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才不遇的真相,是你不够努力
在职场上,时常听到有人抱怨怀才不遇。可是细细想来,究竟有几个人确实是怀才不遇呢?在抱怨怀才不遇的同时,你自己是否真的怀“才”呢?很多时候,不是怀才不遇,而是你还不够努力,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自己。
维斯卡亚公司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最为著名的机械制造公司,其产品销往全世界,并代表着当今重型机械制造业的最高水平。许多人毕业后到该公司求职遭拒绝,原因很简单,该公司的高技术人员爆满,不再需要各种高技术人才。但是令人垂涎的待遇和足以自豪、炫耀的地位仍然向那些有志的求职者闪烁着诱人的光环。
詹姆斯和许多人的命运一样,在该公司每年一次的用人测试会上被拒绝申请,其实这时的用人测试会已经是徒有虚名了。詹姆斯并没有死心,他发誓一定要进入维斯卡亚公司。于是他采取了一个特殊的策略——假装自己一无所长。
他先找到公司人事部,提出为该公司无偿提供劳动力,请求公司分派给他任何工作,他都不计任何报酬来完成。公司起初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但考虑到不用任何花费,也用不着操心,于是便分派他去打扫车间里的废铁屑。一年来,詹姆斯勤勤恳恳地重复着这种简单但是劳累的工作。为了糊口,下班后他还要去酒吧打工。这样虽然得到了老板及工人们的好感,但是仍然没有一个人提到录用他的问题。
1990年年初,公司的许多订单纷纷被退回,理由均是产品质量有问题,为此公司将蒙受巨大的损失。公司董事会为了挽救颓势,紧急召开会议商议解决,当会议进行一大半却尚未见眉目时,詹姆斯闯入会议室,提出要直接见总经理。在会上,詹姆斯把对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作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并且就工程技术上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随后拿出了自己对产品的改造设计图。这个设计非常先进,恰到好处地保留了原来机械的优点,同时克服了已出现的弊病。
总经理及董事会的董事见到这个编外清洁工如此精明在行,便询问他的背景。詹姆斯面对公司的最高决策者们,将自己的情况和盘托出,经董事会举手表决,詹姆斯当即被聘为公司负责生产技术问题的副总经理。
原来,詹姆斯在做清扫工时,利用清扫工到处走动的特点,细心察看了整个公司各部门的生产情况,并一一作了详细记录,发现了所存在的技术性问题并想出了解决的办法。为此,他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搞设计,做了大量的统计数据,为最后的一展雄姿奠定了基础。
詹姆斯不愧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是金子总会发光”。他在推销自己的过程中能够不争一时的先后,才华不外露,锋芒内敛;他目光远大,为自己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因此最终获得了成功。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人首先要有真正的“才”,方能让人“遇”;要想卓尔不群,必须具备鹤立鸡群的资本。
如果满脑子想的都是自己“怀才不遇”,就会一直处于消极的状态中,这种不被重视的不公平感,会使得我们心中充斥不满、抱怨,乃至愤怒。相反,要是学会坚持和等待,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这一过程中的表现,将直接决定我们日后是否能“遇”,能“遇”多大,能“遇”多久。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机遇,而是抓住和把握机遇的能力。
在现实社会中,除非是个别专才没有用对地方,才造成真正意义上的“怀才不遇”,大多数人感慨的“怀才不遇”,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自我陶醉罢了。正确的态度是:适应企业,而不是让企业适应你;适应工作,而不是让工作适应你;适应同事,而不是让同事适应你。与其整天苦诉怀才不遇,没完没了地抱怨,不如完善自己,以适应环境。
抱怨的人不成功,成功的人不抱怨
爱默生说:“一心朝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让路。”同样,我们一心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又有谁能妨碍我们的上升呢?记住,不抱怨是强者的生存哲学:成功者永不抱怨,抱怨者永不成功。
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曾经说过这么一个故事:
东京帝国大学的毕业生在索尼公司一直非常受欢迎。有一个叫大贺典雄的帝国大学高材生,是一位有才华的青年。他加入索尼公司之后曾多次与盛田昭夫争论,盛田昭夫喜欢这个直言无忌的年轻人,非常器重他。
出人意料的是,后来盛田昭夫居然把大贺典雄下放到了生产一线,给一位普通工人当学徒。这让很多员工迷惑不解,甚至怀疑他得罪了盛田昭夫。有人为大贺典雄感到不平,但大贺典雄只是淡淡一笑。
一年后,更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发生了,还是学徒工的大贺典雄居然被直接提拔为专业产品总经理,员工们百思不得其解。
在一次员工大会上,盛田昭夫为大家解开了谜团:“要担任产品总经理,必须要对产品有绝对清楚的了解,这就是我要把大贺典雄下放到基层的原因。让我高兴的是,大贺典雄在他的岗位上干得不错。然而,让我坚定提拔念头的是,整整一年,他在又累又脏的工作环境下居然没有任何牢骚和抱怨,而且甘之若饴。”
人们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原因,不由报以热烈的掌声。五年后,也就是在大贺典雄34岁那年,他成为了公司董事会的一员,这在因循守旧的日本企业里,简直是前所未闻的奇迹。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目前的环境不满意,唯一的办法,是让自己战胜环境、超越环境。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说过:“机会看见抱怨者就会远远避开。”喜欢抱怨的人在这个遵循强者法则的世界中,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著名将领巴顿将军在他的回忆录《我所知道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要提拔军官的时候,常常把所有符合条件的候选人集合到一起,让他们完成一个任务。我说:‘伙计们,你们要在仓库后面挖一条战壕,八英尺长,三英尺宽,六英寸深。’说完就宣布解散。我走进仓库,通过窗户观察他们。
“我看到军官们把锹和镐都放到仓库后面的地上,开始议论我为什么要他们挖这么浅的战壕。有的人抱怨说:六英寸还不够当火炮掩体。还有一些人抱怨说:我们是军官,这样的体力活应该是普通士兵的事。最后,有个人大声说:我们把战壕挖好后离开这里,那个老家伙想用它干什么,随他去吧。”
最后,巴顿写道:“那个家伙得到了提拔,我必须挑选不抱怨就能完成任务的人。”
抱怨会限制你的思维,让你的视野变得“近视”,把自己局限在抱怨本身上,而不是努力地去适应变化,解决问题。如果你能像大贺典雄一样脚踏实地地工作,从不抱怨,那么你将取得辉煌的成绩。
抱怨只会徒增烦恼
在工作中,那些喜欢抱怨的人,即使才华横溢,也难以有真正的成功。因为在职场中,抱怨是最没有价值的行动。一个人的前程也往往容易被习惯性的抱怨“毁掉”。
塞姆和威欧是大学同学,两人一起进入大都会保险公司工作,从最基础的保险业务员做起。两个月之后,因为工作总是打不开局面,塞姆就开始抱怨,今天抱怨工作太难,明天抱怨推销保险没有前途,后天抱怨待遇太低,因此,他整天懒懒散散,工作敷衍了事。结果,刚干满三个月,他便彻底断绝了继续干这份工作的念头,辞了职重新开始找工作。而威欧却在工作中勤勤恳恳,认真做好自己的每一项工作。因为工作积极,业绩出众,一年后,他成了亚特兰大区的金牌推销员。尽管如此,他依然抱着一种积极的态度,在工作中不断进取,认真负责。两年后,他晋升为分公司的市场总监。
一天,威欧代表企业去招聘会招人,意外地碰见了塞姆,不同的是,塞姆是去找工作的。原来,他从这家企业出去后,因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一直处于“辞职、找工作”的状态中。
有职业研究机构从大量的职业咨询案例中发现,至少有一半以上职业出现问题的来访者都会习惯性地抱怨,由抱怨而直接引发跳槽的占38%。这些抱怨体现在方方面面,抱怨老板用人不公、抱怨上级对自己苛刻、抱怨工资水平太低、抱怨同事不好合作、抱怨客户不好应付。总之,工作一无是处。
那么,面对爱抱怨的员工,一般的管理者持有怎样的态度呢?在现实生活中,管理者对爱抱怨的下属,最直接、最惯用的方法就是——想办法辞退他!
有位节能工程师在业界小有名气,他自己也很喜欢这份工作,但公司还处在发展初期,管理方面有些不尽如人意。习惯于有条不紊的工程师忍受不了这种状况,他开始抱怨,并养成了习惯。有同事好心相劝,让他少发点牢骚,但他依旧我行我素。直到有一天正在抱怨时,老板严肃地告诉他:“你觉得公司不好,明天就不要来了。现在请到人事部门办理离职手续去吧。”只见这位工程师满脸愕然。
抱怨是被迫跳槽和被辞退的直接诱因。抱怨让人们失去工作的动力,抱怨让人们心态消极、应付了事,导致业绩出不来,还影响团队的士气。如果问那些卓越的管理者,在他的团队中最不喜欢听到的是什么,他很可能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你是“抱怨”。面对喜欢抱怨的员工,一旦有人可以替代他,管理者就会毫不犹豫地炒了他的“鱿鱼”。
简而言之,抱怨,让你厌倦企业,同时也让企业厌烦你。对此,专家有如下建议。
1.首先做到不抱怨
抱怨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把事情弄得更加糟糕。
2.把抱怨转化为建设性的意见
抱怨的人其实心中早已有了对某些事情的看法或解决方法,可能是不被重视或自身不够主动,所以只能抱怨。如果把自己的想法从老板的角度加以考虑,并且以老板能够接受的方式提出,就有可能受到他的欢迎和认可。
3.从自身寻找原因
对于人际关系紧张、工作疲劳、工作压力大、得不到信任等原因引起的抱怨,可先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看看自己是不是工作方法上有待改进,或者是沟通能力有待提高等。
行动比抱怨更有效
抱怨使人思想肤浅,心胸狭窄。在职场中,一味地抱怨会使人的思想摇摆不定,进而在工作上敷衍了事。一个将自己的头脑装满了抱怨的人是无法想象未来的。抱怨只会使自己与周围人的理念格格不入,更使自己的发展道路越走越窄,最后一事无成。所以说,抱怨的最大受害者是自己。
行动比抱怨更有效。抱怨人人都会,行动家却不多见。抱怨多半都只是一堆“听觉污染”,对我们的幸福和健康都有害无益。在你抱怨的时候,不仅让自己心情不爽,还让其他人不痛快,为什么不闭上抱怨的嘴,开始行动,为解决问题而努力呢?改变你的言辞,闭上抱怨的嘴,之后,才会有积极的能量去面对生活、工作中的各种难题。
迈克教授是马修尔的指导教师和老板。马修尔的论文主要内容涉及洛杉矶市政的咨询项目,这也是他走向咨询行业的第一步。当时,迈克教授不仅是洛杉矶分校的一名教授,还是城市规划委员会的领导者。
迈克教授生性豁达开朗,但有一天,他措辞严厉地斥责了马修尔一番:“马修尔,你到底是怎么回事?市政厅的一些人经常向我反映说,你在那里似乎态度很消极,很容易发怒,喜欢批评别人,喜欢抱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教授,你根本想不到,市政府的效率原来这么低下,发展目标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马修尔愤怒地说道,“那里存在的毛病实在是太多了!”
“这个发现太了不起了!”教授揶揄道,“你,马修尔先生,居然发现了我们市政府原来是一个效率低下的政府,真不简单,只是,我要负责任地告诉你,西街角落里的那个理发师早就发现这个问题了,甚至比你发现得还要多,你还有别的烦恼的事情吗?”
显然,教授的讽刺并没有吓倒马修尔。他继续愤慨地指出,“市政府的许多举措都明显地偏袒那些曾经慷慨捐助过的富人。”教授听后笑了起来:“第二个重大发现!你的评判能力非常高,眼光也很锐利,但我还是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那个理发师也早就发现了这一点。我的孩子,实话告诉你吧,以你目前的状况,我很难给你颁发博士文凭。”
教授注视着马修尔,严肃地说道:“我知道,你现在一定是想,我老了,已经跟不上时代了,但是请你允许我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说一下我的看法。我认为,你目前的言行,对将来有可能成为你的客户的人绝不会有丝毫帮助。现在,我可以给你两种选择,一是你继续消极的愤慨和抱怨,如果你 打算选择这一项,我会解除你在市政厅的工作,并且,你永远也别想从我这里拿到你的博士学位;第二,做一个能不断提出建设性、可行性意见和方法的咨询家,而不是评判家,让事情因为有你而变得越来越好。我的孩子,你打算选择哪一项呢?”
马修尔毫不犹豫地回答:“教授,我知道我错在哪里了。”
马修尔从教授那里学到了人生中很重要的一课。真正的人才,绝对不会是那种只懂得用言语评判是非、指出对错的人,因为几乎每个正常人都能够做到这一点。真正的人才,遇到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往往用行动取代抱怨,从不靠抱怨博取别人的同情,或吸引别人的注意。
抱怨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美国成功哲学演说家金?洛恩说:“成功不是追求得来的,而是被改变后的自己主动吸引而来的。”的确,在工作中,总有很多的“别人”让你很郁闷。这种郁闷可能是因为他们和你格格不入,可能是他们不在乎你,可能是他们不喜欢你,可能是他们不赏识你,但是,与其抱怨别人,不如改变自己。你自己改变了,你就会发现,周围的风景与从前大不相同。
有这样一则古老的寓言,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个年轻的农夫,划着小船,给另一个村子的居民运送自家的农产品。那天的天气酷热难耐,农夫汗流浃背,苦不堪言。他心急火燎地划着小船,希望赶紧完成运送任务,以便在天黑之前能返回家中。突然,农夫发现前面有一只小船,沿河而下,迎面向自己快速驶来。眼看两只船就要撞上了,但那只船丝毫没有避让的意思,似乎是有意要撞翻农夫的小船。
“让开,快点让开!你这个白痴!”农夫大声地向对面的船吼叫道,“再不让开你就要撞上我了!”但农夫的吼叫完全没用,尽管农夫手忙脚乱地企图让开水道,但为时已晚,那只船还是重重地撞上了他的船。农夫被激怒了,他厉声斥责道:“你会不会驾船,这么宽的河面,你竟然撞到了我的船上!”当农夫怒目审视对方的小船时,他吃惊地发现,小船上空无一人,听他大呼小叫、厉声斥骂的只是一只挣脱了绳索、顺河漂流的空船。
你是这个农夫吗?一遇到问题,你是不是就开始抱怨呢?表现有生气、愤怒、责骂、叹气、消极厌世、漠不关心、制造矛盾等。你会不会意识到——很多时候,抱怨完全没有必要,并且根本无济于事。必须明白:当你责难、怒吼的时候,你的听众或许只是一只空船。那个一再惹怒你的人,绝不会因为你的斥责而改变他的航向。
当然,你完全不必转而去讨好这个人,也没必要和他达成一致意见,甚至你继续厌烦他也无妨。但你一定要清楚,不能让他制造的麻烦转变成你的烦恼。无论你为此多么愤怒,他也不会为你而失眠的。如果因为他的过错而使你陷入无尽的烦闷、悲伤之中,你就成了唯一受到伤害的人,而且是你自己在强化这种伤害的深度和长度。
仔细想想,你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吗?——“真是入错了行!”“那个客户真是烦死我了!”“我就等下班了,我才懒得加班呢!”“不知道偷懒的人是傻子!”“天天累得跟头牛似的!”“上头太不为我们着想了!”“欠账那么久都不还,还让不让人活了?”“今天天气真差!”“我真是生不逢时!”“天天挤公交车,快挤成肉饼了!”“我命怎么这么苦?”“为什么倒霉的事全让我给赶上了?”你能够坚持一个月不说类似的抱怨之言吗?如果能,那么,恭喜你,你身体的小宇宙正在悄然兴起一场不抱怨的运动,你要做的就是不断刷新时间纪录。
打磨之后,“珍珠”自现
有一个自称“全才”的年轻人,毕业以后屡次碰壁,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多次的失败让他伤心绝望,他觉得没有“伯乐”来赏识他这匹“千里马”。在痛苦绝望之下,他来到大海边,打算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在他正要自杀的时候,有一位路过此地的老人看见了,救了他。老人问他为什么要走绝路,年轻人说自己得不到别人和社会的承认,没有人欣赏并且重用他。
老人从脚下的沙滩上捡起一粒沙子,让年轻人看了看,然后就随便地扔在了地上,对年轻人说:“请你把我刚才扔在地上的那粒沙子捡起来。”“这根本不可能!”年轻人说。
老人没有说话,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也是随便地扔在了地上,然后对年轻人说:“你能不能把这颗珍珠捡起来呢?”“当然可以!”
“那你明白了吗?你应该知道,现在你还不是一颗珍珠,所以你不能苛求别人立即承认你。如果要别人承认,那你就要想办法使自己成为一颗珍珠才行。”
年轻人蹙眉低首,一时无语。
这个故事对于企业里的员工有这样的启发:
你现在可能还只是普通的“沙子”,而不是价值连城的“珍珠”。忍受不了打击和挫折,承受不住忽视和平淡,就很难达到辉煌。优秀的员工必定经历了从“沙子”到“珍珠”的辛苦打磨,经历了从“种子”到“金子”的长期飞跃,最后才能光芒四射。
在铸造业中,有一种材料叫覆膜沙,加温后可以迅速凝固成一次成型的精密器材,质地坚硬,表面光滑如瓷,多用于生产汽车零部件。覆膜沙是这样诞生的——20世纪80年代初,大别山腹地一个贫苦农家的男孩考取了南京一所中专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济南的一家研究所。在所里,他像一粒沙子一样被人瞧不起,因为学历低,他没资格申请项目搞研究,只能下到车间去锻炼。
可他又不甘心命运的安排,每天八小时工作时间外,他就用自己的工资自费购买器材埋头搞试验,从此他一个猛子扎进了自己难熬的“另类生活”。首先是失败的试验,一次连着一次,雨点般密集地砸向他,他挺挺胸顶住了;接着是蔑视的眼光,夹杂着不屑与浅薄的锋芒刺向清瘦的他,他耸耸肩抖落了;还有许许多多的风凉话,他听到也无暇顾及了。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没完没了的单调而枯燥的实验当中。
与他一同分来的大学生们纷纷成为济南人的女婿,只剩下他一个中专生仍无人问津。每晚,别人花前月下,他形单影只,把别人谈情说爱的时间用于摆弄自己的沙子,孤独而固执地寻找着那个类似传说中“点石成金”的良方。
三年过去了,他像家乡的老黄牛一样倔强地坚持着,共用去九吨多沙子,每次试验1.5千克,总共6000多次试验后,覆膜沙终于研制成功了!
今天,他已拥有三十多项发明,是北京某著名企业的总裁。通过自己的奋斗,他也由一粒沙变成了一块金子。他就是出生于安徽省岳西县的秦升益。
回顾覆膜沙艰难的诞生过程,不难看出,它是由沙子加自信、执著等人性中一些金子般的品质糅合成的结晶物。做沙如此,做人亦然,唯有久经打磨,方能修成正果。
全身心地投入吧!无怨无悔地付出吧!即便是遭遇挫折、困厄,也要勇敢地接受打磨。唯有如此,你才会将自己打磨成一颗熠熠生辉的“珍珠”!
提升自己,为自己增添筹码
你为公司多做出的每一点付出,都是你迅速提升能力的机会。如果这样的机会不常有,而你又想不断地、更快地提升自己的能力,但却得不到上级领导和老板的重视。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呢?是牢骚满腹地对同事大吐苦水?还是对自己的怀才不遇抑郁寡欢?抑或是消极怠工、不思进取?
如果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不妨向博恩?崔西学习吧。
博恩?崔西是美国家喻户晓的成功学大师、亿万富翁。有人向他请教成功之道时,他讲到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他认为:“要成功,就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事业心越强,能力提升得越快。”
在他二十岁出头时,他还只是美国一家大型企业里的最基层员工,属于“螺丝钉”式的小人物。那时候,他在一个狭小的办公室里工作,被安排在屋子的最里面办公,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没有电脑。每天,他从早忙到晚,处理的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当然,他完全胜任了这个工作,然后他就向上司抱怨:“我是一个干大事的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常常让我有一种挫败感,我认为我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但上司对他说:“这我管不着,你要有怨言,就去找老板。”
年轻的博恩?崔西果真找到了公司的老板,向他说:“老板,您好!现在安排给我的工作,我完全能胜任,我希望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去完成更多的任务,去承担更多的责任,可以吗?”
面对事业心这么强的下属,老板内心里欣慰不已。不过,老板表面上不动声色,只是让他回去。
一周之后,博恩的工作还是原来那些事。于是,他又找到了老板,再次表达了自己愿意承担更多责任的想法。就这样,一个月之后,老板终于找到了他,对他说:“博恩,我准备在你的本职工作之外,安排一些别的事情让你干,你愿意吗?”博恩自然满心欢喜,马上答应了。
从此,博恩不断地要求老板和上司给自己更多、更有难度的任务,并且总是能提前保质保量地把任务完成。当然,有时候为了完成这些任务,他经常要加班加点工作到深夜。但这些都是值得的,因为每一次他出色地完成任务时,老板都对他赞赏有加。
很快,博恩就获得了老板的认可和青睐,于是,他所接手的项目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职位和薪酬也越来越高。
博恩?崔西的这段经历告诉我们,当你不断地激发自己的事业心时,你就能让自己的能力如火箭升空般突飞猛进。要知道,人的能力都是在不断的挑战中获得提升的。当你能不断地挑战困难并最终战胜困难,你的能力又将跃上新的台阶。如此一来,自然增添了成为“金子”的筹码。当你成为一块足够分量的“金子”时,还愁自己不能“发光”和被人重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