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四
这个案例中的男孩仅8岁半。通过这一案例,我们就能清楚地知道孩子是如何被宠坏的。许多罪犯和神经病患者小时候都是这一类型的儿童。
如今,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停止溺爱孩子。这并不是说我们不爱他们,只是说不能再纵容、溺爱他们。我们要以平等的心态把他们当作朋友。这一案例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了解到了被惯坏的儿童的性格特征。
“这个孩子目前的问题是,他每一年级都要重读一次,但他现在才二年级。”
一个孩子刚开始上学就要重读,这让人不禁怀疑他的智力水平。我们在分析他的问题时,不能忽视这一可能性。如果孩子一开始的成绩很好,后来才出现了问题,那么我们就可以排除智力问题的可能性。
“他总是以婴儿的咿呀方式说话。”
他希望获得宠爱,所以他就会模仿婴儿的说话方式,因为他觉得模仿婴儿能让他实现目标。他的这一有意识的判断排除了他智商有问题的可能性。他很讨厌学校生活,因为他对此缺乏准备。他并不是遵照学校的规章制度来发展的,为表达自己的追求,他选择了对抗和敌视学校环境。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他在每个年级都要重读。
“他不听他哥哥的话,有时候还会和哥哥发生激烈冲突。”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哥哥对他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所以,他哥哥应该是个表现良好的孩子,他和哥哥的唯一竞争手段就是表现得很坏。在他的梦中,他就会想象他回到了婴儿时代,他超过了哥哥。
“儿童在22个月的时候才学会了走路。”
他可能曾患有佝偻病,如果他在22个月的时候才学会了走路,可能是因为他家里人总是对他照顾过度。在这22个月的时间里,他的母亲总是寸步不离地照顾他。他越是不会走路,母亲就越是溺爱和骄纵他。
“他很早就会说话了。”
那么,我们就可以断定他智力没有问题。因为孩子智力有问题的主要表现是说话困难。
“他总是像婴儿一样说话。父亲很和蔼。”
这说明他父亲也宠爱他。
“他更喜欢他的母亲。他们家里有两个小孩。据其母亲反映,哥哥非常聪明。两个孩子经常发生冲突。”
同一个家庭里孩子之间经常存在竞争,这种竞争尤其发生在老大和老二之间。任何生活在一起的两个孩子之间都免不了一番争斗。因为,老二出生的时候,老大会觉得自己在家里的地位受到了威胁,就像我们之前讨论的那样(详见第八章)。只有培养和训练孩子的合作精神和能力,才能避免出现这种恶性竞争。
“他算数不好。”
对于受到溺爱的儿童来说,最困难的科目通常就是算术,因为算术涉及某种社会逻辑,而他们恰恰欠缺这种社会逻辑。
“他脑子肯定有问题。”
但我们却没发现这个问题,他的所作所为都合情合理。
“他的母亲和老师都认为他有**行为。”
他有可能会这样,而很多孩子都有**行为。
“他母亲说,孩子有黑眼圈。”
我们不能据此就说他有**行为,虽然人们普遍都这么觉得。
“他对吃的东西特别挑剔。”
这表明即使在吃饭的时候,儿童也很想引起母亲的关注。
“他很怕黑。”
怕黑也是他受到溺爱的一种表现。
“他母亲说他有很多朋友。”
但在我们看来,他的这些朋友都是听他指挥,受他摆布的人。
“他对音乐十分感兴趣。”
通过检查音乐爱好者的耳朵外形,我们发现——有音乐才能的人耳朵外形曲线更好。通过观察这个孩子的耳朵,我们发现他的耳朵很精致,听力也十分敏感。这种敏感性表现为对和谐声音的喜爱,这样的人更适合接受音乐方面的训练。
“他喜欢唱歌,但患有耳疾。”
这些人很难忍受生活中的噪音,所以比正常人更容易患上耳疾。听觉器官的构造会受到家族遗传的影响,这也是音乐天赋和耳疾会同时遗传给下一代的原因。这个男孩确实遭受耳疾的困扰,而他的家族中也确实有人精通音乐。
想要矫治这个男孩,就需要锻炼他的独立能力。目前,他还不能独立,他认为母亲应该为他操劳一切,并且对他寸步不离。他总是渴望得到母亲的保护,而母亲也乐意这么做。从现在起,我们需要给他自由,让他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甚至犯点错误。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学会独立。他还需要学会不和哥哥争夺母亲的宠爱。当兄弟俩都感到自己得到了母亲的偏爱,他们就不会再嫉妒彼此。
还有一项需要解决的工作,就是让这个男孩勇敢地面对学校生活中的问题。试想,如果他不继续上学,情况会怎么样?一旦离开学校,他就会脱离正轨,朝不利的方向发展。他可能先会偶尔逃学,甚至干脆辍学,然后离家出走,加入帮派。
能够防患于未然当然是最好的选择。因此现在就要帮助他适应学校的生活,不能让他发展为一个不良少年。学校是测试孩子的一个重要环境。此刻,他受到的训练还不够,也缺乏解决问题的社会意识,这也是他在学校碰壁的真正原因。对此,学校应该让他重新鼓起勇气。当然,学校也存在问题,班里学生太多,或者孩子的教师不太懂得如何激发他内心的勇气。这是这件事的悲剧之处。如果男孩有幸遇到一位能给他勇气的好老师,那么他就得救了。
案例五
一个10岁女孩的案例。
“女孩在学习算术和拼写时感觉很吃力,学校让她到心理诊所接受诊治。”
算术对一个被溺爱的孩子来说通常比较难学。但这并不是所有被溺爱的孩子都学不好算数,这只是根据我们的经验得出的结论。
我们知道,左撇子的儿童在拼写上感到吃力,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了从右向左的阅读习惯。他们可以做到正确地阅读和拼写,只是方向相反罢了。人们通常对这点不会在意。人们知道左撇子在阅读和拼写上有困难,但他们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左撇子在阅读或者拼写中常出差错。因此,我们怀疑女孩是左撇子。但或许还有其他原因使她拼写困难。如果她在纽约,我们还需要考虑她可能是其他国家的移民,对英语还不怎么熟悉。如果女孩在欧洲,我们则不必有这种考虑。
“她以往生活的几个关键之处:她家庭的大部分财产在德国丧失。”
我们不知道她们一家何时离开德国的。或许这个女孩拥有过富裕的生活,后来优渥的生活突然结束了。新处境对她来说就像一个测试,从中可以看出她是否接受过与人合作的训练,是否能有社会情感,是否拥有足够的勇气,能否承受贫穷生活的重负。换句话说,她是否学会了在生活中与他人合作。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女孩是缺少与人合作的能力的。
“她在德国时的学习成绩不错,她8岁的时候离开德国。”
这是两年前的事情。
“她现在学习不怎么好,因为她拼写感到吃力,另外,这里教授算术的方式也跟德国不同。”
老师不能总是照顾到学生的类似问题。
“她受到母亲的溺爱,非常依赖母亲,也同样喜欢自己的父亲。”
如果问孩子最喜欢的人是父亲还是母亲,他们一般都会回答“都喜欢”,这种回答是他们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检验这个答案真实性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一个好办法就是让孩子坐在父母中间,当我们和他们的父母交谈时,孩子会转脸看着他更喜欢的人。同样,如果父母都在一间屋子里,孩子走进去之后也会去找自己最依赖的人。
“女孩有一些与自己同龄的女性朋友,但为数不多。她的最早回忆是,在8岁的时候她与父母在德国的乡村居住,那时她经常在草地上与小狗玩耍,她们家还有一辆马车。”
她对过去的富裕生活仍然记忆犹新。这与一位落魄的富人非常相似,总是回想他过去拥有的一切——汽车、马匹、佣人和漂亮房子等。我们可以判断女孩对现在的生活并不满意,这种情况我们完全可以理解。
“她会做关于圣诞节的美梦,梦到圣诞老人送给她的各种礼物。”
女孩的梦反映了她在现实中的愿望。她总渴望得到更多,因为她感觉到已经被别人剥夺了很多,她想再次拥有她曾经拥有过的一切。
“她倚傍着母亲。”
这是她丧失勇气的表现。同时,这也可以说明她在学校遇到了困难。我们告诉她,虽然她比其他人遇到了更多的困难,但只要振作起来、努力学习,她在学习上肯定会取得进步。
“她第二次来诊所时是自己一个人,母亲没有陪她一起来。她已经在学习上取得了一些进步,而且她在家里也可以独立做好自己的事情。”
因为在这之前,我们建议她要争取独立,不能依赖母亲,要学会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
“她为父亲做早餐。”
这是培养与人合作能力的一种表现。
“她感觉自己比以前更有勇气了,她在这次会面中也表现得更加轻松自在。”
我们让她下次跟母亲一起来诊所。
“后来,她和她母亲来到了诊所。这是她母亲第一次到访我们诊所。她母亲的工作一直都很忙,之前抽不出时间。据她母亲反映,女孩不是他们亲生的,在女孩两岁那年被他们收养,但女孩对此毫不知情。在女孩出生后的头两年时间里,她先后被转送了六户人家。”
女孩的过去并不美好。女孩在她两岁前似乎经历了一番磨难。这孩子可能遭人唾弃,被人忽略,而现在她得到了养母的悉心照料。女孩想继续保持现在这种良好的处境,因为她内心还无意识地保留着早年痛苦生活的印象。两年的不幸遭遇给女孩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当养母收养女孩的时候,别人告诉她要对这个女孩严加管教,因为女孩的家庭出身不好。”
做出这一建议的人是受了遗传论的影响。如果养母对她严格管教,但女孩最后还是成了问题儿童,这个人就会说:“你们看,我说的没错吧!”殊不知,他的这种看法对孩子成为问题儿童负有很大责任。
“女孩的生母还是个坏女人,这让养母觉得肩负着很大的抚养责任,她有时会体罚女孩。”
女孩的处境不如刚开始那样美好了。很多时候她不再受到养母的宠爱,取而代之的是体罚。
“女孩的养父很宠爱她,他会满足她的各种要求。女孩想要养母给她买东西时,她不会说‘求您了’或‘谢谢您’,而是说‘你不是我亲妈’。”
女孩要么知道自己的身世,要么就是碰巧说了这么一句击中要害的话。我们认识一个20岁的男孩,他觉得现在的母亲不是他的亲生母亲,但他的养父母都非常肯定没有告诉过他。这只是男孩的一种感觉。孩子能从很小的细节上得出自己的秘密。虽然养母觉得女孩不知道收养的真相,但她可能有所察觉了。
“她这话是向养母说的,而不是养父。”
这是因为养父没有给她攻击自己的机会,因为他满足了女孩的所有要求。
“养母不明白女孩为何在新学校里会发生这样的改变。现在,女孩的学习成绩很差,她必须体罚她。”
不佳的成绩已然让可怜的女孩感到羞愧和自卑,回家后养母还要体罚她,这有些过分。对于女孩来说,无论是成绩单还是母亲的体罚,都是难以接受的。这一情况也值得教师反思。
“女孩说,有时候她会情绪失控,大发脾气。她在学校情绪亢奋难耐,扰乱课堂秩序。她认为自己永远是第一。”
这个独生女被养父惯坏了,她习惯了别人对她百依百顺。我们不难理解她独占鳌头的欲望。在过去,她有过优越富足的生活,而如今,她感觉自己的一切优势都被剥夺了。所以,她会更加强烈地追求优越感。由于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她就大发脾气,给他人制造麻烦。
我们告诉她,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情绪激动是想成为焦点,大发脾气是为了吸引目光。因为养母对她的成绩不满意,她为了和养母怄气,就在学校里不好好学习。
“她梦见圣诞老人送给她许多礼物。梦醒之后,却发现什么都没有。”
她总想勾起拥有自己喜欢的一切,“醒来后发现一无所有”的这种情绪。我们要重视这种情绪中蕴藏的危险。如果我们在梦中拥有一切,醒来却发现一无所有,我们肯定会感到失望。
梦中的情绪与白天的情绪互相吻合。换句话说,做这个梦的目的不是为了勾起那种拥有一切的满足感,而在于最后的失落感。做这样的梦就是为了体验最后的失落感。抑郁症患者会做各种美梦,醒来后发现一切都与梦境相反。我们现在明白为何女孩喜欢体验失落了。在她看来,眼前的生活漆黑一团,看不到半点光明,她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了母亲头上。她觉得自己一无所有,而养母什么要求也不满足她,“她还打我屁股,只有爸爸才会给我想要的东西。”
下面对这个案例做一下总结。女孩很想体验失落,这样一来,她就可以把所有问题的矛头都指向自己的养母。她正在反抗养母。
想让女孩停止这种反抗,我们必须要让她意识到她在家里、梦里以及学校的这些不当行为如出一辙。她刚来美国不久,还不能熟练掌握英语,这是她养成错误生活风格的主要原因。
我们必须使她相信,这些困难都非常容易解决,而她却把这些困难当作对付养母的工具。
同样,我们也要说服养母不要再体罚女孩,这样她就找不到任何反抗的理由。此外,我们必须要让女孩意识到“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失控乱发脾气,都是在给妈妈制造麻烦”。如果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她自然会克服不良行为。如果认识不到自己在家里、梦里以及学校的表现背后的含义,要改变她的性格当然绝无可能。
这样,我们就能明白个体心理学的目的了。它的目的就在于了解一个人怎样运用他的印象和经验,或者说,个体心理学就是要了解一个儿童的整套知觉系统——孩子据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对刺激做出回应的感知图式;了解儿童如何看待某些刺激、如何对刺激做出反应,以及如何利用刺激实现自己的目标。