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随机应变——绝境生存的法宝(1 / 1)

处于危难之际,绝境之地,必须随机应变,说难听一点,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了和尚念得经。

只有随机得道,才能从困境之中奇谋百出,得以脱身,所以说,随机应变是绝境生存的法宝。

l、随机应变——诈死还朝得保命

齐桓公,名小白,是齐僖公(公元前730~前698年在位)的庶子。齐僖公死后,按照嫡长子制度,由齐襄公继承了君位。齐襄公在政治上昏庸无能,他继位后,成天饮酒作乐,滥杀无辜,致使国力衰微,内乱不止。齐国在诸侯间没有什么作为,许多大臣和公子纷纷逃到国外避难。襄公庶弟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护卫下逃到莒国,而庶弟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公子纠在管仲和召忽护卫下逃到鲁国。小白一向刚毅果断,聪明敏锐。在齐国时就和不少有权力的卿士大夫交游;在莒国避难期间,仍和国内的大夫高侯、国氏交通联络,以期寻机掌握齐国大权。

公元前686年,齐国国君齐襄公到姑棼(今山东博兴县境内)去打猎,碰到一头凶猛的野猪。齐襄公向它连射几箭,被激怒的野猪竟直立起来,大声嚎叫。齐襄公吓得浑身发抖,从车上掉下来,跌伤了脚,连鞋子也给丢了。

齐襄公的叔伯弟弟公孙无知,对齐襄公的位子觊觎已久。这时,他听说齐襄公受伤被惊吓,便派人杀死了齐襄公,夺取了君位。但公孙无知即位好景不长,又被一帮大臣给割了头,国君的位置于是空缺下来。

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得到这个消息,都认为是千载难逢的良机,于是都急忙行动起来,都想尽快回到齐国去做国君。

鲁国国君鲁庄公决定亲自护送公子纠回齐国,特意派了一支兵马和十辆战车护送公子纠同时又派管仲带领一支人马赶到从莒国到齐国的路上,准备半路上拦截公子小白。不出所料,公子小白正在莒国的护送下赶回齐国。

小白一行正在急匆匆赶路,行至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突遇管仲军队的埋伏,护送小白的军队马上准备迎敌。双方摆开阵势尚未交锋,管仲早已看好公子小白,他对准公子小白胸膛猛射一箭,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中,军队大乱。管仲以为小白已被射死,就带人撤回,并提前通知公子纠,伏击任务已顺利完成。公子纠一行听说小白已死,顿觉轻松,于是放慢了行速,不再紧张赶路,这样过了6天才到达国都临淄。可此时,小白早已当上了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原来小白一行人半路突遇管仲伏击,小白一看大势不妙,便将计就计,骗过了才智过人的管仲。管仲的一箭的确射中了小白,但这一箭正好射在小白腰间的带钩上,使他得以幸存。古人宽衣博带,带端有一青铜做的钩,称为带钩,一般长约三市寸,宽约一寸左右,其作用相当于今日的腰带扣。小白当时中了一箭,却侥幸没有受伤,他便心生一计,随即大叫一声,顺势倒在车上装死,麻痹了管仲。管仲带兵撤走以后,公子小白下令,驱车速奔,日夜兼程,结果提前赶回临淄。在大夫高侯、国氏等人的拥戴下,小白当了齐国国君。

鲁庄公得知小白已当了国君,大为恼火。他想趁齐国政局混乱,齐桓公根基未稳之时,以武力威迫齐国,让公子纠当国君。而齐桓公即位后,一方面立即整顿军队,安定国内局势;另一方向,对鲁国的进攻,命鲍叔牙率军迎敌。两军在乾时(今山东桓台县南)相遇,鲁军首先发动进攻,结果被齐国主力以逸待劳杀得丢盔弃甲,鲁庄公乘坐的战车也当了齐人的战利品。鲁庄公弃车逃跑,齐军乘胜追击,在危急情况下,两名鲁国武士打着鲁庄公的旗号把齐军引开,庄公才得以乘着驿车逃回了鲁国。

不久,齐将鲍叔牙又领兵攻打鲁国,他要鲁国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不然,齐国军队就要继续进攻。出于无奈,鲁庄公只得逼死了公子纠,囚禁了管仲。当时,鲁国的谋士施伯说:“管仲是个人才,文武双全,齐国要是重用了他,将来对鲁国会非常不利。不如杀掉管仲,把尸首交给齐国。”齐国的使者听到这个消息,急急忙忙赶来见鲁庄公说:“管仲曾差一点射死我们的国君,国君恨之入骨,准备亲手杀死他,以报仇雪恨。你们不能杀他,否则我回去没法交差。”鲁庄公听信了此言,就把管仲关进囚车,一齐交给了齐使者。管仲心中明白鲍叔牙的良苦用心,自然是十分高兴,但高兴之余又有些许恐慌。恐慌的是生怕鲁国反悔,再将他追回去。情急之中,他想出了一条脱险之计策。他编就了一支动听的歌并教会推囚车的士卒唱,士卒边走边唱,既娱乐了身心,忘却了行程中劳累之若,无形中又加快了速度。这样,管仲一行很快地就走出了鲁国国境到了齐国。在齐国的堂阜(今山东蒙阴县西北),鲍叔牙上前迎接,将管仲送到临淄。

桓公得位,鲍叔牙出力很大,桓公本来要他主持齐国大政,鲍叔牙却推荐管仲为相。他对桓公说:“我在政治、军事、外交、治理民事和团结各类人士等五个方面都不及管仲。管仲博通经典,学贯古今,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是天下的奇才。今天我把他请来,是为让您得到一个贤明的相国。”鲍叔牙的话音刚落,桓公就怒气冲冲地喊道:“管仲当年差点把我射死,这一箭之仇我一定要报。我恨不得吃他的肉,扒他的皮!如今你却推他为相,成何体统!”鲍叔牙诚恳地说:“当大臣的各为其主。当时,管仲也是为了公子纠,射你一箭的事不能怪他。如果你赦免了他,他对你也会同样尽忠。再说,你若能用这样的仇人,天下的贤能之士听说你尊贤礼士,不计私仇,也都会来投奔您的。”齐桓公觉得管仲也许如鲍叔牙所说是一天下大贤,就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选择了吉祥日子,亲自把管仲迎进王宫,赐座求教。齐桓公和管仲谈了三天三夜,越谈越投机,毫无倦意。最后,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国,并依管仲的推荐,任命了公孙隰明、宁越、王子成父、宾须无、东郭牙为官,令他们各治其事。齐桓公还尊管仲为仲父,通告百官:“国家有大事,先告诉仲父,然后再告诉寡人,重大的决定由仲父裁决。”齐桓公大胆选贤任贤,杰出的人才管仲果然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为齐桓公的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此为后话。

齐桓公为了能得到天下贤士的赞助,他朝思暮想,费尽心机。庭燎求贤的故事也曾广为传颂。

齐桓公曾命令在宫庭前燃烧起巨大明亮的火炬,表示准备日夜接见各地前来投奔的贤能之士。然而,整整过了一年时间,也没有一个人来求见,齐桓公为此很苦恼。一天,一个乡下人大摇大摆地来到王宫前,自称是贤人求见。齐桓公不敢怠慢,立刻传令接见。当问到这位乡下人有何才能时,乡下人拍拍自己的胸脯,傲气十足地翘起大拇指:“我会念‘小九九’算术口诀!”桓公闻听又好气又好笑:“先生难道不知道会‘小九九’口诀,乃是末流小技,也配称为贤才来见国君吗?”乡下人一改刚才的表现,严肃地说:“大王,您的过错就在这里。我听说宫前求贤的火炬点燃了一年,也没有人登门求见。’这是因为大王是贤能的君主,各地贤能之士都觉得自己不如您高明,所以都不敢来。我会‘小九九’口诀的确微不足道,但对我这个只会念‘小九九’的人,大王如能以礼相待,还愁有真本领的人不来吗?高耸巍峨的泰山是由颗颗砾石堆积而成,浩瀚的江海是由涓涓细流聚集而就。诗经上有言:英明的国君有事能请教农夫,这样才能集思广益,治国有方!”

农夫的一席良言,说得齐桓公连连点头称是。当即以隆重的礼节接待了这个乡下人,并给了他优厚的待遇。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果然不出一个月,四方贤士就络绎不绝,纷至沓来。

另有一次,齐桓公率军去讨伐背约负盟的宋国。在途中遇到一位衣衫褴褛形似农夫的放牛人。农夫见桓公从此地路过,一边放牛,一边肆无忌惮地用歌谣讥讽起桓公来。桓公开始很恼怒,命令手下人抓来这位农夫。农夫毫无惧色,桓公倒纳闷了。经过了解才知道,这位农夫名叫宁戚,并不是寻常百姓,而是一位意欲投奔明主的贤士。了解了这些,桓公的怒气顿消。当天晚上,齐桓公让人找来衣冠,为宁戚封官授爵。有人建议道:“宁戚是从卫国来的,这儿离卫国不远,何不派人去调查一番呢?”齐桓公却不这样认为,他说:“我看此人是个大才。他不拘小节,在卫国可能有小过失。如果查访到他有过失,封他爵位不好;而放弃人才又太可惜了。”于是当天晚上,就在军营里举着火把,点亮蜡烛,拜宁戚为大夫。大军到达宋国边境,宁戚自告奋勇地请求出使宋国,说服宋君来投降。宁戚见到宋国国君宋公,晓以利

害,并盛赞桓公的德行和人格。宋公相信了宁戚,就派使者带上一份厚礼,随宁戚见齐桓公谢罪并请求原谅,表示今后一定遵守盟约。由于重用宁戚,从而收到了不战而胜的功效。

齐桓公心胸开阔,注意求贤、用贤、信贤,为齐国的强盛和他的争霸大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不变而亡——老皇太后自取灭亡

东汉灵帝死后,由他的儿子刘辩即位,这么一来,宫中便有了两个皇太后:一个是灵帝的母亲董太后,一个是灵帝的皇后、当今皇帝刘辩的母亲何氏。这婆媳二人便开始了一场争权夺势的角逐。

刘辩当时只有14岁,朝中大政由何氏之兄何进所掌握;董太后也想插手朝政,便命令她的侄儿、票骑将军董重联络宦官与何进相抗衡。何氏是一个极有手腕的女人,她处处设置障碍,使得董重什么事都过问不了。董太后愤愤不平,大摆婆婆的威风,斥骂儿媳何氏道:“你如今那么霸道,无非是仗着你哥哥的势力,我让我的侄儿董重砍何进的脑袋,还不易如反掌!”

这位董老太后也真是愚不可及,此时的朝廷已是何家的天下,你一个孤立无援的老太婆,又有什么力量能够制服何进呢?而且即使有除掉何进之心,这种事情也只能暗中进行,哪能虚张声势、大事张扬,如同村妇斗嘴,只图一时之快呢?果然,何氏告知了何进,何进便以董太后交结宦官、贪利敛财为由,将她迁出宫去,董重被迫自杀,董太后惊吓而死。

古代官场如同战场,保守机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原则,如果一位将军在决战的前夕向对手耀武扬威,大事声张说:“我要进攻你们了!”这样的将军十个有十个都会失败。

官场也是如此,要想从对手那里夺取权势,事先一定要不露声色,要掩饰自己的真实目的,切不可打草惊蛇。董太后村妇斗嘴式的战斗方法,自然只能自取灭亡。

董太后姑且勿论,后世有一些政坛上的奸佞之辈,野心不小,智商太低,迷信什么舆论的力量,在去进行一场他们计划中的决战之前,不去积蓄力量,反而舞文弄墨,虚张声势,结果暴露了自己,全军覆没,被送上了历史的审判台,也真是一群愚不可及的人物!

3、鸿门宴,刘邦玲珑得脱险

公元前206年十一月,项羽大军至函谷关下,一看关门紧闭,重兵把守,勃然大怒,令黥布攻破函谷关。十二月,进驻戏。

这时,刘邦十万大军驻扎霸上,项羽四十万大军驻扎戏,两支大军对垒,剑拔弩张。冬日阴冷的天空愈加显得沉重而暗藏杀机。刘邦见此阵势,心中忐忑不安,猜不准局势将会如何。

刘邦的部将曹无伤想投靠兵众势盛的项羽,派人向项羽挑拨说:“刘邦急着做关中王,让子婴为丞相,珍宝全部据为已有。”“亚父”范增也进言道:“沛公在山东时贪财好色,现听说进入关中后,不取财物,不宠美女,看来他的野心不小。要赶快攻击他,千万不能失掉时机。”项羽听后即决定第二天向刘邦发起进攻。

眼看着一场激战第二天就要展开,项羽的叔父项伯马上想到好友张良还在刘邦麾下,明天的决战刘邦必败无疑,张良于自己有恩,这次一定要通知他一声。于是当夜单骑飞奔至霸上,劝张良离开刘邦。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沛公现在处境危急,我走太不仁义,应当给他讲一讲。”说完立即去见刘邦,说第二天项羽大军必会到霸上决战,并问他是否有把握抵抗。刘邦一听,大惊失色,连问计策。张良说:“先对项伯解释,就说您是不敢背叛项王的。”于是请项伯进入军帐。刘邦称项伯为兄,亲自为项伯敬酒祝寿,并缔结了儿女婚姻,解释说:“我进入关中,登记吏民的户籍,封闭秦朝的府库,不敢有丝毫妄动,等待将军到来。派兵守函谷关,是为防止意外。我日夜盼将军来,怎么敢背叛他?希望您能为我向项将军解释明白。”项伯答应帮忙疏通,并嘱刘邦于次日亲自拜谢项羽,解释原委。

项伯赶回楚营,即刻将刘邦的话转告项羽,并说:“沛公不先攻入关中,您怎么会这么轻松地入关?立有大功却去攻打他,不太好。不如明日好好接待他。”项羽答应在鸿门见过刘邦后再做打算。

第二天,刘邦率精心选择的将士百余轻骑往鸿门进发,走之前,萧何一再叮嘱,不到最后关头不要轻易动武,在项羽面前只须解释请罪,一味抬高他的功劳。尽管这样,刘邦仍然觉得吉凶未卜,一路之上只暗地里默记着当着项羽要讲的话。

项羽这天不禁有些得意,自己虽未能先入关,但自己的威名看来波及颇广。刘邦亲自前来谢罪,以礼相待,方显出自己的大度,如若亚父所讲趁机除掉他,岂不让各路诸侯笑我嫉贤妒能。

一会儿,刘邦、张良、樊哙等人抵达鸿门。刘邦立刻进见项羽,施礼谢罪说:“我与将军合力攻秦,您在河北,我在河南,想不到能先入关破秦,在这里见到将军,一路之上的曲曲折折、真是一言难尽啊!我并不敢居功先占据咸阳,一直在等待将军的到来。现在我们之间有误会,一定是有小人在中间挑拨离间。”

项羽一听,似合情合理,说:“是您的部下曹无伤告诉我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便下令在军帐中摆下宴席,招待刘邦一行。

宴会之上,项羽、项伯东向坐主席,范增南向陪坐,刘邦北向坐宾席,张良西向侍坐。食物丰美,丝竹清丽,刘邦却恨不得插翅飞回营中。项羽一面微笑劝酒,一面暗自忖度:“看刘邦的确气度不凡,将士也有英武之气。亚父说他以玉块示意,我摔杯为令,四处埋伏的人马便可一拥而上,拿下他首级易如反掌。但要撕破脸面,不太容易啊。”项伯一脸忧虑的神色,生怕有什么变故,丢了亲家的性命。范增抱定必杀刘邦,故只冷冷地不动声色。张良环视四周,揣度各位的神情,见机行事。

酒过三巡,范增看项羽仍神态自若,劝酒谈笑,并无摔杯之意,急得一次次举起所佩玉块示意。项羽装做没看见,迟迟下不了决心。范增出帐对项庄说:“项王心软,不忍下手。你上前祝寿,舞剑助兴,顺势杀掉刘邦。不这样,我们都将是他的俘虏。”项庄于是进帐拔剑起舞。项伯一看项庄名为舞剑助兴,却剑剑含有杀机,心想不妙,起身与他对舞。只见剑影流光,竟打得难解难分。张良坐不住了,起身到军门外对樊哙说:“大事不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快快入帐来保护沛公。”

樊哙一听、一面叫嚷着“让我进去和他们拼命,一面即提着长剑,拿着盾牌冲入营帐。只见他立于中央,身披斗篷,圆睁双目,气宇轩昂,威风凛凛。项羽吃了一惊,按剑问道:“来客是谁?”张良答道:“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见到猛士,高兴地赐酒和一大块猪肉给他。樊哙接过酒,一饮而尽,又把盾牌当案板,用剑切着生猪肉来吃。项羽赞许地问:“壮士还能饮酒吗?”樊哙答:“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好推辞的!”接着慷慨陈辞,指出刘邦先入咸阳,未称王号,还军霸上,等项羽到来,如此劳苦功高,未给封赏,反而听信谗言,这无异是步亡秦后尘,完全不可取。项羽听后无话可说,请樊哙坐下。

刘邦借机起身入厕,离开帐席,同樊、张商议该不该即刻便走。樊哙决然说:“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哪里顾忌那么多!”刘邦沉思半晌,说:“只有这么办了,我从小路急回霸上,先杀了曹无伤这个狗贼。”

张良估计他们已走远,这才入帐辞行,对项羽说:“沛公酒量小,喝醉了,不能亲自前来辞行。他先回去,现在可能已到霸上了。托我奉上白璧一双,恭献给大王;玉斗一双,赠给亚父。”范增将玉斗丢在地上,用剑打破它,气愤地说:“这个小子不足以相谋,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必定是沛公。”

项羽接过礼物,默然不语,心里若有所失。他有些后悔,隐隐约约地意识到:我这是放虎归山了。

4、见机而变,李广“假”招镇匈奴

汉景帝在位时(前156年~前143年),匈奴大举入侵上郡(今陕西省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皇帝派了一个宦官随“飞将军”李广训练军队。一天,这个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奔向前方,遇到3个匈奴人,就和他们打了起来。这3个人转身射箭,射伤了宦官,并把他带去的骑兵几乎都射死。那宦官急忙逃回李广那里。

李广断定这3个人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就带领100多名骑兵,飞也似地去追赶那3个匈奴人。走了几十里,才追上那三个徒步而行的匈奴人。

李广命令部下左右散开,从两边包抄过去。李广拉开弓,只两箭就射死2人,剩下的一个被活捉了。一审问,果然是匈奴的射雕人。李广喝令把俘虏绑在马上,正准备回营,远远望见几千个匈奴骑兵飞奔过来,那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但是,那匈奴将领见了李广他们百来人,以为是汉人的诱敌疑兵,恐怕中了埋伏,立刻上山列下了阵势。

且说李广的骑兵见了对方,也大吃一惊,都想掉转马头往回撤退。李广阻止道:“匈奴人不敢攻击,反而防御,这说明他们不知我们的虚实。现在我们离开大军有好几十里路,如果慌张逃跑,他们追上来一顿乱箭,我们马上就会被杀光。如果我们留下来不走,敌人一定会认为我们在施诱兵之计,那就绝对不敢来攻击我们。”李广接着命令部下向前进发,直到离开匈奴阵地约二里远的地方停了下来。

李广又命令大家都下马,把马鞍也卸下来。

有个骑兵问:“敌人是我们的数十倍,又离我们这么近,一个冲锋便到我们眼前,这太危险了。”

李广说:“敌人以为我们会退走,谁想我们偏偏都卸下马鞍,他们就更相信我们确是诱敌的骑兵了。”

部下都提心吊胆地卸下马鞍,躺在地上休息,匈奴果然不敢攻击他们。这时,有个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检查他的部下。李广飞身上马,率领十几个骑兵,向那个匈奴将领冲去。李广一箭射死了他,又重回队伍,卸下马鞍休息。一会儿,天色渐渐暗了下去,匈奴人心里十分疑惑,始终不敢发起攻击。到了半夜,匈奴人生怕汉军会发动偷袭,就悄悄撤走了。

5、处变不惊,官印重回

唐代宪宗时期,裴度任中书令的职位。

有一天,手下人慌慌张张地跑来向他报告说他的大印不见了。为官的丢了大印,真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可是裴度听了报告之后一点也不惊慌,只是点头表示知道了。然后,他告诉左右的人说:“这件事千万不要张扬,就当作没有丢印一样。”

左右之人看裴中书并不是他们想象一般惊慌失措,都感到疑惑不解,猜不到裴度心中是怎样想的。而更使周围的人吃惊的是,裴度就像完全忘掉了丢印的事,竟然当晚在府中大宴宾客,和众人饮酒取乐,十分逍遥自在。

就在酒至半酣时,有人发现大印又被放回原处了。左右手下又迫不及待地向裴度报告这一喜讯。裴度仍然满不在乎,好像根本没有发生过丢印之事一般。那天晚上,宴饮十分畅快,直到尽兴方才罢宴,然后各自安然歇息。

而左右始终不能揣测裴中书为什么能如此成竹在胸,事后好久,裴度才向大家提到丢印当时的处置情况。他教左右说:“丢印的原由想必是管印的官吏私自拿去用了,恰巧又被你们发现了。这时如果嚷嚷开来,偷印的人担心出事,惊慌之中必定会想到毁灭证据。如果他真的把印偷偷毁了,印又何从而找呢?而如今我们处之以缓,不表露出惊慌,这样也不会让偷印者感到惊慌,他就会在用过之后悄悄去放回原处,而大印也不愁不能失而复得,发生什么意外了。所以我就如此那般地做了。”

左右听了连连称是。当然,这样的事不是谁都能做的,这需要有超人的智慧和宽大胸怀,而这样做,后面的麻烦就不难想象了。

面对一件危急的事,出于本能,许多人都会作出惊慌失措的反应。然而,仔细想来,惊慌失措非但于事毫无半点帮助,反而会添出许多的乱子来。试想,如果是两方相争之时,敌方就会乘着惊慌刺换到有利的情报,甚至乘危而攻,那岂不是雪上加霜吗?

所以,在紧急时刻,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以高度的镇定,冷静地分析形势,那才是明智之举。当然,能这样做的都是那些有丰富经验、过人智慧以及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士。

6、隐弱示强,把握“机变”

公元前342年,魏国联合赵国去攻打韩国。韩国急忙求救于齐国。齐国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起兵救韩。孙膑又使用“围魏救赵”的老办法,直向魏国都城大梁进军。魏军主帅庞涓听到这个消息,立即率军回救。这时,孙膑向田忌建议说:“魏军一向强悍,轻视齐军,以为齐军胆小,不敢与魏军正面交锋。我们可以利用敌方这一弱点,示之以弱,诱敌中计。”他举出兵法之言:“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说明可以用减灶之计诱敌深入。孙膑遂对“减灶诱敌”作了具体部署,即在与魏军接触之后,便佯败退却,退却中第一天挖十万人用饭的炉灶,第二天减少为五万人用饭的炉灶,第三天减少为三万人用饭的炉灶,让魏军误认为齐军每天有大量士兵逃亡,战斗力锐减,从而不顾一切地来追赶。战幕拉开,庞涓果然中计。他见齐军炉灶天天减少,便以为是齐军士气低落,逃亡严重,遂决定率精锐轻骑,兼程追赶。孙膑根据对魏军行动的周密判断,在道路狭窄、地形险要的马陵道(今河南范县西南)埋伏下一万多名弓箭手。黄昏时分,庞涓至此,齐军万箭齐发,魏军大乱而溃。庞涓智穷力竭,自知败局已定,愤愧自杀。马陵一战,齐军歼灭魏军十万余人。

在马陵之战四百五十年之后,东汉大将虞诩创造性地运用了孙膑减灶的计谋,以增灶之法惊退了羌军。

东汉年间,羌军进攻武都(今甘肃武都),虞诩奉命领三千人马抗敌,行至肴谷(今陕西宝鸡以东)与羌军遭遇。虞诩兵少势单,便下令停止前进,故意散布消息说,朝廷援兵指日可到,等援兵到了再向武都进发,并以种种方法显示驻守待援的姿态。这样一来,倒真把羌军给迷惑了。他们放弃了对汉军的堵截,分兵到各地捞掠财物去了。这时,虞诩乘机疾进。宿营时,令官兵每人做两个炊灶,并逐日倍增。部属对其反孙膑减灶之计而行之,十分耽心,虞诩就以“兵行诡道,自古皆然”的道理说服大家。果然,羌军得知汉军突然西进,赶忙集中主力追赶,乃至发现汉军炊灶遍野,连绵数里。炊灶日益增多,便以为汉军援兵已到,于是不战而退,虞诩的部队胜利挺进到武都。

减灶与增灶的奥妙何在呢?田忌、孙膑重兵在握,却认怯致敌,示以虚形,用减灶的办法诱敌上钩,而后出奇制胜;虞诩自思兵力不足,却以强致敌,用增灶的办法吓退了羌军。其理,在虞诩答复部属的询问时对此说得十分明白。他说:“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意思是,视情况不同而灵活用兵。可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也就是“增”与“减”之间的奥妙所在。减灶与增灶,反映了两个相反方向的量的变化,但却说明了一个道理:用谋设计,必须基于战场的客观情况灵活用兵,不可拘泥于一格。刻舟求剑不知变,势必丧师败旅。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是我们“机变”一章所要告诫提醒朋友的。实际上,在现代公共关系中,“减灶”——示弱与“增灶”——示强,常为人们在有意或无意中运用。显然,在大多数情况下,组织的公共关系活动都是在“示强”如:“货卖堆山”、“展示质量”、“名牌取胜”等;当然,也能见到一些因特殊情况“示弱”的组织,如:为了获得上级的同情支持等,故意示以“帐上无钱、周转不灵”,以获得贷款;甚至有的为了逃避财务、税收等检查,以达到少交或不交的目的,示以虚假之帐以掩人耳目;还有对上门债主示弱,以缓延付款期限等等。

在处世中,“减灶”——示弱与“增灶”示强,可根据组织的利益需要而定,如,“救济院”、“养老院”、“收容所”等一类组织,可能永远不会在经济上“示强”吧?而一些组织却不得不时常“打肿脸充胖子”以示其强。这些主要把握“机变”的主导思想,就能因地、因势、因情、因时而运用。

7、机变靠语言

著名的电影演员陈冲自演了电影《小花》、《海外赤子》等几部影片之后,由于出色的表演,颇获观众的好评,后来到大洋彼岸美国深造,1985年春节前夕她回国探亲,中央电视台得知消息,派人几次同她联系,邀请她参加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陈冲应邀到了北京,除夕之夜,她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里,全国亿万电视观众都对她抱着极大的希望,希望这位阔别数年的明星能表演精彩的节目,没想到她来个“即兴讲话”:

我旅居美国三年,本来不打算回来。但今年是牛年,我是属牛的,我算了一卦,我有两个礼拜的假,应该回来看一看。现在中国有句时髦话,叫恭喜发财……

整个说话过程有五六处“噢”,令人听了很不舒服,由于她所说的这段话拖拖沓沓,前言不搭后语,感情色彩也极平淡,引起了人们议论纷纷,许多人对陈冲在春节联欢会上的表现很不满意,有一位老年观众撰文在报纸上批评说:“撇开迷信味儿不谈,陈冲去美国三年,竟叫我们是‘中国’,她自己又算什么呢?陈冲很年轻,这样讲话,使老一辈人听了难过。”后来《民主与法制》又刊载了史伊凡的《陈冲,姥姥要为你说话》一文,以陈冲姥姥的身份,进行反批评,结果又引起许多人写文章进行批驳,认为是盲目护短,一时沸沸扬扬,人尽皆知。

实事求是说,陈冲这次即兴讲话的效果是不怎么好,可以说是失败的。

首先是没有重视这次表演的机会,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节目的准备。本来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中央电视台是非常重视的,所表演的节目和表演者都是精益求精,陈冲本可以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施展她的表演才能,塑造自己的形象,可是她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她回国期间,曾在深圳逗留,那时中央电视台就和她联系有关演出的事,如果她能花点时间准备一下,是不会落得这样的结局的,可是她只顾访亲问友,全不把这样重要的表演机会当回事,只是随随便便地应付了事,她的“表演”,既没有什么健康的内容,又没有什么可供观众观赏的形式,作为一个刚有点名气的青年演员,作为一个出国三年归来的海外学子,实在是说不过去。

其次是陈冲还不了解观众的心理期待,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了观众过年期间的重大程式。由于历年中央有关部门的关心,节目是一年比一年精彩,演员的阵容也很强,这样长期形成了观众的思维定势,他们对联欢晚会的心理期望值颇高。像陈冲这样有点名气的演员在银幕上消失了三年之后,突然出现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人们对她的期望值更大,一旦期望落空,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心理失衡之后的沮丧,这是不言而喻的。

再从她的“即兴讲话”来看,也是漏洞层出、令人心寒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在春节期间中国人共同的心理,传统佳节,人们都希望团聚在一起,合家欢乐,没有团聚的则有说不出的惆怅。而陈冲却说“我旅居美国三年,本不打算回来”,第一句话就与观众拉开了距离,没有形成心理相容效应,人们不禁要问她对祖国及传统节日的感情怎么这样淡薄啊?这句话和这时的观众心情,和春节联欢晚会的气氛实在是极不协调的。接下来说:“但今年是牛年,我是属牛的,我算了一卦,我有两个礼拜的假,应该回来看一看。”如果换个私下场合,说自己迷信卜卦,似乎情有可原,可是当着亿万电视观众的面竟说自己信卜卦,实在令人感到滑稽而可笑。一个新中国培养出来的青年演员,离开祖国不过数年,思想上的变化竟这样大,不能不令人吃惊。人们不禁会想,陈冲之所以归来,不是因为热爱祖国,想念家乡,眷恋亲人,而是碰巧,碰巧是牛年,她也属牛,所以才回来,如果是马年、狗年怎么样呢?自然是不会回来的,而且时间上也是由算卦决定的。受过几十年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的亿万电视观众会怎么想?最后说:“现在中国有句时髦话,叫恭喜发财……”一个海外归来的赤子,竟然称自己的祖国为“中国”,这无疑是失当的。我们知道在口语交际时,除了要把捏词语的意义之外,还得要注意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按一般的表达常规,对自己的国家表示热爱则说“祖国”、“我国”,或者用词组来表示“我的祖国”、“我的中国”,而陈冲则称自己的祖国为“中国”,就没有正确表达她与祖国之间的关系。而只是有外国人才称“中国”,那么陈冲这样说似乎给人一种她是个外国人的感觉。正像一个孩子不是以尊敬的口气叫妈妈而是直呼其名一样,这样就深深伤害了亿万观众热爱祖国、热爱家园的神圣感情,人们心里怎么会不感到“很难过”呢?

据说后来陈冲不肯接受人们的批评,认为是误解了她。自然,我们也不能否认陈冲还有热爱祖国的感情,但从这段话里是看不出来的。这也是不可否认的。

由于时光的推移,冲淡了人们的记忆,由于陈冲本人的努力,又使她给人的印象逐渐好了起来。虽然这件事过去了七八年了,但它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作为艺术家,不管是表演什么的,不仅要用你的表演同观众交际,更要注意用你的说话与观众交际,特别对重要的表演机会要精心准备,慎之又慎,切不可以麻痹大意。试看当代歌星解晓东的一次“即兴讲话”:

1992年新春伊始,解晓东回老家安徽参加新春音乐会,一曲歌罢,解晓东走到舞台前场观众致意:“祝安徽的父老乡亲们新年好!”一句温暖、亲切的问候,如春风般的暖流融入观众的心田,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接着他说:“1987年,我刚去北京那阵子,北京人见了我问:‘安徽是不是很穷?’我说:‘人穷志不穷’。”“哗……”观众席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稍顷又向观众一鞠躬说:“北京人又问:‘安徽是不是出了很多保姆?’我说:‘我们安徽人很勤劳,很能吃苦。’”再起的掌声中流露着自豪和骄傲。解晓东话题一转:“可如今不同了!特别是经过了去年那场洪灾考验后,北京人看到我总是远远地竖起大拇指:‘安徽人真棒!你们面对洪水,奋力拼搏,保住了津浦铁路,保住了华东电网………掌声再次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全场,许多观众眼里闪着激动的泪水。解晓东采用对话、对比的形式,以朴素的语言,曲径通幽;把对故乡真挚的爱、炙热的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这得益于他娴熟的语言技巧,而他幕后所流的汗水也是可想而知的。

从现代交际发展的趋势看,似乎一般人们比较喜欢的“星”们,大都有比较好的口才,所以作为艺术家,特别是表演艺术家说话得体且风趣幽默,是必备的条件之一。

8、真假互用,变而有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希特勒的纳粹德国侵略军,在欧洲横冲直撞,战火一直燃烧到英伦三岛,英国处于危急之中,然而,美国国会却笼罩在浓厚的孤立主义氛围里。为了促使美国直接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罗斯福与丘吉尔,是谁利用了“地图事件”呢?

1947年10月27日中午,为庆祝美国海军节,罗斯福总统出现在为此而举行的盛大宴会上。在欢快的乐曲声中,罗斯福总统与为美国海军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将军们一一握手。随后,他缓步走上讲台。整个大厅里顿时安静下来,人们都注视着他,很想听听总统对当前时局的看法,更想聆听总统对海军的赞美和希望。可总统表情沉重,才一走上讲台,便从衣兜里掏出一幅地图,一边用手挥动了几下地图,一边以十分严肃的语气向大家宣布:

“今天是海军节,本来应该说几句赞美的话,可是我手里这幅地图使我失去了这个兴趣!这是我们刚刚获取的一幅希特勒政府绘制的中南美州地图,上面还附有文字说明,它明确地将中南美洲的14国的疆界重新划分。例如:将阿根廷和巴西的领土都扩大了;将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巴拿马合并成一个名叫‘新西班牙’的国家;把与我国利害攸关的巴拿马运河以至整个拉丁美洲,都纳入德国的势力范围。也就是说,希特勒的刺刀即将伸向我们的‘后院’……”

会场鸦雀无声,大家都竖起耳朵聚精会神倾听罗斯福的讲话,并目不转睛地盯着罗斯福手里拿着的那幅在台下根本看不清楚的地图。罗斯福讲完话,轻轻地把地图折好,装进西服内口袋里,向大家点点头,离开了讲台。

这幅在盛大宴会上众目睽睽下展示出来的地图,很快在美国土地上掀起了一股反法西斯战争的浪潮。公众纷纷谴责德国的狼子野心,并支持政府向德国宣战。一个星期后,参众两院废止了中立法案,罗斯福被授权在北大西洋对德国潜艇进行公开战争行动,同时为英国的运输船队护航。陆军迅速扩编,空军、海军作好出征准备。

“地图事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当时美国人只知道“地图”可能带来的危险,而从未加以考虑过地图的真伪。结果,这幅小小的地图,竟然使美国公众对欧洲战争的态度,发生了急剧变化。尔后,在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正式决定与中、英、法等国结成同盟,共同抗击德意日法西斯。

时过境迁,前几年两位美国历史学家,在查阅大量的英国情报活动的文件时,偶然发现了那幅震惊美国的“希特勒地图”,经考证,根本不是希特勒政府绘制的,而是英国情报机关精心炮制的。“地图事件”是罗斯福知道了这个真相而假戏真唱呢?还是他被蒙在鼓里而中了丘吉尔的计谋呢?这至今还是个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谁是主谋,都可以说是一次虚实相济的处世关系的特殊处理,也是成功之作。当时,希特勒称霸全球侵略扩张的野心及已经展开的战争,人所共知,也就是“实”情。至于希特勒是否在下一步,是否有“地图”所指的侵略意图,最多只能作为一种战略预测,其介于“可能有——可能没有”该“地图”之间。而谋划者正是利用了这一“真亦假来,假亦真”的效应,利用虚实互济的谋略手段,以“地图事件”为引线,点燃了当时尚处于浓厚孤立主义氛围中的美国公众。

相传,在成昆特快列车上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身着便服的侦察员C走进厕所去小便。冷不防一位艳装的妙龄女郎也一闪身挤进了厕所,反手将门闩上,说道:“先生,把你的手表和钱包给我。不给,我就喊你侮辱我!”

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了。侦察员C知道,在厕所里没有其他人,声张求援是不可能了;稍一迟疑,这个女人立即会使自己身败名裂。陷入困境的侦察员临机应变,突然张着嘴巴,指着耳朵,不停地“啊,啊!”装成一个聋哑人,表示不知道她说些什么。女人为难了,赶忙打手势。侦察员C仍然大摇其头,焦急地“啊,啊……”。女人失望了:真是倒霉,偏偏碰上个哑巴。她正准备转身离去,此时“哑巴”一把抓住女人,抽出钢笔递交给她,打手势要她将刚才说的话写在手上,并将手掌伸了过去。

女人忽见有了转机,不禁转忧为喜,接过笔来也不加思索,在侦察员C手掌上写下:“把你的手表和钱给我。不给,我就喊你侮辱我!”侦察员翻转手掌,抓住女人说话了:“我是便衣警察,你犯了诈骗罪,这就是证据。”女人目瞪口呆……

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在侦察员战胜女诈骗犯的过程中,含有诡诈及虚实互济的成分。在这种危急关头,想以光明磊落扭转被动局面,已是十分困难,只有此种选择才可能算是计出万全,也才能制服坏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虚实互济并非是坏人的专利,只不过一些谋略计巧的施行必须以对象、条件来定。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不可能要求客体对象的一刀切,对于一些特殊对象,如果也予以东郭先生似的迂腐,只能是导致对主体更深重的伤害。在处世关系的研究中,应把普遍性与特殊性共同加以考虑。对于一些个别的、特殊的情况加以认识了解,增强识别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应变能力是完全必要的。

9、情急之“变”,永森公司脱困境

永森制果公司是日本一家颇具规模的食品生产企业。1985年9月,公司连续收到了几封内容相同的恐吓信。信中宣称:凡永森公司的制品,都有可能被换成有毒食品。在永森公司收到这些恐吓信的同时,一些大众传播媒介也收到了内容相同的信件。当这些信件在大众传播媒介上公布后,立即在整个日本引起了极大的震惊和恐慌。一时间,消费者不敢问津永森产品,一些长期经销永森产品的经销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纷纷要求解除同永森公司的合同,银行机构也决定终止对永森公司的贷款,永森公司股票的市面价格一落千丈。这一切,使永森公司陷入了生死难卜的境地。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永森公司很快制定了三项应急措施:

第一,设置了以公司总裁为首的对策本部,明确制定了4项处理原则。

(1)把消费者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2)要求公司全体同仁与公司共存亡;

(3)积极协助警方开展侦破工作;

(4)不排除避开警方与恐吓者达成私下交易。

第二,决定由公司的副总裁担任对外新闻发言人,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公开披露事件的真相,并以记者招待会的形式,发布与事件有关的各类消息,以求得舆论界的支持与合作。

第三,公司对策本部每天都以“本部通令”的形式,将公司的各项决策与指示以及各种情况和信息通过传真机迅速地发送给各地的分公司及产品的销售点,让全体公司员工及时了解情况及发展趋势,以统一公司内部的行动,加强公司的内部团结。

在上述三项应急对策制定之后,首先获得一个明显的效果,那就是公司内部在处理事件方面有了明确的分工。同时也强化了公司内部职工与公司密切合作、共渡危机的意识。

时至10月份,有毒的永森食品终于在东京的超级市场上露面,永森恐吓事件进入了白热化阶段。针对这一情况,公司广告部与对策本部紧密协作,决定将超级市场上的所有永森产品一律撤掉,并动员职工及其家属开展街头销售活动。同时,广告部进一步加强了宣传攻势,全力向社会各界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倘若永森公司由此倒闭的话,那么今后此类犯罪活动就会频繁发生,这将危及到其他企业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其后果不堪设想。可以说这种宣传获得了极大的收效,也引起了社会舆论对永森公司的同情、理解与支持。同时,也促使日本政府及各界公开表示全力支持永森公司与恐吓者的斗争。纷纷行动起来的一些社会团体和组织,开展了声援永森公司的运动。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在永森公司全体职工团结一致精神的震撼下,恐吓者不得不表示退步及宣布永森恐吓结束。

10、权力与外貌征服了刺客

1969年8月,在利比亚推翻伊德里斯国王的军人政变中,年仅27岁的中尉军官卡扎菲掌握了利比亚的最高权力。

他上任后,仿效斯大林斩除异己,又效仿中国发动旨在向官僚主义者夺权的“**”,搞针对美、英的恐怖活动,令整个世界咋舌称奇,而更具传奇色彩的则是他的婚姻。

1970年9月1日,卡扎菲发动的利比亚文化革命中的一个盛大节日,卡扎菲身着戎装在检阅台出现,神色严峻,透出一股超人的英气。

阅兵开始后不久,一个担任阅兵式急救护士的漂亮而又年轻的女人,悄悄挤到卡扎菲身边。突然,她拔出手枪,快捷准确地瞄住了卡扎菲的脑袋。她正要扣动扳机,卡扎菲恰好扭过头来,他诧异于她的美丽,一下子被她深深地吸引了。就在这一刹那间,女护士也像触电一般,被卡扎菲那英俊的脸庞所醉,四目相对,一见钟情。

卡扎菲没想到这位漂亮的女护士是来刺杀他的女刺客,她也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她没有扣动扳机。他一动不动地注视着她,她那举起手枪的手慢慢垂了下来。

卡扎菲面带微笑走向她,女护士大胆地用火热的目光迎接他。

突然,卡扎菲的卫士发现了女刺客的企图,迅速将她按倒在地。

女刺客被带到了一间房内,卡扎菲令卫士退出门外,自己走进屋子。

卡扎菲暗想,如此漂亮的女刺客,简直是老天送给我的守护人,我要娶她,她将是我最贴身的保护神,我亲爱的娇妻。

彼此又对视片刻,他把手枪还给她,柔声问道:“能把你的芳名告诉我吗?”

“莎菲儿。”她望着他,面带娇色。

突然,她跪在了他面前,深情地狂吻卡扎菲的脚、腿和唇。

卡扎菲一把将她搂在怀里,回吻她的脸、颈和唇。

卫士们在门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但又不敢闯进去。

终于,门开了,卡扎菲和女刺客手握着手,走了出来,女刺客娇态可掬,风情万种。

卡扎菲告诉卫兵,她是他的未婚妻,卫士们惊得目瞪口呆,面面相觑。

一星期后,指使莎菲儿刺杀卡扎菲的政客抓获枪决,卡扎菲和莎菲儿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莎菲儿既是娇妻,又是他的贴身侍卫,他做梦也没想到,她也同样。

卡扎菲能在几秒之内爱上女刺客沙菲儿、在于她的美丽和她本人的智慧——他需要她;女刺客同时也疯狂地爱上卡扎菲,在于他那超人的气质和灼人的英气——他征服了她。

敌人变成夫妻,化干戈为玉帛,堪称人类婚恋史上的一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