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话容易出口伤人,委婉让人容易接受。在讲话时不直陈本意,而是用委婉含蓄之词加以烘托或暗示,使对方舒服地听到耳里去,顺利地流到心里去,更容易产生良好的效果,达到真正说话的目的。因此,为了把话说到别人心窝里,我们说话尽量要委婉动听,直话弯话,硬话软说,尽量做到曲折含蓄。
委婉让你更具亲和力
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多说些委婉的话,更能体现你的亲和力,很明显,具有亲和力的话语更能为人们所接受。
许多预备役军人在受训期间都不太喜欢理发,最常抱怨的就是必须理发的这一规定。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仍是普通老百姓。一级上士哈里·恺撒有一次奉命训练一群预备役士官。按照过去一般军人管理法,他大可对那群士官吼叫,或出言恫吓。但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他说:“先生们,你们都是未来的领导者,你们现在如何被领导,将来就要如何去领导别人。诸位都知道部队对头发的规定,我今天就要按照规定去理发,虽然我的头发比你们还短得多。诸位等一下可以去照照镜子,如果觉得需要,我们可以安排时间到理发店去。”结果,许多人真的去照镜子,并且遵照规定理好了头发。
委婉本是一种修辞手法,是语气温和、言语柔美、语义曲折含蓄的一种言语技巧。即在讲话时不直陈本意,而是用委婉之词加以烘托或暗示,让人思而得之,而且越揣摩,似乎含义越深越多,因而也就越是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有些事情委婉地说出来,比我们直言直语地说出来,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懂得委婉艺术的人,更能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据说,过去北京有一家新开的理发店,门前贴着一副对联:“磨刀以待,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这直来直往的对联,磨刀霍霍,令人胆寒,吓跑了不少顾客,自然是门可罗雀。而另一家理发店的对联就以含蓄见长:“相逢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上联取“弹冠相庆”的典故,含有准备做官的之意,又正合理发人进门脱帽弹冠之情形。下联意人人中意,心情舒畅。此联语意婉转,使这家店生意兴隆,财源茂盛。书面语言的委婉含蓄有其长处,口头语言也是如此。
一天中午,斯瓦伯经过他的一家钢铁厂,碰见几个员工正在抽烟,而头顶上正挂着“请勿吸烟”的牌子。斯瓦伯先生是如何处理这一情况的呢?他没有指着牌子说:“你们难道不识字吗?”而只是走过去,递给每人一支雪茄,然后说:“孩子们,如果你们到外边去抽,我会很感激。”员工当然知道犯了错,但是斯瓦伯先生不但没说什么,反而给每个人一支雪茄当礼物。如果是你,你能不敬重给自己面子的老板吗?
有时,人们用故意游移其词的手法,既不违背语言规范,又会给人风趣之感。有人谈及某人相貌丑陋时,说“长得困难点”;谈到某人对一件事、一个人有不满情绪时,说他对此人此事有点“感冒”等,均曲折地表示了事情的本意。
贾可布太太请了几位工人盖房子。刚开始几天,每次她回家的时候,总发现院子里乱七八糟,到处是木屑。由于他们的技术较好,贾可布太太不想让他们反感,便想了一个解决的办法。
她等工人们离去之后,便和孩子把木屑清理干净,堆到院子的角落里。第二天早上,她把工头叫到一旁,对他说:“我很满意昨天你们把院子清理得那么干净,没有惹得邻居们说闲话。”从此以后,工人们每天完工之后,都把木屑堆到院子角落,领工也每天检查院子有没有清理。
使用委婉语,必须注意避免晦涩艰深。谈话的目的是要让人听懂,如一味追求奇巧,会使他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甚至造成误解,必然影响表达效果。
要做到语言含蓄需善于洞悉谈话的情景和宗旨,还要练就随机应变的本领,这样才会使你的语言得心应口,别有新意。
委婉艺术的运用可以避免许多争吵与矛盾,它既把事情的原本意思表达出来了,又不伤害当事人,这对你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着相当大的帮助作用。若一味地用强硬直白的语言,无疑会伤害到别人的自尊,这样,即使别人错了,也不会接受你的意见。
让自己的语言委婉诚恳
和煦的暖风永远比凌厉的风雨更能使人敞开胸怀。
作为上司,你用命令的语气说话,等于把下属的身份贬低,甚至是践踏了他的尊严。反之,如果用“请教”的语气给下属分派工作,无形中是抬高了对方的地位。一位低职员工说:“领导有次对我说,‘这些都需在下午之前装进盒子里,打上标签,装进货箱后运车库。等你做完了,还有些别的事需要你的帮忙。’然后他就走开了。这让我感到自己是程序中重要的一环,既然领导相信我能做好,我就要证明自己能做好,不让他失望。”
在生活中,有许多人都注意到了对朋友、同事及陌生人这方面的礼节,但又很遗憾地忽略了在上、下级之间同样需要客气。有人认为,最佳上司的一个条件是尊重下属的劳动,哪怕是倒一杯水、打印文件一类的小事,最好都要致谢。韩明是酒店的大堂经理,但他常对服务生说“辛苦你了”“谢谢你”“麻烦帮我换张床单”等客气话,使服务生们觉得自己很受尊重,所以工作热情很高。
“只有先把自己放在别人脚下的人,别人才会把你捧在头上”,睿智的人懂得这个道理,说话时会替对方着想;愚昧的人为了炫耀自己比对方了不起,才会以在言语上贬损他人为乐。
当你所处的地位比对方高时,要格外留意说话的口气。如果校长能亲切地向学生说“你们的身体真棒啊”,经理能体恤员工说声“大家辛苦了”,客人能向服务生说声“麻烦你了”,岂不令听者心情为之振奋。对领导而言,一句客气话不费吹灰之力,却能达到百利无一害的结果,你何不为之?即使对方为你服务是应尽的义务,然而一句客气话却能使他对你更为心悦诚服。
难说的话不说是不行的,关键是委婉、诚恳,尽量减轻对下属的打击。有些话虽然并不过分,也并没有什么不正当的意图,但当领导的还是很难出口。比如说,告诉下级被降职了,解雇了;下级辛辛苦苦拟好的计划书,却被你否定了,下级向你提出了一个好的建议,而你却由于疏忽大意或工作过于繁忙忘记审阅了,下级向你催问时,你该如何回答?
(1)降级通知时说话要委婉
有时候,公司人事调动,下级被降级,或是调到分公司,或是委派他去干一些棘手难办的事,总之不再受到领导的重视。领导这时有责任通知他,并且要耐心安抚,尽量使他能保持积极愉快的心情前往新的岗位就任。千万记住,不要用伤感情的字眼。下级被降职,心里本来就非常不痛快了,领导再用词不当,甚至恶意地嘲讽对方,无异于是给下级怒火上再浇一盆油。
(2)变更计划时说话要委婉
首先要说的问题是,要更改已经通过的计划,如何向下属说明?万万不能对下属说:“不关我的事,都是经理一人说了算,我也没办法!”
这样把责任转嫁给上级,自己暂时没有问题了,但却会使对方对经理产生怨气。或者,一旦下级明白你是在推卸责任,肯定会对你产生极大的反感,你自己的威信也肯定会受影响。
也不可为了防止下级反对,而用高压手段制止对方开口。这样做会使下级心里留下疙瘩,对你不满,也会对工作不满。所以你用高压手段是最不明智、最不可取的做法。
正确的方法应情理兼容,善意地说服下属,才能使对方真正地心服口服,不会丧失工作的积极性。
(3)提案被耽误时说话要委婉
作为领导,应该重视下级的提案,尽管这提案没有可操作性,也不可伤害下属的积极性。有的上司满口答应“看一看”,而过了一段时间后,还是没有看。而下级既然递交了自己的提案,就希望得到一个完满的答复,于是一些人会问领导:“那个提案,您看过了吗?现在办得怎么样了?”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领导应该直率地告诉下属:“对不起,我这段时间很忙,实在没有时间细看,不过一周之内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的。到时候我通知你。”
在约定时间之前,领导要主动答复下级。下级一定会被领导的主动热情所感动。尤其是如果答复是否定的,与其让下级追问理由,不如由自己主动找对方加以说明,表示领导的确认真对待了他的提案,是有诚意的,而不是草草应付了事。
如果提案需要递交更高一级的领导,而上一级的领导态度不明确,以至于没有确定结论时,此时领导最好能居中说明立场,表示自己已经递交给了上级,却久久没有回音,不得已催促上级时,所得答复却是否定的。这时要详细说明,千万不能敷衍。
千万别耍直脾气
不能永远拿直脾气为自己的不懂沟通做挡箭牌。
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这人是个直脾气,说错了你别见怪。”乍一听挺真诚,其实仔细推究起来,不免包含了另外一种意义,即为自己说错话或可能说错话开脱。那么既然有开脱之嫌,时间一长,难免会被听者窥破。这样一来,即使你当时确乎真心,也许还是会被对方误解,从而产生芥蒂。
因此,在我们日常谈话中,有时因为环境、气氛、心理等因素,有些内容不便直接说出来,要用婉转的语言来表达,即俗话说的转着弯说,就可以避免给对方造成不良刺激,破坏谈话的情绪,甚至使谈话无法进行下去。委婉又称婉曲、婉转,即说话者不直说本意,只是用婉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
委婉和含蓄是紧密相连的,并非花言巧语,含糊其辞是因为它既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耍什么花招,也不是语言不清,态度不诚恳,不让人弄明白什么意思。它是一种富于智慧、独具魅力的表达技巧,是为某种需要而采用的办法。培根说:“含蓄和得体,比口若悬河更可贵。”说明某些问题,适应某种场合,含蓄委婉的说话比直来直去让人受用得多。鲁迅有个叫川岛的日本学生,由于谈恋爱浪费很多时间,鲁迅为了提醒他,在送他的书上写道:
请你从“情人的拥抱”里,
暂时伸出一只手来,
接受这干燥无味的
《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的题词是含蓄的批评、含笑的提醒,不露声色而又意味深长。看到这样的赠言,必然会在一笑之余陷入深思和反省。
1984年,年已七旬的里根同年轻的蒙·代尔竞选总统。里根发表竞选演说时,有记者问:“你不认为在这次选举中年龄会成为问题吗?”里根回答:“我不打算利用我的对手年轻和阅历不深这一弱点。”
记者和里根的话都有“潜语”,记者认为里根年纪大了,里根认为我有经验。短短一句话,既扬己之长,又揭人之短,既毫不留情,又委婉客气。
据说,某个企业家飞赴香港创办××实业公司时,受到各方重视,一下飞机就有记者采访。一位女记者问他:“你带了多少钱来?”企业家随口便答:“对女士不能问岁数,对男士不能问钱数。小姐,你说对吗?”含蓄回避,而又幽默俏皮,比之“支支吾吾”“哼哼哈哈”来掩饰,或“恕我直言,无可奉告”来拒绝,效果明显要强上百倍。
直话要转个弯来说
转着弯说话,有时比口若悬河更可贵。某些问题在某种场合,转着弯说话,比直来直去让人受用得多。
某人长期借钱不还,只要是他认识的人,他都借了钱。他口才特别好,脸皮也修炼到了一定的厚度。一日他又找朋友甲借钱,他一进门就说:“老朋友,别看报了,我有急事找你,只有你能帮我……”
甲一听他开口又是来借钱的,心里就有火,上一次借的钱还没还现在又来借了。他心里立即涌出了几句十分直白的话:“你上次借的钱都还没还呢,还有脸再来开口呀!”“我不能再借钱给你这样的人,你得赶快还上次的钱。”“抱歉,我手中没钱。”“就这一次,下不为例了哦!”
甲转而一想,朋友相处多年,他人并不坏,只是有此毛病,理应劝他改改就成,于是,他没有将心中的话直讲出来,而是换了一种方式说道:“我们是老朋友了(其实还不算老,尊重他),借钱没问题,你先坐下喝杯茶,听我说几句。你看今天的报纸又在报道中国的水资源还能用五十年左右,资源都快枯竭了,你知道什么原因吗?”
借钱者只想借钱,他略一思考后说:“不知道,你学问多就告诉我吧!”
甲叹息道:“资源再多也有穷尽的时候呀,关键是要懂得及时维护,若不维护,只知道任意开采,总会枯竭的呀!”
借钱者并非非要借到这笔钱不可,他是明白人,一听就能听出朋友是在委婉地劝他。他立即醒悟,带着歉意走了。
他似乎从这次谈话中悟到了点什么——朋友也是资源,也得维护。
由此看来,直话和转了个弯的话,会产生不同效果。
所谓直话,多半都是直指他人缺点的话,都是被伤害者实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讲出来的话,都是点击说话者身上“要穴”的话。
从客观上讲,这种话的确是应该讲的话。如果你真正关心对方,真正想继续交往下去,那就有义务提醒对方身上存在的某些明显的缺点。因为缺点首先被他人发现,而自己一般是感觉不到的。
不过,你真正将直话讲出去了,那多半只能得到一个结局——对方不仅不感谢你,而且还会在心里怨恨你。这就是人性的弱点,人都只听得见赞美和吹捧的话,而不想听负面的和真实的话。要知道,听得进忠言和逆耳之言的人,是需要修炼的,是要有境界的,而这种人并不多。
所以,直话并不那么好讲,一出口多半会伤人,会得罪人。那么,不得不说的话,应该怎么说才有效果呢?
应该转个弯后再说。
所谓转了弯的话,就是将生硬如石头的话加温、加工,使之变成柔软的话、温暖的话。这样的话才是“话中正品”,而直话,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只是话中的“次品”而已。因此,我们在讲的时候,要多出正品,少出次品。
直话的目的也是要别人听进去后有所改变,其最终追求的依然是效果。而直话却是否定人性的,是不承认人是幼稚的人、有缺点的人、听不得逆耳之言的人。因此,话并不是随便都能说的,特别是直话。
直话,一则伤害对方的尊严和面子,二则否定了人家的智慧,三则否定了人家的品德。正因为如此,许多直话不仅没有收到预料的效果,而且还会恶化人际关系。
而转了弯的话,则正好照顾到了直话的三大缺点,找到了对方能接受的切入点,因此,对方会舒服地听到耳里去,顺利地流到心里去,从而起到真正说话的目的。
所以,你如果要对他人讲直话,最好先考虑一下,等你能用转了个弯的话说时再说,不然,时机不成熟,结果也许会适得其反,还不如不说。
在人际交往中,别人提出的要求,总有些是我们所不应、不能或不愿答应的。但拒绝总是令人遗憾的,要把这种遗憾降到最低程度,既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与感情,又达到拒绝的目的,这就需要我们掌握说“不”的技巧,把拒绝的话讲得委婉灵活一些。
当你遇到敏感的问题或难以满足的要求而又不便直接拒绝时,不妨以某种话语暗示自己的拒绝之意。
中唐时期,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搞藩镇割据,与朝廷分庭抗礼。他欲拉拢著名诗人张籍为他的不轨行为效劳,张籍巧妙地向李师道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位美丽而忠贞的已婚女子,遇到了一个痴情的求爱者,执着地苦苦追求她。她对求爱者吟了一首诗:“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听了这首诗,那痴情男子知趣而退,不再纠缠了。
故事讲完了,李师道也懂得了张籍的意思,不再强人所难了。面对李师道的“浓情美意”,诗人以一个忠贞女子拒绝“第三者插足”的故事,暗示了自己一心一意效忠朝廷的态度,语意委婉而坚决。这是我国古代委婉拒绝的一个典型例子。
转着弯说话,并非花言巧语,并非为了哗众取宠,耍什么花招,也不是语言不清,态度不诚恳,让人弄不明白什么意思。它是一种富于智慧、独具魅力的表达技巧,是为某种需要而采用的办法。
要直爽但不能要直言
性情可以爽直,但说话却往往不能直来直去。
直爽并不等于言语毫无顾忌。说话直爽,常被人们当作一种优点。但在生活中,却有这样一种现象,同样是直来直去的人,有的人处处受到欢迎,而有的人却处处得罪人,人们都不愿意与他交往。
与人说话,不管是在职场还是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都要讲究策略。如果不讲究一些策略,说话直来直去,肯定会伤害到朋友、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
那些因说话直而得罪人的人,问题就出在方法上。他们只图一时之快,不讲方式方法。比如批评别人,虽然你心地坦白,毫无恶意,但因为没考虑到场合,就会使被批评者下不了台,面子上过不去,一时难以接受。对方的自尊心被伤害,当然会对你有意见。
中国人的行为模式很特殊,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表面上一套,实际上可能是“意在言外”。换句话说,就是嘴上说喜欢“直来直去”,内心深处却并不喜欢“直来直去”。当对方回答“不”的时候,未必真的是“不”,很可能只是碍于面子,第一次需要拒绝来拿拿架子、摆摆谱,或是客套地礼貌性回答。而第二次再恳求时,对方可能就同意了。反过来说,当对方说好的时候,也未必就表示同意,或许只是不愿当面给你难堪而已。
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清楚了为什么在工作中,为什么对许多事领导说“研究研究”之后便没了下文;为什么爱提意见“直来直去”的人,不仅难以获得上级的肯定,反而会因此而遭到打击报复。
有一个单位,上司在会议上提出了一项改革计划。长篇大论之后,上司照例问问各级主管有没有意见。正当众人都静默无声的时候,却有一个不识相的家伙,立刻站起来,提出他的看法,并针对计划的弊病,说得口沫横飞,最后还提出了另一项改革计划。不用说,等待这位老兄的结果可想而知。
上司既然会在会议中先提出计划,就是摆明了要大家等一下表决时,全部没意见通过。表决当然也只是走走形式而已,否则在计划公布之前,他自会先私下征询部属的意见。如果是公开要各级主管做评估时,千万可别当真,他只是给大家面子而已。换句话说,上司问大家有没有意见,实际上就是要告诉大家——不准有意见。
因此,要想在人生中取得成功,必须善加分辨,认清对方是真要你开口,抑或只是礼貌性地客套。最好在说话时巧妙地拐个弯,千万不要“乱放炮”。因为每个人都需要自尊,需要面子。直来直去,实际上就是“不给面子”,使对方心中不快,以至造成双方关系破裂,甚至反目成仇。事后想想,真是毫无意义,后悔晚矣!
朱元璋称帝后,要册封百官,可当他看完花名册时,心里又犯了难。因为功臣有数,但亲朋不少。封吧,无功受禄,群臣不服;不封,面子上过不去。军师刘伯温看出朱元璋的难处,又不敢直谏,一来怕得罪皇亲国戚,惹来麻烦;二来又怕朱元璋受不了,落下罪名。但想到国家大事,不能视而不见,最后,他想出一个方法,画了一幅人头像,人头上长着束束乱发,每束发上都顶着一顶乌纱帽,献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接过画,细品其味,忽然哈哈大笑道:“军师画中有话,乃苦口良药。真可谓人不可无师,无师则愚;国不可无贤,无贤则衰!”原来,刘伯温画的意思是:“官(冠)多法(发)乱!”刘伯温此举,不但未伤害到朱元璋的面子,不犯龙颜,还道出了谏言:官多法必乱,法乱国必倾,国倾君必亡。画中有话,柔中有刚,也算是待人处世高明的“说话会拐弯”,使听者懂得话外之音,从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另外,说话会拐弯,还体现在巧妙劝说上司改正自己所做出的错误决定,让上司从你拐弯的话中,自己悟出应该如何去做。古语道:“伴君如伴虎。”一句不慎的话,都可能使臣民人头落地。因此,聪明的臣子总是直话不直说,说话会拐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与其说直来直去的人是豪爽,还不如说他说话做人太简单。直语易伤人,何不绕个弯。同样的表达,同样的目的,绕一个弯就能圆满,何必弄得目的达不到还得罪了对方。
你不妨回过头来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忽略了场合?说话方式是不是触及了别人的隐私?同样是提意见,为什么不同的方式会达到不同的效果呢?说话时先为对方着想,不要动辄以教训的口吻指责别人,要注意维护对方的自尊,这样你才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直率人。
不着痕迹地暗示对方
有的时候一点委婉的暗示远比毫无遮拦的直言更能引起他人深思。
纽约有两家大公司,一是巴顿公司,一是奥思蒙公司。巴顿公司的经理约翰,想把巴顿公司和奥思蒙公司合并成一个控股公司。有一天,他不着痕迹地向奥思蒙公司的经理说了一句效力极大的话。而两个公司,竟然因他这句话合并起来,实现了约翰的愿望。
约翰说了一句什么话,竟然产生了如此大的效力?情形是这样的:
有一天,约翰对奥思蒙公司的经理说:“前天晚上,我注意到,你们的经销处与我们的经销处,并没有利益上的冲突,而且我们的主顾也各不相同。”
“这是什么意思?”那位经理问道。
“我只是随便说说而已。”约翰说完,就微笑着走开了。
可是,约翰已把自己的意思,也就是两家公司合并后只有好处这一观点深植在那位经理的脑海之中。
此后好几个星期,彼此之间,并没有说些什么别的话。但是,约翰的弦外之音,已经拨动了那位经理的心弦。
在前面的谈话里,约翰并没有直接建议两个公司合并,只是转弯抹角地强调,二者的合并是有益无害的。而那位经理,就开始研究起这个问题来。于是,在他们日后正式会晤的时候,第一个仔细讨论的话题,竟是那规模宏大的合并事业。
原来,约翰所采用的策略,是一个在许多年以前为拿破仑所常用的策略——不着痕迹地暗示对方。
这种方法,在你与客户的办事过程中是值得借鉴的。你在与客户办某一件事时,不要直言相告,而是要抓住对方的心理,暗示对方,这样也可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学会巧妙委婉的拒绝
拒绝总是不那么容易说出来,尤其是不想得罪人的时候,所以要学会一点委婉的拒绝方法。
若别人有求于你,而你出于各种原因却不能接受,又不好直说“不行”“办不到”,怕因此伤害对方的自尊心;若对方提出一些看法,你不同意,既不想讲违心之言,又不愿直接反驳对方;若你看不惯对方的行为,既想透露内心的真情,又不愿意表达得太直露,以免刺激对方。要想处理好上述社交经常出现的情况,就要在社交活动中学会巧妙委婉的拒绝,根据不同的情境说“不”。
1.假托直言
直言是对人信任的表现,也是与对方关系密切的标志。但是多数情况下直言因逆耳而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要拒绝、制止或反对对方的某些要求、行为时,可采取假托由于非个人的原因作为借口从而加以拒绝,这样对方就容易接受。例如:
某报社的推销员登门要求你订阅他们发行的报纸,可你不想订阅。你可以很有礼貌地说:“谢谢。你们的服务很周到,可是我家已经订阅了其他几家报社的报纸了,请谅解。”
2.反复申诉
当别人侵犯了你的权利时,你要维护你的权利,既坚持你所需要的东西而不生气,也不急躁或高声喊叫,应该学会在一种冲突的情境中有效地反复表达你的意见。例如:
你到商店去买东西,由于购物的人多,售货员少找给你十元钱。你向售货员提出,售货员因记不清而引起了纠纷。这时你要以一种平静而重复的声音诉说是如何少找给你钱的,直到问题得到解决。下面这段店员和买主的对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买主:小姐,你少找给我十元钱。
店员:不会吧,我们总是一手交钱,一手付货。
买主:我相信你们总是这样做的,可是你确实少找给我十元钱。
店员:你有发货票吗?
买主:拿出发货票,你看,就是差了十元钱。
店员:看发货票,你在这里买的是两双儿童的靴子。
买主:不错,你再算算,就是差十元钱。
店员:你看过你的衣袋没有?你是不是掉在哪儿了?
买主:不会的,我没动地方。我衣袋里再没有钱了。
店员:现在没法结算,快闭店时我们结账,你来一趟好吗?
买主:好,我相信您一定会找到。
3.模糊应对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意或不便于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给对方,这时可以用模糊语言来应对。例如:
在医院里,一位患有严重疾患的病人问医生:“我的病是不是很重,还有康复的希望吗?”
医生回答:“你的病确实不轻,但是经过治疗,安心养病,慢慢会好的。”
这里的“慢慢会好”是模糊语言。这“慢慢”是多久,是说不清的,但给病人以希望,对病人是一个极大的安慰。
4.热情应对
明确表示你希望满足对方的要求,并表示同情,可是实际上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请对方谅解,而不直接拒绝。这样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
客户要求电信局安装市内住宅电话,由于供不应求,无法一一满足,但又不能拒绝客户的要求。回答时,应表示同情,并热情地说:“满足客户的要求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可是由于目前线路短缺,还不能全部解决,我们正创造条件,请你耐心等待。”
5.旁溢斜出
对对方提出的问题给予回避性的回答,而不直接否定对方提出的不合己意的问题。例如:
你的同学问你:“某某小说写得很不错,你认为怎样?”
你可以这样回答:“还可以,不过我更喜欢某作家的某一本小说。”
再如,星期天你的妻子说:“今天我们去看话剧好吗?”而你不愿去,可以说:“去看电影怎么样?”这种回答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对方可能会同意你的意见。
间接地指出别人的错失
简单地指出他人的过失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使他人自己认识并改正过失才是高明的办法。
我们在说服别人时,常常会犯这样一个错误,就是当发现对方有明显的错误时,会不客气地批评对方说:“那是错的,任何人都会认为那是错的!”这样一来,对方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而突然陷入沉默,或挑剔你的言辞来拒绝你的说服。
因此,为了不触犯对方的自尊心,即使发现了对方的错误,也不要立刻指出,而应采取间接的方式,继续进行说服。据说美国政治家富兰克林年轻时非常喜爱辩论,尤其是对于别人的错误更是不能容忍,总是穷追到底。因此,他的看法常常不能被人接受。当他发现了自己的缺点之后,便改以疑问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后来他的成就是众所周知的。
由此可知,不要用“我认为绝对是这样的!”这类口气威压对方。用“不知道是不是这样?”这种委婉的态度与对方交谈效果会更好。
批评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手段,但我们有些人批评起来简直让他人无地自容,下不了台阶。其实,这种批评方式不但无法达到让他人改正错误的目的,而且有碍于你的人际关系。既然如此,为何还要使用这种“残酷”的手段呢?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不可能没有批评,但要学会巧妙地批评,让他人既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尽快改正,同时也理解你善意批评的意图,使他内心里对你心存感激。或者批评之前先总结一下他人的优点,然后慢慢引入缺点。在他人尝到苦味之前,先让他吃点甜味,再尝这种苦味时就会好受些。
一天下午,查理·布夏经过他的一家钢铁厂,撞见几个雇员正在抽烟,而他们的头顶上正挂着“请勿吸烟”的牌子。那么夏布先生是如何处理此事的呢?他并没有指着牌子说:“你们难道不识字吗?”而只是走过去,递给每人一支烟,然后道:“老兄,如果你们到外边抽,我会很感谢你们。”员工当然知道自己破坏了规定,但是夏布先生不但没说什么,反而给了每个人一样小礼物,谁能不敬重这样的老板呢?
约翰找了一个就是奉承也无法说漂亮的女士为妻,可是几个月之后,他的妻子却变得像“窈窕淑女”一般的美丽,简直是判若两人。这位女士在结婚之前,不知为什么对自己的容貌有强烈的自卑感,因此很少打扮。当时因为是大战刚结束,物质极端贫乏,人们的穿着都很普通。当然,她也太不讲究了。不,不是不讲究,而是认识出现了偏差,认定自己不适合打扮。她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姐姐,这也使她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每当有人建议她“你的发型应该……”时,她都怒气冲冲地说:“不用你管,反正我怎么打扮也不如姐姐漂亮。”可以认为她要把自己的容貌未得到赞美的不满情绪转嫁到因为不打扮这一理由上,并且加以合理化。到底约翰是怎样说服他的妻子,使她发生了变化的呢?根据他自己说,当他的妻子穿不适合她的衣服时,他什么也不说,但是,当她穿上适合她的衣服时,便夸奖说“真漂亮!”,发型、饰物也是如此。慢慢地,她对打扮有了信心,对于容貌所产生的自卑感自然也消除得无影无踪了。
以上这两个例子的共同点,是不直接说出对方的错误,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让对方自己去发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在禁止对方不要做某件事时,不使用直接禁止的语言,而是劝说对方做与之完全相反的事情。此外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两者的说服对象都采取了不愿听从他人的忠告,或看到上司后,还依然坚持违反规章的反抗态度。两位聪明的说服者都知道,要矫正因不满情绪而产生的反抗态度,如果直接禁止对方只会招致反感,而采取不禁止,只是劝说对方做与之相反的事情的方法,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妙用“曲径通幽”的策略
我们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若既不能速战速决迅速找到最佳突破点,又无法正面与其交锋打消耗战,那么不妨绕绕弯,曲线救国,曲径通幽。
清朝著名才子纪晓岚很善于驾驭言语,一次,乾隆皇帝想开个玩笑考验纪晓岚的辩才,便问纪晓岚:“纪卿,‘忠孝’二字作何解释?”
纪晓岚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为孝。”
乾隆立刻说:“那好,朕要你现在就去死。”
纪晓岚:“臣领旨。”
乾隆:“你打算怎么个死法?”
纪晓岚:“跳河。”
乾隆:“好吧。”
乾隆当然知道纪晓岚不可能去死,于是静观其变。不一会儿,纪晓岚回到乾隆跟前,乾隆笑道:“纪卿何以未死?”
“我碰到屈原了,他不让我死。”纪晓岚回答。
“此话怎讲?”乾隆疑问道。
“我去到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原从水里向我走来,他说:‘晓岚,你此举大错矣。想当年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死;可如今皇上如此圣明,你为什么要死呢?你应该回去先问问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说他跟当年的楚王一样是个昏君,你再死也不迟啊’!”
乾隆听后,放声大笑,连连称赞道:“好一个如簧之舌,真不愧为当今的雄辩之才。”
纪晓岚巧用“曲径通幽”的技巧,在毫不损害乾隆面子的情况下,点出他的无理之处,一举令他折服。很显然,乾隆是根据纪晓岚提出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为忠”之论叫他去死,此令顺理成章。纪晓岚临阵进退皆无道理,只有迂回出击,方能主动创造契机,指出如果皇上承认自己是昏君,他就去死。而乾隆当然不可能承认自己是昏君,故纪晓岚很自然地也就把自己从“死”中解脱出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充分的不死理由。
公元前265年,赵国的赵太后刚执政不久,秦国便发兵前来进攻。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国提出必须以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为人质,才肯发兵相救。但是赵太后舍不得小儿子,坚决不允。赵国危急,群臣纷纷进谏。赵太后依旧坚决地说:“从今日起,有谁再提用长安君当人质,我就往他脸上吐唾沫!”大臣们便不敢再多说什么。
有一天,左师触龙要面见赵太后,赵太后认为触龙一定是为了劝谏此事而来,于是她便摆开了吐唾沫的架势。不想触龙慢条斯理地走上前,见了太后,关心地说:“老臣的脚有毛病,行走不便,因此好久未能来见太后,我担心太后的玉体违和,今天特地来看望。最近太后过得如何?饭量没有减少吧?”
太后答道:“我每天都吃粥。”触龙又说:“我近来食欲不振,但我每天坚持散步,饭量才有所增加,身体才渐渐好转。”
赵太后听触龙不提人质的事,怒气也渐渐消了。两人于是亲切、融洽地聊了起来。
聊着聊着,触龙向赵太后请求道:
“我的小儿子叫舒祺,最不成才,可是我偏偏最疼爱这个小儿子,恳求太后允许他到宫中当一名卫士。”
太后赶紧问触龙:“他几岁了?”
触龙答:“十五岁。他年岁虽小,可是我想趁我在世时,赶紧将他托付给您。”
赵太后听到触龙这些爱怜小儿子的话,深有同感,便忍不住与他闲谈。
太后说:“真想不到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呀”
触龙说:“恐怕比你们女人更爱小儿子。”
触龙见时机已到,于是把话题深入一步,说:
“老臣认为太后爱小儿子爱得不够,远不如太后爱女儿那样深。”太后不同意触龙的这个说法。
触龙解释道:“父母爱孩子,必须为孩子作长远的打算。想当初,太后送女儿远嫁燕国时,虽然为她的远离而伤心,可是又祈祷她不要有返国的一日,希望她的子子孙孙相继在燕中为王。太后为她想得这样长远,这才是真正的爱。”
太后信服地点了点头。触龙接着说:“太后如今虽然赐给长安君许多土地、珠宝,但若不使他有功于赵国,太后百年之后,长安君能自立吗?所以我说,太后对长安君不是真正的爱护。”
触龙这番话说得赵太后心服口服,同意给长安君准备车马、礼物,送他去齐国当人质,并催促齐国出兵。而齐国也很快就出兵解了赵国之围。
触龙说服赵太后的方法,便是运用曲径通幽、以迂为直策略的典范。
英国军事家哈利也曾说过:“在战略上,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
批评要注意场合
穿衣要看天气,批评也要看场合。
不注意场合随意批评人往往收不到批评的效果,领导者尤为如此。这样做不仅起不到效果,还会伤了部下的面子和自尊心,也会坏了自己的形象和威信。
批评部属一定要注意场合,而且不能像泼妇骂街。因为,大部分人都不愿意看到上司斥责部属,不愿看到自己的同事被责骂。当然,有的人会幸灾乐祸,但大部分的人会站在被责骂者一边。
有的人喜欢在众人面前斥责下属,并不是因为出于气愤,而是想经由这种方式向上级、客户或其他部属表明这不是他的错,而是某个下属办事不力造成的。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幼稚的。
一是你既然身为领导,就得对职责内所有事务负起责任。如果你一味强调自己不知情,只会使你在掩饰的同时,暴露出你的另一面缺失,那就是你管理不力,或你所主持制定的管理规则不健全。更重要的是,你的这种推卸责任的行为,会让其他部属看了心寒,他们会觉得你是一个自私、狭隘、没有气量的上司。
二是如果一旦出了问题,你就把责任往下属身上推,拿下属做挡箭牌,那么,毫无疑问,这个下属从此就有可能对任何工作都不再热心。而且,他还会在心里想着:“好啊,这次你拿我当替死鬼,那我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吧!”
更要命的是,如果你的部属是一个脾气暴躁的急性子,他也许当场就和你针锋相对,大吵起来。
这时,他也许会把你一些见不得人的黑幕抖搂出来,然后扬长而去。当着那么多旁观者,谁的处境最尴尬?最终还不是你丢了自己的面子。
因此,在发生问题的时候,即使你确定是部属犯的错误,也应该把他喊到办公室,在没有第三者的情况下进行批评。
给予不幸者以安慰的技巧
人生遭遇不幸总是会让人很难过,适时恰当的安慰才能起到应有的抚慰效果。
人生的道路不平坦,逆境常多于顺境。不幸的事,人人难免。身处逆境,面对不幸,当事者不仅本人需要坚强起来,也迫切需要别人的安慰。人是社会的、合群的和有感情的高等动物。痛苦再加孤寂,痛苦倍增;痛苦有人分担,痛苦减半。安慰如“雪中送炭”,能给不幸者以温暖、光明和力量。给予不幸者以安慰,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美德。当朋友遭到不幸时,及时送上真诚的安慰,更是你应尽的责任。
在探望身患重病的朋友时,你不必过多谈论病情。有关的医疗知识,医生已有所交代和说明,无需你再多言。如果对方本来就背着重病的精神包袱,你再谈及过多,势必包袱加重。你应该多谈谈病人关心、感兴趣的事,以转移对方的注意力,减轻精神负担。如能尽量多谈点与对方有关的喜事、好消息,使他精神愉快,更有利于早日康复。医生送去治疗身体的良药,挚友送去温暖人心的情感都是根治重病必不可少的。
对于因生理缺陷或因出身、门第被人歧视的朋友,由于不幸的原因有些是先天的,并非全是人为的。你劝慰他时应多讲些有类似情况的名人的成功事迹,鼓励他不要向命运屈服,争取人生的幸福,实现人生的价值。
在安慰丧失亲人的朋友时,你不要急于劝阻对方的恸哭。强烈的悲痛如巨石积压在心头,愈久愈重,不吐不快,让其宣泄、释放出来,反而如释重负,有利于较快恢复心理平衡和平静的状态。你应当注意倾听对方的回忆、哭诉,并多谈谈死者生前的优点、贡献,人们对他的敬仰、怀念。死者的生命价值越高,其亲属就愈感宽慰。
对于胸怀大志而又在事业上屡遭挫折、失败的朋友,最需要的是你对其强烈的事业心的充分理解、支持。对于他们,理解应多于抚慰,鼓励应多于同情,怜悯是变相的侮辱,敬慕是志同道合的表现。你不必劝慰对方忘掉忧愁、痛苦,更休想说服对方随波逐流,放弃他的理想、追求。最好的安慰,是帮助对方总结经验教训,分析面临的诸多有利和不利的条件,克服灰心丧气的情绪,树立必胜的信念,并共同探讨到达事业顶峰的光明之路。这就要求你对他所从事的事业有一定的了解,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知音。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又善良、重情义的民族。在我们民族的语言中就有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失败是成功之母”等一大批专用于安慰、鼓励不幸者的谚语、格言和典故,在民间流传千百年,至今仍然经常被用来安慰不幸者。只要你多加积累,满怀真诚,当朋友身遭不幸时适当表达,将关切送给你的朋友,你的朋友一定感触良多,你们的友情将更加清纯。
在聚会上活跃气氛的高招
在宴请活动中,人们都希望出现令人愉悦的场面,因而能够制造欢乐气氛的人最受欢迎。
毫无疑问,为了使聚会顺利、热烈地进行下去,真正达到增进关系和交流感情的目的,聚会的主人负有最大的责任。要想在聚会上营造活跃、热烈的气氛,主人一方面必须找到合适的话题,使大家在推杯换盏之余能够兴致盎然地畅谈,另一方面也要适当运用自己的语言技巧,使客人在良好的交谈氛围中如沐春风。以下方法可帮助你成为宴会上的活跃人物。
1.夸张的赞美
对他人发出一番赞美之词,是宴会中的成功秘诀。老朋友、新同事见面后,不免介绍寒暄一番,这是个极好的活跃气氛的机会。借此发表一番“外交辞令”,把每个人的才能、成就、天赋、地位、特长等做一番夸张式的炫耀与渲染,可使朋友感到自己深深地为你所了解、所倾慕。尤其是利用这种方式把朋友推荐给第三者,谁也不会去计较其真实性,但你却张扬了朋友们最喜欢被张扬的内容。这种把人抬得极高但又没有虚伪、奉承之感的介绍,会立即使宴请气氛变得活跃起来。
法国总统戴高乐1960年访问美国时,在尼克松为他举行的一次宴会上,尼克松夫人费了很大劲布置了一个美观的鲜花展台,精明的戴高乐将军一眼就看出这是主人为了欢迎他而精心设计制作的,不禁脱口称赞道:“女主人为举行一次正式的宴会要花很多时间来进行这么漂亮雅致的布置。”尼克松夫人听了十分高兴。事后,她说:“大多数来访的大人物要么不加注意,要么不屑为此向女主人道谢,而他总是想到和讲到别人。”可见,一句简单道谢的话会带来多么好的效果。
2.引发共鸣
成功的社交应是众人畅所欲言,各自都表现出最佳的才能,做出最精彩的表演,最忌一个人唱独角戏,大家当听众。为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寻找能引起广泛共鸣的内容。有共同的感受,彼此间才可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气氛才会热烈。所以,你若是宴会活动的主持人,一定要把活动的内容同参加者的好恶、他们最关心的话题和最擅长的拿手好戏等因素联系起来,以免出现冷场。
3.制造有魅力的恶作剧
善意地有分寸地取笑、调笑朋友并不是坏事,双方自由自在地嬉戏,超脱习惯、道德,远离规则的限制,享受不受束缚的“自由”和解除规则的“轻松”,是极为惬意的事。恶作剧具有出人意料的效果,它起于幽默,导致欢笑。人们在捧腹大笑之际,会深深地感谢那个聪明的快乐制造者。
4.寓庄于谐
寓庄于谐的交谈方式比较自由,在许多场合都可以使用。用风趣、诙谐的语言,同样可以表达较重要的内容。
5.提出荒谬的问题并巧妙应答
生活中,总是一本正经的人会给人古板、单调、乏味的感觉。出席宴会与人交谈中,不时穿插一些朋友们意想不到的貌似荒谬而实则极有意义的问题,是很好的一种活跃气氛的方法。也许会有人时常问你一些荒谬的问题,如果你直斥对方荒谬,或不屑一顾,不仅会破坏交谈气氛、人际关系,而且会被人认为缺乏幽默感。学会提出引人发笑的荒谬问题并能巧妙应答,有助于良好宴会气氛的形成。
6.适当贬抑自己
自我贬低、自我解嘲,这种战术是最高明的,往往是老练而自信的人才会运用。自我贬抑会收到欲扬先抑、欲擒先纵的效果。众人将在哄笑声中重新把你抬得很高。自我贬抑既可活跃气氛,又能博得他人好感。
7.不妨“伤害”一下对方
经验证明,彼此毕恭毕敬未必就没有矛盾,而平日吵吵闹闹的夫妻可能会更亲热。朋友间也是如此,若心无芥蒂、毫无隔阂,开句玩笑,贬低一番对方,互相攻击几句,打几拳、给两脚,并不是坏事,反倒显得亲密无间。宴请活动中,心无戒备、偏见、不带恶意的攻击与伤害,会使朋友、同事更加无拘无束。诙谐、戏谑中的“君子风度”最能活跃气氛。
酒桌上的言语技巧
酒是感情的润滑剂。如何使它发挥最有利的功效,还在于自己如何运用酒桌说话的技巧。
好酒的人,很容易在酒桌上交到朋友,他们碰到一起,总是容易惺惺相惜,几杯酒下肚后,便会说相见恨晚,觉得与对方特投缘,朋友就这样产生了。俗话说,无酒不言商,许多大生意都搞定在酒桌上。生意场上有不少人借着酒精的刺激来促进彼此的往来,在我们周围也不乏原来滴酒不沾的人,在工作了多年之后变成了杯中高手。如果在酒席上坚持不喝酒的人,则会引起别人的反感,甚至觉得你不真诚,虚伪,心眼太多,不可交。
从古到今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酒逢知己千杯少。”即使现在也是如此,彼此谈得来的人到一块老酒一喝,话密了,情自然就浓。酒杯对酒杯,心口对心口,滚烫的友情便挡也挡不住,友谊也随着酒的绵香而逐渐加深。
尤其是生意人早就已经习惯在酒席间谈生意,好像不喝点酒就没办法敞开胸怀说话似的。这种习惯其实并非中国人所特有的,外国人也是如此。
其实,喝酒只是一种形式,真正起作用的还是推杯换盏间溢美之词。只要你适当运用自己的口才,就能“喝”出名堂来。
(1)众欢同乐,切忌私语
大多数酒宴上宾客都较多,所以应尽量多谈论一些大部分人能够参与的话题,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因为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面不同,所以话题尽量不要太偏,避免唯我独尊,天南海北,神侃无边,出现跑题现象,而忽略了众人。
特别是尽量不要与邻近的人贴耳小声私语,给别人一种神秘感,往往会使别人产生“就你俩好”的嫉妒心理,影响酒宴上的气氛。
(2)话语得当,诙谐幽默
酒桌上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才华、学识修养和交际风度,有时一句诙谐幽默的话语,会给别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人无形中对你产生好感。所以,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语言得当,并巧妙地运用你的诙谐幽默。这很关键。
(3)劝酒有度,切莫强求
在酒桌上往往会遇到劝酒的现象,有的人总喜欢把酒场当战场,想方设法让别人多喝几杯,认为不喝到量就是不实在。
“以酒论英雄”,对酒量大的人还可以,酒量小的可就犯难了,有时过分地劝酒,反而会伤害朋友间的感情。
(4)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敬酒也是一门学问。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清主次。即使与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留意别人如何称呼他,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出现尴尬的局面或伤了感情。敬酒时一定要把握好敬酒的顺序。有求于席上的某位客人,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客人,则不应只对能帮你忙的人毕恭毕敬,也要先给尊者、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都很难为情。
(5)锋芒渐露,稳坐泰山
酒席宴上要看清场合,正确估价自己的实力,不要太冲动,尽量保留一些酒力并注意说话的分寸,既不让别人小看自己,又不要过分地表露自身,选择适当的机会逐渐露出自己的锋芒,才能稳坐泰山,不致让别人产生“就这点能力”的想法,从而使大家不敢低估你的实力。
在酒桌上交友办事要把握好分寸,只要言语到位,再配上适当的酒量,要办的事自然能够办好。
送礼时要选择恰当的语言
礼多人不怪,恰当的语言使送礼显得更自然。
送礼时特别要讲究语言的表达,平和友善、落落大方的动作配合着得体的语言表达,才能使受礼方乐于接受礼物。那种做贼似的悄悄将礼品置于桌下或房间的某个角落,不仅达不到馈赠的目的,甚至会适得其反。
一般来说,在呈上礼物时,送礼者应站着,双手把礼品递送到受礼人手中,并说上一句得体的话。
送礼时的寒暄一般应与送礼的目的吻合,如送生日礼物时说一句“祝您生日快乐”,送结婚礼物时说一句“祝两位百年好合”,拜年送礼时可说一句“新年好”。
送礼时,有人喜欢强调自己礼品的微薄,如“区区薄礼,不成敬意,请笑纳”“这是我们的一点小心意,请收下”。其实,这种时候你完全可以说出自己在礼品上所花的心思,以表示自己的诚意,如“这是我特意为您挑选的”。
一般而言,送礼运用谦和得体的语言,会营造一种祥和的气氛,无形中增加相互间的友谊。但过分地谦虚最好避免,如“微薄”“不成敬意”或“很对不起”等,这可能会引起对方的轻视。
当然,如果在赠送时以一种近乎骄傲的口吻说:“这可是很贵重的东西!”这也不合适。在对所赠送的礼品进行介绍时,应该强调自己对受赠一方所怀有的好感与情义,而不是强调礼品的实际价值。否则,就会给人你重礼轻义的印象,甚至会让对方觉得你是在炫耀,这样,好端端的情义礼品,反被你的一番话给糟蹋了,那岂不冤枉?
有些人到对方家中拜访直到要离开时,才想起该送的礼品,在门口拿出礼品时,受礼人却因为谦逊、客套而不肯接受,此时在门口推推扯扯,颇为狼狈。
避免这种情况的办法是:进到大门,寒暄几句就奉上礼品,这样就不会出现因为对方客套而不收礼的尴尬情形。如果错过了在门口送礼的时机,不妨等坐定后,在受礼人倒茶的时候送。此时,不仅不会打断原来谈话的兴头,反而还可增加一些话题。
拒绝收礼通常是不被允许的,除非所送礼物违反了礼貌的规定。出现这种情况时,受礼者应当委婉而又坚决地拒绝收礼,如果送礼者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应当向他暗示一下礼物不妥的原因。
这时,馈赠者不要太勉强,也不要动怒,更不要随口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免恶化双方的关系。正确的做法是,送礼者稍做解释或表示歉意后,把礼品带走。然后,分析一下受礼者拒收的原因,之后再采取相应的行动,不失为一种良策。正视拒收、处理得当,照样可以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所以,在求人办事时,一定要选择恰当的语言送出你的礼物,不恰当的语言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影响彼此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