,克勤克俭,团结互助,在度过最初几年困难时期后很快发展起了自己的事业。

狼言狼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凡是成大事的人无不以此作为自己的生活准则。

3. 战胜恐惧,开创未来

一条幼狼从跟随母狼捕食弱小的动物开始,到成为狼群伏击牲畜群的主力,但小狼从不惧怕,不退缩,面对挫折,不丧失信心,遇到失败,也会从头再来。它会在饥饿中变得更加机敏、更加仔细。每一次捕猎,都是它磨炼捕食技巧的机会。对狼群来说,失败就是经验,它们会把每一次失败都牢牢记在心里,以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它们会在失败之后,等待下一次机会。对狼群来说,再多的失败都没有关系,只要它们能捕捉到猎物,只要它们能生存下来,就是最大的成功。

同样,对于孩子来说,难关仅仅是一段距离、一个门槛和一次洗礼,同样也是一次转折、一次醒悟和升华。在渡过难关时,你往往会突破骨髓与血液中的樊篱,超越与俗人甚至包括你自己所见不同的常规,书写连你自己都不曾想过的神话。难关是上帝的厚爱,是你的资本、你的证明。

人类的恐惧感,是因为对不了解的事物的神秘性,以及太了解的事物的危险性和不安全感等现象所产生的。这种恐惧感会使能够获得新的经验和知识的机会减小,致使阻碍孩子的发展。

孩子胆子小的原因,大多和家长有关。如果家长也非常胆小,经常为了一些小事提心吊胆,就会特别限制孩子的行动,这样就减少了孩子活动的机会,也会使孩子经常心存恐惧,因此,孩子如果时常有恐惧的心理,那么家长应该反省反省,以积极的态度来培养孩子。胆小而容易心生恐惧的孩子,常常是为了保护自己,因此,他们做事非常慎重,随时都会担心周围的事物是不是有危险性。

据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日裔心理学家山本所作的研究显示,成年人经常看不出真正令孩子害怕的原因是什么,于是就用成年人的观点去帮助孩子,结果弄巧成拙,不但不能帮助孩子,反而令孩子的恐惧加深。

父母常常发现自己的孩子怯场,对自己的意思不敢大胆地表达出来,家里来了陌生人也不敢说话,甚至连上课都不敢大胆发言,不愿与小朋友们玩。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要多鼓励孩子,让他们增强信心,克服胆怯的毛病,不再怯场。

胆怯的人并没有别人吓唬他,而是自己吓唬自己,自己把自己打倒了。所以克服胆怯第一是要战胜自己。要战胜自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是不迈过这一步,胆怯是赶不跑的。

人的胆怯往往是在犹豫中产生的。外出问路,刚想问就赶紧去问,越快越急越不易产生羞怯心理。如果考虑来考虑去,会让胆怯占上风。“人家要不告诉我怎么办?”“人家要拿眼睛盯着我怎么办?”这么一想就不敢问了。家里来了客人,心里好奇产生了一种看看客人的念头,这时就要立即去看,如果稍一犹豫,就会想到“人家和自己说话怎么办?”“人家问起自己怎么办?”……胆怯心理就在犹豫中产生了,所以办事不要犹豫,要果断,一旦干了,习惯了,也就会觉得没什么可怕的,经常锻炼,胆怯心理就会得到克服。

胆怯往往会造成情绪紧张,致使本来很熟悉的事情也变为陌生了。例如,原来会回答的问题,一站起来就张口结舌了,造成了这种尴尬的局面,下次再回答问题就更紧张、更胆怯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转移兴奋点。什么事情容易引起紧张、胆怯,就先不想它,先不看它,把大脑中这个兴奋点转移到其他地方。有的演员第一次登台,胆小、怯场,他往往将眼睛避开引起怯场的观众,直视前方,“目中无人”,心里不想演出的事,而只想台词、歌词,这样就不紧张、不怯场了。演出一顺手,胆儿就大了。我们遇到胆怯的时候,也要采取转移兴奋点的做法,多次实验成功,就不会怯场,不会害羞了。

胆怯的心理很多人都有,谁要认为自己胆怯,谁就更胆怯。谁要认为别人比你还胆怯,谁就不胆怯。比如说,在与人的交往接触时,你心里想,他比我还害羞、还胆怯,我怕什么?这样当你抬起头来说第一句话时,也就不会脸红了,敢于正视对方了。你心里若是总想着看对方怎么害羞的,那你就绝不会再扭捏了。变被动为主动是消除交往中胆怯、害羞的最好方法。当你首先伸出手去握住对方的手,当你首先开口问话,羞怯的往往就不再是你了。

任何新的、陌生的、有异于你以往经验的事都有其神秘之处,都有令你畏惧的色彩。对这类事,你尝试一次,就会获得一次经验,随着经验的积累,胆怯就将后退。建筑工人刚上脚手架时有些胆怯,但天天上,就不胆怯了。宾馆的服务员第一次接待外宾有些胆怯,但天天接待就不胆怯了。我们与人交往也是同样的道理,第一次与陌生人谈话有些胆怯,多次与陌生人接触就不胆怯了。第一次在集会上发言有些胆怯,多次发言就不胆怯了。经验丰富了,才干增长了,就会由胆怯变为勇敢,由焦虑变为精神享受。消除胆怯的惟一办法就是面对现实勇敢地实践,全身心地学习,熟悉那些没有体验过的事物。“习惯成自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造成孩子自卑和怯懦的原因很多,有身体方面的因素,如:生理缺陷、经常生病、身体不好等。有教育方面的因素,如:父母娇生惯养、溺爱袒护造成的依赖性,遇事缩手缩脚,压抑了孩子的自由发展,遇到困难为难发愁。还有的是父母过分严厉,经常打骂、恐吓、羞辱,把孩子吓破了胆,形成怯懦性格。还有个人因素,如智力缓慢、能力差、性格内向、失败体验过多过强等,使自己失去信心,胆小、自卑。

培养独立精神是克服怯懦的精神药方,要事事想着独立,提醒自己要独立思考,不要心存依赖。有了独立精神,解决问题胆子就会大起来。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多接触人,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多到集体场合活动能够激发交友欲望,与人接触多了就不怯懦了。

能力弱往往容易自卑,要真正丢掉自卑就要提高能力,努力奋斗。“勤能补拙”,要多给自己设置困难,多尝尝战胜困难的滋味,成功体验多了就能增强自信,而且能改变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提高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再与别人相处就不胆怯了。

锻炼孩子的意志,培养勇敢的品质,也是克服懦弱的好方法。比如胆小怕夜黑,就应仗着胆子在黑路上走走。学着干点冒险的事(如爬山、郊游等)。意志强了,神经系统脆弱的毛病就没了。在锻炼意志时要向英雄人物学习,向强者学习,脑子里经常浮现出英雄人物的形象,思想受鼓舞,胆子就会大一些,就会有勇气去迎接挑战。坚强的性格可以让孩子在生活中不畏惧,不退缩,面对挫折,不丧失信心,遇到失败,也会从头再来。这样的人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在社会中尽力拼打,创造辉煌。

狼言狼语

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消除他们的胆怯心理,为孩子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猎物是奋斗的动力

在动物园看见过狼的人知道,狼即使被圈在笼子里,也要在笼子里不停地兜圈子;而在野外看到的狼,我们也极少看到他们在悠闲地散步,它们总是在奔跑着。一方面,狼这样做,是为了保证自己有出色的奔跑能力;而另一方面,他们相信,只要奔跑着,前面就一定会有猎物。

人生有了目标才会是成功的人生。有了人生目标,你才会成为强者。

如果没有人生目标,你就只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徘徊,永远到不了任何一个地方。草原上的狼之所以始终处于一种奔跑状态,原因就在于他们相信,只要奔跑着,前面就一定有猎物。

一个不敢挑战自我的人,只能是懦弱地活着。而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面临人生考验,如果经受不住考验,很难干出一番大事业。很多人之所以不能成功,关键就在于无法激起挑战生存困境的勇气和决心,不善于在现实中寻找答案。

选择怎样的人生之路,谱写怎样的人生篇章,完全取决于你自己。而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规划,又来源于对自我的正确评估,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对一个人的青年期,以至人的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任何人在其成长道路上,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难免要经受各种困难的考验。正如中国有句古话所说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惟其如此,自古以来,人们都把一个人能吃苦看作是其成才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就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为祖国争得荣誉的体育健儿,没有一个不是经过多年的摔打锤炼,赛前的刻苦拼搏,吃尽苦头、流尽汗水才取得来之不易的成就。古语讲得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此话虽有些极端片面之处,但是不无道理,对一个人的成长不无借鉴意义。

“邓亚萍”这个名字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不仅如此,有的人在谈及她时还绘声绘色地将其描绘一番:矮矮的个儿,胖胖的脸,打起乒乓球来简直像只出山的小猛虎,出手快捷,攻势凌厉,左推右挡,勇不可挡,往往只几板就把对方制服住了。

的确,邓亚萍在我国乒坛,乃至世界乒坛上已是名声大噪,堪称“大姐大”。自她1986年13岁那年拿到第一个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的冠军开始,到1997年5月的第四十四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短短的11年间,她一共在各种全国性和世界性乒乓球大赛中拿到153个冠军,其中尤其从1989年入选国家队到1997年的第十届乒乓球锦标赛这9年的历史最为辉煌,仅在世界级别最高的奥运会、世界杯赛和世界锦标赛这三大比赛中,就独自一人获得18块含金量最高的金牌,并且还是国际体坛上惟一一个曾三次接受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为其亲自授奖的运动员。这不但在中国乒坛,而且在世界乒坛史上都写下了光彩的一页。

邓亚萍的成长之路,也是坎坎坷坷,历尽磨难。她4岁多时便表现了一个“铁娃”的本色,平时拼拼打打从不哭闹,并且玩什么都格外专注。这被在河南郑州市体委任乒乓球教练的父亲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认定这是一块搞体育的好料。于是,父亲便“就地取材”,精心地培养自己的爱女。

一晃5年过去了,邓亚萍在父亲的**下,乒乓球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为使她能得到更好的培养,父亲将她送到河南省乒乓球队去深造。然而,去后不久,便被退了回来,其理由是个儿矮,手臂短,没有发展前途。这在少年的邓亚萍心灵上第二次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

令人欣慰的是,在父亲的鼓励下,倔强的邓亚萍并未因此一蹶不振,相反练得更加刻苦,并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拼出个人样来。

机遇终于来了。1986年是邓亚萍人生中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那一年,年仅13岁的她,临时顶替河南省代表队一名生病的运动员参加全国乒乓球锦标赛。赛前教练们对她并不抱有什么期望,要她顶替上场纯粹是为了不使该队“弃权”。

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矮个姑娘竟然接连击败了耿丽娟、陈静等在内的当时很有名气的国手,一举登得了冠军宝座,爆出了此届乒乓球赛的最大冷门,成为一匹引人注目的“黑马”。

赛后,这位被判为“无发展前途”死刑的小姑娘,成了当时国家乒乓球队副教练、女队主教练张燮林手下的又一位女弟子。从此,邓亚萍在中国体坛的圣殿里将她那股在逆境中练就的“铁娃”本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其运动水平大大提高,经过各次大赛的历练,最终登上国际乒坛女霸主的宝座。

从邓亚萍人生发展的崎岖道路我们可以看出:对绝大多数人来讲,成才之路都是崎岖坎坷且布满荆棘的。虽然有成功的光环在前方召唤,但追求成功的过程却是艰难的。好比在波涛中前行的航船,前方虽有光明的灯塔,但通往灯塔之路却随时会出现漩涡、暗礁,会有抛锚停船也会有船翻人落水的危险,但既然已认定目标,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就只能勇往直前,丝毫不能退缩、动摇。

面对命运的挑战,只有选择做生活的强者,才能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在立志成才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寻找自己的位置。

邓亚萍有一段描述自己心理感受的话感人肺腑。她说:“我并不相信命。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有人说我命好,为世界乒坛创造出了一个‘常胜将军’的奇迹。我觉得,我可能天生就是打乒乓球的命,但上帝不会将冠军的桂冠戴在一个未真诚付出汗水、泪水、心血和智慧的运动员身亡,我自己满身的伤病就是证明。体育运动之所以魅力无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充分展示人类不屈服命运,永不停息向命运挑战的精神。”邓亚萍熟悉乒乓球事业,认定自己就是“打乒乓球的命”,自己的兴趣、自己的未来就在这小小银球上,所以她坚韧不拔地去追寻,去拼搏,终于成就了辉煌的人生。

放下包袱,打消顾虑,一往无前地去拼、去闯,找到属于自我的位置吧!

狼言狼语

当你处于困境时,只有你能够使自己摆脱困境,只有你能够救自己,你才是自己的救世主。

5. 从小培养孩子关心他人

狼非常重视对小狼合作精神的培养,小狼通过嬉戏学会生活规则和捕猎的本领,通过嬉戏互相交流学习、互相帮助。所以,狼从小就养成了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心中有他人的优秀品质。

那么,在这方面我们人类做得怎么样呢?

现在的孩子只顾自己,不考虑别人,不体谅父母,已成为一种通病。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虽在不同的孩子身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有些受过良好家教的孩子甚至完全克服了这种缺陷,但我们不能不承认,患有这种心理疾病的孩子在我们身边确实大量存在。

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宝中之宝,千疼百爱都不够,好东西先尽孩子享用,孩子怎会想得到别人?家长只考虑孩子吃好我们一再要求孩子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但又能真正改变这种现状多少呢?真抓实干的力度远远不够,医治这种心理疾病必须从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抓起,从一点一滴的日常小事做起。在这方面,家长、老师的责任异常重大。

在当前这个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中,如果缺乏与他人友好合作的精神,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必将寸步难行。因此,医治自私这种心理疾病,使孩子学会关怀他人,学会与大家愉快地合作,已显得刻不容缓。

尽管有人说:“孩子当然要为自己着想了,要不然不就成了‘傻冒儿’了吗?”但当孩子从家长嘴里夺走糕点时,他的心里会很愉快吗?还没等家长坐到桌旁,孩子已把满桌饭菜吃得一片狼藉,他还能笑得起来吗?当走了很远的路,口渴难耐时,孩子却把仅有的一瓶水统统喝光,而不给家长留下一口时,他还会兴高采烈地宣扬“自私有理”吗?

有了好吃的,先要自己吃;有了好玩的,先要自己玩,这在独生子女中表现得相当普遍。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好东西理应是自己的,别人都无权享用。

在一家“肯德基”快餐店,一个小女孩吃一口又香又酥的鸡块,喝一口可乐,吃得津津有味。在她的对面,她的父母眼巴巴地看着她吃,而她却丝毫没有让父母也一块分享的意思,不知她的父母心里会怎么想。

类似这样的事例实在太多太多了。家长宁肯自己不吃,也要把好东西买给孩子享用,看着孩子吃得眉开眼笑,家长心里也乐开了花。家长一厢情愿地认为现在自己对孩子这么好,孩子将来一定会体谅自己的苦心,对自己感恩戴德,孝敬自己。

家长从来都不曾料到,让孩子从小一个人“吃独食”,就会使孩子时时处处以自己为中心,心里再也装不下别人了。分享与独吞,这两种不同的育子观,可以带来两种不同的结果:习惯于分享的孩子心中装着父母,能与父母同甘共苦,推而广之,也能与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东西,心理极其健康;而习惯于独吞的孩子则只考虑自己,全不顾及父母、他人,极其自私,心理疾病非常严重,前途危机重重。

习惯独吞的孩子在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时,同样显得极其自私。别人的玩具拿来就玩,不知道表示谢意;而自己的玩具则坚持不许别的孩子沾手,如果父母将自己的玩具给别的小孩玩上片刻,他们定会哭闹半天。

他们的自私使他们失去了朋友,变得异常孤立。心中只有自己,最终只能自己一个人玩自己的。由自私到孤立,再到患上孤独症,有相当一些独生子女就是走着这样的路。

可见,改掉孩子独吞的习惯就显得异常重要。家长千万不要溺爱孩子,不要自己省吃俭用而让孩子独享美食,家长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分享是正常的,愉快的,独吞是不正常的,可耻的。”

如果我们从小训练孩子养成与人分享好东西的习惯,就会让孩子彻底改掉自私的通病,而变得心胸开阔,心地善良,为今后的漫长人生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自私的孩子是不会考虑别人的,而这种恶习也必将酿就人生的苦酒。我们必须教育孩子,要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体谅他人的难处,以自己热情的关心和帮助,使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开开心心,快快乐乐。

为他人着想,就比“与大家分享好东西”的习惯更进一步,是分享的好习惯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是绝对做不到这一点的,把自己看得过重,就会对别人的甘苦不屑一顾,熟视无睹,甚至连父母的身体不适都不在意,家长们要时刻牢记教育孩子为他人着想。父母有了难处,孩子要懂得体谅,父母身体不适,孩子要给予照顾。推而广之,在学校里同学遇到困难时,孩子要伸手相助,在街道上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孩子要给予真诚的帮助。

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心中有他人的教育,需要家长、老师常抓不懈。对孩子不能宠着护着,要把大人的境况向孩子讲清楚,让孩子知道体谅大人是一种美德,对别人进行关心和帮助,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对父母的关心做起,让孩子学会体贴别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善善相报的观念理应融入孩子的心灵。

古人有诗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假如孩子连自己最为亲近的父母都不知道体贴、心疼的话,又怎么能学会为他人着想呢?

家长要教育孩子心疼父母,老师要教育孩子为别人着想,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克服只顾自己的恶习,在与他人相处的每一件小事上、每一个微不足道的言行中,都把别人的难处、别人的感受、别人的利益考虑在前,做出让别人能够接受、能够宽慰、能够开心的事情来。

具有了为他人着想的良好品格,孩子在走上社会之后就能非常顺利地营造出和谐的人际环境,让自己在人生舞台上大显身手。

现代社会是一个广泛合作的社会,离开了与别人的精诚合作,任何人都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我们常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永恒的利益。”为了永恒的利益,我们要与别人进行广泛的合作,也许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许是以前从未谋面的陌生人,也许是让自己讨厌、甚至是仇恨的人。

学会与别人合作,已成为摆在现代人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凡是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的人,无不在社会生活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我们的孩子要想在未来的生活中取得成功,就必须从小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

可惜的是,现在的孩子在这方面做得实在不能令人满意。娇惯成性的孩子自以为是,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目空一切,说一不二,只强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办,却从来不会以平等的姿态,心平气和地和别人交谈、协商,共同把一件事情完成好。

形成这种恶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长的溺爱和娇惯,又有家长、身边生活的大人“窝里斗”式的言传身教,还有学校教育对这方面的严重忽视。著名相声演员马季等人曾合说过一个群口相声,叫作《五官争功》,说的是眼、鼻、口、耳这些器官各自认为自己异常重要,理应摆在脸上的最显要的部位,结果脸就不成其为脸了,人也无法生存了。这个相声向我们揭示出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孩子来自于各个不同的家庭,猛然集中到一个集体中,是免不了磕磕绊绊,发生一些不愉快的。在各自不同的环境中滋养出的一些毛病就使孩子如同一只只刺猬,肯定会互相刺得尖叫几声。家长、老师在这时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磨掉孩子身上那些不应有的尖刺,让孩子学会与别人友好地相处,在共同的生活、学习中团结合作,播种自己美好的希望。

要告诉孩子,在合作的过程中要有宽容的精神。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待别人对自己不经意间的冒犯,要给予宽容地一笑,而自己则时时处处严格要求,不可因为自己的言行不当而造成合作中的不愉快。

不过,必须要让孩子知道的是,对人宽容并不意味着无原则地忍让,低三下四,俯首贴耳。在合作的过程中,孩子必须积极主动,以自己的智慧与心血,使合作更有成效。

既坚持原则又宽容待人,在愉快的合作中孩子的心理才会变得成熟,人格才会变得完善。克服了利己观念,抛弃了自私自利的庸俗思想,孩子学会了如何做人,学会了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共同完成卓有成效的工作。这是孩子成为社会人的关键所在。

当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发生一些纠纷、产生一些烦恼,肯定是免不了的,孩子只有在这些挑战面前,善于应对,才能掌握为人处事的基本方法。这有赖于家长、老师的指导,也有赖于孩子的进一步摸索。

与人合作将贯穿一个人生活、工作的始终,孩子具有了合作精神,掌握了与人合作的原则与方法,将受益终生,在人生的长途中无往而不胜。

狼言狼语

帮助别人就等于帮助自己。从小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在别人有困难时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拓宽自己的人生之路。

6. 培养积极乐观的个性

狼也会失败,甚至经常失败,但所有的狼都是铁婆硬汉,他们决不会有软弱退缩的时候,它们始终双目炯炯,精神抖擞,展现出它们积极乐观的个性。

狼的这种个性是从小培养出来的。我们人类教育子女也应该这样,要从小开始培养,从细枝末节做起,一点一滴渗透。

父母的期望和教育的目标都在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具备较高的素质,而衡量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素质如何的一个主要标志就是个性。个性是指一个人在态度和行为方面比较稳定的、经常起主导作用的心理特征,它贯穿于人的全部生活,尤其影响着人的精神生活和行为特征。因而,培养孩子具有积极的自我意识和心理态度的核心问题,就是要重视和培养孩子的个性。

无数成功人士的先例说明,正面的个性在一个人的生涯中极具重要意义。凭着高贵的个性,优秀的品格,可以使人获得成就,赢得名誉。

贝多芬拉小提琴的时候,技术并不高明。他宁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师说他绝不是个当作曲家的料。可是,正是这个贝多芬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乐圣”。

发表《进化论》的达尔文当年决定放弃医学时,遭到父亲的斥责: “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狗捉耗子的。”另外,达尔文在启传上透露:“小时候,所有的老师和长辈都认为我资质平庸,缺乏理解力和想象力,我与聪明是沾不上边的。”

富兰克林出身寒微。因为家境贫穷,他只读了两年书便在家帮父亲干活,12岁到印刷厂当学徒,长年一边做工、一边自学。后来他成为文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参与起草了举世闻名的《独立宣言》,美国宪法就是他领导50多位专家制定的。

爱迪生只念了3个月的小学,每次考试都是全班倒数第一,而且总爱给老师提些怪问题。老师认为他生性愚钝,又调皮捣蛋,是个骚扰型的坏孩子,便把他开除。12岁时,他一边卖报纸卖糖果,一边搞他的科学试验,以后又当过报务员。他曾多次被供职的公司辞退,因为人家认为他“异想天开”、“存心捣乱”。

他完全靠着自学和不断研究试验,走向科学的殿堂,其发明创造高达1100多项。

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认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合群,满脑袋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曾遭到退学的命运,在申请瑞士联邦技术学院时也被拒绝。

后来,爱因斯坦创造了对现代科学思想具有革命性巨大影响的相对论。他的老师和同学都对此迷惑不解,这个所谓的“笨蛋”和“懒狗”怎么会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

爱因斯坦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并且,他曾针对人的教育与发展问题,尖锐地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人生价值有所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只能像一条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见解真是卓越不凡,至今仍有振聋发聩、指点迷津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日本的有关专家对成千上万成就卓著的人调查研究,也发现了与爱因斯坦成功的奥秘相同的基本因素:自信,主动,喜欢不受束缚的独立思考,具有寻根究底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乐于求实创新,敢于竞争和冒险。情绪稳定,能控制自己,工作起来专注而快速,能仔细地观察事物、查询问题,能坦率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喜欢和别人交流等等。

显然,这些特点都属于心理态度积极而开放,而不是智力超常、分数拔尖。而且,心态的决定作用还包括了积极心态对智能开发、事业成功有五大促进作用:动力作用、选择作用、交流作用、定型作用和补偿作用。所以,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往往依赖于心态的积极和性格的伟大。在教育中,培养心态、塑造性格比灌输满脑子知识、考试能考高分有用得多,也高明得多!

如果家长嫌孩子做事慢,或做不好,嫌他“帮倒忙”,因而给予过多的限制,或过多地包办代替,百般照顾,就会使孩子开始出现的勤快变成懒惰的开端。

如果小孩子走路蹒跚笨拙,可是见缝就钻,见高就登,凡是能接触到的物体,他都要用手摸摸,动动,玩玩,甚至用鼻子闻闻,拿到嘴上啃啃,尝尝。这本是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原始表现,但许多家长却一味地要求孩子“老实巴交”、“规规矩矩”,似乎只有“老实听话”,才是稳重、懂事而又保险的。

凡此种种,习以为常,但孩子的个性品质就是在这些细枝末节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的。

个性如何,主要是由于所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当然,在孩子的个性形成的过程中,其初步的自我意识也会起作用,但其初步的自我意识归根结底仍然是由于所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造成的。所以,人的个性绝非天生,而只能是后天形成的。即使是先天遗传因素完全相同的双胞胎兄弟或姐妹,长大后也会有性格的不同,甚至是很大的区别。

如美国的有关专家学者曾对一对孪生的女大学生进行了4年的观察:她们的外貌非常相似,在同一个小学、中学、大学读书,但在个性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姐姐”比“妹妹”善谈吐,好交际,也比较果断、勇敢和主动。在谈话中回答问题时,总是姐姐开始答,妹妹则只表示肯定或补充回答。姐妹俩在个性上形成的差异,原因之一是她们的祖母从最初就在她们中间认定一个是姐姐,是负责人,从她首先执行长辈委派的任务。于是就使姐姐较早地形成了独立、主动、善交际、果断的特点。而妹妹则养成了追随姐姐,倾听姐姐意见的习惯。

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比如内向型的性格表现为好静,善于思考,情绪较稳定;而外向型性格则活泼开朗,能言善辩,容易激动……但这只是粗略的比较,实际上是同中有异,各有长短,是很难划分为几种类型的,而且也不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成不变的。对于成年人来说,主要在于自我塑造;而对孩子来说,主要在于教育和环境的影响。然而,话又说回来,“本性难移”这句话自有它的道理,因为性格是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应的自我表现与行为的方式,这种特征已经成为习惯成自然的潜意识,所以改变起来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具有打基础的重要作用。

狼言狼语

培养孩子具有积极的自我意识和心理态度的核心问题,就是要重视和培养孩子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