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崇陈朱理学(1 / 1)

康熙大帝传 徐苑琳 718 字 1个月前

康熙是个热爱读书的皇帝,他曾经说:“我从八岁开始阅读典籍,每天都与讲师讨论典籍,并抒发议论,并不敢因为内容晦涩而停下,也不敢因为外界之事而放弃读书,始终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康熙读书之勤奋,而在诸多的典籍学说中,康熙最为推崇的是陈朱理学,尤其是朱熹的学说,康熙曾说:“一生读书五十载,只认得朱子所做何事。”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下了一道谕旨:“我喜欢读书,且喜欢背诵出来,我经常看到历代文人们注释的义理词句中有欠缺的地方,会被后人批评,但只有宋朝的大儒朱熹对群经进行了注释,阐述了经书中的道理,他的著作和编纂的图书,都很精确,说理也中正透彻,迄今为止虽然已经五百余年,但是依然无人敢妄加批评,我认为自从孔孟之后,朱熹是在这一方面造诣最高的人。”康熙在位期间,他曾将朱熹升配大成殿东序得第十一哲,从此以后,朱熹被抬高到空前的历史地位。

对于朱熹的评论,康熙曾写过这样一段文字:“在朱熹的文章中,我们能看到忠君爱国的告诫,文章言论中充满了浩然正气和宇宙间的大道理,我阅读朱熹的书,能清晰地感受到书中的道理,如果我不读他的书,是无法了解到天地之间还有这么多自然的道理,也不可能将国家治理得如此兴旺,更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仁政,也不可能天下太平。”

对于书中的经验和理论,康熙会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应用,如果对大清的统治有帮助的,他会大力提倡,而如果是不利的,则会曲解书中的点,让这些言论符合清朝统治,这样能帮助自己更好地控制臣民的思想。对于书中提到的忠君思想,康熙会大力宣传,同时,他还将元朝统治时期的妥协思想发挥到极致,将其作为清朝统治的思想工具,而对于理学中对清朝不利的言谈和反对夷狄的思想干脆避而不谈,这一套思想能完全将清朝入关说成顺应天道,将清政权说成得到天下正气的正义之师,如果有人反抗,就是大逆不道、违背天意。

为了充分利用理学作为思想的统治工具,同时为了笼络人心,康熙不但自己勤奋阅读,还要请当时的大师们和自己探讨理学的问题,康熙在教育子女时也经常用理学大师们的理论,也将陈朱理学中的注解作为各级学校和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

从某种程度上说,康熙推崇陈朱理学并不完全是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康熙一生都在追求君子之道,讲究慎独的行为准则,而这一点与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对于理学,康熙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关于理的存在形态,康熙说,“夫理,语大,乾坤莫能载;语小,乾坤莫能破。”理的存在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无所不在而变化无穷。“散之万物,归于中。”“理具于万物之中,同时万物之理又统一于天理。”“日用平常见于事物者,谓之理。”理存在于人们生活之中,这样,人就有了明理的可能性。明理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非格物致知,穷其理之至当者,即理在眼前而不识也。”

康熙虽大力推崇理学,但由于理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停滞不前,因此,理学逐渐衰落下来,随着清朝初期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随之带来的是人们的思想水平的提升,陈朱理学随之衰落。

陈朱理学的衰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空谈之风盛行,道学家们言行不一致,他们一边倡导修身养心,另一边又成为豪强恶霸欺压百姓,表现出极其虚伪的一面;

第二,当时的理学家们喜欢阿谀奉承、拍马屁,道貌岸然;

第三,随着清朝的发展,理学并没有进步,而是停滞不前,根本没有一点创新,逐步走向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