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悬峭壁,往前急得,不是生存的目的,向安稳处退后,不是怯懦的落伍,宁可开倒车,不可开狂车。宁可落伍不可盲从。以迂求真,以屈求伸是绝境生存的教条。势弱时以屈,决不逞匹夫之勇,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等待时机,终有风光日。
1、糊涂,绝境之地能安身立命
人世间的人情冷暖是变化无常的,人生的道路是崎岖不平的。因此,当你遇到绝境走不通时,必须明白退一步的为人之道;当你在事业上一帆风顺时,一定要有谦让三分的胸襟和美德。
为人处世必须学会谦恭、礼让,不能处处都想战胜,不能事事都要露一手,难行的地方退一步或许会海阔天空。人生得意的时候,也应该把功劳让与别人一些,不要居功自傲,不能得意忘形。何况人类的感情无比复杂,人心的变化也是奥妙无穷,今天认为是美的东西,明天就有可能认为是丑;今天认为是可爱的东西,明天就有可能是可恨。所谓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就是“人情反复,世路崎岖”的道理。当年韩信微贱时曾深深体会到此中的辛酸。尤其世路多险阻,人生到处都有陷阱。这就要培养高度的谦让美德,遇到行不通的事不要勉强去做。换句话说,人生之路有高有低,有曲折有平坦。当你遇到挫折时,必须鼓足勇气继续奋斗;当你事业飞黄腾达时,不要忘记救助那些穷苦的人。因为这样可以为你自己消除很多祸患于未然。这样,知退一步之法,明让三分之功,不仅是一种谦和美德,而且也是一种安身立命的善措。
有人把明哲保身和但求无过联系在一块,其实是不正确的。前者是一种积极而充满智慧的处世方式,后者则是一种被动的消极之举,二者乃是本质的区别。明哲保身的人可以像张良那样急流勇退,从而保全自身;但求无过的人只能处处受别人的左右,从而不但丧失自己的个性,而且也不会获得事业的成功。明哲保身是智慧人生,而但求无过则是愚蠢之极。
对于志士来讲,头可以断,但绝不能改变坚贞的节操。这是唐初一代名臣魏征的心声,也是其为政作风的写照。在他看来,志士仁人的气节是最为重要的,宁可舍其性命,也不能失去大节。所以,他敢于犯颜直谏,前后二百余事,为“贞观之治”立下了汗马功劳。如魏征上谏言阻止太宗停聘宫女,乃至太宗惧魏征,玩放鹞鸟死在怀中等轶事,传为千秋美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多少仁人志士正是这样在糊涂中立身,糊涂而不失气节。
中国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论语·为政》中讲孔子的弟子颜回会“守愚”,深得其师的喜爱。他表面上唯唯诺诺,迷迷糊糊,其实他在用心劲,所以课后他总能把先生的教导清楚而有条理的讲出来。可见若愚并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虚怀若谷,宽厚敦和,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讷。其实在“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
现实人生确实有许多事不能太认真,太较劲。特别涉及到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太认真,不是扯着胳臂,就是动了筋骨,越搞越复杂,越搅越乱乎。顺其自然,装一次糊涂,不丧失原则和人格;或为了公众为了长远哪怕暂时忍一忍,受点委屈,也值得,心中有数(树),就不是荒山。有时候,事情逼到那个份上,就玩一次智慧,表面上给他个“模糊数学”,让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是“难得糊涂”。评职、晋级时,某候选人向你面授机宜,讨你个“民意”,你明知道他不够格儿,可又不好当面扫他的兴,这时候你怎么办?不哼不哈,或嘻嘻哈哈,划“O”时再较真,不失原则。人格哪,似乎也不失,当事人问到了,坦诚指出他不够格儿的地方,不问,顺其便。“难得糊涂”是既可免去不必要的人事纠纷,又能保持人格纯净的妙方。
“难得糊涂”作为“牢骚气”,原本就是缘由“不公平”而发的。世道不公,人事不公,待遇不公,要想铲除种种不公,又不可能,或自己无能,那就只好祭起这面“糊涂主义”的旗帜,为自己遮盖起心中的不平。假如能像济公那样任人说他疯,笑他癫,而他本人则毫无介意,照样酒肉穿肠过,“哪里有不平哪有我”,专捡达官显贵“开涮”,专替穷苦人、弱者寻公道,我行我素,自得其乐。这种癫狂,半醒半醉,亦醉亦醒,也不失为一种“糊涂”。这种糊涂真正是“参”透、“悟”透了。所以当你直面现实,要学笑容可掬的大肚弥勒佛,“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难容之事”,那就会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
《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夸耀刀剑之锐利,别人必惧其锐利而远避,或尽可能使刀剑变成锯条。显示自己的聪明,别人必恐你的聪明来害人,并希望你变成傻子。
所以,人要大智若愚,抱朴守拙,才能安身立命。
这里所说“抱朴守拙”,并非是要人埋没自己的才能,而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导致祸端,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专长。追求卓越和超凡出众,本身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但一味孤芳自赏,无视周围环境,就会与人格格不入,招人厌恶,千方百计让你过不去,有道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人生本来是多灾多难的,但是我们必须征服这种苦难,绝对不可以抱着失败主义的思想。世上的事物往往有其对立的一面,悲苦常生自欢乐,衰败常生自昌盛,这就是所谓“乐极生悲”,“盛极则衰”,因此才有“苦是乐的种子,乐是苦的要源”等等说法。
当然,对于生活的强者而言,虽在困苦中也不会惴惴不安,他知道,身心之苦是担当大任者必由之路;虽然时运不佳,亦不会郁郁寡欢,他知道,忍耐虽然痛苦,但最终收获的果实却是甜美的。所以,身处绝境既是坏事也是好事,绝境会逼着人想办法,逆境能锻炼出人才。
可以这么说,最优秀的人物都是通过痛苦才得到欢乐的。有多少担当大任者就这样糊涂立身,糊涂处世。
2、装疯卖傻,孙膑以曲求伸终复仇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尤其是人在仕途,比人在旅途艰难了许多。封建官场就好像是一具扬谷去糠的簸箕,总是不断地把谷物高高地扬起再让它们摔进簸箕里,就这样不停地颠扬下去,把秕糠扬掉,留下饱满成实的颗粒。当然,封建官场决非如此简单,往往被扬弃的是精华,而被留下的则有可能是糟粕,因此,善于自保,也就成了在这“弱者强食,奸者生存”的官场中混下去的必要手段。
战国时期的孙膑,是孙武的后代,也是一位大军事家,他著的《孙膑兵法》,至今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军事经典,他不能说不富于智谋了吧,他为情势所迫,也不得不装疯避祸,而且其艰难程度,后人无一能赶得上。
在三家分晋以后,韩、赵、魏三家中数魏国的势力最强大,魏惠王野心勃勃,也想学秦国收拢人才,找个卫鞅(即商鞅)一类的人物来替他治理国家,于是做出一副求贤若渴的样子,花了许多钱来招致贤士。所谓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果然来了一位名叫庞涓的人,声称是当世高人鬼谷子的学生,与苏秦、张仪、孙膑是同学,他在魏王面前大吹大擂,说只要自己能当大将,其他国家决不足畏。魏王就信任了他,庞涓当了大将,他的儿子庞英、侄子庞葱、庞茅全部当了将军,“庞家军”倒也确实卖力,训练好兵马就向卫、宋、鲁等国进攻连打胜仗,弄得三国齐来拜服。东方的大国齐国派兵来攻,也被庞涓打了回去。从此魏王就更信任他了。
庞涓的同学孙膑是大军事孙武子的后代,他德才兼备,是个少见的人才,尤其是从老师鬼谷子那里得知了祖先孙子的十三篇兵法,更是智谋非凡。一次,墨子的门生禽滑厘来拜访鬼谷子,见到了孙膑,为他的才德所感动,就想让他下山,帮助各国国君守卫城池,减少战争。孙膑说:“我的同学庞涓已下山去了,他当初说,一旦有了出路,就来告诉我的。”禽滑厘说:“听说庞涓已在魏国做了大官,不知为什么没写信给你,等我到了魏国,替你打听一下。”
墨子在当时是个极为著名的人物,他不仅坚决反对战争,还有很多弟子,都是技能超人而又坚决反战的人,因此,墨子在当时的影响很大,他曾凭着自己的一张嘴吓得强大的楚国不敢去进攻宋国,所以,每到一个国家,国君都会把他待为上宾。等禽滑厘到了魏国,他就对魏王说了孙膑和庞涓的事,魏王一听,立即找来庞涓,问他何以不邀孙膑同来。庞涓说:“孙膑是齐国人,我们如今正与齐国为敌,他若来了,也要先为齐国打算,所以没有写信让他来。”魏王说:“如此说来,外国人就不能用了吗?”庞涓无奈,只得写信让孙膑前来。
孙膑来到魏国,一谈之下,魏王就知道孙膑才能极大,想拜他做副军师,协助军师庞涓行事。庞涓听了忙说:“孙膑是我的兄长,才能又比我强,岂可在我的手下。不如先让他做个客卿,等他立了功,我再让位于他。”在当时,客卿没有实权,却比臣下的地位高,孙膑还以为庞涓一片真心,对他十分感激。
庞涓原以为孙膑一家人都在齐国,孙膑不会在魏国久留,就试探着问他:“你怎么不把家里人接来同住呢?”孙膑说:“家里的人都被齐君害死了,剩下的几个也已被冲散,不知何处寻找,哪里还能接来呢?”庞涓一听傻了眼,如果孙膑真在魏国呆下去,自己的位置可真要让给他了。
半年以后,一个齐国人捎来了孙膑的家书,大意是哥哥让他回去,齐国也想重振国威,希望孙家的人能在齐国团聚。孙膑对来人说:“我已在魏国做了客卿,不能随便就走。”并写了一封信,让他带回去交给哥哥。
孙膑的回信竟被魏国人搜出来交给了魏王,魏卫便找来庞涓说:“孙膑想念齐国,怎么办呢?”庞涓见机会来了,就对魏王说:“孙膑是大有才能之人,如果回到了齐国,对魏国十分不利。我先去劝劝他,如果他愿意留在魏国,那就罢了。如果不愿意,他是我荐举来的人,那就交给我处理罢。”魏王答应了。
庞涓当然没有劝孙膑。他对孙膑说:“听说你收到了一封家信,怎么不回去看看呢?”孙膑说:“是哥哥让我回去看看的,我觉得不妥,没有回去。”庞涓说:“你离家多年了,一直和家人没有联系,如今哥哥找到了你,你应当回去看看,见见亲人,再给先人上上坟,然后再回来,岂不是两全其美吗?”孙膑怕魏王不同意,庞涓一力承揽,孙膑十分感激。
第二天,孙膑就向魏王请两个月的假,魏王一听他要回去,就说他私通齐国,立刻把他押到庞涓那里审问,庞涓故作惊讶,先放了孙膑,再跑去向魏王求请。过了许久,才又神色慌张地跑回来说:“大王发怒,一定要杀了你,经我再三恳求,大王总算给了点面子,保住了你的性命,但必须处以黥刑(在脸上刻字,使之留下永久标记)和膑刑(剔掉膝盖骨使之不能走路逃跑)。孙膑听了,虽非常愤怒,但觉得庞涓为自己出力,还是十分感激他。
孙膑脸上被刺了字又被剔去了膝盖骨,从此只能爬着走路,成了终身残废。
庞涓对孙膑的生活倒是照顾很周到,使孙膑觉得靠庞涓生活,就得报答他。有一天,孙膑主动提出要替庞涓做点什么,庞涓说:“你那祖传的十三篇兵法,能不能写下来,咱们共同琢磨,也好流传后世。”孙膑想了想,只好答应了,孙膑只能躺在那里用刀往竹简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刻,他虽背得滚爬烂熟,但若想写下来,却不容易,再加上孙膑对受刑极为愤慨,所以每天只能刻十几个字。这样一来,庞涓沉不住气,就让手下一个叫诚儿的小厮催孙膑快写。诚儿见孙膑可怜,便不解地问服侍孙膑的人说:“庞军师为什么死命地催孙先生快写兵法呢?”那人说:“这还不明白,庞军师留下孙先生的一条命,就是为了让他写兵法,等写完兵法,孙先生也就没命了。”
孙膑听到了这话,大吃一惊,前后一想,恍然大悟,霎时间大叫一声,昏了过去。等别人把他弄醒时,他已经疯了。只见孙膑捶胸拔发,两眼呆滞,一忽儿把东西推倒,一忽儿又把写好的兵法扔到火里,还把地下的脏东西往嘴里塞。从人连忙奔告庞涓说:孙先生疯了!”
庞涓急忙来看,只见孙膑一会伏地大笑,一会又仰面大哭,庞涓叫他,他就冲庞涓—个劲地叩头,连叫:“鬼谷老师救命!鬼谷老师救命!”庞涓见他神智不清,但怀疑他是装疯就把他关在猪圈里,孙膑依然哭笑无常,累了就爬在猪圈中呼呼大睡。过了许久,还是如此,庞涓仍不放心,就派人前去探测。一天,送饭人端来了酒菜,低声对他说:“我知道你蒙受了奇耻大辱,我现瞒着军师,送些酒菜来,有机会我设法救你。”说完还流下了泪水。孙膑显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样子说:“谁吃你的烂东西,我自己做的好吃多了!”一边说,一边把酒菜倒在地下,随抓起一把猪粪,塞进嘴里。
那人回报了庞涓,庞涓心想,孙膑受刑之后气恼不过,可能是真的疯了。从此,他只是派人监视孙膑,不再过问。
孙疯子白天躺在街上,晚上就又爬回猪圈,有时街上的人给他点吃的,他就哈哈而笑,而又嘟嘟嚷嚷,也听不清他说些什么。这样久了,魏国的都城内外都知道有个孙疯子,没有人怀疑他了。庞涓每天都听人汇报,觉得孙膑再也无法同自己竞争了,就没再动杀他的念头。孙膑活了下来。
有一天夜里,有个衣着破烂的人坐在他的身边,过了一会,那人揪揪他的衣服,轻声对他说:“我是禽滑里,先生还认得我吗?”孙膑大吃一惊,经过仔细辨认,确认是禽滑里,便泪如雨下,激动地说:“我自以为早晚要死在这里了,没想到今天还能见到你。得小心,庞泪天天派人看着我。”禽滑里说:“我已经把你的冤屈告诉了齐王,齐王让淳于髡来魏国聘问,我们全都安排好了,你藏在淳于髡的车里离开齐国,我让人先装成你的样子在这里呆两天,等你们出了魏国,我再逃走。”
禽滑厘把孙膑的衣服脱下来,给他手下的一个相貌与孙膑相近的人穿上,躺在那里装作孙膑,禽滑里就把孙膑藏到车上。
第二天,魏王叫庞涓护送齐国的使者谆于髡出境,过了两天,躺在街上的孙疯子忽然不见了,庞涓让人查找,井里河里找遍了,也未见踪影,庞涓又怕魏王追问,就撒个谎说孙膑淹死了。
孙膑到了齐国,齐威王一见之下,如获至宝,当即想拜他为军师,孙膑说:“庞涓如知道我在齐国,定会嫉妒,不如等有用得着我的时候再出面不迟。”齐王同意了。后来,孙膑陆续打听到了自己的几位堂哥都已无音讯,才知道原来送信的人也是庞涓派人装的。前前后后,这一场冤屈全由庞涓一人导演而成。
后来,孙膑带兵连败宋、鲁、卫、赵等国,齐王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使庞涓连连败北,最后,孙膑用“减灶法”引诱庞涓来追,暗设伏兵,将庞涓射死在马陵道上。魏国从此衰败,并向齐国进贡朝贺。在杀死庞涓后,孙膑便辞官归隐,专门研究起兵法来。
嫉妒是一种巨大的毁灭力量,既毁灭别人,也毁灭自己。孙膑的装疯避祸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大的典型性,一是装疯之彻底、之艰难,二是装疯之事由,三是装疯之结果,至今想来犹令人唏嘘不已。
3、难得糊涂,朱棣装疯成帝王
明成祖朱棣,本为燕王,也靠装疯这一招赢得了时间,最终发动了叛乱,打败了建文帝,登上了皇位,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君主。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许多儿子,其中朱棣为人沉鸷老辣,很像朱元璋,在太子朱标病死以后,朱元璋曾想立朱棣为太子,但许多大臣表示反对,理由为:如立朱棣为太子,对朱棣的兄弟无法交待,一是不合正统习惯。朱元璋无奈,只得立朱标的次子(长子已病死)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皇太孙即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年龄既小,又生性仁慈懦弱,他的叔叔们各霸一方,并不把他看在眼里。原来,朱元璋把自己的子侄分到各处,称作亲王,目的是为了监视各地带兵将军的动静,以防他们叛乱,后来就分封各地,成为藩王。这样,许多藩王就拥有重兵,如宁王拥有八万精兵,燕王朱棣的军队更为强悍了。这样一来,建文帝的皇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一些大臣的鼓励之下,建文帝开始削藩。在削藩的过程中,杀了许多亲王,其中当然也有冤杀者,燕王朱棣听了,十分着急。
好在燕王朱棣封在燕地,离当时的都城金陵很远,又兼地广兵多,一时尚可无虞。僧人道衍是朱棣的谋士,他对朱棣说:“我一见殿下,便知当为天子。”相士袁珙也对朱棣说:“殿下已年近四十了,一过四十,长须过脐,必有天子,如有不准,愿剜双目。”在这些人的怂恿下,朱棣便积极操练兵马。
道衍唯恐练兵走漏消息,就在殿中挖了一个地道,通住后苑,修筑地下室,围绕重墙,在内督造兵器,又在墙外的室中养了无数的鹅鸭,日夕鸣叫,声流如潮,为了不使外人听到里面的声音。但消息还是走漏出去了,不久就传到朝廷,大臣齐泰、黄子澄两人十分重视此事,黄子澄主张立即讨燕,齐泰以为应先密布兵马,剪除党羽,然后再兴兵讨之。建文帝听从了齐泰的建议,便命工部侍郎张呙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谢贵、张信,掌北平都司事,又命都督宋忠屯兵开平,再命其他各路兵马守山海关,保卫金陵。部署已定,建文帝便又分封诸王。朱棣知道建文帝已对他十分怀疑,为了打消他的疑忌,便派自己的三个儿子高炽、高煦和高燧前往金陵,祭奠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正在疑惑不定,忽报三人前来,就立即召见。言谈之下,建文帝觉得除朱高煦有骄矜之色外,其他两人执礼甚恭,便稍稍安心。等祭奠完了朱元璋,建文帝便想把这三人留下,作为人质。正在迟疑不决之际,朱棣早已料到这一手,飞马来报,说朱棣病危,要三子速归。建文帝无奈,只得放三人归去。魏国公徐辉祖听说了,连忙来见,要建文帝留下朱高照。原来,徐辉祖是徐达之子,是朱棣三子的亲舅舅。他对建文帝说:“臣的三个外甥之中,唯有高煦最为勇悍无赖,不但不忠,还将叛父,他日必为后患,不如留在京中,以免日后胡行。”建文帝仍迟疑不决,再问别的人,别人都替朱高煦担保,于是,建文帝决定放行。朱高煦深恐建文帝后悔,临行时偷了一匹徐辉祖的名马,加鞭而去。一路上杀了许多驿丞官吏,返见朱棣。朱棣见高煦归来,十分高兴,对他们说:“我们父子四人今又重逢,真是天助我也!”
过了几天,建文帝的朝旨到来,对朱高煦沿路杀人痛加斥责,责令朱棣拿问,朱棣当然置之不理。又过了几天,朱棣的得力校尉于谅、周铎两人被建文帝派来监视朱棣的北平都司事张呙,谢贵设计骗去,送往京师处斩了。两人被斩以后,建文帝又发朝旨,严厉责备朱棣,说朱棣私练兵马,图谋不轨。朱棣见事已紧迫,起事的准备又未就绪,就想出了一条缓兵之计:装疯。
朱棣披散着头发,在街道上奔跑发狂,大喊大叫,不知所云。有时在街头上夺取别人的食物,狼吞虎咽,有时又昏沉沉地躺在街边的沟渠之中,数日不起。张呙、谢贵听说朱棣病了,就前往探视。当时正值盛夏时节,烈日炎炎,酷热难耐,但见燕王府内摆着一座火炉烈火熊熊,朱棣坐在旁边,身穿羊羔皮袄,还冻得瑟瑟发抖,连声呼冷。两人与他交谈时,朱棣更是满口胡言,让人不知所以。张、谢二人见状,相互对视了一下,就告辞了。
张呙和谢贵把这些情况暗暗地报告给了朝廷,建文帝有些相信,便不再成天琢磨着该怎样对付燕国了。但朱棣的长史葛诚与张、谢二人关系极好,告诉他们燕王是装疯,要小心在意,张、谢二人还不大相信。
过了许久,燕王派一个叫邓庸的百户到朝廷去汇报一些事情,大臣齐泰便把他抓了起来,严加拷问,邓庸熬不住酷刑,就把朱棣谋反的事从头至尾说了一遍,建文帝知道后大惊,便立即发符遣使,去逮捕燕王的官吏,并密令张、谢二人设法图燕,再命原为朱棣亲信的北平都指挥张信设法逮捕朱棣。
张信犹豫不决,回家告诉母亲,母亲说:“万万不可,我听说燕王应当据有天下,王者不死,难道是你一人所逮捕的吗?”张信便不再想法逮捕朱棣,可朝廷的密旨又到了,催他行事,张信举棋不定,就来见朱棣,想看个究竟。
但朱棣托病不见,三请三辞,张信无奈,就便服前往,说有密事求见,朱棣才召见了他。进了燕王府,但见朱棣躺在**,他就拜倒在床下。朱棣以手指口,呵呵而言,不知所云。张信便说:“殿下不必如此,有事尽可以告诉我。”
朱棣问道:“你说什么?”张信说:“臣有心归服殿下,殿下却瞒着我,令臣不解。我实话告诉你,朝廷密旨让我逮你入京。如果你确实有病,我就把你逮送入京,皇上也不会把你怎么样;如果你是无病装病,还要及早打算。”
朱棣听了此话,猛然起床下拜道:“恩张恩张!生我一家,全仗足下。”张信见朱棣果然是装病,大喜过望,便密与商议。朱棣又召来道衍、王拱等人,一同谋划,觉得事不宜迟,可以起事了。这时,天忽然刮起了大风,下起了暴雨,殿檐上的一片瓦被吹落下来,朱棣显得很不高兴。道衍进言说:“这是上天示瑞,殿下为何不高兴呢?”朱棣谩骂道:“秃奴纯系胡说,疾风暴雨,还说是祥瑞吗?”道衍笑道:“飞龙在天,哪得不有风雨?檐瓦交堕,就是将易黄屋的预兆,为什么说不祥呢?”朱棣听了,转怒为喜。
于是,朱棣设计杀死了张、谢贵两人,冲散了指挥使彭二的军马,安定了北平城,改用洪武三十二年年号,部署官吏,建制法令,公然造反了。经过三年的反复苦战,朱棣终于打败了建文帝,登上皇位,并迁都北平,成为中国历史上较有作为的皇帝。
中国人历来讲究时运,时运不来,那就是虎落平阳被犬欺,龙困浅滩遭虾戏,一旦时来运转,那就是虎入深山,龙腾九霄了。但是,中国人又不一味地等待时运到来,而是积极地创造条件,促成时运的到来或是做好迎接时运的准备。因此,守株待兔的方法历来就是被中国人所嘲笑的,因为那是一种完全被动的,把命运交给偶然机遇的懒汉的方法。
的确,中国人少有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其无益而为之的精神,但中国人却有极强的耐性,有极强的生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他们善于在艰苦的环境中寻找机会求得发展,用句成语说,大概就是“坚韧不拔”的意思,上面提到的装疯、装病、装傻以求生存发展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说明。虽然这样一来少了一些壮美和超越的色彩,但对于“成功”来说,却很有实用价值。
这是什么“实用价值呢”?也就是说,机会只会给有准备的人,“成功”只会给那些善于自我保护的人!糊涂厚黑学的道理也如此。糊涂不是真糊涂,而是假糊涂,糊涂是为了求生,这样的糊涂本身也就是厚黑之术也。
4、韬光养晦:刘备装糊涂蒙曹操自救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好结交豪侠,与关羽、张飞结拜。以镇压黄巾起义有功,授安喜尉。旋投靠公孙瓒,代领豫、徐两州牧。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冬,袁术与吕布联合进攻徐州,刘备战败,失去了栖身之地,只得前往投奔曹操,随曹操回到许都。汉献帝认他为刘皇叔,封为左将军,宜城亭侯。曹操对他礼遇备至,出同车,坐同席。可是曹操把刘备带到许昌的真实目的是要控制刘备。因为刘备是汉室宗亲,有相当的号召力,又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辅佐,一旦放虎归山,怕后患无穷。但又不能杀掉他,怕给自己加上妄杀名士的罪名,所以只能软禁。
当时汉献帝眼见曹操越来越飞扬跋扈,心中大为不满。遂密写一诏书,置于衣带内,赐与国舅董承。诏中要董承纠合忠义两全之士,伺机除掉曹操。董承请刘备参与其事,刘备答应了,说:“既是奉诏讨贼,备敢不效犬马之劳。”这是一件关系身家性命的大事,如被发觉,必被曹操处死。从此后,刘备便以韬光养晦为谋略,故意做些碌碌无为的小事,在住处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关羽、张飞向他:“你不留心国家大事,而做这些小事,是为什么?”刘备不能明言。有一天,刘备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来园中,说是丞相有命,请刘备去赴宴。刘备心中忐忑不安,不得已随他俩去见曹操。曹操见刘备后第一句话是:“在家做得好大事。”刘备以为参与衣带诏密谋事发,吓得面如土色。曹操拉着刘备手,直到后园才说:“玄德学圃不易。”刘备方才放心答道:“无事消遣而已。”曹操拉着他走至小亭,一盘青梅,一樽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饮酒间,曹操问刘备:“你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都有谁?”刘备推却说:“我肉眼怎能识英雄?!”经曹操再三催逼,刘备只好把那些并非英雄的人物如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称为英雄。当然被曹操一一否定。刘备说:“除此之外,我实在不知道。”曹操说:“袁术、袁绍等人都是碌碌无为之辈。所谓英雄,一定是胸怀大志,腹有良谋,量可以包宇宙,气可以吞天下的人。”刘备问:“谁能当之?”曹操以手指刘备,然后指自己说:“今天下英雄,只有使君和我。”刘备本来心中有鬼,一听这话,猛然一惊,手里拿的筷子,不觉掉在地上。正巧这时,风雨骤至,雷声大作。刘备便从容低头拾起筷子说:“这雷声一震三威,太可怕了。”曹操笑道:“大丈夫也怕雷吗?”刘备说:“圣人听见惊雷疾风,都改变颜色,我怎么能不怕呢?!”把失惊落箸的缘故,轻轻掩饰过去。曹操也因此不疑刘备。这是有名的青梅煮酒论英雄。“想不到曹操竟指我为英雄,我怕不能蒙混过关,因而失惊落箸,又怕曹操看我吃惊,识破机关,幸而这时雷声大作,我借怕雷而掩饰过去。”至此,关羽和张飞对刘备的假痴不癫、韬光养晦的谋略才十分佩服。
由于刘备在曹操处一直扮演一个庸庸碌碌糊糊涂涂的凡夫俗子模样,曹操逐渐对他也就放松了警惕。其后,曹操打算派兵阻拦袁术北上,刘备乘机请求承担这一任务。曹操就派他与朱灵等人领兵五万去截击袁术。曹操的谋士郭嘉急忙入见曹操说:“刘备不可纵,不能放虎归山。”曹操觉得已有明令在前,不便更改。而刘备则急急离开许都。关羽和张飞问他:“兄长今番出征,为什么如此慌速?”刘备说:“我是笼中之鸟,网中之鱼,今此一去,如鱼入大海,鸟上青霄,不受笼网的羁绊了。”可见刘备的假痴不癫之计、政治韬晦之术,获得了成功。果然,刘备离开许都到达下邳后,不顾曹操让他返回许都的命令,突然袭击曹操委派的徐州刺史车胄,公开打出了反对曹操的旗号,曹操后悔无及。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董承等图谋反曹操的案发,在许都的同谋者,都被杀害。刘备曾参与此事,也被揭露出来。曹操大怒,对诸将说:“刘备是天下雄杰,今不趁他羽毛未丰而攻之,以后必成大患。”于是决定领兵东讨刘备。
在刘备寄曹操篱下时,身处绝逆之境,如果不是用假痴不癫的韬光养晦之计,那刘备难免不遭杀身之祸。韬光养晦这一谋略的积极意义,在于实现自己的既定方针。刘备自参与衣带诏密谋后,即把消灭曹操作为自己的斗争目标。他韬光养晦,掩盖自己,是为了有朝一日消灭曹操。如果只为保护自己,虽然也有意义,但还不是实现这一谋略的真正意图。当然,消灭曹操后,恢复汉室是他的最终目的。终于刘备大勇若怯,韬光养晦,保存了自己,获得了成功。而后,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于公元221年正式称帝,国号汉,都成都,年号章武。与魏、吴鼎足而立,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否则历史就更重写了。
5、假痴不癫,蔡锷危难脱虎口
在中国政治史上,运用假痴不癫之计,脱离虎口,转赴云南,发动护国战争的著名将军就是蔡锷。蔡锷字松坡,湖南邵阳人。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他在云南起兵响应,建立起云南军政府,被公推为云南都督。在此期间,他对省政有所兴革,恩威并重,颇受军民爱戴。由于他在军界享有很高威望,又倾向革命,所以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一直对他放心不下。1913年,袁世凯便以组阁为理由,调蔡锷进京。企图以明升暗降,严加监视,妥为控制等手段软化他。从此,蔡锷用假痴不癫之计与袁世凯周旋。
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职务之后,仍不满足,又加紧复辟封建帝制的活动,要当“洪宪”皇帝。他的倒行逆施,引起全国各界的公愤。但袁世凯的追随者们纷纷上劝进表章。当时蔡锷被软禁在北京,他不得不假意上劝进表,并通电云南,晓谕自己的部下拥戴帝制。他本来是倾心革命,反对复辟,醉心共和的人,一旦违背自己的信仰,加入到劝进者的行列,其内心隐痛可想而知。但为了麻痹衰世凯,1915年8月15日,蔡锷又特邀袁世凯的心腹唐在礼和其他一些在京高级将领,发起赞成帝制,拥护袁世凯的签名活动。他亲自写下“主张中国国体宜用君主制者署名于后”的题款,并签上了“昭威将军蔡锷”六个大字。不久,他还以经界局督办身份代表全局和陆军训练总监蒋雁行等八人联名上书袁世凯,敦促他当机立断,迅速变更国体,实行帝制。9月16日,蔡锷又在宴请各省代表八十多人的宴会上,再次发表同心协力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的意见。这一系列的假象,都是蔡锷韬光养晦的谋略,弄得袁世凯晕头转向。他怀疑蔡锷与他为敌,但又抓不住把柄。他怕蔡锷拥护帝制不是出于诚心,因此,在财政紧张之际,又给蔡锷所兼督办的经界局六百万经费。在袁世凯来说,他用的是收买英雄的手段,不能不说想得周到。但没料到,恰恰是为虎添翼,蔡锷把这笔钱秘密汇往云南,作为他日后举事的经费。
为进一步迷惑袁世凯,蔡锷深自韬晦,只见他纵情声色,饮酒狎妓,在八大胡同流连忘返。当时北京很快传出了他与一代名妓筱凤仙的桃色新闻。蔡锷对此并不辨白,处之泰然。表现出一副胸无大志,乐不思蜀的庸人姿态。与此同时,他还购置田产,用重金买下别墅,日夜监工修葺,宣称将“金屋藏娇”。并常出入于琉璃厂古董铺,购置名人字画、古玩金石,做出打算长住京城的样子。更有甚者,不久北京城内法庭上出现了一件奇怪的事,即蔡锷与夫人口角,为的是蔡锷留恋妓院,有辱门风,不治家业,抛弃骨肉,因而闹到法庭要求离婚。蔡母也表示不满意儿子沉迷声色,于是和蔡夫人及子女一起,当即收拾行李,嚎啕出门,离开了京城。这使袁世凯大为得意,说:“我以前把蔡锷看成是英雄,现在看来,也不过是斗筲之器罢了。从此后,我可以高枕而卧了。”而在充分施放烟幕掩护之下,蔡锷曾极其秘密地潜出北京,赶赴天津,与先期转赴天津的梁启超等人密议了在云南、贵州策动起义,通电全国,反对帝制,宣告独立的计划。会议之后,又悄悄返回北京,继续担任他在政府里的职务。他与京、津反袁势力暗中频繁联络,与西南军政人士密电往还,被袁世凯的鹰犬探出了珠丝马迹。袁世凯立即派一伙武装军警,突然闯入棉花胡同蔡锷住宅,翻箱倒柜,检查函件、电报,企图抓住蔡锷鼓动反对袁世凯的把柄,结果一无所获。对此蔡锷愤然责问、抗议,袁世凯只能枪毙几个肇事的爪牙来搪塞。
形势所迫,京城不能再逗留了。但蔡锷深知,在他的周围坐探密布,一举一动都受着监视,要脱离虎口,何其难耶!必须机智地运用谋略。于是他继续运用假痴不癫的计谋,用假象和韬略迷惑敌人,等待时机。恰好这时,他身患喉疾,于是他以治病为借口,先请假五天,五天后照常办公,但一面又向袁世凯呈请到天津治病,理由是病情加重,精力难支。袁世凯批准他续假七天,到天津治疗。这样蔡锷就名正言顺地公开离开北京,实现了南下去贵的第一步。蔡锷走后,有人就提醒袁世凯说:“蔡锷一去,无疑是纵虎归山。”袁世凯一听大惊,又后悔起来。立即派出密探赶赴天津,探听虚实。结果发现,蔡锷有时住进医院进行治疗,有时还出现在灯红酒绿的酒巴和妓院。蔡锷这种自损形象的痹敌之计再次奏效,蒙蔽了袁世凯。其实蔡锷在天津期间,不仅派人赶往云南、广西联络起义,并把自己的照片和指挥刀等物,一起寄给了已回湖南老家的母亲,抱定为捍卫共和制度而献身的信念。
下一步蔡锷开始计划如何从天津脱身。为蔽人耳目,也为安全起见,蔡锷不能直奔云南。于是他采用取道日本、香港等地,再转赴云南的办法。即使到这时,蔡锷还在与袁世凯敷衍周旋。一天,他经过化装,不仅改换了姓名,还换上了日本的和服,登上了日本商船“山东丸”,踏上了去日本的旅途。临行之前,他电告老友周仲狱,请周以他的名义,草拟续假三个月赴日本就医的报告转呈袁世凯。袁世凯看人已离去,木已成舟,无可奈何,只得批准给假两月。蔡锷又给袁世凯上呈文,说:“锷病根久伏,不是旦夕间所能治愈。北京天寒地冻,孱弱之躯实难适应……近见日本天气温和,气候宜人,山水清旷,并且设有治疗胃病肺病的专科医院,这于治疗和调养十分相宜。这次航海东渡,实为病魔所迫,一旦身体恢复,就及早回国任职。”见到这份报告,袁世凯啼笑皆非,但事已如此,鞭长莫及,只得顺水推舟送个人情,要他调养痊愈,望早日回国。蔡锷在东渡日本的旅途中,为预防万一,把装有重要证件的行李箱,交同行的人携带,以便在遇到危险时设法脱身。在抵达日本后,避开新闻界,杜门谢客,表示此次赴日确为治病而来,决无政治目的。为提防在日本的袁记特务,蔡锷再次换装,离开东京到达横滨。为掩人耳目,他让他的朋友以蔡锷的名义住进东京医院。又为了继续麻痹、稳住袁世凯,蔡锷在横滨一口气写了许多信件,让朋友每隔几天就给袁世凯寄去一封,说明自己在日本的就医情况,衣食住行,以及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就这样,一面继续蒙蔽袁世凯,暗中蔡锷却早已离开日本,转道香港、河内、进入云南了。当袁世凯得知蔡锷已不在日本的情报后,立即指示在香港、云南的爪牙,责成他们拘捕、杀害蔡锷。但为时已晚。不久,由蔡锷等人策划、发动的“护国运动”,在云、贵地区蓬勃兴起,湖南、四川相继响应。在全国人民反对帝制的革命洪流配合下,很快打破了袁世凯当皇帝的美梦。
为掀起声势浩大的护国运动,蔡锷不顾个人安危,进行了比真枪实弹更惊心动魄的智斗,又万里辗转跋涉,终于摆脱控制,逃离虎口,这神话般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与危险。在这过程中,蔡锷通过一系列韬光养晦的举动、假象来掩盖内心的抱负。以纵情声色,购置田产、与妻子离婚等等,来掩饰自己的真实面目,先麻痹敌人,随后安全地把家眷送回了老家。他自己以极大的忍耐,甚至自损的牺牲精神,表面上屈从,暗中密谋起事,表现了他为事业而献身的大智大勇。蔡锷之所以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正是他运用假痴不癫之计得当,以假象掩盖了真相,伺机而动的结果。一个聪明的政治家,深谙“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思想,在政治时机未到之时,善于拖延、等待、沉默、忍耐,甚至不得不做出违心的政治表态,这种缓兵待机的涵养,是政治人际交往中的高超艺术表现。蔡锷正是这样。假如他只知“壮士见辱,拔剑而起”,“大丈夫宁折不屈”,那蔡锷就很难实现他的远大理想,一切将是另一番景象了。
6、康熙深藏不露,智杀鳌拜
摆在康熙面前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就朝廷以外的情况来说,满清入关不到20年,人心并未归附,前明之思还在人们心中隐藏着,尤其是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三藩,势力十分强大,多年来一直准备造反。台湾岛上郑成功的后代也虎视耽耽,窥视清朝的东南沿海一带,寻找时机,准备反攻。东北方有俄国军队不断骚扰边境,侵吞土地,掠夺人口财富。西边的西藏也很不安定。西北部的准噶部更是气焰嚣张,不断向东进扰,北方还有诸蒙古部落,也伺机南下。
朝廷内部的局势就更令人忧虑了,在4个顾命大臣当中,索尼年纪大了病死,遏必隆勾结鳌拜,唯鳌拜之命是从,而苏克萨哈却是鳌拜的对头,不久,苏克萨哈就被鳌拜陷害致死。这样,朝廷之上就只有鳌拜一党了。鳌拜是“巴图鲁”(满族语勇士)出身,号称“满州第一勇士”,性格强暴,为人武勇,极难制服。在他把持了朝廷大权以后,大肆捕杀异己。他在朝廷之上专横跋扈、盛气凌人,根本无一点人臣之礼。他对康熙视若无物,经常当众与康熙大声争论乃至训斥康熙,直到康熙让步为止。
面对这种内忧外围的局面,康熙如果想开创一个太平兴盛的朝廷,必须要有非凡的谋略和气魄。
少年的康熙就表现出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胆识。首先,他决定杀掉鳌拜,掌握实权,然后再作他图。
康熙除掉鳌拜的方式极具少年的心性特点。当时,鳌拜掌握朝政,如果直接下令捉拿,必定会引起叛乱,那时不仅鳌拜捉拿不到,连康熙自己也将危险,朝中的正直大臣,甚至太后都对此一筹莫展。
1667年,康熙14岁,按照当时的规定,他可以亲政了,但有鳌拜专政,他无论如何是亲不了政的,除掉鳌拜,就成当务之急。那么,明捉不行,用什么办法才好呢?康熙终于想出一计,不动声色地干了起来。
满族人喜欢摔跤,康熙就挑选了一些身体强壮的贵族少年子弟,到宫中练习摔跤,练了1年有余,技艺大为长进,康熙也不时到摔跤房去练习,居然也窥得了门径。宫廷中的王公大臣以及后妃太监尽知此事,但都觉得是少年心性,十分自然,没有任何人怀疑康熙有什么其他的动机。在不知不觉之中,康熙的这支“娃娃兵”就练好了。
在这期间,康熙还依照中国传统的“将欲夺之,必先予之”的做法,连连给鳌拜升官,鳌拜父子先后被升为“一等公”和“二等公”,再先后加上“太师”和“少师”的封号。不仅稳住了鳌拜,还使他放松了戒备。
在康熙16岁的那一年,一切终于准备就绪了,他先把“娃娃兵”布置在书房内,等鳌拜单独进见奏事时,康熙一声令下“娃娃兵”一齐涌上,顿时把鳌拜掀翻在地,死命按住,康熙又让“娃娃兵”把鳌拜捆绑牢靠,投入了监狱。
在捉住鳌拜之后,康熙立即宣布了他的13大罪状,并组织人审判鳌拜,把鳌拜集团的首恶分子也一网打尽。
康熙在从7~16岁这段时间中虽然因鳌拜专权而备受牵制和压抑,但他的少年生活基本上还是自由和正常的。也许是满族人刚刚入关的缘故,他们还没有汉人皇族那样严格的礼教观念,也不像汉人那样严格地照规矩去生活,所以,康熙在少年时候还可以像一般人家的子弟一样在身心两方面得到较为正常的发展,而不像以前的许多皇帝在童年、少年时代就造成了有一定畸形倾向的性格。据说,努尔哈赤及其许多儿子都目不识丁,只有第八子皇太极略通文墨,可见,满族人重武轻文,到康熙这一代,仍无多少礼教观念,然而,康熙毕竟生活在汉人地区。汉族的文化开始浸透到满族的贵族之中,再加上满族人从皇太极开始就十分重视汉族的文化,因此,康熙自幼年起就开始大量接触中国的文化典籍了。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康熙本人是一个爱读书、爱思考型的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他是发自内心,是主动的,而不是像前代的许多皇帝那样成天被人“谆谆教诲”被动地接受的。康熙的努力学习,并未对他的健全性格产生不良的影响,相反,增长了他的见识,开阔了他的视野,他是一个真正善于读书而能用书的人。甚至可以这样说,康熙之所以成为一位英明的君主,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能活学活用中国传统文化。
7、装聋卖傻,日本公司背后捅刀
装傻战术在商战中常能取胜,下面这个日本公司与美国公司竞争的故事说明了这一点。
日本某公司与美国某公司进行一次技术协作谈判。日本公司与美国公司采取了两种不同的谈判方式。谈判伊始,美方首席代表便拿着各种技术数据、谈判项目、开销费用等一大堆材料,滔滔不绝地发表本公司的意见,完全不顾日本公司代表的意见。而日本公司代表则一言不发,仔细听并埋头记着。当美方讲了几个小时之后,征询日本公司代表的意见时,日本公司代表此刻显得迷迷惘惘,混沌无知,反反复复地说“我们不明白”,“我们没做好准备”,“我们事先也未搞技术数据”,“请给我们一些时间回去准备一下”。第一次谈判就这样不明不白地结束了。几个月后,第二轮谈判开始了,日本公司以上次谈判团不称职为由,撤换了上次的谈判代表团,另派代表团到美国谈判。他们全然不知上次谈判中的结果,一切如上一次谈判一样,日本人显得在这个谈判项目中准备不足,最终还是日本公司以研究为名结束了第二次谈判。
几个月后,日本公司又如法炮制了第三次谈判。这样,美国公司老板大为恼火,认为日本人在这个项目上没有诚意,轻视本公司的技术和基础,于是就下了最后通牒:如果半年后日本公司仍然如此,两国公司的协定将被迫取消。随后美国公司便解散谈判团,封闭所有的技术资料,以逸代劳,等待至少半年后的最后一次谈判。
没料想,几天后,日本便派出由前几批谈判团的首要人物组成了庞大的谈判团飞抵美国,美国公司在惊愕之中仓促上阵,匆忙将原来的谈判团成员召集起来。这次谈判日本人一反常态,他们带来了大量可靠的数据,对技术、合作分配、人员、物品等一切有关事项都做了相当精细的策划,并将协议书的拟稿交给了美方代表签字。这使美国人迷惘了,最后勉强签了字,当然其中所规定的某些条款要明显倾向于日方。显然日本人是在了解美方的意图后,一鼓作气制定了详细的方案,趁美国人放松警惕的时候,突然出击,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巴斯四兄弟是美国沃思堡市的亿万富翁,他们个个都是谈判的高手,他们常常施展计谋,玩弄花招,使对方放弃抬高价格的想法,掌握谈判的主动权。
1981年,巴斯兄弟想买下行将破产的皮尔公司。他们的兄弟对皮尔公司非常感兴趣,但是他们压抑住迫不及待成交的心情,在谈判时对皮尔公司的董事们说:“对你们的公司,我们很想拥有所有权,遗憾的是我们只能出到这个价格。我想,你们在其他的地方或许能找到更好的买主。”
接着,巴斯兄弟将对皮尔公司可能感兴趣的投标者名字一一告诉他们。最后,巴斯兄弟说:“如果你们同其他投标者谈判破裂,没有其他选择的话,就回头找我们。”
结果,巴斯兄弟如愿以偿。这笔生意按他们的设想成功了。巴斯兄弟事后对朋友说:“谈判时不要把迫不及待的心情溢于言表,而要装出漫不经心的样子。做生意好比追女人,当你追她时,她会扬长而去;而当你后退时,她却会跟着你走。”
8、大智若愚,包玉刚终登船王宝座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兵败国亡,忍辱负重到吴国去做吴工夫差的奴仆,他故作顺服,并的夫差尝粪识病,方才换得人身自由。勾践回国后发奋图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后灭吴复国。
军事家孙膑受同学庞涓忌妒、陷害,被剜去髌骨,囚于猪栏。他装疯卖傻,甚至抓食猪粪,骗过庞涓,才得逃出虎口。
勾践与孙膑,表面上装疯装痴,碌碌无为,以掩盖内心的政治报负,避免政敌对自己的警觉和迫害。
三国时的司马懿,也是使用大智若愚之术的高手。在形势对己不利时,司马懿就假装衰志病笃,使曹爽丧失警惕性,以为司马懿已不能构成对自己的威胁,没有诛杀。却原来司马瓷是扮猪吃虎,装作猪的模样,而将其“虎”的真形隐藏不露,一到时机成熟,则如虎下山,吃掉曹爽这头真正的笨猪,使得天下尽归司马氏。
在现代,有许多时候、许多场合也需要人们精明其内而愚呆其外,虽是足智多谋,却又深藏不露。大智若愚的计谋也为我们进行经营提供了启示:宁可假装不知道竞争对手的敌意或市场对自己不利,而不行动,也不要假装知道而轻举妄动。应当暗中筹划准备,不露声色。
1955年,包玉刚成立了环球航运公司,花了337万美元,买了一艘已经使用了27年的旧货船,开始了经营船队的生涯。
当时世界航运界通行按照船只航行里程计算租金的单程包租方法,世界经济又处于兴旺时期,单程运费收入高,一条油轮跑一趟中东可赚500万美元。
包玉刚却不为暂时的高利润所动,坚持他一开始就采取的租金低,合同期长的稳定经营方针,避免投机性业务。这在经济兴旺时期不免被认为是“愚蠢之举”。
许多同行都劝包玉刚不要犯傻,改跑单程,包玉刚却大智若愚,因为他明白,靠高额运费收入的再投资根本不可能迅速扩充船队。要迅速发展必须依靠银行的低息长期贷款,而要取得这种贷款,必须使银行确信你的事业有前途,有长期可靠的利润。
于是他把买到的第一条船以很低的租金长期租给一家信誉良好、财务可靠的租船户,然后凭这长期租船合同向银行申请长期低息贷款。正是靠这种稳定经营方针,包玉刚只用20年时间,就发展成为拥有总吨位居世界之首的远洋船队,登上世界船王的宝座。究其成功,还真得归功当初的大智若愚的远见卓识了。
大巧若拙是大智若愚的最高境界,若能有实力坚持自己的糊涂,扰乱对手的视听,才能做到虚而实之,实而虚之,无谋而谋,无为而为的智慧和谋略。
9、做“糊涂”之勇,知耻而退以求伸
勇知耻,方能走上自新之路;勇于知耻,方能避免重蹈覆辙;勇于知耻,方能塑造光明之未来。
雪耻,始于知耻,真知己耻,并非易事,必要时一定要有糊涂之能。
山东某啤酒厂将541吨不合格的啤酒,全部倒掉。这种宁肯损失30多万元,也要维护企业信誉,维护消费者利益的“糊涂”精神是可贵的。更可贵的是,他们把产品不合格作为耻辱,将倒掉不合格啤酒这天定为“厂耻日”。
这个啤酒厂由于大麦芽等主要生产原料不佳,管理不善等原因,致使库存的啤酒花指标达不到标准。是否将这批啤酒上市?全厂干部工人经过几上几下的讨论,权衡利弊,最后意见一致,将不合格产品倒掉。500多吨啤酒哗哗地向下水道流出,这不是做一件糊涂之事吗?这声音震动和刺痛了全厂职工的心,痛定思痛,决定把倒掉啤酒这天定为“厂耻日”。全厂迅速健全了质量保证制度。
本来,“质量是产品的生命”,这句话,谁也会说。可偏偏有些企业有些人把“生命”当儿戏,就是不注意质量。500多吨啤酒,对一个企业来说,不是个小数,价值30多万元,心疼啊!这种浪费,应该说是能够避免的,加强责任心就不会发生。浪费就是犯罪。难道倒掉就算完了,谁的责任,如何接受教训?不能一倒拉倒。
这家啤酒厂倒掉的啤酒,刺痛了职工的心,“厂耻日”激励大家为提高产品的质量而努力,这种知耻而奋进的“糊涂”精神,表现了这个厂干部工人的志气和勇气,这当然是好的。倒掉500多吨啤酒,也增强了职工的质量意识。这种质量意识是用昂贵的代价换来的,所以,它比金钱更可贵。据悉,这家啤酒厂的质量上来了,创了历史最高水平。
知耻而后做糊涂之勇,坏事变成好事。啤酒厂没有在“得利于一时”上打圈子,而是从长远计议,从根本上抓起,层层把住质量关,使产品质量达标。
不合格的啤酒可以倒掉,厂里的牌子不能倒掉,对消费者负责的精神不能倒掉,职工的质量意识不能倒掉。
知耻前承认耻辱。企业在商战中,难免过失,在“丑”面前只能“揭”而不能“躲”。
1.“糊涂”意味着什么?“躲耻”!究“躲丑”的缘由,无非是怕坏了企业的名声、砸了产品的牌子,从此再难振兴。这表明躲丑者没有勇气面对既显之丑,更无信心自我革丑以进——至少给消费者以这样的印象。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印象呀!它意味着企业将丧失消费者,绝于市场。
2.此耻真能“体面地躲过”?即使这人或那个企业暂时地“躲过”了。但为广大消费者所瞩目,则适得其反:不仅情同未躲,而且丑上添丑——逃避责任的种种拙劣表现更显其丑。与其如此,不如干脆利落地“糊涂”一把,自揭家丑。
3.“糊涂”后有何感受?不难设身处地而想,一度使自己胆战心惊的失误,只是一场稍加动作就可躲过的虚惊。
胜败本是商家之常事,但“躲耻”之败,决非异常,便不可与“揭丑”之败并论。这是因为,论目的和手法,两者有天壤之别:“揭丑”虽“糊涂”,看似矛头指向企业,实为自我亮丑,以此促进自身新的提高;些企业的“躲丑”,虽打着“维护国家利益、地方利益”的旗号,主要是为了本企业的眼前利益,并以消费者利益为壑。论发展和结局,两者如背道而驰:一些企业的“躲丑”,仅得逞于一时,且似胜实败,若自以为得计,顺此而进,势必一败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