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礼走遍天下。要想使自己快速给人留下良好印象,有效进入对方心灵,就必须在与人交流中做到得体有礼。与人交往,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一种礼仪,它代表了你的修养和水平,代表了你是否把别人放在心上。因此,为了有效获取别人好感,在交往过程中,我们须做到一开口就得体有礼。
说话时的第一印象很重要
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所产生的定势效应有很大的稳定性,一个人留给他人的第一印象就好像深刻的烙印,很难改变。
“印象”,是一个人的某些特征在他人头脑中留下的迹象。而“第一印象”,是在与人初次接触时给对方留下的形象特征,心理学上称为“首因效应”。著名演讲家谭尔·贾耐基说:“最近,我在纽约参加过一个宴会,中间有一位少女,她在不久之前得到了一笔巨额的遗产,所以她就花了大量的金钱,把自己从头到脚装饰得十分华丽。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无疑的,她是想让宴会中的宾客,每个人对她都有一个好印象。可是,不幸得很,她的衣饰是足够富丽了,但是,她的一副面孔,十分的深沉,有着一股凌人的傲气,令人看了无论怎么也不会生出愉快的感情来。她只知道在自己的服饰上用工夫,而忘掉了人最要紧的是面部的表情。”
确实,一个人有着一张笑脸,那是谁都欢迎的,如果老是一张哭丧脸,那么无论服饰怎么富丽,也会使人讨厌。这情形不单有关于女人,凡是男女老幼,都是一个样的。两个孩子,一个是天真烂漫,十分快乐的,一个愁眉蹙额,老是一副哭丧相,试问你喜欢哪一个孩子呢?
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成功交往、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良好开端。因此,在与人初次交往的过程中,要注意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该怎么做呢?
首先,礼貌待人,主动热情。礼貌待人要求用语礼貌,使用“请”“谢谢您”“对不起”等日常礼貌用语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另外还要举止得体,坐有坐相,站有站姿,不忸怩作态,也不随意放肆。主动热情要求在交往中表现为喜欢、赞美和关注他人。同时良好的卫生习惯、机灵勤快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积极求同,缩短距离。人际交往中有个重要的原则:相似性原则。双方只要在兴趣、爱好、观点、志向,甚至年龄、籍贯、服饰等方面有相同之处,往往可以缩短彼此间的距离,消除陌生感。常言道: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故乡水。异邦遇同乡,他地谈故里。初次交往积极寻求接近的共同点,会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最后,了解对方,记住特征。与人初次交往之前,如有可能要尽量了解对方的情况,作为相识和交谈的基础。譬如你了解到对方喜欢养花,那你就可以在谈话时说些有关养花的逸闻趣事,对方一定对你的谈话感兴趣。
别板着面孔说话
人际交往中,与别人谈话,无论双方意见或说法是否一致,都不能板着面孔说话。首先这是对双方交谈的一种不尊重,其次也会招致对方的反感,最后此次谈话也只能是不欢而散。
我们与人交往、谈话无非有两种人:一种是早已熟悉的人,如亲人、朋友和同事;一种是陌生人。和熟悉的人谈话板着面孔,或许还可以得到理解和谅解。和陌生人谈话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谈话的结果,只有给人家一个好印象,才能顺利交谈,发展友谊,取得交际的成功。
从前,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累了想找一家客店休息,遇到一位老农,他在马上喊:“喂,老头儿,这有旅店吗?还有多远?”老农说:“无礼!”“五里?”他快马加鞭跑去,跑了十几里,也不见人烟,心中纳闷,猛然醒悟过来,拨转马头又往回赶。见到那位老农,急忙下马,诚恳道歉说:“老伯,请你原谅,我刚才太没礼貌了。您能告诉我,哪儿有旅店吗?”老农笑说:“年轻人,知错改错就好,你已经错过旅店,我也不让你白跑,如不嫌弃,今晚就到我家住吧!”年轻人满心欢喜地跟老农走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言谈情态会引起对方不同的感应和对待。这类的例子很多,每个人都会碰上。
俗话说“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你尊重别人,热情待人,谁会驳你的面子呢?
斯诺的夫人韦尔斯也是一个记者,她第一次采访毛泽东时先热情洋溢地拿出一张斯诺拍的照片,有了这张窑洞前毛泽东的照片,一下子拉近了她和毛泽东的距离,陌生感化为乌有,谈得十分亲切、随便和融洽。韦尔斯在西安采访王震时,一见面她就微笑着说:“我记得咱们俩是同年的。当年我在延安时是28岁,现在已经72岁了。你是不是也是72岁呢?”王震一听,顿时笑了,直爽地回答了她的问题。于是俩人像两个“老熟人”在拉家常一样,采访得以顺利进行。
我们每个人与人交谈一定要开朗、热情、生动,因为人不是受到什么强迫才接近谁、喜欢谁;也不是由于什么人出类拔萃、有成就、有名气,才去接近、喜欢这个人。亲切的话语,温暖的微笑,一下子拉近了心理的距离。即使大人物,只要他善于交往、谈话,也必然如此。相反,冷冰冰整天板着个面孔,无论对什么人都是无益的。
正确进行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是最常见的与他人认识沟通、增进了解、建立联系的方式。
自我介绍,在一般情况下就是把自己的情况介绍给陌生的交际对象。如姓名、身份、职业、特长等,意在使对方了解自己,尽可能为自己提供方便,并与对方建立联系。人们初次见面,都会产生一种了解对方并渴望得到对方尊重的心理,及时简明的自我介绍,可以满足对方的这种渴望,对方也会以礼相待,作自我介绍。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与人之间需要进行必要的沟通,以寻求理解、帮助和支持。在社交活动中,想要结识某人,而又无人引见,可以向对方作自我介绍。自我介绍的内容,可根据实际的需要、所处的场合而定,要有鲜明的针对性。在某些公共场所和一般性社交场合,自己并无与对方深入交往的愿望,作自我介绍只是向对方表明自己身份。这样的情况只需介绍自己的姓名,如“您好,我叫王海”或“我是王海”。有时,也可对自己姓名的写法做些解释,如“我叫陈华,耳东陈,中华的华”。如果因公务、工作需要与人交往,自我介绍应包括姓名、单位和职务,无职务可介绍从事的具体工作。如“我叫王海,是荣发公司的销售经理”。
在社交活动中,如果希望新结识的对象记住自己,作进一步沟通与交往,自我介绍时除姓名、单位、职务外,还可提及与对方某些熟人的关系或与对方相同的兴趣爱好。
进行自我介绍,要简洁清晰,充满自信,态度要自然、亲切、随和,语速要不快不慢,目光正视对方。在社交场合或工作联系时,自我介绍应选择适当的时间,当对方无兴趣、无要求、心情不好,或正在休息、用餐、忙于处理事务时,切忌去打扰,以免尴尬。若在讲座、报告、庆典、仪式等正规隆重的场合向出席人员介绍自己时,则应简短又细致地介绍自己。
得体称呼能缩短心灵距离
正确恰当的称呼,不仅能体现对对方的尊敬和自身的文化素质,更能促使交际的成功。
称呼是指人们在正常交往应酬中,彼此所采用的称谓语。它是言语交际的“先锋官”,在日常生活中,称呼应当亲切、准确、合乎常规。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春暖。”称呼得体就像行个见面礼,使对方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使沟通顺畅,交往成功。反之,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愠怒,使双方陷入尴尬境地,造成交往梗阻乃至中断。由此可见,称呼得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交往活动的成败和管理效果的优劣。因此,不论是从事何种职业的一般人,还是身负一定职务的领导人或管理者,要想生活愉快、事业发展,都需要注意研究人际称呼的技巧,努力提高自己的称呼艺术。
得体的称呼能缩短人和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人心情舒畅,有助于形成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又是使人精神振奋、心理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条件。
那么,怎样称呼才算得体呢?其实称呼并没有什么统一的模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语言传统,称呼的习惯可能差异很大;不同的职业、职务、性别、年龄的人,对称呼的需要和期望也不尽一样。这就造成了人际称呼的复杂性和多元化,增加了称呼得体的难处。但有一条是共同的,那就是要尊重他人和礼貌待人,这样,对方心里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反过来对方也会乐于与你接触,主动和你沟通,这就使交往有了良好的开端。但仅有此还不够,在具体称呼时还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记住对方姓名
姓名不仅是将自己与他人的存在予以区别的标志,而且不少人的名字还凝聚着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由于自尊的需要,每个人都会重视和珍爱自己的名字,同时,也希望别人能记住和尊重它。因此,当自己的名字被别人叫到时,就认为自己受到尊重,心里感到愉悦,对称呼自己的人怀有亲切感。古今中外,一些领导人、政治家和企业家对人的这种心情很了解,与人寒暄时不只说句“您好”,而是在“您好”前面或后面冠以对方名字,这样做起到了很好的心理效应。我们对久别之后仍能一下子叫出自己名字的人,总是感动万分、钦佩不已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2.符合年龄身份
称呼必须符合对方的年龄、性别、身份和职业等具体情况。对年长者称呼要热情、谦恭、尊重;对同辈则要态度诚恳,表情自然,亲切友好,体现出你的坦诚;对年轻人要注意慈爱谦和,表达出你的喜爱和关心;对有较高职务或职称者,要称呼其职务或职称。总之,要讲究礼貌,既表达出你对对方的真诚和尊重,又不卑不亢。切勿使用“喂”“哎”等来称呼人,同时,也应力戒点头哈腰,满嘴恭维话。
3.有礼有节有序
在与多人打招呼时,如果群体中有年长者,也有年轻人或异性在场,就要注意称呼的顺序。一般来讲,应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女后男,先生疏后熟识为宜。称呼最能表达说话人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和文明程度,也体现着他的交往技巧。称呼兼顾长幼的差异,会使年长者觉得受了尊重,年轻人也心中坦然;如顺序颠倒,不但会使年长者不满,而且被称呼到的人也会感到窘迫。再者应注意尊重女性,在与一个同样年龄、身份的群体打招呼时,先称呼女性,会使对方感到你有较高的素养,从而乐于与你交往。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各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制约、密切相关的,它们从不同侧面共同决定着称呼的得体与否以及称呼得体的程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有依据称呼对象和交往场合等的具体情况,从多方面分析称呼对象的称呼需要,选择得体的称呼语,才能收到最理想的称呼效果。
学一点寒暄的语言技巧
轻松得体的寒暄可以有效地缓和交流的隔阂感,迅速调动起交流双方的热情。
寒暄又叫打招呼,是人与人建立语言交流的方法之一,是交谈的润滑剂,它能使朋友在某种场合心领意会,让不相识的人相互认识,使不熟悉的人相互熟悉,把单调的气氛活跃起来,为双方进一步攀谈架设友谊的桥梁。
1984年9月,中国与英国关于香港问题的第22轮会谈在钓鱼台国宾馆开始了。
中方代表周南和英方代表伊文思相遇并寒暄起来。
周南说:“现在已经是秋天了,我记得大使先生是春天前来的,那么就经历了三个季节了:春天、夏天、秋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啊!”
这是发生在中英关系史上的一次重要谈判,时间是1984年秋季——达成协议的关键时刻。内容是我国对香港主权的收复问题。
周南在这次轻松的寒暄中,运用暗示、双关的手法,巧妙利用交际的时令特征,即秋天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成熟与收获,将我方诚恳的态度和希望以及坚定的决心,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出来。
这种寒暄意味深长,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灵活的策略性,无穷之意尽在言外。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寒暄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路遇式寒暄。就是在路途上或一些公共场所里遇到熟人,顺便打个招呼。一种是对经常见面的熟人,握握手,说上句“你好”“上班去呀”,在路上骑车相遇,相互点点头,微笑一下,摆摆手,不用下车,擦肩而过。另一种是在路上遇到较长时间没有见面的熟人,这时不可以点头再过,要停下来,多说几句。如有急事要办,则要与对方说清楚再离开,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常识。
会晤前的寒暄。如约见了面,或客人来了后,在交谈正题之前的问候。一种是常见的也是最起码的问候方式,如“您好”“请进”“请坐”等。另一种是特殊情况的问候方式,如对病人、老人、师长、好友,或是遇到大病初愈、长途旅行、身遭不幸等情况,寒暄问候则要格外体贴入微,暖人心扉。
寒暄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类:
关怀式寒暄。这是常见的寒暄方式,真挚深切的问候,对于加深人际间的感情,有着重要的作用。
激励式寒暄。就是在寒暄的几句话中,给人以鼓舞和力量。几句寒暄,就能给人以很大的激励。
幽默式寒暄。寒暄中加点幽默诙谐的成分,对协调交际气氛是很有效果的,人际间良好的沟通与深切的友谊就是在这幽默的寒暄中建立起来的。
夸赞式寒暄。无论谁清早起来,接连听到几个诸如“您起得好早啊”“您身体越来越好啦”的赞美式寒暄,一定会感到这一天心情格外舒坦愉快。夸赞式寒暄也要讲点技巧,其中之一就是夸赞的内容最好要具体一些,这样才能产生较大的作用。
在寒暄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对象。寒暄要因人而异,不要对谁都是一个调。
2.要注意环境。在不同的环境,要进行不同的寒暄。
3.要注意适度。寒暄要适可而止,过多的溢美之词则会给人以虚伪客套之感。
总之,恰当的寒暄,能给不快的人以安慰,给久别重逢的人以关怀,给邻里亲友以欢乐,并由此沟通感情,联络友谊,促使人际交往达到水乳交融的佳境。
说话要恰当得体
说话得体原则是口语表达的最高原则,一个人只有说话得体,才能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取得圆满的成功。
从口语表达过程看,说话者所说的内容,一要适合身份,二要适应对象,三要适应语境。简而言之,得体就是说话得适当、妥帖、恰到好处,即适时、适情、适势、适机、适人,一切都适度、恰当。下面我们就上述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简略分析一下说话得体的原则标准。
1.适合身份
人在说话时总是以一定的社会角色——特殊的身份、地位出现在交际对象面前,因此,一旦进入交谈,说话者的言行举止都会被交谈对象所评判,评判的第一标准就是是否得体。作为表达者,符合得体这条原则主要是把握准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文化修养所形成的形象和客观的要求。人们之所以对身着西装革履看起来风度翩翩却满口粗话、脏话的人不屑一顾,就是认为他缺少教养,言行举止与衣着所体现的身份不相吻合。有一年,某地举行修辞学年会,会长在开场白中这样说:“先让我这个老猴来耍一耍,然后你们中猴、小猴耍。我老猴肯定耍不过你们,不过总要带个头吧。”代表们听后觉得很有意思,都笑着鼓掌。这是因为,首先,会长既是与会者中的最高权威,又年近古稀,把自己比做老猴,把其他与会者比做中猴、小猴,不仅描绘出老中青三代共聚一堂、切磋砥砺的学术气氛,而且妙趣横生;其次,在修辞学的研讨会上,会长故意用这种修辞手法表示自谦,与主体身份、客观对象和具体场合都十分协调,因而可以取得好的效果。但如果换一个中年人即使是会长说出这样的话,如“我是个中猴,先让我来耍一耍,耍后请老猴和小猴耍”,就不得体了。因为听的人必定产生反感:把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称作老猴是一种大不敬,按他的身份是不能这样打比方的。所以,在进行口语表达即开口说话之前,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社会角色,想一想“说哪些话”和“哪些话能说”的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语言形象。
2.适合对象
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在浏阳文家市里仁学校的操场上,对当时被打散后又重新集结的起义队伍作了一次生动的演讲:“我们工农武装力量现在很小,就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反动派现在力量很大,就好比一口大水缸。只要我们咬咬牙,挺过这一关,我们这块小石头就总有一天会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毛泽东用“小石头”终究会打烂“大水缸”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了革命必胜的道理,战士们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种说法非常切合出身于工农的起义战士的特点,因为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如果换成“我们工农武装代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蒋介石反动派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反动力量”“反动力量终究会被进步力量所战胜”等抽象术语来演讲,这些工农战士就不那么容易理解和接受。切合听众的特点,在一般的情况下,主要是切合听众对象的文化水平。不同的文化程度制约了人们对语义的理解,也制约了人们对言语组织形式的理解。如果不能切合听众的文化水平,就会出现说话人自命高雅,听者不知所云的情形。如某幼儿园大班的一小朋友,见妈妈留客人吃饭,便也拖着客人的衣角不让走。客人问小朋友有什么好“招待”的,小朋友只是瞪着眼望着,客人忙改口说:“你有什么好吃的?”小朋友这才“巧克力、旺旺饼、口香糖……”一口气数开了。这里用“好吃的”取代“招待”,正是适合了小朋友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此外,适合对象还应注意对象的性格特点、心理特征与对象特定的人际关系等。
3.适应语境
说话适应特定的言语交际环境,是指所选择的语言材料、言语内容、表达手段和话语结构安排要切合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切合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和语言环境等语境要素。
1993年底,香港宝莲禅寺天坛大佛举行开光大典。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港督彭定康均应邀做主礼嘉宾。仪式结束后,彭定康答记者问指责我港澳办关于香港问题的声明“并不是一份有特别吸引的圣诞礼物”。记者以此请周南发表意见,周南以“佛教的日子”为由不予评论,因为在宗教圣地,参加宗教仪式,双方展开外交争论是不合时宜的。无奈记者追问再三,周南顺口答道:“谁搞‘三违背’定会苦海无边,罪过罪过。谁搞‘三符合’,自是功德无量,善哉善哉。”末了一句“阿弥陀佛”,引来在场者阵阵掌声和笑声。
周南选用佛家语汇作答,应情、应景、应时、应物、应人,又表明了自己的原则立场,十分耐人寻味。
善于用环境来衬托说话
文化环境指一个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的风格与传统。我们在讲话中要善于运用这种社会大环境,来衬托自己说话的小环境。
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使用语言,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又渗透在语言之中,制约着语言的运用。社会文化背景,指社会场合,包括时间、地点、场合、气氛、事件背景、人事关系等。
新中国成立前夕,陈毅在一次报告中说:“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可以预见,解放全中国已经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了?解放上海,更是指日可待?(台下爆发雷鸣般的掌声)过不了几天,阿拉这些土八路可以到上海白相相了?(用生硬的上海话)”台下充满笑声,这样的话在那个社会环境和具体场合显得十分得体,而且出语幽默,又鼓舞人心。
切情切境,是成功讲话的重要条件。陈毅元帅对当时报告的场景氛围的辩证运用,打破风格的表面统一,从而很好地适应了“行将进入上海”这一题旨情境,应情应景,耐人寻味。
还有一些虽然不属于大的社会环境,诸如地点、实物,但它们一旦附属于某种社会力量所能施加影响的范围,就成了社会环境。例如在国家级的外交谈判中,地点的选择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通常的处理方法是在谈判双方的领土上轮换举行,或者选择第三国作为谈判地点。为什么这个问题会成为一个重要而敏感的问题?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朋友家里说说,总有一种客人心态,说话也总是显得拘谨一些,可在自己家里接待朋友,就无拘无束了。这种主人心态,就自然形成了一种优势,人们把它叫做“居家优势”。
交际中有时地点的改变也可形成不同的环境,从而有利于解决不同的问题,发表有针对性的讲话。例如:有些领导者发现问题,往往请下属到自己办公室谈话。办公室是上级办公的地方,下属来到这里,很容易联想到上下级关系,于是便产生了一种“必须服从”的心态。这样,本来是对等的谈话,因为地点这一特殊社会环境的参与,就有利于一方,使对等的双方,变成主动与被动的两方。主动一方便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势头(当然这只是一种心理差异,绝不是“以势压人”)。以此类推,如果顾客与营业员发生纠纷,经理应巧妙地把顾客诱导进自己势力所能影响的范围——经理办公室。这样既可以避免事态的扩大,也可以使这位顾客与围观者隔绝,避免接受人群中一些不良反应而进一步增强不满情绪。所以,经理室实际上成了一个有利于处理问题的小社会环境。反之,如果为了加强联络,增进信任和友谊,领导人员则应走出“领导效应区”,到职工宿舍、食堂、俱乐部等地方去,以便于放开话题,无拘无束。这类非语言因素,有时正像看不见的磁场,有着极其强大的特殊效应。
可见,利用合适的社会背景说话,可明显提高说话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有敏锐的思维和具有穿透力的眼光,去洞悉社会大背景,并善于利用眼前的实物、身处的地点营造有利于自己说话的环境。
把握说话的最佳时机
机会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一句话的结果。
说话,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却是一门相当高深的学问,要如何把话说的动听、如何把话说到别人的心窝里,的确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有些人天生性急,总是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往往等到察觉说错话的时候都为时已晚了;有些人则是沉默不语,该说话的时候不说,以为“沉默是金”,不懂得说话适当时机的人,也往往会错过许多大好机会。
古人说:“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恰巧说明了“说话艺术”的重要性,而并不是“言多必失”,会说话的人,即使说的再多也都是字字珠玑;不会说话的人,不会察言观色,也不懂得在适当的时机说话,即使话在说,一开口就伤人,又有何用呢?
失足,你可以马上站起来;失言,你也许永远无法挽回。
要想把话说得恰到好处,卡耐基强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握住说话的时机。孔子在《论语·季氏篇》里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不该说话的时候却说了,叫做急躁;应该说话了却不说,叫做隐瞒;不看对方脸色变化便贸然开口,叫闭着眼睛瞎说。这三种毛病都是没有把握住说话时机。说话是直接的语言交往,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双方当场对面,还要受到周围环境的种种限制。该说话时不说,马上时过境迁,失去成功的机会。一句话说到点儿上,很快拍板,事情就办成了。说话时机的把握,有时就在瞬息之间,稍纵即逝,时不待我,失不再来。因此,说话时机的把握,比掌握、运用其他说话技巧更难更重要。
说话的时机是由说话的时境提供的,说话的时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涉及的范围相当广,可以说,一个人说话是以整个社会生活为背景的。要把握准说话的时机,就不能不对说话时境与说话行为之间的变化规律及特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说话的时境具有客观性的风格,对于说话的主体而言,时境构成的诸种要素都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有没有说话行为发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是以客观的形式独立,这一点早已为哲学家们所证明。心理环境和语言环境虽然可以在说话过程中随时生成,但一经生成,就是以客观的形式存在的,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一样对说话行为产生制约作用。人的说话行为只能在具体的时境中发生、进行,谁也无法随着自己的主观意志去摆脱它,超越它,说话行为也只有与具体的时境结合并保持统一,才能准确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
良好的说话时机,只需要摒除一切不利的因素。一位著名的财政顾问曾经说过:把握适当时机说话的问题相当重要,首先我们必须看清楚有希望的顾客,是否真的具有认购的意愿。如果你忽略了对方的问题,而大谈自己的问题,那么说明你根本没有把握住重点,你的目的也就不可能达到。
中国第一位现代舞拓荒者裕容龄,年轻时随外交官父母迁居巴黎。由于受旧礼俗困囿,一直不敢进言学舞的愿望。一次,日本公使夫人来做客,顺便问其母:“你家小姐怎不学跳舞呢?我们日本女孩都要学的。”裕母不便拒绝,顺水推舟道:“往后让学吧!”裕容龄趁机进言了:“好母亲,我今后就学日本舞跳给你看,好吗?”说罢便换上舞装跳起《鹤龟舞》,公使夫人夸赞不已,母亲也只好认可。这里,裕容龄的进言成功,全在于那抓住时机的“机锋”上。
一个具有高明演说技巧的人,能够很快地发现听众所感兴趣的话题,同时能够说得适时适地,恰到好处。换言之,他能把听众想要听的事情,在他们想要听的时间之内,以适当的方式说出来,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才能,这种能够把握优越时机的人,即使是在遭到突变,受到阻碍时,也能转危为安,化险为夷。
如果你是一位从事制造方面工作的人,当你训练新员工时,也必须了解何时适合于进行这种职前教育。如果公司在竞争中处于下风,而你还反复不停地议论参加这次竞争的不明智,那真是愚蠢至极的行为。如果你是一名推销员,如何使对方认清自己所提出的有利地方和特点,同时,如果要使这笔生意在下次会晤时即能签订合同,你该在什么时机说什么话。如果你是从事广告业务的,那么你一定要知道什么时机适合做何种商品或服务性的广告。更甚者,如果有一个人家在办丧事,处于无限悲痛之中,你就不能以要求的口吻叫他去干这个,干那个。
不论是在何种场合,适当地把握时机都是迈向成功之途不可缺少的要素。然而大多数人又都不懂或者说是不能全力地把握时机,以致造成终生追悔莫及的遗憾。说起来,掌握时机似乎是一种天赋的特别直觉,但它和经验一样,必须磨练出来。
选准说话的时机
有时候一个恰当的时机比一千句引经据典的话语更能说服人。
聪明的小孩子往往懂得在大人高兴的时候提出自己的要求,而且,这时他们的要求多半会被满足。家长们在心情比较好的时候,为了不破坏气氛,往往会比平时更加宽容大度。
在上下级相处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况。自然,下属并不是小孩子,不存在着对领导的人身依附关系。但是,他们之间的权力从属关系却是毫无疑问的,下属要取得的每一份利益都需要有领导的首肯。在中国这种文化传统下,每个领导都有一种“家长”倾向,都有恩威并举的心理,那么我们就不妨因势利导,巧妙地加以利用,在领导春风得意之时,或提要求,或进谏语,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史载,有一次唐太宗意兴舒坦,心情十分高兴,便笑着问大臣魏征:“你看近来政治怎么样?”魏征觉得这是一个进谏的好机会,马上回答说:“贞观初年,您主动地引导人们进谏;过了三年,遇到有人进谏,还能愉快地接受;这一二年来,勉勉强强接受一些意见,可是心里总觉得不舒服。”
太宗听后有些吃惊,问道:“你这样讲有什么根据吗?”魏征于是便举出三件事来加以佐证,这三件事反映的是唐太宗在魏征所说的三个时期内对人的三种不同的态度。唐太宗于是明白了,说道:“若不是您,不能说这样的话。一个人苦于自己不知道自己啊!”于是,更加虚心地听取臣下的意见了。由此可见,给领导提建议,有很重要的一个学问,那就是一定要注意时机和场合,以便使领导更能用心领会你的意见,并不会导致对你的反感。例如:在娱乐活动中,一般领导的心情比较好,这时候提出建议会使领导更容易接受。特别是如果你能把所提的建议同当时的情景联系起来,通过暗示、类比等心理活动的作用,则会对领导有更大的启发。还有些比较成功的下属善于接住领导的话茬儿,上承下转,借题发挥,巧妙地加以应用,从而很好地触动了领导,使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过去有一个单位刚购置了一批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并准备修建一个机房。但在机房安置空调机一事上,领导却不肯批准,认为单位的同事们都在没有空调的情况下办公,不宜单独对机房破例。虽然有关人员据理力争,说明安装空调是出于机器保养而非个人享受的需要,但仍不能打破领导的老脑筋,说服领导。
后来,单位的领导与同事们一起出去旅游、参观。在一个文物展览会上,领导发现一些文物有了毁坏和破损,就询问解说员。解说员解释说,这是由于文物保护部门缺乏足够的经费,不能够使文物保存在一种恒温状况下所致,如果有一定的制冷设备,如空调,这些文物可能会保存的更加完善。领导听后,不禁有些感慨。此时,站在一旁的机房负责人乘机对领导低语:“其实,机房里装空调也是这个道理呀!”
领导看他一眼,沉思片刻,然后说:“回去再打个报告上来”。很快,这位领导就批准了机房的要求,为他们装上了空调设备。
说话获得好感的几种技巧
保持礼貌是获得他人好感的重要手段。
说话要想获得别人的好感,我们建议可以从下面八个方面入手:
1.多提善意的建议
当一个人关心你时,只要这份关心不会伤害到自己,并且对方还提了一些善意的建议,你当然会欣然接受,对这个人产生好感。那么,反过来你对别人若也如此,别人也会同样对你产生好感。
满足他人自尊心最佳的方法就是善意的建议。对方是女性时,仅说“你的发型很美”,只不过是句单纯的赞美词;若是说“稍微剪短,看起来会更可爱”,对方定能感受到你对她的关心。若是能不断地表示出此种关心,对方对你必然更加亲切信任。
2.偶尔暴露自己一两个小缺点
有时坦率地暴露缺点,反而会迅速获得对方的信任,给对方留下一个正直、诚实深刻的印象。
只是暴露自己的缺点并不是毫不保留地将所有的缺点都暴露出来,只要一两个就可以了,这可使他人把这一两个缺点和其他部分联想在一起,因而产生其他部分毫无缺点的感觉。但这绝不是狡诈,只是交际的策略和需要,因为没有人会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交往。
3.记住对方所说的话
一位心理学家应邀去演讲,不料主办方却问他:“请问先生的专长是什么?”他颇为不高兴地回答:“你请我来演讲,还问我的专长是什么?”
招待他人或是主动邀约他人见面,事先多少都应该先收集对方的资料,这是一种礼貌。换句话说,表现自己相当关心对方,必然能赢得对方的好感。
记住对方说过的话,事后再提出来做话题,是表示关心的做法之一,也是说话的策略之一。尤其是兴趣、嗜好、梦想等事,对对方来说,是最重要、最有趣的事情,一旦提出来作为话题,对方一定会觉得很愉快。在面试时,不妨引用主考官说过的话,定能使主考官对你另眼相看留下深刻的印象。
4.注意对方微小的变化
生活中,一般做丈夫的都不擅长对妻子表现自己的关心。比方说,妻子上美容院改变发型时,明明觉得她“看起来年轻多了”,却不作任何表示,因而使妻子心里不满,觉得丈夫不关心自己。
不论是谁,都渴求拥有他人的关心。而对于关心自己的人,一般都具有好感。因而,若想获得对方的好感,首先必须积极地表示出自己的关心。只要一发现对方的服装或使用的物品有些微小的改变,不要吝惜你的言词,立即告诉对方。例如:同事打了条新领带时,“新领带在哪儿买的?”像这样表示自己的关心,绝没有人会因此觉得不高兴。
另外,指出对方与往日的变化时,愈是细微和不轻易发现的变化,愈使对方高兴。不仅使对方感受到你的细心,也感受到你的关怀,转瞬间,你们之间的关系就会远比以前更亲密可信。
5.呼叫对方的名字
欧美人在说话时,常说:“来杯咖啡好吗?莱克先生”“关于这一点,你的想法如何?莱克先生”,频频将对方的名字挂在嘴边。这种作风往往使对方涌起股亲密感,宛如彼此早已相交多年。其中一个原因是他感受到对方已经认可自己了。
在我们的社会里,晚辈直接呼叫长辈的名字,是种不礼貌的行为。但是,平辈之间借着频频呼叫对方的名字,来增进彼此的亲密感,应是个非常有益于彼此交往的方法。
6.注意细节投其所好
有位朋友有个奇怪的习惯,总是把他人名片的背面写得密密麻麻。与其说他是为了整理人际资料或是不忘记对方,倒不如说是为了下一次见面做好准备。也就是说,将对方感兴趣的事物记录下来,再度见面时,自己就可提供对方关心的情报作为礼物。即使只是见过一次面的人,若能记住对方的兴趣,在第二次、第三次见面时,不断地提供这方面的知识或是趣事,借此显示自己对于对方的兴趣很关心,结果,必然使对方产生很大的好感。
或许有些人会认为此种做法太过于功利主义,事实绝非如此。这种做法的确出于对对方的关心,更何况对对方也是真正有益的。借着经常保持此种姿态,结果必然能将一般通用的话题化为己身之物。换句话说,以长远的目标来衡量,此种做法能成为表现自我的有力武器,以此迅速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好感和信任。
7.温暖的微笑
我们在与人交往中,不管是同意人家的意见还是不同意,都不要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谁也不愿意和冰冷态度的人谈话。即使是出于某种无奈而非谈不可,在心底也已经产生了反感。试想,这样的谈话能有好结果吗?因此,我们在交往中要学会笑,学会用笑给人以温暖。不论对方是谁,有怎样的见解,如何让人讨厌,那你可以不和他交谈或躲开,摆一副冷面孔总是无益的。
8.谦虚是一种美德
谦虚之所以受到尊崇,就因为它是做人的美德及事业成功的法宝,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谦虚也并非想做就能做到,有的人得到领导的表扬、同事的夸奖,内心着实想谦虚一番,却寻找不到适当的表达方法。要么手足无措,面红耳赤,支支吾吾,要么说一些“归功于集体、归功于人民”的套话听起来让人觉得虚假。
那么,在社交场合,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氛围,如何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谦虚,才能给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呢?
转移对象。如果表扬或赞美使你感到在众人面前窘迫的话,你不妨想办法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使自己巧妙地“脱身”,把表扬或赞美的对象“嫁接”到别人的身上,但要有所依据,不然也会显得空和假。
妙设喻体。直言谦虚,固然可取,但弄不好会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特别是两个人之间,如果仅仅说“你比我强多了”这类话,容易有嘲讽之嫌。遇到这种情形,你不妨用一个比喻方式,巧妙地表达自己的谦虚。
自轻成绩。任何称赞和夸奖,都不可能毫无缘由,或者因为某件事,或者因为某方面的成绩。这时你不妨像绘画一样,轻描淡写地勾勒一笔,却在淡泊之中见神奇。
相对肯定。面对别人的称赞,如果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不但起不到谦虚的作用,反倒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正如俗话所说:“过分的谦虚等于骄傲。”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所以,谦虚要掌握一定的分寸。
征求批评。面对人们的赞美,诚恳地征求大家的批评,这是表现你谦虚精神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但要注意适当适度,不然虚心也就变成了虚假。
我们在社交生活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交际对象,去不断创造自我,虚心学习。
只要虚心而诚挚,努力追求谦虚的品格,在谈话时保持平和坦诚的态度,尊重对方,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受人敬重的人,说话的分量也会相应增大。
学会表达你的谢意
对帮助自己的人表达感谢是基本礼仪,是获得好人缘必不可少的基本修养。
在任何一部汉语词典里,很少有词语一讲出就能立刻赢得一个人的好感,起到化敌为友、抚平自私心理、提高自尊心的作用。然而,“谢谢”这个词却有这个魔力。但“谢谢”却常常被人轻视,或因太简单而忽略,以致我们中的许多人因此而与好人缘失之交臂。我们常常听到这种抱怨,“我并不介意做所有这些事,只要他每次能说声‘谢谢’”,甚至说,“我为她做了那么多,她连声‘谢谢’都不会说”。
说声“谢谢”本是世界上最容易、也是最为可靠的办法,如果你想成功地开展工作和取得别人合作的话,更不用说赢得友谊和影响人们了。
那么,在交际中,怎样说谢谢呢?表达谢意可以用很多方式说出来。然而,无论被怎样打扮,譬如用鲜花、午餐回报,或者其他方式,这个词,或它的一种变化,一定要说出来或写下来。以下是一些传播这个不起眼但绝对重要的信息的方法。
1.说出谢谢。告诉他(她),他(她)为你做的对你来说是很重要的,和在哪一方面帮助了你:“我真的非常感谢你对我在学习上的帮助。”
2.给予赞扬。让他(她)知道你认为他(她)为你做的事是很特别并值得珍藏的:“谢谢你的咖啡,我想我会记你一辈子。”
3.予以回报。告诉他(她)你感谢他(她)为你做的,并准备回报这个好心人:“我很感激你能在开顾问会议时回我的电话,以后只要有用得上我的地方,请随时找我。”
4.写个条子表示谢意。说声谢谢是很有作用的,但写下来会更胜一筹。不妨亲笔写一个条子表达你的谢意。
5.电话致谢。“我打这个电话只是为了感谢你……”
6.送份礼物。送份礼物并附上一张便条。只要你送的礼物能够非常适当地表达出你的感谢,送什么并不重要。一个老板请他的秘书去看了场一流水准的高尔夫球赛。为了投桃报李,她买了份独特的礼物——一个高尔夫球棒的缩微模型,然后写了个感谢的便条放在礼品盒里一并送给了他,老板收到后深感欣慰。
7.传达谢意。告诉别人你有多感谢他为你所做的一切,最后这话一定会传到给予你帮助者的耳朵里去:“王敏这人真好,她帮我安排了那次会议。要是没有她的帮忙,我真不知该怎么办好。”当你的谢意通过别人的嘴传到她的耳朵里时,定会增色不少。
8.提供帮助。与他们在一起,主动提出为他们的工作助一臂之力。比如帮助校对个长篇报道:“我来帮你干这事儿。甭客气,你帮我的次数可太多了。”
9.请客吃饭。邀请你要感谢的人去吃午餐或晚餐,一定要表明你这是为了感谢她的帮忙。如果你邀请的是已婚者,应当把她(他)的配偶一并邀请去。
10.报答捐款。如果一个环境学家曾用心地报道过你的一篇论文,不妨为他心爱的环保事业捐一笔款,这也许是对他最好的感谢,但也别忘了说“谢谢”。你可以打个电话或写个便条去感谢他,并告诉他你所做的。他一定会为你所做和自己曾经所做的事感到高兴。
求人办事时开口要客气
托人办事既然有求于人,因此开口说话就需要客气一些,这样别人心情就会愉悦,谈兴更浓。
求人办事时,怎么说话才算客气呢?以商量的口气把要办的事说出来,如:“能不能快点把这事给办一下?……这事给办一下是不是可以?”
装作自己没把握,把请求、建议等表达出来,给对方和自己留下充分的退路。例如:你可能不愿意去,不过我还是想麻烦你去一趟。
在别人或者向别人提出建议时,如果在话语中表示人家可能不具备有关条件或意愿,那就不要强人所难,自己也显得很有分寸。先提出部分要求,以便对方顺利接受,然后再步步深入。例如:你帮我解决这一步就可以了,其余的我自己想办法。
我们确实经常发现,人们在提出某些请求时往往会把大事说小,这并不是变着法儿使唤人,而是适当减轻给别人带来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使自己便于启齿。
谦逊便是礼貌,通过抬高对方、贬低自己的方法把有关请求等表达出来,显得彬彬有礼、十分恭敬。例如:您老就不要推辞了,弟子们都在恭候呢!
请求别人帮助,最为传统有效的做法是尽量表示真诚,使人家感到倍受尊重,乐于从命。
有些事要先把问题的难度说出来,让人觉得你是不得已而为之,明知自己知道不该说但还得说。例如:真不该在这时候打搅您,但是实在没有办法,只好麻烦您一下。我知道你手头也不宽裕,不过实在没办法,只好向你借一借。如果把托人办事的原因说出来,向对方交个底,就会引起对方好感,令人欣然接受。例如:隔行如隔山,我一点儿也不知道人家那边的规矩。你是内行,就替我办了吧!
如果表示请求对方谅解,然后再把自己的愿望或请求等表达出来,以免过于唐突,则说出来更让人觉得容易接受。例如:恕我冒昧,这次又来麻烦你了。请求别人原谅,这是礼貌语言交际最有效的方法。人们常常使用这种方式来进行交流,显得比较友好,和谐。
掌握轻松交谈的原则
要想人际交往中轻松顺利,就必须懂得一些与人交谈必备的礼仪。
交谈是每个人一生都要做的事。有的人认为,不就是说说话嘛,似乎交谈简单得不得了。其实并非如此。交谈也是有技巧的。
(1)注意对方的眼神
再也没有比当你对他讲话而他却环顾四周更令人难堪的了。有些人边讲话边环顾四周,而有人听话时东张西望。这两种人都不是一个好的、注意力集中的听众。在任何人对你讲话时,都要注视他或她,不是紧紧地盯着,而是一直看着,这样你从对方的眼睛里读懂很多东西,而且你的专注也会给对方以力量。在别人对你讲话时,你千万不要环顾整个房间。否则你的心不在焉只能使对方失去谈话的兴趣,以致中断谈话。
(2)不做交谈中的大独裁者
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交谈中的大独裁者,希望你不是其中的一个。注意听自己在讲些什么,是一个好主意。例如,注意自己是否是一个盛气凌人的人,是否是一个独裁的人,是否是一个固执己见的人,是否是一个不给别人机会阐述不同意见的人,或注意是否有人在听你讲话时要离开,或看上去在绝望地环顾四周要找一个最近的路逃开。
讨厌的人的定义之一是“当别人想对他讲自己的事时,他只讲他自己”;另一种讨厌的人更准确的描述为:一个坚持讲别人根本不想听的事的人。这些坚持要别人听到最后,尽管别人已经明显地表现出不耐烦。
这是一些人性格中的一部分,并已根深蒂固,所以要改掉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发现自己在谈话中有独裁特点,那么在下次谈话时只要把嘴闭上认真听就可以了,不管你有什么不得不说的。如果害怕自己会令人生厌,尽量看报纸或杂志,找一个有兴趣的话题研究研究,例如环保等,一定是每个人都关心的。丰富的知识不仅会使自己加入谈话,而且会传递有趣的信息。
如果有人重复你听了至少两遍的故事,这样说是没有问题的:“哦,是的,我记得当那个人倒下的时候,您是如何让每个人都靠后的。您一定救了他的命。”然后转换话题。如果您是对话中的一员,有人在重复一个故事,您可以悄悄离开。如果有人注意到了,您可以说:“哦,我知道这件事。对不起,我一会儿就回来。”
(3)小心回答私人问题
如果有人询问你新买的衣服的价钱,除非很亲密的人,其实你没有义务为他提供有关信息。您只要回答“我不知道(或我不记得)花了多少钱”即可。
关于钱的询问通常是不合适的,应该置之不理。可以说‘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不说这件事。关于生活的费用,太让人提不起情绪……”然后改变话题。
另一个类似于窥探的问题是“你是干什么的”。最好在对方指明了知识领域后询问对方的工作,或在谈论与工作相关的特殊话题,然后可以问:“您在这个领域中从事工作吗?”
(4)该闭嘴时就闭嘴
永远不要遗憾没有把话说出来。闭上嘴让别人认为自己是个傻子比张开嘴什么都说要好。不要装作什么都懂,真正聪明的人从不犹犹豫豫地说“我不知道”。
说话随便的人容易说得太多,有时造成不谨慎。有丰富想象力的人总是在言谈中不可靠。总是保持沉默的人常在亲密的人中穿得很好,但他或她不会给聚会增添吸引力。在谈话中,中间的路总是最好的,正如很多事情一样。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听别人讲话,也要知道什么时候该轮到自己讲话了。
不要重复讲自己,很多事情简单地讲述或第一次讲都很有趣,但没有任何事值得重讲。
(5)三思而后说
几乎所有在谈话中出现的失误或错误,都是由于没有认真考虑或缺乏考虑造成的。多数情况下没有人提醒我们说话时欠考虑和没有考虑。只要注意听一下自己讲的话和对方的反应就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说话之前三思是我们自己的事。
(6)适时回避交谈
面对吹捧者,优秀的交谈者不会没完没了地吹捧别人的工作做得多么好或他的儿子多么出色。当谈话陷入吹捧时,可礼貌地加入自己的评论以转换话题。如果他给您讲关于他自己耸人听闻的故事,最好的办法是尽快找理由离开,除非您很感兴趣。
很多人喜欢问:“您多大年龄?”这是许多人不喜欢的,而且这是一个缺乏考虑的问题。但是,经常有人问这个问题,当然也有许多办法来回避它。您可以说:“噢!足够大了。”你还可以告诉他一个大概的年龄,例如,超过21岁,或用一个自己喜欢的数字表示。”如果有人坚持问,就告诉他:“很明显了,我并不想告诉您,您有必要知道吗?”
面对侮辱。如果在你面前有人诋毁一个团体、个人或一个国家,你该怎么说呢?诚恳地告诉他,他的言论是令人讨厌的,不再想听到这样的话了,然后走开。或者说:“我们不谈这个话题了。”然后开始另一个话题。每次加入一个道德、种族或其他诋毁个人的谈话时,不管是真正诋毁还是开玩笑,都在锻炼你的容忍能力。只要你注意了以上技巧,你就会和别人轻松交谈,你就是一个成功的人。
注意电话交谈的礼仪
不要因为电话看不见人就忘记了基本礼貌。
可能你会说,打电话的时候对方又看不见,何必讲究那么多礼仪?其实,你若真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这里面的学问大得很呢!首先,打完电话后由谁先挂电话,这是你在使用电话交谈时应该注意的礼仪。
按照常规,电话交谈结束后一般都是由打电话的那一方先挂,因为他有事情先找对方,那么事情说完自然是由他挂电话,这样才算是有始有终。
不过,假如对方是一位长者,可就不能照搬常规了。不管是你打过去还是他打过来,都应该在他挂了电话后,你再轻轻放下手中的话筒,以表示你对长辈的尊重。其次,温和谦虚、合宜得当的尊敬语,是电话交谈技巧不可或缺的条件,它就像一把钥匙,能够帮助你开启对方的心扉。试想,假如你在打电话时,对方用一个恶声恶气的声音说:“找谁?……不在!”然后“叭”地一声将电话一甩,你心里会不会堵得慌?
若是对方用一句温和客气的尊敬语,说:“请问先生(或女士)您找谁?”“对不起,他不在。”然后轻轻将电话机放下。那么,你心里肯定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以礼待人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把“请”“谢谢”“不好意思”“对不起”等尊敬语用在电话沟通的交谈之中,是我们每一个使用电话的人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标准。
或许有些人会认为,打电话不必拘泥于非要使用尊敬语,有时候,用称兄道弟的说话方式进行电话交谈,说不定会因此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而更觉得有一种亲切感。
当然对彼此相当了解的好朋友,这种交谈方式或许有其优势,但若与一般认识或与陌生人交流,如果你也称兄道弟,岂不显得过于随便?
最后,打电话要讲礼貌并不仅仅是指电话交谈的语言,使用电话沟通的方式也很重要。
有的人打电话就像抽烟成瘾一样,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了电话就想打,一天要打好几十个电话。有时,甚至在开会或是正与人谈事时,也会突然起身,坐到电话机旁,然后,抖着脚,手里玩着电话线,嘴里叼着香烟,与电话那边的另一个朋友天南海北的胡侃,而所谈又尽是一些鸡零狗碎之事,使旁边的人感到十分讨厌。
假如你很忙,根本没有功夫在电话里和对方悠悠然然地聊一些鸡毛蒜皮之事,他这样没完没了地“煲电话粥”,你烦不烦?在电话中谈话要尽可能地简短,因为电话同时只能容下两个人谈话,在你跟这个朋友谈得太久的时候,可能另一个朋友打电话找你却老打不通,甚至误了重要的事情。所以,我们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打电话,而且只讲重要的事情。
那种拿起电话就没完没了地说几十分钟的做法,是不懂得电话沟通礼仪的行为。
总之,使用电话沟通的礼仪:
(1)注意挂电话的这个细节问题;
(2)注意使用温和谦虚、合宜得当的尊敬语;
(3)要注意多为对方着想,不要占用别人太多的时间。
当然,打电话的礼仪远远不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