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每一个人都有自尊,每一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因此,与人进行沟通交流,必须把别人放在心上,处处以尊重为先,把别人的自尊放在第一位,做到善解人意,保全和维护别人的面子,这样你就能够获取别人的认同,你的意见也会被别人所接受,你的人生之路就会越走越广。
从心里对人敬重
要想多结交一些朋友,就必须对他人产生有效的影响力。最有把握的一个方法,就是设法让对方明白,你从心里对他敬重。
不懂敬重而伤害别人的自尊,无疑是人际纠纷和矛盾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威尔逊总统最后之所以在事业上遭到惨重的失败,就被归因于犯下了两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从而无可挽回地挫伤了支持者们的自尊心,使他们倒向了自己的对立面。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休战条约在威尔逊总统的主持下签署了,他也因此成为世界瞩目的伟大领袖。国内的共和党和民主党一致支持和拥护他,而国际上,他倡议下的国际联盟正在积极地筹备,美国在其中扮演领导角色似乎只是个时间问题。
然而,就在休战条约签署前几日,威尔逊犯下了第一个大错:个人声望急剧膨胀的他,头脑发热,准备滥用民众的信任。他签发了一封愚蠢的信,要求在议会席位的选举中,选民只能投民主党议员的票。这极大地打击了那些忠诚地拥护他的共和党人,也给了想要攻击他的人以口实。结果,他的这道命令反而使共和党在上议院中获得了多数席位。紧接着,威尔逊又犯下了第二个致命的错误:他不听从朋友的劝告,在战后和平委员会里没有安排哪怕是一个上议院的议员,以及有号召力的共和党人。
威尔逊的做法,不仅激怒了统治上议院的共和党,连许多上议院里的民主党议员都开始反对他了。要知道,上议院有着非常大的权限,威尔逊希望通过的条约必须经过上议院的批准才能生效。威尔逊差不多是自己点燃了一把使自己崩溃的烈火。当威尔逊得意洋洋地从巴黎和会回来的时候,暴怒的敌人早已在那里恭候他了。他组织的国际联盟被否决,美国宣布退出国联;他主持签署的《凡尔赛和约》同样惨遭否决。
转瞬之间,威尔逊苦心经营的事业毁于一旦,而他的事业,竟完全毁在自己所制造出来的敌人手中。威尔逊犯下了任何一个领袖人物都应当避免的致命错误:那就是伤害别人的自尊心。
威尔逊的失败说明他不是一位称职的领袖。伟大的领袖人物之所以能够拥有巨大的权力,使千百万人都成为他忠心的效命者,大都是因为他能够使别人感觉到他们自身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伤害了朋友们的“自尊心”,足以使朋友反目成仇。那么,如果满足了对方的“自尊心”,又会怎么样呢?布吉斯说过这样一件关于美国总统麦金利的趣事。在美国与西班牙的战争爆发之前,他在华盛顿的宾夕法尼亚街上碰到了一位著名的国会议员。那位议员刚从白宫出来,迈着大步,帽子稍微向左边斜了一点,很欢快地挥着手杖,脸上带着温和的微笑。布吉斯上前向他打了个招呼:“今天你似乎很高兴。”议员神采飞扬地说:“不错,朋友,确实如此。我刚才在白宫里见到总统了。他用手臂勾着我的肩膀对我说道:‘老兄,这次要打胜仗,全得靠你的帮忙了。’你看,他还要仰仗我呢!不错,我从前曾经在许多事情上反对过他,但是现在,我要拥护他了。”
布吉斯说:“和他聊了几句后我们就分手了。我心里对麦金利总统结交朋友的本领真是无比佩服。我知道总统同样还‘仰仗’着别人,也取得了同样的效果,这使得大家一起帮助他获得了很多的胜利。”
确实,很少有人能比麦金利总统更懂得如何去获得别人的友谊与合作了。下面是敬重或尊重他人的方法:
(1)诚恳地请教他人,无疑是对他们最好的恭维
应该注意到,当你请一个人贡献他们的意见的时候,这个人一定会很容易对你产生好感:这就是使别人感觉到自己具有重要性的最简单的方法。我们不需要像政治家那样,不厌其烦地将这种礼仪不断地表示给我们所希望合作的人,日常生活中,就对方感兴趣的问题向他请教,并与之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就能很容易地获得他人的好感了。
当实业界大亨法夸尔还是个刚刚从乡下来的名不见经传的青年的时候,他就是应用了这种策略,获得了与当时纽约最有势力的人物见面的机会。
首先,法夸尔想方设法进入了雅各布·阿斯特的办公室。对这位鼎鼎有名的人物,他只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想请教您一下,如何才能成为像您一样的百万富翁呢?”
这句话听起来似乎不着边际,但体现的是法夸尔对人性敏锐的洞察力,他明白,什么样的话能体现“敬重”。果然,阿斯特听了此话之后,又诧异又高兴,不仅耐心地和他聊了起来,还把他介绍给当时许多的著名人物,如菲什、斯图尔特、贝内特等。靠着这种洞察力,法夸尔最终也成为了百万富翁俱乐部中的一员。
很多有才干的人都会采取类似法夸尔的策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们会就一些问题很诚恳地向别人请教,询问他们的意见,夸奖他们的才智,使他们真正感觉到受到了恭维。
“即使是一个外行,当他来向你提出一个建议的时候,哪怕这是一个很不中用的建议,也得鼓励他几句。”这是约翰·沃纳梅克关于对待职员的著名格言中的一条。在确保他手下职员的忠诚和热心方面,这确实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那些聪明的人,都会想办法让别人觉得他很愿意听取他们的意见,并按照他们的意见来行事。只要有可能,他们更愿意使自己的计划看起来似乎就是别人提出来的,而丝毫不会表示这些意见其实就是他自己的。
(2)向他人表达诚挚的欢迎
还有一个比上述策略更为简单的,能让别人的自尊心得到满足的方法,然而,它却常常被我们忽略,那就是向别人表示诚挚的欢迎。
生活中,对于那些见到我们就会表现出发自内心高兴的情感的人,我们该对他感到多么亲切啊!反之,如果对方以一种淡漠、随便的态度来招呼我们,又怎能不令我们感到失望、无趣!然而就是我们自己,在和别人相遇时,不也常常会忽略向别人表达出我们的喜悦之情吗?
早在伏克兰的事业刚刚开始时,他就发现了这种策略的神奇效果。当他还是一个年轻的车床工时,他在一次纠纷中败诉,法庭裁决他必须偿还四万美元的债务。当他沮丧地离开时,一个名叫希林的犹太衣料商主动找到他,提出为他偿付这笔为数不小的债务。喜出望外的伏克兰自然答应了,但他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个人与他的关系仅仅只是认识而已。于是,伏克兰便问他肯帮助自己的原因。希林的理由很简单,他说,这只不过因为伏克兰是整个城里,在街上愿意主动与他很亲热地打招呼的几个人中的一个。
无论我们用什么方法去让人家感到他自己的重要性,根本的道理其实都是一样的:表示我们对他们的在意,对他们的事情真正感兴趣。
其实很多时候,一些更为简单的、非常自然的小举动,比如一个诚挚的招呼、一次会心的微笑,或者只是使人家知道你信任、欣赏他们,就足以使他们的好感完全倾向于自己。
良言一句三冬暖
人都是有自尊的,渴望获得他人的尊重。
林肯有次批评他的女秘书:“你这件衣服很漂亮,你真是一个迷人的小姐。只是我希望你打印文件时注意一下标点符号,让你打的文件像你一样可爱。”女秘书对这次批评印象非常深刻,从此打印文件很少出错。
林肯身为美国总统,可算是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之一了,说话如此委婉、客气,是他好修养、好气度的体现。假如他换一种盛气凌人的口吻呵斥:“你怎么工作的。连标点符号都搞不清楚,亏你还是大学生呢。”只能让对方反感,反而达不到纠正对方错误的目的。
说话是一门艺术,这毋庸置疑。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很多人说的话,立足点和出发点本来是不错的,但由于说话时不尊重对方,因而导致无谓的误解和争端。
在社会阶层或在一个团队中,只有收入高低、分工不同的区别,但绝对没有人格的贵贱之分。扪心自问,我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吗?同样,这也正是别人都需要的。聪明的人就要先理解和尊重别人。
俗话说,人的心灵就像花朵:开放时会承受柔润的露珠;闭合时会抵御狂风暴雨。假如我们在规劝别人,实际上就是让他的心灵开放。但是,被规劝的人往往用闭合来抵御我们的语言,因为他并不知道我们送的是雨露,而知道怎样保护他的自尊心。所以,要想不损伤他的自尊心,尊重别人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一般来讲,我们规劝别人很容易使自己站在比别人高的位置上。而本质上,也确实比别人高,因为你自己觉得比别人的观点正确,这才能劝人;如果觉得比别人低,那就表明你观点不正确,或者对自己的观点不自信,那还去劝什么人呢?因此,劝人的人实际上的位置应该是高的,但这种高,在劝人时是不能表现出来的,只能摆在和被劝人平等的位置上,这不是虚伪,而是方法上的需要。只有当被劝人觉得你尊重他了,设身处地地在为他着想,他才能认真考虑你说的话,才能把心扉打开,才有可能达到劝说的目的。
要善于理解他人
我们必须在心中架起一座“理解之桥”,一座人与人之间互相体谅、互相沟通之桥,因为,宽容和理解是一个人的高尚情操。
A先生和B先生一同上班。A先生掏出10美元要买一份报纸,谁知道报亭老板说:“不要想买份报纸,就让我给你换零钱。”
A先生自然是满腹不高兴,因为他已经碰到好几次这样的情况了,于是喋喋不休地诉说报亭老板不近人情。
同行的B先生见到这种情况说:“把10美元给我,看我的。”
A先生将信将疑地把10美元给了B先生,B先生对报亭老板说:“我是来纽约办事的外地人,我想看看今天的《纽约时报》,但我没有更小的面额了,最小的也是10美元,我知道你现在很忙,可能没时间给我换零钱。”
“你先拿去吧,我确实没时间给你换这么大面值的钱,你也看到了,早上的这时候总是很忙,你下次经过这边的时候再给我吧。祝您在纽约玩得愉快!”
于是B先生得到了A先生得不到的报纸,还没花钱。
大家也都看到了,实话说碰到这种情形我也会觉得这个老板有问题,怎么这么做生意的,不卖就算了,还这么粗鲁。但B先生不一样,他用他的理解,设身处地地为店老板着想,最终达到目的,可以说是用他的理解表达了他的需求,也是他的理解,才让老板满足了他的需求。
在现实中有各式各样的桥,小溪流上有小巧玲珑的石板桥,河道上有横跨两岸的大桥,城市里有宏伟壮观的立交桥……除此之外,还有象征性的桥,这就是“理解之桥”。
理解之桥,就是沟通人与人心灵的桥,是化解人与人之间的许许多多隔阂、误解、矛盾甚至仇恨的桥。有了这座桥,人们就会生活在崇德崇义、和睦相处的美好世界里。假如没有理解之桥,那么,人世间将会出现许多遗憾和不幸。
当人的情绪不好时,因缺乏理智,往往容易误解别人,给他人以心理上的伤害。这样,就很容易发生矛盾冲突,造成严重的后果。有这样一个故事:小明把带去交学费的钱丢了,却误会同桌偷了他的钱,把同桌气得暴跳如雷,想狠狠地揍他一顿。可是同桌转念一想,这样做会伤害同学之间的感情,于是,他心平气和地向小明解释,并帮他找回了丢失的钱,使小明十分感动,连连向同桌道歉。试想,假如当时同桌没能克制自己,理解小明着急的心情,而是采用极端的手段,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两人的矛盾也不可能得到化解。
对能相互理解的人,也许理解容易些,但若不是这样,要做到理解就很难。人人都渴望被人理解,而做到理解别人总是比较难,总想应该别人先理解我的。殊不知,如果人人这样,就会觉得别人都是不可理喻的,就会变得人人都以自我为中心。
理解是什么?理解是关心;理解是关爱;理解是互相帮助;理解是太阳,它可以照亮你,照亮我;理解是火焰,它可以燃烧自己,燃烧整个世界!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都有自己的看法,要明白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含义,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也不要轻易地被别人左右,不是有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吗?多理解别人,多了解自己,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快乐的人。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是这样,既简单又复杂,关键是你决定如何交流。你在渴望别人理解你的时候,别人也在渴望着你去理解他。理解是跨越彼此的桥梁,理解是真诚的,理解是相互的,人们在交往中有了相互理解,感情才会长久,如果我们都能理解他人,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丽!
善于表达自己的虚心
古人讲“满招损,谦受益”。谦虚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涵养的外化。古往今来,人们给予它以崇高的赞美。
谦虚之所以受到尊崇,就因为它是做人的美德及事业成功的法宝,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谦虚也并非想做就能做到,有的人得到领导的表扬、同事的夸奖,内心里着实想谦虚一番,却寻找不到适当的表达方法。要么手足无措,面红耳赤,支支吾吾,要么说一些“归功于集体、归功于人民”的套话听起来让人觉得虚假。
那么,在社交场合,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氛围,如何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谦虚,才能给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呢?
转移对象。如果表扬或赞美使你感到在众人面前窘迫的话,你不妨想办法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使自己巧妙地“脱身”,把表扬或赞美的对象“嫁接”到别人的身上,但要有所依据,不然也会显得空和假。
妙设喻体。直言谦虚,固然可取,但弄不好会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特别是两个人之间,如果仅仅说“你比我强多了”这类话,容易有嘲讽之嫌。遇到这种情形,你不妨用一个比喻方式,巧妙地表达自己的谦虚。
自轻成绩。任何称赞和夸奖,都不可能毫无缘由,或者因为某件事,或者因为某方面的成绩。这时你不妨像绘画一样,轻描淡写地勾勒一笔,却在淡泊之中见神奇。
相对肯定。面对别人的称赞,如果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不但起不到谦虚的作用,反倒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正如俗话所说:“过分的谦虚等于骄傲。”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所以,谦虚要掌握一定的分寸。
征求批评。面对人们的赞美,诚恳地征求大家的批评,这是表现你谦虚精神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但要注意适当适度,不然虚心也就变成了虚假。
我们在社交生活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交际对象,去不断创造自我,虚心学习。
只要虚心而诚挚,努力追求谦虚的品格,在谈话时保持平和坦诚的态度,尊重对方,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受人敬重的人,说话的分量也会相应增大。
充分考虑对方的立场
要让谈话成为融洽双方感情的润滑剂,不要成为伤害双方的双刃剑。
语言可以沟通人们之间的想法,也能伤害对方的自尊心,说话的一方往往觉得无所谓,但是,往往因自己用词不当刺伤了对方的自尊心,进而使双方关系恶化。上述情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
说话的一方虽无恶意,但对方却有受侮辱、被讽刺和被取笑的感觉,这主要是因为说话的一方在说话时欠考虑,没有注意到措辞,上述情况对于推销人员来说尤其重要。当对方说话之前,一定要自始至终做好应对的准备:“我要怎么说才能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呢?”例如:
您到一家商店访问,当时这家商店没有顾客上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开玩笑说:“哎呀。怎么安静得好像是要倒闭似的。”或是:“这里闹过鬼了吧。怎么一个活人也看不见?”虽说是开玩笑,但对方听起来就会很不舒服,言下之意是您要他的店早点关门,那人家怎么喜欢你呢?
这时候,您最好说:“难得有空呀。我看下午顾客就会很多吧,到时候有您忙的!”如果是上午去,然后一边说一边看看对方的反应如何。
不仅对客户、对顾客、对不熟悉的人要如此,即使对朋友说话也要注意,譬如觉得对方脸色不好就说:“怎么看起来像个死人。”
如果对方身体没有毛病,精神也很好,一听这话就会感到不舒服,尽管是关心他及出于善意,但效果却恰恰相反,对方心里也许会琢磨:“这家伙真不是东西,想盼我早死啊。”
在这种场合你可以先说:“您好吗?近来身体怎么样?”
对方如果不回答说“很好,托您的福”,而是说“最近身体不大舒服”时,你可以说:“要好好保重……”
这才是会体谅人的说法。所以必须学会考虑对方的处境,不要有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信口开河的坏习惯。
保护好别人的面子
人与人相处方式很多,聪明人不会把事情做绝,都会给对方留有余地,给对方保留面子。
不给别人台阶下、得理不饶人,不留情面,如此种种,估计谁都不会对这样的人有好感。人人都爱惜自己的面子,“面子”是人际交往的“雷区”,不能去碰,否则,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著名诗人陆游曾给他的好朋友辛弃疾写过一首送行诗,结尾两句是这样的:“深仇积愤在逆胡,不用追思霸亭夜。”这两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希望辛弃疾能胸怀宽广,不要去计较个人之间的恩怨,为国家效力。其中“不用追思霸亭夜”一句里涉及一个典故,说的是汉朝李广当年的小气行为。李广有一段时期被罢官闲居在家,闲来无事就经常在晚上与人到乡间饮酒。有一次,喝酒过后,夜里回家时经过守护霸陵的亭驿,被守霸陵的官员呵止,不让通过。本来这件事是可以网开一面的,但事有凑巧,守霸陵的官员偏偏在那天喝醉了,非要按章办事,还对李广出言不逊:“在任的将军尚不能犯夜行路,何况是你还是个被罢了官的!”于是,便勒令李广停宿在驿亭中。李广从此对此人怀恨在心。
后来,匈奴又来侵犯中原边境,李广又被重用,带军反击匈奴。掌了权的李广仍然对当时不给自己留情面的官员耿耿于怀,于是找了个机会把他给杀了。这种公报私仇的举动固然表明了李广气量狭隘,但是从那位被害官员的角度来说,他正是犯了“不给人面子”的大忌讳。如果他能够了解到面子对一个人的重要性的话,相信他不至于沦落到被杀的地步。
由此可见,保留他人的面子,这是何等重要的问题!然而,很遗憾的是,我们却很少会考虑到这个问题,在与人相处时,我们只图一时的痛快,为了表明自己的“骁勇善战”,将对方奚落得体无完肤,而毫不考虑对方的面子。其实,凡事只要多考虑几分钟,讲几句关心他人的话,为他人设身处地想一下,就可以避免许多不愉快。
《圣经》中有句话:“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真正有远见的人会在与人交往中为自己积累“人缘”,同时也会给对方留有相当大的回旋余地。给别人留面子,其实就是给自己挣面子。言谈交往中少用一些负面色彩太强烈的语言,而适当多用一些“也许”“试试看”这些感情色彩不强烈的中性词,以便自己给自己留余地。
小丁和杨子几天前还是很要好的朋友,可现在的关系却非常紧张,到了决裂的边缘。但是谁也想不到的是,这两个曾经形影相随的好哥们儿之所以走到这一步,起因仅仅是因为一枚纽扣而已!杨子上个星期买了一套非常满意的西服,穿了不到两天就丢了一枚关键部位的纽扣。一日,他无意间发现挂在洗手间里的一位清洁工的工作服上的扣子,和自己丢了的几乎一模一样,遂乘人不备悄悄地扯下了一粒,打算缝到自己的衣服上,还得意地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小丁。没想到第二天,同事们都知道了杨子的这个笑料,因为小丁在大庭广众之下拿这件事跟杨子开玩笑,所有在场的同事都笑作一团,而杨子也终因丢了面子而恼羞成怒,也大揭小丁的许多“老底”,于是,两人越闹越僵,以致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人人都有自尊心和虚荣感,保护好别人的面子,就会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好感,而不给别人留面子,说话刻薄的人会因此而失去了朋友,甚至闹得双方当面撕破脸皮,导致一些本不该出现的问题。
给他人一个台阶下
我们每个人都是个性很强的独立体,给别人一个台阶下,这是一朵无形的玫瑰,但却同样能留下芬芳。
生活中很容易遇到一些难缠的事,我们在寻求摆脱时,应该学会多为对方考虑,这样既给人方便,又巧妙表达自己的意见,给双方都保留圆融的余地。当你很尊重别人的时候,人家还你以同样的尊重。
一位丈夫请妻子到餐馆吃生日餐,有道菜是“蚂蚁上树”。可端来的菜盘里只有粉丝不见肉末。妻子故作不知。问服务小姐:“服务员,这道菜叫什么?”服务小姐仔细一看。不好意思地回答:“蚂蚁上树。”“怪了,怎么只见树不见蚂蚁?”妻子有些得理不饶人。面对一声高过一声的质问,服务小姐十分窘迫。丈夫见状,马上接过话来:“老婆,大概蚂蚁太累了,还没爬上来。服务员,麻烦你给老板说一声,赶紧给我们换一盘爬得快的蚂蚁。要知道时间就是生命呀。”服务小姐如释重负,赶紧为他们换了一盘名副其实的“蚂蚁上树”。这位丈夫真是善解人意,他的话幽默风趣而又大度,既缓解了紧张的气氛,又让双方都找到了体面下台的契机。妻子听了他的话,会心地展颜一笑;服务小姐呢,则带着感激的心情,想办法补偿过失。这样机智处理问题的人,才是睿智成熟的交际高手。
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虚荣心,都会注意自己社交形象的塑造。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如果让人下不了台,他会对你产生比平时更为强烈的反感。同样,因为你为他提供了“台阶”,使他保住了面子、维护了自尊,他会对你更为感激,产生更强烈的好感。你给了别人尊重,就会获得加倍的收获。
让人下不了台的事大多发生在人们料想不到的时候,但是,只要能及时转换角度,巧说妙解,不但能给自己找个台阶,甚至能给生活增添某种乐趣。有一对夫妻因小事争执不下,在家吵闹不休。正当妻子向丈夫做狮吼状时,有一对朋友来访,丈夫尴尬得无地自容。好在妻子也顾及丈夫的面子,看朋友到来连忙改变口气。但对丈夫来说,终究一时无法从窘境中摆脱。朋友见状,笑着说:“听你俩交流还挺热烈,我来的可真不是时候啊!”此话一出,其妻先红了脸,无语离去。其丈夫马上调侃地对朋友说:“打是亲、骂是爱,我们刚才是在打情骂俏呢!别看她刚才那么凶,其实正表示她对我的关心,不信你问她。”这时,他妻子从里屋出来也与朋友打哈哈,争吵便化为云烟。
一位顾客去西装店退西装。售货员发现西装有洗过的痕迹,但她没有揭穿,而是给顾客寻求了一条免于难堪的退路。她说:“可能您家人不小心搞错了,把这西装送去洗了。我也有类似的情况,有一次,我外出时洗衣店的人来了,我丈夫稀里糊涂地把一大堆衣服让人抱走了。和您一样,不是吗?您看,您的衣服上面有洗过的痕迹。”顾客听了无话可说,大概心里倒有些感激这位售货员。
这位售货员的心是善良的,因为她懂得给人一个台阶。在生活中,谁都可能有错误和失误,谁也有可能陷入尴尬的境地。因而,在指出别人错误的时候给人搭一个台阶,是为人处世时与人为善的重要表现之一。
给人一个台阶,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良好修养。只有襟怀坦**、关心他人的人,才会时刻牢记给人一个台阶。在受到伤害时,许多人都会与对方针锋相对地吵闹一番,这样只会两败俱伤。
把别人自尊放在第一位
别人也许真的错了,但他们自己并不这么认为。或者,他虽然明知错了,也希望得到足够的尊重。所以,别去指责他们,因为那是愚人的做法。尝试着去理解他们,只有真正智慧、宽容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一个人犯错误,往往不是因为他不知道是在犯错误,而是因为他想犯错误。宣传教育对于想犯错误的人基本无效。防止犯错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让人不敢犯错,一种是让人不想犯错。前者是强制手段,见效快而难服人心;后者是沟通艺术,见效较慢而作用力持久。要想让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真正负责,依赖于他的自尊和良知的觉醒。那么,首先要设法帮他保住面子,以免他自暴自弃。
有一种人,脾气粗野狂暴,不管什么事都能搞得像滔天大罪那样不可饶恕。他们这样做并不是出于一时的狂怒,而是源于他们自己的禀性。他们谴责每一个人,要么为这个人做过的某件事,要么为他将做的某件事。这暴露出一种比残忍还要可恶的性情,这种性情才真是糟糕透顶。他们是如此夸张地非难别人以至于他们能把别人原本是芝麻大小的一个问题渲染得像西瓜那样大,并借此将其全盘否定。他们是不通人情的工头,能把天堂糟践成牢房。盛怒之下,他们把一切都推到极端。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别人丢了面子,而他得到了怨恨。
有智慧的人绝不如此处理问题,他把别人的自尊放在第一位,然后才设法将事情导向好的方面。
当一个人犯了错误时,往往能找到上百个理由为自己辩护,其中一个最常用的理由是:“换了是你,不见得比我做得更好。”当一个人心里有了这种想法,你说得再多,他也不会心悦诚服。这时候,最有效的说服是言传身教,把你要求他做好的事做给他看。
日本大企业家、三洋公司创始人井植薰,喜欢遵守规则又敬业的员工。而他本人也绝对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且勤奋敬业,决不因为自己是老板而打半分折扣。比如,他每天早上7点,准时到达公司,准确率比闹钟还高,而且几十年如一日,若非出差,绝无误差。他本人如此律己,所以他公司几乎没有一个不勤奋敬业而遵守规章的员工。
比尔·盖茨欣赏聪明而干劲十足的员工,但他没有每天安逸地躺在**,逼员工加班加点干活。在创业的最初十几年,他跟普通员工一样,每天工作16个小时,累了就往地板上一躺,睡上一觉,睡醒了爬起来接着干。
一个人能做到他提倡的事,比他唠唠叨叨说一万遍更有说服力。
有的人并无意伤人面子,只是说话时表达不当,造成了实际伤害的效果。
比如,有些领导提倡“在总结成绩的基础上找差距”这种批评方式,目的就是为了照顾下属的面子,效果却不见得好。
比如,老板对一个业绩不佳的员工说:“我对你的工作表现非常满意,但是如果你能在工作方法上注意一点,业绩肯定会提高。”
员工开始会觉得受到了鼓励,直到他听到“但是”两个字。他很可能因此而对最初的表扬产生怀疑,对他来说,这个表扬也许只是后面批评的引子而已,可信性遭到质疑。
如果老板这样说:“我对你的工作表现很满意,而且你的进步也很明显,说明你在这方面有潜质。如果在工作方法上做一些改进,我相信你的进步会更快。”
这样员工便不会感到批评的暗示,同时也能够受到鼓励,并尽力做得像老板期待的那样好。
有的人把自己的面子看得贵如金,却把别人的面子看得贱如纸。他们为了自显高明,无视他人尊严,甚至将对方逼到非反抗不可的地步。其结果,也不过自取其辱罢了。
素来以傲慢无礼、举止粗鲁而闻名于世的赫鲁晓夫就曾尝到过伤人面子的苦头。1957年,美苏首脑举行会谈,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应邀出访苏联。在此之前,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关于被奴役国家的决议》。这一决议受到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的激烈抨击,本来他可以采取其他比较得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但赫鲁晓夫却选择了一个既有失身份,又伤人尊严的方式。在美苏首脑会谈中,他指着尼克松吼叫着:“这项决议很臭,臭得像马刚拉的屎!没有什么东西比那玩意儿更臭了!”
在这种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尊严的场合,尼克松当然也不会示弱,他知道赫鲁晓夫年轻时曾当过猪倌,就慢条斯理、一字一句地说:“恐怕主席先生说错了,还有一样东西比马粪更臭,那就是猪粪。”
赫鲁晓夫不禁一时语塞,尽管他是一个很有自制力的领导人,也不免羞得满脸通红。
在人际交往中,只要维持住双方的面子,则一切争端都有回旋余地;一旦撕破面皮,就极可能转入火星四溅、双方都无力控制的局面。为了自己的面子,不给别人留余地,绝对是在做蠢事。
此外,在人际交往中,由于知识缺陷,每一个人都会说蠢话、做蠢事:由于价值观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见。看见别人说蠢话、做蠢事时,或者坚持自己的偏见时,为了保住他的面子,最好是给他一个“台阶”下,这对于维持双方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批评他人时要点到为止
批评是最容易的,因为说的都是别人的错误。批评也是最难的,因为让别人虚心接受错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生活和工作中,无论是孩子、朋友、下属还是同事,他们总会做出一些错误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免不了要批评或者规劝他们,但是如果批评的时候说的话不到位不但起不到教育和规劝的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增加他人的反感。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和掌握其中的说话技巧。
1.批评孩子要点到为止
很多父母都不愿意当面称赞孩子,恐怕会宠坏他。如果我们不是衷心称赞孩子,只是胡乱称赞一番,那么就确实有宠坏的可能。很多家长常常说:“疼孩子疼在心里,不要疼在嘴上。”这是怕造成孩子自满和骄傲的心理,以后他就不再求上进。而事实上合理的称赞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
称赞如土壤中的肥料、食物中的维他命,可以给孩子很大的鼓励,使他们雄心勃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父母给孩子的赞扬比任何人的都重要,因为父母是孩子最亲切的人,所以一言一语都发生很大的作用。称赞比责骂有效,父母们不妨慷慨地称赞自己的孩子。称赞还有另一个作用,就是告诉孩子这是达到了期望中的水准。
当然,为了纠正孩子的错误,指导孩子去做应该做的事情,有时批评孩子是必要的,只是要特别小心,在言语和态度上都要谨慎,千万不可用讽刺或嘲笑的言语,免得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难堪,使之产生自卫和反抗的心理。批评孩子的时候可以直接指出错误的地方,然后提出改正的方法,使孩子明白应该走的路和应该做的事。如果孩子付出了努力,尝试去改过,就算不能立即生效,做父母的也不必气馁,可以从旁鼓励,告诉孩子他的努力不会白费。
另外,批评孩子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时候和地点。随着长大,孩子越发注重自己的思想和自尊。所以,在大庭广众或当着亲友面批评孩子实在会让孩子太难为情了,不论出发点是如何良善,所指出的地方如何合理,在这种情形下孩子也难以接受。
2.批评朋友要点到为止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观念,对朋友赞美就好了,批评会伤害了感情。而实际上,当你觉得朋友做事不恰当的时候,对他的批评,好朋友是不会见怪的。至少他知道你是善意的。当然,对于朋友的批评还是要掌握一些技巧,才能让人家愿意接受。这就要求我们在和朋友的相处中做一个善于批评的角色。
批评要与赞美相结合。适度的批评之后,对于其优点别忘了加上几句称赞的话,才不会损坏彼此的情谊。“以理服人”是对的,但道理有时并不容易被直接接受,甚至会让对方产生反感,尽管在反感时他内心并不一定认为道理错了。
善于批评者还要争取让对方心服口服,这就需要一定的技巧了。有时批评者往往认为自己是好心,但如果话中带有了威胁,效果就难以达到,甚至会给双方关系造成不良影响。
善于批评者会让对方感到仿佛不是在批评自己,倒像自己劝说自己,就容易被对方接受。善于批评者语言中应避开“你应该”“你必须”之类的词,多用讨论的口气,避免对方的反感,在任何“强攻”都难奏效时,还不如暂停。
批评的目的是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光是理由充足不行,还要掌握对方的心理特点,对不同性格的人应使用不同的方法,因人而异。
看到朋友有缺点不指正是不真诚,而批评别人不讲究方法就真会伤害感情了,只有讲究技巧地批评才称得上真正的好朋友。
3.批评下属要点到为止
上司对于下属的批评可能挫伤下属的自尊,但是若想保证工作质量,批评仍不可避免。有一种做法错误至极:问题初始时对他视若无睹,而待某日心血**才处处责难。这种首尾不一致的做法,很难令下属心悦诚服地改过。况且,此时也多半到了忍无可忍、不得不纠正的时候,说话时难免会像连珠炮似的啰嗦没完,似乎要将满腔郁积已久的数落之词一吐而尽。
因此,只要下属做出不当之行,就该刻不容缓地对他言明“此事不当,实不该为”,这才是对他亲切的表示。另外,机巧地对他适时提出警告,也是可行的方法。
有许多上级主管,常是基于“顺便代劳”的心态,代替下属做他所应当完成之事。此种体恤下属的作风,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长久如此,下属们不仅会失去原有的感戴之心,甚至会反过来支使你。他们常会如此说:“你啊!你是否要到办公室去呀?麻烦你顺便将我把这份文件带去好吗?真谢谢你了!”他甚至还会说道:“麻烦你要去总公司之前预先通知我一声,我想麻烦你带一件东西过去,不然,让我自己跑一趟,就得多费一道程序了!”
当然,这种观点或许于公司业务推展上无大谬误,却往往会造成不良风气。有鉴于此,主管不可使下属有怠惰心态,应当用一些话语婉拒下属所托,否则,尔后必接二连三地发生这种事情,给工作造成影响。
4.批评同事要点到为止
当同事或上司犯错时,我们一般不会去干涉。为什么呢?因为你可能曾经这样做过,结果则是你做了努力却引火烧身。接受帮助者可能变得非常生气,也可能通过揭你的伤疤来回应你。于是你宁可维护这种缓和气氛的关系,再也不提这种引起对方不快的话题。
也许你仍然认为最常见的推动力就是批评,但从过去的经验中你知道,批评不是总能被很好地接受。于是你尽量去提一些“建设性的批评意见”,但是“建设性”与“破坏性”通常是没有明确分界点的,或者说我们很难把握得当。但如果你不愿意三缄其口,又不可能轻易放弃与你的同事、上司在一起工作,你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你的目的。
一是鼓励以提高他们士气,对别人的努力表示感谢或赞同。因为你的目标是影响同事对工作的看法,使他们能更努力地工作。你希望能使他们对处理复杂的任务充满自信,使他们充满热情地去迎接每天的工作,使他们能获得成绩而感到高兴。这样他们就会更努力地工作,更愿意在这个团体中,也更想做好工作。
二是帮助提高他们的技能,给他一些建议或指导,这些建议要关注于人的表现而不是评判这个人。在这里,你的目标是帮助你的同事表现得更有能力。你希望他们从实践中学到东西,以便以后干得更好。你不应强迫你的同事去做这些事情。他们应自主自己的行为,你的目标只是为他们出主意和建议,以让他们能够从中选择采纳。
如果直接的批评不妥当,那么不妨想一些婉转的办法,这样更容易达成目标。
5.批评老板要点到为止
当然,老板也有说错话的时候,因为老板毕竟也是人,不是神。至于这时你该怎么办,当然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处理模式,要看老板的脾气秉性、说错话的场合、说的错话可能造成的影响等诸方面的因素来决定你该采取的方法,当然,你在公司里的地位及与老板的关系也是你应该考虑的因素。
如果老板说错了话,而这些错话并不影响你的利益以及你所负责的工作,你都可以采取“装聋作哑”的方法,即装作没听见或没听明白。这是一种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办法,它可以让你避免一些是非,也避免让老板处于尴尬和困窘的地位。
但是如果你决定不再“装聋作哑”了,那么就有些原则必须遵守。
在批评老板之前,先要从对方的角度想想,为什么他要那样做。有时候,对方可能是有难言的苦衷,没有办法,然而又不愿向别人透露隐情。在此种情况下,就应该以关心代替批评。这样会使对方更容易接受。
每个人都喜欢听赞美的话,如果这种话是当众听到的,就会更加觉得有面子。反之,有关批评的话要私下说,这样除了能照顾到对方的面子外,对本身的形象也会产生好的影响。当众赞美,私下批评,这看起来有点像搞“两面三刀”,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样做和那种表面一套、背地一套的人,有本质上的不同。
永远别说“你错了”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仅是为了收获某些成果,也是为了收获好心情。
无论别人指责我们的错误,还是我们指责别人的错误,都对好心情没有好处。
既然如此,我们没有必要执著于对或错,不如圆滑一点,按照对事情和心情最有好处的方式来做。
四千年前,古埃及阿克图国王在一次酒宴中对他的儿子说:“圆滑一点。它可使你予求予取。”
换句话说,不要对别人的错误过于敏感,不要执著于所谓正确的意见,不要轻易刺激任何人。
如果你要使别人同意你,应当牢记的一句话就是:“尊重别人的意见,永远别说你错了。”
在人际交往中,破坏力最强的莫过于这三个字:你错了。它通常不会造成任何好的效果,只会带来一场不快、一场争吵,甚至能使朋友变成对手,使情人变成怨偶。跟别人相处的时候,我们要记住,和我们来往的不是度量不凡的超人,更不是修炼到家的圣人。和我们来往的都是感情丰富的常人,甚至是充满偏见、傲慢和虚荣的怪人。超人和圣人能够虚怀若谷地对待别人的批评,但常人不能,怪人更不能。所以,当我们想说“你错了”时,应该明白,对方十有八九不会虚怀若谷地接受。就像我们自己不会虚怀若谷地接受别人“你错了”的评价一样。
一个人说错话或做错事,总是有原因的,所以我们即使明知自己错了,也会强调客观原因,认为错得有理。
当我们犯了错误时,并非意识不到犯了错误,只是顽固地不肯承认而已。所以,当你对一个人说“你错了”时,必然撞在他固执的墙上。
比如,有一位先生,请一位室内设计师为他的居所布置一些窗帘。当账单送来时,他大吃一惊,意识到在价钱上吃了很大的亏。
过了几天,一位朋友来看他,问起那些窗帘时,说:“什么?太过分了。我看他占了你的便宜。”
这位先生却不肯承认自己做了一桩错误的交易,他辩解说:“一分钱一分货,贵有贵的价值,你不可能用便宜的价钱买到高品质又有艺术品位的东西……”
结果,他们为此事争论了一个下午,最后不欢而散。
不论我们用什么方式说“你错了”,不论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种说话的声调,一个手势,只要让他听出或看出“你错了”的意思,他就绝不会有好脸色给你!因为你直接打击了他的智慧、判断力、荣耀和自尊心。只会使他想反击,但决不会使他改变心意。即使你搬出孔子或柏拉图理论,也改变不了他的成见,因为你伤了他的感情。
永远不要这样做:你的确错了,不信我证明给你看。这等于是说:“我比你更聪明。我要告诉你一些事,使你改变看法。”
假如对方真的错了,你必须让他承认并纠正错误,也应该回避“你错了”或类似的词语。你有必要运用一些技巧,使对方察觉不到“你错了”这三个字。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必须用若无实有的方式教导别人,提醒他不知道的好像是他忘记的。”
有一位先生,花3天时间写了一篇演讲稿,他认真地撰写、修改并润色,其精心程度绝不亚于鲁迅或朱自清写一篇文章——据说鲁迅写完一篇文章后,通常要改7遍,而朱自清每天只写500字。
这位先生认为演讲稿写得十分到位,得意地读给妻子听。妻子认为这篇演讲稿写得并不出色。但她没有说:“你写得太差劲了,都是老生常谈,别人听了一定会打瞌睡的!”
她说:“如果这篇文章是投给报社的话,肯定算得上是一篇佳作。”换句话说,她在赞美的同时巧妙地表达出它并不适合演讲。丈夫听懂了其间的含义,立即撕碎了精心准备的手稿,并决定重写。
伟大的心理学家席勒说:“我们极希望获得别人的赞扬,同样地,我们也极为害怕别人的指责。”
既然如此,在我们觉得需要说“你错了”时,要用最大的耐心和最大的智慧,将“你错了”三个字重新咽回自己的肚子里。
没有多少人能够正视别人的批评,大人物不能,小人物更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