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用心倾听:让别人有充分表达机会的口才智慧(1 / 1)

口才智慧 赵飞 5744 字 1个月前

沟通首先是倾听的艺术。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欲望和渴望别人理解的需求,在你与别人沟通时,如果用心去倾听别人的讲话,让别人有充分表达的机会,自然就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赢得别人的认同。

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

如果说演讲是在付出话语的同时收获听众,那么倾听就是在付出善意的同时收获朋友。

在一项关于友情的调查中,调查的结果让调查者感到十分意外。调查结果显示,拥有最多朋友的是那些善于倾听的人,而不是能言善辩、引人注目的演说者。其实,这也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渴望表达自己。聪明的聆听者能够让说话者有充分表达的机会,自然就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

有这样一位经理,他心存好意,请刘某到小吃店去喝酒,想要劝服刘某留下来,可是却没有收到效果。因为在会谈时,喝酒的目的是要使对方的心情放松,然后再引出他心中的话。可是经理一开始就在说教,自己这么严肃,让对方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结果只能与自己所想背道而驰。

一方面,每一个人都喜欢叙述有关自己的事,都想美化自己,也都想让对方相信自己的叙述;另一方面,每一个人又想探知别人的秘密,并且都想及早转告别人。这种现象,也许可以说是人的本性。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会听话比会说话更为重要。聆听越多,你就会变得越聪明,就会被更多的人喜爱,就会拥有更好的谈话伙伴。一个好听众总能比一个擅讲者赢得更多的好感。当然,成为一名好的听众,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注视说话人。对方如果值得你聆听,便应值得你注视。其次,靠近说话者,专心致志地听,让人感觉到你不愿漏掉任何一个字。再次,要学会提问,使说话者知道你在认真地听。可以说,提问题是一种较高形式的奉承。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场面:上学的时候,如果老师在上面做完演讲,听众没有一个问题,场面是多么的尴尬。另外,记住不可打断说话者的话题。无论你多么渴望一个新的话题,也不要打断说话者的话题,直到他自己结束为止。最后,还要做到“忘我”。你始终要明白,你是个“倾听者”,不要使用诸如“我”“我的”等字眼。你这么说了,就意味着你不得不放弃聆听的机会,注意力已经从谈话者那里转移到了你这里,至少,你要开始“交谈”了。

要给别人说话的机会

倾听是一种无言的赞美。

社交中的说话,同站在教室中教课或是站在演讲台上演说有很大不同,教课和演说,只有你一个人在说话,别人不能插嘴。而社交中的说话,彼此在对等的地位,如果在这种谈话中,你一个人一直滔滔如高山瀑布,永不停止地倾泻着,那对方就没有说话的机会,完全是你说人听了。这样你肯定不会受人欢迎,甚至会被别人耻笑。

世界著名记者麦开逊说:“不肯留神去听别人说话,是不受人欢迎的第一表现。”

每一个人都有着他自己的发表欲,如几个人聚在一起讲述故事,甲一个一个地讲了好几个了,乙和丙谁不都是嘴痒痒的,也想来讲述一两个。可是,甲只管滔滔不绝地一个一个地讲下去,使乙和丙,想讲而没有机会讲。我们试想一下,乙和丙的心里一定不好受。因为他们自己没有说话的机会,专门听某甲的讲话,自然会没有精神听下去,只好站起来不欢而散了。

一个商店的售货员,拼命地称赞他的货物怎样好,而不给顾客说话的机会,就不能做成这位顾客的生意。因为顾客对你巧舌如簧、天花乱坠的说话,顶多只把你看做一个生意经,决不会因此购买。反过来,你只有给顾客有说话的余地,使他对货物有询问或批评的机会,双方形成讨论和商谈才有机会做成你的生意。

一位钢铁大王说:“倾听是我们对任何人的一种至高的恭维。”心理学家杰克·伍德说:“很少人能拒绝接受专心注意、倾听所包含的赞美。”所以说,注意倾听别人的讲话,而“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无言的赞美和恭维”。

你如果能够给别人有说话的机会,你也就给人留下了一个好印象,在接着交谈中你就更容易乘风远扬,顺利抵达自己说话的目的地。

沟通首先是倾听的艺术

倾听不是简单的听而已,是一门交流沟通的艺术。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讲,倾听是从我们听到别人讲话声音开始的,但倾听与听有什么区别呢?一般学者认为,“听”是人体感觉器官接收到的声音;或者换句话说,“听”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声音的生理反应。只要耳朵听到别人谈话,我们就在“听”别人。

倾听虽然以听到声音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声音必须有所反应。倾听必须是人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必须思考、接收、理解,并作出必要的反馈。同时,倾听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声音,还包含理解别人的语言、手势和面部表情等。在此过程中,我们决不能闭上眼睛只听别人的声音,而且还要注意别人的眼神及感情表达方式。

保罗·赵说过:“沟通首先是倾听的艺术。”伏尔泰说:“耳朵是通向心灵的道路。”米内也说:“会倾听的人到处都受欢迎。”松下幸之助把自己的全部经营秘诀归结为一句话:“首先细心倾听他人的意见。”

以上的引述都说明了倾听的重要性。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倾听是我们自幼学会的与别人沟通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保证我们能够与周围的人保持接触,失去倾听能力也就意味着失去与他人共同工作、生活、休闲的可能。在日常工作中,领导者的倾听能力更为重要。一位擅长倾听的领导者将通过倾听,从同事、下属、顾客那里及时获得信息并对其进行思考和评估,并以此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有效而准确地倾听信息,将直接影响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成效,并由此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

倾听是由管理工作特点决定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整体性、复杂性、多变性、竞争性,决定了管理者单枪匹马是肯定不行的。面对纷繁复杂的竞争市场,个人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制定出有效的决策方案。法国作家安德烈·莫洛亚说:“领导人应善于集思广益,应当懂得运用别人的头脑。”他援引希腊谚语说“多听少讲有利于统治国家”。对领导者与管理者要求虽有区别,但重视倾听这一点应该是一致的。唐代贤臣魏征在劝谏唐太宗时更一针见血地指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具体来说,倾听的重要性有以下几点:

①倾听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善于倾听的人能及时发现他人的长处,并创造条件让其积极性得以发挥作用。倾听本身也是一种鼓励方式,能提高对方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彼此的感情,因而也就激发了对方的工作热情与负责精神。美国最成功的企业界人士之一的玛丽·凯·阿什是玛丽·凯化妆公司的创始人。现在她的公司已拥有20万职工,但她仍要求管理者记住倾听是最优先的事,而且每个员工都可以直接向她陈述困难。她也专门抽出时间来聆听下属的讲述,并作仔细记录。对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十分重视,在规定的时间内给予答复。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沟通了彼此的感情,倾诉者要求被重视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在很多情况下,倾诉者的目的就是倾诉,“一吐为快”,或许他们并没有更多的要求。日本、英国、美国等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常常在工作之余与下属职员一起喝几杯咖啡,就是让部下有一个倾诉的机会。

②积极倾听可以使管理者作出正确决策,对缺乏经验的管理者,倾听可以减少错误。日本松下幸之助先生创业之初公司只有3人,因为注意征询意见,随时改进产品,确立发展目标,才使松下电器达到今天的规模。玛丽·凯·阿什创业之始公司只有9人,但她善于倾听各种意见,很多产品都是由于销售部门听取了顾客的建议,按照顾客的需要制作的,所以无需大做广告,节省了很多的广告费用,但产品销路照样很好,企业的效益一直在同行业中居领先地位。

③倾听也是获得消息的重要方式之一。报刊、文献资料是了解信息的重要途径,但受时效限制,而倾听却可以得到最新信息。交谈中有很多有价值的消息,有时它们常常是说话人一时的灵感,而自己又没意识到,对听者来说却有启发。实际上就某事的评论、玩笑、交换的意见、交流的信息、各地的需求消息,都是最快的消息,这些消息不积极倾听是不可能抓住的。所以有人说,一个随时都在认真倾听他人讲话的人,在与别人的闲谈中就可能成为一个信息的富翁。俗话说得好,“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

④注意倾听是给人留下良好印象的有效方式之一。许多人不能给人留下良好印象,就是因为他不注意听别人讲话。心理观察显示,人们喜欢善听者甚于善说者,戴尔·卡内基曾举过一例:在一个宴会上,他坐在一位植物学家身旁,专注地听着植物学家跟他谈论各种有关植物的趣事,几乎没有说什么话,但分手时那位植物学家却对别人说,卡内基先生是一个最有发展前途的谈话家,此人会有大的作为。学会倾听,实际上已踏上了成功之路。

掌握积极倾听的方法

倾听也有技巧,做一个良好的听众不是那么简单的。

我们有两只耳朵,而嘴只有一张,所以应多听少说。要求自己静心听,让讲话者把话讲完,而不要打断他。不要主观臆断讲话人接下去将说些什么,也不要总想着自己接下去该说什么。此时你的任务有三项:

第一,不要先入为主。

你的价值观念、信仰、理解方法、期望和推测都会导致先入为主而成为妨碍你倾听对方讲话的“有色眼镜”。如果你的头脑中冒出这样的念头:“他怎么又说了一遍!”或“你还能指望他说些什么?”,那说明你已经戴上了“有色眼镜”。此时,你应该考虑如何运用讲话人所提供的信息。讲话人的表达缺乏条理,所用言辞以及性别、文化差异等都可能增加你聆听时的难度。他的非语言信号和语调也会成为影响交流的潜在因素。即使如此,你也要继续听下去,并尽量控制住自己的反应。此时,你的主要任务是领会谈话人的观点。

第二,偶尔的提问。

澄清问题的方法有:

“我可能没有听懂,你能否再讲具体一点?”

“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考虑的呢?”

“你能详细说明一下你刚才所讲的是什么意思吗?”

请注意,这些问题都是为了要求对方提供信息而问的,而不是对谈话人所讲的内容进行评论或评价。

讲话者总希望和你交流,希望被人理解。你不妨改变说法,重复一遍你没有听得太清楚的词句,以证实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如果给自己多留一些对听到的信息进行“消化”的时间,就能慢慢地适应讲话人的讲话方式,这样就会理解得更多一些。

第三,及时给予反馈。

积极聆听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对讲话人所表达的思想与感情的理解。给讲话人以反馈,从而完成聆听的全过程,并告诉他其信息已被听到并理解了。

反馈的方式有三种:

①逐字逐句地重复讲话人的话。

甲:昨天晚上计算机坏了。

乙:哦,计算机昨天晚上坏了!

②重复讲话人的话,只是把“我”改成“你”。

甲:我正在另找一份工作。

乙:你正在另找一份工作。

③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讲话人的意思。

甲:我不喜欢我的老板,再说,那个工作也很烦人。

乙:你对你的工作不太满意。

我们也可以以确定性的语言提问或陈述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和判断,并对以后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预测。

倾听时须加入身体语言

懂得倾听的人知道倾听时必须加入适当的身体语言。

如果你去问一个听力正常的人:“你会听吗?”一定会遭到对方的耻笑,这种问题他一定不屑于回答你。长了两只耳朵,又不聋,有谁不会听呢?可谁又会想到,坐在那听的人有可能只是一部录音机呢!录音机是一堆塑料和金属构成的没有生气、没有情感的物体,如果听者成了一部只知道开关运行的录音机,那么是无法激起说话者的**的。说话者的第一感觉便是:你在敷衍我。这样的录音机式的听者又怎能达到激励别人的目的呢?

所以,听应该是倾听,是对说者表现出的极大的注意地听。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来证明听者的态度对说者有着极大的影响。

让学生表现出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结果上课的教授照本宣科,不看学生,无强调,无手势。

让学生积极投入——倾听,并且开始使用一些身体语言,比如适当的身体动作和眼睛的接触。结果教授的声调开始出现变化,并加入了必要的手势,课堂气氛生动起来。

由此看出,当学生表现出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教授因得不到必要的反应而变得满不在乎起来。而当学生改变态度,用心地去倾听时,其实是从一个侧面告诉教授:你的课讲得好,我们愿意听。这,就是无声的激励,并且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从上面的例子也可以看出,倾听时加入必要的身体语言,是非常有必要的。

行动胜于语言。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可以显示出**、赞美的信息,可增强、减弱或躲避拒绝信息的传递。精于倾听的人,是不会做一部没有生气的录音机的,他会以一种积极投入的状态,向说话者传递“你的话我很喜欢听”的信息。

录音机是没有眼睛的,俗语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适当的眼神交流可以增强听的效果。这种眼神是专注的,而不是游移不定的;是真诚的,而不是虚伪的。发自灵魂深处的眼神是动人心魄的。

录音机做不了“小动作”,而倾听者则必须做一些“小动作”。身体向对方稍微前倾,表示你对说者的尊敬;正向对方而坐,表明“我们是平等”的暗示,这可使职位低者感到亲切,使职位高者感到轻松。自然坐立,手脚不要交叉,否则让对方认为你傲慢无礼。倾听时和说话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恰当的距离给人以安全感,使说话者觉得自然。动作跟进要合适,太多或太少的动作都会让说者分心,让他认为你厌烦了。正确的动作应该跟说话者保持同步,这样,说话者一定会把你当作“知心人”。

倾听并不意味着默默不语,除了做一些必要的“小动作”外,还得动一动自己的嘴。恰当的插话不但表示了你对说者观点的赞赏,而且还暗含对他的鼓励之意。

当你对他的话表示赞同时,你可以说:“你说的太好了!”“非常正确!”“这确实让人生气!”

这些简洁的插语让说话者想释放的情感找到了载体,表明了你对他的理解和支持。

同时,听者还可以用一些简短的语句将说者想传达的中心话题归纳一下,这能够使说者的思想得以突显和升华,同时也能提高听者的位置。

另外,我们还可以向说话者提一些问题。这种提问既能表明你对说者话题的关注,又能使说者说出欲说无由的得意之言。

学会倾听其实是激励艺术的第一步。我们要激励别人,首先得有激励的依据。那些没有根据的子虚乌有的激励只能引起对方的反感。而听就是我们获取激励所需依据的必要手段。我们可通过听第三人的谈话,而获取必要的信息;我们也可直接在听说话者的同时,找到称赞激励对方的材料。为了知道更多的东西,为了让我们的激励变成温暖他人的阳光,我们就必须进行有效的倾听。

入神的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它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别人,有助于克服彼此间判断上的倾向性,有利于改善交往关系。在入神地倾听别人谈话时,你已经把你的心呈现给对方,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我们去倾听别人说话的时候,也就是我们设身处地理解他们的幸福、痛苦与欢乐的时候,使我们能够把对方的优点和缺点看得更清楚。

入神的倾听有利于对方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对方明白我们的倾听是对他的尊重以后,他同样会认真地听我们说话,这样我们的激励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对于领导来说,倾听职员的谈话,有助于充分了解下情的同时,说明了你对下属的体贴和关心。这种没有架子的平民领导到哪都会受员工欢迎的。

对于员工来说,倾听领导的谈话,是对领导威严的有效维护,说明了你对他的尊重。这样的员工,说出来的话——即使不是激励之辞,领导都会很喜欢听的。

在员工之间,倾听则能促进情感,加深相互间的理解,引发精神上的共鸣。

不懂得倾听的人,只能对别人说“想说爱你也不是很容易的事”。

不善倾听的若干表现

不要做一个不善倾听的人。

以下症状表明你是一个不善倾听的领导者。

(1)爱走神

常常思绪飘忽不定,特别是在别人说话很慢的时候。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人思考的速度比讲话快得多。讲话的速度是每分钟120~160个字,可是思考的速度则是每分钟400~600个字。

解决办法:要有耐心,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对这种思绪不集中的人讲话时,要用短句子,多问些问题,尽量使讲话富有吸引力。

(2)只关注视觉刺激效果

过分受视觉的影响,如面部表情、手势、服饰及姿态等,而听不进实际的信息。

解决办法:把注意力集中到语言上,暂时给其他信息蒙上“眼罩”。和别人讲话时,应尽量保证自己的形象生动且富于专业化,还应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如“详细描述一下”或“我明白你的意思”等等。条件允许时,还可画出来表示。

(3)畏惧技术

觉得信息太难或过于专门化而干脆横下心不听了。

解决办法:告诫自己你可以理解信息内容,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在信息上而不是老想着它有多困难。而谈话者应该使用简单的语言和短句子,使谈话富于吸引力并用实际演示和图片作为辅助来讲解难点。

(4)只顾自己夸夸其谈

只热衷于自己说话而不顾别人是否有话要说,这是典型的不听别人讲话的人。

解决办法:树立轮流说话的意识。人人都应该有讲话的机会,而且,倾听别人讲话能从中得到启发,并使自己讲得更好。和别人讲话时,既不失礼貌,又要观点明确。可以使用这样的语句,如“这很有意思,可我的看法不同”,“请让我讲完”或“我刚才想说的是”,或者干脆不和这种人争辩,只需洗耳恭听即可。

(5)专爱挑刺儿

怀着批判的态度听别人讲话,为的是从中挑毛病。她从对方的话语中搜集信息只是为了反驳讲话的人。这是律师在法庭上的拿手戏,可是在其他场合,则是在考验人们的耐心。

解决办法:尽量找出与别人的共同点,和别人讲话时可以问,“您为什么这么说?”

(6)迟钝

经常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且很少能透过词句理解含意。他会被词语的表面意义所迷惑。如果一个人流着眼泪说:“我没事儿。”他也会深信不疑。

解决办法:提高自己的阐释能力和对文字语言的理解力。小说里对风雨交加的黑夜的描述绝不只是在发布天气预报,而是在创造一种氛围。同样,你可以学会对很多非语言的暗示,如面部表情、姿态及体语等进行判断。而讲话的人应该把自己的话说得具体、明白,尽量少使用艺术性的语言。

倾听需要用心去听

好的听众拥有广阔的市场。

在不同的时间与情况下人类常以不同的方式去听一切声音。有些场合,我们听得很专心,有些场合,我们却心不在焉。例如,有些人在公司能够很专心地听上司或老板的讲话,但回到家里,却对家人的话充耳不闻。

有效倾听的缺乏往往导致错失良机,产生误解、冲突和拙劣的决策,或者因问题没有及时发现而导致危机。有效的倾听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技巧。认识自己的倾听行为将有助于你成为一名高效率的倾听者。按照影响倾听效率的行为特征,倾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个人从第一层次到第三层次的过程,就是其沟通能力、交流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一层次:在这个层次上,听者完全没有注意说话人所说的话,假装在听其实却在考虑其他毫无关联的事情,或内心想着辩驳,他更感兴趣的不是听,而是说。这一层次包括三种方式:1.表面的听,知道眼前有人在说话,但却只是关心自己心里正在想的事情;2.半听半不听,为了要找寻自己发言的机会,所以不得不偶尔听一下人家在讲什么;3.安静而消极的听,听是听了,但没有反应,没有几句真的被听进去。这一层次的倾听者可能眼睛瞪着说话的人,但他可能更在乎的是自己的心情而对别人的话并不在意。这种层次上的倾听,导致的是关系的破裂、冲突的出现和拙劣决策的制定。

第二层次:在这一层次下,人们只能作肤浅的沟通,听到讲话者的声音也听到他的话了,但听得还不够深刻,没有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听者主要倾听所说的字词和内容,但很多时候还是错过了讲话者通过语调、身体姿势、手势、脸部表情和眼神所表达的意思。这将导致误解、错误的举动、时间的浪费和对消极情感的忽略。这一层次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却是在听,有时也会通过点头同意来表示正在倾听,好像是理解了,而实际上并非如此。于是,彼此之间的误会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第三层次:这一层次的人专心而有效地倾听,表现出一个优秀倾听者的特征。这种人带着理解和尊重倾听,把自己放在讲话者的立场,试图以讲话者的观点去看待事情。这种倾听者清楚自己个人的喜好,避免对说话者作出武断的评价;对于激烈的言语,能掌控自我情绪,不受负面的影响;不急于作出判断,而是感同身受对方的情感;询问而不辩解、设身处地看待人和事物。

在说话者的信息中寻找感兴趣的部分,他们认为这是获取新的有用信息的契机。高效率的倾听者清楚自己的个人喜好和态度,能够更好地避免对说话者作出武断的评价或是受过激言语的影响。不让自己分心,不断章取义,不忽视言辞以外的信息(如讲话者的身体动作等),好的倾听者能够设身处地看待事物,通过询问而不是辩解的方式与对方交流。

大概80%的人只能做到层次一和层次二的倾听,在层次三上的倾听只有20%的人能做到。

当然,要做到高层次倾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许多人在听完对方的长篇大论、口沫横飞的表达之后,还是一头雾水地频频追问:“你到底说了些什么?”这是因为我们中大多数人没有或很少受到听话的训练,缺乏听话所应该具有的理解技巧——用心倾听。

用心倾听要求你把注意力集中于说话人的身上,要心无二用。听别人讲话最忌讳“左耳进,右耳出”,别人的讲话在自己的心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1.阻止分心。

注意力分散是有效倾听的最大障碍之一,在倾听时使人分心的因素很多,一定的生理疲劳使我们感到厌倦,而其他的新异刺激也将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人或事上。除了周围的噪音,演讲者的口音和方言也可能让你分心,不感兴趣的主题或组织得不好的演讲,也可能很快让你失去热情而分散注意力到其他事情上。但是,好的倾听者,常常保持着良好的弹性,他们会排除干扰,并努力倾听说话者信息中的要点。具体做法是:

①做做深呼吸。

②寻找有趣的方面。

③注意参与的姿势。

④保持距离。

⑤保持目光交流。目随耳移,这是自然的现象,对于你在用眼睛去看的东西,你也差不多会用耳朵去听。

2.在主题里制造兴趣。

在演讲或会议的开始,当听到主题时,先在心里思考一下所有你想知道的有关该主题的问题。在倾听时持以开放的心胸和积极的态度,你会发现你很容易跟随演讲者的节奏。在整个倾听过程中,即使你对他所说的话感到失望,也要努力试着倾听正面的及有趣的信息。拉尔夫·尼科尔斯这样建议:“他所言,有什么我可以利用?他的哪些观念有价值?他正在报告什么方法?我能派上用场吗?我能运用这些信息并让我快乐吗?”向自己提出这些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整合个人价值观,以便更好地倾听。记住:“没有无趣的主题,只有无趣的人。”

3.关注内容。

希腊有句谚语:我们在路上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有我们不知道的知识。“听”是一种容易获得新信息的活动,你能听得越投入而不加评判,那么你的沟通能力就会越好。

人们常说,不要根据封面来评论一本书。同样,当我们听别人讲话时,也不要受自己对说话者的评价而忽略其表达的内容。

在听话过程中,我们要以开阔的胸怀去自由地倾听,要关注讲话者的内容而不要评价讲话者。

学与听是并驾齐驱的。学习的动力增强你更好地去听的欲望。如果你对讲话者厌烦了或对他不置可否,那么你就不会全神贯注地去听。这样只会导致你学不到任何东西。增强倾听效果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是对自己重复说“教教我”。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选择以下三个策略:

①不要详述你是同意还是不同意。

②对你不熟悉的题目要特别注意。

③把你获得的新信息与你已有的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当你从他人那里得到知识时,要把新的与已熟悉的联系起来。

4.捕捉要点。

尽管一般情况下,人们的说话和谈论并不都是金玉良言,而是有许多平常的、芜杂的甚至是多余的东西。但对处处留心的人来说,往往能在用心倾听别人谈话的过程中,获得某种宝贵的知识和信息,从而触发自己的思考,进发灵感的火花。

人们在听时是否能及时、有效地捕捉到有用的信息,这也是听话的基本目的之一。说话人常常会把话语的意思隐含在一段话里。前面的话,往往是引子,是提示;当中一段话,有时是要点,有时是解释;后面一段话,也许是结论,也许是对主要意思的强调或引申。

我们在听话过程中,要善于从说话人的言语及语言的层次中捕捉要点与信息。一般,说话人在强调某些重点语句时,常采用一些方法,比如:故意放慢语速、突然停顿、提高声调或故意降低声调以及手势等加以提示,这样我们可以从说话人的语气、手势变化来捕捉信息。

从聆听中可以获得信息,因而不会倾听的领导者会使提供信息的下属感到扫兴,他们就不再向领导者提供可能影响工作的重要信息。因此,领导者是否能有效地聆听,将会影响这个单位的各方面的工作。一旦领导者掌握了这些聆听技术后,就会发现听别人谈话是有趣而令人兴奋的。

适时适度地提出问题

在倾听过程中,恰当地提出问题,往往有助于我们的相互沟通。

我们的沟通目的是为获得信息,是为了知道彼此在想什么,要做什么,通过提问的内容可获得信息,同时也从对方回答的内容、方式、态度、情绪等其他方面获得信息。下面是有关提问的一些问题。

第一,倾听中的提问应注意的事项

①数量要少而精,太多的问题会打断讲话的思路和情绪,改变谈话的主题。但恰当的提问往往有助于双方的交流。因此,掌握提问的时机和度是至关重要的。

②要紧紧围绕谈话内容,不应漫无边际提一些随意而不相关的问题。这很容易分散谈话者的注意力,导致交流的中断。

第二,提问应掌握的一些必要的技巧

倾听中的提问不是随便的,注意和掌握必要的技巧会使你的提问事半功倍。

①理解。作为管理者,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是必备素质之一,以理解的态度交谈,就能认真倾听,就能诚恳而准确地提出一些双方都能接受的问题,从而更有利于双方的沟通。

②时机。倾听中提问的时机十分重要,交谈中遇到某种问题未能理解,应待双方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再提出问题。过早提问会打断对方思路,而且显得十分不礼貌;过晚提问会被认为精神不集中或未能理解,也会产生误解。

③提问内容。提问就是为了获得某种信息,要在倾听者总目标的控制掌握下,把讲话人的讲话引入自己需要的信息范围。

④注意提问的速度。提问时话说得太急,容易使对方感到咄咄逼人,引起负效应;说得太慢,对方心里着急,不耐烦。

第三,提问的分类

美国沟通专家把提问分为两种方式:一种为开放式提问方式,回答这种提问,不能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回答结果一般无法预料,例如:

甲:“我对公司本月销售额很不满意!”

乙:“为什么?”

另一种为闭合式提问方式,经常提问是否,是谁,什么时候等问题,其结果往往可控制,与预期结果相近。

倾听中,两种方式是相互运用的。其作用各有千秋,开放式提问气氛缓和,可自由应答,可以作为谈话中的调节手段,松弛一下神经,另外,可用开放式问题作为正式谈话的准备,如“最近怎样?”然后很快开始实质问题的交谈。比较来说,闭合式的提问使用机会更多,其优点是可以控制谈话及辩论的方向,同时可以引导和掌握对方的思路。但运用不当会使人为难,气氛容易紧张。两种方式应综合运用,以求得最佳效果。使用何种提问方式要因地因时制宜,这也需要很高的艺术和技巧。

在倾听中适时地运用沉默

沉默就像乐谱上的休止符,运用得当,含义无穷,真正达到以无胜有之效。

沉默一定要运用得体,不可不分场合,故作高深而滥用沉默。而且,沉默一定要与语言相辅相成,不能截然分开。沉默决不意味着严肃和冷漠。只有在倾听当中适时、恰当地运用沉默,才可获得最佳的效果。

在倾听当中适时地运用沉默,可获得如下效果:

①沉默能松弛彼此紧张的情绪。若对方情绪化地说了些刻薄之词,事后往往会内疚、自省,但若你当场质问或反驳了,犹如火上浇油。这时若利用沉默战术,有利于平复双方情绪,也给对方自省的时间,继而改变态度,甚至聆听我们的话。

②沉默能促进思考。适时创造沉默的空间,有利于引导对方反思或进一步思考,在对方说谎时,此举尤其能引起他恐慌,促使他改变态度。此外,沉默片刻能给双方真正思考的时间和心灵沟通的机会。

③沉默可控制自我情绪。在自己心生怒火的时候,开口极容易失言,影响谈话气氛和自身形象,保持沉默可渐渐克制自己激动的情绪,保持自己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